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案北师大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学
目
标
知识
与
技能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过程
与
方法
从课文和插图中搜集有关白话文的资料,理解原作者的主张,从而形成“新文学”的正确概念。
整合教材全程分析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斗争矛头→发展情况→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
让学生通过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
理由如下:可启发学生从辛亥革命在思想观念上的影响、袁世凯统治的实质、进步知识分子的奋起等方面思考回答。
(组织学生“接龙”,当堂掌握“四提倡、四反对”)
学生回答: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组织学生“接龙”,当堂掌握。)
巩固小结
1、按照“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斗争矛头→发展情况→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的线索梳理本课知识。
2、指导学生当堂完成课本第42页选择题:应选A(陈独秀)。
教师提示: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三次运动。
引导学生从这三次运动的性质、结果方面分析。
布置学生阅读40——42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著作名称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
课题
第9课新文化运动
课型
新授
课时序数
11
备课人
审核人
授课人
授课
日期
课标
解读
与
教材
分析
【课标要求】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教学内容分析:
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运动中对于中西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影响到了后来。
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补充:祥林嫂就是深受其害的例子。说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从前有个秀才到村里闲逛,看到一则征婚启事,上面写着:“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秀才觉得这姑娘很不错,就把她娶回家了,回家一看,秀才差点就晕过去了。
•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秀才理解为: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
教学
重点
与
难点
重点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
难点
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课时
一课时
共案
修改栏
一、设疑自探(10分钟)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欣赏小说片段:祝福(节选)
——鲁迅
丽春之日,丈夫夭折.祥林嫂在生命和“名誉”之间,它依然选择了“名誉”,即永远的有祥林名誉权的“不嫁二夫”的寡妇。然而她婆婆却再也容不下这个克星,用极其野蛮的手段把她嫁给了贺老六。丈夫死了,本不是祥林嫂的错,可她却要被人认为不吉祥。她本来是遵照封建礼教的规矩“好女不嫁二男”,可是偏偏有个婆婆不让她守节,又偏偏有人嘲笑她,歧视她,说她“不干不净”。
(3)这一运动兴起后,哪些史实彰显了“德先生和赛先生”带给中国社会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五四运动爆发、科学救国思想的发展等(符合题意,史实正确,写出两点即可)
(三)全课总结
学科班长总结。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A维新启蒙思想开始传播
B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C近代学校开设修身课程
D民主科学思想冲击封建礼教
2、(2012河南中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课题名称八年级上册第 9 课新文化运动科目初中历史年级八年级教学时间一课时学习者分析初中生学习能力有差异,缺乏必要的理论修养,对历史人物和故事感兴趣,对一些概念性知识理解困难。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3)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4)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过程与方法:(1)呈现史料,让学生从史料中获取信息,形成认识。
(2)通过情境体验,使学生在过程中形成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用李大钊、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2)感受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她的两面旗帜就是“民主”与“科学”,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增强民主与科学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过程教学活动 11.导入新课师: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巨变?学生复习回答。
教学活动 2师: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那么中国的思想界发生了怎样的大事件?这一事件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发生的?提供史料,学生从中分析。
讨论:新文化运动是不是几个青年凭空造出来的呢?教学活动 3师:如何认识新文化运动的意义?请做出客观评价。
学生回答。
学生观看影片迅速回答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口号、代表人物、内容。
学生介绍陈、李、胡、鲁四位人物。
师: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是什么?(1)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也就是提倡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反对封建独裁;(2)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强调的是用自然科学一样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反对封建愚昧;(3)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八年级历史新文化运动优秀教案

八年级历史新文化运动优秀教案八年级历史新文化运动优秀教案八年级历史新文化运动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新文化运动背景的分析,培养学生根据历史现象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及主要内容的探究,培养学生通过感知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通过学生表达自己对新文化运动的看法,培养学生通过反思交流、形成价值判断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增强学生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难点】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影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它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改造黑暗的旧中国而进行的新的探索。
它既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
运动中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树立,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促进了新的思想理论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乘着俄国革命胜利之风在中国广泛传播。
本课分两目内容:第一目:《新青年》的创办。
介绍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主要代表人物、旗帜、主要阵地、前期的主要内容。
第二目:新世纪的.曙光。
介绍了新文化运动后期的内容和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本课不仅在本单元而且在中国近现代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对象是初二学生,课文内容比较抽象,有些对学生很难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选取通俗易懂的材料让学生体会,使学生通过对材料的阅读来理解,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新文化运动教案

第9课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教材分析】本课选自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
本课上承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下接五四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地位。
从近代探索史的角度看,新文化运动是旧思想的发展、新思想的肇始,它对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深刻反思,带来了对封建旧文化的彻底批判。
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先进的中国人从师夷长技、君主立宪、实业救国与民主共和,发展到了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民主科学;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在新文化运动的后期,更加进步的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改造中国的思想武器。
【学情分析】我计划授课的班级是八年级的学生,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和技能,分析概括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也有所加强,而且学生总体素质比较高,以前有过历史剧编写和表演的经历,所以可以在这个班级进行课前阅读名著、分组探究、历史剧编排表演等准备活动。
【设计理念】历史不仅仅是缅怀古人,还应该为现实服务。
历史教育不只该为应试教育服务,更应该强调的是为素质教育服务。
所以这节课我注重了人文关怀、文史结合,特别强调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指导思想、领袖人物以及发展概况;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举出相应的代表作;探讨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通过对传统道德的介绍与辩证分析,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组织学生指导学生阅读文化名人的经典著作,表演外国名著经典对白,帮助学生掌握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解读、判断、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以及交往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节历史人物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和学习那些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为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挺身而出的人物所拥有的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和热情洋溢的爱国情操;用批判的眼光来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用赞赏的态度来认识新文化运动在解放思想方面的传承和发展价值,培养学生崇仰思想先驱的感恩情怀。
北师大初中历史八上《第9课 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word教案 (11)

第九课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新文化运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能说出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了解他们对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作用。
2.过程与方法阅读新文化运动时期有关作者的作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客观评价新文化运动,初步掌握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以及新文化运动的情况,理解陈独秀等人在国难当头的时刻,能够勇于担当,宣传民主科学,唤醒国人,不惜为思想解放运动而献身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难点是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请大家把课本翻到38页,阅读谭嗣同的事迹。
学生讨论:如何看待谭嗣同的选择?学生讨论:各种答案,生命是珍贵的。
佩服谭嗣同的爱国情怀。
略。
小结:我们站在历史的今天,回首往事,有许多感慨,许多看法,谭嗣同是慷慨就义的,就义时年仅三十三岁。
看到这些,我们不管有什么想法,无不为他的爱国情怀所感动。
但是当时的人是如何看待这件事,请大家看材料。
材料一:但是菜市口斩“六君子”可不是像后来电影拍的那样老百姓对之报以同情,而是拿大菜梆子往谭嗣同脸上扔啊。
材料二:戊戌六君子被杀的时候,不少老百姓其实是叫好的,他们都认为国家杀了奸臣。
张荫恒被变法牵连而发配新疆,路过保定时,“两市围观者万数,咸呼曰:看大奸臣!”——《重说中国近代史》张鸣问题:两篇材料,一篇来自网络,一篇来自人大张鸣教授《重说中国近代史》,同学们看了这两篇材料有什么想法?学生议论。
略。
大家再来看一段材料:材料三: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政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
——陈独秀大家注意:“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
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学生回答略。
大家再看下面总结。
材料四:大家回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结果是什么?失败。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9课开启思想解放的大门教案北师大版

第9课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一、教学要求大体要求:明白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地位与作用;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要紧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奉献。
提升要求: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二次备课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进程。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三、教学设计【情境导入】【自主学习】1.新文化运动开始标志:年,在开办《》杂志。
代表人物:、、、。
要紧阵地:和两面大旗:和2.内容:(1)(2)(3)(4)3.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们向发动猛烈解决,斗争锋芒直指,提出了“”的口号。
4.阻碍:(1)(2)(3)5.1917年,发表《》主张用代替文言文。
陈独秀明确提出“”口号。
鲁迅的《》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合作探讨】如何看待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四、课堂小结五、目标检测题【大体要求题】1. 某班学生搜集了下边三幅照片,别离是梁启超、孙中山、陈独秀,请依照他们生平的一路点,为该学生拟定一个研究主题()A.追求民主的引路人B.近代化开端拓荒者C.君主立宪的提倡者D.民主革命的首倡者2. 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说:“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的头脑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洗刷干净不可。
”由此,反映了前期的新文化运动()A、主张在思想上打破封建束缚B、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做了思想预备C、要在中国成立共和政体D、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指明了真正的前途3.有同窗在讨论中国近代化的起步进程时,文中引述了这一时期每一个时期的历史人物,既能够引述相关的历史人物,又能正确说明中国近代化历程顺序的是 ( )A.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陈独秀B.严复、魏源、孙中山、胡适C.梁启超、张之洞、鲁迅、孙中山D.林则徐、谭嗣同、袁世凯、李大钊年秋开始,全国各学校一二年级的国文都改成了白话文,到1922年冬季,所有的文言讲义一概废止。
这与下列哪一事件的大力提倡有关()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5.胡适在1923年给友人信中写道:“25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期,能够说制造了三个新时期:一是《时务报》,一是《新民丛报》,一是《新青年》。
八年级历史上_第9课_新文化运动 教案

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主要标志、新文化运动的旗帜、主要阵地、主要内容、历史意义。
3.理解新文化运动新的含义。
能力目标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德育目标1.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民主与科学的意识。
2.通过学习本课,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的原因。
●教学方法1.联系讲解法。
这一节课的内容是中国近代化探索的最高阶段。
因此,必须联系前三节课的内容讲解,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近代化探索的历程。
2.讲述法。
对于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的生平可以采用此法。
3.举例分析法。
对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必须通过对典型例子的分析,才能加深学生的理解。
4.整合教材。
指导学生对“新文化运动”进行有机的整合,以提高梳理知识、驾驭知识的能力。
5.切入评价法。
可以找一个适当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对新文化运动作出评价。
●教学过程同学们,现在请翻开课本目录,看第二单元的内容。
在《近代化的探索》中,共有4课内容。
这4课内容实际上反映的是近代化探索中的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分别是“技术层面”的探索、“制度层面”的探索和“文化层面”的探索。
请同学们把第二单元的4课内容和这三个阶段对应起来,看谁对应得又快又正确。
[学生回答]洋务运动属于技术层面的探索,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属于制度层面的探索,新文化运动属于文化层面的探索。
[教师导入]正确,它们之间的关系确实是这样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
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3.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4.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采用讨论、列表等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
2.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模范作用,激发学生高度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本课难点是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锋芒指向孔教。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从以下两个问题思考讨论:①北洋军阀尊孔并且要把孔教定为国教的目的是什么?②尊孔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平等思想有冲突吗?使学生明确尊孔与独裁专制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当时西方自由民主平等思想的冲突,理解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必然会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孔教。
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模式学习借鉴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达标”的要求,采用六环节教学模式,即“目标定向----自学自练----讨论问难----精讲指导-----练习检测---检查反馈”。
通过目标定向,引领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什么?教师通过问题导学,点拨学生自学自练、论疑问难,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精讲点拨,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明确知识点;学练检测,明确学得怎样?课堂上充分体现教师检查、引导、督促激励、评点的作用。
学习方法:通过明确目标、问题导学,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进行讨论,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展示新文化运动的四幅人物图片,问:哪位同学能说这些历史人物?导入新课: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中国处在了北洋军阀的独裁专制统治之下,中国的前途在哪里?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为首的知识分子,在思想文化领域领导了一场探寻中国出路的新文化运动。
过渡语:(展示《青年杂志》的封面,过渡到本课第一个大问题)同学们,此图是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青年杂志》封面。
它从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杂志。
从第四卷起,《新青年》改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符号,刊登新体诗。
《青年杂志》的诞生,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一、《新青年》的创办自学指导一快速阅读课本41页第一段到第三段,回答下列1--3题:1、新文化运动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兴起的?(同桌讨论)2、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锋芒指向孔教。
?(各抒己见)(提示如下)①北洋军阀尊孔并且要把孔教定为国教的目的是什么?②尊孔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平等思想有冲突吗?教师点拨:1、A.中华民国建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受到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欢迎。
B.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在文化领域推行尊孔复古的反动政策,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
”C.从1915年起,进步的知识分子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通过对辛亥革命失败教训的认真思考,认定要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根本改造国民性。
强调:学生会依据课本回答出以上三个方面。
教师指出,这个问题也就是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可概括为两句话:一是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二是北洋军阀尊孔复古的反动政策。
为加强理解教材,教师提出问题:①课本中的“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是何意思?②改造国民性,当时的国民性又是指什么?(教师简单解释即可)。
2、西方的民主平等的新思想与北洋军阀实行的独裁专制的旧思想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尊孔的目的是实行独裁和专制。
所以,新文化运动要反对北洋军阀的独裁专制统治,就必须把矛头指向孔教。
所以,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反封建的斗争。
动脑筋:“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造出来的”。
判断一下,这种说法对不对?(分小组辩论)教师点拨:不对。
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把孔教作为工具。
这是违背民主潮流的倒行逆施,必然会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陈独秀等人发起的新文化运动,正是全国人民反封建斗争的集中体现,是符合历史发展的进步潮流的。
自学指导二快速阅读课本41页第三段和42页第一段,回答下列1--4题:1、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哪几个?你能说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主要标志吗?2、新文化运动的旗帜和主要阵地是什么?3、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有哪些?4、阅读42页红体字及四幅图片,想一想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他的哪些精神值得你学习?教师点拨:1、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是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的主要标志是《新青年》杂志的创办。
2、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是“民主”和“科学”。
强调:“民主”和“科学”也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
(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科学?民主:指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民主思想。
科学:指自然科学及看待客观事物的科学观点。
提倡民主和科学在今天过不过时呢?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思想,在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仍具有现实的意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为《新青年》杂志。
3、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有: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学法指导:组织学生“接龙”,当堂掌握“四提倡、四反对”引用语文科关于“反义词”的概念,练习“对号入座”。
4、言之有理即可。
精神紧扣着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模范作用。
并以此进一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我们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应当学习和继承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们那种勇于探索,与时俱进,追求真理的精神,将民主和科学的两面大旗举得更高,努力学习,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贡献。
过渡语:(过渡到新世纪的曙光)我们一般把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为“四提倡、四反对”,可是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又增加了新的内容,即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这使得新文化运动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二、“新世纪的曙光”自学指导三快速阅读课本42页最后一段和43页2段,回答下列1--3题:1、什么事件的发生,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2、你知道当年引进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人物、刊物和文章吗?(组织学生“接龙” ),3、你怎样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提醒学生要一分为二的分析)教师点拨:1、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
”指导学生读42页竖黑体字——摘自《庶民的胜利》。
2、当堂掌握陈独秀及创办的刊物,李大钊及其文章。
学法指导:(强调“钊”字的读音和写法;强调“庶”字的读音和写法。
并让学生写一写。
)3、A.意义: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B.缺陷: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
各抒己见新文化运动的前期和后期在内容上你认为发生了哪些变化?教师点拨:前期: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学。
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活动探究阅读分析:有人说:“胡适所主张的文学革命只限于文体形式方面的改良。
”请阅读下面胡适写的两段文字,在小组里,谈谈你对上述意见的看法。
1.“我们也知道单有白话未必就能造出新文学;我们也知道新文学必须要有新思想作里子。
但是我们认定文学革命须有先后的程序:先要做到文字体裁的大解放,方才可以用来做新思想、新精神的运输品。
“教师点拨:教师可以通过“画外音”形式进行启发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原文意思。
然后,在提问时采用“剥笋法”层层分解。
例如:他主张新文学要首先解放什么?他还主张新文学要反映什么内容?他这些主张都实现了吗?等等。
最后,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他主张的文学革命,首要任务是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同时也注意到文学作品的内容必须反映平民中的社会问题。
这些在今天都已经成为现实。
但是,他没有进一步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只停留在改良的层面上,并没有主张彻底的革命。
学有所悟:“提倡民主、科学和新道德”属于思想革命,“提倡新文学”属于文学革命。
所以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思想革命决定了文学革命的方向,文学革命则扩大了思想革命的影响。
中国人民为寻找更好的出路,马克思主义就被引进到了中国。
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从此,中国的先进分子用马克思主义为精神武器,教育和组织人民,将革命推进到一个新时期。
新文化运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逐步转变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从而为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基础。
分组讨论下面内容,判断一下,下面两种说法对不对?教师点拨:强化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并且为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基础。
巩固小结:根据所学本课内容完成下列图表学法指导:先让学生看书,复习5分钟;独立完成下表。
一、《新青年》的创办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2、新文化运动的兴起①标志:《新青年》的创办②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③旗帜:“民主”“科学”④主要阵地:《新青年》杂志⑤基本内容:四个提倡、四个反对二、新世纪的曙光 1、马克思主义的传播2、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板书设计:练习提高,相信你能行!!一、选择题:()1.创办《新青年》杂志的是A.陈独秀B.李大钊C.鲁迅D.胡适()2. 新文化运动高举的两面大旗是①民主②平等③博爱④自由⑤科学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⑤()3.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连续发表了A.《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B. 《庶民的胜利》和《狂人日记》C.《文学改良走艘议》和《孔子与宪法》D.《警告青年》和《狂人日记》()4.颂扬十月革命,热情宣扬“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的是A.李大钊B.鲁迅C.段祺瑞D.黎元洪()5.新文化运动的目的是A.提倡民主B.提倡科学C.提倡文学革命D.反对北洋军阀尊孔复古的反动政策()6.前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功绩在于A.确立了“民主”和“科学”的主导地位B.批判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C.揭开了传播马克思主义新篇章D.沉重打击了封建正统思想的权威()7.新文化运动是A.空前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B.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C.反对北洋军阀的群众运动D. 一次反帝爱国的学生运动()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新文化运动启发了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B. 新文化运动阻碍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C. 新文化运动也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否定或肯定的偏向D. 新文化运动启发人们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9.学完中国近代史,班里开展了一次题为“近代化的探索”的历史小论坛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