杜甫鉴赏诗歌题高考真题

合集下载

2024届高考诗歌专题训练诗人篇(杜甫)(含解析)

2024届高考诗歌专题训练诗人篇(杜甫)(含解析)

诗歌专题训练-------诗人篇(杜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狂夫杜甫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①水即沧浪。

风含翠篠②娟娟净,雨裛③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本诗作于客居成都时。

①百花潭:即浣花溪,杜甫草堂在其北。

②篠(xiǎo):通“筱”,指细小的竹子。

③裛(yì):通“浥”,沾湿、滋润。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即沧浪”三字,用“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的典故,暗示诗人的操守。

B.颔联使用对偶的手法,描绘明净悦目的翠竹轻摇,细雨中清香可闻的荷花格外娇艳。

C.颈联描述了现实生活中诗人故人书信断绝,家人饱受饥饿之苦,与前文景色形成对比。

D.尾联“欲填沟壑”写诗人饱经患难,行将就木的消极与无奈,尽显杜诗思想感情之“沉郁”。

2.杜甫此诗,自称“狂夫”,却与李白《将进酒》中的“狂”大相径庭,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两首诗中二人的“狂”有何不同?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病马【注】杜甫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

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

毛骨岂殊众?驯良犹至今。

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

【注】这首诗大约写于乾元二年(759),当时诗人流寓泰州(今甘肃天水,当时属唐朝边境地区)。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为一首“咏物诗”,本诗表现了诗人的“爱物之心”;又以独特视角,用第二人称抒情达意,将马人格化,生动而有情味。

B.前两联语意紧密相承,“老”承“久”,“岁晚”承“天寒”。

交代了马与自己患难相依的关系,也写出了其老病的状态。

C.颈联写马的毛发、骨相等资质绝非平常之辈,但它在我面前却十分温顺驯服,对我非常忠诚,表达出对病马的浓浓深情。

D.曹操在《短歌行》中因思慕贤才而沉吟,杜甫因感动于此马为物虽微但对我情意深厚而沉吟。

同是“沉吟”却意味不同。

4.如同闻一多借“红烛”来写自己,杜甫所写的“病马”也实为诗人自己。

高考诗歌鉴赏试题之杜甫篇

高考诗歌鉴赏试题之杜甫篇

高考诗歌鉴赏试题之杜甫篇一、(2021年北京卷)14.阅读下面诗歌,完成①―③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杜甫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释:【1】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

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

【2】禁:消瘦。

①以下对本诗的认知,不恰当的一项就是()(3分后)...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指韦曲的满眼春色,使自感老去的诗人也真的应当把戏释怀,面面俱到春光。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

d.此诗运用了“名词解释”,例如“偏齿Pocahontas人”,实际就是快乐Pocahontas人,正话祖爷,存有相反相成之趣。

②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

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4分)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强盗尚家家。

(唐罗隐《递南城韦逸人》)b.当年燕子知何址,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

(宋张炎《高阳台》)c.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

(元虞集《题南野亭》)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

(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e.韦曲杜陵文物天下,眼中多少可以儿坟。

(清(此当做清,出题人有误)王象巽《游等曲江》)③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

”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答案:①(3分)c②(4分)be③(4分)要点一:筹钱向往归隐生活,抒发对韦曲春景的钟爱。

(或:因韦曲春色美景而生归隐山林之情)要点二:暗含谋仕未果的繁杂心情。

二、【2021年福建卷】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6分)绝句漫兴九首(其三)杜甫津津乐道茅斋绝高大,江上燕子故来频。

顶戴死点污琴书内,更直奔飞虫打著人。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完整版)高考试题中的杜甫诗

(完整版)高考试题中的杜甫诗

高考试题中的杜甫诗(2001年上海高考)阅读下文,完成(1)~(3)题月夜忆舍弟戍人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奉(尊称)为_________。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_____ 诗。

(2)从诗中________ _ 和_________ _等句子,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

(3)作者为什么要说“月是故乡明”?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诗圣律诗)(2)戍鼓断人行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任意写出其中两句即可)(3)诗人思念故乡,感情上觉得故乡的月比其他地方的月更明,突出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2004年广东高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忧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诗中颔联、颈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答案】“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2005年全国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二首(其一)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2008年福建高考语文诗词鉴赏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6分)绝句漫兴九首(其三)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杜甫鉴赏诗歌题(高考真题)

杜甫鉴赏诗歌题(高考真题)

【2 】有关几首杜甫律诗的高考题型设计一.《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荜今始为君开.盘飨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1.首句即写出了住处的秀丽风景,还泄漏出的特点,为下文诗人见到客人的心境作了铺垫.2.“但见”的意在言外是.3. 最能表达客至情景的一联是, .4.杜诗的作风历来被称为沉郁顿拙,而该诗的格调倒是.5..全诗表现了诗人与同伙.邻人的一种什么样的关系?6.全诗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生涯场景?7.把“舍南舍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扩写成有意境的现代汉语.二旅夜书怀细草轻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寰宇一沙鸥.1.诗中写旅夜近景的诗句是,.2.写旅夜前景的诗句是,.3.直抒胸臆的诗句是,.4.一.二联作者拔取了哪些意象?一联和二联的意象有什么不同?试剖析如许写的艺术后果.5.“寰宇一沙鸥”依靠了作者如何的思惟情感?6.《客至》的“群鸥”和《旅夜书怀》的“沙鸥”同是写鸟,其寄义有什么不同?三.咏怀事迹(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发展明妃另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傍晚.绘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1. 首句一“赴”字传神,极有艺术特点,试写出你的咀嚼赏析2. 历来对昭君出塞评价不一,该诗塑造了王昭君如何的形象并作若何评价?3. 浏览下面有关杜甫出身与情感的材料,联合全诗内容具体剖析诗人若何借古抒写以下三组出身或情感的.1)天宝十三载,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甫)且言:“有臣如斯,陛下其忍弃之!”……甫上书,帝怒……然帝自是不甚省录. ——《新唐书·杜甫传》2)大历元年,自云安至夔州,居之.(该诗创作这一时代)——《杜甫年谱》流浪西南寰宇间——杜甫《咏怀事迹(其一)》3)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秋兴》4. 明人胡震亨的杜诗通评论该诗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发展豪杰起句,此未为合作.”意思是如许气候宏伟的诗句,只有效在发展豪杰的地方,用在昭君村上是不合适,不调和的.接洽前三题的剖析,你是否赞成,有何意见?四.阁夜岁暮阴阳催短景,天际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摇动.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寥寂.1.诗人在这个岁暮的夜晚,听到了“”.“”“”.看到了“”.“”想到了“”“”(用原诗句答复)2.首句一个“催”字有何表达后果?3.诗人把地点的夔州称“天际”,接洽全诗内容剖析该词还有什么寄义.4.全诗有几联对仗?5.试赏析颔联的艺术特点6. “卧龙跃马终黄土”依靠了诗人如何的感慨?五. 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兵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1. 清人仇兆鳌评价首联:“‘昔闻’‘今上’,喜初登也”(《杜诗详注》)他以为是写登临的喜悦,你是否赞成他的意见并写出你的来由2. 试赏析颔联的意境美.3. 这首诗是若何表现诗人忧国忧平易近思惟情感的?参考答案一.1.荒僻罕见喜悦 2.很少见有同伙来 3.花径不曾缘客扫,篷门今始为君开.4.清爽明快5.密切.融洽.和气.真挚 6.终于等来同伙来访,喜悦欢乐,朴素地设酒招待客人的生涯场景7.春天来了,春水遍地,溪面初平,只见鸥鸟飞来,或翔于水面,或集于溪边,热烈是它们的,我总不见有客人来,也就只好日日与鸥鸟为伍了.二.1. 细草轻风岸,危墙独夜舟 2.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3.(后两联)4.一联:细草.轻风.危墙.独舟.二联:星.平野.月.大江.第一联的意象显的微小脆弱,第二联的意象显得雄壮浩荡.产生强烈的反差与比较,使人加倍感到危墙独舟的微小脆弱,意在表现独舟上的诗人加倍微小伶丁.5. 是本身处境流散伶丁的写照,对本身命运的难以把握的太息,对本身性命微小孤单的悲剧之感.6.(1)《客至》中的“群鸥”:群鸥自由往来,点出情况荒僻罕见,少有人交往,着一“群”字反衬本身的孤单和没有同伙相伴的处境.格调清爽.(2)《旅诗》的“沙鸥”:一沙鸥在苍茫寰宇中,凸起其微小可怜,借以象征本身的出身处境,抒发对性命的感慨.格调悲苦.三1.诗人采用想象夸大的手段,用一赴字写出群山万壑跟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绚丽的图景,凸起了三峡山势的峻峭与活泼,把静止的群山写活了.2.首句侧面衬托.颔联直接表现她的顽强性情和对故土的怀念.诗人即赞赏她的美妙品德,又同情她的不幸.3.1)昭君入宫见妒,不被皇上宠幸重用,杜甫入朝并没有真正得到皇上的赏识和重用.2)借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远离故土抒写本身远离京师,流散西南.3.)借王昭君的思乡:环佩空归月夜魂来抒写他对长安的怀念.4)不赞成,诗中杜甫对王昭君的评价是异常高的,他身行万里,冢留千秋,心与故国同在,并且又借她来暗示本身的遭受,,所以要把他写的惊天动地,借高山大川的宏伟气候来衬托她.四.1. 五更鼓角声悲壮.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天际霜雪霁寒宵.三峡星河影摇动,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寥寂.2. 一“催”字形象地解释岁序逼人,吐露出时间易逝的悲凉之感.3. 天际点出地点地的偏远,有自伤流浪之意.4. 四联5.该联写出了夜中所见所闻,诗人用“鼓角”.“五更”.“声悲壮”等词把兵革未息.战室频仍的氛围天然地传达出来;下句写了三峡伟丽的风景.诗人把对时局的深切关心和对三峡深夜美景的观赏有条有理的表现出来,营造了苍凉恢弘的意境,与诗人悲壮深邃深挚的情怀相融会.6.诗人写汗青豪杰人物的消失,表现了诗人极端的忧愤和感伤,豪杰不再,感慨本身更不能像他们那样转变这战乱的世道,也将终归尘土,一种落寞与无奈含蓄地表达出来.五.1.不赞成.这一今一昔可懂得为曩昔曾据说过洞庭水,哪里想到迟暮之年却登上,万般感慨,往日的神往与幻想,今日全成了泡影.如许与后面感慨流浪天际,北望长安兵荒马乱,“凭轩涕泗流”声泪俱下相一致.2.颔联创设了极为雄壮阔大的意境.广袤数千里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所断裂,一分为二.日月星辰仿佛沉没在水面上,徐徐行进,开天辟地.负载日月,多么磅礴.多么大气.3.作者先写洞庭景不雅,再转到小我情状,然后与标题照顾,写登楼远眺关山之北想到吐蕃犯边,国运的艰苦,忧国忧平易近,为之流涕.。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专练:杜甫《客至》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专练:杜甫《客至》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专练:杜甫《客至》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客至①唐·杜甫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②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③。

肯④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注】①客至:客指崔明府,杜甫在题后自注:“喜崔明府相过”。

明府,唐人对县令的称呼。

相过,即探望、相访。

②盘飧:盘盛食物统称。

③旧醅(pēi):隔年的陈酒。

古人好饮新酒,杜甫以家贫无新酒感到歉意。

④肯:乐意。

15.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联先从户外的景色着笔,点明客人来访的时间、地点和来访前夕作者的心境,表现了诗人在闲逸的江村中略带寂寞的心情。

B.颔联,情韵深厚,前句不仅说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延客意,今日“君”来,也因为“蓬门”寒酸,不大好意思相见,和后面的畅饮欢快形成对比。

C.尾联令人想到陶渊明的“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无须事先相约请,随意过从招饮,是在真率纯朴的人际关系中所领略的绝弃虚伪矫饰的自然之乐。

D.本诗语言表达质朴流畅,自然亲切,与内容非常协调,形成一种欢快淡雅的情调,与杜甫其他律诗忧国忧民的情感有很大的不同。

16.本诗善于运用富于情趣的生活细节来表现主人待客的兴味与心境,请结合诗作最后两联谈谈你的理解。

(6分)【参考答案】15.选B。

解析:“今日‘君’来,也因为‘蓬门’寒酸,不大好意思相见”理解错。

前句不仅说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延客的意思,今日“君”来,才为君大开“蓬门”,更能彰显二人交情深厚,而不是因为‘蓬门’寒酸,不好意思相见。

16.解析:①颈联描绘诗人迎客就餐、频频劝饮的细节。

这一细节表现了诗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疚,也表现出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厚情谊和融洽气氛。

②尾联写主客对饮兴致渐浓,并招呼邻翁助兴。

这一细节描写细腻逼真,突出场面的欢快热烈,表现了诗人和朋友酒意浓,兴致高,也表现出主人对客人的热情。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石鼻城①苏轼平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

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

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

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

【注】①石鼻城即宝鸡东北30里的武城镇,相传是诸葛亮所筑,曾是蜀、魏的战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写曾经是古战场的石鼻城,如今一派太平的景象,路上行人各自奔忙。

B. 颔联写南来北往的人到此的感受,用“新险”“残山”突出石鼻城地势险峻。

C. 颈联写“暗月朦胧”“奔河苍茫”,形象地表现了“独穿”“愁渡”的黯然迷蒙。

D. 尾联写向西南行进,风景逐渐优美,路旁是修长的翠竹,耳畔是潺潺的流水。

(2)宋诗富含理趣,常在具体的形象中蕴藏抽象的哲理。

谈谈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

【答案】(1)B(2)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解析】【分析】⑴本题中,颔联的意思“石鼻寨对北方人来说,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说,只不过是小丘陵”,所以“新险”“残山”是不同行进方向的人的感受。

故选B。

⑵本题中,“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其实是对诗人情感的把握,要多方位把握,这首诗的意思:现在祖国统一了,但南来北往的旅客们依然闲不住,石鼻寨对北方人来说,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说,只不过是小丘陵。

在月色朦胧中渡过奔腾的渭河,渐向西南,风景渐变,修竹萧萧,流水潺潺。

由此可概括为答案为: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故答案为:⑴B;⑵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高三高考试卷语文诗歌题

高三高考试卷语文诗歌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 下列诗句中,不属于唐代诗人杜甫的是:A.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B.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C.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D.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2.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字义完全正确的是:A. 悠然自得(yōu yuán zì dé)B. 豁然开朗(huò rán kāi lǎng)C. 惊心动魄(jīng xīn dòng pò)D. 融会贯通(róng huì gòu tōng)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这位作家的作品,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尤其是青年学生。

B. 在这次比赛中,他的表现十分出色,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

C.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他终于克服了困难,完成了任务。

D. 我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的梦想。

4. 下列对联中,符合对联格律要求的一组是:A. 春风化雨润万物,桃李芬芳满园香。

B. 雨打芭蕉心已伤,月照梅花倍思乡。

C.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D.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5. 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是:A.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B.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C.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D.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6. 杜甫的《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中的“作客”指的是______。

7. 李白的《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中的“奔流到海不复回”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

8.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中的“一岁一枯荣”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

9.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的“婵娟”指的是______。

陆游杜甫高考诗歌鉴赏试题

陆游杜甫高考诗歌鉴赏试题

【杜甫简介】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遗等自号少陵野老,生于河南巩县,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

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人称“诗圣”。

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他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

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李白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诗歌高考题专题训练】1、(10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岁暮①[唐]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

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

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⑴.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4分)答:⑵.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4分)答:附【解析】公元763年为唐代宗广德元年,这一年杜甫52岁。

这一年,他先是在梓州,听说官军大胜叛军,便写下了著名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喜悦之下便欲还都,不久又想东下吴楚。

其间曾经到阆州(今四川阆中)。

在这儿,他听到了吐蕃攻破松、维、保三州,成都告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几首杜甫律诗的高考题型设计
一.《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飨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1.首句即写出了住处的秀丽景色,还透露出的特点,为下文诗人见到客人的心情作了铺垫。

2.“但见”的弦外之音是。

3. 最能表达客至情景的一联
是, .
4.杜诗的风格历来被称为沉郁顿拙,而该诗的格调却
是。

5..全诗表现了诗人与朋友、邻居的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6.全诗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场景?
7.把“舍南舍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扩写成有意境的现代汉语。

二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诗中写旅夜近景的诗句
是,。

2.写旅夜远景的诗句
是,。

3.直抒胸臆的诗句
是,。

4.一、二联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一联和二联的意象有什么不同?试分析这样写的艺术效果。

5.“天地一沙鸥”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客至》的“群鸥”和《旅夜书怀》的“沙鸥”同是写鸟,其含义有什么不同?
三.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 首句一“赴”字传神,极有艺术特色,试写出你的品味赏析
2. 历来对昭君出塞评价不一,该诗塑造了王昭君怎样的形象并作如何评价?
3. 阅读下面有关杜甫身世与感情的材料,结合全诗内容具体分析诗人如何借古抒
写以下三组身世或感情的。

1)天宝十三载,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

(甫)且言:“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甫上书,帝怒……然帝自是不甚省录。

——《新唐书·杜甫传》
2)大历元年,自云安至夔州,居之。

(该诗创作这一时期)
——《杜甫年谱》
漂泊西南天地间
——杜甫《咏怀古迹(其一)》
3)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秋兴》
4. 明人胡震亨的杜诗通评论该诗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
为合作。

”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诗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

联系前三题的分析,你是否同意,有何看法?
四.阁夜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1.诗人在这个岁暮的夜晚,听到了“”、
“”
“”。

看到了“”、“”想到了
“”
“”(用原诗句回答)
2.首句一个“催”字有何表达效果?
3.诗人把所在的夔州称“天涯”,联系全诗内容分析该词还有什么含义。

4.全诗有几联对仗?
5.试赏析颔联的艺术特色
6. “卧龙跃马终黄土”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五.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 清人仇兆鳌评价首联:“‘昔闻’‘今上’,喜初登也”(《杜诗详注》)他
认为是写登临的喜悦,你是否同意他的看法并写出你的理由
2. 试赏析颔联的意境美。

3. 这首诗是如何表现诗人忧国忧民思想感情的?
参考答案
一.1.偏僻喜悦 2.很少见有朋友来 3.花径不曾缘客扫,篷门今始为君开。

4.清新明快5.亲密、融洽、和睦、真诚 6.终于等来朋友来访,喜悦欢快,朴实地设酒款待客人的生活场景7.春天来了,春水遍地,溪面初平,只见鸥鸟飞来,或翔于水面,或集于溪边,热闹是它们的,我总不见有客人来,也就只好日日与鸥鸟为伍了。

二.1. 细草微风岸,危墙独夜舟 2.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3.(后两联)4.一联:细草、微风、危墙、独舟。

二联:星、平野、月、大江。

第一联的意象显的渺小脆弱,第二联的意象显得雄浑浩大。

产生强烈的反差与对比,使人更加感觉危墙独舟的渺小脆弱,意在表现独舟上的诗人更加渺小孤苦。

5. 是自己处境飘泊孤苦的写照,对自己命运的难以把握的叹息,对自己生命渺小孤独的悲剧之感。

6.(1)《客至》中的“群鸥”:群鸥自由往来,点出环境偏僻,少有人来往,着一“群”字反衬自己的孤单和没有朋友相伴的处境.格调清新.
(2)《旅诗》的“沙鸥”:一沙鸥在苍茫天地中,突出其渺小可怜,借以象征自己的身世处境,抒发对生命的感叹。

格调悲苦.
三1.诗人采用想象夸张的手法,用一赴字写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陡峭与生动,把静止的群山写活了。

2.首句侧面烘托、颔联直接表现她的坚强性格和对故土的怀念。

诗人即赞扬她的美好品格,又同情她的不幸。

)昭君入宫见妒,不被皇上宠幸重用,杜甫入朝并没有真正得到皇上的赏识和重用。

2)借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远离故土抒写自己远离京师,飘泊西南。

3.)借王昭君的思乡:环佩空归月夜魂来抒写他对长安的思念。

4)不同意,诗中杜甫对王昭君的评价是非常高的,他身行万里,冢留千秋,心与祖国同在,而且又借她来暗示自己的遭遇,,所以要把他写的惊天动地,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

四.1. 五更鼓角声悲壮、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天涯霜雪霁寒宵、三峡星河影动摇,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2. 一“催”字形象地说明岁序逼人,流露出时光易逝的凄凉之感。

3. 天涯点出所在地的偏远,有自伤漂泊之意。

4. 四联
5.该联写出了夜中所见所闻,诗人用“鼓角”、“五更”、“声悲壮”等词把兵革未息、战室频繁的气氛自然地传达出来;下句写了三峡伟丽的景色。

诗人把对时局的深切关怀和对三峡深夜美景的欣赏有声有色的表现出来,营造了苍凉恢弘的意境,与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相融合。

6.诗人写历史英雄人物的消逝,表现了诗人极度的忧愤和感伤,英雄不再,感叹自己更不能像他们那样改变这战乱的世道,也将终归尘土,一种落寞与无奈含蓄地表达出来。

五.1.不同意。

这一今一昔可理解为过去曾听说过洞庭水,哪里想到迟暮之年却登上,万般感慨,昔日的向往与理想,今日全成了泡影。

这样与后面感叹漂泊天涯,北望长安兵荒马乱,“凭轩涕泗流”声泪俱下相一致。

2.颔联创设了极为雄浑阔大的意境。

广袤数千里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所断裂,一分为二。

日月星辰仿佛漂浮在水面上,缓缓行进,开天辟地、负载日月,何等磅礴、何等大气。

3.作者先写洞庭景观,再转到个人景况,然后与题目照应,写登楼远眺关山之北想到吐蕃犯边,国运的艰难,忧国忧民,为之流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