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启东市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3课 短文两篇 核舟记教案 苏教版

合集下载

【最新精选】苏教初中语文八下《13短文两篇核舟记》word教案 (7).doc

【最新精选】苏教初中语文八下《13短文两篇核舟记》word教案 (7).doc

13、《核舟记》教学目标:1、掌握一些字词的正确读音、重要的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2、掌握文章内容、说明顺序,文章结构。

3、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4、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5、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激发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教学重点及其难点:1、掌握一些字词的正确读音、重要的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2、掌握文章内容、说明顺序,文章结构。

3、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4、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方法:朗读,讲解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一些字词的正确读音、重要的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2、掌握文章内容、说明顺序,文章结构。

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一些字词的正确读音、重要的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2、掌握文章内容、说明顺序,文章结构。

教学方法朗读,讲解,质疑,讨论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国的微型雕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堪称一绝,据说如今已创下七项吉尼斯世界纪录。

三千多年前的中国人就在甲骨上刻下了让我们今天要用五倍放大镜才能识读的文字。

到了唐代,能在一根象牙笔杆上雕刻铁马云雕的将士“行军图”。

如今有人能在米粒大小的地方雕刻全部《红楼梦》,甚至能在头发丝上雕刻字画。

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古文《核舟记》,记录的就是我国古代微型雕刻艺术,读来令人惊喜。

作者介绍:魏学洢(1596~1625),字子敬,明朝浙江嘉善人,著有《茅檐集》。

《核舟记》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解题:大苏泛赤壁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在湖州任上被人诬陷,入狱半年。

次年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团练副使,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职。

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等著名作品,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

文章中雕刻家虽取材于这件事,却不受这件事的拘束。

如大苏泛赤壁是确有其事,但当时并没有鲁直和佛印陪同。

【最新精选】苏教初中语文八下《13短文两篇核舟记》word教案 (4).doc

【最新精选】苏教初中语文八下《13短文两篇核舟记》word教案 (4).doc
核舟记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从总到分、从分到总,按照事物各部分的空间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点,作具体细致的描述说明的写作方法。
2、理解数词直接修饰名词的词序特点,了解文章语言的准确、简明。
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成就,认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卓越技艺。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句;
2、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 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第二层(5):介绍舟的背面。
第三部分(6):对“核舟”总结、评价。
二、继续研讨课文,分析文章第一段和第六段。
1.第一部分(1):总述王致远的雕刻技艺,引出“核舟”,点明题目。
(1)作者是怎样称赞王叔远的雕刻技艺的?——奇巧
(2)王叔远雕刻的特点是什么?——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3)作 者得到的核舟是什么内容?—Leabharlann 大苏泛赤壁2.讨论第二段:
(1) 这一段的内容是什么?
主要说明船舱的结构形态。
(2)这一节文字在说明船舱中间的情形时,重点说明了什么内容?
应是八扇小窗和所刻的苏 轼十六字文句。
(3) 除说明船舱外,这段文字还有没有其 它的说明内容?
有。开头一句总体说明了核舟的长度与高度。
(4)试想想,整个核舟只有“八分”长,“二黍高”。船舱就更是微不足道了。作者却在船舱的说明中强调窗户之多,文字之众,你以为有什么用意?
3、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教学难点
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方 法
1.读想法。2.发现法、探究法。3 .品读法。
教学过程
个性化或札记
一、复习:
1、朗读全文2、重点 词语解释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结构: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3课《核舟记》教案 (新版)苏教版-(新版)苏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3课《核舟记》教案 (新版)苏教版-(新版)苏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
2、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讨论明确:1、运用了总分结构。先总说“揖左右舟于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到“居左者”。
2、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
作者魏学洢,字子敬,明末嘉善人。著有《茅檐集》。
四、教师X读课文。
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和文言语句的停顿。
五、自学课文
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以及已有的文言知识,解释文言实词和虚词,翻译课文。将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小组中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以小组为单位提出,集体解决。
六、集体解疑
七、检查自学情况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中轩敞者为舱 峨冠而多髯者
其两膝相比者 佛印绝类弥勒
神情与苏、黄不属 题名其上
又用篆章一 其船背稍夷
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3、辨析词义
罔不因势象形 孔子云:“何陋之有?”
无案牍之劳形 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高可二黍许
每一字皆有数印 珠可粒粒数也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左手抚鲁直背
3、一个不拘于世俗礼法、放浪形骸的和尚形象。
4、是苏东坡。因为刻画得仔细,所以作者当然也写得细腻;同时还因为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这样说明与主题吻合。
5、如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
(四)指名朗读课文第四段并思考:
1、这一段文字的说明结构。
(二)指名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并思考
1、找出本部分中能总括全文,突出王叔远雕刻技艺特点的词语。
2、本部分分别从哪些方面说明王叔远技艺的精湛?

八年级语文下册 13《核舟记》创新教案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13《核舟记》创新教案 苏教版

《核舟记》一、教学重点理解重点字词的含义,翻译句子。

二、教学难点掌握课文的说明顺序——空间顺序,感受本文的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过程【预习检查】你能用简洁的语言介绍本文出处及作者吗?【目标展示】深入理解重点字词的含义。

【新知研习】1.你能正确的朗读课文吗?2.请结合书下,疏通课文,着重理解下列句子。

(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明朝有个有特殊技艺的人名字叫王叔远,他能够用直径一寸的细小圆形木块,雕刻出宫殿、杯、盘、碗、碟等生活用具,人物,以及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依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奇巧:特殊的技艺。

径寸:直径一寸。

为宫室;做。

罔不因势象形:无,没有;依据;模拟,仿照。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他曾经赠送我一只用桃核刻成的船,刻的是苏轼乘舟游赤壁。

贻:赠送。

(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船从头到尾大约八分多长,高约二分上下。

有:同“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奇:念“jī”,零数;可:大约。

(4)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

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

篛篷;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

(5)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旁边开着小窗,左边右边各有四扇,共计八扇。

(6)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打开窗子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7)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关上窗子,就看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徐:缓缓地;兴;起。

(8)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帽子、胡须浓密的是苏东坡,佛印位于右边,黄鲁直位于左边。

峨冠:这里指戴着高高的帽子;髯:两腮的胡须。

3. 作者是以什么顺序来说明“核舟”的?可分几部分?按“总—分—总”结构。

八年级语文下册核舟记教案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核舟记教案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核舟记》教案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核舟记》全文。

(2)了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

(3)掌握核舟的制作过程及艺术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查找资料、整理信息的方法,深入了解核舟的制作过程及艺术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1. 词汇与句式的理解。

2. 核舟的制作过程及艺术特点。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理解与翻译。

2. 核舟艺术价值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核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核舟的艺术特点。

(2)简介核舟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要求学生划记生字词,并查找课后注释,理解词义。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分析核舟的制作过程。

(2)讲解文言文中的重点词汇与句式。

4. 合作探讨:(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深入探讨核舟的艺术特点。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探讨成果。

5. 情感升华:(1)引导学生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

(2)教育学生珍惜文化遗产,努力传承和发扬。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核舟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收集有关核舟的资料,下节课进行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时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背诵课文、课后练习题和收集资料的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节奏和内容,确保教学效果的提高。

2. 学生反馈:鼓励学生提出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难,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内容。

八年级语文下册核舟记教案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核舟记教案苏教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3)了解《核舟记》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探讨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3)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了解《核舟记》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难懂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分析课文中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核舟记》的作者魏学洢及其背景。

(2)阐述《核舟记》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2)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解决疑难问题。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2)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解答。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如描绘手法、结构布局等。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2)选取课后练习题,进行练习。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所学内容。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3.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

2. 学生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情况。

3. 学生对课文艺术特色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4. 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六、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解析:详细解读课文的每一部分,包括核舟的来历、核舟的形状和结构、核舟上的景物和人物等。

2. 学习方法指导: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相关知识点。

七、教学步骤:1.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

第13课《短文两篇-核舟记》教案(苏教版八下)

第13课《短文两篇-核舟记》教案(苏教版八下)

《核舟记》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2.掌握文章中的文言词语、句式。

3.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

【重点、难点】重点: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难点: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课程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了解作者由《口技》一文复习导入,介绍“苏东坡夜游赤壁”的核舟。

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的消息传出后,成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闻。

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

(这一则新闻出现在1995年10月27日《文汇报》上)今天,虽然我们没有一睹尊容,但我们可以一同走进魏学洢的《核舟记》开开眼界。

二、听读范文感受精巧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视频,学生听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注意字词读音和停顿。

技艺之奇巧。

三、精读课文整体把握1.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学生互动共同研究解决阅读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

教师巡视各组,随时答疑释疑。

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弄清作者的说明顺序。

(1)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整体思路。

明确: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开头第1段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

中间(2—5)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

最后(6段)总结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2)辨明说明顺序。

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明确: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后局部。

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

写正面则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

四、研读课文品析语言1.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课文哪些地方说明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舟”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赤壁”呢?教师点拨:至少有三个地方说明是“泛舟”。

《古文两篇核舟记》教学方案(苏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古文两篇核舟记》教学方案(苏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古文两篇核舟记》教学方案(苏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古文两篇核舟记》教学方案(苏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1《古文两篇核舟记》教学方案(苏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古文两篇核舟记》是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中一篇较为典型的古文读本。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的是《左传》中的一个故事,让学生了解到古代人民在灾难面前的救援措施以及古代文化的某些特点。

文章难度适中,是一篇比较有代表性的古文读本。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够:(1)理解文章,了解故事背景、情节、人物性格等方面的知识;(2)了解古代的核舟制度,掌握古代人民救灾的基本措施;(3)掌握古文阅读的基本方法,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拓展阅读视野;(2)培养学生的思辨和判断能力,让学生在理解文章的情节的基础上思考问题,进行合理的判断和推论。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敬畏心和对古代文化传统的认同感;(2)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让学生通过发扬民族精神、珍惜生命等方面体现出正确的价值取向。

三、教学过程设计1、预习导读(1)引入:通过话题引入课题,如“你们学过的古代文化知识有哪些?”引导学生思考。

(2)目的:给学生明确任务,预期结果,在前置任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3)方式:可以采用开放式问题,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热情。

2、课文语境再现(1)语境再现:通过图片或视频环节诱导学生进入课文内容。

(2)言石平章:通过教师讲述、学生朗读、示范演练等方式学习课文。

(3)文化背景讲解:通过图示、视频的教学形式,讲解课文作者及时代背景。

3、核心知识讲授(1)教材讲解:针对课文本身,讲解词语、句子、段落、主题等。

(2)基本功训练:通过思考题、问答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

4、合作探究(1)文本解读:通过合作小组,来针对文本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解读。

(2)推理思考:通过合作小组,来进行文本相关的推理思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舟记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文章“总 —分—总”的结构方式和空间说明的顺序。2.掌握和巩固文言知识3.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
学习重点
积累文言词汇,赏析核舟雕刻之巧与文章说明之妙
学习难点
课文说明顺序的把握
教具 学具
预习
作业
熟读课文
1、理清课文思路,思考文章的说明顺序。
2、“伴你学”部分题目。
6、作者为什么统计物品、文字的数目?
(写出核舟所刻物之多,与“计其长曾不盈寸”对比,更能突出其巧夺天工的艺术,自然引出赞叹句,与首段照应,突出中心。)
活动二、三
学生自读思考
教师指导并巡视
学生回答
师生点评
教师总结
检测
反馈
当堂检测题:
见“伴你学”
生独立完成
师评讲纠正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介绍王 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 技艺,反 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作者把雕刻家的构思表达得这么淋漓尽致,靠的是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具体生动而又有条理的说明,也给予我们很多的启示。
(苏黄.....如有所语)苏黄二人泛舟时闲适的心情,沉浸在山光水色之中,旷达的襟怀跃然纸上
(佛印......不属)洒脱不群,超脱尘世之情呼之欲出
5左右舟子各具什么情态?(悠然自得从容自若)
渲染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氛围?(共同营造了愉悦、轻松、自由自在的气氛,加上舟尾横卧的舟楫更暗示了这种放任自流的境界。
(3)理清课文思路
一、概述王叔远精湛的技艺,点明核舟的主题以及来历(1)
二、详写核舟的大小、结构、人物、题名(2-5)
三、总计全核舟的人物、文字的数目,赞叹核舟的雕刻技艺。(6)
师导入课文
活动一
(组 长统计各组员预习完成情况)
点名2个学生上黑板纠正后师统计正确率
教师巡视
展示
交流
质疑
训练
点拨
提高
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3、文中是怎样具体说明“奇巧”的?(活动三)
体积:长高
船舱:轩敞箬篷八扇窗 雕栏相望对联字
船头:游览者的外貌、姿态、神情、衣褶、念珠
船尾:舟子的神情、姿态
船背:题字、篆文的笔画
4、苏黄、佛印各有什么不同的表现?揣摩他们的感情。
教学设计: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过程
思考与调整
活动内容
师生行为
温故
群学
预习
测试
1、创设情境、自学质疑
1、导入:上堂课我们已经理解了课文大意,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说明“核舟”的具体结构和顺序,进一步领会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
2、预习检测(活动一)
(1)抽查同学朗读课文的部分小节(句读、情感)
(2)抽查词义的掌握情况
1.思考文章按怎样的结构和顺序来说明核舟的?在文中找出含有相关信息的句子来说明。(活动二)
结构:总——分——总
舟船头坐三人
两边舟尾横卧一楫

船背其船背稍夷局部
2、文中用“奇巧”来总括王叔远技艺的精湛,找出第一段中表示“原料小而表现题材广”的句子;找出说明核舟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
课后
作业
翻译句子练习
教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