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的重要作用

湿地的重要作用
湿地的重要作用

湿地的重要作用

湿地是水资源的“贮存库”和“净化器”。湿地具有强大的水文调节和循环功能,可以有效贮存、滞留降水和地表径流,并补充地下水。我国湿地维持着约2.7万亿吨淡水,占全国可利用淡水资源总量的96%。湿地还具有强大的降解污染和净化水质功能。北京市大量的实验证明,五类恶劣水质流入湿地后,流出时被净化为三类以上水质。

湿地又是“物种基因库”。自然湿地不但是水生动物、水生植物优良的生存场所,也是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特别是水禽必须的栖息、迁徙、越冬和繁殖地。我国湿地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孕育着2200多种野生植物和1770多种野生动物,仅鸟类就达271种之多。自然湿地还为许多物种保存了基因特性,使许多野生生物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安然生存和繁衍。

湿地也是重要的“储碳库”和“吸碳器”。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估算,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约储存了2.48万亿吨碳,其中占陆地面积不到4%的泥炭湿地就储存了5000亿吨。我国沼泽湿地碳储量达到47亿吨,仅若尔盖高原湿地就有19亿吨。

湿地还是孕育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逐水草而居”,在与湿地相互依存的漫长历史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人类文明。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孕育了古巴比伦文明,黄河孕育了华夏文明。湿地以其特有的美学、教育、文化、精神等功能,产生了宗教、民俗、音乐等独特文化。许多湖泊是少数民族群众的“圣湖”和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中国四大名楼都位于湿地或其周边地区,成就了许多流传千古的诗词歌赋。

我们要知道鸟类是湿地生态系统的中最活跃、最引人注目的组成部分。湿地环境变化或是人为干扰将直接影响鸟类的生态和种群的发展。自然保护区是人类社会文明进一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在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保护野生动植物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所以湿地工作人员大力宣传和实施保护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多种措施。在湿地旁边树立了警示牌,提醒大家保护湿地的重要性。让大家都知道自然资源不仅为人类提供力了衣食和助力,不仅是它们的朋友和伴侣,同时也是他们丰富文化观念的重要载体。还通过媒体宣传等等。为了使湿地周边的居民认识到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及猎杀野生动物的后果,濮阳湿地自然保护区组织队员到周边的村庄进行了野生动物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宣传教育。这些工作实施以后确实起了很大作用,不但捕捉野生动物的人少了,还有很多检举非法捕捉的,这对我们今后的工作有了很大的帮助。

从我对湿地的渺茫认识到到把湿地示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我敢想大家和我一样,我坚信今后的湿地更美好、富饶。

茂密的青草,成群的牛羊,湛蓝的天空,清澈而多情的月亮湖,淳朴而善良的牧民……这里就是川西阿坝自治洲美丽的红原大草原。

小鸟和风婆婆轻轻地把我从梦中唤醒,透过晨曦,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把灰蓝的天空刷成了粉红色,橙红色,金黄色。推开窗户,草原的清风迎面扑来,啊,草原的清晨,如诗般浪漫,如画般美丽。我情不自禁地想高歌一曲,刚放开嗓子,突然听到“咩,咩!”的羊叫声,随后又是一声清脆的鞭子声音,我疑惑地四处张望,心想:这是谁和我捣乱呀?原来是一个穿着藏袍的牧童带着他的羊群向这边走来,那些羊儿们先还是一个个白色的小点儿,很快变成一只只又肥又胖可爱的小羊,牧童脸上的汗水在阳光照射下就像一颗颗晶莹的珍珠,看得出来他已经放了很长时间的羊了。这时一阵冷风吹来,我打了一个喷嚏,于是赶紧穿好衣服跑了出去。

他红红的脸蛋略显粗糙,咧嘴一笑露出一排整齐而洁白的牙齿。很快我就和小牧童聊起了天。他今年8岁了,是藏族人,我告诉他我们的城市、我的家、我的学校、老师和同学等等,不管我说什么他都专心地听着。

我们玩累了,坐在草地上,我拿出一本漫画书,这时他好奇地坐到我旁边,红着脸说:“能……借……借给我看看吗?”我说:“没问题。”他放下羊鞭,在袍子上擦了擦手,小心翼翼地接过书,一篇一篇地仔细翻起来,看着他那么认真地看我已经看了十几遍的那本漫画书,真不忍心打搅他,我悄悄起身拿起羊鞭,在草原上挥舞起来,和羊儿嬉戏玩耍开了。阳光撒在草地上,轻轻的、柔柔的,草原上两个汉、藏小伙伴沐浴着清风、朝阳,各得其乐,草原的清晨,宁静而美丽。

朝霞散去,阳光明媚,草原上渐渐热闹起来,我也该离开我的藏族小伙伴了。带着对红原大草原的美好记忆,带着对藏族小伙伴的眷念,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这个美丽的地方。

乡村的风光是一副美好的画卷,他们的习俗和我们大大的不一样,他们的习俗有他们的特点,让我来给大家说一说我看到的乡村吧!

在我八岁那年,跟爷爷奶奶去过一个古老的村庄,不仅是个乡村还是一个旅游胜地,有许多人不是在那儿观景啊,就是在那儿画画,不是在那儿画画呀就是在那儿记录这儿的美景!乡村的房子很偏僻,和古代乡村的房子差不多,他们这家家户户的都有一条小沟,这个小沟不论是在什么时间,都在流淌着,他就是这些房屋的动脉。那里的柳树也很吸引人,看那长长的垂柳真像是柳树姑娘的辫子,那样鲜嫩、那样柔滑!开着粉红色、白色的荷花真美啊。上面还不时地有几只蜻蜓落在荷花上,忽然,这情景使我想起一首诗,其中有这么一句“优秀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啊!我仿佛陶醉在这美丽的乡村里了,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啊”!一条条小河宛如蓝色的缎带缠绕着一望无际的绿色田野,远处一座座造型古朴、色彩和谐的小屋,一派美丽动人的田园风光!

一座座古老的风车,风车的风叶像张开的翅膀,迎风转动,与绿草、野花构成了独特的景致更为这童话般世界增添神奇色彩!

湿地恢复的具体流程

湿地恢复的具体流程 摘自:原创作者:黑山绕阳河保护区 当前绝大多数湿地都面临着水资源缺乏,生态系统脆弱,亟待立项开发,而一个成功的湿地恢复项目,关键在于根据湿地恢复的流程,制定可行、合理的湿地恢复方案。 1 对湿地退化状况的调查与评价 对湿地的退化状况进行调查和评价,以明确造成该湿地退化的原因、恢复潜力等。 2 确定湿地恢复区域 要选择恢复区域,首先要确定该恢复区属于地方、省级还是国家级优先恢复区域。要在一系列的恢复地点中选择最佳的恢复区域,同时还需要考虑一下四个方面的因素:水文条件、地理地貌条件、土壤条件和生物因素。 3 湿地恢复区域的本底调查 在设计一个恢复项目之前,应该对恢复区域进行本底调查和评估,以便了解该区域过去和现在的状况,恢复区域在过去是否属于湿地范畴,如果属于湿地,确定是哪些因素导致了湿地的退化或者丧失,特别是恢复区域过去的水文要素、植被的分布格局、地形地貌、物种对栖息地的需求等?恢复区域现在的状况如何? 4 确定湿地恢复的目标 就是对湿地恢复项目预期的结果进行陈述,它反映了开展湿地恢复项目的动机。根据不同的地域条件,不同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要求,湿地恢复的目标也会不同。有的目标是恢复到原来湿地的状态,有的目标是重新获得一个既包括原有特性,又包括对人类有益的新特性,还有的目标就是完全改变湿地状态。 5 使用参照点 即在该区域中能代表恢复湿地类型的受干扰最小的湿地,以此来代替恢复区域退化之前的湿地状态。

6 选择恢复方法 湿地恢复的最佳方法就是在尽可能的情况下选用最简单的恢复方法,因为越复杂的恢复方法,越容易在某个环节上出现偏差。采用破坏性最小、最为生态的方法最容易实现恢复目标。在实施更多的人为干预之前应考虑采用自然恢复方法。如果一些自然过程不能采用自然恢复方法,应更多的考虑采用生物工程,而不是传统的工程措施。 7 实施湿地恢复工作 按照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原则,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设计、风险评价及恢复与重建指标体系等对策与方法进行全面的规划与研究。在湿地恢复方案实施过程中,要利用和发展新技术,把湿地的恢复范围从局部扩大到整个流域,最终实现景观水平上的恢复。 8 湿地恢复的监测 在湿地保护和管理的各种方法策略中,特别在评价管理行为的成功行方面,监测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湿地恢复规划制定之后,恢复的监测方案便应同时完成,包括监测方法,监测指标,实施路线,采用频率和强度等。通常情况下,湿地恢复前和监测后的监测都是必要的。 9 湿地恢复的长期管理 湿地生态系统是一个不断与周边环境发生响应,并随时发生演变和变化的生态系统。湿地恢复措施完成后,仅仅是一个成功的湿地恢复项目的开始,还需要对恢复湿地进行长期管理,以便使其发挥预期的生态功能,并使人为影响达到最小化。长期管理通常需要维护现有的各种设施和设备,如水利设施、监测设施等,对生物群落和植被类型的长期管理,解决入侵物种或沉积物过量的问题,解决一些非预期的事件。 10 湿地恢复的综合评价 湿地恢复不但包括生态要素的恢复,也包括生态系统的恢复。生态要素包括土壤、水体、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生态系统则包括不同层次、不同尺度规模、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因此,需要对湿地恢复进行综合性评价,以确定其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被损害的湿地是否恢复到或接近于它退化前的自然状态。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复习资料 1.与传统的经典生态学不同,环境生态学侧重于研究人类干扰下生态环境破坏所产生的影响及生态系统自身的一系列变化。 1.Gaia假说认为地球是一个生物、海洋、大气和土壤组成的复合系统。 2.适应强光照地区生活的植物称为阳地植物,适应弱光照地区生活的植物称为阴地植物。 3.根据生长环境中水的深浅不同,可划分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 4.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称为生态幅。 5.竞争的主要方式有两类:资源利用性竞争和相互干涉性竞争。 6.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原则通常包括自然法制、社会经济技术原则、美学原则三个方面。 7.生态系统管理中的“3S技术”是指 RS(遥感)、 GIS(地理信息系统)、 GPS(全球定位系统)的总称。 1.“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在( A )中首次提出的。 A.《我们共同的未来》 B.《只有一个地球》 C.《人口炸弹》 D.《增长的极限》 2.一般来说,生态系统越复杂、越高级,则越不容易( D ) A. 保护 B. 恢复 C. 维护 D. 破坏 3.一种生物的耐受范围越广,对某一特定点的适应能力也就( C ) A. 越高 B. 越强 C. 越低 D. 越弱 4.固氮菌和豆科植物根系的关系是( C ) A. 寄生 B. 偏利共生 C. 互利共生 D. 没关系 5.物种繁多、结构复杂、生产力高,对环境影响大的生态系统是( A ) A. 森林生态系统 B. 湿地生态系统 C. 湖泊生态系统 D. 海洋生态系统 6.一个在食物网中既是捕食者,又是被食者的物种是( B ) A. 顶位种 B. 中位种 C. 基位种 D. 关键种 7.用来表示毒物毒性大小的指标“LC ”是指( D ) 50 A. 绝对致死剂量 B. 绝对致死浓度 C. 半数致死剂量 D. 半数致死浓度 8.农业生产是属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中的( A ) A. 直接使用价值 B. 间接价值 C. 潜在使用价值 D. 存在价值 9.土壤常常成为动物极好的隐蔽所是因为 B A 土壤中食物多 B 环境条件较稳定

湿地的概念与设计原则

湿地的概念和设计原则 今年2月2日是第13个世界湿地日,其主题为“从上游到下游,湿地连着你和我”。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巨大的生态功能,对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兼具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的特点,湿地是地球上生产力最高的特殊生态类型,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湿地也因此被誉为“地球之肾”、“天然水库”和“天然物种库”。 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全球湿地不断遭到过度开发和破坏。为加强对湿地的保护和利用,19 7 1年2月2 日,来自18个国家的代表在伊朗南部海滨小城拉姆萨尔签署了《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这一公约于1 9 7 5年12月正式生效。为了纪念这一创举,并提高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1 9 9 6年《湿地公约》常务委员会第19次会议决定,从1 9 9 7年起,将每年的2月2日定为世界湿地日。 中国湿地资源丰富,单位面积大于10 0公顷的湿地总面积为3 8 4 8万公顷,居世界第四、亚洲第一。中国自19 9 2年加入《湿地公约》后,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保护湿地,目前已有超过4 0 7。的自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2008年我国新增国际重要湿地6块,总数达到3 6块;新建国家 湿地公园2 0 个,总数达到38个;全国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达到550多处。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十分重视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和管理,到目前为止已批准建立5批共30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世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自然基金会编制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 中,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列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学是一门自身科学体系尚待完善 的年轻学科。由于湿地环境的过渡性、生物群落的相兼性、所处自然条件的复杂性,使湿地 边界的划分非常困难。近一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给湿地所下的定义就有50多种。 湿地的定义 根据性质差异可分为狭义和广义的湿地定义两种。 1.狭义的湿地定义 1956年美国渔业和野生动物保护组织的定义为:被浅水、暂时或间歇水体所覆盖的低地, 包括以出露植被为明显特征的浅湖和池塘;不包括永久性河流、水库和深湖泊的水面,以及 那些对湿地植被生长没有什么效果的暂时性水面。 20世纪70年代末该组织对湿地定义作出修正: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之间的转 换区,其地下水位通常达到或接近地表或处于浅水淹覆状态。 湿地的三个基本特征:湿地水文、湿地植物和湿地土壤。 狭义的湿地定义强调湿地生物、土壤和水文的彼此作用,以及三大因子的同时存在。符 合湿地处于水陆过渡带的特殊地位,反映了湿地生境多样性的典型特征。 可能出现的问题:由于湿地与开阔水体是紧密联系的,人为地彼此隔离开来,会在保护 管理上出现难题。 2.广义的湿地定义 1971年《关于特别是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定义为: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 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 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 广义的湿地定义告诉我们什么可以划入湿地,并未指出湿地共同的本质特征。陆地生态 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之间的转换区,其地下水位通常达到或接近地表或处于浅水淹覆状态。 有学者认为广义的湿地定义在管理上有明显的优点:陆地是湿地镶嵌的背景基质,沼泽、

生态学复习题

普通生态学复习大纲 第一部分 第一章生物与环境 1.环境、生态因子的概念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2. . 生态因子的分类和作用规律。 1、生态因子的分类 1属性; 非生物因子:温度、光、水、pH、氧等理化因子。 生物因子:同种和异种生物个体及其生物过程。 2性质; 气候因子:包括光、温度、水、空气等。 土壤因子:包括土壤结构、理化性质、肥力等 地形因子:地面的起伏、坡度、坡向等。 生物因子:如捕食、寄生、竞争等 人为因子:人类活动。 3作用 密度制约因子:受密度制约的因子。 非密度制约因子:不受密度制约的因子。 二.作用规律:1综合作用。生态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生态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都是在其他因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发挥作用,任何一个单因子的变化,都必将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及其反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在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中,其中必有一个或两个是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因子,称为主导因子。主导因子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因子也发生变化。 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环境中的一些生态因子对生物产生间接作用,如地形因子;另外一些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状况则对生物起直接的作用。 4阶段性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具有阶段性,这种阶段性是由生态环境的规律性变化所造成的。 5生态因子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虽然不尽相同,但都各具有重要性,不可缺少;但是某一个因子的数量不足,有时可以靠另外一个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 6生态因子限制性作用。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3什么是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限制因子定律、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 利比希在1840年提出“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其基本内容是: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与分布的根本因素,这就是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限制因子定律:在外界光、温度、营养等因子数量改变的状态下,探讨的生理现象(如同化过程、呼吸、生长等)的变化,通常可将其归纳为3个主要点:生态因子低于最低状态时,生理现象全部停止;在最适状态下,

湿地生态学

一、5个名词解释 1.湿地: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系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临时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盐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不超过6米的水域。介于水体和陆地之间的生态交错区。被誉为: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文明的发源地,物种的基因库或生物超市。 2.珊瑚礁:由珊瑚聚集生长而成的湿地。是一类生物海岸类型,由珊瑚虫的遗骸夹杂其他各种造礁和附礁生物遗体,经过地质年代的作用形成的 3.湿地的水文周期:是地形与邻近水体影响下水流的输入与输出过程的综合表征。 4.沼泽:地表多年积水或土壤过湿的地段,其上主要生长着沼生植物,其下有泥炭的堆积,或土壤具有明显的潜育层。 5.水文周期:湿地水位的季节性变化格局。内陆湿地水文特征通常受气候条件及地下水位的影响。 6.淹水频度。对于非潮下或永久性淹水湿地,湿地处于静水的持续时间叫作淹水持续时间,湿地在给定时间内的平均淹水次数 7.人工湿地:是一种利用基质、微生物及动植物群落的物理、化学及生物的相互作用,通过过滤、吸附、沉淀、离子交换、微生物分解、植物吸收等过程实现对污水中有机物、氮、磷等去除的复杂生态系统。 8.湿地恢复:是指受损的湿地生态系统通过保护使之自然恢复的过程,也包括通过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对退化湿地或消失的湿地进行修复或重建,再现干扰前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9.湖泊湿地:是湖泊的一部分,但两者并不等同。是发育在湖泊边缘,也就是在枯水期水深2m以浅的部分,并且总面积不低于8hm2 。 10.满岸流量:当河水开始漫进泛滥平原,这时的河川径流 气体调节:自然生态系统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对大气化学成分产生的效应,它有利于生物的生存 调蓄水量: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三个层次 二、填空,选择一类 1.中国最大的湿地——西藏拉鲁湿地国家级保护区,中国荷都——山东微山湖红荷湿地,“湿地之神”——丹顶鹤 2.拉姆萨尔公约分类系统中湿地类型:滨海湿地,内陆湿地,人工湿地 3.滨海湿地的类型:浅海水域,潮下水生层,珊瑚礁,岩石性海岸,潮间沙石海滩,潮间淤泥海滩,潮间盐沼湿地,红树林沼泽,海岸咸水湖,海岸淡水湖,河口水域,三角洲湿地。 4.河口沙洲湿地:是一类特殊的盐沼湿地,主要在大河高浊度河口,凭借径流的大量水沙输出,于海岸潮汐能较小的区域发育而成。 5.岩石离岛:海岛四周被海水包围,高潮时露出海面的陆地. 6.内陆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泥炭湿地,淡水林泽,湿草甸 7.湿地水文周期或湿地的水文状态,主要取决于:进水与出水之间的平衡;地表景观外形;地下土壤、地质和地下水条件。其中第一个条件定义了湿地的水量预算,第二个和第三个条件限定了相应的湿地蓄水能力 8.周期性的潮汐淹水是海岸湿地的重要水文特征。 8.湿地水文周期随着气候变化和区域先前的条件发生改变。

生态学复习资料(陆地生态系统)

A vast semiarid grass-covered plain, as found in southeast Europe, Siberia, and central North America. 大草原:一片半干燥的大草原,如在东南欧洲、西伯利亚或中北美洲的 a large area of flat unforested grassland in SE Europe or Siberia (东南欧或西伯利亚的)大草原 one of the vast usually level and treeless tracts in southeastern Europe or Asia prairie An extensive area of flat or rolling, predominantly treeless grassland, especially the large tract or plain of central North America. 大草原:多为广阔而无树木的平坦或起伏的草原区域,尤指北美洲中部的大平原 a large open area of grassland, especially in North America (尤指北美的)大草原 a tract of grassland: as a: a large area of level or rolling land in the Mississippi River valley that in its natural uncultivated state usually has deep fertile soil, a cover of tall coarse grasses, and few trees b: one of the dry treeless plateaus east of the Rocky Mountains that merge on their east side with the prairies proper and are characterized by shorter grasses and drier less fertile soil llano A large, grassy, almost treeless plain, especially one in Latin America. 大平原:尤指南美洲广大、多草、几乎无树的平原 (in South America) a treeless grassy plain (南美)大草原 an open grassy plain in Spanish America or the southwestern U.S. Pampas A vast plain of south-central South America. The Pampas extend for about 1,610 km (1,000 mi) from the lower Paraná River to south-central Argentina. 潘帕斯草原:南美洲中南部的大平原。潘帕斯草原从较低的巴拉那河到阿根廷中南部延伸大约1,610公里(1,000英里) large treeless plains in South America (南美洲的)无树大草原 an extensive generally grass-covered plain of temperate So. America east of the Andes savanna也作savannah A flat grassland of tropical or subtropical regions. 热带大草原:热带或亚热带地区的平坦草原 a grassy plain in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regions, with few trees 热带和亚热带稀树草原 1: a treeless plain especially in Florida 2 a: a tropical or subtropical grassland (as of eastern Africa or northern So. America) containing scattered trees and drought-resistant undergrowth b: a temperate grassland with scattered trees (as oaks) veldt也作veld Any of the open grazing areas of southern Africa. 草原:非洲南部开阔的放牧地区 open, uncultivated country or grassland in southern Africa. It is conventionally divided by altitude into highveld, middleveld, and lowveld (非洲南部)草原(按照海拔高度分为高草原、中草原和低草原) a grassland especially of southern Africa usually with scattered shrubs or trees selva A dense tropical rain forest usually having a cloud cover, especially one in the Amazon Basin. 热带雨林:茂密的热带雨林,通常林木遮天,尤指亚马逊盆地的 a tract of land covered by dense equatorial forest, especially in the Amazon basin (尤指亚马孙盆地的)热带雨林

水生态系统过程.

《水生态修复技术》教案内容生态过程对其稳定性的影响 教学重点物理化学过程、生物过程 教学难点水生态系统过程的分析水生态系统过程的分析 参考 资料 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关键技术与应用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一、水生态系统的过程 水生态系统过程包括:水文过程、地貌过程、物理化学过程和生物过程。 1)水文过程: 水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依赖于自然水文条件的动态性。自然水文过程在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多物种的生活史过程需要自然水文过程在不用季节提供多种类型的栖息地。然而,由于受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等人或自然因素的影响,自然水文过程遭到不同程度的改变,导致对水生态系统造成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因此,水文过程调查分析的目的在于:评估当前水文过程偏离自然水文过程的程度,识别改变程度较大的水文指标,基于这些水文指标与水生态影响之间的相关关系预测可能产生的生态效应,指导水生态保护与修复。 2)地貌过程 地貌过程是指地表物质在力的作用下被侵蚀、转移和堆积的过程。决定这一过程的实质是地表作用和抵抗力的对比关系。侵蚀地貌过程是在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共同作用形成的;转移地貌过程是泥沙在水体中的转移过程;堆积地貌过程则是泥沙在水体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发生淤积的过程。地貌过程是形成水系形态的主要因素。 为水生态系统的各种生态过程提供了物理基础,通过多种类型的塑造作用,形成了不同的生物栖息地特点。 3)物理化学过程 水质物理量测参数包括流量、温度、电导率、悬移质、浊度、色度。水质化学量测参数有pH值、碱度、硬度、盐度、生化需氧量、溶解氧、有机碳等。其他水化学主要控制的指标包括阳离子、阴离子、营养物质(磷酸盐、硝酸盐、亚硝酸盐、氨、硅)如果水体的化学和物理性质不适宜,就无法确保健康的生态系统。应横向和纵向地审视水体的物理和化学过程。横向角度指流域对水质的影响,特别要注意沿岸地区对水质的影响;纵向角度则考虑水体水动力学特征变化对水质的影响。 4)生物过程 生活在水域及周边的生物群落,既包括淡水水生生物,也包括滨水带及周围的陆生生物,其生命现象和生物学过程与栖息地特征密切相关。生物过程主要指生物群落对于栖息地众多因子变化的响应,生命系统与非生命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

湿地概论、湿地生态学课件

湿地生态学 1.1湿地的定义 目前已统计到的湿地定义有近60种,这些定义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归纳为: S 从生态学角度,湿地是介于陆地与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地带,并兼有两类系统的某些特征;其地表为浅水覆盖或者其水位在地表附近变化; S 从资源学的角度,凡是具有生态价值的水域(只要其上覆水体水深不超过6 m)都可视为地,不管它是天然的或是人工的,永久的还是暂时的; S 从动力地貌学的角度,湿地是区别于其它地貌系统(如河流地貌系统、海湾、湖泊等水体)的具有不断起伏水位的、水流缓慢的潜水地貌系统; S 从系统论的观点,地是一个半开放半封闭的系统。 S 美国鱼类和野生动物保护协会(1956)被浅水和有时为暂时性或间歇性积水所覆盖的低地。 S 美国军人工程师协会(1977)指那些地表水和地面积水浸的频度和持续时间很充分,能够供养那些适应于潮土壤的植被的区域。通常包括灌丛沼泽、草本沼泽、苔藓泥炭沼泽、以及其他类似的区域。 S 美国鱼类和野生动物保护协会(1979)是处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转换区,通常其地下水位达到或接近地表,或者处于浅水覆状态,应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之一:(1)至少是周期性地以水生植物生长为优势;(2)地层以排水不良的水成土为主;(3)土层为非土质化土壤,并且在每年生长季的部分时间被水浸或水。 S 湿地公约(1971):系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体者,包括低潮时不超过6m的水域。(1982)还包括邻接湿地还包括邻接湿地的河湖沿岸、沿海区域以及位于湿地范围内的岛屿或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水水体。 ? 基本要素:多水(季节性或永久积水)、水成土(非土质土壤)、水生植物 ? 我国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我国湿地面积~6594万hm 。中国湿地面积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占世界湿地面积的12%左右。 凡符合下列基本条件和《湿地公约》标之一的,可提出申请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一、基本条件: S 1、设立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原则上为处级),配备有足够的专业技术人员;人员及管理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保护管理制度完善; S 2、湿地区四至边界明确、土地权属无争议; S 3、湿地区内水质不低于III类;生态需水基本保障; S 4、没有来自湿地区内及周边地区对湿地生态特征产生或可能产生严重影响的威胁; S 5、湿地周边或流域内生态、环境安全现状及发展趋势良好; S 6、地方政府重视。 二、《湿地公约》标准条件: S (一)某一生物地理区内具有代表性、稀有性和独特性的自然或近自然地; S (二)支持着易危、濒危、极度濒危物种或者受威胁的生态群落; S (三)支持着对维护一个特定生物地理区的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的植物或动物种群; S (四)支持动植物种生命周期的某一关键阶段或在对动植物种生存不利的生态条件下对其提供庇护场所;S (五)定期栖息有2万只或更多的水禽; S (六)定期栖息的某一水禽物种或亚种的个体数量,占该种群个体数量的1%以上; S (七)栖息着本地鱼类的亚种、种或科的绝大部分,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种间或种群间的关系对维护湿地效益和价值方面具有典型性,并因此有助于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 S (八)是鱼类的一个重要食物场所、并且是该地内或其他地方的鱼群依赖的产卵场、育幼场或洄游路线,依赖的产卵场、育幼场或洄游路线; S (九)定期栖息某一依赖地的非鸟类动物物种或亚种的个体数量,占该种群个体数量的1%以上。 1.2湿地的价值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每日一题湿地的功能及其保护

湿地的功能及其保护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典例在线 (2013?海南卷)地处干旱区的宁夏银川市,其周边地区曾广布湖泊,明清时有“七十二连湖”的说法。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1999年开始,银川实施恢复湿地的计划。下图示意银川周围目前的湖泊分布。据此完成1—2题。 1.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的主要原因是 A.泥沙淤积B.气候变暖C.排水造田D.黄河来水量减少 2.疏浚、恢复湖泊湿地,对银川环境的直接影响是 ①增强城市排污能力②增加城市空气湿度③美化城市环境④增大城市气温年较差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参考答案】1.C 2.B 知识必备

湿地的功能及其保护 1.湿地的分类? ?? ?? 天然湿地: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等 人工湿地:水库、稻田等 2.湿地资源的主要功能 3.湿地形成原因的分析 沼泽地的形成一般着重分析降水量(水位季节变化)、蒸发量、下渗量、排泄能力、水网密度等要素。 三江平原地区沼泽地形成主要原因是:气候湿润,降水较丰富;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发育,不易下渗。 青藏高原湿地成因: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冰川积雪融水较多;低洼地易积水;底下冻土层厚,不易下渗。 长江中下游平原湿地成因:降水丰富;河湖较多,地表水丰富;地势低平,洪水易泛滥,排水不畅。 4.湿地面积减少的原因 (1)自然原因: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干旱,使干旱、半干旱地区湿地逐渐消失;海岸侵蚀,使滩涂湿地不断消失。 (2)人为原因:人口急剧增加带来巨大的环境压力;过度利用湿地动植物资源;大量围垦和开垦湿地;泥沙淤积严重;环境污染;水利工程建设的威胁;引进物种的干扰;城市化和旅游业的发展与道路建设等。 5.不同类型湖泊萎缩的原因及危害 由于所处区域特征不同,外流湖与内流湖面积萎缩的原因也各不相同,具体分析如下。 (1)外流湖萎缩的原因及危害(以洞庭湖为例)

湿地与水资源

论湿地与水资源保护 摘要:湿地在淡水循环中发挥着重大作用,没有湿地就没有水。湿地资源最直接的产出是水,湿地在维护水资源的水质与水量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湿地保护能给水资源的天然优化配置、合理利用以及综合管理提供保障并能带来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必须采取加强法制建设和宣传教育、统一进行湿地水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规划、将湿地水资源开发利用纳入环境影响评价范围、设立湿地自然保护区等措施,才能有效地保护和利用好湿地资源。 二、湿地的生态(安全)效益与经济效益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自身生存不仅需要消耗大量水资源,同时还向环境中排放大量的污染物质,导致水质恶化和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从而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湿地的物理、生物、化学组成部分交互作用,具有调节洪水、降低洪峰、补充地下含水层、改善水质等作用,对维护水资源的水质和安全、正常发挥水资源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湿地保护能促进水资源的天然优化配置,有效地推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湿地对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包括天然配置和人工配置。天然配置是指湿地自身对水资源的调节作用,而人工配置则是人类通过制定相关规则,充分发挥湿地的功能来合理调节水资源。湿地能够涵养水源,水流可以从湿地移至地下土层,来补给地下水;当地下水充足时,湿地水流向上移动变为地表水,以此来排出地下水,调节河川径流,这样就对地表水及地下水的天然优化配置起到一个屏障作用,而且在地表水向地下水转化的过程中,湿地能够通过保持营养、沉积污染物而起到净化水源的作用,使水质天然优化。为此,我们必须加强对湿地的保护,保证湿地对水资源天然优化配置的实现。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我国湿地的生态系统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威胁,尤其是湿地水资源状况的不断恶化和不合理利用,需要我们加强湿地水资源的综合管理。湿地资源最直接的产出是水,全面保护我国的湿地,就需要加强湿地的污染控制和防治,制定与湿地保护相联系的水资源管理战略,研究并推广科学的水资源利用方式,建立最优的河流水量分配方式;进行湿地保护,就需要对湿地水资源的现状进行评价,对湿地保护区的水资源管理状况进行调研,在湿地保护的基础上设计湿地水资源的综合管理政策,有效的推动湿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湿地是人类最重要的环境资本之一,它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大量的水资源,发挥着重要的生态效益(水资源安全效益)和经济效益。 1.湿地的生态效益主要体现在: (1) 调节洪水。水文是湿地环境中最重要的因子。水文是决定湿地特征和类型的关键因 素。同样,湿地也影响流域内的水文情势,湿地一般都位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承泄区,一般分布于地貌低洼部位,是上游水源汇聚地,具有分配和均化河川径流的作用,是流域水文循环的重要环节。同时由于湿地土壤的特殊水文物理性质,使湿地能稳固海岸线以及控制土壤侵蚀、成为天然蓄水库,对河川径流起重要的调节作用,洪水能被湿地储存于土壤之中,或以表面水的形式保存于湖泊和沼泽中,这一方面直接减少了下游的洪水量;另一方面,一部分储存的洪水在一定时间内逐渐排放出来,或在流动的过程中通

基础生态学终结复习题

基础生态学终结版复习题

————————————————————————————————作者:————————————————————————————————日期:

基础生态学终结版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生物圈: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的下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生态位: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生态位主要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事物和其他生物 生存因子: 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毛换羽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 种群: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群落: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生物种群的集合。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但是其中必有一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这类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内稳态:生物通过控制体内环境(体温、糖、氧浓度、体液等),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 有效积温:生物在某个生育期或全部生育期内有效温度的总和。 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是作为对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 基因型:种群内每一个体的基因组合。 小气候: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最大出生率与实际出生率:最大出生率是理想条件下(无任何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下种群内后代个体的出生率。实际出生率就是一段时间内种群每个雌体实际的成功繁殖量。 哈-温定律:在一个巨大的、个体交配完全随机、没有其他因素的干扰(如突变、选择、迁移、漂变等)的种群中,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将世代保持稳定不变。 动态生命表:总结的是一组大约同时出生的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命运。 遗传漂变:是基因频率的随机变化,仅偶然出现,在小种群中更明显。 环境容纳量:由环境资源所决定的种群限度,即某一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数量。 空间异质性:群落的环境不是均匀一致的,空间异质性的程度越高,意味着有更加多样的小生境,能允许更多的物种共存。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边缘效应:在两个或两个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或其他系统)交互作用处,由于某些生态因子(可能是物质、能量、信息、时机或地域)或系统属性的差异和协合作用而引用而引起系统某些组分及行为(如种群密度、生产力和多样性等)的较大变化,称为边缘效应。亦称周边效应。 生物多样性:是指各种生物源,包括数百万种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各个物种所拥有的基因,和各个物种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生态系统,以及他们的生态过程。 *群落:生物群落是指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种生物种群的有规律的组合,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我们把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简称群落。 种间竞争:指两物种或更多物种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时产生的相互竞争作业。竞争的结

湿地讲义

湿地 一、湿地基础知识 1、湿地的概念 湿地是以水为基本要素的地方,控制着环境以及相连的植物和动物。湿地表现为水体在陆地表面或临近陆地表面,或那些被浅水域覆盖的陆地。 《湿地公约》采用更广泛的定义:湿地系指天然或人造,长久或暂时之死亡或流水、淡水、微咸水或咸水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深海区。湿地,可包括与湿地比邻的河岸和海岸地区,以及位于湿地内的岛屿或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洋水体。 从寒带到热带,所有的国家都有湿地。世界保护检测中心估计世界湿地面积约为5.7 108hm2,约占陆地面积的6%。 2、为什么保护湿地? 湿地是世界上最具生产力的生态系统之一。 湿地是生物多样性的发源地,提供了水和基本的生产力,无数种类的植物和动物依赖湿地生存。 湿地是重要的植物遗传基因库。例如,水稻是湿地植物。 湿地具有生态服务功能。 湿地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组成部分的交互作用,使湿地发挥了许多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涵养水源、防治暴风雨和减缓洪水;稳定海岸线以及控制土壤侵蚀;补给地下水;排除地下水;并通过保持营养、沉积和污染物起到净化作用(自然之肾);对地区气候条件,特别是降雨量和气候的稳定起到重要作用。 3、湿地的价值 湿地提供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例如水的供应(水的数量和质量),渔业(全球2/3以上的捕鱼量与沿海和内陆湿地的健康有关);通过维持水体和保持泛洪平原的营养为农业服务;木材生产;能源生产;野生动植物资源;交通以及娱乐和旅游等。 据研究,每公顷湿地生态系统每年创造的价值达4000美元至14000美元以上,分别是热带雨林和农田生态系统的2-7倍和45-160倍。 此外,湿地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与宗教和信仰有关,构成了审美灵

专题 湿地形成原因复习进程

专题湿地形成原因

专题二湿地 1.三江自然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省抚远县和同江市境内,是一个以沼泽湿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结合以下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1:东北地区湿地分布图。 材料2:三江平原沼泽率与垦殖率的变化图。 材料3:30年来三江平原东方白鹤数量变化图。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1)三江平原位于A、B、C三条江的汇合处,其中A是________,B是________,C 是________。三江平原分布有大面积湿地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2,分析三江平原湿地减少和退化的原因。 (3)材料3表明三江平原湿地萎缩造成什么问题,除此之外,你认为还会产生哪些不利影响? (4)针对三江平原保护和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请你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解析:本题以东北的湿地为背景考查湿地的成因、开发利用中的问题及保护措施。第(1)题,要注意三江平原上三条江的位置关系,再从地形和气候角度探讨湿地的形成原因。第(2)题,从三江平原土地资源的开发和沼泽数量变化的角度分析湿地资源丧失和退化的原因。第(3)题,材料3反映的是三江平原生物数量减少问题,三江平原湿地的开垦还会引起风蚀加重、土壤局部沙化、盐碱化等现象。第(4)题,从工程、管理、生物等方面回答湿地保护的有效措施。 答案:(1)乌苏里江松花江黑龙江三江平原处于中温带,夏季温暖,冬季寒冷而漫长;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微弱;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河网密集,地下水位高;夏秋多雨,且多暴雨;有永久性冻土层,地表水不易下渗 (2)粮食等需求增加,盲目对土地资源大量开垦造成湿地减少和退化。 (3)生物多样性减少。沼泽地水位下降,生态失衡,湿地生态功能下降,生态环境恶化等。 (4)协调湿地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对三江平原进行综合整治规划;综合利用三江平原丰富的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农、牧、渔业生产;成立统一的协调管理机构;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田;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经退化的湿地。 2.读图回答②⑧两地都有大面积沼泽,分析两地沼泽形成的不同原因(8分)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湿地生态学复习资料

湿地生态学 CH1 总论 1.湿地之神——丹顶鹤。 2.中国最大的湿地——拉鲁湿地。 3.中国“荷都”——微山湖红荷湿地。 4.湿地公约于1971年在伊朗小城拉姆萨尔(Ramsar)签订。5.每年的2月2日为“世界湿地日”。 6.湿地: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 咸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7.水是湿地形成的最根本的原因。 8.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文明的发源地、物种的基因库或生物超市。 9.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效益: (一)经济效益——单位面积湿地生产力最高: (1)高生产力(食物、药材、工业原料); (2)水资源丰富(居民、工业、农业用水来源); (3)泥炭(燃料、泥炭浴疗、生物肥)。 (二)社会效益:(光观与旅游、教育与科研价值) (三)生态效益: (1)大气(调节气候、调节空气、减缓全球气候变暖——泥炭起着碳库的作用)

(2)水——“自然之肾”,“地球之肾”功能。(污水处理、水体净化,平衡补给地下水、调蓄水量、保岸护堤) (3)防止土壤酸化 (4)生物(物种的基因库) 10.湿地存在的问题。 资料一:素有“鸟儿的天堂”美誉的河北省昌黎滦河三角洲,至今仍然立有“保护湿地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的石碑。颇具讽刺意味的是,1996年后,这里的湿地连年遭到蚕食,直到被全部开发成一块块稻田,挖为一片片池塘,变成了经济地。 资料二:被誉为“世界观鸟地之一”的北戴河,湿地面积也在以惊人的速度被蚕食。昔日拥有50多万亩滩涂、沼泽地,如今被开发得已所剩无几。原有的十多块湿地,现在只剩下两三块有鸟儿可观了。 资料三:成片的高楼大厦建起来了,成片的柿子树倒下了,成片的水塘消失了……这就是杭州的建设过程。 资料四:扎龙湿地是乌裕尔河下游失去河道,河水散溢形成的,这里由228个大小泡沼和广阔的草原草甸组成,但前些年由于缺乏对扎龙湿地保护的认识,上游地区大搞农业开发,搞了很多人为的工程,上游截留水源非常厉害,大小水库有200多座,湿地的水源补充大大减少。湿地的耐干旱性是有极限性的,如果连续数年得不到水源补充,必将造成生态环境的极大破坏而导致湿地功能的丧失。 (1)盲目开垦和改造 (2)湿地水资源不合理利用

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导则

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导则 1 总则 1.1为促进我国湿地保护事业健康发展,规范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的编制内容和成果,为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和发展提供技术指导,制定本导则。 1.2本导则适用于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的编制和修编工作。地方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编制,可参考本导则。 1.3国家湿地公园面积应在20公顷以上,湿地率原则上不低于30%。 1.4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的任务是通过对湿地公园所在地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的综合研究,确定该湿地公园的范围、规模和性质,科学合理开展功能分区,明确保护与恢复措施,设置必备的科普宣教设施,合理利用湿地资源,科学指导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管理,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1.5编制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应遵守国家相关规定,坚持“保护优先、科学恢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5.1保护优先原则是指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防止湿地退化,维护湿地生态过程,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5.2科学恢复原则是指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湿地修复理论和实践经验,结合湿地公园实际,引入先进的恢复技术和措施,使退化湿地得到科学修复。

1.5.3合理利用原则是指在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湿地资源。 1.5.4可持续发展原则是指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要充分考虑湿地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使湿地资源既能满足当代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能满足后代人对湿地资源和生态利用要求的水平,使湿地保护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1.6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应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水利规划和旅游规划等相协调。 1.7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首先需经省级林业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评审,并根据专家意见修改后,报送国家林业局;其后,国家林业局组织专家进行现场考察并对总体规划送审稿提出修改意见,申报单位应根据专家意见组织对总体规划进行修改和完善;最后,总体规划最终稿报国家林业局审查备案。 2术语 2.1湿地 根据《湿地公约》,湿地是指天然的或人工的、永久的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和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及咸水水体,以及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 2.2湿地公园 湿地公园是指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合理利用湿地资源为目的,可供开展湿地保护、恢复、宣传、教育、科研、监测、生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