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易错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三本必修易错易混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三本必修易错易混知识点总结高考历史三本必修易错易混知识点总结1、西周的分封制不仅分封王族,还分封异族功臣和先代贵族。
功臣和先代贵族与周天子并无血缘关系。
2、大宗和小宗不是绝对而言的,而是相对而言的。
具体来说,周天子是天下的君主,是所有姬姓贵族的大宗;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
在封国内,诸侯对卿大夫而言是大宗,而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
在卿大夫的封地内,对于士而言,卿大夫又成为士的大宗。
3、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
4、柳宗元曾说“周之失,失之于制,不在于政;秦之失,失之于政,不在于制”,这是说秦亡是因为暴政,而不是因为实行郡县制。
5、“汉承秦制”,并非汉代完全照搬秦朝的制度,而是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并有所损益变化。
1、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2、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而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
4、明朝的内阁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而英国的内阁是君主立宪制下的最高行政机构。
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理解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会,也不能理解为政治上是殖民地性质,经济上是封建性质。
“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包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内涵。
“半殖民地”在政治上是指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在经济上是指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在文化上则表现为“西学东渐”。
“半封建”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另外,“半殖民地半封建”是专有名词,注意不应出现“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字眼。
1、天京变乱不是偶然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历史的必然。
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的代表,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不可避免地具有落后性、分散性、自私性等特点。
他们没有先进的革命纲领和科学理论的指导。
高三历史经典纠错笔记

高三经典纠错笔记:历史易错点1 不能深入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易错分析:1.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是决策方式,中央集权是一种政治体制,两者的结合构成了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君主专制强调君主个人权力至高无上,国家大事由其一人独断。
中央集权是指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受命于中央,地方长官只能在允许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力,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2.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两对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皇权加强,相权削弱直至消亡)、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
3.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三大趋势一是不断改革中央行政结构,不断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二是不断改革地方行政结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三是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明朝的八股取士和清朝的文字狱就是典型的表现。
易错点2 不能正确认识郡县制和分封制的差异易错分析: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不同第一,传承方式不同。
分封制实行世袭制。
郡县制则不同,郡县的行政长官郡守和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免,不能世袭,即实行任免制。
第二,职责范围不同。
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封地内不但享有行政统治权,而且拥有对土地和人口的管理权,但受封的诸侯必须对周天子尽一定的义务。
郡县制则不同,郡守和县令在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和人口没有统治权。
郡守和县令只负责管理人民,收取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
第三,历史作用不同。
分封制下的各诸侯国具有保卫王畿、保护国君绝对安全的义务,这与西周时期经济发展水平低、政治不稳定、文化差异较大的情形相适应,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但是,各诸侯国在封地内拥有绝对的统治权,逐渐演变成完全独立的国家。
春秋争霸局面的形成是分封制的必然产物。
郡县制的出现及推行,消除了由分封割据带来的隐患,使皇帝能够直接控制地方,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的组成部分。
易错点3 不能区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易错分析:学生易错认为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联合大月氏进攻匈奴。
高中历史易错知识点总结【实用】

高中历史易错知识点总结对于历史中的易错点和易混点,是我们经常犯得错误,说明这些知识点就是我们最容易且习惯性的错误!以下是小编跟大家分享高中历史易错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易错分析1.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是决策方式,中央集权是一种政治体制,两者的结合构成了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君主专制强调君主个人权力至高无上,国家大事由其一人独断。
中央集权是指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受命于中央,地方长官只能在允许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力,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2.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两对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皇权加强,相权削弱直至消亡)、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
3.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三大趋势一是不断改革中央行政结构,不断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二是不断改革地方行政结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三是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明朝的八股取士和清朝的文字狱就是典型的表现。
易错分析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不同第一,传承方式不同。
分封制实行世袭制。
郡县制则不同,郡县的行政长官郡守和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免,不能世袭,即实行任免制。
第二,职责范围不同。
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封地内不但享有行政统治权,而且拥有对土地和人口的管理权,但受封的诸侯必须对周天子尽一定的义务。
郡县制则不同,郡守和县令在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和人口没有统治权。
郡守和县令只负责管理人民,收取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
第三,历史作用不同。
分封制下的各诸侯国具有保卫王畿、保护国君绝对安全的义务,这与西周时期经济发展水平低、政治不稳定、文化差异较大的情形相适应,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但是,各诸侯国在封地内拥有绝对的统治权,逐渐演变成完全独立的国家。
春秋争霸局面的形成是分封制的必然产物。
郡县制的出现及推行,消除了由分封割据带来的隐患,使皇帝能够直接控制地方,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的组成部分。
高三历史重要知识点:中国古代中央官制

高三历史重要知识点:中国古代中央官制一.知识归纳(一)大纲版1.秦朝:中央设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秘书和监察;“九卿”是虚指,是中央各部门的专职官员。
2.隋唐:三省六部制由隋文帝确立,唐太宗完善,中书省草拟政令(中书发令),门下省审核批驳(门下审令),尚书省颁发执行(尚书行令),三省集权于皇帝;六部分吏、户、礼、兵、刑、工。
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提升了行政效率,是封建社会官制的重大变革。
3.宋元:(1)北宋:按“分化事权”原则设三个副宰相,参知政事管行政,枢密使管军事,三司使管财政。
(2)辽:实行“蕃汉分治”,中央设北面官,由契丹人担任,管理契丹和其他少数民族;又设南面官,由契丹人或汉人担任,管理汉人和渤海人。
(3)西夏:实行党项官职和汉族官职分开的制度。
(4)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为全国行政机关(相当于秦朝丞相和唐朝尚书省),设枢密院为军事机关;设御史台为监察机关;设宣政院专管西藏和宗教事务。
4.明清:(1)明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听命于皇帝。
(2)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限制了皇权;康熙帝设南书房;雍正帝设军机处;乾隆帝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中央设理藩院专管民族和外交事务。
(二)新课标版1.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1)禅让制,是指我国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2)王位世袭制,是指阶级社会中,帝位(或王位)能够世代承袭(世袭制一直沿袭到清亡,经历了近四千年的时间)。
(3)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因为王位世袭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私有制发展的结果,阶级对立的产物。
2.夏商时期中央行政管理制度:王位世袭制的形成;相、卿、师等的设立。
3.西周的宗法制:(1)西周王族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具有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定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2019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单元小结与测评讲义含解析岳麓版必修1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古代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它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方面: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中央集权则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一切受制于中央。
这一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两对基本矛盾:中央和地方,皇权和相权。
一、秦朝以来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演变1.秦朝创立三公九卿制,建立起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较完备的中枢权力机构。
2.汉武帝时由皇帝左右的亲信近臣构成“中朝”,在宫廷之内对重要政事做出决策。
3.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形成并逐渐完善,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实际上分散了相权。
4.宋朝设置中书门下,长官职务相当于宰相,又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分割相权。
5.明朝废除丞相,六部直接隶属皇帝;设置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6.清朝设军机处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军机大臣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因而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
军机处的设立,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
二、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自始至终相伴存在,以明清时期为界,明清以前以积极作用为主,明清时期消极作用占据上风。
1.积极作用(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
(2)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3)有利于民族的融合和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
2.消极作用(1)容易形成暴政统治,导致腐败现象,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2)在思想方面,钳制了人们的思想,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局面。
(3)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高考历史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

高考历史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高考历史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1.西周分封制下分封的对象:西周的分封制不仅分封王族,还分封异族功臣和先代贵族。
功臣和先代贵族与周天子并无血缘关系。
2.君主专制不等于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是决策方式,中央集权是一种政治体制,两者的结合构成了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君主专制强调君主个人权力至高无上,国家大事由其一人独断。
中央集权是指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受命于中央,地方长官只能在中央允许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力,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3.正确认识三省六部制的作用:三省六部制标志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误以为其仅仅加强了皇权。
唐太宗后,三省六部之间的分工协作和相互牵制,提高了中央的统治力量和行政效率,这是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完善的表现。
明清皇权空前加强,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重要标志,误以为它是封建社会继续发展的表现。
4.明朝内阁不是中央机构:内阁非法定机构,无决策权,内阁首辅不是宰相,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9.古代的监察制度认识: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作用。
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成为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
5.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自然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它的特点一是分散,二是生产出来的产品都用来自己消费或绝大部分用来消费,而不是进行商品交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而不是唯一模式。
6.古代城市的演变:从空间分布看,古代商业城市的变迁与经济重心南移趋势相适应;从功能看,古代商业城市的变迁经历了政治中心→生产中心(手工业中心)→经济中心(商业中心)的演变。
7.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不是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都是封建制度的衍生物,是阻碍萌芽发展的具体原因。
8.顾炎武的民主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反映了顾炎武的政治思想,他在《日知录》中把亡国和亡天下区分开来,认为亡国是改朝换代,而亡天下是文化道德沦亡。
高中历史易错知识点汇总

高中历史中易错知识点汇总一、政治制度与行政体制1.分封制与宗法制:o分封制下,诸侯爵位世袭,在自己的领地内有相当大的权力,如设置官员、征派赋税等,这导致了诸侯独立性过强,限制了权力的集中。
o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但宗法血缘关系不能从根本上保证中央与地方的隶属关系。
血缘关系经几代后可能会逐渐疏远,诸侯国的实力一旦强大起来,中央对其的控制力就会减弱,造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2.郡县制:o郡县制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秦朝为中国历史上最早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的朝代。
郡县制下,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3.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o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是一种决策方式,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o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4.明清内阁制:o明代内阁制并非法定机构,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
尽管有的阁臣一度大权在握,但权力来自皇帝的支持和信任,对皇权也难以起到实质性的制约作用。
二、经济发展与贸易1.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o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其最本质属性是农业经营规模小,随着社会属性的变化,和商品经济相联系加深。
o自然经济是指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并不等同于小农经济。
2.重农抑商政策:o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王朝的基本国策,旨在保护农业生产,限制商业发展。
然而,这一政策并不能完全阻止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在封建制度下仍然有所发展。
3.资本主义萌芽:o资本主义萌芽是指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一些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然而,由于腐朽的专制制度的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在封建社会内部发展缓慢。
2019-2020年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单元总结课件岳麓版

君主“统而不治”,议会是国家 最高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
英国实行责任制内阁,内阁对议 会负责,是国家的决策中心
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资 本主义的发展
学科素养
突破方法 提高素养
【典型例题】
——史料的分类与价值
(2016·浙江卷,13) 《明太祖实录》有一段圣旨:“今天下已定,而民数
未核实,其命户部籍天下户口,每户给以户帖。”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2.家族制度的长盛不衰。周代以降,中国社会动乱,社会经济形态、国家 政权形式多有变迁,但是构成中国社会基石的,始终是以血缘纽带维系着 的宗法性的组织——家族。这种家族制度贯穿于我国封建社会数千年。 家族制度的得以维系,往往仰赖于祠堂、家谱和族田。在西周宗法制下, 族权和政权完全结合。我国封建社会的宋明以后,封建家族制度日趋完善, 族权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也更加明显。 3.家国同构。家国同构是宗法社会的最为鲜明的结构特征:家是国的缩小, 国是家的放大,家国同构的结构性同一,导致了对于家庭成员和国家子民 品质要求的同一,即“忠 、孝”相通。
藏明代户帖原件所录圣旨为:“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止
是户口不明白俚(哩)。教中书(省)置下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帖,你
每(们)户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
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写得真,着与那百姓一个户帖。”这说明( )
A.《实录》与《户帖》,都是第二手史料
B.官方原始记录与口述史料,需仔细甄别使用
四、古代回避制度 古代的任职回避制度,从东汉时代建立,南北朝时普遍推行,唐宋时期日趋 严密,一直沿用到清末。在一千八百余年的吏制建设中发挥了不容忽视的 作用,是我国古代一项很有特色的官吏制度。官员回避制度的具体内容在 不同朝代、不同时期不大一样,总体来说可以概括为两大类:(一)地区回 避,即官员的籍贯与就任地区不得相同或接邻;(二)亲属回避,即有直接血 缘关系和姻亲关系的人员,应避免在同一衙门,或有上下级关系的衙门,或 互为监察的单位担任职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易错知识
点总结
1.辨析不清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概念的内涵和三者之间的内
在联系。
王位世袭制是夏朝建立后开始的一种王位继承制度,体现了王位
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的特点,存有于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直到辛
亥革命*清王朝才得以结束。
2.对商周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理解理解错误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主要有:以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王位世
袭制、分封制、宗法制三者互为表里、紧密结合的等级制度;以血缘关
系为基础,族权和政权、王权和神权相结合具有浓厚宗族色彩的政治
制度。
3.不能区别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概念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封建专制主义是一种决
策方式,主要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上皇帝
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权等都
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
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
一切受制于中央。
4.对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发展演变理解不到位
(1)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制,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
尚书省。唐代形成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三省分别负责决
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三省
长官为宰相,相互牵制,三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相互合作与牵制,
提升了行政效率。尚书省是中央行政机构。
(2)宋承唐制,但将中书门下省为行政机构,与枢密院对掌文武大
权,合称"二府"。同时,增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
分割宰相的财权,这样削弱了宰相权力,强化了君权
(3)元代只保留中书省,取代以前的三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官,
是行政机关。中书省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明初沿用中书省,由左右丞
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明洪武十三年(1380)罢中书省和丞相,
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自此,六部取代了三省六部之制,君主专制
得以进一步增强。
5.对军机处的职能理解理解错误
清代军机处,清代官署名。亦称"军机房"、"总理处"。军机处是
清朝中后期的中枢权力机关,但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
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
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不像正式国家机关的样子。军机处办公的
地方不称衙署,仅称"值房"。清朝的军机处则纯粹是一个秘书机构,
军机大臣仅仅提出建议、执行皇帝的决策,决策权都在皇帝。军机处
的设立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
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