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下科学复习提纲汇总

七年级下科学复习提纲汇总

七年级下科学复习提纲汇总第一章水1〉地球上的水1)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天然物质,它覆盖了以上的地球表面,地球可以说是个,地球上的水哺育了人类和其他一切生物,为人类的文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水是一种最宝贵的自然资源。

2)海洋水占地球上全部水量的;陆地水占总水量的;还有少量的大气水等。

3)水存在于、、以及内。

4)水一般以、、三种形态存在于大自然中。

5)水的分类---------不同的物质按照不同的目的进行不同的分类。

(1)按物理性质可分为:、、。

(2)按化学性质可分为:和。

(3)按对生命的作用可分为:和。

(4)按存在空间可分为:、和。

6)海水占了地球上全部水量的。

海水是咸的,是因为海水中含有大量的物质。

海洋中平均每1000g海水中含盐类物质 g。

所以海水不能喝,也不能灌溉庄稼。

目前最常用的海水淡化的方法是法提取淡水。

海洋中的鱼因为鱼鳃中有一种,具有把盐分排出体外的功能。

海洋中的植物在汲取水分的时候,也具有排除盐分的功能。

所以我们在吃海洋生物的时候并不感到咸味。

7)陆地水占了地球上所有水量的,其中大约是咸水,咸水主要存在于大陆内部的一些湖泊中,如我国的,亚欧大陆的里海,中东地区的死海,只有剩余的才是陆地上宝贵的淡水。

8)人类较易利用的淡水只占淡水总量的,它主要包括、、。

9)大气中的水数量不多但这部分水却会、形成复杂的天气现象。

你根据哪些现象说明大气中有水。

10)地球上有丰富的水,为什么我们还要提倡节约用水?。

11)淡水资源中数量最多的是。

12)利用玻璃杯和冰块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大气中有水。

写出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

实验过程:,。

实验结论:。

13)水湿植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我们从哪些生活实际可以体验到植物体中有水?。

14)在测定“种子里含有水分的”实验中,如果要比较不同种子的含水量,应控制那些条件相同?。

把种子倒进干燥清洁的试管里,在酒精灯上均匀烘烤(试管口应,)不久能看到从试管口的管壁上凝结成,这个实验可以说明。

七年级下册科学全册复习提纲

七年级下册科学全册复习提纲

七年级下册科学全册复习提纲生物
1. 细胞与细胞器
- 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
- 常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2. 动物的结构和功能
- 动物的组织结构和器官
- 呼吸、消化、循环和排泄系统的功能
- 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作用
3. 繁殖与遗传
- 生物的繁殖方式
- 遗传基因的传递与表现
- 变异和进化的原因和机制
物质与能量
1. 纯净物质和混合物
- 纯净物质和混合物的定义和特点- 常见的纯净物质和混合物的例子
2. 物质的性质
- 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 物质的状态变化和能量转化
3. 空气和水的性质
- 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 水的结构和性质
- 空气和水在生活中的应用
能源与科技
1. 能源的种类与利用
- 主要能源的分类和特点
- 能源的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2.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 科学和技术的定义和区别
- 科学对技术的推动和引领
3. 安全与健康
- 安全用电和用火的常识
- 日常生活中的安全和健康问题的预防地球与环境
1. 地球的运动与地理
-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 基本地理概念和地图阅读技巧
2. 生态环境与保护
-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作用
-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
3. 天气与气象观测
- 天气的形成和变化原因
- 常见的气象观测仪器和气象预报的基本知识。

七年级(下)科学期末复习提纲

七年级(下)科学期末复习提纲

七年级(下)科学期末复习提纲第一章对环境的察觉1、皮肤有,,等感觉功能。

2、蛋糕的香味通过鼻腔,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觉神经末梢将香味传到大脑的,从而形成了嗅觉。

3、舌的表面布满许多小凸点,内藏味蕾,味蕾内有许多,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尤其对液态物质的刺激特别敏感。

4、舌尖对比较敏感,舌侧对比较敏感,舌根对比较敏感。

5、声音是由于物体产生的。

6、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

7、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

科学上把这样的物质叫做。

8、跟水波一样,声音也是以波的形式通过介质将声源的振动向外传播,这个波叫。

9、声音在中传播最慢,在中传播最快。

在15℃的空气中,声音每秒传播米,气温每升高1℃,每秒传播的距离约增加0.6米。

10、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

中耳包括听小骨,,鼓室,咽鼓管。

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

11、声波--外耳道--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12、耳还有保持的作用,因为内耳中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

13、声音的高低叫做。

14、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

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

物体振动,频率就越大。

所以,音调跟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频率越小,音调。

15、大多数人能够听到得声音频率范围大约是赫。

16、我们把高于20000赫的声音叫做,低于20赫的声音叫做。

17、响度是人们主观上感觉到的声音。

18、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有关,跟人距离声源的有关。

19、在声学上,人们通常用作为单位来计量声音的大小。

分贝的符号为dB。

20、声音的第三个特征——音色。

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的方法等都能影响音色。

21、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传播的。

22、为了形象地表示光的传播情况,我们常用一条带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线和方向。

这样的直线叫做光线。

23、光的传播不需。

24、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千米/秒。

光在一年里传播的距离约等于9.46×10 千米,这个距离叫做一光年,属于单位。

25、1666年,牛顿发现了光的色散现象。

七下科学总复习提纲

七下科学总复习提纲

第一章复习提纲1、新生命的诞生①精子与卵的结构的比较:②人的生殖系统:男性的生殖系统组成:睾丸、输精管、精囊、前列腺等器官,睾丸是主要的生殖器官,能产生精子。

女性的生殖系统的组成: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等组成。

其中卵巢是主要的生殖器官,能产生卵细胞。

成年的女性大约每月会排出一个卵细胞。

子宫是孕育新生命的场所。

③受精:精子进入子宫,植入子宫壁上,这时女性就怀孕了。

⑤分娩:胎儿从母体内产出的过程,产出的胎儿叫婴儿。

⑥婴儿出生后的大声啼哭:为了使肺部充满空气,从而启动呼吸运动。

⑦母乳喂养的好处是:母乳营养丰富,且其中还含有抗病物质。

2、走向成熟①人的不同生长时期顺序: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春期、中年期、老年期。

②青春期人体变化表现在:①外形上的变化 ②生殖器官的变化 ③内脏器官功能的日渐健全。

③第一性征: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异。

第二性征:除生殖器官外的男女差异④衰老与死亡:衰老是身体各部分器官系统的功能逐渐衰退的过程。

衰老的最终结果是死亡,它的主要特征是心脏、肺和大脑的停止活动,其中大脑死亡是死亡的主要标志。

3、动物的生长时期:①大多数动物的新生命都是从一个细胞——受精卵开始的,受精卵是由精子与卵细胞相结合形成的。

③青蛙与蝌蚪的比较:④完全变态发育:像青蛙那样,动物从幼体到成体的发育过程中要经历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在生活和形态结构上要发生很大改变的发育类型,叫做完全变态发育。

蚊、蝇、菜粉蝶、蜜蜂、苍蝇、家蚕等。

⑤不完全变态发育:一生要经历受精卵、若虫(幼虫)、成虫三个时期的发育类型。

如蝗虫.蟋蟀.臭虫.螳螂等。

⑥动物的生命周期:动物一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生殖、死亡等生长时期。

影响动物生命周期的因素有:气候、食物和敌害等生活环境的变化。

⑦动物的生殖方式分为 有性生殖:通过精、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生殖方式 无性生殖:不通过精、卵细胞结合,直接产生新个体生殖方式按受精方式分 体外受精:青蛙和鱼类有性生殖 体内受精:其余所有卵生:昆虫.爬行类.鸟类等(体外发育,营养靠卵黄)动物的生殖 按胚胎发育方式分 胎生:哺乳类(母体子宫内发育,母体供给营养)卵胎生:鲨、蝮蛇(母体体内,卵中的卵黄)分裂生殖:草履虫、变形虫无性生殖 出芽生殖:水螅、酵母菌 没有精、卵细胞的结合精子 卵 结构 分头部和尾部,细胞内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细胞内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大小 约0.05毫米 0.1毫米 形状 蝌蚪形,能游动 卵圆形,不能游动,是人体最大的细胞 生活环境 运动器官 运动方式 呼吸器官 蝌蚪 水中 尾 游泳 鳃 成蛙 水中或陆地 四肢 游泳或跳跃 肺和皮肤4、植物的一生:种皮①种子的结构胚:胚轴、胚芽(长成茎和叶)、胚根、子叶有胚乳:小麦、玉米、水稻、蓖麻、柿等(营养物质储存在胚乳内)种子的分类(有无胚乳) 无胚乳:菜豆、大豆、棉、黄瓜、花生等(营养物质储存在子叶内)有种子: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按有无种子无种子:蕨类、苔藓类、藻类②植物的分类双子叶植物:菜豆、棉、黄瓜、花生、橘等(种子胚中有两片子叶)按胚中子叶数目单子叶植物:玉米、小麦、水稻、高粱、甘蔗等(种子胚中只有一片子叶) 种子萌发的条件:合适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还跟种子形态、大小、饱满度、是否休眠有关系) 芽的分类顶芽:顶芽的生长会使植物的茎增长芽侧芽:侧芽的生长则会在植物体上形成侧枝。

七年级科学(下)复习提纲

七年级科学(下)复习提纲

第一章对环境的察觉①第一节感觉世界1.人有听觉、嗅觉、视觉、味觉等各种不同的感觉,能感受各种环境刺激。

2.人的皮肤有痛觉、触觉、冷觉、热觉等感觉。

3.气味分子通过鼻腔,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神经将刺激传到大脑的嗅觉中枢,从而形成了嗅觉。

4.嗅觉的特点:(1)嗅觉中枢会疲劳(2)不同的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3)嗅觉的灵敏度会随年龄的增大而减弱(4)动物对不同物质气味的灵敏程度不同的。

5.舌的表面布满许多小凸点,内藏味蕾,味蕾内有许多味觉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尤其液体物质和不溶于水的固体物质刺激特别敏感。

6.麻、辣、涩等味觉,是多种刺激综合后产生的感觉。

②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

2.声波:声音是以波的形式通过介质将声源的振动向外传播的。

3.声音在各种介质中传播的速度:V固大于V液大于V气(340m/s)在气体中声音的速度,随温度每升高一摄氏度,速度增加0.6米/秒。

4.回声: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造成的。

回声与原声的间隔大于0.1秒才能分辨出来。

③第三节耳和听觉1.耳的结构: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听小骨、鼓室、咽鼓管;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半规管。

(其中前庭和半规管是感受头部平衡作用的位觉器官)2.乐音特征:(1)音调:感觉声音的高低(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2)响度:感觉声音的强弱(响度与振幅大小和声源远近有关)。

(3)音色:能感觉声音的品质。

(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方式有关)频率:物体在一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

(单位:赫兹)分贝:计量声音大小的单位,符号为dB3.人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大约是20~20000赫兹。

超声波:频率大于20000赫兹的声波。

次声波:频率小于20赫兹的声波。

4.噪音:声源的无规则振动,令人感到烦躁不安。

5.控制噪声污染的有效措施:(1)控源(2)截流(3)掩耳6.我国政府规定工厂、工地的噪声应不超过85~90分贝;白天不超过50分贝,夜间不能超过40分贝。

七下科学复习提纲资料

七下科学复习提纲资料

第一章复习提纲一、新生命的诞生1、精子和卵细胞⑴新生命都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

⑵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

⑶精子和卵细胞: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呈球形;而精子有尾巴,能够移动。

呈蝌蚪形;精子和卵细胞属于性(生殖)细胞,其细胞核内都携带着遗传物质。

2、人的生殖系统⑴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输精管、精囊、前列腺等器官组成。

最主要的器官为睾丸;睾丸的主要功能: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

⑵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组成。

最主要的器官为卵巢;卵巢的主要功能: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

成年女性大约每个月会排出一个成熟的卵细胞,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

3、受精与妊娠⑴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

⑵妊娠: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往下移动到子宫后,经过数次分裂逐渐形成胚胎,并附着在子宫壁上,这时女性就怀孕了,也称为妊娠。

(注意:精子和卵细胞受精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在输卵管就开始分裂。

而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

)4、胚胎的发育―――主要在子宫(发育时间约280天或约9个月)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当植入子宫后胚胎发育的营养和氧气来自母体。

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

从母体获得营养和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

⑴分娩:胎儿从母体内产出的过程叫做分娩。

分娩过程分为宫颈扩张、胎儿娩出和胎盘娩出三个阶段。

⑵试管婴儿:(P81)人工完成受精过程,然后将受精卵植入子宫内继续发育。

(本质上是有性生殖,只是受精在试管中完成。

)⑶婴儿:产出的胎儿叫婴儿。

新生婴儿主要靠母乳喂养,母乳中含有丰富的营养,还含有抗病物质。

羊水的作用?新生儿出生为何会哭?二、走向成熟1、人的一生的生长时期:婴幼儿期—少年期—青春期—成年期—老年期;婴儿出生的前三年,会出现生理协调和大脑发育等巨大变化;人生二次生长快速的时期分别为婴幼儿期和青春期。

2、女孩青春期一般11岁至17岁,男孩比女孩晚2年左右;3、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异称为第一性征。

七年级科学(下)全册重点知识复习提纲

七年级科学(下)全册重点知识复习提纲

重点知识复习提纲一、1、声音是由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

真空传播声音。

声音是以的形式传播的。

2、声音在150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3、人的听觉范围是:----- 。

超声波:频率大于的声波;次声波:频率小于的声波。

4、光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米/秒= 千米/时。

5、光的反射定律:在同一平面内(三线共面);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两侧(分居两侧);等于(两角相等)。

6、当光线垂直入射时,入射角是,反射角是。

7、漫反射与镜面反射是否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8、平面镜成像规律: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和物体,他们的连线与镜面,它们到镜面的距离,像和物体左右。

平面镜成的像是像。

9、实象和虚象的区别:实象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光屏接受;虚象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不能用光屏接受。

10、凸面镜对光线有作用。

凹面镜对光线有作用。

11、凸透镜有两个实焦点,对光线有作用。

凹透镜对光线有作用。

1213、近视眼矫正时要配戴镜;远视眼矫正时要配戴镜:14二、1、速度的计算公式:。

单位:、。

1 米/秒 = 千米/时。

速度是表示物体的物理量。

2、力的作用效果(1)、力能改变物体的;(2)、力能改变物体的。

3、力的作用是的。

不接触的物体之间能否发生力的作用?4、力的测量。

(1)、力的单位:。

(2)、力的测量工具:。

实验室常用来测力。

5、力的三要素:、、。

6、重力: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受到的力叫重力,也叫物重;重力的符号:;重力是最常见的一种力。

1、重力的单位是。

重力的施力者是。

2、重力的方向是。

3、重力和质量的关系。

(1)、物体受到的重力跟质量成。

(2)、重力/质量=9.8N/kg,即G/m=g或。

G:重力,单位是牛(N);m:质量,单位是千克(kg);g表示9.8牛顿/千克,g表示。

10、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方法得到的。

11、惯性是一切物体固有的属性,无论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无论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都具有惯性。

七年级下_科学(1,2章)_复习提纲(浙教版)

七年级下_科学(1,2章)_复习提纲(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第一章复习提纲第一节:感觉世界1、人的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和热觉,其中冷觉和热觉又可统称为冷热觉。

所有感觉的生成部位在大脑皮层(神经中枢)2、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

人类具有不同的感觉器官,所以可以感受外界环境的不同刺激,并产生不同的感觉。

各种生物也有自己的感觉器官,这对于生物的生存、繁衍具有重要的作用。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

4.皮肤的感觉功能。

(1)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它具有冷觉、热觉、触觉、痛觉等多种感觉功能。

(2)冷、热觉:感觉环境温度的变化。

(3)触觉:感觉外界物体与人体的触碰以及强弱程度。

(4)痛觉:是触觉的过强反应,痛觉能感受对身体损伤性的刺激,它对人的健康生活有重要的积极意义;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

5、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嗅觉的特点:①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6、舌头表面的每个味蕾上都有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

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78、进行P5的活动时,在每吸入一种溶液前都用清水漱口,以排除上一次实验的影响(或干扰)。

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2、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传播实质:把声源的振动传播出去。

遇到障碍物,声波将发生反射,形成回声(原声和回声时间间隔大于0.1秒,否则原声加强)。

3、在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

第三节耳和听觉1、耳的结构:①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②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咽鼓管;③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第一单元对环境的察觉知识巩固◇1、五种基本感觉及其感觉器官:视觉——眼,听觉——耳,嗅觉——鼻,味觉——舌,触觉——皮肤。

2、人的皮肤具有触觉、痛觉和冷热觉等感觉器官。

手指的指尖部位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盲人阅读盲文),手背上热敏感神经较多(测试温度)。

触觉对人体的保护意义极大。

3、嗅觉的形成:气味通过鼻腔,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神经将气味传到大脑的嗅觉神经中枢(嗅觉中枢容易疲劳),从而形成嗅觉。

4、嗅觉的特点:(1)会产生适应现象,这是由于大脑的嗅觉中枢会疲劳(对环境的适应性);(2)会随时间的增长而逐渐减弱;(3)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4)动物对不同物质气味的敏感程度也不同。

5、舌内藏有味蕾,里面有许多味觉细胞,对液体物质的刺激特别敏感。

6、人具有的四种基本的味道:甜、咸、酸、苦。

7、舌对不同部位相应感觉的敏感区:舌根——苦,舌尖——甜,舌侧中部——酸,舌侧前部——咸。

8、声音产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9、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速度由慢到快)中传播。

15℃时,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米/秒,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无介质)。

声音的传播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1℃,每秒传播距离增加0.6米。

10、声波的应用:用超声波粉碎内脏中的结石,利用声波探测海水深度等。

外耳: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传导声波)11、耳的结构中耳:鼓膜(在声波作用下,能产生振动)、鼓室、听小骨(把声音放大后传到耳蜗)内耳:半规管(内有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前庭(内有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12、听觉的形成:声波经过耳廓→外耳道→鼓膜(振动)→听小骨(放大声音)→耳蜗(产生兴奋)→听神经→大脑神经中枢,最后在脑部形成听觉。

13、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声音的高低。

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大;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响度:声音的强弱。

响度与距离、振幅有关:振幅越大、距离越近,响度越大;音色:分辨不同的声音。

14、防止噪音的途径:(1)控制噪声声源振动(改变、减少或停止声源震动);(2)阻断噪音传播(隔声、吸声和反射声音);(3)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戴护耳器)。

15:大多数人把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大约是20—20000赫。

高于20000赫的声音叫做超声,低于20赫的声音叫做次声。

16、光源:正在发光的物体。

如:太阳、点燃的蜡烛、燃烧的篝火等。

17、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如:影子的传播、日食月食、小孔成像等。

18、光线: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线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做光线。

19、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快慢是不同的。

在真空光的传播最快,每秒达3х105 千米。

1222、不同的物体对光的吸收能力是不同的。

不透明的物体,只反射与他本身颜色相同的光;有色的透明物体只透过与它本身相同的光,而其他颜色的光都被它吸收。

23、红外线:有热作用,穿透云雾的能力较强。

(红外夜视仪、诊断疾病、遥控等);紫外线:有化学作用、荧光作用、生理作用。

(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能杀菌等)。

24、光的反射:光从一种均匀的物质照射到另一物质的表面上时,光会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到原先的物质中。

25、光的反射定律:光反射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6、漫反射:平行光线入射到粗糙的反射面时,反射光线朝各个方向射出。

镜面反射:平行光线入射到光滑的反射平面时,反射光线也呈平行光线朝一个方向射出。

27、平面镜成像特点:(1)正立等大的虚像(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关);(2)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3)像与物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4)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28、光路可逆:如果得到的反射光恰巧是逆着原入射光线方向射出,这就说明一个重要的原理——光路具有可逆性。

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太阳灶、耳鼻喉科医生用的凹面镜、手电筒等)29、球面镜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汽车观后镜、街口拐弯处的反光镜等)30、光的折射:光在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另外,光在同一种不均匀的物质中传播方向向也会改变,这也是光的折射。

31、光的折射定律:光发生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玻璃)时,入射角大于折射角,当光从水(玻璃)斜射入空气时,入射角小于折射角。

32、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中央厚、边缘薄,呈凸起状的透镜。

有两个焦点(F1、F2),焦点到透镜中心距离叫焦距(f);凹透镜对光具有发散作用,中央薄、边缘厚,呈凹陷状的透镜。

有两个虚焦点(F1、F2),焦点到透镜中心距离叫焦距(f)。

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U: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像距V:像到凸透镜的距离)33、眼睛的主要部分是眼球,眼球的构造包括晶状体、玻璃体、瞳孔、角膜、视网膜等。

34、虹膜调节瞳孔的大小,从而控制进入眼球内的光线量。

虹膜的颜色决定眼球的颜色。

巩膜有保护眼球的作用。

35、折光系统:眼睛中的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

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屏幕”(倒立、缩小的实像)。

36、视觉的形成:物体反射的光经折光系统,在视网膜上形成像,经视神经传入大脑,形成视觉。

37、近视: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带凹透镜。

远视: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带凸透镜。

◇第二单元运动和力知识巩固◇1、机械运动:物体在空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最基本、最简单的运动)。

2、生命运动:生物的生长繁殖(比较复杂的运动)。

3、物体运动时所具有的能称为动能。

物体的质量越大,运动速度越快,物体的动能越大。

4、物体被举高时所具有的能(重力势能)或发生弹性形变时所具有的能(弹性势能)称为势能。

物体的质量越大,被举高的高度越高,物体的重力势能越大。

在弹性限度内,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弹性势能越大。

5、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各种形式的能可以互相转化。

6、化学能:汽油、木材、天然气、沼气、煤炭等燃料中贮存的能,食物中储存的能等。

7、参照物:研究某个物体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变化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

8、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9、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的方法:(1)比较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2)比较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10、机械运动的分类:按运动路线分: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按运动快慢是否变化分: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11、匀速直线运动定义:运动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速度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计算公式:v=s/t t=s/v,s=vt。

速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m/s;运输中单位km/h。

12、力的概念:力(N)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

A对B施加一个力,同时B也对A施加一个力这两个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在这两个力中,必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相对的。

1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1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发生形变)。

15、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16、力的表示法:(1)力的图示(精确表示):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

从力的作用点起,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使线段的长度与力的大小成正比,并在线段的末端标上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2)力的示意图(粗略表示):只关心力的方向,不关心大小,即在物体力的方向上画一个箭头表示力。

17、(1)弹力定义: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力即弹力(2)大小:在弹性限度内,弹簧产生的弹力与弹簧伸长量成正比(3)方向:弹力的方向和物体恢复原状的方向相同。

18、重力(G):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重力的大小: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G=mg,g =9.8N/Kg,表示质量为1Kg的物体受的重力是9.8N。

19、摩擦力(f):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20、摩擦力大小:动摩擦力与接触面之间的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压力越大,动摩擦力越大;在压力一定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越大,动摩擦力越大。

滚动摩擦小于滑动摩擦。

摩擦力的形式: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

21、增大或较小摩擦的方法:(1)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a.使接触面更粗糙 b. 增大压力 c. 滑动代替滚动(2)减小摩擦力的方法:a.使接触面光滑 b.减小压力 c.滚动代替滑动 d.使相互接触的物体彼此分离:气垫船,磁悬浮列车,润滑油等。

22、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3、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惯性是一切物体固有的属性,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

惯性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惯性的大小只跟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就越大。

24、二力平衡: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这一对力是一对平衡力。

25、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

26、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重点):相同点: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不同点。

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27、(1)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2)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3)物体受力的作用时运动状态不一定发生改变。

◇第三单元代代相传的生命知识巩固◇1、动物的生命周期:一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生殖、死亡等生长时期。

2、生殖使动物的种族不随个体的死亡而灭绝。

3、人的生命周期:精子+卵子——受精卵——胚胎期——胎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春期——中年期——老年期。

4、完全变态发育:从幼体到成体的发育过程中,在生活和形态结构上要发生很大改变的发育类型。

一生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如:青蛙、蚕、菜粉蝶、蚊等)5、不完全变态发育:一生只经历卵、若虫和成虫三个时期,不经历蛹期。

(如:蝗虫、蟋蟀、蝼蛄、臭虫、螳螂、蝽象、豆娘等)6、影响动物寿命的因素:气候、食物、敌害等。

7、生命的起点——精子(约0.05毫米长,有一个尾巴,能够游动)与卵子(直径约0.1毫米,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结合生成的受精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