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二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最新)高二第2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二第2次月考语文试题第Ⅰ卷(选择题30分)一、(12分,每题3分)1.下列词语中有错字的一项是A.自食其力兵慌马乱别出新裁随机应变B.尽善尽美绿林好汉胜券在握党同伐异C.再接再厉相形见绌老气横秋寿终正寝D.洪福齐天杳无音信天遂人愿惊慌失措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②我当时初学写作,也在这个副刊上投稿,________写些同类性质的文章。
③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________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琅。
④一部《水浒传》,洋洋洒洒百万言,作者却并不因为是写长篇就________笔墨。
A.空白偶而几乎乱用B.空缺偶然几乎滥用C.空白偶而简直滥用D.空缺偶然简直乱用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发展经济必须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为了子孙后代,决不能做涸泽而...渔.的事情了。
B.“五·四”时期的青年人,尤其是为中国革命寻找道路的青年革命者,他们对刚刚介绍到中国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崇敬,真正是到了顶礼膜拜....的地步。
C.公司的新章程早就推行到各个子公司了,可收效甚微。
广种薄收....,令总裁异常懊恼。
D.就你摊的那些活,我三下五除二.....就可以把它弄完!谁像你,几天也拿不下来。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前不久,成安县油棉厂一个职工在下夜班时被一辆高速行驶的大货车撞倒受伤,然后逃之天天。
B.老战友来拜访他十分高兴。
C.商标法规定,在商品包装、广告上面出现企业名称和地址时,应当使用汉字或汉字、汉语拼音并用,不能单独使用汉语拼音。
D.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人为的蓄意破坏以及恶劣的天气变化,都可能引发更为严重的灾难性后果。
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在另一篇文章里我已讨论过情感思想与语文的关系,在这里我不再作哲理的剖析,只就情与辞在分量的分配略谈一谈。
就大概说,文学作品可分为三种,“情尽乎辞”,“情溢乎辞”,或是“辞溢乎情”。
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检测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检测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有学者分析指出:回忆录和“史传”性散文在20世纪50年代受到特别提倡,它们与“革命历史小说”一起,以具象手段确立现代中国历史的权威叙述,在民众之中的影响甚至超出“正史”。
革命回忆录其实就是一种史传体文学作品,是通过弘扬革命者的英雄事迹达到传播红色文化和教育后人的目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革命回忆录写作,更多是一种主流意识形态主导下的具有鲜明政治倾向的群众性写作运动。
“群众写作运动大多有着切实的目的和明确的目标,简言之就是通过集团写作的方式,记载并讴歌无产阶级及其人民大众所从事的伟大事业,进而扩大影响,凝聚人心,壮大力量,造就自己的政治优势。
”因此,新中国成立初期革命回忆录,“是‘红色阅读’潮流下的英雄叙事”,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并被赋予了特殊政治功能和时代要求,从而承担起了传播红色文化、构建新的政治认同和塑造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
在传统中国社会,传记文学是普及传播历史知识的重要方式之一。
对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的广大普通民众来说,传记文学是获取历史知识的重要渠道。
革命回忆录是介于历史与文学之间的传记体散文作品,其特点是读者面广,可读性强,其中扣人心弦的革命英雄故事,最容易引起读者共鸣,因此在传播革命历史方面发挥了非常独特的积极作用。
虽然某一篇革命回忆录只是记录了某人、某事或某场战役的某个片段,但无数个片段和故事汇聚到一起,从不同角度、各个侧面相互补充、彼此印证,以小见大,就可以像珍珠一样被有机整合串联起来,从微观层面勾勒出一幅中国革命的历史长卷,从而生动揭示和展现出中国革命的奋斗历程。
革命回忆录正是新中国的缔造者们,对缔造新中国这段艰苦奋斗历程的生动再现,就是通过大众书写的方式建构关于中国革命的集体记忆。
“作者都是这些重大事件的见证人,他们的文字比史书自然多了一些生动鲜活的细节和带有个性色彩的真情实感”,就更能打动人。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含答案)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含答案)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思想“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理念之一,它贯穿于中国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和”的内涵丰富多样。
首先,“和”强调和谐统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人被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只有保持和谐统一,才能实现万物的生长和发展。
其次,“和”注重协调平衡。
事物之间存在着各种矛盾和差异,但通过协调和平衡,可以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例如,儒家主张“中庸之道”,强调在处理事物时要避免极端,保持适度和平衡。
最后,“和”倡导包容共生。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不同的事物和文化之间应该相互包容、相互借鉴,共同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世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和”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方面,它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存在着各种利益冲突和矛盾,如果能够秉持“和”的理念,以和谐、包容的态度去处理问题,就能够减少冲突,增进团结,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另一方面,“和”思想对于个人的修身养性也具有重要意义。
它教导人们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学会包容他人,尊重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从而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
在当今时代,“和”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需要弘扬“和”的思想,倡导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繁荣的世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唯一理念,贯穿中国历史发展各个时期。
B.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天、地、人是相互独立的,需要保持和谐统一。
高二第二次月考语文答案

高二第二次月考语文答案高二第二次月考语文答案一、语言基础知识1、D2、C3、B4、A5、D6、A7、A8.选C. A缺少主语 B 两面对一面,前面是“有没有〞,后面是“关键是〞D“球衣、球鞋〞不属于“乒乓器材〞9.选B.A项中是他的体型?他的亲切?还是他的什么?是一个选择问句,问号只保留最后一个,前面的问号改为逗号。
C项的后两个顿号改为逗号 D项的顿号去掉。
10.选D A项把句号放在师傅后 B项去掉省略号 C项把绝技后的句号改为分号二、课内文言文11、B 12、C 13 C 14 D三、课外文言文15、答案:B.缴纳〔赋税〕。
我们今天还会使用“完税〞一词. A.从成语“无济于事〞可以推导“济〞有补益、帮助之意,带入原文理解能通.C.“延〞解释为“延请〞,出现在《桃花源记》“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D.比:连续,接连16、答案:D.于,被。
A.而,前一句表假设,译为如果;后一句表转折关系,译为“但是〞,“却〞.后一句与近年高考广东卷10小题D第二句一样。
B.以,前一句为介词,因为;后一句为介词,用.C.之,前一句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后一句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17、答案:C.理由见参考译文。
18、答案:B.驼背者的儿子,要到官府控告驼背的医生,而不是“告到了官府〞。
19、断句虽然/非仗明君躬节损之政/下宽恤之诏/即欲有司不为驼医/不杀人/可得哉?参考译文:当县令的困难,莫过于向老百姓催税.催税和爱惜长养百姓,往往互相妨碍,不能够互相帮助。
唐代的阳城因为拙钝而受到奖赏,不需贡税给朝廷,这仍然是古代才做得到的啊!可惜如今却没有这样的时机!国家需要赋税,就像空肚子的人需要食物一樣;而穷苦百姓的缴纳赋税,就像是要挖他的脑、要抽他的髓一样。
那些当官吏的人,前面迫于主管的督促,后面害怕被降职的处罚,內心自我衡量,说:“与其去得罪能够让我升官、能够让我贬官的君王,倒不如去忍受那些对我无可奈何之老百姓的怨恨吧!〞所以发号施令出去,百姓还不缴纳赋税,接着就是追赶、呼叫他們了。
高二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高二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第Ⅰ卷1至8页,第Ⅱ卷8至9页。
2.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3. 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准确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段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
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瞽献曲”或者“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
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
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
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及答案

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及答案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注意事项: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车联网:解决交通问题的新思路车联网是物联网技术在交通系统领域的典型应用,近年来,这一概念备受关注。
车联网是以车内网、车际网和车载移动互联网为基础,按照约定的通信协议和数据交互标准,在车—X(X:车、路、行人及互联网等)之间进行无线通讯和信息交换的大系统,是能实现智能交通管理、智能动态信息服务和车辆智能化控制的一体化网络。
其中,车是车联网的核心载体,信息化是车联网的核心,基于车辆信息化的应用是车联网的本质,安全、节能、环保、舒适、智能、高效(省时)是车联网的主要目的。
近日,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承办的第31期“中国科技论坛——2013车联网产业技术论坛”在京举行,来自汽车、通信、软件、交通等领域的众多专家学者,围绕车联网技术的应用和功能、车联网关键技术及趋势、如何促进车联网产业协调发展等话题,展开交流讨论。
关于车联网技术的应用,专家认为应该包括三方面:一是信息服务,这已经为整车企业、各利益相关方以及消费者广泛认知;二是安全,即提供车辆智能安全控制系统,保障车辆、非机动车、行人等交通参与者的出行安全;三是节能环保,即优化出行线路和驾驶行为,提高交通管理和控制效率,建立生态友好型交通系统,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
据了解,车联网技术的推广应用,对于优化车载服务、提高车辆性能、提升交通效率均具有重要意义。
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均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展车联网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推广。
而在我国,机动车的快速增长带来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能源消耗、交通事故等诸多问题。
车联网技术的出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
另一方面,作为物联网最具有应用前景的组成部分之一,车联网能够带来社会效应及经济效应,它必将在我国今后经济转型、培育新型产业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新版)新人教版

——————————新学期新成绩新目标新方向——————————高二年级月考试题(语文)一、语言文字积累与运用(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滞.留投掷.对峙.置.之不理B.禅.让阐.明讪.笑潸.然泪下C.谚.语赝.品砚.台垂涎.三尺D.坚.毅歼.灭虔.诚潜.移默化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美国密歇根大学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有48%的大学生同情心或爱心极度衰退,这是人们不重视阅读,而过度科技产品所造成的结果。
②国际互联网传递着世界最新消息,它了各国文化,使越来越多的人相互了解。
③高一•三班球队很强,同他们比赛我们要认真准备,不可掉以轻心。
A.依赖勾通势力B.依靠沟通势力C.依靠勾通实力D.依赖沟通实力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南部新开发的这个景区真是秀丽神奇,青青的山,绿绿的水,令人流连忘返。
B.尽管十几年来经历了许多风雨,但老赵一家五口人始终相敬如宾,和睦相处。
C.学习成绩的提高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想一口吃成胖子,是不切实际的。
D.真正的名家学者并不愿他的学生亦步亦趋,而是希望他们超越老师。
4.下面的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针对连续两个季度经济增速下滑,政府出台了减轻小微企业税负、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B.放手让更多的人参与环保,保障和提高公众的环境权益,这正是现代社会依法推进环境保护。
C.有无伟大、不朽的经典,可以说明一个民族是否成熟,也可以决定一个民族是不是在文化上先进。
D.在多数人已过上丰衣足食的小康生活的情况下,对简朴生活的提倡,有助于我们校正生活的目标和质量。
二、现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7题。
(每小题2分,共6分)近二十年来,动物的游戏行为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兴趣,成为行为研究中最有争议的领域。
争议的焦点,是动物为什么要进行游戏。
过去主要有两种看法。
一些科学家提出“演习说”,他们认为,游戏行为是未来生活的排演或演习,游戏行为使得动物从小就能熟悉未来生活中要掌握的各种“技能”,熟悉未来动物社会中将要结成的各种关系。
高二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参考答案

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二语文试卷参考答案1.C。
C项“‘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精神内涵虽对立存在”表述错误,属于无中生有。
原文第四段只是客观介绍了“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两种精神,并没有将两者对立起来。
故选C。
2.B。
B项,“突出了‘明德’精神的发展变化”表述错误,本文选自《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不同的方面阐述了“明德”精神的内涵以及特点,但并未突出“明德”精神的发展变化。
选项属于无中生有。
故选B。
3.B。
A项,“只要……就……”表述绝对化。
C项,“实质上是古代中国价值观的内核精神,它体现在中国封建时代的价值观之中”错误,原文“明德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凝练于其中的基本精神数千年来熠熠生辉、不断发扬光大”,表明“明德”在中国历史上的传承性,包括中国的古代和现代,选项曲解文意。
D项,“明明德”“目的是在我国道德建设中强调个体要有宽厚友善的道德品格和广阔胸襟”属无中生有。
故选B。
4.B。
B项,“疫灾大多发生在人口密度大、流动性强的地区和自然疫源地地区”说法有误。
原文中说的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人口密度不断提升,人口流动性不断增强,不仅疫灾流行的频度越来越高,而且疫灾流行的时间也越来越长”,选项曲解文意。
“自然疫源地地区”应是受自然规律制约。
故选B。
5.A。
B项,“疫情中城乡基层社区组织的做法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说法有误。
原文中说“但自新冠肺炎爆发以来,广大民众主动建群、加群来交换信息,并动员自有资源、协调行动,自主解决了很多问题,充分发挥了各种正式、非正式社区组织的功能”,选项曲解文意。
C项,“广大民众……,就能够完全阻止谣言更大范围的传播”说法有误。
原文中说的是“这次新冠肺炎各种谣言的消失,除了政府及时披露相关信息的影响外,主要还是与广大民众知识的增长、判断力的提升有关”,选项以偏概全。
D项,“需要转变注重经济增长的发展理念”说法有误。
原文中说的是“特别是要转变单纯注重经济增长的发展理念”,选项随意删减词语,曲解文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说明:1.本卷分一、二两卷,满分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本人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填在答题卷的密封线内。
3.将答案填写在答案卷相应的答题栏内,在试几个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共计30分)一.(每小题3分,共计1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驰骋.(chénɡ)踯.躅(zhí)歆.羡不已(xīn)怏怏.不乐(yàng)B.菲.薄(fěi)晌.午(xiǎng)踌.躇满志(chóu)管窥蠡.测(lí)C.椽.子(chuán)纤.云(qiān )桀.骜不屈(jié)何时可掇.(duō)D.编纂.(zuǎn)勾.当(gòu)长歌当.哭(dàng)偃.仰啸歌(yǎn)2.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寥落脾气吹毛求疵心悦臣服B.模糊孤僻直截了当殒身不恤C.落漠矫正朔风凛洌肆意妄为D.蹊跷涵概冥顽不灵万籁有声3.下列各句中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A.听李老师说,我的好朋友张明今年考上了北京大学,还真是一个大快人心....的消息。
B.四星级学校验收已到了关键时刻,大家一定要全力以赴,认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功败垂成....就在此一举了。
C.这本书描写农村普通人的生活,这个环境跟我的情况似乎有点相似,因此更能让我动之以情....。
D.台湾诗人郑愁予的诗中中国传统意识和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技巧浑然一体....,《错误》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在一篇报道里,赵小东说,拥有同样的阳光、空气、水以及一切有益的东西,未必都能长成参天大树。
B.据欧洲媒体报道,美国已经拒绝了伊拉克提出的可以让美国中央情报局派员参与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核查工作。
C.将于2010年在上海举办的世界博览会属于综合性博览会,每五年举办一次,每次会期6个月D.我们坚信,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奔小康这个宏伟蓝图,经过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一定会实现。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7题。
(每小题3分,共计9分)科学家们发现了人们对自己的身体产生认识的脑部区域。
科学家们认为,顶骨皮质区是负责对身体形态形成认识的脑区,如果该脑区的正常功能被扰乱,人们可能产生厌食症,同时会夸大或缩小对自己身体体积的认识。
由伦敦大学学院的神经学家亨里克·埃里森领导的研究人员让志愿者产生错觉,使他们认为自己的腰围在缩小,在此过程中对这些志愿者的大脑进行了扫描。
17位志愿者的手腕上都戴上了一个振动装置,对肌腱进行刺激,使志愿者产生一种自己的腕关节在缩小的错觉。
当志愿者将他们的手放到身体的任何部位时,这种想象中的腕部运动会使志愿者觉得自己身体在缩小或是长大。
埃里森博士说:“这种现象被称为皮诺曹幻觉,因为当你捏住自己的鼻尖时,你会觉得鼻子长长了。
这是对大脑进行欺骗,使之对人的身体图像产生错觉的方法。
”他让志愿者闭上眼睛,然后将一只手放到腰部,志愿者马上觉得他们的腰比原来的尺寸缩小了四分之一多。
与此同时,科学家们利用一种称为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的脑扫描技术来检测这些志愿者脑部血液流量的变化。
埃里森博士说:“我们在实验中发现,志愿者顶骨皮质区的一个特定部位非常活跃。
”那些感觉身体部位缩小程度越高的志愿者这部分脑区的活跃程度就越高。
埃里森说:“这证实了先前的一个想法,即大脑对身体体积的计算是通过对来自皮肤、肌肉、关节以及视觉线索的信号进行综合产生的。
”另外的一些研究表明,大脑顶骨皮质区受损会使人觉得自己的体形发生了改变。
埃里森博士说:“那些患有先兆性偏头痛的患者有时候会体验到一种被称为‘绿野仙踪综合症’的现象,他们会觉得自己身体的许多部位都在缩小。
这也与顶骨皮质区有关。
”科学家们相信,顶骨皮质区的过度活跃或过于抑制是厌食症和对身体结构认识发生混乱的部分原因。
5.下列关于“皮诺曹幻觉”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皮诺曹幻觉”指在刺激人体几个特殊肌腱部位时,人们判断自己身体体积产生的幻觉。
B.“皮诺曹幻觉”其实是对大脑进行欺骗,使人们对别人的身材和体形所产生的错觉。
C.厌食症患者和先兆性偏头痛的患者在症状明显时,会体验到一定程度的“皮诺曹幻觉”。
D.志愿者感觉腰围比实际收细了四分之一多的时候,说明他们产生了“皮诺曹幻觉”。
6.关于出现“皮诺曹幻觉”原因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皮诺曹幻觉”的出现,与人们对自己身体产生认识的脑部区域正常功能被扰乱有关。
B.“皮诺曹幻觉”的出现,与来自皮肤、肌肉、关节及视觉线索的正常信号被扰幻乱有关。
C.“皮诺曹幻觉”一旦出现,就表明他的大脑顶骨皮质区已经受损了。
D.“皮诺曹幻觉”的出现,与顶骨皮质区的过度活跃或过于抑制有关。
7.下列理解与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英国的科研人员通过实验,发现了负责对身体形态形成认识的大脑区域。
B.对志愿者进行测试时,科学家们首先在他们身体的几个部分同时施以刺激。
C.志愿者脑部血液流量的变化可以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检测出来。
D.顶骨皮质区域活动程度高的志愿者感觉身体部位缩小或长大的程度也高。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0题。
(每小题3分,共计9分)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
少而好兵,事秦始皇。
秦始皇既灭三晋,走燕王,而数破荆师。
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
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
”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
”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
”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
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
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
信又攻鄢郡,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
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
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曰:“老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
”始皇谢曰:“已矣,将军勿复言!”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
”始皇曰:“为听将军计耳。
”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
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
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
”始皇大笑。
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
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
”王翦曰:“不然。
夫秦王怚而不信人。
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王翦果代李信击荆。
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
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
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
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
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
”于是王翦曰:“士卒可用矣。
”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
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
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荆兵遂败走。
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乃悉.国中兵以拒秦悉:全部。
B.大破李信军,入两壁.壁:军营。
C.王翦言不用.用:被采纳。
D.李信果辱.秦军辱:使……受辱。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寡人以.不用将军计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B.于是引兵而.西夫秦王怚而.不信人C.翦因.举兵追之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D.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王派李信攻打楚国,开始频频胜利,却不知道楚军正在跟踪追击他们,结果楚军大败李信部队,并杀死秦七个都尉。
B.秦军大败后,秦王亲自找王翦,请他出任统帅。
王翦认为,虽然自己老糊涂了,但他相信只有秦王能再次任用像他这样的良将。
C.王翦临出发时,请求秦王赐予许多良田、美宅、园林池苑等,目的是表示自己出征的坚定意志,不让性情粗暴对人多疑的秦王对他产生怀疑。
D.王翦抵达战场,不肯出兵交战,而是每天让士兵休息,供给好的饭食;荆军屡次挑战,秦军就是不肯应战,荆军就向东去了,王翦趁机追击他们,大败荆军。
第Ⅱ卷(共130分)四、(23分)1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1)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
译文:(2)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
译文:(3)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
译文: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题目。
(8分)月下独酌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⑴诗人笔下,月亮不仅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也成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
“月”的形象有什么特点?⑵诗人与明月之间亲密欢洽的举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⑵人固有一死,,,用之所趋异也。
⑶门衰祚薄,晚有儿息,,,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⑷固知一生死为虚诞,。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22分)阳光之下,泥土之上刘伟林⑴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许多的事物只有置身于某种背景或者是某类空间的时候,才能显露出真正的生活之光泽。
在潮湿而蓬松的土壤中居住着种子的信念,在黑暗中居住着爱情的誓言,在茂密的树梢后居住着鸟的翅膀,在木质或砖块结构的房间里居住着人的灵肉。
⑵对人类来说房间是最基本、最真实、最直接、最物化的空间形式。
游牧民族喜欢自带帐篷,逐河而栖;产生猎手的民族喜欢用木质建构房屋;而汉族人则用锻烧的砖块造就空间,这是怎样的把泥土变成金子的过程啊!⑶同样,我居住的房间是钢筋、混凝土之结构,环顾四壁,它使我实现了一个人的平凡、清贫,还包括清澈与湿润,在瞌睡中启合的梦幻。
于是,空气、阳光、花朵都被赋予一种内在的形式。
⑷房间不大,来回只有七步之遥,在泥土之上,又被压在阳光之下。
在七楼,七楼从另一种角度说,又是高于现实置于梦幻下的一个层面。
我在这十几平米的空间里认真地生活着,建立着自己内心的秩序,有时也怀想古代人与现代人生活的另一空间。
城市中总是充满着喧哗与躁动,但只要打开窗户,阳光与空气就横冲直入,而拉上窗帘,个人的梦想就已开始——黑暗是告慰的中心。
⑸随手关闭与启开的房门就像守侯幸福与拒绝灾难的过程,或者就如阿里巴巴一样也喊着“芝麻开门,芝麻开门”。
一个坐在固定房间里的读书人并不因为贫困而丧失拥有精神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