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第一章
最新七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第一章资料

七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第一章1、精子和卵细胞2、⑴新生命都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
⑵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
⑶精子和卵细胞: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球形、无尾、不能游动。
而精子有尾,能够移动。
精子和卵细胞属于性细胞,其细胞核内都携带着遗传物质。
2、人的生殖系统⑴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附睾、输精管、精囊、前列腺、阴茎等器官组成。
睾丸产生精子,并分泌雄性激素;输精管和前列腺分泌黏液;输精管输送精子;附睾贮存精子⑵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组成。
卵巢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
输卵管输送卵细胞、提供受精场所;子宫胚胎发育的场所⑵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
⑵妊娠: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往下移动到子宫后,随着分裂次数的增加,受精卵逐渐形成了胚胎,并附着在子宫壁上,这时女性就怀孕了,也称为妊娠。
(精子和卵细胞受精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在输卵管就开始分裂。
而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
)4、胚胎发育―――主要在子宫(发育时间约280天或约9个月)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当植入子宫后胚胎发育的营养和氧气来自母体。
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第三周)。
从母体获得营养和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
5、分娩和养育分娩:胎儿从母体内产出的过程叫做分娩。
分娩过程分为宫颈扩张、胎儿娩出和胎盘娩出三个阶段。
试管婴儿:体外受精,体内子宫发育婴儿:产出的胎儿叫婴儿。
新生婴儿主要靠母乳喂养,母乳中含有丰富的营养,还含有抗病物质。
分娩后几秒钟,婴儿就会哭或咳嗽。
这种行为能去除婴儿鼻、口腔和肺部的液体,并促使呼吸系统工作,从而获得氧气。
1、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异称为第一性征。
除生殖器官外的男女差异称为第二性征。
2、青少年在青春期的最大变化是生殖器官的发育和成熟。
3、月经是女孩的卵巢发育成熟,能产生卵细胞的标志。
遗精是男孩的睾丸发育成熟,能产生精子的标志。
4、衰老的最终结果是死亡,死亡是生命的终止。
(完整word版)七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第一章

七年级下册科学复习纲要第一章1、精子和卵细胞2、⑴重生命都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
⑵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联合产生。
⑶精子和卵细胞: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球形、无尾、不可以游动。
而精子有尾,可以挪动。
精子和卵细胞属于性细胞,其细胞核内都携带着遗传物质。
2、人的生殖系统⑴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附睾、输精管、精囊、前列腺、阴茎等器官构成。
睾丸产生精子,并分泌雄性激素;输精管和前列腺分泌粘液 ;输精管输送精子;附睾储存精子⑵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构成。
卵巢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
输卵管输送卵细胞、供给受精场所;子宫胚胎发育的场所⑵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联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
⑵妊娠: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往下挪动到子宫后,跟着分裂次数的增添,受精卵渐渐形成了胚胎,并附着在子宫壁上,这时女性就怀胎了,也称为妊娠。
(精子和卵细胞受精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在输卵管就开始分裂。
而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
)4、胚胎发育―――主要在子宫(发育时间约280 天或约 9 个月)胚胎发育初期的营养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当植入子宫后胚胎发育的营养和氧气来自母体。
胚胎经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第三周)。
从母体获取营养和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其余废物。
5、临盆和养育临盆:胎儿从母体内产出的过程叫做临盆。
临盆过程分为宫颈扩充、胎儿娩出和胎盘娩出三个阶段。
试管婴儿:体外受精,体内子宫发育婴儿:产出的胎儿叫婴儿。
重生婴儿主要靠母乳饲养,母乳中含有丰富的营养,还含有抗病物质。
临盆后几秒钟,婴儿就会哭或咳嗽。
这类行为能去除婴儿鼻、口腔和肺部的液体,并促进呼吸系统工作,进而获取氧气。
1、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别称为第一性征。
除生殖器官外的男女差别称为第二性征。
2、青少年在青春期的最大变化是生殖器官的发育和成熟。
3、月经是女孩的卵巢发育成熟,能产生卵细胞的标记。
遗精是男孩的睾丸发育成熟,能产生精子的标记。
七学年级下_科学(1,2章)_复习提纲(浙教版)[1]
![七学年级下_科学(1,2章)_复习提纲(浙教版)[1]](https://img.taocdn.com/s3/m/36206d6ba32d7375a417805a.png)
七年级科学第一章复习提纲第一章第一节:感觉世界1、人的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和热觉,其中冷觉和热觉又可统称为冷热觉。
所有感觉的生成部位在大脑皮层(神经中枢)2、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
人类具有不同的感觉器官,所以可以感受外界环境的不同刺激,并产生不同的感觉。
各种生物也有自己的感觉器官,这对于生物的生存、繁衍具有重要的作用。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
4.皮肤的感觉功能。
(1)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它具有冷觉、热觉、触觉、痛觉等多种感觉功能。
(2)冷、热觉:感觉环境温度的变化。
(3)触觉:感觉外界物体和人体的触碰以及强弱程度。
(4)痛觉:是触觉的过强反应,痛觉能感受对身体损伤性的刺激,它对人的健康生活有重要的积极意义;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
5、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嗅觉的特点:①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6、舌头表面的每个味蕾上都有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
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78扰)。
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2、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传播实质:把声源的振动传播出去。
遇到障碍物,声波将发生反射,形成回声(原声和回声时间间隔大于0.1秒,否则原声加强)。
3、在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
第三节耳和听觉1、耳的结构:①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②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咽鼓管;③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一章 复习提纲

第一章感觉世界复习提纲1.人体感觉器官及其感觉。
2.皮肤的感觉功能。
3.嗅觉的形成和四个特点。
4.与味道有关的舌结构。
5.味觉的形成和特点(味觉的不同感觉区)。
考了四种基本味觉。
6.声音的产生条件,声音的传播(传播条传播速度规律)。
回声,超声和次声及其应用。
7.耳结构及其功能。
8.耳的特殊作用。
9.听觉的形成。
10.乐音的三个特性(概念,决定因素和听觉表现)。
各种乐器的振动部位、音调和响度的影响因素,例子。
11.声源和光源。
12.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及其应用。
13.光线及其画法。
14.真空中光速。
15.光的传播和声音传播的相同点和区别:相同点:都可以发生发射。
(1).传播条件不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光的传播不需要任何介质。
(2).传播速度规律不同: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空气中最慢;光刚好相反,在真空中最快,然后是气体,液体次之,透明固体最慢。
(3).光是电磁波,但是声音不是。
16.光的色散(概念和结论):什么是光的色散现象。
光的色散现象是谁首先发现。
17.看得见的光和看不见的光。
红外线和紫外线(概念,功能和应用):都是电磁波;红外线的热作用强,可以用作遥控,传统云雾的能力比较强。
紫外线生理作用强,所以可以杀菌消毒;化学作用强,可以使底片感光;荧光性强,可以使得荧光物质发光,比如鉴别人民币的真伪。
18.人眼看见物体的原因:物体发出的或者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人眼。
19.物体颜色成因:“蜥蜴偷饭桶,白者无私黑者黑”:吸异透反同,白者无私黑者黑。
20.光的反射(概念,光路图,反射定律----三线关系和两角关系)。
21.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两个要点:(1).看反射界面判断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2).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反射光线的方向不同,镜面反射的反射光线方向特定,只能在特定的方向能看见反射光,从而看清反射物体,而其他地方一般看不见,所以看不见物体或者显得比较暗。
漫反射的反射光线方向射向各个方向,所以在各个方向都能看见由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人眼,从而看清物体。
七年级下科学复习提纲汇总

七年级下科学复习提纲汇总第一章水1〉地球上的水1)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天然物质,它覆盖了以上的地球表面,地球可以说是个,地球上的水哺育了人类和其他一切生物,为人类的文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水是一种最宝贵的自然资源。
2)海洋水占地球上全部水量的;陆地水占总水量的;还有少量的大气水等。
3)水存在于、、以及内。
4)水一般以、、三种形态存在于大自然中。
5)水的分类---------不同的物质按照不同的目的进行不同的分类。
(1)按物理性质可分为:、、。
(2)按化学性质可分为:和。
(3)按对生命的作用可分为:和。
(4)按存在空间可分为:、和。
6)海水占了地球上全部水量的。
海水是咸的,是因为海水中含有大量的物质。
海洋中平均每1000g海水中含盐类物质 g。
所以海水不能喝,也不能灌溉庄稼。
目前最常用的海水淡化的方法是法提取淡水。
海洋中的鱼因为鱼鳃中有一种,具有把盐分排出体外的功能。
海洋中的植物在汲取水分的时候,也具有排除盐分的功能。
所以我们在吃海洋生物的时候并不感到咸味。
7)陆地水占了地球上所有水量的,其中大约是咸水,咸水主要存在于大陆内部的一些湖泊中,如我国的,亚欧大陆的里海,中东地区的死海,只有剩余的才是陆地上宝贵的淡水。
8)人类较易利用的淡水只占淡水总量的,它主要包括、、。
9)大气中的水数量不多但这部分水却会、形成复杂的天气现象。
你根据哪些现象说明大气中有水。
10)地球上有丰富的水,为什么我们还要提倡节约用水?。
11)淡水资源中数量最多的是。
12)利用玻璃杯和冰块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大气中有水。
写出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
实验过程:,。
实验结论:。
13)水湿植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我们从哪些生活实际可以体验到植物体中有水?。
14)在测定“种子里含有水分的”实验中,如果要比较不同种子的含水量,应控制那些条件相同?。
把种子倒进干燥清洁的试管里,在酒精灯上均匀烘烤(试管口应,)不久能看到从试管口的管壁上凝结成,这个实验可以说明。
科学七年级下第一章提纲【原创

1.2①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②声波:声音是以波的形式通过介质将声源的振动向外传播的③声音在各种介质中传播的速度:V固大于V液大于V气(340m/s)在气体中声音的速度,随温度每升高一摄氏度,速度增加0.6米/秒④回声: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造成的回声与原声的间隔大于0.1秒才能分辨出来。
1.3 ①耳的结构: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听小骨、鼓室、咽鼓管;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半规管,前庭和半规管是感受头部平衡作用的位觉器官②乐音特征:1.音调:感觉声音的高低(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2.响度:感觉声音的强弱(响度与振幅大小和声源远近有关)。
3.音色:能感觉声音的品质。
(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方式有关)频率:物体在一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
(单位:赫兹)分贝:计量声音大小的单位,符号为dB③人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大约是20~20000赫兹超声波:频率大于20000赫兹的声波次声波:频率小于20赫兹的声波④噪音:声源的无规则振动,令人感到烦躁不安⑤控制噪声污染的有效措施:(1)控源(2)截流(3)掩耳⑥我国政府规定工厂、工地的噪声应不超过85~90分贝;白天不超过50分贝,夜间不能超过40分贝1.4 ①光源: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光源②光在同一种均匀(密度相等)的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如:小孔成像、影子等③光线:我们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④在真空中光的速度:3x108m/s光年:是一个长度单位,表示光在一年里传播的距离(大约S=ct=9.46x1012km。
光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V气>V液>V固⑤光的色散:太阳光射到三棱镜上,从另一侧可以看到一条彩色的光带⑥白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不能再分解的光叫单色光;由单色光混合而成的光叫复色光⑦物体的颜色:1.透明物体的颜色是它能透过色光的颜色2.不透明物体的颜色跟它被反射的色光的颜色相同,它徐寿跟物体颜色不同的色光。
初一科学下第一二章复习提纲(有答案)

初一科学下第一、二章期末复习提纲班级姓名学号第一章对环境的察觉1. 人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
所有感觉均在大脑中形成。
皮肤内分布有触觉、痛觉、冷热觉等感受器,能感受相关刺激。
2. 手指的指尖部位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盲人阅读盲文),手背上热敏感神经较多(测试温度)。
3. 嗅觉的形成:气味通过鼻腔,刺激嗅觉神经末梢,产生兴奋,嗅神经将兴奋传到大脑的嗅觉神经中枢(嗅觉中枢容易疲劳),从而形成嗅觉。
4. (1)舌头表面布满味蕾(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构成),对液态物质特别敏感。
(2)人具有的四种基本味觉:酸、甜、苦、咸(注意:不是辣)。
如果它们同时出现,会产生混合的味道。
麻、辣、涩等味觉是多种刺激综合后产生的感觉。
(3)舌根——苦舌两侧中间——酸舌两侧前部——咸舌尖——甜5. 声音产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6. 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速度由慢到快)中传播。
15℃时,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米/秒,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无介质)。
声音的传播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1℃,每秒传播距离增加0.6米。
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作为声源。
7.耳(1)可分为: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听小骨、鼓膜、鼓室、咽鼓管),内耳(前庭、耳蜗、半规管)。
其中,耳蜗内充满液体和听觉感受器。
前庭和半规管是位觉感受器,保持身体平衡。
带动(2)听觉的形成:声波经过耳廓→外耳道→鼓膜(振动)——→听小骨(放大声音)→耳蜗(产生兴奋)→听神经→大脑神经中枢,最后在脑部形成听觉。
(3)耳廓:收集空气中声波。
听小骨:位于鼓室,能振动,放大声音。
8. P13 探究结论:根据声音到达两耳的时间差,辨别声源的方向和位置。
(双耳效应)9. 频率:物体在一秒内振动的次数。
单位:赫兹(Hz)10. 声音的三要素:(音调不可以改变,响度可以改变)音调:声音的高低。
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大;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七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

七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导读:本文七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第一章:对环境的察觉第一节:感觉世界1、人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基本感觉,分别由感觉器官眼、耳朵、鼻、舌、皮肤感受。
2、皮肤的感觉功能:冷觉:(冷觉感受器)、热觉:热觉感受器、触觉:触觉感受器、痛觉:(痛觉感受器,对人体有保护作用)。
手术麻醉时有触觉而无痛觉,说明触觉感受器与痛觉感受器是分开的。
皮肤不能准确的感受温度,它只能感受吸热和放热的速度。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测试温度),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盲人阅读盲文)。
4、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嗅觉的特点:①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5、舌头表面的每个味蕾上都有味觉细胞(味觉感受器)和味觉神经。
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因为味觉对液态物质特别敏感)→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6、舌的不同部位对味道的敏感性不同味道酸甜苦咸敏感区域舌侧(中)舌尖舌根舌侧(前)麻、辣、涩等为多种刺激后的综合感觉。
闻着柠檬的同时吃着苹果,会产生苹果和柠檬混合的味道。
说明嗅觉与味觉是相互影响的。
7、进行探究舌的不同部位对味道的敏感性不同的活动时,在每吸入一种溶液前都用清水漱口,以排除上一次实验的干扰。
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2、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3、传播的速度:温度越高声音传播的速度越快;声音传播的速度固体>液体>气体;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
第三节耳和听觉1、耳的结构:①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②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③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第一章
第一节:新生命的诞生
1、精子和卵细胞
⑴新生命都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
⑵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
⑶精子和卵细胞: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而精子有尾巴,能够移动。
精子和卵细胞属于
性细胞,其细胞核内都携带着遗传物质。
2、人的生殖系统
⑴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输精管、精囊、前列腺等器官组成。
睾丸的主要功能: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
⑵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组成。
卵巢的主要功能: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
成年女性大约每个月会排出一个成熟的卵细胞,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
3、受精与妊娠
⑴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
⑵妊娠: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往下移动到子宫后,经过数次分裂逐渐形成胚胎,
并附着在子宫壁上,
这时女性就怀孕了,也称为妊娠。
(注意:精子和卵细胞受精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在输卵管就开始分裂。
而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
)
4、胚胎发育―――主要在子宫(发育时间约280天或约9个月)
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当植入子宫后胚胎发育的营养和氧气来自母体。
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
从母体获得营养和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
5、分娩和养育
⑴分娩:胎儿从母体内产出的过程叫做分娩。
分娩过程分为宫颈扩张、胎儿娩
出和胎盘娩出三个阶段。
⑵试管婴儿:(P81)人工完成受精过程,然后将受精卵植入子宫内继续发育。
(本
质上是种有性生殖)
⑶婴儿:产出的胎儿叫婴儿。
新生婴儿主要靠母乳喂养,母乳中含有丰富的营
养,还含有抗病物质。
羊水的作用?新生儿出生为何会哭?
第二节:走向成熟
1、青春期发育的主要特征是性发育、性成熟。
2、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异称为第一性征。
除生殖器官外的男女差异称为第二性征
(P83)。
3、青少年在青春期的最大变化是生殖器官的发育和成熟。
4、月经是女孩的卵巢发育成熟,能产生卵细胞的标志。
遗精是男孩的睾丸发育成熟,能产生精子的标志。
第四节:动物新老个体的更替
1、动物的生殖方式: 昆虫 鱼类 两栖类 爬行类 鸟类 哺乳类 鲨、蝮蛇 受精方式 体内 体外(水中) 体内
胚胎发育方式
卵生 胎生 卵胎生 幼体发育场所
体外 体内(子宫内) 体内 营养来源 卵黄 母体(主要来源) 卵黄 ①分裂生殖(代表动物:变形虫);
②出芽生殖(代表动物:水螅)。
2、胎生与哺乳对哺乳动物的繁殖的意义:为哺乳动物的幼体提供了稳定的生活
环境和营养,成活率有很大提高。
3、衰老的最终结果是死亡。
死亡的主要特征是心脏、肺和大脑停止活动。
死亡的主要标志:大脑停止活动。
4、克隆技术是无性生殖。
第五节:植物的一生
1、种子的结构 胚芽
胚轴 果皮与种皮 胚 胚根 胚乳 子叶
菜豆种子 子叶
玉米种子
(双子叶) 胚芽
(单子叶)
种皮 胚轴 胚 胚根 2、植物的胚是新植物提体的幼体,它由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组成。
3、根据胚中的子叶数目,可分为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
(小麦、玉米、水稻、高粱、甘蔗) (菜豆、大豆、棉、黄瓜、花生、橘) 动物的生殖方式
有性生殖 受精方式 胚胎发育方式 体内受精 体内受精 无性生殖 胎生 卵胎生 卵生 出芽生殖 分裂生殖 (鱼、两栖) (昆虫、爬行、鸟、哺乳) (昆虫、鱼、两栖、爬行、鸟) (哺乳) (鲨、蝮蛇) (单细胞动物――变形虫、草履虫) (水螅)
4、根据种子里有无胚乳,可分为有胚乳种子和无胚乳种子。
(小麦、玉米/水稻、蓖麻、柿) (菜豆、大豆、棉、黄瓜、花生)
(单子叶植物) (双子叶植物)
5、有胚乳的种子中,营养物质主要贮存在胚乳里;在无胚乳种子中,营养物质
主要贮存在子叶中。
(淀粉遇碘会变蓝。
)
6、种子萌发时需要充足水分、适宜的温度和空气。
7、种子萌发后长成的幼苗能独立生活的主要标志是胚芽发育成茎、叶并转绿。
8、种子萌发过程中,首先是胚根发育成根,其次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9、根据芽的着生位置,芽分为顶芽 和 侧芽。
叶原基发育成幼叶,芽轴发育成
茎。
顶芽的生长会使植物的茎增长,侧芽的生长会在植物体上形成侧枝。
10、顶芽发育较快,往往抑制侧芽的发育,摘除顶芽,就会促使侧芽发育,多
长侧枝。
11、
(P97)
12、植物经过开花、传粉之后,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子房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
13、植物的一生经过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发育、植株开花、结果等生长期后,将会死亡。
14、植物的种族是在生命周期的循环运动中得以延续的。
第六节:植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
1、雄蕊中的花粉从花药中散出来,落到雌蕊的柱头上的过程叫做传粉。
传粉的
方式主要有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其中较普遍的传粉方式是异花传粉。
2、根据传粉的不同途径,花分为虫媒花和风媒花;前者主要靠昆虫传粉,后者
主要靠风力传粉。
3、被子植物受精过程:
花粉
柱头 花粉管
4、植物受精后,受精卵发育成胚,珠被发育成种皮,子房壁发育成果皮,整个
子房发育成果实。
花的结构 花冠(由花瓣组成) 花蕊 雄蕊 雌蕊 花药:里面有花粉 花丝 柱头 花柱 子房:里面有胚珠 花托
花萼(由萼片组成) 昆虫/风力 黏液刺激
(胚珠内的)卵细胞 受精卵
子房壁 果皮
子房 珠被 种皮 果实
胚珠 种子
受精卵 胚
(子房内的胚珠数决定了果实内的种子数)
5、为使作物的大多数雄蕊都能得到花粉,可以用人工的方法给作物传授花粉,这种方法叫做人工授粉。
6、通过种子来繁殖的方式叫做植物的有性生殖,不是通过种子来繁殖的方式叫做植物的无性生殖。
7、蕨的繁殖:
叶背上的孢子囊群 孢子囊 孢子 原叶体 幼蕨 蕨
8、植物的无性生殖
(1)孢子繁殖:(如:蕨、地钱、葫芦藓、藻类)
(2)营养繁殖:用营养器官(根、茎、叶)进行繁殖的方式。
包括:分根、压条、扦插和嫁接等。
(注:营养繁殖的优点 (1)能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2)繁殖速度较快。
)
9、接穗能否成活的关键是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是否紧密结合。
10、组织培养: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于无菌状态下离体培养植物的器官、
组织、细胞和原生质体等,并使其增殖,分化来得到新植株的一种技术手段。
11、组织培养特点:1)新个体能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2)亲本利用率高;3)
适用范围广;4)繁殖速度快,受季节影响小且诱导变异也比较容易。
无性生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