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城关中学《电与热》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电和热》教学设计与反思

《电和热》教学设计与反思

《电和热》教学设计与反思(陕西省白水县田家炳实验中学奚治国)●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在电流相同的条件下,电能转化成热能的功率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2.知道利用电热和防止电热的场合和方法.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的热效应与电阻大小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2.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电热的利用和防止知识的学习,认识到科学是有用的,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热爱科学的兴趣.2.在学习的过程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热效应跟电阻大小的关系.●教学难点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认真观察、分析,并得出正确结论.●教具准备学生用:烧瓶、温度计、铜丝、电炉丝、导线、煤油、电源.演示用:电炉、电熨斗、热得快等电热器、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通过课件引导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举出许多电能变成热能的例子引出电流的热效应.电流的热效应:电流通过导体时,导体会发热导线和用电器中流过了相同的电流,用电器发热而导线却几乎不发热,这是为什么?今天同学们就来一起探讨电流经过用电器时产生的热量与什么有关.二、电流热效应的因素探究同学们四人一组,选择你们面前的仪器设计实验,讨论如何做,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可以用水来代替煤油,只不过时间可能要长一些才能从温度计上读出温度值.原因同学们在后续课程中将会找到答案.谁能回答第二个问题?(只有等量的煤油,才能通过它们的温度讨论电流产生的热量.这样的方法应该是控制变量法.)(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提醒同学们注意安全)煤油温度高,说明煤油中的金属丝产生的热量多.即电阻大的金属丝产生热量较多.结论:1.在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电阻越大,产生的热量越多.2.在电阻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电流越大,产生的热量越多.3.在电流和电阻相同的情况下,通电时间越长,产生的热量越多.三、焦耳定律:英国物理学家焦耳通过大量的实验发现: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平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我们称之为焦耳定律。

《电与热》的教学反思

《电与热》的教学反思

《电与热》的教学反思
电与热的教学开始时我利用视频电炉烧水、电热取暖器、电熨斗接着提问,学生产生了较为强烈的学习欲望。

整个课堂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很强。

然后在猜测假设时放开让学生提出猜测,在设计实验时,我对控制变量法的思想做了强化,效果较好。

最后关于电热的利用和防止给学生举例,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另外时间安排合理,给学生留了几分钟课堂练习,在练习中发现了学生对焦耳定律掌握得较好,但在单位的选择上出现的失误,加强学生在这一点上的理解。

今后的改良意见
1、在教学中都有一些学生提出了电压影响电热,要引导学生分析,其实改变电压实质就是改变电流,电压与电流不是独立变量。

2、在演示实验时,要让学生注意观察原来水柱的位置,再讲明其中的原理。

3、注意教学语言的科学准确性,热量随着电流的增大而增大,不能说成正比,否那么误导学生。

竹溪城关中学电与热公开课课件获一等奖ppt+flash

竹溪城关中学电与热公开课课件获一等奖ppt+flash

①②③
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 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与导体电阻成正 比,与通电时间成正比。
公式: 公式:Q = I ² R t 焦耳定律 考考你: 热量 电流 电阻 时间 物理量: 物理量: 单位: 单位: J A S
1.某导体的电阻是 ,通过 的电 某导体的电阻是2 通过2A的电 某导体的电阻是 流时, 产生多少热量? 流时,10s产生多少热量? 产生多少热量
通过本课我学会
1、电流的热效应 、 了_____________ 2、焦耳定律 、 (Q = I² R t _____________ )
今日作业: 今日作业 课本51页 课本 页 2、3、4题 、 、 题
当天作业可要当 天完成
下课了。。。
周金奎
[实验二] 实验二]
探究电热与电流的关系
应控制不变的物理量: 应控制不变的物理量: 相等的电阻和通电时间 应变化的物理量: 应变化的物理量: 电流 如何使电阻丝中电流发生变化? 如何使电阻丝中电流发生变化?
答:电流产生的热量为80J 。 电流产生的热量为
思考: 思考
电流通过电炉时的发热状况与通过
电视机时的一样吗? 电视机时的一样吗
焦耳定律的理论推导: 焦耳定律的理论推导
电流通过导体时,如果消耗电能全部转化 电流通过导体时,如果消耗电能全部转化 消耗电能全部 而没有同时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为热,而没有同时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那 消耗的电能W。 么,电流产生的热量Q就等于消耗的电能 。 电流产生的热量 就等于消耗的电能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第八章第四节
周金奎
上周六, 上周六,我们学校小伟同学的妈妈出门前嘱咐他好好写作 业,不要看电视。妈妈回来时看到他在认真写作业,电视机也 不要看电视。妈妈回来时看到他在认真写作业, 没打开,很高兴。 没打开,很高兴。 刚看过电视。 刚看过电视。 就发现, 可是 用手一摸电视机后盖 就发现,小伟

电与热 教学反思

电与热 教学反思

《电与热》教学反思琼中思源实验学校周淑斌2011年5月10日,我的校级公开课在八三班教室顺利进行。

我上的内容是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第四节的内容——《电与热》。

《电与热》是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四节的内容,用1课时进行教学。

本节课内容主要有两部分,一是电流的热效应跟哪些因素有关,二是电热的利用和防止。

教材在学生学习了电能、电功率知识后及时地安排了本节课,既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此外教材在学生知道了在电流一定时,导体产生热的功率跟电阻成正比后,及时地安排了电热的利用和防止的内容,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学以致用”的新的教育理念。

本节课也为下一节安全用电的教学做了某些知识准备,本节课在全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上完课之后,我觉得我的这节公开课存在以下不足:1、在编写学教案时,一些问题我处理得不够灵活,知识点只是以简单的选择题和填空题呈现,这样学生只要一翻书就能找到答案。

这不免给学生的学习降低了难度,达不到教学目标。

2、对课堂上的一些生成问题,我处理得不好。

例如在处理学教案上的一个问题:电炉通电时,为什么电炉丝是一点点地变红而不是一下变红?为什么电炉丝热得发红而与它相连的导线却不很热?有一个学生选择的答案不对,而我就直接讲解,没有再找其他学生回答。

根据我的教学实际,我今后有如下的改进措施:1、继续认真编写学教案,结合学生实际,让学教案成为学生学习的好伙伴。

2、在平时的课堂上,多鼓励学生回答问题。

对回答对的加强强化,给予鼓励,再接再厉;对回答错的,勉励其不要气馁,下次争取答对。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进一步相信我的学生,相信他们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有让他们爱学、会学,我们教师才能真正走出多年的困惑,不要一为地强调结果,让我们更多地关注过程吧,只有这样结果才会更加美好。

(优质课)初中物理《电与热》教学反思

(优质课)初中物理《电与热》教学反思

辛庄初中课堂教学大比武教学反思辛庄初中张长庚为期一周的课堂教学大比武结束了,听了这么多优秀教师的课,结合自己的课堂,感觉可以改进的地方很多。

本节课内容是第十五章电功率中的第五节“电与热”,应该说本节课内容相当重要,也是中考必考知识点。

本节从介绍生活中常用的产生电热的用电器开始,让学生对电热的产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出所要解决的问题,即电流通过导体时电热的产生跟什么因素有关。

因为本节课有一个演示实验,但是经过操作发现,实验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有效果,并且效果也不太明显,所以最终放弃了直接演示,而是通过课件展示实验过程,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焦耳定律,并说明了焦耳定律的理论推导式子,同时说明了最为关键的——公式适用条件。

又通过例题和山东中考题使学生得以巩固练习提高能力。

应该说教学的设计环节齐全,而且内容设计思路很好。

但是在实际教学效果中并没有取得我想要的那种更好的结果。

一是实验的展示,变成了课件上的动画展示,学生的兴趣明显降低了,虽然紧跟思路,但总觉得不如实验操作效果好,可是实验器材确实不给力。

三是得出焦耳定律后,对于其理论的推导式子,通过能量的转化,比较好理解,但是不少学生有了畏难情绪,因为式子太多,感觉不好记忆。

三是做例题的时候,学生较容易的就得出了结论,对于练习以及山东中考题,学生也能给与积极回答,但是由于整堂课互动太少,学生的积极性明显有些不足。

针对以上问题,在以后教学中应该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实时调整教学策略如下:1.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多互动,多讨论,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充满激情和活力,同时让学生也就能紧随老师思路。

对于实验,能够演示的尽量演示,能够让学生体验的尽量让学生体验。

2.对于公式的掌握应该多从练习着手,多做不同类型的习题,从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多方面讲练,使学生的能力当堂得到锻炼。

3.不能太依赖课件,应该黑板、白板、投影等手段结合,力争达到最好的课堂效果,提高课堂效率。

《电与热》教学反思

《电与热》教学反思

《电与热》教学反思"电与热"的教学思考在初中物理教材中,鲜有"纯电阻电路"与"非纯电阻电路"的区别描述,更别说对二者的介绍说明了。

我们知道,任何导体都有电阻(包括超导体也不能实现电阻为零),其对电荷在其中发生定向移动或电磁波通过时,或多或少都会产生阻碍作用,于是便产生了导体"电阻",初中物理的"电阻"也就是这么引出来的,并将其概念就此固化。

然而,我们物理教师都知道,只要有电阻的存在,通电体(注意不一定只是单纯的导体,包括各类用电器)就会发热,也就是电流的热效应,概括为理论那便是"焦耳定律",抽象为公式就是"Q=I*IRt"。

但是,在我们现有的教材中过多地强调导体电阻的存在性,而根本没有提及因电路性质的不同会出现不同的电功效果。

以致于在老师和学生们的物理思维中只要想起电压、电流与电阻三者关系时,就相当然地勾出"I=U/R"(欧姆定律)来,认为电流就是电荷在电压的"驱动"和电阻的制约下而产生的定向有限电荷流,从而产生错误的物理观念。

实际上,我们都知道只有像电炉子、电热毯、白炽灯等这样的用电器在工作时,电功全部或大部分会转化为内能,电路中的电流值等于电压与电阻的比值即I=U/R,我们称这样的电路就叫做"纯电阻电路"或"电阻性电路",欧姆定律是适用、有效的;而像电扇、各类电机、电磁炉、LED灯等用电器工作时,电功会全部或大部分转化为机械能、磁能或光能等,而只有一小部分电功因克服导体或用电器的固有电阻从而产生热量,这种电路我们统称为"非纯电阻电路"(实际上还可细分为"感性电路"、"容性电路"等)。

这时,若不区分电路的性质,电扇的电机电流依旧按照I=U/R(欧姆定律)来计算的话,那么因为电机的线圈为铜质,其电阻值趋向于无穷小,则由欧姆定律计算出来的电机电流应为无穷大。

电与热教学反思范文

电与热教学反思范文

电与热教学反思在大学物理学的学习中,电与热学是其中两门极其重要的课程之一。

这是因为这两个领域的知识不仅在物理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在我们的生活中也随处可见。

可是在我的学习过程中,我发现电与热学在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

下面,我将谈谈对这些问题的反思。

1.理论生硬,缺乏实践应用在课堂上,教授往往会围绕某个理论给出案例展示,而这些案例往往都是比较枯燥的。

这种教学方法不能充分地让学生理解理论,并且也不能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实践在物理学中非常重要,因为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因此,教授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实践教学环节,例如通过实验室的活动、案例学习等方式,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

2.教学内容过于抽象电与热学的理论非常抽象,包含很多的公式和概念。

然而,教授们在讲授课程时,经常只是注重讲解这些公式和概念,而忽略了这些公式和概念的实际应用和意义。

这对于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些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非常重要。

因此,教授们应该更加注重将公式和概念与实际应用挂钩,例如通过案例分析等方式来增加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3.师生互动效果不佳由于电与热学理论的抽象性,在课堂上很难做到直接产生互动效果,以及让学生们充分参与其中。

这对于学生来说,可能会导致学习兴趣的下降,从而影响学习效率。

因此,教授们应该采用交互式的教学方法,例如通过讨论、提问等方式,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效果。

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于教授来说,也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4.缺乏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电与热学这个领域中,往往涉及大量的实践操作和思维创新。

这些方面对于学生的专业能力有着很大的影响。

但是教授们往往忽略了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导致学生们缺乏实践操作和创新思维能力,不能真正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因此,教授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教授们应该注重增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增加实践环节、案例学习和实验室活动等教学形式,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并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专业水平。

电与热教学反思

电与热教学反思

八年级物理《电与热》教学反思孙秀娟上完《电与热》这堂课后,使我想到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足,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做演示实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语言表达必须与实验操作同步进行。

同时多媒体的运用上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在利用多媒体做演示实验时,教师的操作吸引着学生的眼球,而语言则是引导着学生的思维和激起学生兴趣的导火线。

介绍实验仪器、说明实验步骤和总结实验结论时,语言必须简洁准确。

有的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操作时时不注意语言的准确表达,对学生正确认识仪器、形成概念、掌握过程就会产生一知半解的影响,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2、操作规范,不可颠倒顺序。

操作规范是指教师在使用器材、连接和装配器材及演示现象时动作要准确、标准。

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着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师的规范操作,不仅能提高实验的成功率,而且会使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良好实验习惯。

3、教师对重点和难点的提示。

演示实验目的是想要学生学到什么懂得什么,实验进行的过程中,应把握最佳的时机点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4、教师实验操作过程中所站的位置。

演示实验所面对的是全体学生,教师在操作时,稍为不注意就会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部分学生的视线,时间长的话,被挡住视线的学生便转移了他们的注意力,兴趣也提不起来了。

所以,教师做演示实验时应该站在不挡住学生视线的位置为最佳。

1个人简历基本资料姓名:孙秀娟性别:女普通话等级:二级甲等学历:本科所学专业:物理计算机水平:合格工作年限:13 年职称:中学一级教师资格:中学教师资格自我评价本人对初中物理教学内容的把握比较到位.对实验室管理及物品使用也较为娴熟。

对物理教学课改方向的判断和把握有独特的见解。

适应能力强,虚心求教,做事认真负责,吃苦耐劳,上进好学,富于创造和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

具有较强的空间想像能力和判断能力,对新知识本着严谨求学的态度.力争使自己尽快适应课改潮流走在前列。

学习经历1998年8月——2000年7月博州师范物理实验加强班;2000年8月——2003年7月新疆教育学院物理系物理专业2004年1月——2007年1月石河子大学物理系本科物理专业工作经历2000年8月——2002年7月在托托乡幼儿园从事幼教工作,在此期间担任园团支书记带领全园青年教师在园领导及乡领导和上级团组织的支持帮助下,争创了州级“五四红旗团支部”并配合妇联共同获得了“巾帼建功示范岗”的荣誉称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和热》课后反思
周金奎
《电和热》这节课,结合物理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我首先从生活实践中最常见的现象出发,提出质疑,然后进行实验探究,最后用实验结论从理论上解释提出的问题,其中主要突出的是科学探究过程。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知识,而且培养了他们分析归纳、动手操作、辩证思维的能力,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反思《电和热》这节课,我就在教学环节一些好的创意以及出现的问题谈一点儿课后想法。

一、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教学理念
在教学方式上,这种探究模式打破了传统老套的教学方法,取而代之的是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动口、动手、动脑于一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课堂上学生创新的实验设计、激烈的讨论、精彩的回答,都超出了我的预想,使我真正感受到了学生那种探索知识的欲望。

二、实验设计是物理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
对于《电和热》这节课,教材中设计了演示实验,由于实验装置比较复杂,且演示实验不能使每一位学生都动手参与,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我就决定把这个实验用课件在大屏幕上展示,由学生自己模拟动手。

课件模拟过程逼真,学生很快就能自己得出“电流的热效应与导体电流、电阻、通电时间的关系”的实验结论。

这也体现了,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学理念。

在这一过程中,我还发现了,学生们的想象力都非常丰富。

三、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形象直观而且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本节课中,我利用生活视频和Flash再现生活原型,将需要很多环境和时间的知识与探究过程在短短的一节课内让学生如同亲临,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范围。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教给学生知识,而且交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使学生终身受益。

所以说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不仅形象直观,而且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值得改进的地方
1、本节课最大的遗憾:让更多学生亲自感受电热这一环节。

2、本节课导入时间过长,使后面练习时间不充足。

3、练习的设计可以做到更充实一些:可以再设计两个有关电热与电阻成正比、与通电时间成正比、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的练习。

尤其要强调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的含义,从而使学生对焦定律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4、提高:对于优生,提出了以上公式的适用条件:纯电阻电路。

结合例题:一电动机,线圈电阻为2Ω,接在220V的电路中,正常工作时电流为5A,求:(1)消耗电能的功率(输入功率);(2)线圈产生热量的功率;(3)转化为机械能的功率(输出功率),通过这道题,既说明了适用于纯电阻电路的公式和万能公式的适用条件,又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上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复习了电能做功的过程,实际上是电能转化为其化形式的能的过程,消耗多少电能,就转化为多少其它形式的能,使本部分知识融会贯通。

5.通过电热的利用和防止,使学生认识到事物总是有两重性,要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培养学生的辨证主义观点。

6、在焦耳定律的理论推导中,给出公式太多:焦耳定律是本节课的难点,物理公式的推导又很抽象,在本环节中,我不应该把求功率的公式全部板书出来,这样给学生增加了难度。

在此环节中用的时间较多了一点。

7、实验结论总结过快: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自己总结实验结论,此环节可以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叫几个学生总结实验结论,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8、例题讲解不够透彻:虽然大部分学生能自己做对例题,但是可以在此处引导学生做题的思路,这有助于在今后遇到题目学会自主分析。

9、练习的设计可以做到更精一些:有一个练习题可以设计成几个小问题,把求热量和电能分开,让学生发现最后的计算结果是热量和电能相等,这样可以进一步说明电能全部转化成热。

这样更有助于突破本节的难点。

课堂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再好的教学设计,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也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缺憾。

在教学过程中,我担心教学内容没法按时完成,因此,有些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动手、动口的活动还不够到位。

所以,以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还应注意多关注学生,充分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我将吸取本节课优点,在未来的教学中练好基本功,多向同行们请教,多学新课程理论,使以后的教学更加活泼、生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