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虚生热探源
中药治疗牛气虚发热与阴虚发热的体会

的 盐 霉 素 就 成 为 各 饲 料 厂 添 加 剂 的 首选 ,但 是 , 盐 霉 素 在 添 加 的 过 程 中 , 如 果 搅 拌 不 均 匀 , 就 会 导 致 一 部 分 鸡
2 0 1 5年第 3 6卷
颇 感 棘 手 。 近 来 采 用 健 脾 益 气 或 滋 阴清 热 法 施 治 , 虽 然 个别病 例 尚难治 愈,但 总地看 来,效 果较好 。( 2 )气 虚 发 热 是 因脾 虚 气 弱 ,清 阳 下 陷 , 阳 气 内郁 所 致 。 故 呈 现
1 临床特点
热 度 一 般 较 低 ,常 见 的 多 为 低 热 , 时 作 时 止 , 或 低
热 不退 ,且伴 有神倦 乏力 等 。此 外 ,气 虚发 热 以呼吸气 短 、 四肢 乏 力 、运 后 发热 、耳 鼻稍 热 、食 减 、 粪便 稀
薄 、舌 质 淡 、 脉 虚 大 无 力 等 为 主 要 特 征 ; 阴 虚 发 热 以低 热不退 、形体 瘦弱 、毛焦 无光 、 口鼻干燥 、烦躁 不安 、
2 0 g、柴 胡 2 5 g、建 曲5 0 g 、麦芽2 5 g 、甘草2 0 g 、 黄 芩 2 0 g ,水煎服 ,1 剂/ d 。连 服3 剂后 ,热 退 ,泻 止 ,精神 显
著好转 。上方去黄芩 ,又连服3 剂 而 愈 。 半 月 后 随访 , 该 牛一切正常。
孔祥 霞 单 晓飞 郭均友
( 山 东省 莒县 动物 疫 病预 防控 制 中心 2 7 6 脉细数为主要特 征。
2 治疗
气 虚 发热 治疗 宜 健 脾 益 气 ,药 用 黄 芪 、党 参 、 白
刘相春 ( 山东 省莒县畜牧兽医 局)
蒿 、地骨 皮、 知母 、甘 草 、沙参 、生地 、 当归等 。用药
中医 发热

一、内伤发热(一)虚证1.阴虚发热⑴时间: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⑵症状:不欲近衣,手足心热,烦躁,少寐多梦,盗汗,口干咽燥,舌质红,或有裂纹,苔少甚至无苔,脉细数。
⑶治法:滋阴清热⑷代表方:清骨散加减2.血虚发热证⑴时间:与阴虚发热类似⑵症状:发热,热势多为低热,头晕眼花,身倦乏力,心悸不宁,面白少华,唇甲色淡,质淡,脉细弱。
⑶治法:益气养血⑷代表方:归脾汤加减3.气虚发热⑴时间:上午发热,过午即止,常在劳累后发作或加剧,⑵症状:热势或低或高,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自汗,易于感冒,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薄,脉细弱。
⑶治法:益气健脾,甘温除热⑷代表方:补中益气汤加减4.阳虚发热⑴时间:与气虚发热类似⑵症状:欲近衣,形寒怯冷,四肢不温,少气懒言,头晕嗜卧,腰膝酸软,纳少便溏,面色晄白,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润,脉沉细无力。
⑶治法:温补阳气,引火归原⑷代表方:金匱肾气丸加减。
(二)实证1.气郁发热⑴时间:无定时,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⑵症状:多为低热或潮热,精神抑郁,胁肋胀满,烦躁易怒,口干而苦,纳食减少舌红,苔黄,脉弦数。
⑶治法:疏肝理气,解郁泻热⑷代表方:丹栀逍遥散加减2.血瘀发热⑴时间:午后,或夜间发热,⑵症状:自觉身体某些部位发热,口燥咽干,但不多饮,痛有定处,或肿块,面色萎黄或晦暗舌质青紫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涩。
⑶治法:活血化瘀⑷代表方:血府逐瘀汤加减3..痰湿郁热⑴时间:午后热甚⑵症状:低热,心内烦热,胸闷脘痞,不思饮食,渴不欲饮,呕恶,大便稀薄或粘滞不爽,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
⑶治法:燥湿化痰,清热和中⑷代表方:黄连温胆汤合中和汤、三仁汤等4.食积中焦因小儿脾胃功能尚弱发病较多。
二、外感发热1.风、暑、燥、火等温热之邪引起的发热较重2.阴寒引起的发热较轻微3.一般有头身疼痛、鼻塞、流涕、脉浮等症4.表症发热:无汗,脉浮而紧,是风寒外束;有汗,脉浮而缓或浮数,是风邪袭表,营卫失调的太阳中风症;发热微恶风寒,口鼻咽喉干燥,为燥邪伤津。
人体质的气虚原因及补救

人体质的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一、体虚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四种类型1、气虚:主要表现为;少气懒言、全身疲倦乏力、声音低沉、动则气短、易出汗,头晕心悸、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虚热,自汗,脱肛,子宫下垂,舌淡而胖,舌边有齿痕,脉弱等,为功能减退,不一定有病,气虚者需补气,补气的药物可选用人参、黄芪、党参等。
补气虚食品:牛肉、鸡肉、猪肉、糯米、大豆、白扁豆、大枣、鲫鱼、鲤鱼、鹌鹑、黄鳝、虾、蘑菇等。
可经常交替选服。
气虚忌食物品:山楂、佛手柑、槟榔、大蒜、苤蓝、萝卜缨、芫荽(香菜)、芜菁(大头菜)、胡椒、荜拨、中指、紫苏叶、薄荷、荷叶;-忌食或少食:荞麦、柚子、柑、金橘、金橘饼、橙子、荸荠、生萝卜、地骷髅、芥菜、薤白、君达菜、砂仁、菊花、茶叶及烟酒。
相应膳食:怀山百合莲子汤;参药煨乳鸽;五香牛肉;花生米大枣烧猪蹄;2、血虚:主要表现为;面色萎黄苍白,唇爪淡白,头晕乏力,眼花心悸,失眠多梦,大便干燥,妇女经水愆期、量少色淡、舌质淡、苔滑少津,脉细弱等:进补宜采用补血、养血、生血之法,补血的药物可选用当归、阿胶、熟地、桑椹子等。
补血虚食品:乌骨鸡、黑芝麻、胡桃肉、龙眼肉、鸡肉、猪血、猪肝、红糖、赤豆等,可经常交替选用;血虚忌食物品:荸荠、大蒜;相应膳食:当归熟地乌骨鸡;怀山牛腩煲;怀菊带鱼;玫瑰怀菊露;-忌食或少食:海藻、草豆蔻、荷叶、白酒、薄荷、菊花、槟榔、生萝卜等。
3、阴虚:又称阴虚火旺,俗称虚火,阴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怕热,易怒,面颊升火,口干咽痛,大便干燥,小便短赤或黄,舌少津液,五心(二只手心、二只脚心与头顶心)烦热,盗汗,腰酸背痛,梦遗滑精,舌质红,苔薄或光剥,脉细数等。
进补宜采用补阴、滋阴、养阴等法,补阴虚的药物可选用生地、麦冬、玉竹、珍珠粉、银耳、冬虫夏草、石斛,龟板等。
补阴虚食品:甲鱼、燕窝、百合、鸭肉、黑鱼、海蜇、藕、金针菇、枸杞头、荸荠、生梨等,可经常交替选服。
阴虚忌食物品:胡椒、肉桂;忌食或少食:狗肉(脑血管患者禁食)、羊肉(肝炎患者禁食)、雀肉、海马、海龙、獐肉、锅巴、炒花生、炒黄豆、炒瓜子、爆米花、荔枝、龙眼肉、佛手柑、杨梅、大蒜、韭菜、芥菜、辣椒、薤白、生姜、砂仁、荜拨、草豆蔻、花椒、白豆蔻、大茴香、小茴香、丁香、薄荷、白酒、香烟、红参、肉苁蓉、锁阳等。
气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中医方法如何辩证论治

气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中医方法如何辩证论治气虚的出现,一般都是有一定诱因的,而人们在平时要想进行有效调理的话,也需要对气虚的原因查找清楚。
那么,气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气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气虚多由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劳伤过度而耗损,或久病不复,或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减退,气的生化不足等所致。
从病发原因、症状和脉象来对照现代医学,气虚同现代医学概念“亚健康”极为相似。
亚健康的根本原因是阴阳气血不足,五脏功能低下,也与元气不足、气虚相符。
气虚病涉五脏。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属于人体精气的范畴。
人体精气分别藏于五脏,故《素问·五藏别论》说:“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
因而,从气的来源看,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气,主要有先天之精气与后天之精气两方面。
而从气的生成与脏腑之关系来看,则五脏皆藏精气,尤以肺脾肾为重要。
气虚与五脏气虚。
气虚是指脏腑机能衰退,抗病能力低下的病理状态,由此会产生一系列的临床症状。
但由于气藏于五脏,通常情况下,气虚必然与该脏的功能相互联系,《素问·方盛衰论》描述了肺气虚、肾气虚、脾气虚、心气虚、肝气虚所致梦境不同的情形。
因此,气虚这一病理学概念应当包括五脏气虚。
★中医辨证施治气虚的方法:★1.肺气虚证候;短气自汗、声音低怯、咳嗽气喘、胸闷,易于感冒,甚至水肿,小便不利等。
治则:补益肺气。
主方:四君子汤合玉屏风散。
方药:党参、茯苓、白术、甘草、黄芪、防风等。
★2.肾气虚(1)一般肾气虚证证候;神疲乏力,眩晕健忘,腰膝酸软乏力,小便频数而清,白带清稀,舌质淡,脉弱。
治则:补肾益气。
主方:肾气丸加减。
方药:补骨脂、枸杞子、菟丝子、附子、桂枝、黄精、茯苓、山萸肉、淮山、桑寄生、党参、白术。
(2)肾气不固证证候;除一般肾气虚证外,还有小便频数清长,或余沥不尽、夜尿多、遗尿;或男子遗精早泄,女子带下清稀量多;或月经淋漓不尽或胎动不安,滑胎者。
气虚生热的原因

气虚生热的原因气虚生热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概念,它指的是人体的气虚导致身体内部的热量不能很好地排出体外,从而引发体内的热症状。
形成气虚生热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长期的精神紧张和情绪不稳定会损伤人体的气血。
当人体处于长期的紧张状态时,心火会旺盛起来,使人变得急躁易怒、心烦口渴,从而导致气虚生热。
此外,情绪波动也会导致消耗大量的气血,进一步加重气虚的状况。
其次,不良的膳食结构和不规律的作息习惯也是引发气虚的原因之一、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往往忽视饮食的均衡和作息的规律,导致营养不良和体力消耗过大。
特别是食用过多辛辣刺激性食物,容易上火,进而导致气虚生热。
再次,长时间的体力过劳也是引起气虚生热的原因。
运动、工作和学习过度紧张的状态会消耗大量的气血,导致机体虚弱,无法调节体内的热量。
长期下来,容易产生体温偏高、口干咽燥、大汗淋漓等症状,形成气虚生热。
此外,先天禀赋不足和长期慢性疾病也会导致气虚生成热的情况。
先天禀赋不足指的是人体在胎儿期或婴幼儿期就存在的生理色,这些人体质较弱,容易引发气虚生热。
而长期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伴随的药物治疗和病症疲劳也会导致气虚,进而产生热症状。
最后,生活环境和季节气候的变化也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影响。
长期居住在污染严重和空气不新鲜的环境中,会导致气血不畅,从而引发气虚。
而季节气候的变化也容易导致气机失调,造成气虚生热的状况。
综上所述,气虚生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精神紧张、不良饮食和作息习惯、体力过劳、先天禀赋、长期慢性疾病、生活环境和季节气候等因素。
了解这些原因可以使人们更好地调整饮食结构、规律作息、适度锻炼,从而避免气虚生热的状况的发生。
气虚发热的理论概况

[] 东垣 4李 卑胃论[ . M1 北京 : 民卫生出版社 ,97 人 15 . 【1 5王永炎主编 , 中医内科学[ . M/ 上海 : 上海科学技术 出版社 ,9 7 19
一
连 一 味 以去 心 火 , 即是 明证 。 心属 火 , 胃属 土 。 胃气 虚能 脾 脾 使 心火 独 盛 , 心火 独 盛 最 易 移 热 于脾 胃 。脾 胃主 身 之 肌 肉 , 故脾 胃有热就会淫 于肌肤 , 产生犹如 阳明经证 的大热症 状 , 如脾 胃论 【 说 :心火 亢 甚 , 4 “ 乘其 土 曰热 中 , 洪 大 而 烦 闷 。 脉 ” 又云 :火乘土位 , “ 其脉洪缓 , 更有身热, 心中不便之证 。” 二 脾 胃气虚则肾失滋养 , 肾火 内生 。 胃为后天之本 , 脾 先 天之 肾有懒 于脾 胃后 天 之 本 的 滋养 。 果 脾 胃气 虚 , 化 不 如 生
用当归补血汤等。总之 , 历代 医家对气虚发热论述 颇多 , 这 些理论为我们治疗 临床上的一些发热性疾病起到重要的作
用。
行, 扭砖 中气下 陷趋势 , 尚能 引参 芪甘温之气味上行 , 补卫 气 而 实 皮 毛 , 卫 外 固摄 ; 使 白术 苦 甘 温 以 除 胃热 ; 归 养 血 当 调营 ; 陈皮理气和 胃, 有利于甘温药之运化 , 防其呆滞之弊 。 2劳役失宜 是气虚型 内伤发热最 主要 的病 因, . 而久病体 弱 者有增多 的趋势 , 在辨证论 治时 , 充分考虑 上述诱 因 , 指 对 导诊 断思路 , 及早针对病 因治疗 , 断预后是 有帮助的。3 判 . 不论体温表是否显示发热 体温 ,不能作为气虚型内伤发热
对中医理论 的发展是很有必要 的。
【 关键词 】 气虚发热 ; 甘温除大热 ; 理论进展
气虚发热

实者由“脾湿闭塞其下”所致 湿性重浊,其性趋 下,脾胃有伤,运化失司,升降失常,湿留下焦, 气机阻滞,二便不爽,湿无出路,闭塞则郁久化 火,亦即“阴火”。而火性毕竟炎上,挟湿气逆 而上冲,则必出现“蒸蒸而躁热,上彻头顶,旁 彻皮毛,浑身躁热,须待袒衣露居近寒凉处即已, 或热极而汗出,而未解(《内外伤辨惑论辨寒 热》)”。 在补中益气汤加减中常提到“少加黄柏……泻阴 中之伏火”,“更加黄芩……”等,即是明指“阴 火”有实火之实例
元气与阴火具有相互制约的关系,指出“火之与气,势不 两立”,阴火愈炽,元气就愈被伤耗,因此,李杲把这种 阴火,叫做“元气之贼”。并谓:“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 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 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 立,一胜则一负”。 相火藏于肝肾,乃生长元气的物质基础,是为生理之“阴 火”。相火离开肾肝而妄动,便是伤害元气的邪火,即病 理之“阴火” 任应秋说:“李杲所说之阴火,实际上是指相火,相火与元 气,是相互对立的,元气充沛则相火戢降,而发挥其正常 的生理作用……元气不足,则相火妄动而发生病变(《中 医各家学说》1986)
甘温除大热 我曾治疗一例84岁老人的气虚发热, 高热达39℃~41℃,持续15天。用甘温除热法治 之,投以补中益气汤,服药8剂,病愈。我还治疗 一例脾胃气虚所致的小儿高热,用补中益气汤加 味,治之热退,这都是甘温除热的例证。这一类 病人,大都元气不足,阴火有余,若阴火上乘阳 位,则引起发热。对这种发热的治疗既不能解表 发散,也不能清热解毒,又不宜滋阴降火。发散 则耗气伤津,清热则抑阳伤正,滋阴则滋腻碍脾。 只能通过补中益气、调理脾胃的方法,使元气恢 复,阴火敛降,则发热自除。此谓甘温除热法, 补中益气汤为代表方剂。
“饮节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有时 显火上行,独燎其面(《脾胃论脾胃盛衰论》)”说明 了由于脾胃虚衰,元气不足致相火妄动,离位上冲,阴火 独旺的证候表现。由于“火与元气不两立”,尤能损耗元 气,形成阴火愈盛、元气愈衰的恶性循环。甚至出现“怠 惰、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泄泻(《脾胃论脾胃盛衰 论》)”。李氏强调补益阳气以甘温除热,即指“阴火” 虚证而言。他说:“……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 阳……劳者温之,损者温之,温能除大热……”。甘温何 以能除大热?缘甘温能补益元气以降阴火。李氏之甘温除 热法对后世影响极大,至今仍在临床上发挥重大作用。
再论气虚发热及阴火

东 垣 内伤学 说 的基 本 论 点 是 脾 胃受 伤 , 脾 胃伤 则 元 气衰 , 元 气衰则疾 病 由生 , 从 而可 以形成 “ 阴 火 炽
内伤 , 外邪 侵 入 。而 其 核 心 病 机 为 元 气 不 足 , 气 火 失 调; 脾 胃受 损 , 升 降失常 。
盛” 的热 中病证。I 临床表现为 : “ 气高而喘, 身热而烦 , 其脉洪大而头痛 , 或渴不 止, 其皮肤不 任风寒而生寒 热。 ” 东垣认 为, 这 种 热 中病 证 是 由于 饮 食 不 节 , 寒 温 不适 , 脾 胃受伤 ; 喜 怒忧恐 , 损 耗元 气 。 即脾 胃气 虚 , 则 下流 于 肾 , 阴火 得 以乘 其 土 位 所 致 。治 疗 这 种 内伤 的 热 中病 证 , “ 唯 当 以辛 甘 之剂 补 其 中而升 其 阳 , 甘 寒 以 泻其 火则 愈 矣 。经 日 ‘ 劳者温之 , 损者益 之 ’ , 盖 温 能 除大 热 , 大忌苦 寒 之 药 , 损 其 脾 胃。脾 胃之 证 , 始 得 则 热中, 今立治始得之证 ” ( 《 脾 胃论 ・ 饮食劳倦所伤始 为热 中论》 ) 。为此创立 了补中益气汤 , 以甘温之药补 益脾 胃, 升其 阳气 , 从而达到使阴火戢敛的 目的。 至于“ 阴 火 ”的概 念 , 东垣 云 : “ 心火者 , 阴火 也 。 起 于下 焦 , 其 系 系于 心 , 心不主令 , 相火代之 ; 相火、 下 焦 胞络 之火 , 元气 之贼 也 ”《 脾 胃论 ・ 饮 食 劳倦所 伤始 为热 中论 》 ) 。这 里 为 了解 释 “ 阴火 ” 又 涉及 到 “ 心 火” 、 “ 相火 ” 和“ 下焦胞 络 之火 ” 数个 概念 , 难怪 后世 医 家对甘 温 除 热 法 以 及 “ 阴火 ” 论多有 发挥 , 可 谓 见 仁 见智 。 孙洁等¨ 总结认 为 , 东 垣 阴 火说 的病 机 可 归 纳 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虚怎可生热?从阴阳学说分析,气属阳,阳虚当生寒,何来之热?阳虚阴盛时,阴盛格阳,可见真寒假热之证。
然气虚毕竟不是阳虚,气虚乃阳虚之渐,因而气虚是不会产生阴盛格阳的假热证的。
中医基础理论论述气虚生热甚少,或述而不详,以至对其产生的原因和机理至今不甚明了。
“气虚生热”理论最早渊源于《内经》,在《素问·调经论》中就提出因劳倦太过,损伤脾气,气虚而生内热,金元时代李东垣更有发挥,著《脾胃论》,强调脾胃之气耗伤,元气不足,可以产生大热。
《内经》和《脾胃论》的论述为“气虚生热”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现据文献所述,结合个人体会,就其病因病机作如下分析和归纳:
脾虚致心火亢盛心火乘土生大热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曰:“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
”又曰:“脾胃既虚……营血大亏……血减则心无所养,致使心乱而烦,病名曰悗……如烦乱犹不能止,少加黄连以去之。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生化营血不足,则心无所养,以致心火独亢,“心乱而烦”即是其症之一,李东垣在治疗时,常加用黄连一味以去心火,即是明证。
心属火,脾胃属土。
脾胃气虚能使心火独盛,心火独盛最易移热于脾胃。
脾胃主身之肌肉,故脾胃有热就会淫于肌肤,产生犹如阳明经证的大热症状,如《脾胃论》说:“心火亢甚,乘其土曰热中,脉洪大而烦闷。
”又云:“火乘土位,其脉洪缓,更有身热、心中不便之证。
”
食饮无节,嗜腥膻肥腻辛辣厚味坚硬生冷,久之脾胃劳倦,精微之气虚少,痰湿之邪丛生
脾胃气虚则肾失滋养肾火内生
脾胃为后天之本,先天之肾有赖于脾胃后天之本的滋养。
如果脾胃气虚,生化不足,则肾失滋养,肾阴亏虚,以致肾火内生。
如《脾胃论》曰:“夫脾胃虚弱……阴阳气血俱不足,故或热厥而阴虚。
”《素问·厥论篇》曰:“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
”热厥就是肾阴虚致虚热的一种临床表现。
除此之外,症状表现还有“显热躁”;肾火上冲,变证蜂起,如李东垣所举:“脾证始得……阴火上冲,则气高而喘,为烦热、为头痛、为渴、而脉洪。
”肾火犯肺,肺失肃降,则“气高而喘”;肾火犯心,则“烦”;肾火犯肝,肝阳上亢,则“头痛”;肾火上乘于土,脾胃热甚则热中,而有“热”、“渴”、“脉洪”之象。
这一系列症状的出现皆在脾胃虚引起肾火的情况下产生,在《脾胃论》中已有详细的阐述和发挥。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有一句纲领性的论述,即“脾胃虚,则火邪乘之而生大热。
”综合以上二方面,此“火邪”应指由脾胃气虚引起的心火和肾火而言的。
脾胃气虚则升降失常伏火内生
《素问·调经论》云:“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脾胃论》亦曰:“饮食劳倦所伤……清气不生,阳道不行,乃阴血伏火。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一升一降,分工协作,维持着正常人体的生理平衡,脾胃乃升降运动之枢纽,在维护阴阳、气机平衡协调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若饮食劳倦太过,损
伤脾胃之气,则脾胃升降失常,脾不能升浮清阳,胃不能沉降浊阴;清阳不升则阳气失于宣散,浊阴不降则郁而生热,由此,伏火自中焦而生,因而就会出现种种内热的病症。
脾胃虚易外感邪而发热
《脾胃论》曰:“脾胃之气下流,使谷气不得升浮,是春生之气不行,则无阳以护其荣卫,则不任风寒乃生寒热,此皆脾胃之气不足所致也。
”卫主卫外,司抵御外邪,其产生赖脾胃对水谷饮食之生化。
若脾胃之气衰弱,则元气不足,卫气亦随之而虚,则清阳就无以发腠理、护皮毛,邪气即乘虚而入,此属气虚外感,临床表现为患者弱不禁风,易感外邪,且邪气常留恋难去,病情缠绵,正虚而邪恋。
邪正争于表则发热,或高或低,时轻时剧,劳则增甚,逸则减轻,此气虚之所以发热之另一径也。
小结
气虚发热,以文献为据,就是脾气虚引起的发热。
由于脾气虚,心血、肾精生化乏源,阴分不足,导致心火独亢及肾火内生,心火乘于脾胃淫于肌肤则“热中”,肾火上冲,诸脏热象环生,此气虚生热之一因也。
脾胃虚弱,升降失常,清阳不升,浊阴不降,郁伏中焦,“伏火”产生,此之二因也。
脾胃之气虚弱,卫气生化不足,不能御邪,正虚邪恋,常易感邪而发热,缠绵不除,此之三因也。
气虚发热理论的确立对于指导临床的辨证施治具有重要意义,李东垣立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佐甘寒益阴泻火之剂,每收药到病除之效,代表方剂有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等,值得临床工作者应用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