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九课新文化运动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九课新文化运动优秀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九课新文化运动优秀教案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学目标:基础知识: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
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阅读资料鉴别理解:从课文和插图中搜集有关白话文的资料,理解原作者的主张,从而形成“新文学”的正确概念。
整合教材全程分析: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斗争矛头→发展情况→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
讨论探索: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
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情感:用李大钊、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感。
思想意识: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她的两面旗帜就是“民主”与“科学”,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增强民主与科学意识。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孔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1、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已经进行了哪些尝试?结果如何?(洋务运动“师夷长技”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鼓吹民权,革命派主张共和,都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2、辛亥革命已经推翻了清朝,为什么还说它的任务没有完成?(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中国人民仍然处于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之下。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这些运动和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是中华民族还有许多爱国知识分子不怕失败,继续展开挽救民族危机的活动。
他们在思想上同当时的反动思潮展开激烈斗争,率领一批青年掀起了生气勃勃的新文化运动。
(布置学生阅读38——41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著作名称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二、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新青年》的创办。
1、根据38页“动脑筋”: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捏造出来的”吗?(不是)新文化运动的斗争锋芒为什么会指向孔教?(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新文化运动必然兴起。
第9课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
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导入新课】:回顾旧知,思考问题——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维新派鼓吹变法图强,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以上活动的结果如何?中国的前途在哪里?(学生回答略)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想到要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于是掀起了一场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
找学生朗读《学案》中“教学目标”明确本课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完成以下学习任务,学生边阅读,边填空,师巡视一、阅读课文第一个子目——“《新青年》的创办”,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并完成填空。
(学生介绍完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再回答填空)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 1915 )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2、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和(科学),这也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
3、新文化运动的四位代表人物及其论著:陈独秀《警告青年》,鲁迅《狂人日记》,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李大钊《孔子与宪法》4、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新青年》)。
5、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四个提倡和四个反对,即:(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看教材“引言”部分及“小字”内容,使学生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青年》杂志的创办和四位代表人物加深印象;学到“鲁迅”这一代表人物时,联系学生学过的鲁迅作品,同时简介《狂人日记》,加深学生对重点人物及作品的记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即“四个提倡和四个反对”强调记忆,并指导背诵,当堂抽测,强化课中训练。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人教版

第9课新文化运动一、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①承上启下的作用:新文化运动是思想领域里||,资产阶级分子同北洋军阀反动统治进行的斗争||。
它承接了前一章所介绍的“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这一知识点||。
同时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真理||,为马克思主义杂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这又为后面的“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埋下了伏笔||。
②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它继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之后||,在思想领域中反对封建斗争的继续||,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开展的启蒙运动||。
其目的是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其特点是高举“民主”、“科学”两大旗帜||,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赖以生存的封建文化||。
因此其性质是封建斗争||。
后期新文化运动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突破了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局限||,开始寻求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经验||,探索救国图存的新道路||。
【教学重点、难点】根据《历史教学大纲》的要求||,普通高中的历史教学要在初中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概念||,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因而确定本课的重点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及其内容||,难点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分析:根据本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参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确本文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问题引导、讨论“打倒孔家店”口号来培养学生解读、判断历史事物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师生互动】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背景:设问:为什么要重铸国魂呢?是哪些因素促成了这场思想解放运动?由于学生在课前已经根据提纲预习过本课||,所以请一名学生来回答||,并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去分析||。
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 新文化运动名师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人教版

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
(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能力目标:(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用李大钊、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
(2)感受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她的两面旗帜就是“民主”与“科学”,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增强民主与科学意义。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孔教。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898年,一个18岁的中国青年到南京参加科举考试,考场里有个考生聚精会神地念着自己的八股文,每到得意处便大喝一声:“今科必中!”这个青年在一旁看得发呆,心想若是此等迂腐之人考中举人得了势,不知会把国家搞成什么样子。
从此之后,他对封建制度深恶痛绝,踏上了寻求真理、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
1915年9月,这位曾投身于辛亥革命的志士在上海创办了一本名为《青年杂志》的月刊,不久改名为《新青年》。
正是这本杂志高举起“科学”与“民主”的大旗,拉开了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的序幕,这场思想启蒙运动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新文化运动。
出示课题。
出示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为什么称为新文化运动呢?新文化是与旧文化相对而言,是对千百年来的历史沉积而成的封建文化的无情批判。
那么为什么会在20世纪初的中国产生这样一场新文化运动呢?首先我们来看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二、新课讲授: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学生们回忆一下辛亥革命最大的成果是什么?(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师:中华民国成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受到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欢迎。
水滴系列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第9课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1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

第9课新文化运动课型:新授教学模式:三为主五环节教具:多媒体课程标准: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主要标志、新文化运动的旗帜、主要阵地、主要内容、历史意义。
3.理解新文化运动新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某某”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某某与科学的意识。
2.通过学习本课,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首先请大家欣赏一首耳熟能详的歌曲《兰花草》。
播放歌曲,并投影歌词: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转眼秋天到,移兰入暖房.朝朝频顾惜,夜夜不相忘.期待春花开,能将夙愿偿.满庭花簇簇,添得许多香.教师:哪位同学知道这首歌曲的词作者是谁?它有什么寓意?同学:大部分同学不知道。
教师:《兰花草》乃是胡适先生早年的一部诗歌,名叫《希望》后被谱成曲子改名为《兰花草》(歌词略作修改)。
胡适是中国现代史上叱咤风云的大人物,但他的作品真正为大众所熟知的并不多,这首《兰花草》可能是流传最广的一个。
它清新、质朴、深情,对生命的期待与珍惜跃然纸上,而且琅琅上口。
但每哼起这支歌,在那优美的旋律中,我眼前浮现的不是兰花草,而是胡适匆促而执着的身影。
八年级上历史第九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弥勒市东风中学教学案 备课人张跃楠 课型 班级 授课时间 课题 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知识与技能 1、新文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2、新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
学过程与方法 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史论结合、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
目用李大钊、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感标 情感、态度 价值观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难点 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孔教?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影音视频素材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学情记录 导入新课复习导入本科内容。
教学过程: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背景: 北洋军阀为维护自己的统治,在思想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2、兴起的标志:1915.9,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 3、两大口号/两面大旗:民主、科学 4、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 代表作:鲁迅《狂人日记》;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李大钊《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一、本目注重对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设计的问题从简单入手,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生阅读和思考问题的时候,教师给以适当的学法指导。
5、主要阵地:《新青年》杂志;北京大学6、主要内容:前期:四提倡四反对(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后期:宣传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旧道德:指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
其核心内容是三纲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通常指仁、义、礼、智、信)。
历代统治者以此来束缚人们的思想。
新道德:指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 二、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冲击了封建专制主义思想、封建道德和封建文化,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2021年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人教版

学习难点
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孔教、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教学内容及过程
教学设计(含教师、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导入
师:19 世纪中后期,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挽救中国的过程中,已经进行 实用文档
精品文档
了哪些尝试?结果如何?生:(教师引导)洋务运动“师夷长技”是一次 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鼓吹民权,革命派主张 共和,都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课件展示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 亥革命相关图片】 师:辛亥革命已经推翻了清朝,为什么还说它有失败的地方? 生: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 师:(承上启下)这些运动和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是中华民族还有许多爱 国知识分子不怕失败,继续展开挽救民族危机的活动。他们在思想上同 当时的反动思潮展开激烈斗争【课件展示新文化运动图片】,率领一批青 年掀起了生气勃勃的新文化运动。【板书课题】 一、《新青年》的创办 师:学习本课要掌握以下的知识点【课件展示课标】 师:为什么称为新文化运动呢?新文化是与旧文化相对而言,新文化是 是对千百年来的历史沉积而成的封建文化的无情批判。那么为什么会在 20 世纪初的中国产生这样一场新文化运动呢?首先我们来看新文化运动 的背景。 回忆一下,辛亥革命最大的成果是什么呢?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中华 民国成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受到
实用文档
精品文档
兴起的标志,并成为了宣传新思想的主要阵地。而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 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课件展示几人照片】。北京大学 就是当时他们主要的活动基地。【课件展示北大照片】当时北京大学的校 长叫蔡元培,通过改革,使北大成为当时全国思想活跃、学术兴盛的最 高学府,培养造就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青年。陈独秀、李大钊、胡适、 鲁迅பைடு நூலகம்人曾先后在北大任教。
八年级历史上册《新文化运动》教案新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2)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3)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原因。
(2)运用比较法,分析新文化运动前后的社会变革。
(3)采用案例分析法,研究新文化运动对现代中国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能力,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原因。
2.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3.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的融合与发展。
2. 新文化运动对现代中国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新文化运动?(2)展示新文化运动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原因。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案例分析:(1)选取典型案例,分析新文化运动对现代中国的影响。
(2)学生发表见解,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教材,总结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3. 预习下节课内容: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背景、代表人物和思想的掌握情况。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新文化运动对现代中国影响的理解深度。
3. 课后短文:评价学生对新文化运动历史意义的认识和思考。
七、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学目标
教学策略
板书设计
第9课新文化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二、新文化运动的标志
三、代表人物
四、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
五、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六、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已经进行了哪些尝试?结果如何?
2.辛亥革命已经推翻了清朝,为什么还说它的任务没有完成?(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中国人民仍然处于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之下。
)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这些运动和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是中华民族还有许多爱国知识分子不怕失败,继续展开挽救民族危机的活动。
他们在思想上同当时的反动思潮展开激烈斗争,率领一批青年掀起了生气勃勃的新文化运动。
(布置学生阅读38——41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著作名称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新青年》的创办
1.根据38页“动脑筋”: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捏造出来的”吗?(不是)新文化运动的斗争锋芒为什么会指向孔教?(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新文化运动必然兴起。
理由如下[可启发学生从辛亥革命在思想观念上的影响、袁世凯统治的实质、进步知识分子的奋起等方面思考回答]:
A. 辛亥革命后,民主、平等、自由、博爱等思想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这些思想观念对于以青年学生为主的知识分子所产生的震撼力特别巨大。
B.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国内外反动势力,妄图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借孔教作为复辟帝制的工具,掀起了一股反动的文化逆流,新思潮的斗争锋芒自然而然地指向了孔教。
C. 进步知识分子奋起抗争,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朝着“独裁专制、迷信盲从、旧道德、旧文学”发起勇猛冲击,掀起了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
)
2.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是什么?(组织学生“接龙”,当堂掌握“四提倡、四反对”;引用语文科关于“反义词”的概念,练习“对号入座”。
)
小结、过渡:“提倡民主、科学和新道德”属于思想革命,“提倡新文学”属于文学革命。
思想革命决定了文学革命的方向,文学革命则扩大了思想革命的影响。
但是,就在新文化运动兴起时,第一次世界大战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资本主义大国互相厮杀,资本主义制度弊端毕露。
人们需要寻找更好的出路,马克思主义就被引进到了中国。
(二)“新世纪的曙光”
1.你知道当年引进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人物、刊物和文章吗?
2.你怎样评价新文化运动?(提醒学生要坚持运用“两分法”:
A.意义:它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B.缺陷:运动中对于中西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影响到了后来。
)
3.根据40—41页“活动与探究”和“自由阅读卡”的内容,小组讨论如何评价胡适对于“文学革命”的主张,然后由小组代表在班上发言。
(教师可以通过“画外音”形式进行启发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原文意思。
然后,在提问时采用“剥笋法”层层分解。
例如:他主张新文学要首先解放什么?他还主张新文学要反映什么内容?他这些主张都实现了吗?等等。
最后,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他主张的文学革命,首要任务是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同时也注意到文学作品的内容必须反映平民中的社会问题。
这些在今天都已经成为现实。
但是,他没有进一步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只停留在改良的层面上,并没有主张彻底的革命。
)
巩固小结
1.按照“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斗争矛头→发展情况→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的线索梳理本课知识。
2.指导学生当堂完成课本第40页选择题:应选A(陈独秀)。
3.提醒学生预习第10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布置作业
《名校学案》中的相关作业。
分析、评价、反思、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