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和第二单元复习提纲
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一章 复习提纲

第一章感觉世界复习提纲1.人体感觉器官及其感觉。
2.皮肤的感觉功能。
3.嗅觉的形成和四个特点。
4.与味道有关的舌结构。
5.味觉的形成和特点(味觉的不同感觉区)。
考了四种基本味觉。
6.声音的产生条件,声音的传播(传播条传播速度规律)。
回声,超声和次声及其应用。
7.耳结构及其功能。
8.耳的特殊作用。
9.听觉的形成。
10.乐音的三个特性(概念,决定因素和听觉表现)。
各种乐器的振动部位、音调和响度的影响因素,例子。
11.声源和光源。
12.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及其应用。
13.光线及其画法。
14.真空中光速。
15.光的传播和声音传播的相同点和区别:相同点:都可以发生发射。
(1).传播条件不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光的传播不需要任何介质。
(2).传播速度规律不同: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空气中最慢;光刚好相反,在真空中最快,然后是气体,液体次之,透明固体最慢。
(3).光是电磁波,但是声音不是。
16.光的色散(概念和结论):什么是光的色散现象。
光的色散现象是谁首先发现。
17.看得见的光和看不见的光。
红外线和紫外线(概念,功能和应用):都是电磁波;红外线的热作用强,可以用作遥控,传统云雾的能力比较强。
紫外线生理作用强,所以可以杀菌消毒;化学作用强,可以使底片感光;荧光性强,可以使得荧光物质发光,比如鉴别人民币的真伪。
18.人眼看见物体的原因:物体发出的或者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人眼。
19.物体颜色成因:“蜥蜴偷饭桶,白者无私黑者黑”:吸异透反同,白者无私黑者黑。
20.光的反射(概念,光路图,反射定律----三线关系和两角关系)。
21.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两个要点:(1).看反射界面判断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2).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反射光线的方向不同,镜面反射的反射光线方向特定,只能在特定的方向能看见反射光,从而看清反射物体,而其他地方一般看不见,所以看不见物体或者显得比较暗。
漫反射的反射光线方向射向各个方向,所以在各个方向都能看见由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人眼,从而看清物体。
七年级下科学复习提纲汇总

七年级下科学复习提纲汇总第一章水1〉地球上的水1)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天然物质,它覆盖了以上的地球表面,地球可以说是个,地球上的水哺育了人类和其他一切生物,为人类的文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水是一种最宝贵的自然资源。
2)海洋水占地球上全部水量的;陆地水占总水量的;还有少量的大气水等。
3)水存在于、、以及内。
4)水一般以、、三种形态存在于大自然中。
5)水的分类---------不同的物质按照不同的目的进行不同的分类。
(1)按物理性质可分为:、、。
(2)按化学性质可分为:和。
(3)按对生命的作用可分为:和。
(4)按存在空间可分为:、和。
6)海水占了地球上全部水量的。
海水是咸的,是因为海水中含有大量的物质。
海洋中平均每1000g海水中含盐类物质 g。
所以海水不能喝,也不能灌溉庄稼。
目前最常用的海水淡化的方法是法提取淡水。
海洋中的鱼因为鱼鳃中有一种,具有把盐分排出体外的功能。
海洋中的植物在汲取水分的时候,也具有排除盐分的功能。
所以我们在吃海洋生物的时候并不感到咸味。
7)陆地水占了地球上所有水量的,其中大约是咸水,咸水主要存在于大陆内部的一些湖泊中,如我国的,亚欧大陆的里海,中东地区的死海,只有剩余的才是陆地上宝贵的淡水。
8)人类较易利用的淡水只占淡水总量的,它主要包括、、。
9)大气中的水数量不多但这部分水却会、形成复杂的天气现象。
你根据哪些现象说明大气中有水。
10)地球上有丰富的水,为什么我们还要提倡节约用水?。
11)淡水资源中数量最多的是。
12)利用玻璃杯和冰块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大气中有水。
写出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
实验过程:,。
实验结论:。
13)水湿植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我们从哪些生活实际可以体验到植物体中有水?。
14)在测定“种子里含有水分的”实验中,如果要比较不同种子的含水量,应控制那些条件相同?。
把种子倒进干燥清洁的试管里,在酒精灯上均匀烘烤(试管口应,)不久能看到从试管口的管壁上凝结成,这个实验可以说明。
七年级下册科学全册复习提纲

七年级下册科学全册复习提纲生物
1. 细胞与细胞器
- 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
- 常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2. 动物的结构和功能
- 动物的组织结构和器官
- 呼吸、消化、循环和排泄系统的功能
- 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作用
3. 繁殖与遗传
- 生物的繁殖方式
- 遗传基因的传递与表现
- 变异和进化的原因和机制
物质与能量
1. 纯净物质和混合物
- 纯净物质和混合物的定义和特点- 常见的纯净物质和混合物的例子
2. 物质的性质
- 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 物质的状态变化和能量转化
3. 空气和水的性质
- 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 水的结构和性质
- 空气和水在生活中的应用
能源与科技
1. 能源的种类与利用
- 主要能源的分类和特点
- 能源的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2.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 科学和技术的定义和区别
- 科学对技术的推动和引领
3. 安全与健康
- 安全用电和用火的常识
- 日常生活中的安全和健康问题的预防地球与环境
1. 地球的运动与地理
-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 基本地理概念和地图阅读技巧
2. 生态环境与保护
-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作用
-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
3. 天气与气象观测
- 天气的形成和变化原因
- 常见的气象观测仪器和气象预报的基本知识。
七年级下科学第一章知识点提纲

七年级下科学第一章知识点提纲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七年级下科学第一章知识点提纲)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七年级下科学第一章知识点提纲的全部内容。
七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第一章1.1新生命的诞生1、精子和卵细胞⑴新生命都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
⑵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⑶精子和卵细胞: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而精子有尾巴,能够移动。
精子和卵细胞属于性细胞,其细胞核内都携带着遗传物质。
2、人的生殖系统⑴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输精管、精囊、前列腺等器官组成。
睾丸的主要功能: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
⑵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组成.卵巢的主要功能: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
成年女性大约每个月会排出一个成熟的卵细胞,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
3、受精与妊娠⑴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
⑵妊娠: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往下移动到子宫后,经过数次分裂逐渐形成胚胎,并附着在子宫壁上,这时女性就怀孕了,也称为妊娠。
(注意:精子和卵细胞受精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在输卵管就开始分裂。
而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4、胚胎发育―――主要在子宫(发育时间约280天或约9个月)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当植入子宫后胚胎发育的营养和氧气来自母体。
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
从母体获得营养和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5、分娩和养育⑴分娩:胎儿从母体内产出的过程叫做分娩。
分娩过程分为宫颈扩张、胎儿娩出和胎盘娩出三个阶段。
⑵试管婴儿:(P81)人工完成受精过程,然后将受精卵植入子宫内继续发育。
七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第一章(2021年整理)

七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第一章(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七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第一章(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七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第一章(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七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第一章1、精子和卵细胞2、⑴新生命都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
⑵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
⑶精子和卵细胞: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球形、无尾、不能游动。
而精子有尾,能够移动。
精子和卵细胞属于性细胞,其细胞核内都携带着遗传物质。
2、人的生殖系统⑴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附睾、输精管、精囊、前列腺、阴茎等器官组成。
睾丸产生精子,并分泌雄性激素;输精管和前列腺分泌黏液;输精管输送精子;附睾贮存精子⑵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组成。
卵巢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
输卵管输送卵细胞、提供受精场所;子宫胚胎发育的场所⑵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
⑵妊娠: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往下移动到子宫后,随着分裂次数的增加,受精卵逐渐形成了胚胎,并附着在子宫壁上,这时女性就怀孕了,也称为妊娠.(精子和卵细胞受精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在输卵管就开始分裂。
而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4、胚胎发育―――主要在子宫(发育时间约280天或约9个月)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当植入子宫后胚胎发育的营养和氧气来自母体。
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第三周)。
从母体获得营养和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
5、分娩和养育分娩:胎儿从母体内产出的过程叫做分娩。
七年级下科学期中考复习提纲

科学七年级下册复习提纲第一章:对环境的察觉第一节:感觉世界1、人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基本感觉,分别由感觉器官眼、耳朵、鼻、舌、皮肤感受。
2、皮肤的感觉功能:冷觉:(冷觉感受器)、热觉:热觉感受器、触觉:触觉感受器、痛觉:(痛觉感受器,对人体有保护作用)。
手术麻醉时有触觉而无痛觉,说明触觉感受器与痛觉感受器是分开的。
皮肤不能准确的感受温度。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测试温度),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盲人阅读盲文)。
4、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嗅觉的特点:①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5、舌头表面的每个味蕾上都有味觉细胞(味觉感受器)和味觉神经。
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因为味觉对液态物质特别敏感)→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6麻、辣、涩等为多种刺激综合后产生的感觉。
闻着柠檬的同时吃着苹果,会产生苹果和柠檬混合的味道。
说明嗅觉与味觉是相互影响的。
7、进行探究舌的不同部位对味道的敏感性不同的活动时,在每吸入一种溶液前都用清水漱口,以排除上一次实验的干扰。
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2、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3、传播的速度:温度越高声音传播的速度越快;声音传播的速度固体>液体>气体;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
第三节耳和听觉1、耳的结构:①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②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③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2、耳的主要功能:听觉和保持身体平衡。
位觉感受器在前庭和半规管中(解释晕船、晕车现象)。
七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

七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导读:本文七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第一章:对环境的察觉第一节:感觉世界1、人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基本感觉,分别由感觉器官眼、耳朵、鼻、舌、皮肤感受。
2、皮肤的感觉功能:冷觉:(冷觉感受器)、热觉:热觉感受器、触觉:触觉感受器、痛觉:(痛觉感受器,对人体有保护作用)。
手术麻醉时有触觉而无痛觉,说明触觉感受器与痛觉感受器是分开的。
皮肤不能准确的感受温度,它只能感受吸热和放热的速度。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测试温度),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盲人阅读盲文)。
4、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嗅觉的特点:①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5、舌头表面的每个味蕾上都有味觉细胞(味觉感受器)和味觉神经。
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因为味觉对液态物质特别敏感)→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6、舌的不同部位对味道的敏感性不同味道酸甜苦咸敏感区域舌侧(中)舌尖舌根舌侧(前)麻、辣、涩等为多种刺激后的综合感觉。
闻着柠檬的同时吃着苹果,会产生苹果和柠檬混合的味道。
说明嗅觉与味觉是相互影响的。
7、进行探究舌的不同部位对味道的敏感性不同的活动时,在每吸入一种溶液前都用清水漱口,以排除上一次实验的干扰。
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2、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3、传播的速度:温度越高声音传播的速度越快;声音传播的速度固体>液体>气体;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
第三节耳和听觉1、耳的结构:①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②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③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七下科学1-2复习提纲

第一章1.人有听觉、嗅觉、视觉、味觉等各种不同的感觉,能感受各种环境刺激。
2.人的皮肤有痛觉、触觉、冷觉、热觉等感觉。
3.气味分子通过鼻腔,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神经将刺激传到大脑的嗅觉中枢,从而形成了嗅觉。
4.嗅觉的特点:(1)嗅觉中枢会疲劳(2)不同的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3)嗅觉的灵敏度会随年龄的增大而减弱(4)动物对不同物质气味的灵敏程度不同的。
5.舌的表面布满许多小凸点,内藏味蕾,味蕾内有许多味觉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尤其液体物质和不溶于水的固体物质刺激特别敏感。
6.麻、辣、涩等味觉,是多种刺激综合后产生的感觉。
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
2.声波:声音是以波的形式通过介质将声源的振动向外传播的。
3.声音在各种介质中传播的速度:V固大于V液大于V气(340m/s)在气体中声音的速度,随温度每升高一摄氏度,速度增加0.6米/秒。
4.回声: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造成的。
回声与原声的间隔大于0.1秒才能分辨出来。
1.耳的结构: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听小骨、鼓室、咽鼓管;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半规管。
(其中前庭和半规管是感受头部平衡作用的位觉器官)2.乐音特征:(1)音调:感觉声音的高低(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2)响度:感觉声音的强弱(响度与振幅大小和声源远近有关)。
(3)音色:能感觉声音的品质。
(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方式有关)频率:物体在一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
(单位:赫兹)分贝:计量声音大小的单位,符号为dB3.人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大约是20~20000赫兹。
超声波:频率大于20000赫兹的声波。
次声波:频率小于20赫兹的声波。
4.噪音:声源的无规则振动,令人感到烦躁不安。
5.控制噪声污染的有效措施:(1)控源(2)截流(3)掩耳6.我国政府规定工厂、工地的噪声应不超过85~90分贝;白天不超过50分贝,夜间不能超过40分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大多数人把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大约是20—20000赫。高于20000赫的声音叫做超声,低于20赫的声音叫做次声。
16、光源:正在发光的物体。如:太阳、点燃的蜡烛、燃烧的篝火等。
21、1666年,牛顿发现了光的色散现象。彩色光带中颜色是按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排列的。白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我们把不能再分解的光叫做单色光,由单色光混合而成的光叫做复色光。
22、不同的物体对光的吸收能力是不同的。不透明的物体,只反射与他本身颜色相同的光;有色的透明物体只透过与它本身相同的光,而其他颜色的光都被它吸收。
3、嗅觉的形成:气味通过鼻腔,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神经将气味传到大脑的嗅觉神经中枢(嗅觉中枢容易疲劳),从而形成嗅觉。
4、嗅觉的特点:(1)会产生适应现象,这是由于大脑的嗅觉中枢会疲劳(对环境的适应性);
(2)会随时间的增长而逐渐减弱;(3)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4)动物对不同物质气味的敏感程度也不同。
28、光路可逆:如果得到的反射光恰巧是逆着原入射光线方向射出,这就说明一个重要的原理——光路具有可逆性。
七年级下册科学<a href=https:///Health/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复习提纲</a>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太阳灶、耳鼻喉科医生用的凹面镜、手电筒等)
5、舌内藏有味蕾,里面有许多味觉细胞,对液体物质的刺激特别敏感。
6、人具有的四种基本的味道:甜、咸、酸、苦。
7、舌对不同部位相应部——咸。
8、声音产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9、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速度由慢到快)中传播。15℃时,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米/秒,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无介质)。声音的传播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1℃,每秒传播距离增加0.6米。
内耳:半规管(内有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
前庭(内有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
12、听觉的形成:声波经过耳廓→外耳道→鼓膜(振动)→听小骨(放大声音)→耳蜗(产生兴奋)→听神经→大脑神经中枢,最后在脑部形成听觉。
13、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声音的高低。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大;频率越小,音调越低。响度:声音的强弱。响度与距离、振幅有关:振幅越大、距离越近,响度越大;音色:分辨不同的声音。
17、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如:影子的传播、日食月食、小孔成像等。
18、光线: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线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做光线。
19、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快慢是不同的。在真空光的传播最快,每秒达3х105千米。
20、光在一年里传播的距离约等于9.46×1012千米,这个距离叫做一光年。
物距U
像距V
像的性质
应用(P24)
倒立或正立
实像或虚象
放大或缩小
U>2f
f
倒立
实像
缩小
照相机
U=2f
V=2f
倒立
实像
等大
/
f
V>2f
倒立
实像
放大
幻灯机、投影机
U=f
无
无
无
无
/
U
/
正立
虚象
放大
放大镜
33、眼睛的主要部分是眼球,眼球的构造包括晶状体、玻璃体、瞳孔、角膜、视网膜等。
34、虹膜调节瞳孔的大小,从而控制进入眼球内的光线量。虹膜的颜色决定眼球的颜色。巩膜有保护眼球的作用。
23、红外线:有热作用,穿透云雾的能力较强。(红外夜视仪、诊断疾病、遥控等);紫外线:有化学作用、荧光作用、生理作用。(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能杀菌等)。
24、光的反射:光从一种均匀的物质照射到另一物质的表面上时,光会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到原先的物质中。
25、光的反射定律:光反射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5、折光系统:眼睛中的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屏幕”(倒立、缩小的实像)。
26、漫反射:平行光线入射到粗糙的反射面时,反射光线朝各个方向射出。
镜面反射:平行光线入射到光滑的反射平面时,反射光线也呈平行光线朝一个方向射出。
27、平面镜成像特点:(1)正立等大的虚像(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关);(2)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3)像与物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4)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2、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中央厚、边缘薄,呈凸起状的透镜。有两个焦点(F1、F2),焦点到透镜中心距离叫焦距(f);
凹透镜对光具有发散作用,中央薄、边缘厚,呈凹陷状的透镜。有两个虚焦点(F1、F2),焦点到透镜中心距离叫焦距(f)。
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U: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像距V: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10、声波的应用:用超声波粉碎内脏中的结石,利用声波探测海水深度等。
七年级下册科学<a href=https:///Health/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复习提纲</a>外耳: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传导声波)
11、耳的结构中耳:鼓膜(在声波作用下,能产生振动)、鼓室、听小骨(把声音放大后传到耳蜗)
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和第二单元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对环境的察觉知识巩固
1、五种基本感觉及其感觉器官:视觉——眼,听觉——耳,嗅觉——鼻,味觉——舌,触觉——皮肤。
2、人的皮肤具有触觉、痛觉和冷热觉等感觉器官。手指的指尖部位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盲人阅读盲文),手背上热敏感神经较多(测试温度)。触觉对人体的保护意义极大。
29、球面镜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汽车观后镜、街口拐弯处的反光镜等)
30、光的折射:光在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另外,光在同一种不均匀的物质中传播方向向也会改变,这也是光的折射。
31、光的折射定律:光发生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玻璃)时,入射角大于折射角,当光从水(玻璃)斜射入空气时,入射角小于折射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