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气针法基本功锻炼方法

合集下载

陈为章意气针法

陈为章意气针法

泻行间,补曲泉(或阴谷, 或复溜)
眼干涩泻行间,补复溜;吃 饭多泻内庭,泻行间
可以加百会(醒头目),加曲池 脾热泻商丘
五、一招鲜
病症:咳嗽
左升右降示意图
一招鲜:左升右降
尺泽
大椎
尺泽
热咳有黄痰:
经渠
在鱼际上留针一小会儿,做泻针;

或者直接在鱼际出(泻)?
太渊 手
寒咳:Biblioteka 升 鱼际经渠右 手 太渊
降 鱼际
合(水) 尺泽 (子) 曲泽
少海
阴陵泉 曲泉 (母) 阴谷 (本)
B、异经补泻配穴法:阳经五腧穴表
经脉
五行 井(金) 荧(水) 输(木) 经(火) 合(土) 所属
手阳明大肠经 金
商阳
二间
三间
阳溪
曲池
手少阳三焦经 相火 关冲
液门
中渚
支沟
天井
手太阳小肠经 火
少泽
前谷
后溪
阳谷
少海
足阳明胃经 土
厉兑
内庭
陷谷
3、五脏有病取其原(穴), 下合(穴)治内腑
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与流止之处。 它反应脏腑原气之虚实情况。 常用来诊断和治疗相应脏腑病和经络病。
3、五脏有病取其原(穴), 下合(穴)治内腑
五脏
经脉
肺 手太阴肺经
心 手少阴心经
脾 足太阴脾经
肝 足阙阴肝经
肾 足少阴肾经
心包
原穴 太渊 神门 太白 太冲 太溪 大陵
同时活动肩膀。
病症:痰迷心窍 一招鲜:丰隆+中脘(也可用蒙石滚痰丸)
五、一招鲜
病症:腰脊突痛 一招鲜:额中下针,针尖朝上进一针,捻针活动腰 病症:腰两侧肩胛骨下脊柱两侧痛 一招鲜:在委中穴旁边找黑点放血,然后活动腰

针灸入门练针方法

针灸入门练针方法

针灸入门练针方法
针灸是一种中医学技术,通过刺激身体特定部位来调节身体机能和治疗疾病。

以下是一些入门练习针灸的方法:
1. 观察身体姿势:学习正确的身体姿势对于针灸操作至关重要。

针灸师需要保持患者身体直立,双脚分开与肩同宽,手臂放松放在身体两侧。

2. 观察疼痛反应:在开始针灸之前,观察患者的疼痛反应。

有些患者可能会出现疼痛的反应,如红肿、发热、麻木等,这些反应都是针灸的效果。

3. 熟悉针灸工具:练习使用针灸工具,如针灸针、拔罐器、火罐等。

掌握工具的使用可以使针灸操作更加准确和精细。

4. 练习刺穴:刺穴是针灸操作中至关重要的部分。

练习刺穴可以熟悉穴位的位置和对应的身体部位,以及正确的刺穴方法。

5. 练习针刺手法:针刺手法是针灸操作中的关键部分。

练习不同的针刺手法可以掌握不同的治疗方法,如斜刺、直刺、深刺等。

6. 练习针灸治疗:练习针灸治疗可以熟悉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和适应症,如拔罐、火罐、按摩、推拿等。

7. 实践中提高:针灸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中医学技术,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和经验积累来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

练习针灸需要耐心和坚持,逐步掌握技巧和治疗方法,不断积累经验,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针灸师。

第二章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第二章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0.22
36
0.20
直径:mm
(二)毫针的长短规格
旧规 格inch
新规 格mm
0.5
13
1
25
1.5
40
2
50
3
75
4
100
5
150
4
• 三、毫针的选择 (一)针具质量的选择
(二)针具规格的选择
5
• 四、毫针的检查 (一)检查针尖 (二)检查针身 (三)检查针根 (四)检查针柄
6
第二节 毫针操作基本功
25
(二)临床运用 1.深浅刺法 2.深浅补泻 3.取穴处方
(三)注意事项
26
• 六、提插法 (一)操作方法 (二)临床运用 1.催气 2.行气 (三)注意事项
27
• 七、捻转法
(一)操作方法
(二)临床运用 1.进针 2.催气 3.行气 4.针感保留与消减 (三)注意事项
28
• 八、导气法和平补平泻法 (一)操作方法 1.导气法 2.平补平泻法 (二)临床运用 1.催气、守气 2.适应病症
(三)守神定志、意气力结合
9
第三节 针刺前的准备
• 一、患者的体位 (一)选择体位的重要性
(二)临床针刺时常用体位 (三)选择体位的注意事项
10
• 二、腧穴的揣定 (一)操作方法 1.指切揣穴法 2.按压揣穴法 3.分拨揣穴法 4.旋转揣穴法 5.滚摇揣穴法 6.升降揣穴法 7.滚摇升降揣穴法
11
(一)操作方法 1.指按法 (1)单指押手法 (2)双指押手法
2.掌按法
17
(二)临床运用 1.揣穴定位 2.减轻进针疼痛 3.辨别得气 4.减轻组织损伤 (三)注意事项

针刺基本功

针刺基本功

针灸刺法基本功锻炼方法改进漫谈针刺基本功概述‚刺灸法是针灸临床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和治疗方法,是阐明理论,获取腧穴功用的技术基础,是影响针灸效应和提高治疗结果的重要手段。

‛而‚针灸感应的获得,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熟练掌握毫针操作,并自如运用于临床,是每一个针灸医生必须做到的,‛‚手法操作熟练者,不仅进针快,透皮时不痛,行针自如,病人乐于接受,而且能够调整经气,起到热补或凉泻的作用,亦可气主病所,取得迅速的疗效。

‛《刺法灸法学》中明确提出‚毫针操作必须逐步做到意气的训练。

练习太极拳和内养功,就可练意,练气,使全身气血旺盛,形神合一。

基本功的训练正是要把意气内养功与指力练习结合起来,使神易聚于指,指又活动自如,能很快适用于针刺临床操作。

‛其后又指出基本功训练,要练意,练气。

通过太极拳和内养功治神养身,必须做到:‚1、蓄积丹田之气以增强周身之力;2、调自身之气机以利于控制经气,太极拳是用意练气,也是行气练气的一种运动方法。

练拳以意行气,用意不用力,先意动而后行动。

这样就能做到‘意到气到,气到力到。

’因此说太极拳是一种意气运动,这种一起运动的过程也就是调自身气机的过程。

3、去浮躁二字意练清静之功。

临床医生经过多年实践可以做到:(一)增强指感,体察经气,(二)增强气力,气力结合,驾驭经气(三)宁神定志,意气力结合从而施针时可在针刺手法的运用上就会有章可循,并灵活自如,得心应手,从而取得显著的疗效。

现行的太极拳和内养功因为太极拳套路较长,按大多数人的速度打完一遍要20分钟左右。

内养功对自身控制和环境要求比较高,要空气清新,没有声、电、光的污染,这在郑州空气指数尚不能达到,要想掌握并能熟练运用于临床必须要经过一遍又一遍的联系揣摩推敲。

现在大学生课业繁重,极少有人坚持每天抽出大量时间去锻炼,而新编的太极拳结合了原太极拳和内养功的优秀组成部分,可以省时多次练习,对一招一式的不断重复,以求量度达到质度,提前达到要求。

针灸入门之如何练针

针灸入门之如何练针

针灸入门之如何练针(初级)针灸学习中针刺的疗效在于手法,手法的技巧在于练习。

我们在课堂上、书本上学到的针灸是一种理论知识,不能解决实际操作问题。

因为针灸和用药不同,药物是靠其特有的效能在人体发挥作用的,而针灸则是通过医者的手技操作才能生效。

所以手法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和外科医生的基本功——分离、止血、缝合、打结一样。

只靠听讲、看书,不解决问题,非实际练习不可。

须知用针治病,是在穴位作各种各样的动作,来调整机体平衡,纠正病理现象。

由于目的不同,必须用不同的手法。

如提插之深浅,用力之轻重,捻转之幅度,进退之疾徐,都要有一定的技巧。

好像书写、作画一样,同是一样的纸、墨、笔,由于作者的艺术水平不同,其作品的笔力神色亦有高下。

善用针者功底过硬,心灵手巧,一刺即入。

病人仅感微痛或不痛,运用手法则得气迅速,酸麻重胀的感传出现快,放散远,疗效高而且安全,针后有舒适的感觉。

不善用针者手法拙劣,如锥子刺肉,痛彻心骨,徒伤肌肤而疗效低,甚至出现后遗症或发生医疗事故。

因此针术也有高度的艺术性,必须长期练习,才会熟练。

要练到轻巧纯熟,得心应手,才算到家。

至于练针的方法,正如古语所说的:“大匠能予人以规矩,不能使人巧。

”初学者必须自己主动地勤学苦练,尤其在三伏天、三九天,大热大冷的季节,下苦功夫锻炼,练出来的功夫才是真功夫,才能过得硬。

要有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变黑”的精神和磨穿铁砚的耐心。

我们见过许多人,虽有一套理论知识,而在临床上则眼高手低,表现不巧或不会实际运用;或认为尖锐的钢针,刺柔软的肌肉不成问题,无须练针,这样是不恰当的。

为了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心手合一,减少病人的痛苦,千万不要忽视练针这个环节。

练针并不困难,不受任何条件限制,在工作余暇,休息时间,甚至在走路、谈话的时候都可以利用时间练针。

手里有针可以练,无针用空手作捻转提插动作,使手指灵活,也有益处。

只要朝夕不懈,持之以恒,自然就会“巧”了。

总之,“练针”作为针灸基本功之一非常重要,但是其练习方法却简单易行,只要下定决心,耐心地反复练习,一般能有百日功夫就差不多了。

一代针灸大师的八大针法绝技

一代针灸大师的八大针法绝技

⼀代针灸⼤师的⼋⼤针法绝技⼀、郑毓琳总结的针刺⼋⼤绝技郑毓琳根据《针灸⼤成》载“⾚凤迎源”、“青龙摆尾”、“苍龟探⽳”、“⽩虎摇头”、“龙虎交战”等按动物形象描述的补泻⼿法,结合临床,不断揣摩,不断实践,总结出了⼋种临床针刺补泻⼿法,即⼆龙戏珠、喜鹊登梅、⽼驴拉磨、⾦钩钓鱼、⽩蛇吐信、怪蟒翻⾝、⾦鸡啄⽶、⿏⽖刺法⼋种⼿法。

1.⼆龙戏珠系指施针时操作⼿法似耍龙灯时⼆龙戏珠⼀样动作,故名⼆龙戏珠。

操作⽅法:施针时使针刺感觉分两条线传导,包围眼珠为⽬的。

如针刺太阳⽳时,左⼿⾷指紧按⽳,右⼿持针速针或捻转进⼊⽳,针到⼀定深度,得⽓后,针尖先向上眼睑的⽅向提插或捻转,使热胀或凉胀的感觉传到上眼睑,⾄⽬内眦处,再使针尖向下眼睑的⽅向提插或捻转,使热胀或凉胀感觉传到下眼睑,⾄⽬内眦处,包围起眼珠。

此法⽤于针太阳⽳治疗⼀切眼病。

虚证⽤热补法;实证⽤凉泻法。

2.喜鹊登梅系指施针时操作⼿法似喜鹊在梅树枝上歌舞,头尾上下活动⼀样动作,故名喜鹊登梅。

操作⽅法:虚证⽤热补法,实证⽤凉泻法。

3.⽼驴拉磨系指施针时操作⼿法似⽼驴拉磨⼀样的动作,故名⽼驴拉磨。

操作⽅法:施针时⽤推盘⼿法(与古法盘针术相似)。

如针头维⽳时,左⼿⾷指紧按⽳,右⼿持针速刺或捻转进⼊⽳,得⽓后,将针提到⽪下,似推磨⼀样的推转针体,可连续推转⼏次。

热补法推转9次,推转的⾓度⼩;凉泻法推转6次,推转的⾓度⼤。

此法针头维⽳治疗头痛,针期门⽳治疗肝⽓郁滞,针章门⽳治疗痞块。

虚证⽤热补法,实证⽤凉泻法。

4.⾦钩钓鱼系指施针的操作⽅法似游鱼吞饵,与鱼钩上提的动作⼀样,故名⾦钩钓鱼。

操作⽅法:施针时⾏⼩提抖术。

如针膻中⽳,得⽓后,右⼿拇、⾷、中三指持针柄向前捻转多些,即得滞针现象,此似游鱼上钩吃⾷⼀样;右⼿持针柄,提着滞针的肌肤微微的拉抖⼏次。

补法连拉9次,泻法连拉6次。

此法针阳⽩、颊车、太阳治疗⼝眼㖞斜,针膻中、中庭治疗肝郁⽓滞、胸痹。

5.⽩蛇吐信系指施针时操作⼿法似⽩蛇吐信⼀样,⽤两枚针齐刺⼊⽳位中,故名⽩蛇吐信。

针灸基本功练习秘诀

针灸基本功练习秘诀

针灸基本功练习秘诀学习和运用针灸的人越来越多,练针是学习针灸的重要环节,历代医家摸索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并提出一些精辟的见解,主要可归纳为四,即:练心意、练指力、练手法、练运气。

1、练心意练针中的心意是指习者对针感的体验和毫针的控制。

众所周知,中枢神经系统支配人体的感觉和运动,当心意高度集中在指端、针尖时,指感最敏锐,指力最强,手指运动的灵活性和协调性最好,病人也最易得气。

因此,练针首先要练心意。

《内经》极为重视用针时医者的心意,称其为'治神',并将其作为针刺治病的要则,针灸医生的首务。

主张'用针之要,无忘其神''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并指出用针时如果忽视'治神',就可能出现'精神不专,志意不理',造成'神气不相随,入针气不至'的不良后果。

这实际上就强调了练心意的重要性并向习针者提出了练心意的要求。

练心意的方法很多,如蔺云桂先生在《针法灸法图解》一书中提出了准确度练针法和指感练习法。

前者是由同一点进针刺向棉垫中不同位置的黄豆、绿豆的练习;后者是刺置于棉垫中不同层次的、直径4cm以内的牛皮纸片、毛边纸片,并探明其所在的层次、大小及形状,如圆形、正方形、多边形等。

二者都是比较有效的方法。

练心意关键是在练针时思想集中,凝神于指端、针尖,细心体察针下感觉,同时提高手脑协调、控制毫针的能力和一丝不苟、坚持不懈的精神。

即'必一其神,令志在针'(《灵枢·终始》)。

只有平时在练心意方面多下功夫,临床用针时,才可精神安详,心无外慕,将自身的精、气、神灌注于针下,并能辨气之变,以意行气,令补泻无误,取得良好的疗效。

2、练指力指力,不仅指手指力的强度,更重要的是操作者控制毫针的能力,将有限的指力控制和集中在针尖上,从而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能。

从广义上说,指力包括了掌力、腕力、臂力,甚至全身气力和意念的协调。

神意气内功理法

神意气内功理法

神意气内功理法神意气是构成传统太极拳艺之内功的三要素。

通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途径和方法训练、积储而成内功。

太极拳内功蕴藏在拳架之中,主导、催促着形体产生与内功变化相关的动静、开合的运动姿势。

这是太极拳阴( 内功)阳(拳架)相生,内外相合之基本规律的体现。

下面就是店铺整理的:神意气内功理法。

供您阅读!神意气内功理法以下披露的神意气内功理法是杨家先贤在积年累月的修炼和教授拳艺的实践中取得的宝贵经验,其间蕴藏着无穷智慧与奥妙玄机。

学者由此而入可知修炼太极拳之门径,细心揣摩体验,不难得太极拳艺的精髓。

现就太极拳的运用注释如下:神意气内功理法一、神:是自身精神力量的凝聚和积累在行拳和揉手中的体现,由积功日久始得之。

惟拳艺进展到中级阶段才对拳中之“神”的运走有所感知。

最早是在盘拳过程中意识到的忽隐忽现,进而神的显现对行拳、揉手的助益非同寻常,令人兴奋而又不可思议。

待真正掌握了行拳之规律以后,人的理解力与反应速度会大大提高,处变不惊,应对自然。

外在气定神闲,内在聚精会神,可在瞬间与意念、内气的行止相契合,支配调动内功的运走于无形。

在行拳与揉手中,“神”所表现出的奥妙与威力超乎想象,生机勃勃、变化莫测。

神的运用不受身体内外所拘,亦不受时间、空间所限,能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发挥其养生和技击作用,不受外物干扰,亦无阻碍。

神意气内功理法二、意:太极拳对意的运用发自内心。

所谓“心诚于衷(中)而显于外”之中位于胸部正中、两乳之间。

此处亦是中丹田的所在。

前人围绕着胸部十字中心这个点在太极拳论中做过许多文章,譬如:“手从口出、手从口收”“发于中、形于外、达于四围”“有心不用何时哓”“运用在于心”等等都指明了心意在太极拳修炼中的特殊地位与重要性。

“意在先”“重意不重形”是初学阶段由用力做势向“意领招出”过渡的思想基础。

从一开始学拳就要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如何用意识引导动作上,一招一式都要以意识引领着形体的运行,从而逐步进入“招中有术”的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气针法基本功锻炼方法
一、闭目瞑心坐:
盘坐、平坐均可,双目轻闭,舌抵上颚,牙齿轻叩,口唇微开一缝。

肩背放松气沉丹田(气海穴),心不乱想,意守丹田,自然呼吸,吸气小腹隆起,呼气小腹凹陷,呼吸要求匀、细、缓、静、无声。

每日坐2~4次,每次30~60分钟,本功法可练30天左右。

二、太极站桩:
站立地面,双组分开(一只横足宽),头正直,双目闭合,舌抵上颚,全身放松。

呼吸与意守同静坐法,双手微抬起,虎口相对,置于小腹(丹田)前,似抱一太极球状。

每日2次,每次20~30分钟。

练习1~3个月。

本功站到一定时间后,由于意气的修炼,可产生内气(叶城真气或元气)激动,出现肢体微动,双手上下抖动,这种抖动似有意又似无意。

似有意指的是手甩动时练功者自己知道,似无意指的是懂得频率、强度、次数、时间又不是练功者规定,一般几分钟后即可自行停止。

受抖动或甩动后又热涨感觉,这是内气向外发放的一种初级形式。

三、合掌领气法:
站立姿势同太极站桩法。

双手于胸前合掌,丹田呼吸,意守双掌。

双手合掌时可稍用意和用力,这样可引气到手,而使手开始抖动,这种抖动比太极站桩的剧烈,容易产生疲劳。

一般只动三分钟左右(有的体质差,只能动几十秒钟),很少有超过5分钟的。

四、发气法:
也称指板发气法。

制作50~100块与本人手掌大小的木板(一般宽15公分,长20公分,厚1~1,5公分)。

练功时,手置于木板上,手指及掌心紧贴于木板,然后以意领气到手,零售发出微微颤动,木板也随之颤动。

发气力大时,木板颤动幅度大并有咯咯响声,当气力发放完后,手的颤动会自行停止不动。

开始先从一块木板练习,手有利后再添加木板,最多的可添加倒几十块,过去能练到100块,但很少有人达到这种功夫。

左右手交替练习。

五、极拳法和沙袋法:(从略)
意气针法在临床上的应用
一般在炼一百天以后,大多数可以运气行针。

常用的有无极针法,意气行针法和意气点穴法。

一、无极行针法:
操作时和传统针法一样,只是无极针要求:“手不离针,针不离手,以气运针,手到病除”。

进针时手握住针柄,直刺入穴位候不捻转,留针时手不离针柄,一般留针由几十秒到3~5分钟,起针后再针第二个穴位。

在行针时,要求医师精神集中,“手如握虎”,以术者之气通过针体传到患者穴位内。

以术者之气来调动病患者之经气,而不是靠补泻的手法来激发病人的惊奇。

这种阵法,得气也起针,不得气不施手法也起针。

取穴多选用北部的夹脊穴和俞穴,也可用于耳穴。

二、意气行针法:
施术手法和无极针法相似,所不同的是在进针后食用补泻手法,意气与手法相结合,以激发病人的经气;同时也告知病人配合,调动病人的意气与医师的意气相结合。

这样针刺入穴位后,气至迅速,疗效高。

病人的意气职位重要,是提高疗效关键之一,不可忽视。

意气行针法的手法除直刺外,捻转、提插,以及呼吸、迎随补泻手法均可应用。

但极须注意,手不离针柄,气至后手仍握住针柄30秒~3分钟左右,在留针10分钟或立即起针。

但术者有某些原因,如患病、疲劳等,不宜使用意气针法时,
不要勉强应用意气针法,可该用普通针法。

三、意气点穴法:
用于惧怕针刺者或临时急救之用。

运用时,和意气针的领气一样,只是不用针,而用手指代针进行点、按、揉,以达到治病目的,多用右手食指或中指,操作时要轻点穴位,不可粗暴过力,以免损伤软组织。

这种点穴法要用的是“气”,而非靠“力”,其他同上。

运气施针法是运用术者本身之内气,补益、调整患者之经气,多为补养调理作用。

古治疗需用泻法时,一般不用本法。

兹举数例说明:
1.褚××,男,40岁,1971年起因生气制左半身不适,有气走串感,时有胀疼,脉弦滑,苔薄白,证属肝气郁结。

治则:疏肝解郁理气。

取穴:合谷、太冲(双)、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均左侧)。

太冲用泻法,不用意气行针,针刺入穴位后留针不动,足三里、合股、三阴交、可用补法,针刺入穴位后,手不离针柄进行意气针法。

反映:针刺入足三里意气行针后,即有一股热流(病人自述)从足三里处通到膝关节部位,有膝部又返回到腹股沟(髀关穴处),继续行意气针手法,可使热流上行到左腹(天枢穴处),最后热流终止于左胸部(期门附近)。

热流缓慢地上下
流动,这个流动的线路恰恰是针刺前感到不舒×服的部位。

此例在出现针感后即打嗝、放屁,半身不适感消失,每次行针10分钟,3次治愈。

2.潘××,女,36岁。

突然头晕一日,天旋地转,不能睁眼,伴轻度耳鸣,恶心呕吐,烟杆,脉弦细,舌质红。

证属肝阳上亢。

治则:平肝潜阳。

取穴:太冲、风池、肝俞、太溪、通天。

太冲、风池、肝俞用泻法;太溪用意气针法。

反映:针太溪后行针3分钟眩晕减轻,呕吐亦止,通天穴意气行针法约4分钟,即能睁眼坐起,再手运针脑内穴后又舒适清新感。

一次治愈。

3.韩××,男,10岁。

左侧颈部疼痛,不能转头,欲回头时须连同全身转动已有7天。

外观头歪向右侧,左颈肌紧张,触摸疼痛++,证属风寒侵袭颈背,局部经气受阻。

治则:祛风散寒,舒筋活络。

取穴:耳穴颈椎,用意气针法,刺入穴位后,手搓针不放,待耳热发红时松手,嘱患者立即转东颈部。

反映:本例行针1分钟许,转头自如,疼痛完全消失。

4.赵××,女,32岁。

1977年2月4日,因晨起床开箱去衣服,不慎扭伤腰部,疼痛逐渐加重,行走、梳头受限,不能大声说话和咳嗽,由人搀扶而来诊。

本例因突然动作,腰部扭伤,经气运行受阻,气血淤滞于局
部而致病。

治则:疏经活络,消淤止痛。

取穴:耳穴,穴位点压,用食指尖(任何指尖),再患侧耳廓颈椎穴处点压,只用1秒钟疼痛完全消失,活动自如,为用人和针法。

以上就笔者学习前人经验,总结个人体会过程中的点滴心得,抛砖引玉,不当之处,请前辈和专家指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