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体质理论选读
体质中医基础理论详解演示文稿

二、后天因素
• 饮食营养:合理的膳食结构,科学的饮食习惯,对维护和增强 体质十分有益。长期营养不良或营养不当,以及偏食偏嗜某些 食物,均会影响个体体质的变化
• 劳动安逸:劳逸结合,有利于人体的身心健康,形成良好的体 质。过度的劳累,易损伤筋骨,消耗气血,致脏腑精气不足 ,机能减退,形成虚性体质
• 发病倾向:易患消渴、中风、胸痹等病。临床舌脉诊察常见舌苔腻 ,脉滑
•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梅雨季节及湿重环境适应力差
目前三十八页\总数五十一页\编于十七点
六、湿热质(F型)
• 特征表现:面部或鼻部常有油腻感或者油光发亮,脸上容易生痤 疮或皮肤容易生疮疖,常感到口苦或嘴里有异味,小便时常觉 尿道有发热感,尿色偏深,大便常黏滞不爽,有解不尽的感觉 ,女性常见带下色黄,男性常出现阴囊潮湿
目前十页\总数五十一页\编于十七点
三、体质的基本特点
• 体质的遗传性:遗传是亲代将其特征传给子代的一种现象 • 体质的稳定性:一般情况下,个体体质一旦形成,在一定时间内
不易发生太大改变,所以体质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 体质的可变性:体质的稳定性是相对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这
就意味着体质具有动态可变性
• 发病倾向:易患脏躁、梅核气、百合病及郁证等。临床舌脉诊察常见舌
体质中医基础理论详解演示文稿
目前一页\总数五十一页\编于十七点
(优选)体质中医基础理论
目前二页\总数五十一页\编于十七点
第五章 体质
徐财神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目前三页\总数五十一页\编于十七点
目录
概述
第一节 体质的概述 第二节 体质的形成
第三节 体质的生理变化
第四节 体质的分类
《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体质

《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体质第六章体质不论何种社会,也不论何种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人的体质都是社会最为基础的物质因素。
一个民族体质的强弱与国家经济科学文化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一个民族的体质水平与其所处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发展水平息息相关,而群体体质水平的发展又会有力地推动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
因为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故体质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主要是人材的竞争。
人的素质不仅仅是以知识为标志,而应是知识、道德、体质的结合体。
体质强健,精力充沛,才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只有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和道德健康四者全都具备.才是完全的健康,体质是健康的基础。
体质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是人类认识自身和研究自身的——门学科。
是综合了生物学,人类学、医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主要成就形成的,研究体质的起源、发展和变异的学科:医学体质学是研究体质与健康、疾病关系的学科,即研究人类的体质特征、类型和变化规律,及其与疾病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关系的学科:对体质的研究有助于分析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演变,为疾病的预防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重视人的体质及其差异性是中医学的一大特色。
中医学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医学体质学的知识:早在《内经》中,对体质的形成、分类以及体质与病机、诊断、治疗、预防的关系就有极为详细的论述。
其后,历代医家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内经》关于发生体质学、年龄体质学、性别体质学、病理体质学及治疗体质学的理论,形成了中医学的体质学说,并对养生防病和辨证论治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但由于缺乏系统的整理研究,尚未形成系统的完整的学科。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对中医学理论整理研究的逐步深入,中医体质学说的研究也随之展开和深人,中医体质学就应运而生了。
中医体质学(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规划教材)

目录分析
第一节中医体质学的 概念与研究范畴
第二节中医体质学的 地位与作用
第三节中医体质学的 理论基础
第四节中医体质学的 基本原理
学习小结
第五节中医体质学 的三个关键科学问
题
思考题
一体质及其相关概念 二中医体质学的概念与内涵 三中医体质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范畴 四中医体质学的研究方向与任务
一中医体质学的地位 二中医体质学的作用
(一)成人版《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 (二)成人版《中医体质量表》
作者介绍
这是《中医体质学(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规划教材)》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读书笔记
这是《中医体质学(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规划教材)》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精彩摘录
这是《中医体质学(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规划教材)》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一体质与方药的耐受性及反应性 二体质与针刺的耐受性及反应性
一调体康复的目的 二调体康复的原则 三调体康复的方法
第一节体质与 养生
第二节体质与 治未病
学习小结
思考题
一平和质调养 二气虚质调养 三阳虚质调养 四阴虚质调养 五痰湿质调养 六湿热质调养 七血瘀质调养 八气郁质调养 九特禀质调养
一体质与预防 二体质与公共卫生 三体质与健康管理
第一节体质与形态结 构
第二节体质与年龄
第三节体质与心理
第四节体质与适应能 力
学习小结
第五节体质的生理 特点
思考题
一小儿阶段 二成年阶段 三老年阶段
一体质的稳定性 二体质的可变性 三体质的多样性 四体质的趋同性
第二节体质与病机 从化
第一节体质与发病 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第五章 体质

中医基础理论――第五章体质
【目的要求】
1.掌握体质的概念,正常体质的分型和特征。
2.了解体质的生理基础及体质学说的应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体质学说概述
一、体质的概念:体质的概念、体质的构成、体质的标志、体质的特点。
二、体质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体质的生理学基础
一、体质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二、影响体质的因素:先天禀赋、年龄因素、性别差异、饮食因素、劳逸所伤、情志因素、地理因素、疾病针药及其他因素。
第三节体质的分类
一、体质的分类方法
二、常用体质分类及其特征:阴阳平和质、偏阳质、偏阴质。
第四节体质学说的应用
一、说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
二、阐释发病原理
三、解释病理变化
四、指导辨证
五、指导治疗
【课时与方法】
总课时2
授课方法:启发式讲授结合多媒体教学。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概述)

体质学说概述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正常人体体质的概念、形成、类型特征,及其对疾病发生、发展、演变过程的影响,并以此指导对疾病进行诊断和防治的理论知识。
一、体质的概念(一)体质的基本概念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
换言之,体质是人群中的个体,禀受于先天,受后天影响,在其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人体个性特征。
(二)体质的构成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形与神的协调统一,这是生命存在和健康的基本特征。
健康,就是人体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精神心理方面的完好状态,正如张介宾《类经·藏象类》说:“形神俱备,乃为全体。
”神由形而生,依附于形而存在,形是神活动的物质基础和所舍之处;反过来,神是形的功能表现和主宰,神作用于形,对人体生命具有主导作用,能协调人体脏腑的生理机能。
因此,形壮则神旺,形衰则神衰。
体质概念包括了形、神两方面的内容,一定的形态结构必然产生出相应的生理机能和心理特征,而良好的生理机能和心理特征是正常形态结构的反映,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在体质的固有特征中综合地体现出来。
可见,体质由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三个方面的差异性构成。
1.形态结构的差异性人体形态结构上的差异性是个体体质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外部形态结构和内部形态结构(有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
根据中医学“司外揣内”的认识方法,内部形态结构与外观形象之间是有机的整体,外部形态结构是体质的外在表现,内部形态结构是体质的内在基础。
而体表形态最为直观,故备受古今中外体质研究者重视。
因此,形态结构在内部结构完好、协调的基础上,主要通过身体外形体现出来,它以躯体形态为基础,并与内部脏器结构有密切的关系,故人的体质特征首先表现为体表形态、体格、体型等方面的差异。
体表形态是个体外观形态的特征,包括体格、体型、体重、性征、体姿、面色、毛发、舌象、脉象等。
中医体质基础理论 教学PPT课件

第三节 体质的分类
一、体质的分类方法:
体质的生理学基础是脏腑经络及精气血 津液的盛衰偏颇,实际上是脏腑精气阴阳及 其机能的差异和经络气血之偏颇,所以,着 眼于整体生理功能的高低强弱运用阴阳的分 类方法对体质进行分类是体质分类的基本方 法。
二、常用体质分类及其特征:
三、体质的标志和体质的特点:#
(一)体质的评价指标包括:
4、心理发育水平:包括智力、情感、行为、感知觉、 个性、性格、意志等方面;
5、使应能力:包括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各种精 神心理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对病因、疾病损害的抵 抗、调控能力、修复能力。 理想健康体质的标志:从身体发育、面色、声音、
动作、精力、处事态度、应变能力等七个方面来看。
4、饮食因素: 饮食结构和营养状况; 5、劳逸所伤 :
过劳——伤气、伤形 过逸——长期养尊处优,四肢不勤,可使气
血流行不畅,筋肉松弛,脾胃功能减退; 6、情志因素:精神情志,贵在和调; 情志——泛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心理活动,是人体对
外界客观事物刺激的正常反应,反映了机体 对自然、社会环境变化的适应调节能力。 7、地理因素:“人禀天地之气而生,故其气体随地而
生理状态下———生理反映 病理状态下的——发病倾向
预测性:偏于某中体质类型者,在初现端倪之
后多具有循着这类体质固有的发展演 变规律缓慢演化的趋势——为治未病 提供依据(及早采取措施 ,防止恶化 于未然)。
体质学说理论源于“内经”,后经历代医家 从 不同对体质问题进行了详尽、细致、正确的研究 ,并有效的将体质理论运用于临床实践中。
第一节 体质学说的概述
一、体质的概念:
体质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 得性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体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 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性。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

内伤杂病多见阴盛、阳虚之证;
易发生湿滞、水肿、痰饮、瘀血等
(二)体质九分—九种体质类型及其特征
1 平和质(A型) 总体特征: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 形体特征:体形匀称健壮 常见表现: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
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唇色红润,不 易疲劳,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良好,胃纳 佳,二便正常,舌色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
常用的分类方法有阴阳分类法和五行分类法。
第三节 体质的分类
二、常用体质分类及其特征:
20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阴阳平和质:
特征:身体强壮,肥瘦适度,面色与肤色随 有五色之偏,但都明润含蓄;目光有神,性格开 朗、随和,食量适中,二便通调;舌红润,脉象 缓匀有神;夜眠安和,精力充沛,反应灵活,思维 敏捷,工作潜力大,自身调节和对外适应能力强。
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 发病倾向:平素患病较少 对外在环境的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
力较强
2 气虚质(B型)
总体特征:疲乏,气短,自汗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平素语音低弱,气短懒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
出汗,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脉弱。
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喜冒险 发病倾向:易患感冒、内脏下垂等病,病后康复较慢 对外在环境的适应能力:不耐受风、寒、暑、湿邪
5
(二)体质的要素: 2、生理功能的差异性: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 生理功能的差异性
生长发育迟速;感觉运动敏钝 生殖机能旺衰;抗病能力强弱
(二)体质的要素:
6
3、心理特征的差异性
心理是指客观事物在大脑中的反映,是感觉、 知觉、情感、记忆、思维、性格、能力等的总称, 属于中医学神的范畴。
中医经典选读读后感

中医经典选读读后感《中医经典选读读后感》读中医经典,就像是一场穿越千年的对话。
从《黄帝内经》到《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中,我收获了太多的感悟,当然,也有不少疑惑。
读到《黄帝内经》中关于人体五行与四季对应的部分时,我感觉特别神奇。
书中说春天对应肝木,夏天对应心火等等。
这让我想起每到春天的时候,身边很多朋友都会觉得肝火旺盛,容易烦躁不安。
我开始意识到中医经典不是空穴来风,而是通过大量的观察实践总结出来的规律。
比如对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样的理念,之前我只是一种很模糊的了解,但深入阅读后发现它贯穿了养生、疾病防治的各个方面。
特别触动我的是,中医在很久之前就知道顺应自然节律是维持健康的一个关键因素。
可当时我不太理解为什么黄帝内经中的一些表述如此玄奥,诸如“气”的概念,它好像无处不在,又难以确切描述。
后来读到《伤寒杂病论》,面对着那些方剂和辩证分类,我忽然觉得这就是中医的实战手册。
里面对病症的详细描述让我想,古人在那么久远的时代,没有像现代这么发达的检测设备,却能够如此精准地分辨病症,真的让人钦佩。
例如书中的桂枝汤,我理解作者想表达的不仅仅是一个治疗伤风感冒类病症的方剂,更多的是一种辨证论治的思路。
通过几味药材的组合,针对不同人的体质差异和病情变化,巧妙地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这里面蕴含的整体观在现代医学都非常受重视。
这对我们日常生活是很有实用价值的。
像是我自己之前着凉感冒了,就试着按照书上理论,对比自己的症状去调整饮食、作息,发现病情确实比以往单纯依赖现代药物恢复得更快。
不过呢,中医经典有年代性,语言相对古奥难懂。
有些地方不同学者还有不同的理解。
比如说“内经”中的一句话拿到现代语境下有多重解释。
这就需要我们广泛参考名家的注解,不能狭隘地去理解。
越读这些经典,越觉得中医是一个巨大的宝库,等待着我们去不断发掘探索其中的奥秘。
还有很多方剂和理论没有完全研究透彻,就连古人在当时边摸索边积累的经验就如此的伟大,这激励着我想要深入学习,可能未来也会投身到中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心理特征:性情急躁,性格多外向好动。 ③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耐冬不耐夏,不耐受暑、热、燥邪。 ④发病倾向:男子遗精、女子月经量少、大便干燥、心悸健忘、失眠多梦等 3.成因:先天不足,纵欲积劳或曾患出血性疾病;长期情绪压抑,爱吃辛
辣食物。
五、体质辨识
痰湿体质(E型)
1.定义:由于水液内停而痰湿凝聚,以粘滞重浊等表现为主要特征的体质 状态。 2.特征: ①常见表现:体形肥胖、腹部肥满松软;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粘, 胸闷,痰多。面色淡黄而暗,眼胞微浮,容易困倦,口粘腻或甜,身重不 爽,喜食肥甘甜粘,大便正常或不实,小便不多或微混。舌体胖大,舌苔 白腻,脉滑。 ②心理特征:性格温和,善于忍耐。 ③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梅雨季节及潮湿环境适应能力较差。 ④发病倾向:易患消渴、中风、胸痹等。易出现肥胖,或高脂血症、高血 压、心脑血管等疾病。 3.成因:先天遗传或后天过食肥甘,多食冰冻寒凉食物,口味偏咸,长期 熬夜形成。
人各有 质
二、概述-特点
1、个体差异性
特点
2、群类趋同性 3、相对稳定性 4、动态可变性
这种特点或隐或显地体现于健康和疾病过程之中
二、概述-分类
历代分类方法:阴阳五行分类法、心理特征分类法等
西方体质分类:血型说、内分泌说、体型说等
中国现代:王琦在古代体质分类方法基础上,结合临床
实践应用文献学研究方法、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及模糊聚类等 方法,建立九种基本体质类型的概念系统。
中医体质理论
药学部 李静
研究历程 概述 体制形成 体质生理与分布规律 体质辨识 体制分类判定 不同系统疾病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研究概述 中医体质分类调理
中 医 体 质 理 论
12/8/2018
一、研究历程
1978年 第一篇体质论文发表《略论祖国医学的体质学说》
1982年 第一部中医体质学说专著《中医体质学说》
五、体质辨识
阳虚体质(C型)
1.定义:由于阳气不足,失于温煦,以形寒肢冷等虚寒现象为主要特征的体质 状态。 2.特征: ①常见表现:多形体白胖,肌肉松软,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 不振,睡眠偏多;面色柔白,目胞晦暗,口唇色淡,毛发易落,易出汗,大便 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胖嫩边有齿痕,苔润,脉象沉迟而弱。 ②心理特征:性格多沉静、内向 。
种族、家族 婚育
养胎、护胎与胎教
三、体质形成
后天调养:先天因素决定的体质特征并非一成不变, 后 天因素即可调节体质强弱变化,也可改变人的体质类型。
饮食营养 生活起居
精神情志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通过脾胃运化影响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偏颇,形成稳定的功能趋 向和体质特征。
过劳或过逸均可形成虚性体质。
五、体质辨识
特禀体质(I型)--总是发生过敏
1.定义:由于先天性和遗传因素造成的一种特殊体质。 2.特征:
①常见表现:无特殊或畸形;遗传疾病有垂直遗传,先天性、家族性特
征,胎传性疾病为母体影响胎儿个体生长发育及相关疾病特征。 ②心理特征:因禀质特异情况而不同。
③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适应能力差,如过敏体质。
环境
疾病、药物
12/8/2018
气象、地理、环境污染、生活环境、社会心理等。
疾病通过损伤人体正气而改变体质,药物有四味之分五经之别, 长期偏用某些性味药物就会改变体质。
四、体质生理与分布规律
基于中国21948例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生成的九种体质类型分布图
平和质 气虚质 湿热质 阳虚质 阴虚质 瘀血质 气郁质 痰湿质 特禀质
③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耐春夏不耐秋冬,易感风、寒、湿邪。
④发病倾向:多为寒证,形成各种痹证、泄泻,易病痰饮、肿胀,不育不孕等。 3.成因:先天不足;长期用抗生素、激素类、利尿剂、清热解毒中药等,或有 病没病预防性地喝凉茶,或者喜欢冰冻寒凉的饮食,或者纵欲、性生活过度等;
老年阳气逐渐虚衰;工作环境有关(在寒湿的环境里)。
四、体质生理与分布规律
体质与年龄
(1)小儿体质 纯阳之体:生机旺盛,受邪之后容易转化为热病。 稚阴稚阳:抵抗力差,冷暖不能自调、外易六淫所侵,内易 为饮食所伤。 五脏有余不足:脾胃不足、肾气亏虚;心、肝有余,外邪容 易化热,热盛则神昏、抽搐。 (2)青年体质 气血渐盛,肾气旺盛,腑脏功能健全,即使生病,多以实证 为主。阴虚体质、湿热体质、气郁体质多见。 (3)中年体质 脏腑经脉功能达到最佳,但在此阶段出现转折征兆,由盛极 转为渐衰。此时应防患于未然,注意身体修复颐养,有效预防早 衰。气虚体质、阳虚体质、痰湿体质多见。 (4)老年体质 表现为肾精亏虚,气血运行不畅。血瘀、痰湿、虚性体质多 见。
五、体质辨识
气虚体质(B型)
1.定义:由于一身之气不足,以气息低弱、脏腑功能状态低下为 主要特征发热体质状态。 2.特征: ①常见表现:形体肌肉松软。精神不振,语音低弱,气短懒言, 容易疲乏、出汗,面色萎黄或淡白,目光少神,口淡、唇色少华, 毛发不泽,头晕健忘。舌淡红胖嫩,边有齿痕。脉象虚缓。 ②心理特征: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不喜冒险。 ③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寒邪、风邪、暑邪。 ④发病倾向:易患感冒、低血压或内脏下垂,病后抗病能力弱, 虚劳。 3.成因:先天不足,偏食厌食,大病未愈,年老气弱,过度用脑, 长期重体力劳动者,职业运动员等。
阴弱阳旺,以肾精为本,以气为主,易患阳证、热证。
女性中血瘀、阳虚、气郁体质明显多于男性;
男性痰湿、湿热体质明显多于女性。
五、体质辨识
平和体质(A型)
1.定义:先天禀赋良好,后天调养得当,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脏腑功能状态强健壮实为 主要特征发热一种体质状态。
2.特征: ① 常见表现: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味觉正常,唇 色红润,精力充沛,不易疲劳,耐受寒热,睡眠安和,胃纳良好,二便正常。舌色淡红,苔薄白, 脉和有神。 ② 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生活规律, ③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自然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较强。 ④ 发病倾向:平素患病较少。即使患病,自我康复能力强。 3.成因:先天禀赋良好,后天调养得当。
五、体质辨识
血瘀体质(G型)--皮肤粗糙牙龈出血
1.定义:体内有血液运行不畅的潜在倾向或瘀血内阻的病理基础,以血 瘀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 2.特征:
①常见表现:瘦人居多,肤色晦黯、面部色素沉着,容易出现瘀斑 ,
口唇色暗,眼圈暗黑,发易脱落,肌肤干燥。舌质暗或有瘀点,舌下静 脉曲张,脉细涩,或结代。 ②心理特征:性格內郁,心情不快易烦,急躁健忘。 ③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风邪、寒邪。 ④发病倾向:易患肿瘤及各种痛证。外溢易患出血、中风,内阻易患胸 痹;妇女则痛经或经闭。
1989年 第一个关于体质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中医痰湿体质的基础研究》
2005年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中医体质学》,标志着中
医基础理论成为中医理论一门新的学科分支。 2009年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正式由中华中医药 学会颁布为行业标准,中医体质辨识作为唯一一项中医体 检内容被纳入卫生部颁布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五、体质辨识
湿热体质(F型)
1.定义:以湿热内蕴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 2.特征: ①常见表现: 形体偏胖,面垢油光,易生痤疮,粉刺,口苦口干,身 重困倦,心烦懈怠,眼筋红赤,大便粘滞不畅或干结,小便赤黄,男性 易阴囊潮湿,女性易白带增多,舌质偏红,舌苔黄腻。脉象多见滑数。 ②心理特征:脾气较急躁易怒。 ③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温度或湿度偏高,尤其夏末秋初湿热气候较 难适应, ④发病倾向:易患疮疖、黄疸、火热等病证。 3.成因:先天禀赋或后天喜食肥甘。熬夜、吸烟、喝酒;滋补不当;长 期情绪压抑;肝炎病毒携带者;长期在湿热环境下生活。青壮年人多。
五、体质辨识
阴虚体质(D型)
1.定义:由于体内津液精血等阴液亏少,以阴虚内热等表现为主要特征的 体质状态。 2.特征:
①常见表现:体形多瘦长,手足心热,易口干咽燥,口渴喜冷饮,大便干结,
小便短涩。面色潮红、有烘热感,常感眼睛干涩、视物模糊,唇红微干,皮肤干 燥,易生皱纹,眩晕耳鸣,睡眠差。舌红少津少苔,脉细弦或数。
二、概述-分类
阴虚质
痰湿质
阳虚质
湿热质
平和
气虚质 气郁质 血瘀质
特禀质
三、体质形成
人体体质的形成
秉承于先天 得养于后天
基于先天禀赋和后天调养两大基本因素。
三、体质形成
先天禀赋:决定着群体或个体体质的相对稳定 性和个体体质的特异性
受水土性质、气候类型、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社会民俗等 因素长期影响,并通过遗传,形成群体较为鲜明的体质特征 父母身体健康状况、血缘关系、结婚及生育年龄、怀孕时机 等,均与胎儿未来的体质密切相关 顺时数而谨人事,调喜怒而寡嗜欲,则胚胎造化,形气相资, 具天地之性,集万物之灵,则秉质强盛
3.成因:先天遗传;心情情绪不调;久病,其他体质转化。
五、体质辨识
气郁体质(H型)--满脸粉刺有口臭
1.定义:由于长期情志不畅、气机郁滞而形成的以性格内向不稳定、 忧郁脆弱、敏感多疑为主要表现的体质状态。 2.特征: 常见表现:体形偏瘦,常感到闷闷不乐、情绪低沉,胸胁胀满或走窜 疼痛,或爱妻呃逆,咽间有异物感,睡眠较差,食欲减退,惊悸怔忡、 健忘痰多,大便偏干;舌淡红,苔薄白,脉 象弦细。 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稳定,忧郁脆弱,敏感多虑。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精神刺激适应能力较差,每遇阴雨天情绪格 外低落。 发病倾向:易患抑郁症、百合病、失眠,梅核气、惊恐等。 3.成因:先天遗传;或受精神刺激,暴受惊恐,忧郁思虑,与幼时受 过大打击有关。
示例2:某人各体质类型转化分如一:
平和质75分,气虚质16分,阳虚质27分,阴虚质25分,痰湿质32分, 湿热质25分,血瘀质10分,气郁质 18分,特禀质10分。 根据判定标准,平质转化分≧60分,同时,痰湿质转化分在30~39 之间,可判定为痰湿质倾向,故此人最终体质判定结果基本是平和质, 有痰湿质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