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试题(一)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精品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精品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安徽省亳州市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几年,以汉服圈为代表的古装文化实践呈现出了明显的上升态势。

在文化传播领域,例如方文山在2013年创办“西塘汉服文化周”,建构了一个以汉服文化为中心的文化场域。

在产业资本领域,与汉服相关的产业成为资本青睐的对象。

现在,身穿汉服的身影已经时常出现在大学校园、商业广场和地铁公交等公共场域,进一步融入了日常生活之中。

不过,有的汉服爱好者却表达了不同的焦虑,“现在的汉服圈都很浮躁,很多人已经退圈,因为已经背离了初衷”。

有人曾对汉服文化内部的构成做过普及:一是汉服爱好者,即已接触汉服,对汉服有一定了解,认同汉服复兴的主要观点与理念;二是汉服生活者,即将汉服生活化,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传统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三是汉服复兴者,主要进行理论研究或服饰考据,或负责引导社团、举办活动,较大范围地复兴推广汉服。

显然,一种内部的阶层被呈现了出来。

在公共场合身穿自制汉服的第一人王乐天等,同汉服生活者一起,他们构成了金字塔结构的塔尖和塔身。

而汉服爱好者则是金字塔形结构的基座。

汉服复兴者规定汉服文化的边界,而汉服生活者则以一种与世俗生活决断的决心进行实践。

例外的是汉服爱好者阶层,他们的参与程度显然要低,远没有生活者“壮士断腕”式的决心。

因而,在汉服文化越来越被关注的当下,汉服圈内部的焦虑情绪,也许可以解释为汉服爱好者同另两个阶层的脱节。

而这种愈发不稳定的结构,则正是汉服文化在持续冲顶过程中的隐忧和未来可能遇到的发展壁垒。

汉服爱好者介入汉服圈的动力,往往来自动漫文化的影响。

如果要进一步厘清这一群体的文化需求,则必须首先将他们从汉服圈中剥离出来,去放置在青年亚文化实践的脉络中进行观察。

汉服爱好者首先关注的是亚文化实践的满足,形成的对主流文化的仪式性抵抗策略和沟通尝试。

然而,汉服文化复兴者和生活者强调汉服文化的正统性,这就造成汉服圈内出现了爱好者同“考据派”的二元对立。

2019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卷语文(一)(附答案)

2019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卷语文(一)(附答案)

2019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卷语 文(一)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衡水金卷2019年模拟考试)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作为一门起源于欧洲社会的学科,人类学的诞生已有一百五十年的历史,传入中国也已经超过百年。

纵观人类学的发展史,可以发现,人类学自其发轫阶段便打上了浓浓的海外印记,从一开始人类学者便将其目光投向了远方,在异域之中寻找自己的研究对象,在与他者的对话之中建立自己的研究领域,远方、异域、他者已然成为人类学研究的代名词。

追溯到人类学刚创立之初,人类学的鼻祖泰勒通过海外探险家、传教士、船员等人的日记、传记、游记等开展人类学研究,力图探讨人类的进化过程,解释人类的文化现象,去解答西方社会对“他者”异文化的疑惑。

将民族志奠定为科学的研究方法,使得人类学真正成为一门科学的马林诺斯基,便是受到殖民地官员邀请前往海外做田野调查,并完成了人类学的经典著作——《西太平洋的航海者》。

“到海外去”成为欧洲人类学初学者的成年礼,作为人类学家的必修课,欧洲人类学的海外研究并不新鲜,它是作为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基石。

美国人类学与欧洲人类学有所不同。

一开始,美国人类学家主要是研究本土的印第安人,因而建立起体质、语言、考古、文化四大分支体系的人类学学科。

美国随着经济的强大并取代大英帝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人类学家开始走向海外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海外研究到达高潮。

浙江省宁波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

浙江省宁波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

宁波市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三语文试卷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丛花”的舒卷自如、攀缘向上、摇曳.(yè)生姿,似乎在向观众展现“花界”的全部美好!突然在眩目的灯光下,由三重舞者围成的“丛花”迅速散开,从静谧.(mì)的花界回到鼎沸的人间。

B. 地铁司机支帅受家庭熏陶.(tāo)爱上京剧艺术,都说京剧艺术很难得到年轻人的青睐.(1ài),可支帅却从心底热爱着这项国粹。

C. 近日中国女子水球队走入军营,换上整齐统一的迷彩服,喊出铿.(kēng)锵嘹亮的口号。

队伍还特意聘请了国际知名“金牌教练”以及实力强劲.(jìng)的外援。

D. 草原作家肖亦农呕心沥血.(xuè)用十年时间完成史诗般的洪篇巨制《庐》,小说诠.(quán)释了人的信仰和生命的崇高性。

【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形、字音的识记和辨析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认真审题,利用平时的知识积累,结合句意判断题中所用词语的字音字形正确与否,对一些形近字或易读错字,尤其对一些常见字、多音字及生僻字要做到准确辨析,明确它们的异同及用法,进而找出全都正确的一项。

A项,“眩目”的“眩”改为“炫”。

炫目是指强烈的光线晃动人的眼睛。

眩目是指眼睛昏花。

B项,陶(tāo)应改为(táo);D项,“洪篇巨制”的“洪”应改为“鸿”。

鸿:巨,大。

鸿篇巨制:规模宏大的长篇或大部分的著作。

洪,本意是指发大水,引申义是大水,暴涨的水流。

故选C项。

【点睛】高考对字音字形的考查,题型为选择,能力层级识记。

此题关键是平时的积累,答题时细心观察,多体会比对。

1、汉字是表义文字,高考对字音的考查主要以形声字和多音字为主,要结合字形、词义来识记字音,据字音、字义来定字形,对易错的字音、字形要有一定的敏感度;2、字形考查,同音、近音字误写是重点,注意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注意同音字的区别和生僻字的写法,将考查频率高的一些同音、近音字归类记忆,平时不要读错音写错字;3、作答时注意认真审题,多辨析音、形特征,联系语境意义进行正确推断。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带解析)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带解析)

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联考高三年级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这是当下我们追求的目标。

生态文明时代的审美形态在尊重生态这一前提下应该拥有诸多形态,但朴素是其中标志性的美。

距今两千多年前,中国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首倡“朴素”观。

“朴”是没有雕琢的木,“素”是没有染色的丝。

老子用它们代表事物原本的状态即自然的状态。

老子从哲学的高度提出“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自然才是事物的极致,也是人精神所应追求的极致,“见素抱朴”是“道法自然”的美学表达。

朴素观首创于道家学派,亦为儒、墨等学派采用并融入自身学说。

在现实生活层面,朴素观与主要由墨家、儒家创立的节俭观结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奉行的道德观、审美观。

中国农业社会倡导由道家创立的朴素观,在精神上发展出一种以自然为本位的崇真尚善臻美的哲学观、道德观、美学观,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本色观。

崇尚天然、崇尚纯真,以本色为真、以本色为美。

二是恬淡观。

不慕繁华、不贪名利,以清廉为贵、以平淡为美。

三是清新观。

不繁复、不艳丽,清雅、简洁,充满生气,以清廉为贵。

进入工业社会,朴素观被工业社会追求财富、追求享受的价值导向排挤,奢华成为人们竞相追捧的“香饽饽”,进而腐蚀人心、催生腐败,引发严重社会问题。

以大量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奢华生活方式可以说是工业文明发展之“殇”。

基于工业文明掠夺资源造成环境严重破坏的现实,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文明与生态共生的生产方式诞生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提出来了;与之相应,一种新的审美观念——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更受推崇了。

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既是对工业社会那种严重破坏生态的奢华美的批判,又是对农业文明时代具有生态意味的朴素美的回归,但回归不是复旧,而是否定之否定的升华,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与农业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有着实质不同。

福建省宁德一中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福建省宁德一中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福建省宁德一中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新人教版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1)佩缤纷其繁饰兮,。

(屈原《离骚》)(2)扪参历井仰胁息,。

(李白《蜀道难》)(3),黄芦苦竹绕宅生。

(白居易《琵琶行》)(4)沧海月明珠有泪,。

(李商隐《锦瑟》)(5),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6)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辛弃疾《永遇乐》)(二)文言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游武彝山日记二月二十一日,出崇安南门,觅舟。

西北一溪自分水关,东北一溪自温岭关,合注.于县南,通郡省而入海。

顺流三十里,见溪边一峰横欹,一峰独耸。

余咤而瞩目,则欹者幔亭峰,耸者大王峰也。

峰南一溪,东向而入大溪者,即武彝溪也。

……登楼南.望,九曲上游,一洲中峙,溪自西来,分而不之,至曲复合为一。

洲外两山渐开,九曲已尽。

是岩在九曲尽处,重岩回叠,地甚幽爽。

岩北尽处,更有一岩尤奇:上下皆绝壁,壁间横坳仅一线,须伏身蛇.行……已而渐低,壁渐危,则就而伛偻;愈低愈狭,则膝行蛇伏,至坳转处,上下仅悬七寸,阔止尺五。

坳外壁深万仞。

余匍匐以进,胸背相摩,盘旋久之,得度其险。

岩果.轩敞层叠,有斧凿置于中,欲开道而未就也。

半晌,返前岩。

更至后岩,方构新室,亦幽敞可爱。

出向九曲溪,则狮子岩在焉。

……已而至架壑舟①,仰见虚舟宛然,较前溪中所见更悉。

大藏之西,其路渐穷。

向荆棘中扪壁面上,还瞰大藏西岩,亦架一舟,但两崖对峙,不能至其地也。

忽一舟自二曲逆流而至,急下山招之。

其人以舟来受,亦游客初至者,约余返更衣台,同览一线天、虎啸岩诸胜。

过余泊舟处,并棹顺流而下,欲上幔亭,问大王峰。

抵一曲之水光石,约舟待溪口,余复登涯,少入,至止止庵。

望庵后有路可上,遂趋之,得一岩,僧诵经其中,乃禅岩也……岩在峰半,觅徐仙岩,皆石壁不可通;下梯寻别道,又不可得;蹑石则峭壁无阶,投莽则深密莫辨。

【全国名校】2019届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全国名校】2019届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9届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 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 卷(选择题)一、选择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年来,“文学式微”频频被人提及,很多人不禁发出“优秀文学作品难觅”的感叹。

与此同时,形形色色的文学奖却日渐成为 的话题,人们不仅津津乐道什么样的作品可以获得殊荣,更是密切关注其中是否存在“猫腻儿”。

当文学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引起公众关注度时,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

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式微”之所以成为公共话题,文学作品与大众阅读之间的割裂不无关系。

一方面,公众抱怨“好书难觅”;另一方面,作家喟叹“ ”。

( )——通过公开、公正、透明的评奖过程,不仅可以向读者推荐优秀作品,而且可以帮助公众提高鉴别和欣赏能力,从而带动全民阅读的兴趣与能力。

反之,文学奖如果陶醉于孤芳自赏,不仅与大众阅读 ,其自身也难免沦为圈子里人情世故的温床。

文学奖的核心在于“文学”,“奖”应是一种水到渠成的成果,而非 的收益。

如果文学奖能多一些专业和纯粹,作家就能多一些自由和洒脱,公众也不必将宝贵的想象力浪费在文学之外的细枝末节。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当文学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赢得公众关注度时,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

B . 当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增强公众关注度时,文学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

C . 当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提高公众关注度时,文学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

陕西省吴起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陕西省吴起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吴起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中期考试高三语文试卷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朝国富军弱的原因①宋朝给我们留下了“幽云十六州”、“檀渊之盟”、“靖康之耻”这样的负面记忆,其积贫积弱、昏聩无能的形象牢牢地刻在人们心中。

然而,宋朝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繁荣程度乃当时世界之最。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繁荣景象,千年后的今天仍让西方人惊叹不已。

②宋朝靠兵变建立,为了防范武将拥兵自重进而威胁其政权,宋朝统治者实行崇文抑武、以文制武的策略,千方百计削弱武将手中的权力,武将地位大大降低。

实行兵将分离、将从中御,导致兵不识将,将不识兵,极大阻碍了作战效能。

过去由武将把持的行政、财政、司法权力交到了文臣手中。

建立枢密院,削弱武将兵权,将权力集中到皇帝手中,每次出征前,由优居深宫的皇帝和二三大臣,依据主观臆测,制定作战阵图,交给统兵作战的将领遵照执行,而这也极大抑制了武将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

③统治阶级有无斗志、进取心和高明的战略,是决定国家和民族崛起的重要因素。

从宋太宗开始,过去高度重视和依赖军事与武力的传统发生转变,强军强国的意识逐渐被追求文治和稳定的思想取代,以和缓战的思想逐步形成。

宋朝自太宗后期始,即不再以积极防御、开疆拓土为能事,军队转而以维护域内统治为主要任务,军队与边防的意义和价值随之降低,主流意识逐渐对战争手段产生怀疑、抵触和排斥的态度。

“澶渊之盟”的缔结,使宋朝统治者自认为一劳永逸地寻找到了“化干戈为玉帛”之路,从此更倾向于以和的方式解决边患威胁。

④宋朝的军队的规模不可谓不大,国防投入不可谓不多。

然而庞大的军队与慷慨的投入却没有锻造出强大的国防和军事实力。

究其原因,其兵员构成和军队组织结构上的缺陷不容忽视。

宋代的兵员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招募,宋代募兵的对象主要是流民和饥民。

新疆哈密市第十五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新疆哈密市第十五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哈密市第15中学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三语文试卷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与西方的建筑文化自古就有着根本的区别。

人与建筑截然分离,是欧洲建筑文化的一个根本性前提。

对欧洲人来说,建筑是人之外的观赏品,或只是住人的容器。

欧洲教堂尽高大深邃之能事,远远超出人的尺度,是神在人间的居室,而神绝非人,所以建筑仍然与人分离。

西方的哲学思想主张征服自然,其教堂、宫室、竞技场、歌剧院等建筑中难见人与自然的和谐。

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大体型、大进深、大层高、大面阔,与自然接触的外墙与窗面积较小。

西方建筑中连有限的花园也造得与自然相对立,它从总体布局到水池、花草、雕塑、花盆以及小品建筑都对称严谨,树木也修剪成几何体型,花卉和灌木则被修剪成地毯状的模纹花坛,如凡尔赛宫中的花园。

这同崇尚‚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中国古典园林截然相反。

以‚天人合一‛为文化内涵的中国古典建筑则是以人为主,在这里建筑与生活是一体的,建筑随生活而变,以生活为主。

而西方建筑中,人只是旁观者,人与建筑相分离。

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是人与自然和谐,‚道法自然‛的观念见于各类建筑。

法自然而极变化之能事,这是古民居的特征。

因气候、地形、材料、生态等的不同,建筑也各有特点。

乡镇民居多为字、曲尺、三合院、自由式等格局,即使是四合院,也体现出日照、风体、绿化共享的功能,极力与大自然、与人相和谐。

中西方在建筑文化方面还有一个十分明显的差别,那就是中国宫殿类建筑十分发达,而西方宗教类建筑十分繁荣,两者强烈的反差反映出建筑文化与其他人类文化一样,也是以人神间的冲突与调和作为其永恒的文化主题的。

中国长久以来以‚人‛的观念为中心,而西方则一直以‚神‛的观念为中心。

中国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未出现过神权凌驾于一切的时代。

中国人信教也信神,但又总是把神和人摆在同等的地位去崇拜,去尊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试题(一)第一部分阅读题(共75分)一、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3题。

互融:中西园林的趋势王向荣东方园林和西方园林是世界园林体系中最重要的两大瑰宝,它们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曾各自独立,后来又相互影响,到了现在更是互相融合。

中国是东方园林的发源地和发展中心。

中国地处欧亚大陆的东方,幅员辽阔,自然环境优越,历史文明悠久,人们对美丽神秘的自然充满了热爱与崇拜。

中国传统园林一方面源于古老传说中神仙们居住的乐土,另一方面源于古代人对于自然的理解。

根据古代传说,在昆仑之巅,有西王母的花园,有皇帝的悬圃;在遥远的东海,有蓬莱、瀛洲、方丈三座海岛,找到这三座岛屿,就能从神仙的手中获得长生不老药,这些神话中展示的神秘山岳和美丽岛屿就成为中国园林的一种雏形。

另一方面,中国大地秀美山川的景色无疑是中国人心中最美的自然,并成为中国园林模仿的对象,这种风景也被称为“山水”,中国园林试图以象征的手法展示这种自然的本质,即“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追求“小中见大”,将大千世界的宏观景物微缩到小巧玲珑的壶中天地,这也是先秦以来中华民族“天人合一”人文精神与历史观念发展的结果。

中国传统园林从商周的“囿”、秦汉的宫苑,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在隋唐时期进入盛期,并在宋朝发展成熟,一直到明清,其造园思想始终一脉相承,在园林创作过程中强调“意境”,追求诗情画意,寓情于景,寓意于物,以物比德,园林经常作为隐逸文化的载体,反映园主的情操和思想,展现心中的世外桃源。

西方园林起源于古埃及和两河流域,那里干旱少雨,只有沿河的谷地是绿色丰饶的,农业生产必须依赖于灌溉,国土的风景也没有中国优美多样。

在这样一种环境里,有着充分水源和灌溉系统的田园成为园林的蓝本,表达了“人间天堂”的理想。

这些园林也多为实用性的园圃,如果树园、蔬菜园和葡萄园等,形式也是几何式的。

随着古埃及和两河流域的文明经由地中海传到欧洲大陆,西方园林历经古希腊、古罗马的发展,到文艺复兴时期走向成熟。

但在几千年的发展中,西方园林与农业景观一直有着密切的联系,形式上也都是规则式的。

只是到了18世纪,英国的园林才开始由规则式转变为自然风景的形式,后来英国的自然风景园林又影响到欧洲大陆和世界各地的园林艺术。

以中国园林为代表的东方园林多追求意境美,不追求逼真的重现自然山水的形象,而是用写意的手法来模写和提炼自然,即“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西方造园艺术则多致力于对自然的改造和加工。

但是东西方园林艺术也存在着深层次的同一性: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建造园林就是实现人们心中的理想,两种园林也都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模仿。

所不同的是,东方园林所模仿的自然是天然的自然,是秀丽的山川,而西方园林所模仿的自然是农业景观,是经过人类耕作的田野和牧场。

18世纪开始,东西方园林有了非常广泛的交流。

18世纪英国风景园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受到中国哲学、文化特别是中国园林的影响。

那时几乎欧洲所有重要的园林中都有中国园林的景致,一座塔、一座桥、一个亭或一组山石,在欧洲的园林中建造中国园林的片段曾是一种时尚。

而在中国也出现了西方园林艺术的影子,圆明园中有西洋楼、颐和园中有石舫,广东的许多园林更是东西合璧的产物。

今天,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中,每个国家的思想和技术都进一步融合,东西方园林文化的交流也更加密切。

但是,中国园林的发展必须要扎根于中国的土地和文化,传承优秀的园林传统,保持自己独特的鲜明个性和特征。

(《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7日12版,有删改)1. 下列关于“中国园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中国园林一方面起源于古代传说中神仙们居住的乐土,另一方面起源于人们对于秀美山川的景色的理解。

B. 中国园林在创作过程中强调“意境”,追求诗情画意,以写意的手法来模写自然,即“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

C. 自中国园林形成以来,尽管朝代几经更迭,但是造园思想始终一脉相承,园林经常作为隐逸文化的载体。

D. 中国传统园林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在隋唐时期进入盛期,在宋朝进入成熟期,到明清进入没落期。

2.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 起源时期的西方园林,多为有着充分水源和灌溉系统的果树园、蔬菜园等实用性的园圃。

B. 西方园林起源于古埃及和两河流域,历经古希腊、古罗马的发展,到文艺复兴时期走向成熟。

C. 西方园林与农业景观一直有着密切的联系,形式上也都是规则式的,十分稳定,一直没有发生变化。

D.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建造园林都是为实现人们心中的理想,两种园林都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热爱。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 18世纪,欧洲的园林中,一座塔、一座桥、一个亭或一组山石等中国园林的片段随处可见。

B. 圆明园中的西洋楼、颐和园中的石舫说明中国园林出现了西方园林艺术的影子,受到了西方园林的影响。

C. 东方园林和西方园林从它们的形成之日起就相互影响,到了现在更是相互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D. 中西园林在创作过程中,追求“小中见大”,寓情于景,寓意于物,以物比德,展现心中的世外桃源。

二、古诗文阅读(共41分)(一)文言文阅读(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

李光,字泰发,越州上虞人。

童稚不戏弄,父高称曰:“吾儿云间鹤,其兴吾门乎!”亲丧,哀毁如成人。

登崇宁五年进士第。

调开化令有政声召赴都堂审察时宰不悦处以监当改秩知平江府常熟县。

朱勔父冲倚势暴横,光械治其家僮。

冲怒,风部使者移令吴江,光不为屈。

建炎三年,除知宣州。

苗租岁输邑者,悉命输郡。

初欢言不便,及守城之日,赡军养民,迄赖以济。

事闻,授管内安抚,许便宜从事,进直龙图阁。

溃将邵青自真州拥舟数百艘,剽当涂、芜湖两邑间,光招谕之,遗米二千斛。

青喜,谓使者曰:“我官军也,所过皆以盗贼见遇,独李公不疑我。

”于是秋毫无犯。

他日,舟过繁昌,或绐之曰:“宣境也。

”乃掠北岸而去。

时秦桧初定和议,将揭榜,欲籍光名镇压。

上意不欲用光,桧言:“光有名望,若同押榜,浮议自息。

”遂用之。

同郡杨炜上光书,责以附时相取尊官,堕黠虏奸计,堕平时大节。

光本意谓但可因和而为自治之计。

既而桧议彻淮南守备,夺诸将兵权,光极言戎狄狼子野心,和不可恃,备不可彻。

桧恶之。

桧以亲党郑亿年为资政殿学士,光于榻前面折之;又与桧语难上前,因曰:“观桧之意,是欲壅蔽陛下耳目,盗弄国权,怀奸误国,不可不察。

”桧大怒。

明日,光丐去。

高宗曰:“卿昨面叱秦桧,举措如古人。

朕退而叹息,方寄卿以腹心,何乃引去?”光曰:“臣与宰相争论,不可留。

”章九上,乃除资政殿学士、知绍兴府,改提举临安府洞霄宫。

十一年冬,中丞万俟禼论光阴怀怨望,责授建宁军节度副使,藤州安置。

越四年,移琼州。

居琼州八年,仲子孟坚坐陆升之诬以私撰国史,狱成;吕愿中又告光与胡铨诗赋倡和,讥讪朝政,移昌化军。

论文考史,怡然自适。

年逾八十,笔力精健。

又三年,始以郊恩,复左朝奉大夫,任便居住。

至江州而卒。

孝宗即位,复资政殿学士,赐谥庄简。

(选自《宋史》,有删改)4.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许便宜从事便宜:因利乘便,见机行事B.光于榻前面折之面折:当面行礼C.是欲壅蔽陛下耳目壅蔽:堵塞蒙蔽D.中丞万俟禼论光阴怀怨望怨望:怨恨5.对文中画双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调开化令/有政声/召赴都堂审察时宰/不悦/处以监当/改秩/知平江府常熟县B.调开化/令有政声/召赴都堂审察时/宰不悦/处以监当/改秩/知平江府常熟县C.调开化令/有政声/召赴都堂审察/时宰不悦/处以监当/改秩/知平江府常熟县D.调开化/令有政声/召赴都堂/审察/时宰不悦/处以监当改秩/知平江府常熟县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改秩”,指的是变更官吏的职位或品级。

其中“秩”是指古代官吏的俸禄。

B.“进直”,指的是官员因为业绩突出,被直接提拔调任,一般限于有特殊贡献的官员。

C.“授”“除”,这两个词都与官职的调动变迁有关,均可理解为“授予官职”。

D.“赐谥”,大臣死后,天子依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称号。

李光被授予的谥号为“庄简”。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光不畏强暴。

朱冲倚仗权势横行霸道,李光捆绑了朱冲的家僮治罪,朱冲暗示讽劝相关部门改调李光,李光也不屈服。

B.李光为人正直。

秦桧要任命亲党为资政殿学士,李光在皇上面前与秦桧争辩,认为秦桧心怀不轨,贻误国家。

C.李光深得皇上的信任。

皇上许他便宜从事;在他当面呵斥秦桧后,想把他当作自己的心腹。

D.秦桧在张榜公告时借助李光的名望来压制人们对和谈的非议,李光发现真相后极力陈述戎狄的野心,并为此与秦桧在皇帝面前辩论,秦桧很生气。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1)我官军也,所过皆以盗贼见遇,独李公不疑我。

(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9~10题。

别宋常侍[隋]尹式游人①杜陵北,送客汉川东。

无论去与住,俱是一飘蓬。

秋鬓含霜白,衰颜倚酒红。

别有相思处,啼鸟杂夜风。

留别王维②[唐]孟浩然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注]①游人,宦游之人,指宋常侍。

②据《旧唐书·文苑传》载,孟浩然“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

此诗即行前留别之作。

9、尹式诗的最后两句是如何表达作者思念之情的?请简要赏析。

(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这两首诗均写离别,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古代诗歌默写(每空1分,共9分)11.根据提示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