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10课《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人教版必修1 语文:10 短篇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 学案3

人教版必修1 语文:10 短篇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  学案3

短新闻两篇【内容感知】一、《别了,“不列颠尼亚”》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1997年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

为了记下这一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

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最别致的一篇,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的人们多么激动,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并且把末代港督乘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更加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二、《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被称为二战期间纳粹德国最大的“杀人工厂”,据统计报道有400万人在这里遭到了杀害。

这篇消息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

这主要得益于他独辟蹊径,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即记者在新闻中毫不掺杂个人情感的写法)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作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字里行间灌注着个人的情感。

【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

2.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查阅资料,自主地、纵深地了解香港回归这一历史事件。

【学习过程】一、咬文嚼字1.字音序幕.(xù)凝.重(níng)掩.映(yǎn)冉.冉(rǎn)明媚.(mèi)噩.梦(è)嬉.笑(xī)凋.谢(diāo)撰.写(zhuàn)步履.(lǚ)茫.然(máng)绞.刑(jiǎo)隐秘.(mì)窒.息(zhì)祷.告(dǎo)婆娑..(pó suō)2.多音字3.形近字⎩⎨⎧嘱托嘱瞩目瞩 ⎩⎨⎧酒馔馔撰写撰 ⎩⎨⎧覆盖覆步履履 ⎩⎨⎧开垦垦恳求恳 名段剖析一、疑难妙句1.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学案):第10课 短新闻两篇 -含答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学案):第10课 短新闻两篇 -含答案

第10课短新闻两篇作者简介周婷、杨兴:《别了,“不列颠尼亚”》的署名作者。

《别了,“不列颠尼亚”》选自《通讯名作100篇》(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

周婷、杨兴,实际上是新华社周树春、胥晓婷、杨国强、徐兴堂四位记者的合称。

这四个人是这篇新闻的创作者。

其中,周树春是新华社副总编辑、《参考消息》报社社长。

罗森塔尔(1922—2006),美国著名记者。

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后到美国求学并加入美国国籍。

他在纽约市立学院上学时就是校报通讯员。

1944年进入《纽约时报》后长期从事国际新闻报道,先后常驻印度、波兰、瑞士和日本,并于1960年获普利策奖的国际新闻奖。

自1977年起任《纽约时报》执行主编,为巩固该报在美国新闻业中的重要地位立下了功劳。

1986年卸任后,他又成为一名专栏作家,为美国各大报纸撰稿,直到2004年才搁笔。

(一)背景链接1.《别了,“不列颠尼亚”》屈辱的历史19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英国两次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

在这两个条约中,香港和九龙被迫割让给英国。

1898年,英国又通过《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新界”99年,从而侵占了整个香港地区。

历经150年的沧桑曲折,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香港回归这一天。

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这是一个对中华民族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日子,这一天,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离开了祖国一个半世纪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四位新华社记者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真实、准确地记下了这难忘的时刻,写下了这篇佳作。

2.《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修建的1 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面积达40万平方千米。

由于有数百万人在这里被德国法西斯杀害,它又被称为“死亡工厂”。

该集中营距波兰首都华沙300多千米,是波兰南部奥斯维辛市附近40多座集中营的总称。

1947年7月2日,奥斯维辛集中营旧址被辟为殉难者纪念馆。

2015年秋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0课《短新闻两篇__别了,“不列颠尼亚”》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2015年秋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0课《短新闻两篇__别了,“不列颠尼亚”》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别了,“不列颠尼亚”》一、学习目标:1、了解消息的主要结构特点。

2、揣摩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3、掌握历史与现实相融合的写法。

二、课前预习1.什么是新闻?新闻,也叫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

新闻的形式有消息、通讯、特写、记者通信、调查报告、新闻图片、电视新闻等。

消息是新闻报道中使用最多的一种文体,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组成。

2.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五个“W”和一个“H”即:①when:何时②where:何地③who:何人④what:何事⑤why:何因⑥how:何果3.消息的结构①标题(正标、副标题):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

②开头(电头):用来交代消息的来源。

③导语:导语是新闻的第一句话或第一自然段,它用简介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提示消息的主题思想。

④主体: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其主要作用是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

⑤背景: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

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

(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⑥结尾: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5.走近作者《别了,“不列颠尼亚”》在作者周婷、杨兴,实际上是新华社周树春、胥晓婷、杨国强、徐兴堂四位记者的合称。

其中周树春是新华社副总编辑、《参考消息》报社社长,2007年获第八届韬奋新闻奖。

杨国强,新华社高级记者。

6.背景资料英国在1841年1月26日占领香港岛。

1842年6月,中英鸦片战争正式爆发。

8月29日,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屈辱的《南京条约》,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

1898年6月9日,,英国驻华公使宾纳乐和李鸿章在北京签订“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英国以租借为名,取得了新界,为期99年。

1898年7月1日生效。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第10课《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第10课《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10.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新闻和通讯的异同。

2、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用词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2、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

教学重点1、了解新闻和通讯的异同。

2、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1、了解新闻和通讯的异同。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方法自主合作交流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老师前几天读报的时候,被一篇新闻的标题吸引住了,这个标题新颖别致,让我禁不住往下看,现在我展示出来与大家分享,——“别了,我的太阳”,说的是一位著名歌唱艺术大师去世,看过吗?谁别了?标题为什么读出来就是他?手法很高妙,“别了”代指永别,体现了汉语的多义性,“我的太阳”,是一首著名曲段,帕罗蒂唱得最好。

所以这里的“我的太阳”,既在说这名歌唱家,又在说他所取得的艺术成就。

很好表达了人们对他的颂扬和思念。

其实,最早使用这个语言格式的是毛泽东,1949年他写下了《别了,司徒雷登》,宣布了美帝对华政策的失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导语,同样很别致,有内涵,理解新闻的导语。

二、简介文题与体裁本文是一篇通讯,广义上是新闻的一种,也是报刊常采用的基本体裁之一,最常见的是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

通讯除具有新闻性之外,还具有形象性。

它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绘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三、自学检测1、给加点字注音。

序幕()凝重()掩映()冉冉()明媚()紫荆()停泊()易帜()2、多音字。

角落()水泊()秘密()角斗()停泊()秘鲁()3、形近字瞩目()撰写()步履()恳求()嘱托()酒馔()覆盖()开垦()4、词语积累凝重:庄重。

掩映:彼此遮掩而互相衬托。

瞩目:注目,把视线集中到一点上。

易帜:变换旗帜,指降英国国旗,升起中国国旗。

2019年新人教版必修一第10课《短新闻两篇》导学案

2019年新人教版必修一第10课《短新闻两篇》导学案

第10课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香港回归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举国欢腾。

阅读本文,可以重温这一动人时刻,增强民族自豪感。

新课标要求阅读新闻作品,要对国内外重大事件及身边发生的事件有敏锐的感觉,能及时发现其社会意义和影响。

要做到这一点,可以先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时迅速、准确地捕捉基本信息,再启发学生对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品析。

对文中的疑难问题可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分小组讨论,就所涉及的事件和观点,独立地、负责任地作出自己的评判。

1.2.3.4.学习文中的细节描写。

1课时课前活动区1.瞩.目()冉.冉升起()凝.重()荆.花()停泊.()湖泊.()拓.展()拓.片()旗杆.()2.易(zhì)(chì)热guǎn)窥蠡测草(jiān)人chè)离重蹈覆(zhé)chè)头尾(qī)3.选(1①我国东部跟朝鲜接壤,跟日本②经过三天的紧张跋涉,我们终于(2①朝鲜发射三枚短程导弹,韩国密切②她躺在草地上,着蓝蓝的天空。

4.本篇课文是一篇,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的手法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高、现场感强、篇幅短小精悍的新闻文体。

5.从消息的结构上看,课文第一段是这则消息的部分,其作用有三:第一是点题,点明英国国旗降落后,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将乘坐“不列颠尼亚”号回国,“不列颠尼亚”号将完成其特殊的历史使命;第二是6.课堂活动区1.2.文章主体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写了哪几个场景?3.1.耐人寻味2.1.2.课堂小结我的收获:我的疑惑:布置作业1.请把《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有11个段落的新闻压缩为100字以内的消息,在整点新闻播报。

2.完成“本课测评方案”(全解学案版本课“知能提升训练”)。

参考答案1.zhǔ rǎn níng jīng bó pō tuò tà2.帜炽管菅撤辙彻彻3.(1)①邻近②临近[邻近:位置接近;附近。

高中语文第4单元第10课《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1解析

高中语文第4单元第10课《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1解析

高中语文第4单元第10课《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1解析第一篇:高中语文第4单元第10课《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1解析《别了,“不列颠尼亚”》学习目标:1.了解特写消息的特点。

2.理解课文标题的深刻内涵,品味课文庄重、含蓄的语言。

3.了解本文涉及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状况,增强民族责任感。

学习重点: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区别,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品味课文庄重、含蓄的语言。

学习难点:了解特写消息的特点,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

学习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知识链接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举国欢腾。

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

为了记下这一大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

据了解,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新闻报道中,本文是最出色的一篇新闻作品,曾经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

二、组员合作回顾旧知1.什么是新闻(消息)?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2.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五个“W”和一个“H”。

3.消息的特点:真实性、时效性、针对性4.消息的结构:① 标题(正标、副标题)。

② 导语: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

③ 主体: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④ 背景: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

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

(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⑤ 结尾: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三、小组合作,研读课文。

研究课文结构,找出本篇报道的标题、导语、主体、结尾进行分析: 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含义?① 交接仪式结束后,英王子和末任港督乘坐“不列颠尼亚”号返回英国,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这个“别了”是对现实事件的真实描述;② “不列颠尼亚”号是英国皇家油轮,停泊在香港港口象征着英国在香港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如今终于远去了,也就象征着这统治终告结束,香港正式回到祖国怀抱;③ “别了”两字,给人委婉中带有自豪的口气,反映了当今中国国力不断增强,昔日的屈辱将不再复返。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案: 第四单元第10课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系列一) Word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案: 第四单元第10课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系列一) Word版
课题名称
新闻导读及短新闻两篇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新闻的基本要素、熟悉新闻类文段的考查方式
2过程与方法;阅读、理解、概括、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眼看世界
重点目标
目标1
难点目标
目标2
导入示标
关于新闻的相关知识竞答
1、新闻,也叫消息。新闻这一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单指消息;广义的指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特写、评论……
2、一篇新闻通常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个部分组成,其中前三个部分是必不可少的。
3、主体部分:谁、何时、何地、何事、为何、结果如何
4、新闻的特点新闻必须_____真实新闻,必须具有新意(新近发生、有新意、有新的角度和新的视野)
5、新闻的阅读要领
①概括所报道的事件
②理解所报道事件的意义。
③分析新闻的新意
②“不列颠尼亚”号象征英国,它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
2.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理解的关键点:‘日落仪式’
英国曾被称为“日不落帝国”。
香港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所以把英国告别的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达标检测
反思总结
课后练习
2.按时间的顺序梳理新闻事实
学做思二.【深入阅读,领会妙处】
导学
本则新闻的报道角度
①英国的撤出。
(标志了一个时代的结束)
②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引人回忆,增强了现实的纵深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导做.语句理解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 10《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名师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 10《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名师教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名师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一)语言建构与运用:1.了解新闻作品的特点;2.阅读《别了,不列颠尼亚》,体会“新闻特写”的方法,即运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反映事实,使某些精彩的场景生动、形象地再现在读者面前。

(二)文化传承与理解1.阅读《别了,不列颠尼亚》,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重大意义;(三)审美鉴赏与创造:1.体会《别了,不列颠尼亚》表达的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的庄严与喜悦的心情一、教学目标:1.掌握新闻特写、新闻通讯的基本知识;2.理解并分析新闻中的描写和背景材料的作用;3.品味作品中呈现的有深意的语言,学习对比这一修辞手法的作用;4.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和德国纳粹分子的残酷罪行,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理解新闻作品中精练而富有深意的语言。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反对战争、爱好和平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分析法、点拨法。

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预习要求:1.通读全文,复习初中学习过的有关新闻的知识。

2.查找有关香港回归、二战中的集中营的历史资料。

七、教学过程:1.导入:今天我们要一起来阅读的是《短新闻两则》。

我们日常生活中在电视里、报刊上、广播中天天都可以接触到许多新闻,大家一定对它不陌生。

我们在初中的时候就曾经学习过毛泽东同志为《解放日报》撰写的两篇新闻,大家还有印象吗?(明确:《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人民解放军解放南阳》)平常我们接触新闻一般都是为了了解新闻的内容,很少去注意它的行文特点,大家学习这两篇课文时老师一定有介绍过新闻的一些基本情况,我们来复习一下:(ppt展示)新闻结构:①标题(正标、副标题)。

②导语:在新闻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者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

③主体: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新闻内容的主要部分。

④背景:是新闻事实相关的背景信息,无固定的位置,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

新闻的要素:五个“W”和一个“H”即: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何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短新闻两篇》之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新闻的基本特点,把握新闻的基本要素,体会新闻语言简洁凝练的特点。

2.学习本文用词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3.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4.体会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

【重点难点】
重点:
1.掌握新闻的基本特点,把握新闻的基本要素,体会新闻语言简洁凝练的特点。

2.学习本文用词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难点:
1.学习本文用词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2.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学法指导】
赏析法、讨论法、朗读法
【知识链接】
1.写作背景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

这一天的零点,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钟声。

它响彻环宇,向五洲四海郑重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时刻到来了!这是中华民族洗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

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件百年盛事,也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将永载史册。

为了报道并见证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事,世界各大新闻传播媒体纷纷聚集香港,其阵容之大、人数之多,是世界新闻史上所罕见的。

截至1997年5月8日,就有778家传媒,8423人登记对交接仪式进行采访,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的新华社不辱使命,真实、准确地记下了这难忘的时刻,写下了《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佳作,并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2.有关新闻文体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新闻泛指整个新闻事业;狭义的新闻则是指一种文体,包括消息、通讯、评论、特写、访问记等。

它是反映新发生的重要的有意义能引起广泛兴趣的事实的特殊文体,“具有迅速简短的特点,是一种最有效的宣传形式”。

它是报纸广播电视常用体裁形式的总称。

概括起来新闻有如下几种特色:真实性;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用事实说话是新闻的基本特征;时效性:新闻报道必须迅速及时讲究时效,尽量缩短“时间差”;新颖性:报道内容必须有价值有意义,它是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新人物新风尚等客观事物;准确性:受真实性的制约,这种文体用词准确,叙事恰切,对一些问题的提法与评价要有分寸。

【学习过程】
一、知识积累
1.给下列生字注音
颠()瞩()凝()督()荆()舰()
2.解释下列生
掩映:
陈迹:
瞩目:
3.解题:《别了,“不列颠尼亚”》这一标题有什么独特之处?好在什么地方?
二、整体感知,探究文本
1.如何理解标题?
2.将文中表示时间的句子画出来,看看这篇通讯是从什么角度,按什么顺序把“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记录下来的。

3.文章按时间顺序特写了哪几个场景?
场景一:
场景二:
场景三:
场景四:
4.《别了,“不列颠尼亚”》中,作者如何将现实场景描写与历史回顾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有何作用?
三、重点语句赏析。

1.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

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

2.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富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3.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基础达标】
1.选择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组()
A.降.落(jiàng)撤.离(chè)序.幕(xǔ)
B.凝.重(níng)接载.(zaì)停泊.(pō)
C.旗帜.(zhì移交.(jiāo)护卫.(wèi)
2.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淹映陈迹飘扬
B.仪势离任港督
C.古典易帜世人瞩目
3.根据语言环境解释词语。

(1)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陈迹——
(2)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告终——
4.阅读练习。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

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1)选段中“改建、扩建、装修”几个词语的顺序可否进行调换,为什么?
(2)如何理解选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3)在这则新闻稿中,为什么要插入一段关于港督府的叙述?请谈谈你的理解。

【拓展阅读】
爱国名言:
1.临患不忘国,忠也。

——《左传•昭公元年》
2.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列宁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礼记•儒行》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
6.烈士之爱国也如家。

——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8.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病起书怀》
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11.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司马迁
【学习反思】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还有哪些不足?
【参考答案】
【学习过程】
1.diān zhǔ nínɡ dū jīnɡ jiàn
2、掩映:彼此遮掩而互相衬托。

陈迹:过去的事情。

瞩目:注目。

3.历史性的时刻——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重要性: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远离故土一个半世纪的游子重回祖国母亲的怀抱,这是中华民族血洗百年耻辱的喜庆时刻,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更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二、1.①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

本文活用此题。

②.用倒装句式突出了别了的内涵;其次,运用借代修辞格,用‘不列颠尼亚’舰指代英国,形象、生动。

③.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l离开香港,这是描述现实场景。

④.深层含义是,“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名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

2.
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
场景二:下午6点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的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场景三:子夜时分举行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中国国旗升起;
场景四:零点40分查尔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离开香港;
4.第4、7、11段介绍了一些背景材料,将历史与现实用镜头方式交错出现,画面强,突出了英国对香港156年统治的终结,而五星红旗的升起,则更强化了中国香港主权的恢复。

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现实场景有一种历史的纵深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也增加了作品的厚重感。

三、1.运用对比手法,强调这次降旗不再是以往港督换任的重复,它是具有标志意义的最后一次。

2.国旗一个国家的象征,象征英国统治的“不列颠尼亚”号与象征香港回归祖国的特别行政区区旗,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标志着英国对香港150年来的殖民统治结束和香港自治的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始,含蓄地表达了一种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的庄严而喜悦的心情。

3.语言庄重含蓄,有深刻含义。

“从海上来”指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殖民统治。

“从海上去”指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

运用对比手法,把香港百年历史的沧桑凝聚其中,暗含着历史和现实的对比。

【基础达标】
1.C
2.C
3.(1)过去的事情,历史的遗迹。

(2)结束、完结。

4.(1)不能,因为不符合事物发展的正常顺序。

(2)港督府是英统治的象征,港督的离去,人去楼空,意味着英国统治的结束。

(3)港督府经历任港督完善,是英国统治的象征,是英政权在港的标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