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13届十校联考试卷

合集下载

上海十三校2013届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卷

上海十三校2013届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卷

上海十三校2013届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卷一阅读 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6分)猫和虎的生活语源齐冲天①我国古代一年农事完毕之后,就要大行祭祀,以感谢天地之恩赐,这就叫做“八蜡”(zhà,年终之祭)。

其中第五蜡祭的就是猫和虎。

《周礼·郊特牲》中就有这个记载,要迎猫迎虎,因为它们保护了庄稼。

这在我们现在,人们或许就不理解了。

②猫与虎,在动物学上属于同一科。

□大小差别悬殊,□都是脊椎动物,毛色都十分美丽,还有锋利的爪牙、凶猛的兽性。

而它们□有慈善的一面。

鲁迅说:“知否兴风狂啸者,时时回看小於兔。

”猫在人前很温顺,但当它遇到了老鼠和鱼,马上就凶残起来,毫不留情。

③东亚大陆上,几千年来大多只有几千万人,甚至更少。

农业上的一个重要害虫就是田鼠。

《诗经》中就有“硕鼠硕鼠,无食我苗”。

所以人们要养猫、祭猫。

猫原本也是野生,古时叫狸,音义从里,从田从土也。

据法国考古学家说,人类驯养家猫,已经有近万年的历史。

在汉语中,家养后叫猫。

猫的形音义皆从苗。

人们有时以为它的叫声是喵喵的,所以就叫它猫了。

除了这个因素外,主要是因为它护了苗。

“迎猫,为其食田鼠也。

迎虎,为其食田豕也。

”夏猎曰苗,那也是为保苗才叫苗的。

船上的锚,音义也从猫从苗,那是它的铁爪扎在河岸上,是泊船的,船就受到保障。

田鼠之害大发作,现代偶或也还出现,这也正好可以用来证明猫字的语源。

④新华社2007年7月20日稿:“湖南大型鼠害,国家紧急调拨一万只猫进驻。

”据估计大约有二十亿只东方田鼠,随水位上涨,部分内迁,它们四处打洞,啃食庄稼,严重威胁湖南省22个县市区沿湖防护大堤和近八百万亩稻田。

对此,国家紧急调拨一万只猫进驻。

还说,大约有八百只江苏猫参加,坐空调车运往湖南。

谁知到了21世纪还在组织一场万猫上阵的护苗之战哩。

在这几年前,广东就发生过小规模的猫与鼠之战,当时农民捉来十几只猫就解决了问题。

新华社也发了稿。

护苗也叫苗,因此就叫它猫了。

2013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生统一学业考试社会学科试卷及答案(同名21487)

2013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生统一学业考试社会学科试卷及答案(同名21487)

2013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生统一学业考试社会学科试卷及答案(同名21487)Ainy 晴Ainy 晴2013年上海市初中畢業生統一學業考試社會試卷(開卷)(本試卷卷面總分為100分,考試時間60分鐘。

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只有一個正確答案,請將正確答案の代號填入括弧中。

本大題包括20小題,每題3分,共60分。

)1. 隨著上海城市改造與建設の推進,大量石庫門住宅正在消失。

關於石庫門の去留,以下可取の觀點是( )A.石庫門住宅具有很高の旅遊價值,應開發利用B.石庫門住宅不適合現代生活方式,應加以改建C.石庫門住宅承載著特定歷史文化,應適度保護D.石庫門住宅妨礙了城市建設規劃,應予以拆除2. 目前圖書市場上,教人們處理人際關係の讀物隨處可見。

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 )A.人與人越來越難相處B.人際關係越來越重要C.圖書市場越來越繁榮D.交往技巧決定人際關係3. 教材案例“沖出亞馬遜”中這樣說“秩序和協作有時也是生存能力”。

從中不能讀出の含義是( )A.每個人都應該履行自己在群體中の責任和義務B.合理の角色結構有助於實現群體利益の最大化C.成就大事業の人常常是從小角色開始做起のD.各行其事對實現群體の目標會產生負面影響4. 近期,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要求藥品生產企業必須在藥品說明書中增加“警示語”,內容包括不良反應、禁忌、注意事項等。

這一舉措意在保護消費者( )A.知情權和安全權B.公平交易權和求償權C.知情權和監督權D.自主選擇權和安全權5. 對教材案例“落選之後”中張雲翔另類の表現,合理の解釋是( )A.他未能化解角色外衝突B.他の性格特徵存在缺陷C.他目前處在心理斷乳期D.他不善於處理人際關係6. 生活中存在著這樣一種現象:越是有名の東西,如名人、名校等,往往會獲得更多關注,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试登记号(准考证号)_________ 座位号______________ …………………………………………………………………………………………………………………………………… 密 封 线 内 请 不 要 答 题 ……………………………………………………………………………………………………………………………………被關注越多,名氣也越大。

2013十三校联考3月文上海高考二模数学试题及详解

2013十三校联考3月文上海高考二模数学试题及详解


(B) a 的值可以是 3 (D) a 的值可以是
1 2
16.已知正六棱柱的底面边长和侧棱长均为 2cm ,其三视图 中的俯视图如图所示,则其左2
(B) 2 3 cm 2 (C) 4 3 cm 2 (D) 4 cm
17.已知光线沿向量 a md pn( mp 0, m R, p R ) 照射,遇到直线后反射,其中
3. 3, 0,1 6. 9.
4. 1 7. 10 10. 30 13. (8,12)
36 703
2 2
12.
二、选择题:(每小题 5 分,满分 20 分) 15.D 16.C 17.B 18.A
三、解答题:(本题满分 74 分,解答本题必须写出必要步骤,且在规定处答题) 19.(本题满分 12 分) 解:(1) AB // CD ,所以 PBA 是异面直线 PB 与 CD 所成角…………2 分 又因为 PBA 4分 (2)VB PCD VP BCD ………………6 分 而 VP BCD
最小值是 .
y
13.已知△ FAB ,点 F 的坐标为 (2, 0) ,点 A 、 B 分别在图中抛物 线 y 8 x 及圆 ( x 2) y 16 的实线部分上运动,且 AB 总是
2 2 2
A
B F
O
x
平行于 x 轴,那么△ FAB 的周长的取值范围为

第 13 题
14.定义在 1, 上的函数 f ( x) 满足:① f (2 x) 2 f ( x) ;
B C A D



B ) sin x ( 0) 且 f ( x ) 的最小正周期为 ,求 f ( x ) 在区间 [0, ] 上的 2 2

2013年12月上海十三校联考历史试题

2013年12月上海十三校联考历史试题

2013年12月上海十三校联考历史试题(2014-01-01 21:50:08)标签:上海联考历史分类:高考试题模拟十三校模拟教育2013年高三调研卷(历史)试卷2013.12一、选择题(共75分)以下每小题为2分,共60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古代两河流域和埃及在统一之后都建立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统治。

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这两个地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是A.《吉尔伽美什》、《汉穆拉比法典》 B.《汉穆拉比法典》、金字塔C.金字塔、泥板文书 D.《汉穆拉比法典》、泥板文书2.美国史学家威尔·杜兰在《世界文明史·东方的遗产》中说“原本显然是刹帝利阶级登极动作,英雄主义与战争的作品,在婆罗门的手中则变成了教诲民众关于伦理法典、道德观念以及涅槃之类的工具。

”上述材料评价的作品应是A.《摩诃婆罗多》 B.《汉穆拉比法典》C.《吉尔伽美什》 D.《荷马史诗》3.古代希腊历史上的“古典时代”的形成与当时的政治制度密不可分。

其中,始终起到推动社会发展作用的政治制度是A.民主政治B.寡头政治C.城邦政治D.军事强人政治4.德国哲人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公元前600至公元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以下文明成果属于“轴心时代”的是A.楔形文字B.《历史》C.甲骨文D.伊斯兰教5.罗马法从最初极端简朴的罗马城的法,发展成为后来体系完备、内容丰富、适用于整个罗马帝国的法,历经了千余年。

推动罗马法不断完善的因素是①共和时期平民反对贵族斗争的胜利②长期对外征服造成了复杂的社会关系③商业经济和贸易发展引起利益冲突④罗马统治阶级重视法律的整理和研究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④6.有学者在某书中说“(他)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三重创立者,他创立了一个民族,一个帝国和一个宗教。

”此人是A.孔子B.悉达多C.耶稣 D.穆罕默德7.右图是古代历史上出现的某大帝国的政治版图,从版图布局上可以判定为A.罗马帝国B.东罗马帝国C.阿拉伯帝国D.奥斯曼帝国8.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

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化学试题及解析

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化学试题及解析

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化学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和答题要求;所有答案必须凃或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3.答题前,考试务必将答题纸上用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纸正面清楚地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核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在答题纸反面清楚地填写姓名。

4.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8 Na-23 S-32 Ca-40 Fe-56 Ni-59 Cu-64 Br-80 Ba-137一、1.D【解析】地沟油属于酯类、矿物油属于烃类,二者点燃时都能燃烧,A项错误;地沟油、矿物油均属于混合物,二者没有固定沸点,B项错误;地沟油、矿物油二者的密度均比水小且都不溶于水,与水混合都浮在水面上,C项错误;加入足量NaOH溶液,矿物油不发生反应,液体混合物分层、地沟油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甘油、高级脂肪酸的钠盐,混合液不分层,D项正确。

22.C【解析】氰酸铵属于铵盐,是离子化合物,A项错误;尿素是共价化合物,B项错误;氰酸铵与尿素的分子式均为CON2H4,因此属于同分异构体,C项正确;同素异形体是指同种元素形成不同单质,而氰酸铵与尿素属于化合物,D项错误。

3.3.D【解析】Th有质量数为230、232的两种同位素,因此无法确定Th的质量数,A项错误;不知230Th与232Th的丰度,无法确定Th的相对原子质量,B项错误;化学变化过程中原子种类不变,而232Th转化为233U原子种类发生变化,C项错误;230Th与232Th互为同位素,二者化学性质相同,D项正确。

4.4.A【解析】碘与干冰的升华,均为固体分子转化为气体分子,克服的作用力均为分子间作用力,A项正确;硅是原子晶体,熔化时克服的作用力是共价键、C60是分子晶体,熔化时克服作用力是分子间作用力,B项错误;HCl和NaCl溶解克服的作用力分别为共价键、离子键,C项错误;溴与汞的气化克服的作用力分别为分子间作用力、金属键,D项错误。

上海市2013届高三12月十校联考语文试题

上海市2013届高三12月十校联考语文试题

上海市2013届高三12月十校联考语文试卷(2012.12)(三林、上南、南汇一中、大团、周浦、曙光、中光、嘉定二中、张堰、莘庄)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6分)悠着点,慢着点——“贫富”与“欲望”漫谈莫言①中国古代有个大贤人司马迁说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中国的圣人孔夫子说过:“富与贵,人之所欲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

”中国的老百姓说:“穷在大街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无论是圣人还是百姓,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文盲,都对贫困和富贵的关系有清醒的认识。

②贫困者羡慕并希望得到富贵,这是人之常情,也是正当的欲望,这一点孔夫子也给予肯定,但孔夫子说:尽管希望富贵是人的正当欲望,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的富贵是不应该享受的。

贫困是人人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手段摆脱贫困是不可取的。

时至今日,圣人二千多年前的教导,早已变成了老百姓的常识,但现实生活中,用不正当的方式脱贫致富的人比比皆是,用不正当的方式脱贫致富但没受到惩罚的人比比皆是,虽然痛骂着那些用不正当的方式脱贫致富了的人,但只要自己有了机会也会那样做的人更是比比皆是,这就是所谓的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③人类的欲望是填不满的黑洞。

渔夫的老婆起初的欲望只是想要一只新木盆,但得到了新木盆后,她马上就要木房子……她甚至让那条能满足她欲望的金鱼做她的奴仆,这就越过了界限,如同吹肥皂泡,吹得过大,必然爆破。

凡事总有限度,一旦过度,必受惩罚,这是朴素的人生哲学,也是自然界诸多事物的规律。

民间流传的许多具有劝诫意义的故事都在提醒人们克制自己的欲望。

据说印度人为捕捉猴子,制作一种木笼,笼中放着食物。

猴子伸进手去,抓住食物,手就拿不出来。

要想拿出手来,必须放下食物,但猴子绝对不肯放下食物。

猴子没有“放下”的智慧。

人有“放下”的智慧吗?有的人能抵挡金钱的诱惑但未必能抵挡美女的诱惑,有的人能抵挡金钱美女的诱惑,但未必能抵挡权力的诱惑,人总是会有一些舍不得放下的东西,这就是人的弱点,也是人的丰富性所在。

2013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各科试卷及答案 语数英物化

2013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各科试卷及答案 语数英物化

2013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理化试卷(物理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考生注意:1、本试卷物理部分含五个大题。

2、答题时,考生务必按答题要求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作答,在草稿纸、本试卷上答题一律无效。

一、选择题(共16分)下列各题均只有一个正确选项,请将正确选项的代号用2B 铅笔填涂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 更改答案时,用橡皮擦去,重新填涂。

1.原子中带负电的是( ) A .质子B .电子C .中子D .原子核2.四冲程汽油机在工作过程中,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冲程是( )A .吸气冲程B .压缩冲程C .做功冲D .排气冲程3.光从空气射人水中,入射角为︒0,折射角为( )A .︒0B .︒30C .︒45D .︒60 4.在图1所示的E 、F 、P 、Q 四点中,磁场最强的是( )A .E 点B .F 点C .P 点D .Q 点5.在图2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

闭合电键S ,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 向右移动时, 变小的是( ) A .电压表V 示数 B .电压表V 示数与电流表1A 示数的乘积 C .电流表1A 示数D .电压表V 示数与电流表A 示数的乘积6.如图3所示,一个同学用水平力F 推停在水平地面上的汽车,但没有推动。

推车时水平力F 与地面对车的摩擦力f 的大小关系是( )A .F 一定小于fB .F 可能小于fC .F 一定等于fD .F 可能大于f7.甲、乙两车分别从P Q 、 两点同时同向运动,它们的t s -图像分别如图4(a )、(b )所示, 经过6秒甲、乙相遇。

甲、乙的速度分别为甲v 、乙v ,P Q 、间的距离为s ,则( ) A .乙甲v v >,16s =米 B .乙甲v v >,8s =米 C .乙甲v v <,16s =米D .乙甲v v <,8s =米8.如图5所示,均匀圆柱体甲和盛有液体乙的圆柱形容器放置在水平地面上,甲、乙质量相等。

上海十三校2013届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数学理试卷

上海十三校2013届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数学理试卷

上海十三校2013届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数学理试卷一、填空题(本大题满分56分)本大题共有14题,每个空格4分。

1.已知集合{|12}M x x =-<<,21{|1,}2N y y x x M ==-∈,则M N = __________。

2.不等式111x >-的解集是_________________。

3.设()f x 的反函数为1()f x -,若函数()f x 的图像过点(1,2),且1(21)1f x -+=,则x =______。

4.若3sin 5θ=-,则行列式cos sin sin cos θθθθ=__________。

5.已知函数()f x 是奇函数,当0x <时,2()cos f x x a x π=+⋅,若(1)2f =,则实数a =_____。

6.若函数()()()f x x a bx a =+-(常数,a b R ∈)是偶函数,且它的值域为[4,)-+∞,则该函数的解析式为______________。

7.若1444lim()9111n n a a a a a-→∞+++=--- ,则实数a 的值等于________。

8.已知P 为ABC ∆所在平面内一点,且满足1255AP AC AB =+,则APB ∆的面积与PAC ∆的面积之比为________。

9.一个等差数列{}n a 中,2nna a 是一个与n 无关的常数,则此常数的集合为__________。

10.若函数2()(21)||f x x a x =-+-有四个不同的单调区间,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

11.已知正项等比数列{}n a 满足:7652a a a =+,如果存在两项m n a a 、,14a =,则14m n+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

12.已知等比数列{}n a 的首项为2,公比为2,则112n na a a a a a a a +=⋅⋅⋅ __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2013届十校联考试卷(201212)(三林、上南、南汇一中、大团、周浦、曙光、中光、嘉定二中、张堰、莘庄)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6分)悠着点,慢着点-----“贫富”与“欲望”漫谈莫言①中国古代有个大贤人司马迁说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中国的圣人孔夫子说过:“富与贵,人之所欲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

”中国的老百姓说:“穷在大街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无论是圣人还是百姓,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文盲,都对贫困和富贵的关系有清醒的认识。

②贫困者羡慕并希望得到富贵,这是人之常情,也是正当的欲望,这一点孔夫子也给予肯定,但孔夫子说:尽管希望富贵是人的正当欲望,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的富贵是不应该享受的。

贫困是人人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手段摆脱贫困是不可取的。

时至今日,圣人二千多年前的教导,早已变成了老百姓的常识,但现实生活中,用不正当的方式脱贫致富的人比比皆是,用不正当的方式脱贫致富但没受到惩罚的人比比皆是,虽然痛骂着那些用不正当的方式脱贫致富了的人,但只要自己有了机会也会那样做的人更是比比皆是,这就是所谓的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③人类的欲望是填不满的黑洞。

渔夫的老婆起初的欲望只是想要一只新木盆,但得到了新木盆后,她马上就要木房子……她甚至让那条能满足她欲望的金鱼做她的奴仆,这就越过了界限,如同吹肥皂泡,吹得过大,必然爆破。

凡事总有限度,一旦过度,必受惩罚,这是朴素的人生哲学,也是自然界诸多事物的规律。

民间流传的许多具有劝诫意义的故事都在提醒人们克制自己的欲望。

据说印度人为捕捉猴子,制作一种木笼,笼中放着食物。

猴子伸进手去,抓住食物,手就拿不出来。

要想拿出手来,必须放下食物,但猴子绝对不肯放下食物。

猴子没有“放下”的智慧。

人有“放下”的智慧吗?有的人能抵挡金钱的诱惑但未必能抵挡美女的诱惑,有的人能抵挡金钱美女的诱惑,但未必能抵挡权力的诱惑,人总是会有一些舍不得放下的东西,这就是人的弱点,也是人的丰富性所在。

④要控制人类的贪欲,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还是法律,法律如同笼子,欲望如同猛兽。

人类社会千百年来所做的事,也就是法律、宗教、道德、文学与人的贪欲的搏斗。

尽管不时有猛兽冲出牢笼伤人的事件,但基本上还是保持了一种相对的平衡。

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关系,需要克制欲望才能实现;国与国之间的和平关系,也只有克制欲望才能实现。

一个人的欲望失控,可能酿成凶杀;一个国家的欲望失控,那就会酿成战争。

由此可见,国家控制自己的欲望,比每个人控制自己的欲望还要重要。

⑤一百多年前,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曾提出科技救国的口号,三十多年前,中国的政治家提出科技兴国的口号。

但时至今日,我感到人类面临着的最大危险,就是日益先进的科技与日益膨胀的人类贪欲的结合。

在人类贪婪欲望的刺激下,科技的发展已经背离了为人的健康需求服务的正常轨道,而是在利润的驱动下疯狂发展以满足人类的的病态需求。

我们把地球钻得千疮百孔,我们污染了河流、海洋和空气,我们拥挤在一起,用钢筋和水泥筑起稀奇古怪的建筑,将这样的场所美其名曰城市,我们在这样的城市里放纵着自己的欲望,制造着永难消解的垃圾。

⑥在这样的时代,我们的文学其实担当着重大责任,这就是拯救地球拯救人类的责任,我们要用我们的作品告诉人们,尤其是那些用不正当手段获得了财富和权势的富贵者们,他们是罪人,神灵是不会保佑他们的。

我们要用我们的作品告诉那些有一千条裙子,一万双鞋子的女人们,她们是有罪的;我们要用我们的作品告诉那些有十几辆豪华轿车的男人们,他们是有罪的;我们要告诉那些置买了私人飞机私人游艇的人,他们是有罪的,尽管在这个世界上有了钱就可以为所欲为,但他们的为所欲为是对人类的犯罪,即便他们的钱是用合法的手段挣来的。

⑦我们应该用我们的文学作品向人们传达许多最基本的道理:譬如房子是盖了住的,不是用来炒的。

我们要让人们记起来,在人类没有发明电灯前,近视眼远比现在少。

在没有电视前,人们的业余时间照样很丰富。

我们要通过文学作品让人们知道,交通的便捷使人们失去了旅游的快乐,通讯的快捷使人们失去了通信的幸福,食物的过剩使人们失去了吃的滋味。

我们要通过文学作品告诉人们,没有必要用那么快的速度发展,没有必要让动物和植物长得那么快,因为动物和植物长得快了就不好吃,就没有营养,就含有激素和其它毒药。

我们要通过文学作品告诉人们,在资本、贪欲、权势刺激下的科学的病态发展,已经使人类生活丧失了许多情趣且充满了危机,我们要通过文学作品告诉人们,悠着点,慢着点,十分聪明用五分,留下五分给子孙。

⑧我们的文学真能使人类的贪欲,尤其是国家的贪欲有所收敛吗?结论是悲观的,尽管结论是悲观的,但我们不能放弃努力,因为,这不仅仅是救他人,同时也是救自己。

(在东亚文学论坛上的演讲——2010年12月4日)(有删节)1. 根据文意,理解第③段中加点词“放下”一词的含义。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 根据文意,简析第④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3. 根据文意,分析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4. 根据文意,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2分)……………………………………()A.第①段中作者引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引出论述的话题。

B.第②段中连续使用三个“比比皆是”,既揭示了现实生活中在欲望的驱使下世风日下的现实,又表现出作者对这几类人的鄙视和痛恨。

C.无论是渔夫的老婆,还是那只不肯放下食物的猴子,最终都因欲望无限扩大而收到了惩罚。

D.想要控制人类的贪欲,既要求人们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克制自己的欲望,也需要通过法律的手段来加以约束。

5. 第⑥⑦两段,都阐述了文学对于改变现实的意义和作用,但是角度不同,请根据作者的阐述加以概括。

(4分)(1)文学肩负的责任是:(2)文学传达的道理是:6. 文章结尾,作者深感文学对拯救人类的贪欲(尤其是一个国家的贪欲)力不从心,但是仍抱有坚定的信念。

请结合自己的阅读积累,举例谈谈你对文学改造人的精神世界、净化人的心灵的认识。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

(20分)静夜功课张承志(1)子夜清时,匀如池水的夜静谧地等待着,悄悄拍了拍,知道小女儿这回真地睡熟了。

(2)蹑脚摸索,漆黑不见门壁。

摸索着突然踢了椅子一下,轰隆砰然的炸响惊得自己晕眩了刹那。

屏息听听,暗幕中流响着母亲、女儿的细微鼾息——心中松了一下。

(3)摸至椅子坐下,先静静停了一停。

(4)读书么?没有一个读的方向。

(5)写么?不。

(6)清冷四合。

肌肤上滑着一丝触觉,清晰而神秘。

我突然觉察到今夜的心境,浮凸微明的窗棂上星光如霜粉。

(7)我悄悄坐下了,点燃一支莫合烟。

(8)黑暗中晃闪着的一星红点,仿佛是一个异外的谁。

或者那才是我。

窗外阴云,室内沉夜;黑暗充斥般流溢着,不知是乌云正在浸入,还是浓夜正在。

其中那一点红灼是我的魂么,我觉得双目之下的自己的肉躯,已经半溶在这暗寂中了。

(9)我觉得那红亮静止了,仿佛不愿扰乱此界的消溶。

于是我坐得牢些,不再去想书籍或纸笔。

(10)这样,有生以来第一次看见了真正的夜。

我惊奇一半、感叹一半地看着,黑色在不透明的视野中撕絮般无声裂开,浪头泛潮般淹没。

黑的粒子像溶了但未溶匀的染料,趁夜深下着暗力染晕着。

溶散有致,潮伏规矩,我看见这死寂中的一种沉默的躁力,如一场无声无影的角斗。

(11)手痉挛了一下,触着的硬硬边缘是昨夜读着的书,高渐离的故事。

(12)远处窗外,遥遥有汽笛凄厉地撕裂黑布般的夜,绝叫着又隐入窗外沉夜。

高渐离的盲眼里,不知那永恒黑暗比这一个怎样;而那杀人呼救似的汽笛嘶叫,为什么竟像是高渐离的筑声呢。

(13)我视界中的黑暗慢慢涌来,在我注视中闭合着这一抹余空——若是王侯根本不懂音乐呢——黑潮涨满了。

思路断了。

(14)我在暗影里再辨不出来,满眼丰富变幻的黑色里,没有一支古雅的筑。

(15)那筑是凶器……(16)我决心这样任意遐想一回。

应该有这样的夜:独自一人闭锁黑暗中思索的夜。

如墨终于染透了、晕匀了六合的纸,我觉得神清目明,四体休憩了。

我静静地顺从地等着,任墨般的黑夜一寸寸浸透我这一具肉躯。

(17)墨书者,我冥冥中信任的只有鲁迅。

(18)但这夜阵中不见他,不见他的笔。

渐离毁筑,先生失笔,黑夜把一切利器都吞掉了。

是的,我睁大双眼辨了许久,黑色的形形色色中并不见那支笔,只有墨,读不破的混沌溶墨。

春秋王公显然是会欣赏音乐的,而到了民国官僚们便读不懂鲁迅的墨书。

古之士子奏雅乐而行刺,选的是一种美丽的武道;近之士子咯热血而著书,上的是一种壮烈的文途——但毕竟是丈夫气弱了。

(19)因为乌云般的黑暗在浸漫淹没,路被黑夜掩蔽得毕竟窄了。

(20)我心中残存着一丝惊异,仍然默默坐在黑暗的闭室之中。

黑暗温暖,柔曼轻抚,如墨的清黑涤过心肺,渐渐淹上来,悄然地没了我的顶。

(21)近日爱读两部书,一是《史记·刺客列传》,一是《野草》。

可能是因为已经轻薄为文,又盼添一分正气弥补吧,读得很细。

今夜暗里冥坐,好像在复习功课。

黑暗正中,只感到黑分十色,暗有三重,心中十分丰富。

秦王毁人眼目,尚要夺人音乐,这不知怎么使我想着觉得战栗。

高渐离举起灌铅的筑扑向秦王时,他两眼中的黑暗是怎样的呢?鲁迅一部《野草》,仿佛全是在黑影下写成,他沉吟抒发时直面的黑暗,又是怎样的呢?(22)这静夜中的功课,总是有始无终。

(23)慢慢地我习惯了这样黑夜悄坐。

(24)我觉得,我深深地喜爱这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