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家庭寄养模式的调查与思考
孤残儿童家庭寄养的现状,困境及应对策略

孤残儿童家庭寄养的现状,困境及应对策略摘要:作为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孤残儿童需要更多的关心与照顾,只有采取科学、合理的抚养与教育手段,才能使孤残儿童得到更好的照顾,促进身心健康成长。
当前,家庭寄养方式优势更明显,能够满足孤残儿童更多成长需求,更利于孤残儿童融入社会与生活,但在实施中仍面临一些问题与挑战,需要进一步调整、优化家庭寄养的方式方法,以促进家庭寄养的可持续开展。
关键词:孤残儿童;家庭寄养;问题;对策引言:受传统观念影响,家庭寄养模式仍面临诸多困境与挑战,包括相关的政策转变、儿童个性发展、家庭适应性等。
下面本文就将具体分析当前孤残儿童家庭寄养的现状,探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改进对策,以切实保障孤残儿童的健康成长。
1.孤残儿童家庭寄养现状目前全国家庭寄养的儿童有6991人,而且最新出台的《家庭寄养评估标准》对寄养的标准做出了明确规定:未满18周岁的孤儿、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有家庭养育情感需求的、儿童身心情况适合家庭养育、不需要长期进行医疗康复或长期依靠专人照料且短时期内不适宜进行家庭收养。
面对如此庞大的弱势群体,很多慈善、福利机构、公益组织根本无法负担对他们的养育,关爱也往往流于形式或者仅给予暂时性的帮扶,而且很多时候,没有带去关爱,反而带去了困扰。
基于此,家庭寄养的方式更符合孤残儿童实际情况,对将来融入社会是最有利的,但是目前,在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相关政策、计划仍不充足,有关经验也较少。
以广西为例,截止到2019年,该地区共有孤儿11818人,其中集中养育孤儿1821人,社会散居孤儿9997人,收养登记1949人。
而本地区家庭寄养仍处于探索阶段,依然缺乏成熟的经验,未能形成完整的配套体系,对于孤残儿童仍主要采取福利院集中安置、养育的方式,比如,在2021年11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政厅等15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儿童福利机构优化提质和创新转型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家庭教养方式调研报告

家庭教养方式调研报告近年来,人们对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关注不断增加。
家庭教养方式被认为对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着重要影响。
为了了解家庭教养方式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调研的方式进行研究。
我们在本次调研中选取了50个家庭作为样本,并对这些家庭的教养方式进行了详细调查。
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我们探讨了以下几个方面:家庭教养方式的表现形式、家庭教养方式对个人发展的影响、家庭教养方式的问题及其原因。
首先,我们调查了家庭教养方式的表现形式。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家庭倾向于采取民主式教养方式。
在这种教养方式下,父母会给予孩子一定的自主权,鼓励他们自主思考和决策。
同时,家长会对孩子进行引导,给予他们的支持和鼓励。
这种教养方式能够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信心,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
其次,我们调查了家庭教养方式对个人发展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家庭教养方式与个人的发展密切相关。
采取积极的教养方式能够培养出有自信心、责任心和创造力的个体。
相反,采取消极的教养方式可能导致个人性格上的缺陷,例如自卑、依赖性和无创造力。
因此,家庭教养方式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最后,我们调查了家庭教养方式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调查结果显示,家庭教养方式存在一些问题,如溺爱、过分控制和过分严厉。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首先,一些家长缺乏教育知识和技巧,不知道如何正确地教养孩子。
其次,一些家长受到其自身的教育经历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将过去的教育方式简单地传承给下一代,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综上所述,家庭教养方式对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家庭采取了积极的教养方式,并能够对个人产生积极影响。
然而,家庭教养方式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引起重视。
为了改善家庭教养方式,我们应该加强教育知识的普及和家庭教育技能的培训,提高家长的教养水平,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教育孩子。
此外,我们还应该加强社会对家庭教育的支持,为家庭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资源。
苏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苏州市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苏府办[2013]196号
![苏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苏州市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苏府办[2013]196号](https://img.taocdn.com/s3/m/81c4c300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16.png)
苏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苏州市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正文:---------------------------------------------------------------------------------------------------------------------------------------------------- 苏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苏州市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苏府办〔2013〕196号)各市、区人民政府,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苏州市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已经市政府第1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苏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3年9月18日苏州市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国家、省市有关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居家养老的实践,现就我市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家庭负责,建设多层次、多元化的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周到、便捷、高效的优质服务,解决居家老年人生活困难,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二、服务对象根据实际情况分政府援助对象、政府补助对象和自助对象三类,其中是政府援助、补助对象的老年人应具有苏州市户籍。
(一)政府援助对象。
1.日常生活需要介助或介护的城乡五保供养对象及低保和低保边缘孤寡老人;2.日常生活需要介助或介护的市级以上劳动模范、重点优抚对象、归国华侨的老年人;3.日常生活需要介助或介护的“二无”(无子女、无劳动能力)、无子女照顾、子女残疾以及独生子女家庭对象中的困难老人。
(二)政府补助对象。
84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和70周岁及以上的计划生育特别扶助对象,三年逐步扩大到8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
(三)自助对象。
有经济条件的需要居家养老服务的老年人。
苏州宠物行业报告

苏州宠物行业报告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宠物行业在苏州市迅速发展。
宠物作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苏州的宠物行业也呈现出了蓬勃的发展态势。
首先,苏州市宠物饲养人口逐年增加。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养宠物。
根据苏州市宠物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苏州市宠物饲养人口已经超过100万人,其中狗和猫是最受欢迎的宠物品种。
这也为苏州的宠物行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其次,苏州的宠物行业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除了传统的宠物饲养外,越来越多的宠物服务机构如宠物美容、宠物医疗、宠物寄养等也在苏州市崭露头角。
这些新兴的宠物服务业不仅丰富了宠物主人的选择,也为宠物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再者,苏州市宠物行业的产业链不断完善。
随着宠物市场的不断扩大,宠物食品、宠物用品、宠物医疗等相关产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目前,苏州市已经形成了以宠物食品、宠物用品为主导的宠物产业集群,为苏州市宠物行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最后,苏州市宠物行业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忽视。
随着宠物饲养人口的增加,宠物市场的竞争也日益激烈。
如何提升宠物服务的品质,满足宠物主人的需求,成为了苏州市宠物行业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同时,宠物市场的乱象也需要得到有效的整治,加强对宠物市场的监管,保障宠物及宠物主人的合法权益。
综上所述,苏州宠物行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但随着宠物饲养人口的不断增加,宠物服务业的不断丰富,以及宠物产业链的不断完善,相信苏州的宠物行业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隔代教养调研报告

隔代教养调研报告隔代教养是一种现象,指的是父母不在孩子身边,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子女的教育方式。
这种教养方式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常见,因此,我展开了一项关于隔代教养的调研工作。
首先,我对一百名隔代教养的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他们与父母的亲密程度、个人成长感受以及心理健康状况等方面。
结果显示,大部分儿童与父母的互动时间较少,他们很少能够亲身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教育。
在个人成长方面,超过六成的儿童对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缺乏家庭支持表示不满意。
此外,有三成的儿童因为缺乏父母的陪伴而产生了心理健康问题,比如孤独感和情绪不稳定等。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隔代教养的现状,我还进行了一些深度访谈。
我采访了十名从小受隔代教养的儿童和他们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
在访谈中,我了解到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普遍存在教育理念陈旧、缺乏现代教育观念的问题。
他们通常倾向于保守和传统的教育方式,比如过度纵容孩子、缺乏积极引导和理解等。
同时,由于年纪较大,他们对现代教育方法和技术也不太熟悉,无法提供与时俱进的教育。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隔代教养就完全没有好处。
在访谈中,我也注意到一些正面的因素。
首先,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通常对孙子孙女有更多的耐心和关爱,给予了他们额外的呵护和宠爱。
这对于儿童的心理成长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其次,隔代教养也可以促进家庭的凝聚力,增强亲属关系的紧密度。
对于解决隔代教养带来的问题,我提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社会应加强对隔代教养的关注和研究,提供相关的政策和支持措施,同时鼓励父母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
其次,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应提升自己的教育素养,学习现代教育观念和技术,以更好地引导和教育孩子。
最后,父母和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之间应加强沟通,建立有效的合作方式,共同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综上所述,隔代教养是一种现象,对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隔代教养也有一些积极的因素。
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和建议,我们可以促进隔代教养的发展,并为儿童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
城市空巢老人养老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以苏州为个案

根据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 口普查的 资料, 中国 60岁及 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 到 1. 3亿, 占总 人口的 10. 3% , [ 1] ( P120) 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 , 中国已经进入 了老龄化社 会。而在人 口老龄化的过程中, /空巢 0家庭或空巢老人正在成为学术界 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 学者们已经就 此展开了一 些研究。在 学者们已有的对城市老年空巢 家庭或空巢老 人的研究 中, 以 对空巢家庭成 因的分 析 [ 2] 和 对空 巢老 人生 活状 况 (或 基本 特征 ) 的描述和分析 [ 3- 7] 居多, 而对城 市空巢 老人养 老中存 在的问题进行专 门论 述的较 少。本文 即是 对苏 州城市 空巢 老人养老中存在 问题 的探讨。 苏州是 中国 经济 较为发 达的 地区之一, 对苏 州城 市 空巢 老 人养 老中 存 在的 问题 进 行研 究, 不仅有助于为政府 相关 决策 提供理 论依 据, 而且可 以与 其他城市进行比较, 从而有助于空巢家庭理论研究的提升。
社会化居家养老的探索与思考

社会化居家养老的探索与思考作者:刘秀雪来源:《学理论·下》2010年第10期摘要:随着社会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家庭趋于小型化,空巢家庭和独居老人不断增加,家庭赡养功能逐渐弱化,因此,探索老年福利事业的新途径、新方法已势在必行。
通过在对苏州市平江区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社会化;居家养老;措施中图分类号:C913.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30-0072-02进入21世纪,我国迎来了人口迅速老龄化的时代,如何面对迅猛而来的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
在现代化因素的挑战之下,传统的农村居家养老功能逐渐削弱,此外,机构养老也存在着诸多局限性,如成本高、养老设施投入不足、入住老人容易产生精神抑郁、孤寂的心理疾患等,再加上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居民的养老观念,也不允许我们发展以机构养老为主的养老方式。
在上述这样的社会条件和背景下,社会化居家养老便呼之欲出。
社会化居家养老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居家养老的概念,而是“居住在家中、由社会提供养老服务”的养老方式,它强调家庭在养老方面的责任,但是更强调政府和社会应积极承担社会养老的责任和义务。
以家庭养老为基础,以社区养老服务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补充,这将是未来社会养老的主要模式。
一、平江区社会化居家养老工作的现状苏州平江区人口23.4万,其中60岁以上的50 138,占全区总人数的21.4%,并逐渐成上升趋势。
面对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的新形势,平江区把养老服务事业列为政府为民办实事的“民生工程”,结合本区的实际情况,并借鉴其他地区的经验,平江区形成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并全方位打造“9073”乐龄工程,即到2015年实现90%的老年人居家养老,7%的老年人社区养老,3%的老年人机构养老;针对老年人服务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各社区在为老人服务的工作上做了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的有益探索,推出了十大“乐龄”新举措,包括:乐龄之家、“爱晚亭”乐龄福利院、乐龄旅游工程、乐龄超市、乐龄“健康管家”、乐龄日托中心及社区乐龄配餐点、乐龄法律援助中心、乐龄服务热线“968891”、乐龄医疗救助等;树立“安康养老”理念,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让老年人感到对自己的生命仍有控制,从而提升对自己的评价和自尊,提升生活质量;专门设立“爱心一键通”紧急救援热线,24小时为空巢独居老人提供紧急救援。
寄养服务中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法

寄养服务中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法随着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以及家庭成员们的工作压力增加,更多的人选择将自己的宠物送到寄养中心或找寄养人照顾。
然而,在寻找和选择寄养服务时,往往会遇到一些问题。
本文将讨论寄养服务中常见的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法。
问题一:“如何选择合适的寄养服务?”寄养服务众多,从个人寄养人到专业的宠物寄养机构都有。
在选择寄养服务时,以下几点可以帮助您做出决策:1. 参考他人的推荐:询问朋友、家人或其他宠物社区的成员他们的寄养经历和推荐,这样可以获取到一些口碑好的寄养服务。
2. 考察物理环境:寄养服务的环境非常重要,确保寻找到提供适合宠物居住的宽敞、干净的场所,以及充足的户外活动空间。
3. 了解寄养人员的背景和经验:个人寄养人或者寄养中心的工作人员应该能够提供关于他们的资质和经验的详细信息。
4. 考虑宠物的特殊需求:如果您的宠物有特殊的医疗需求或行为习惯,确保选择到能够提供相应关怀的寄养服务。
问题二:“如何保证宠物在寄养期间的安全?”寄养期间宠物的安全是所有寄养人的首要考虑。
以下是一些方法可以确保宠物的安全:1. 验证寄养中心的安全措施:选择寄养中心时,确保它们有安全的围栏、牢固的建筑和适当的监控措施来防止宠物逃脱或遭到伤害。
2. 了解和提供宠物的健康信息:确保寄养人员了解宠物的健康状况,包括接种疫苗和服用药物的情况。
同时,提供宠物的医疗记录和紧急联系人的信息,以防万一发生紧急情况。
3. 提供个人物品和食物:在寄养期间,给寄养人员提供宠物所需的食品、玩具和床铺等个人物品,以提供它们一个熟悉的环境,也为它们提供适当的安慰。
问题三:“如何缓解宠物在寄养期间的压力和焦虑?”宠物在寄养期间可能会感到压力和焦虑,因为他们与主人分离、环境发生改变。
以下是一些建议帮助宠物在寄养期间适应:1. 慢慢过渡:在宠物开始寄养之前,可以逐渐引导它们适应新环境。
先带宠物短期寄养,让它们了解寄养场所和人员,然后逐渐延长寄养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家庭寄养模式的调查与思考作者:石庆龄来源:《学理论·上》2013年第03期摘要:从寄养家庭生活照料、寄养家庭成员互动、寄养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对苏州市家庭寄养模式进行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寄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孤残寄养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的成长,但该模式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提出诸如建立完善的寄养评估机制;注重寄养儿童与寄养家庭的匹配问题;提高寄养家长的素质与能力;加大宣传力度;调整收养条件;扩大医保范围等建议。
关键词:家庭寄养;孤残儿童;苏州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7-0073-03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孤残儿童的照料也逐渐由“福利院集中模式”向“家庭寄养模式”演变,彰显“人文关怀”。
作为社会事业发达的城市,苏州也引入了家庭寄养模式。
苏州市社会福利院本着“城乡结合与点面结合”的原则,将寄养工作从市区扩展到东渚和西山,现有寄养儿童75人,寄养在市区的有26人、东渚29人、西山20人,其中28户家庭寄养了两个孩子。
苏州的家庭寄养模式运行效果究竟如何?本文从寄养家庭生活照料、寄养家庭成员互动、寄养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对苏州市家庭寄养模式进行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
一、苏州家庭寄养模式的调查笔者从寄养家庭生活照料、寄养家庭成员互动、寄养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寄养儿童劳动技能、寄养儿童学习能力、寄养儿童人际网络发展等6个方面,对寄养家庭以及邻里发放问卷(寄养家庭65户,邻里108户)调查苏州市家庭寄养模式的实施效果,调查结果如下。
(一)寄养家庭生活照料总体而言,寄养家长对寄养儿童的生活照料较好。
其一,家长对孩子穿衣较为关注,不仅勤帮孩子换洗衣服,而且关心孩子冷暖以增减衣服。
帮孩子换洗衣服的频率高或较高的家长比例分别为45.3%和54.7%。
常关心孩子冷暖并且及时加减衣服的家长占37.5%,较为频繁地给孩子增减衣服的家长占60.9%。
其二,家长对孩子日常饮食关注度高,常注意营养均衡和荤素搭配。
对孩子日常饮食的关注度高的家长占52.4%,关注度较高的占46.0%,关注度一般的占1.6%。
其三,绝大多数家长会半夜起身去探视孩子的睡觉情况。
不仅如此,由于寄养孩子的身体情况不佳,有半夜哭闹、抽搐的情况,寄养家长时常在夜里起床照顾孩子。
经常或较为经常得半夜起身去探视孩子睡觉状况的家长比例分别为50.0%和40.6%。
但是,在生活照料上也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家长帮孩子添置衣服的频率不高,帮孩子添置衣服的频率不太高的家长为四成,而且添置的衣服大多是已有的旧衣服或福利院定期发放的衣服。
其次,一些家长带孩子出行较少。
4.7%家长从不带孩子出门,18.8%的家长偶尔带孩子出门。
(二)寄养家庭成员互动调研发现,寄养儿童与家庭成员之间关系融洽、互动良好。
55.6%的家养家庭中家人经常关心孩子,39.7%的寄养家庭中家人比较关心孩子;92.1%的寄养家庭中的家人经常或时常和孩子玩耍;95.3%的寄养家庭中的家长对孩子有耐心。
(三)寄养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寄养儿童中的生活自理能力比以前有所提高。
但生活自理能力总体情况偏差,同时孩子之间的差异性大。
完全不能穿衣服的所占比例超过70%;完全不能自己用调羹吃东西的比例为57.8%;完全不能自己洗手擦脸的比例为70.3%;不能自己脱鞋袜的所占比例相对较小,但是也有超过一半的孩子完全不能自己脱鞋袜。
在被调查的所有寄养儿童中,寄养在东渚的孩子大多是脑瘫的孩子,他们在肢体上有很大的缺陷,很难用手脚进行自理行为和劳动。
在市区的孩子大多年纪较小,不能自理;在西山的孩子,虽然年龄都比较大但由于大多是脑瘫,因此仅有少部分有一定的自理能力。
值得庆幸的是,仍有29.7%的寄养儿童完全能自己脱鞋袜;25.0%的寄养儿童完全能自己用调羹吃东西;17.5%的寄养儿童完全能自己穿衣服;12.5%的寄养儿童完全能自己洗手擦脸。
(四)寄养儿童劳动技能完全不能出门去小卖部买东西或帮助家务劳作的寄养儿童的比例均超过90%,多数寄养儿童在家务上表现出了较高的热情,常模仿父母干家务活,但是由于自身身体状况,常常会“好心干坏事”。
当然,寄养儿童的劳动能力既与年龄有关也与所患疾病有关,不可一概而论。
调查发现,为培养寄养儿童的劳动技能,不仅需要寄养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的教导和福利院工作人员的配合治疗,更重要的是引入更专业的机构和组织,提供更全面以及更有针对性的指导措施,以便改善寄养儿童在运用肢体方面的细节,针对性地提出康复建议。
(五)寄养儿童学习能力调查发现,儿童智力的缺陷比身体的残疾更严重。
在动手和模仿方面,寄养儿童表现较好,有简单模仿能力的寄养儿童占35.9%;69.2%的寄养儿童能单手抓握东西,双手能抓住塑料玩具球之类的东西;40.0%的寄养儿童能指出身体上的三个主要部位;38.5%的寄养儿童能单手开合剪刀。
但是,在语言和理解力方面,寄养儿童中超过84.4%的孩子不能做到发音清晰,甚至不能讲简单的句子,比如“我饿了”。
在识字和算术上,他们的学习能力更差,87.3%的寄养儿童不会简单的算术,93.7%的寄养儿童完全不识字。
大多数不识字、不会简答算术的寄养儿童都是智力上有很大问题的孩子,但有些情况较好的寄养儿童也不识字,不会简单的算术。
主要原因是寄养家长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在寄养家庭中,主要照顾者是奶奶或者妈妈等家庭主妇,一般是非上班族。
17位照顾者是文盲,10位拥有小学学历。
即使识字的家长,在教育上也缺乏正确的方法或认真的态度,致使有些情况较好的孩子也不能认识字。
在本次调查中,虽然寄养儿童中能进行简单交流的人只占到30%,但是与机构照料相比已经有很大进步。
不仅如此,许多儿童的社会行为增加,待人礼貌,热情好客等。
从儿童进入家庭以来,近50%的孩子封闭的性格发生了变化。
这说明寄养模式对孩子的性格健康发展更有利。
在寄养家庭中,能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得到寄养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他们疾病的痛苦。
(六)寄养儿童人际网络发展在社区中,寄养儿童和其他寄养孩子玩得比较多,与非寄养孩子玩得较少。
经常跟其他寄养的孩子一起玩的寄养儿童占64.0%,经常跟社区里非寄养的孩子一起玩的寄养儿童占50.7%。
许多寄养儿童接触到其他寄养孩子并不是在日常的生活中,而是在福利院安排的康复训练过程中。
在简单的交往上,寄养儿童的邻居对寄养儿童的接受程度比较高,但当涉及更深层次的交往时,则接受度明显降低。
寄养儿童常会被邻居抱抱或者逗着玩,大多数寄养儿童看到邻居会很开心。
70.1%的邻居愿意遇到寄养儿童时会简单打个招呼;52.3%的邻居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跟寄养儿童一起玩;49.5%的邻居愿意抱抱这些寄养儿童。
但是只有17.8%的邻居愿意邀请寄养儿童来自己家里玩;12.1%的邻居能接受有空时帮忙带寄养儿童;只有8.4%的邻居愿意寄养儿童暂时住在自己家里;而只有3.7%的邻居愿意成为寄养家庭。
这表明邻居并未完全接受寄养儿童与寄养事业,对寄养问题仍有很多不明确的地方。
二、进一步完善寄养模式的思考总体而言,苏州在推进家庭寄养模式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寄养儿童在各方面都有进步。
但也必须看到,一些方面还存在不足,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在调研基础上,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寄养评估机制当前应建立完善的寄养评估机制。
寄养前,应评估儿童健康状况、学习能力状况等,以确定是否能寄养。
并不是所有的孤残儿童都适合家庭寄养,若孤残儿童存在严重的或者容易复发的疾病、传染性疾病等,则不能够进行家庭寄养。
同时,并不是所有的寄养家庭适合寄养。
要对寄养家庭进行评估,主要包括寄养家长和家庭的基本情况、人际交往情况以及对寄养儿童有何要求等。
这就需要福利院与所在居(村)委会进行有效的合作,因为对寄养家庭基本情况和人际交往情况的了解不仅要从当事人处获取,更要通过第三方(包括居委会相关工作人员和邻居)予以获取。
寄养后,也要加强动态评估。
隔一段时间对孩子进行身体、智力和社会交往等能力方面的评估,对于照顾不合格的寄养家庭应做更为严谨全面的相关评估,比照多方意见、衡量得失,决定取缔或是继续寄养。
对于那些照顾得当并且有成效的寄养家长应给予一定的奖励,可以是精神上的褒奖也可以是物质上的奖励。
同时,应及时对这些家庭进行宣传报道,让百姓了解她们的存在,认同与支持她们的付出,以鼓励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成为寄养家庭。
(二)注重寄养儿童与寄养家庭的匹配问题寄养儿童与寄养家庭的匹配问题十分重要。
目前在苏州,市区的寄养家庭分布较为松散,东渚和西山的寄养家庭分布较为集中。
市区的寄养儿童中有健康者,但更多的是患有疾病或残疾的,而且病种比较杂,但大多比较轻微或能治愈。
寄养在东渚的孤儿的病因比较集中,主要是癫痫或脑瘫患者。
西山的寄养孤儿主要是智障(或低智)和唐氏孤儿。
针对这一现状,福利院可以在此基础上完善寄养方式。
建议如下:其一,患有突发性疾病的儿童寄养应尽量寄养在市区范围内,避免远距离就医而延误了最佳治疗时间。
其二,对于那些对外界有反应和感知、比较接近正常儿童的孩子应将其寄养在家长文化素质较高、能对孩子进行认知和学习能力训练的家庭。
其三,合理搭配寄养孩子的数量。
目前寄养制度在苏州的辐射范围比较小,呈现出寄养儿童与寄养家庭的数量不成正比的状况,于是一户寄养多个孩子就成为必然选择。
一户多个孩子固然能缓解孩子数量多与寄养家庭数量少之间的矛盾,但是也加重了寄养家庭的负担,失去了“一对一”照顾的专一性,如果寄养在一个家庭中的两个孩子存在一好一坏的明显差别,还容易造成家长偏袒现象,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建议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寄养儿童,一个寄养家庭最好只寄养一个,以便家长专心只带一个孩子,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这个孩子身上。
如果一户寄养两个孩子,建议将病情比较轻的两个孩子放在一起,这样,除了减轻家长负担外,两个孩子还能一起玩耍,之间还能产生互动与交流。
(三)提高寄养家长的素质与能力苏州市社会福利院主要采取“城市与农村家庭结合寄养型”,具有城乡结合与点面结合的本土特点,把正常及轻残儿童寄养在城市家庭,把残疾程度较重儿童寄养在农村家庭,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家庭和农村家庭的各自优势,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单一的城市家庭寄养和农村家庭寄养的不足,是一种创新。
但是也会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寄养家长整体素质和能力可能偏低。
寄养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让孤残儿童享受家庭的温暖,同时对于患有疾病的孩子而言,家庭寄养还意味着悉心的照料和康复训练。
但很多寄养家长没有意识到后者。
寄养家长大多仅满足孤残儿童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对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视程度不够,存在一定的“重养轻教”的现象。
为此建议:其一,福利院应利用好在东渚和西山的基地和工作站,加强康复中心的建设,对寄养家长进行康复训练和紧急救助知识的培训,使之尽最大努力帮助孩子康复或减轻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