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吉林省德惠市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

合集下载

吉林省长春九台示范高中2018-2019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吉林省长春九台示范高中2018-2019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九台师范高中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月考高二语文试题说明:1.本试卷共四大题22小题,试卷为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答案全部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6)【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

中国山水画可谓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

历代山水画家在画面中充分表现笔墨气韵的同时,更注重意境美。

意境是艺术的灵魂。

我们欣赏画时,时常为其内含的艺术魅力所吸引,为画外之意、弦外之情所陶冶、所感染,这就是意境美的作用。

中国山水画的空灵之美,是山水画艺术的主要审美趣味形式。

空灵之空为静,为虚,为无;空灵之灵为灵气,为实,为有。

空和灵是对立统一的。

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茫茫寒江,一叶孤舟,渔翁独坐,钓丝飘浮,微波之外,皆是空白,营造出一种空灵、深远、简淡的意境。

空灵之美一方面使画家在意境构成上获得了充分的主动权,打破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的局限,另一方面也给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想象的天地,使作品中的有限的空间和形象蕴含着无限的大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内容。

中国山水画的外象之美不仅表现在画作本身,也包括画作以外的无限性,即“画外有画”。

正如美学大师宗白华所说:“中国绘画所表现的精神是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

”山水画是一种哲理的最高境界,它不追求繁芜的世界,而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统一,是一种摆脱世俗的精神追求。

从元朝的倪瓒,明清时期的石涛、董其昌等的山水画中我们所看到的不只是绘画的语言符号,更重要的是画家内在的精神追求。

中国山水画的诗意之美,是中国绘画历来所提倡的。

不论《春山烟雨》还是《春浦帆归》,只看画题,就会觉得诗意盎然。

诗意之美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美学意境。

真正山水画中的诗境,体现在画的构思、章法、形象、色彩的诗化,诗情与画意交融。

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画的致,是中国山水画家追求的最高理想,也是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境界。

唐人王维以诗人的学养彰显画家的气质,在文学和绘画领域揭示了诗与画的关系,从而提出了山水画意境表现中的一个准则一一画中有诗。

吉林省长春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吉林省长春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挂了电话后,还没等母亲开口,琳就迫不及待地问道:“刚才这个电话才是那个女孩打来的吧,可是昨晚的那个电话是怎么回事?”母亲冲琳一笑,不好意思地说:“其实,昨晚那个电话是我托隔壁小刘打的。前天打来的那个电话,我一听就知道不是小桃打来的,我便猜出肯定是你让人打的。目的很明显,是为了让我安心。”
原来,母亲早就听出前晚那个电话是假的。为了让女儿安心,母亲如法炮制,也找人假扮女孩,打来电话。琳万万没有想到,母亲会用同样的办法编一个谎言来骗她!
C。 琳觉得女孩要钱是一个骗局,但不愿意戳穿,体现了她照顾母亲的感受,即使内心有不同看法也不愿让母亲扫兴,是个孝顺、体贴的女儿。
D。 小说在刻画人物方面运用了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手法,生动形象地塑造了母女俩的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5。 试分析小说以“美丽的谎言"为题的好处。
6. 这篇小说在情节设置上有哪些巧妙之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美丽的谎言
这天,母亲出门买菜,琳在家里看电视,电视上正好播出骗子的骗局被揭穿的新闻。“又是骗子!这社会是怎么了!”她愤愤不平。“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现在的骗术层出不穷,听得多了,琳也多长了个心眼。
十分钟后,母亲两手空空地回来,走进屋拿了钱,又匆匆忙忙地要出去。琳觉得奇怪,便问母亲发生了什么事。母亲告诉她:“我去菜市场的路上,被一个女孩拦住了,问我借一百块钱。”
【答案】1。 D 2。 C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吉林省扶余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吉林省扶余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吉林省扶余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7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社会给人两个相互矛盾的印象:一方面,它十分注重平等;另一方面,它又十分注重纲常伦理,表现出严格的等级秩序。

不过,无论如何解释这种印象,它至少说明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同时存在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差异两个问题。

在西方由正义原则加以处理的人与人之间平等与差异的关系问题在中国社会同样存在,而且同样也需要某种协调机制。

概而言之,从功能的角度看,中国传统社会,特别是在儒家思想中,对这一关系的处理,是通过“仁”“礼”“义”三项基本原则彼此支撑、相互为用实现的。

“仁”是对他人之爱,在儒家的价值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所以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仁”的基础则是对亲人之爱,所谓“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孟子进一步指出:“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亲亲,仁也。

”并且孟子认为,这种爱的基础,是“不忍人之心”,即同情心。

同情即同样的感情,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一心理事实的体现。

因此,“仁”的生发机制,是一个推己及人,由近及远的过程,即把对亲人之爱扩展为对邻人之爱,再扩展到对天下人之爱,也就是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与“仁”所体现的“合和”精神不同,“礼”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尊卑贵贱(纵向)、亲疏厚薄(横向)的差秩格局和纲常秩序,反映“别”与“分”的一面。

“礼”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是一个众人皆知的事实,“礼,国之干也。

”“礼”提供了一套基本的政治架构,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稳定有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后者因此也被称为“礼治社会”。

儒家强调“礼”治,但目的不是造成一个等级森严、上下隔阂的社会,而是通过“礼”的规范与约束,实现社会的和谐和睦。

用以平衡“仁”与“礼”的就是“义”的原则。

在中国传统文献中,“义”是一个含义比较丰富的概念。

最新-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精品

最新-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精品

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2018、9一、语文基础知识及运用(每小题2分)1.下列各组加点的字,注音、解释错误的一组是:A.女之耽兮.不可说.也(tuō通脱) 爱而不见.,搔首踯躅(xiàn出现)B.桑之落矣,其黄而陨.(yǔn落)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sì吃)C.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wèi赠送) 否.泰如天地(pǐ坏运气)D.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mò含情的样子)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yìn遮盖)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全错的一项是:A.槌床.便大怒(卧具) 自可断来信.(信件)B.何意致.不厚(得) 可怜..体无比(可爱)C.否.泰如天地(坏) 妾不堪.驱使(忍受)D.虽与府吏要.(要好) 谢.家来贵门(辞别)3.指出诵读有误的一句:A.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B.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C.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学术界对这件出土文物的所处年代,一直有。

②只有真正做到对知识智力资源的有效和运用,才可能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③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发表谈话,交战双方保持克制态度,尽快回到谈判桌上来。

A.争议配置敦促B.异议安置督促C.争议安置敦促D.异议配置督促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这座破旧的庙宇如今装修一新,看起来古朴庄严,气.宇.轩昂..。

B.他自去年上任以来,为民做了许多好,其政绩可谓罄竹难书....。

C.青年人在困难面前不应举棋不定,而应该勇往直前....。

D.实现自己的理想,是要付出辛勤的劳动的,不可能一蹴而就....。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他们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大力发扬了敢拼敢搏,终于夺得了冠军。

B.从大量观测事实中告诉我们,要掌握天气的连续变化,最好每小时都进行观测。

___-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___-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___-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南宁三中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月考(一)语文试题2017.9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是戏剧的灵魂戏剧是靠讲故事取胜的。

无论___、宋元话本,还是明清小说,都为中国戏曲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精神营养。

近百年来,话剧、歌剧等戏剧样式传到中国,其核心仍然是讲好一个故事。

戏剧这个靠故事安身立命的文艺样式,讲故事的能力就更需技高一筹。

中国历史上的名剧《赵氏孤儿》《窦娥冤》《长生殿》《桃花扇》《牡丹亭》《西厢记》,哪一个不是因故事讲得感天动地、精彩绝伦,而放射出了永久照耀历史、社会、生命、人性的精神与思想光芒的?世界上那些久演不衰的歌剧如《卡门》《图兰朵》《茶花女》,更是凭借优秀的故事登上了经典的位置。

故事永远是戏剧的命脉,而故事的本质是文学,文学是戏剧不可撼动的灵魂。

改写:戏剧是靠讲故事取胜的,而文学是戏剧的灵魂。

中国历史上的名剧,《赵氏孤儿》《窦娥冤》《长生殿》《桃花扇》《牡丹亭》《西厢记》,哪一个不是因为讲述的故事感天动地、精彩绝伦,而放射出了永久照耀历史、社会、生命、人性的精神与思想光芒?世界上那些久演不衰的歌剧如《卡门》《图兰朵》《茶花女》,更是凭借优秀的故事登上了经典的位置。

因此,故事永远是戏剧的命脉,而故事的本质是文学,文学是戏剧不可撼动的灵魂。

戏剧一旦忽视了文学的力量,就会立即苍白、缺血。

忽视文学的戏剧,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表现在文本的粗糙上,也有的表现在不注重对文本的思想诠释与精神升华上。

过度强调外包装的作用,尤其是对舞台设计与声光电的倾心依赖,因而形式大于内容。

不适度的包装,会破坏作品内在精神意象的释放。

有时舞台上最重要的布景道具,可能就是一棵象征无穷生命力的树木,甚至是一株需要特别强调的小草,硬要弄出铺天盖地的森林、草甸来,反倒把紧要处遮蔽了。

吉林省扶余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吉林省扶余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 1 - 2018高二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考试范围:高考范围。 2.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3.答题时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5.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6、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上交。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传统社会给人两个相互矛盾的印象:一方面,它十分注重平等;另一方面,它又十分注重纲常伦理,表现出严格的等级秩序。不过,无论如何解释这种印象,它至少说明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同时存在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差异两个问题。在西方由正义原则加以处理的人与人之间平等与差异的关系问题在中国社会同样存在,而且同样也需要某种协调机制。概而言之,从功能的角度看,中国传统社会,特别是在儒家思想中,对这一关系的处理,是通过“仁”“礼”“义”三项基本原则彼此支撑、相互为用实现的。 “仁”是对他人之爱,在儒家的价值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所以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仁”的基础则是对亲人之爱,所谓“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孟子进一步指出:“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亲亲,仁也。”并且孟子认为,这种爱的基础,是“不忍人之心”,即同情心。同情即同样的感情,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一心理事实的体现。因此,“仁”的生发机制,是一个推己及人,由近及远的过程,即把对亲人之爱扩展为对邻人之爱,再扩展到对天下人之爱,也就是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与“仁”所体现的“合和”精神不同,“礼”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尊卑贵贱(纵向)、亲疏厚薄(横向)的差秩格局和纲常秩序,反映“别”与“分”的一面。“礼”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是一个众人皆知的事实,“礼,国之干也。”“礼”提供了一套基本的政治架构, - 2 -

吉林省扶余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解析

吉林省扶余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解析

2018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传统社会给人两个相互矛盾的印象:一方面,它十分注重平等;另一方面,它又十分注重纲常伦理,表现出严格的等级秩序。

不过,无论如何解释这种印象,它至少说明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同时存在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差异两个问题。

在西方由正义原则加以处理的人与人之间平等与差异的关系问题在中国社会同样存在,而且同样也需要某种协调机制。

概而言之,从功能的角度看,中国传统社会,特别是在儒家思想中,对这一关系的处理,是通过“仁”“礼”“义”三项基本原则彼此支撑、相互为用实现的。

“仁”是对他人之爱,在儒家的价值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所以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仁”的基础则是对亲人之爱,所谓“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孟子进一步指出:“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亲亲,仁也。

”并且孟子认为,这种爱的基础,是“不忍人之心”,即同情心。

同情即同样的感情,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一心理事实的体现。

因此,“仁”的生发机制,是一个推己及人,由近及远的过程,即把对亲人之爱扩展为对邻人之爱,再扩展到对天下人之爱,也就是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与“仁”所体现的“合和”精神不同,“礼”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尊卑贵贱(纵向)、亲疏厚薄(横向)的差秩格局和纲常秩序,反映“别”与“分”的一面。

“礼”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是一个众人皆知的事实,“礼,国之干也。

”“礼”提供了一套基本的政治架构,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稳定有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后者因此也被称为“礼治社会”。

儒家强调“礼”治,但目的不是造成一个等级森严、上下隔阂的社会,而是通过“礼”的规范与约束,实现社会的和谐和睦。

用以平衡“仁”与“礼”的就是“义”的原则。

在中国传统文献中,“义”是一个含义比较丰富的概念。

很多时候,它指一种最高的伦理原则。

但是,“义”还有另一方面的含义,那就是在不同的,甚至彼此冲突的行为准则之间进行的权量与选择,即“义者,宜也”。

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doc

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doc

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2004、9一、语文基础知识及运用(每小题2分)1.下列各组加点的字,注音、解释错误的一组是:A.女之耽兮.不可说.也(tuō通脱) 爱而不见.,搔首踯躅(xiàn出现)B.桑之落矣,其黄而陨.(yǔn落)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sì吃)C.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wèi赠送) 否.泰如天地(pǐ坏运气)D.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mò含情的样子)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yìn遮盖)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全错的一项是:A.槌床.便大怒(卧具) 自可断来信.(信件)B.何意致.不厚(得) 可怜..体无比(可爱)C.否.泰如天地(坏) 妾不堪.驱使(忍受)D.虽与府吏要.(要好) 谢.家来贵门(辞别)3.指出诵读有误的一句:A.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B.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C.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学术界对这件出土文物的所处年代,一直有。

②只有真正做到对知识智力资源的有效和运用,才可能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③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发表谈话,交战双方保持克制态度,尽快回到谈判桌上来。

A.争议配置敦促B.异议安置督促C.争议安置敦促D.异议配置督促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这座破旧的庙宇如今装修一新,看起来古朴庄严,气.宇.轩昂..。

B.他自去年上任以来,为民做了许多好,其政绩可谓罄竹难书....。

C.青年人在困难面前不应举棋不定,而应该勇往直前....。

D.实现自己的理想,是要付出辛勤的劳动的,不可能一蹴而就....。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他们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大力发扬了敢拼敢搏,终于夺得了冠军。

B.从大量观测事实中告诉我们,要掌握天气的连续变化,最好每小时都进行观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一、现代文阅读(共23分)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每小题3分,共9分) 文艺是一种表现而不是一种卖弄。表现的理想是文情并茂,“充实而有光辉”,虽经苦心雕琢,却是天衣无缝,自然熨贴,不现勉强作为痕迹。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像一个大家闺秀,引人注目而却不招邀人注目,举止大方之中仍有她的贞静幽闲,有她的高贵的身份。 艺术和人一样,有它的品格,我们常说某种艺术品高,某种艺术品低,品的高低固然可以在多方面见出,最重要的仍在作者的态度。品高的是诚于中,形于外,表里如一的高华完美。品低的是内不充实而外求光辉,存心卖弄,像小家娼妇涂脂抹粉,招摇过市,眉挑目送的样子。 文艺的卖弄有种种方式。最普遍的是卖弄词藻,只顾堆砌漂亮的字眼,显得花枝招展,绚烂夺目,不管它对于思想情感是否有绝对的必要。从前骈俪文犯这毛病的最多,现在新进作家也有时不免。 其次是卖弄学识。文艺作者不能没有学识,但是他的学识须如盐溶解在水里,尝得出味,指不出形状。有时饱学的作者无意在作品中流露学识,我们尚不免有“学问汩没性灵”之感,至于有意要卖弄学识,如暴发户对人夸数家珍,在寻常人如此已足见趣味低劣,在文艺作品中如此更不免令人作呕了。 过去中国文人犯这病的最多,在诗中用僻典,谈哲理,写古字,都是最显著的例子。新文学作家常爱把自己知道比较清楚的材料不分皂白地和盘托出,不管它是否对于表现情调、描写人物或是点明故事为绝对必需,写农村就把农村所有的东西都摆进去,写官场也就把官场所有的奇形怪状都摆进去,有如杂货店,七零八落的货物乱堆在一起,没有一点整一性,连比较著名的作品如赛珍珠的《大地》,吴趼人的《二十年来目睹之怪现状》之类均不免此病,这也还是卖弄学识。

2017级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卷

命题人: 审核人: 考试日期 9 月 25 日 2 第三是卖弄才气。文艺作者固不能没有才气,但是逞才使气,存心炫耀,仍是趣味低劣。像英国哲学家休谟和法国诗人魏尔兰所一再指示的,文学不应只有“雄辩”(eloquence),而且带不得雄辩的色彩。 “雄辩”是以口舌争胜,说话的人要显出他聪明,要博得群众的羡慕,要讲究话的“效果”,要拿出一副可以镇压人说服人的本领给人看,免不掉许多装模作样,愈显得出才气愈易成功。但是这种浮浅的炫耀对于文学作品却是大污点。一般文学作者越有才气,也就越难避免炫耀雄辩的毛病。 从前文人夸口下笔万言,倚马可待,文成一字不易,做诗押险韵,和韵的诗一做就是几十首,用堂皇铿锵的字面,戏剧式表情的语调,浩浩荡荡,一泻直下,乍听似可喜,细玩无余味,这些都是卖弄才气,用雄辩术于文学。爱好这一类的作品在趣味上仍不很高。 选自朱光潜《文学上的低级趣味》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艺术有品格。品高的艺术通常追求内在的充实而不“外求光辉”。 B.文艺工作者要有学识,但是这种学识体现在文艺作品中,要无形,不漏痕迹。 C.现在新进作家在写骈俪文时也爱犯卖弄辞藻的毛病,只顾堆砌漂亮的词眼。 D.文学作者越有才气,就越喜欢炫耀雄辩,并以此显示出一副可以镇压人说服人的本领。 2.下列对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二段主要从作者的创作态度方面提出文艺的特点是“表现而不是卖弄”,并分别对“表现”和“卖弄”在文艺中的体现做了形象的阐述。 B.从第三段起,作者重点论述“卖弄”。文章分别列举了文艺作者卖弄的几个层面,论证条理清楚。 C.举例论证是本文突出的论证方法。比如,用“大家闺秀”论证品高的艺术品,用“小家娼妇”论证品低的艺术品,说服力强。 D.本文论证语言生动形象,论证方式多样,说理深入浅出,增强了阅读兴 3

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引人注目却不招邀人注目,就在于它不卖弄,不做作。 B.如果对作品思想感情的表达有必要,那么,辞藻绚丽夺目也是无可非议的。 C.作品中用典也是作者卖弄学识的体现,跟作者要表达的感情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D.文艺作品中,卖弄是作者创作态度的一种体现,卖弄的作品,艺术品位不会很高。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共15分) 莲池老人 贾大山 庙后街,是县城里最清静、最美丽的地方。那里有一座寺院,山门殿宇早坍塌了,留得几处石碑,几棵松树,树顶上蟠着几枝墨绿,气象苍古。寺院西南两面是个池塘,清清的水面上,有鸭,有鹅,有荷;池塘南岸的一块石头上,常有一位老人抱膝而坐,也像是这里的一个景物。寺院虽破,里面却有一座钟楼。那是唐代遗物,青瓦重檐,两层楼阁,楼上吊着一只巨大的铜钟。据说,唐代钟楼,全国只有四个半了,可谓吉光片羽,弥足珍贵。只是年代久了,墙皮酥裂,瓦垄里生满枯草。若有人走近它,老人就会隔着池塘喝喊: “喂----不要上去,危险----” 老人很有一些年纪了,头顶秃亮,眉毛胡子雪白,嗓音却很雄壮。文物保管所的所长告诉我,他是看钟楼的,姓杨,名莲池,1956年春天,文保所成立不久,就雇了他,每月四元钱的补助,一直看到现在。 我喜欢文物,时常到那寺院里散心。有一天,我顺着池塘的坡岸走过去。 “老人家,辛苦了。” “不辛苦,天天歇着。” “今年高寿了?” “谁晓得,活糊涂了,记不清楚了。” 聊了一会儿,我们就熟了,谈得很投机。 4

老人单身独居,老伴儿早故去了。他的生活很简单,一日三餐,有米、面吃就行。两个儿子都是菜农,可他又在自己的院里,种了一畦白菜,一畦萝卜,栽了一沟大葱。除了收拾菜畦子,天天坐在池边的石头上,看天上的鸽子,看水中的荷叶,有时也拿着工具到寺里去,负责清除里面的杂草、狗粪。----这项劳动也在那四元钱当中。 他不爱说话,可一开口,便有自己的道理,很有趣味。中秋节前的一天晚上,我和所长去看他,见他一人坐在院里,很是寂寞。我说: “老人家,买台电视看吧。” “不买。”他说,“那是玩具。钱凑手呢,买一台看看,那是我玩它;要是为了买它,借债还债,那就是它玩我了。” 我和所长都笑了,他也笑了。 那天晚上,月色很好,他的精神也很好,不住地说话。他记得那座寺院里当年有几尊罗汉、几尊菩萨,现在有几块石碑、几棵树木,甚至记得钟楼上面住着几窝鸽子。秋夜天凉,我让他去披件衣服。他刚走到屋门口,突然站住了,屏息一听,走到门外去,朝着钟楼,放声喊起来: “喂----下来,那里玩不得呀!踩坏我一片瓦,饶不了你……”喊声未落,见一物腾空一跃,逃走了。我好奇怪,月色虽好,但究竟隔一个池塘呀,他怎么知道那野物上钟楼呢?他说他的眼睛好使,耳朵也好使,他有“功夫”。 可是有一天,我忽然发现他死了。那天上午,我到城外给父亲上坟,看到一棵小树下,添了一个新坟头。坟头很小,坟前立了一块砖,上写“杨莲池之墓”。字很端正,像用白灰写的。我感到太突然了。想着他生前的一些好处,就从送给父亲的冥钱里,匀了一点儿,给他烧化了…… 当天下午,我怀着沉痛的心情,想再看看他的院落。一进院门,吃了一惊,屋里传出了欢笑声。推门一看,几位老人,有的坐在炕上,有的蹲在地下,正听他讲养生的道理。 我傻了似的看着他说:“你不是死了吗?” 老人们怔住了,他也怔住了。 “我在你的坟上,已烧过纸钱了!” “哎呀,白让你破费了!” 5

他笑了,笑得十分快活。他说去年冬天,到城外拾柴火,见那里僻静,树木也多,一朝合了眼,就想“住”到那里去。见那里的坟头越来越多,怕没了自己的地方,就先堆了一个。老人们听了,“扑哧”笑了,一齐批判他:好啊,抢占宅基地! 天暖了,他又在池边抱膝而坐,看天上的鸽子,水中的小荷……有人走近钟楼,他就隔着池塘喝喊:“喂----不要上去,危险----” 清明节,我给父亲扫墓,发现他的“坟头”没有了,当天就去问他:“你的‘坟头’呢?” “平了。” “怎么又平了?” “那也是个挂碍。” 他说,心里挂碍多了,就把“功夫”破了,工作就做不好了。 (摘自《中国短篇小说百年精华》,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写莲池老人不愿买电视这件事,不仅体现了老人的节约,更突出了老人生活的清贫,而最后“先占坟头后又平”一事又含蓄地写出了老人内心深处自私的一面,从而使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真实饱满。 B、小说采用多种描写手法相结合的方式来塑造“莲池老人”这一形象,运用了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充分表现了莲池老人的精神风貌和高尚品质。 C、本文写了一个普通的老人,有着不寻常的本领:眼睛好使,耳朵也好使,隔着一个池塘,竟能听得出“野物上了钟楼”。他就像一尊雕像,默默地守卫着那唐代遗物——钟楼,不为金钱,不为私欲。 D、这篇小说语言精练质朴、情节曲折,视角独特,主题深远。作者借“莲池老人”之语——“心里挂碍多了,就把‘功夫’破了,工作就做不好了”来讽刺现代社会人心的浮躁和精神生活的匮乏。 5、“莲池老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 6

6、有人认为,这篇小说叙述的是平常人的寻常事;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小说。你认为哪种观点正确?请结合全文谈谈理由。(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46分) (一)课内阅读 7.下列各组句子中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①归去来兮!(来,助词,无义) ②复驾言兮焉求(言,助词,无义) B.①载欣载奔(载,义同“载歌载舞”的“载”) ②引壶觞以自酌(觞,酒杯) C.①或植杖而耘耔(耔,培苗) ②景翳翳以将入(景,风景,景物) D.①策扶老以流憩(扶老,手杖;流憩,游息) ②审容膝之易安(审,觉察,自知) 8、下面两组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穷(且)益坚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③宾主尽东南(之)美 ④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A.①句与②句相同,③句与④句不同。 B.①句与②句相同,③句与④句也相同。 C.①句与②句不同,③句与④句也不同。 D.①句与②句不同,③句与④句相同。 9、《滕王阁序》多处用典,表意精练含蓄,根据文意,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两处用典,赞美了滕王阁所在地的物华人杰。其中,“龙光”“徐孺”还是词语的减缩。 B 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作者用班超投笔从戎典故暗示自己想要从军。其中,“投笔”是词语的减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