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概论第十三章+族性与社会分层_

合集下载

人类学概况-第二版官方PPT 第十三章 族性与社会分层

人类学概况-第二版官方PPT 第十三章  族性与社会分层

族群成员认同和分享他们与其他族群相区分的祖先、历史和文化传统。

其成员在族籍诉求上带有主观文化认定和场景的变动性。

族性是关于族群认同的感受、族群象征和族群关系等观念的复合体。

这是基于文化特征的一种分类图式。

对文化方面的族群认同不会消失,族群认同感通常通过选择性的符号来表达。

每一个族群都有族界标志,包括语言、宗教、体质特征以及其他文化特质。

人类学界主要流行两种族群认同理论:原生论与场景论。

当今世界的许多冲突是族群/民族之间的冲突,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平等与和谐需要通过政治调适来实现。

社会分层虽然有时与族群的区分有关,却是区分人群的另一种方式。

每个社会中分层的程度和种类皆有所不同,但社会等级是不同社会组织中的一项重要特征。

社会分层的三个主要层面是权力、财富和声望。

据此,人类学家已经辨认了三种社会体系类型。

分层最不明显的是平权社会,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平等接近基本资源、权力、声望。

平权体系主要见于游猎采集社会。

在等级社会中,人们被区分为不同的等级而在声望上有所不同。

在分层社会中,社会、政治、经济的不平等是制度化的。

最为彻底的分层社会是那些基于阶级或世袭等级的社会,其成员不平等地接近财富、权力和声望。

阶级社会与获致地位相联系;世袭社会则与先赋地位相关联。

关于社会分层,功能主义理论强调分层体系的整合性质;而冲突理论则聚焦冲突与变迁。

同化族群族性种族民族原生论 场景论 族界标志 族群认同 族群关系 平权社会 等级社会 分层社会 社会分层 社会歧视【基本概念】第1族群与族性节(一)什么是族群族群是相信并分享共同的历史、文化或祖先的人群。

一般来说,族群具有如下要素:(1)共同的名称;(2)共同祖先的神话;(3)共享的历史记忆;(4)共同的文化元素;(5)历史家园的联系;(6)团结感;等等。

(二)什么是民族民族和族群是有区别的。

有的人类学者认为,民族就是一个带有家园感情与拥有政治自生天生权利的族群,而家园则是他们拥有独占权的地理区域,因此,民族不仅是一种人群范畴,还是一种人们共同体。

民族学概论1

民族学概论1

第一讲 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一、民族学与人类学(Ethnology&Anthropology)
(一)民族和人类的概念 民族概念的疑问:是那些长着同样肤色的人群吗?是那些操着 同样语言的人群吗?是那些穿着同样衣着的人群吗?是那些有 着同样情感的人群吗?是一个虚构的想象的人群吗? 人类概念的疑问:是那种直立行走,有思想、会说话、能创造 的动物吗? 有一点是清楚的:人类涵盖了地球上所有的人——民族只是人 类大家庭中一些有生物遗传和地域文化特色的部分——个人是 构成民族和人类的基本单位。
文化相对论是战后美国出现的民族学思想。 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历史人类学家博厄斯。
该学说认为,每个民族的文化都具有其相 对性和存在的价值,都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 形成的并与其经济条件相适应的。衡量文化价 值没有普遍绝对的评判标准,不能用欧美的道 德观念作为评价其他民族文化的尺度,人类学 应该维护每个民族独立发展的权利。
(二)文化相对主义(文化相对论):
除了科学性的目标之外,人类学也试图加强对 不同文化群体的了解。然而阻挠这项工作的重要因 素就是民族自我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指以 自己的文化价值观与传统来评判他人的行为。 极端表现:民族沙文主义 (认为自己拥有的习 俗、信仰永远优于他人的,且以自己 的文化规范 他人行为)
文化相对论(cultural relativism)就是以 别人的经验与传统为基础,来判断或解释 他们的信仰及行为。 例如:很多西方人认为印度教徒不吃牛 肉是种愚蠢且浪费的行为,但同时却对于 中国人吃狗肉感到厌恶;另一方面,许多 印度教徒把西方人杀牛的行为视为野蛮, 中国人也搞不懂为什么西方人不吃狗肉。
人类学是以科学方法研究人类的学科,试图通过 人类的生物遗传和文化创造,以及比较研究现存 人类社会间的不同,来解释人类的各种共通点和 不同点。

(完整版)人类学概论章节要点整理

(完整版)人类学概论章节要点整理

人类学概论章节要点第一章人类学要义第一节何为人类学第二节人类学的领域第三节认识论与方法论主题章节要点:人类学有如下概念要点:人类学是研究人性与文化的学科,具有兼容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学科的跨学科特征。

人类学是关于不同文化的他者及他者性的学科,是以文化概念为中心,参与观察为主要方法,采取经验性的田野工作进行研究的领域。

人类学是人类学者和田野调查点当地人进行的有关文化内涵的知识性交流实践,并就文化撰写的结果——民族志素材进行分析、诠释或建构而著书立说(含口传记录和影视作品)。

当我们承认存在着超越文化和语言界限的客观现实,以及总会有共同的可供研究的分析单元与要素的前提下,发现人类行为的共性及差异,以及发现某种通则或进行理论概括的跨文化比较法才能得以实现。

在人类学的诸分支学科中,跨越时空的生物——文化连续性与中断是人类学视野下体质与考古研究的共同旨趣。

在此基础上,引起对人类自身进化和多样性的科学分析与文化诠释。

由于不同文化中的语言和言语规则不尽相同,因此,话语分析和交际民族志在关注同一族群内部的交际的时候,同样注重跨文化互动中的语言文化差异及其意义。

而当代的文化研究,因日益凸显政治的、经济的、区域的、国家的、信息的,以及全球化的巨大的系统侵入,不断影响传统人类学旧日的研究领地,为此传统乡土社会和外在力量移入之间的联动过程尤为引人注目,成为今日人类学不可逾越的考查要点之一。

人类学在形成自身学科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特有的学科认识论主题。

例如对人类普同性的认识是建立在对各个地理区域社会与文化的相似性与差别的基础之上;不同文化具有相对性和平等性,并不意味着放弃批评或赞成某一群人的所思所为,而是将其文化行为放入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中加以评估和看待。

人类对环境的适应,不只是修正自己的社会文化系统,同时也是修正自然环境以适应自己的生存需要。

人类群体的适应还包括教育、创新、发明等方式调整成员的行为习惯,以使社会得到持续的发展。

人类学概论第十三章 族性与社会分层_

人类学概论第十三章 族性与社会分层_
32
冲突理论解释的前提是所有社会都有变 迁和冲突的自然倾向 存在分层是因为占据高层等级的人能够 利用其财富、权力和声望来剥削低层人 民。 上层通过利用或威胁维持统治,加强其 特权地位
33
功能论解释维持社会现状,强调分层的 肯定层面,自然得到上层或既得利益群 体的拥护 冲突论则强调否定层面,敦促政府采取 行动,释放低层人民的潜力,以消除社
5
民族则是共享共同的象征认同、文化、 历史和宗教的一个人群。 民族或民族—国家观念是随着西欧民族 主义兴起而形成的,民族—国家概念将 一种族群意识形态与一种国家组织联系 起来。
6
对于族群/民族身份的确立存在三种分类体系: (1)国家分类体系所确定,主要目的在于有效的行 政管理,在法律上和权利上保障不同族属的平等地位, 如苏联、中国所实行的民族政策; (2)学者分类体系所探讨的族群,与采用法律形式 之命名相当不同,但有时学术与国家之间也存在协商 与共谋的关系; (3)族群自身的主观认定,即族群自身的自我分类
16
第一,从族群关系的特征与模式来看,所有 族群都是以本族中心主义的标准评判其他族 群。 第二,所有族群的人都会刻板化地看待其他 族群,本族群和他族群都被以夸大或以不准 确的方式描述,往往强调本族群的正面特征, 而强化他族群的负面特征。
17
第三,在许多国家,族群政治是常见的, 成为在政治过程中一些行为和策略的通 用标签,在组成政府或行使管理时都必 须考虑到族性。 第四,族群关系更习见的状态是族群竞 争,通常因竞争而导致族群冲突,并最 终在竞争政治权力和财富方面引发冲突。
20
第二,政治调适使族群之间不存在经济 福利受到遏制或剥削的情况。 第三,一般来说,多民族国家面临的问 题并不在于当初的创造,而在于日后的 维持,以及消除影响民族国家政治稳定 的一些相关因素。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十三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十三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第十三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13.1 复习笔记一、社会分层概述社会分层是指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和现象。

1.社会地位及其差别(1)自然差别与社会差别自然差别是指根据某种自然属性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类别,各类别成员在生理或遗传机制方面存在的各种差异。

社会差别是指根据某种社会属性划分的各类社会成员在社会境况方面的差异,是影响人们态度行为、制约人们之间互动关系的重要因素。

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有许多自然差别同社会差别有着较强的联系,这种相互关联性又是非常稳定和持久的,对人们的社会表现有直接的影响。

(2)社会地位①社会地位是指社会关系空间中的相对位置以及围绕这一位置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即社会地位是社会关系之网中的各个纽结。

社会地位构成了社会分层的标准。

②社会地位可以分为正式的社会地位与非正式的社会地位。

正式社会地位是指那些长期存在并同其他相关地位发生稳定的制度化关系的位置或属性;非正式社会地位则指那些偶然的或临时性的、同其他相关地位之间处于易变的、非制度化关系的位置或属性。

(3)个人社会地位的多重性个人社会地位多重性是指个人的社会地位通常不是唯一的,个人可以占有不同的社会地位,即个人社会属性的复合性。

个人社会地位的多重性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①场合(外显)地位的多重性。

在不同交往场合,个人可以根据交往时空、对象及情境界定的不同而变换地位。

②素质(潜在)地位的多重性。

个人在同一个交往场合,各种构成其内在素质的社会属性同时对交往过程发生影响。

个人的素质地位取决于他的独特生活经历造成的内在潜能的发展程度。

在社会分层研究中,既要对正式地位之间的制度化关系做定性分析,又要对社会成员在各类社会地位上的分布以及由这种分布所形成的地位间联系状态做定量研究。

(4)总结影响人们社会表现的社会差别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地位性质、地位间关系及多重地位的复合性决定的。

社会地位作为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是分层研究所依据的最重要分类标准以及研究出发点。

文化人类学重点整理

文化人类学重点整理

文化人类学重点整理第一章1.泰勒对于文化的定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个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

”1.5 about 泰勒·爱德华·泰勒–英国人类学家(Edward B.Tylor,1832-1917)·1871年,发表名著《原始文化》·这部书是人类学这门学科诞生的标志·提出残存法和万物有灵论2.其他人类学家关于文化定义(了解)马林诺斯:基首创功能主义的文化理论,认为“一种特质的功能,就在于满足该群体成员的基本需要和次生需要”这些基本需要大致有三种层次:生物需要、工具需要以及整合需要格尔兹:将文化视为一种象征体系其考察象征符号的目的不是去求助某种文化规律或法则,寻求该符号是如何模塑社会行动者看待、感觉和思考这个世界的探索其意义并加以阐释后现代主义:将文化转换为一个“建构性的”过程库拉交易圈3.人类学学科对象文化的他者和自我3.5 about 文化的他者和自我我们所讲的“他者”(others)不仅仅指向与自己不同的人群,更多的是指向与自己不同的文化(other cultures)我们所主要关注的不是作为人群的他者,而是文化意义上的“他者性”(cultural otherness)4.人类学研究视角研究视角:主位与客位。

主位(emic)观点:站在局内人的立场对待所研究的文化。

客位(etic)观点:站在局外人的立场来看待所研究的文化。

互为主体性(inter-subjectivity):人类学家强调要从被研究者的观点出发来理解他们的文化,而且拒绝用我们自己的范畴将被研究的文化切割成零星的碎片。

5.人类学的四个分支学科体质人类学、考古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或称社会人类学、民族学)和语言人类学5.5 about四个分支学科的内容A.体质人类学的研究体质人类学或生物人类学探讨古今人类生存的生物性基础,研究人类如何获得现今的形态与行为问题包括人的体质特征,特别是人类的进化和变异的过程和机制,以及人的体质(生物性)与文化的关系B.考古人类学考古人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的过去是对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研究通过跨越时空考察文化的连续性来理解人类本身考古史(archaeological history)涉及建构人类文化发展历史,陈述区域文化发展史、地域分布特征等,以及对社会文化系统发展变化的来龙去脉作出解释考古学由史前考古学(prehistoric archaeology)、历史考古学(historic archaeology)组成C.语言人类学语言人类学认为:语言既是一种社会工具又是一种文化实践,它是着重考察人类各地语言使用与文化的关系的分支学科D.文化人类学美国学者霍尔姆斯于1901年在《美国国立博物馆的报告》中首次提出文化人类学这一术语旨在强调人类学中研究人类文化的部分,指代研究与人的生物特性相区别的人类社会及其文化的一门学科它所关注的人类文化现象,侧重描述、分析、解释人们的思想与行为方式,社会和文化的异同,包括人们在风俗习惯、婚姻家庭、亲属制度、宗教信仰、政治经济制度、原始艺术等方面存在的共性和差异6.人类学学科认识论与方法论的主题普同性文化相对性主位与客位整体文化整体观6.1 about普同性所谓普同性或普同论(universalism)是指地球上全人类的一致性与共同性。

《人类学概论》教学大纲

《人类学概论》教学大纲

人类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人类学概论》是面向历史系学生的专业选修课。

(二)教学目的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掌握田野调查的基本方法与技巧,人类学各个理论流派的主要观点、核心概念、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以及人类学的各个分支学科所探讨的基本问题、理论发展脉络、学科体系和发展概况。

从而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增加其认识、分析问题的角度和对其他文化的理解、包容能力,加深其对于人、社会、族群、文化的认识,并通过亲自参加田野调查的实践,增加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人类学的各理论流派,如古典进化论、传播学派、历史特殊论学派、新进化论、法国社会学派功能主义学派、结构主义学派、象征人类学、解释人类学、实践人类学、后现代反思人类等;人类学的主要的分支学科如体质人类学、医学人类学、历史人类学、经济人类学、生态人类学、物质文化研究、族群与社会分层、人类政治体制与社会控制、宗教人类学、教育人类学、都市人类学、应用人类学、性别研究等,还有人类学的基本方法——田野工作。

(四)教学时数本课程共授课36学时。

(五)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结合启发与讨论等多种方式,促进教学相长;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课堂与田野相结合,讲授完主体内容后,安排2个学时的田野调查,使学生能实际应用所学到的理论,掌握田野调查基本方法(包括确定调查的主题与目的、问卷设计、调查、收集、分析与整理资料,调查报告撰写等)。

二、本文第一章导论教学要点:人类学的定义及其产生与发展变迁的历程;“文化”的中文古典含义和西文含义的演变;“文化”的特征、结构、组成、变迁等。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人类学的概念、领域、学科关系、研究方法( 1)第二节文化的概念及其解释( 1)第二章人类学理论的发展及其流派教学要点:人类学理论发展的历史轨迹;各个学派的基本观点及其代表人物的理论思想,各个理论流派间的联系与区别。

人类学概论目录及简介

人类学概论目录及简介

内容简介编辑推荐文化人类学是一门以文化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于文化差异性和相似性的研究来理解文化的本质(进而理解人)的学问。

编著本书的目的是向没有任何民族学和人类学基础的同学尽可能全面地介绍这门学科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在通过一段不长的时间的学习后,能够初步掌握文化人类学的基本历史、主要的议题、重要的观点和理念。

内容简介本书以文化多样性为基本的叙述视角,简洁而系统地介绍了文化人类学的学科历史、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文化人类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并结合诸多民族志资料,扼要地介绍了文化人类学研究的主要领域,如婚姻家庭与亲属制度、语言、宗教信仰等等。

本书既可作为面向大学本科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入门教材,也可供人类学爱好者参考阅读。

目录前言第一章导论第一节何为文化人类学一、人类学的诞生及文化人类学的学科地位二、文化:文化人类学的核心概念三、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他者的文化四、理解文化:学习文化人类学的意义第二节如何学习文化人类学一、文化人类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二、关于文化人类学的方法论三、文化人类学课程学习的具体方法第二章符号、文化与人类社会第一节人与符号一、人的符号性二、符号的功能三、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公共符号第二节文化的差异性和相似性一、文化的差异性及其理解二、文化的相似性及其理解三、文化是差异性和相似性的统一第三节文化的特性及其结构功能一、文化的特性二、文化的层次结构及其功能第三章文化生成的基础第一节生境、适应及文化的生成一、文化与环境关系的不同界说二、生境与文化的生成三、经济文化类型理论及其在中国的运用第二节人类社会的生计方式一、狩猎与采集二、园圃农业三、集约农耕四、畜牧业第四章田野调查与民族志第一节田野调查及其历史一、什么是田野调查二、田野研究方法的确立三、中国人类学家进行田野调查的历史回顾第二节田野调查的基本方法及过程一、田野调查的基本方法二、调查课题的选择及提纲拟定三、调查前的准备工作四、进入田野五、文化震撼六、价值中立与田野伦理第三节民族志及其反思一、什么是民族志二、西方科学主义民族志的确立三、民族志的反思第五章语言与文化第一节语言的本质和功能一、语言的本质二、语言的功能第二节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二、语言与文化结构的关联第三节语言濒危与文化多样性危机一、世界濒危语言现状二、濒危语的成因及抢救第六章婚姻家庭与亲属制度第一节性别与社会性别一、性别与社会性别二、社会性别理论三、性的禁忌第二节婚姻、家庭和亲属制度一、婚姻二、家庭三、亲属称谓四、继嗣群第七章族群与族群认同第一节族群概念一、西方族群概念的认知历史二、中国学术界对族群概念的界定第二节族群与民族的关系一、族群与民族的学术论争二、族群与民族的区别第三节族群认同研究现状一、族群认同的基本特点二、族群认同的基本理论第八章宗教与仪式第一节宗教的含义及类型一、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宗教二、超自然存在的类别三、宗教中介第二节仪式与巫术一、仪式二、巫术第九章濡化、社会化与涵化第一节濡化、社会化与涵化一、濡化——文化传递的方式二、社会化三、涵化——文化输入的方式第二节文化中断与文化适应一、文化中断二、文化适应第十章文化人类学理论与流派第一节范式与理论流派一、起源——历时阶段二、结构——共时阶段三、意义——互动阶段第二节人类学中国化一、何为“人类学中国化”?二、中国人类学的实践三、人类学的中国经验译名对照表书摘插图第一章导论文化人类学:人及其文化的理解第二节如何学习文化人类学作为一门课程的学习方法,与作为一门学科的研究方法在侧重点上肯定有所不同,尽管二者之间有许多的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7
(三)分层社会 分层社会 分层社会(stratified societies)的主要特征 分层社会 的主要特征 是社会赏罚与分配形式相当不平等。 是社会赏罚与分配形式相当不平等。 两种不同类型的分层社会: 两种不同类型的分层社会:阶级社会和 世袭社会
28
1世袭社会 世袭社会 世袭社会( 世袭社会(caste)是等级社会发展到极致的结果。一 )是等级社会发展到极致的结果。 个人出生时就被划入只能从事特定职业、实行内婚、 个人出生时就被划入只能从事特定职业、实行内婚、 存在层级秩序的群体之中,社会流动几乎就不存在。 存在层级秩序的群体之中,社会流动几乎就不存在。 世袭制度的基本特征: 世袭制度的基本特征: 世袭成员身份直接与经济话题如职业、工作量、有价 世袭成员身份直接与经济话题如职业、工作量、 物的控制相关; 物的控制相关; 同一世袭成员享有同样的社会地位, 同一世袭成员享有同样的社会地位,很大程度上是由 于其强烈的世袭成员认同感, 于其强烈的世袭成员认同感,世袭等级的居住与社会 分隔等一致的生活方式。 分隔等一致的生活方式。
25
(二)等级社会 等级社会 等级社会(rank societies)通常依据社会 等级社会 通常依据社会 地位、职业、 地位、职业、财富而将人们分为不同层 级的群体, 级的群体,社会成员根据等级的高低而 拥有不同的社会声望, 拥有不同的社会声望,并且认为这种等 级是天生注定的
26
等级社会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等级社会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亲属关系是决定等级的重要原则, 第一,亲属关系是决定等级的重要原则, 个人的社会地位通常是由出身决定, 个人的社会地位通常是由出身决定,并 且会有不同等级的亲属群体。 且会有不同等级的亲属群体。 第二,从等级社会的形成过程来看, 第二,从等级社会的形成过程来看,社 会的生产力集约化是导致社会等级产生 的重要原因。 的重要原因。 第三, 第三,和社会转型存在着密切关系
23
二、社会分层类型 社会分层类型
(一)平权社会 平权社会 平权社会(egalitarian societies)的主要特 平权社会 的主要特 征是社会规范强调彼此分享和人与人之 间平等 在财富和权力方面, 在财富和权力方面,个体差异或群体差 异较小, 异较小,但并不是说这些社会就不存在 社会分层
11
四、族性的含义 族性的含义
族性(ethnicity)涉及代代传承的文化特质, 涉及代代传承的文化特质, 族性 涉及代代传承的文化特质 如宗教、饮食、语言、性情、服饰、 如宗教、饮食、语言、性情、服饰、民 俗、族群起源以及共同的祖先和社会经 历; 是基于假定的世系和基于这一背景与他 人享有共同的目标, 人享有共同的目标,而将自身视为或被 他人视为某一群体的组成部分
32
(二)冲突理论 冲突理论 冲突理论解释的前提是所有社会都有变 迁和冲突的自然倾向 存在分层是因为占据高层等级的人能够 利用其财富、 利用其财富、权力和声望来剥削低层人 民。 上层通过利用或威胁维持统治, 上层通过利用或威胁维持统治,加强其 特权地位
14
二、族群理论
(一)原生论模式 原生论模式 族群归属感是个人认同的根基。 族群归属感是个人认同的根基。 族群认同主要来自于天赋或原生性的情 感纽带,如亲属关系、共同的语言、 感纽带,如亲属关系、共同的语言、超 自然的信仰、起源的叙事与神话等, 自然的信仰、起源的叙事与神话等,所 以族群感情所造成的认同有时不易改变 范登堡将族群纽带视为亲缘选择的一种 扩展
5
民族则是共享共同的象征认同、文化、 民族则是共享共同的象征认同、文化、 历史和宗教的一个人群。 历史和宗教的一个人群。 民族或民族—国家观念是随着西欧民族 民族或民族 国家观念是随着西欧民族 主义兴起而形成的,民族—国家概念将 主义兴起而形成的,民族 国家概念将 一种族群意识形态与一种国家组织联系 起来。 起来。
24
平权社会少有财富、 平权社会少有财富、权力和声望独占的 大概原因是: 大概原因是: 第一,游动生活性质( 第一,游动生活性质(如季节性迁 阻止了大量个人财产积累。 移)阻止了大量个人财产积累。 第二, 第二,由于食物采集者没有独占领土的 观念,所以能够在任何地方采集。 观念,所以能够在任何地方采集。 第三,技术水平低, 第三,技术水平低,阻止了大量食物的 储存
7
二、种族 种族
当族群被假定具有生物性基础时, 当族群被假定具有生物性基础时,就被 称为种族(race) 称为种族 利用体质差异而认为人类存在着地位差 异的看法, 异的看法,即对具有生物差异群体的歧 视就是种族主义(racism) 视就是种族主义
8
三、族群特质 族群特质
(一)起源神话 起源神话 一个族群的出现,通常有两种方式: 一个族群的出现,通常有两种方式: (1)一个现存族群的一部分分裂而形 ) 成一个新族群; 成一个新族群; (2)两个或更多的现存族群的成员融 ) 合而形成一个新族群。 合而形成一个新族群。
第十三章 族性与社会分层
族群与族性 族群与族性 族群认同与族群关系 族群认同与族群关系 社会分层 社会分层
1
第一节 族群与族性
族群 种族 族群特质 族性的含义
2
一、族群
(一)什么是族群 什么是族群 族群是相信分享共同的历史、 族群是相信分享共同的历史、文化或祖先的人群 具有如下要素: 具有如下要素: (1)共同的名称; )共同的名称; (2)共同祖先的神话; )共同祖先的神话; (3)共享的历史记忆; )共享的历史记忆; (4)共同的文化元素; )共同的文化元素; (5)历史家园的联系; )历史家园的联系; (6)团结感 )
21
第三节 社会分层
分层标准 社会分层类型 社会分层理论
22
一、分层标准
韦伯描述了财富、权力、 韦伯描述了财富、权力、声望三种基本 指标,作为衡量社会不平等的维度。 指标,作为衡量社会不平等的维度。 在弗瑞德(Morton Fried)的倡导下,根 的倡导下, 在弗瑞德 的倡导下 据社会不平等的层次, 据社会不平等的层次,大多数人类学家 依据他提出的分类方案区分了三种类型 的社会: 的社会: 平权社会、 平权社会、等级社会和分层社会
18
(二)政治调适 政治调适 为了在现有政治结构中解决族群冲突, 为了在现有政治结构中解决族群冲突, 通常采取两种形式: 通常采取两种形式:族群同质化与族群 的政治调适。 的政治调适。 族群同质化(ethnic homogenization)指在 族群同质化 指在 某一特定区域或国家内, 某一特定区域或国家内,一个族群试图 消除竞争族群的过程。 消除竞争族群的过程。一般有涵化与同 化两种类型
12
第二节 族群认同与族群关系
族群认同的产生 族群理论 族群关系
13
一、族群认同的产生
族群认同(ethnic identity)存在着将社会划分为 族群认同 存在着将社会划分为 我们” 他们” “我们”与“他们”类别的一种强烈的心理 或情感成分。 或情感成分。 通常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考察族群认同: 通常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考察族群认同: (1)族群认同的情境性; )族群认同的情境性; (2)族群特质; )族群特质; (3)族群认同的流动性; )族群认同的流动性; (4)族群类型。 )族群类型。
29
2阶级社会 阶级社会 阶级社会有以下常见类型: 阶级社会有以下常见类型: 奴隶制 封建制 阶级社会
30
三、社会分层理论 社会分层理论
(一)功能主义理论 功能主义理论 功能主义理论解释这一问题的基础是社 会体系的整合性质。 会体系的整合性质。 社会之所以存在分层, 社会之所以存在分层,是因为它有助于 整个社会的福祉
15
(二)场景论模式 二 场景论模式 场景论模式强调族群认同的另一个特 族性的情境性和工具性——即族 质——族性的情境性和工具性 族性的情境性和工具性 即族 群认同的多重性、 群认同的多重性、层次性
16
三、族群关系 族群关系
(一)族群关系的类型 族群关系的类型 第一,从族群关系的特征与模式来看, 第一,从族群关系的特征与模式来看,所有 族群都是以本族中心主义的标准评判其他族 群。 第二,所有族群的人都会刻板化地看待其他 第二, 族群, 族群,本族群和他族群都被以夸大或以不准 确的方式描述,往往强调本族群的正面特征, 确的方式描述,往往强调本族群的正面特征, 而强化他族群的负面特征。 而强化他族群的负面特征。
9
(二)族界标志 族界标志 1族界标志 族界标志 每一族群都有决定或表达成员身份的方 式,用来证明或指明群体成员身份的显 性因素,就称为族界标志(ethnic 性因素,就称为族界标志 boundary markers)。 。
10
2族群象征主义 3族群的变动性 族群的变动性 (1)族群会消失 ) (2)人们在族群之间迁移,个体和社 )人们在族群之间迁移, 区能够并的确在族群之间迁徙 (3)产生新的族群 )
31
受到的批评: 受到的批评: 首先, 首先,分层社会并不一定将最大的回报给予 处在最重要职位的人 其次, 其次,功能主义认为分层体系有效地将合格 的个体置于重要的角色, 的个体置于重要的角色,但没有认识到分层 体系对于低层群体成员的障碍 最后, 最后,功能论观点基本上是民族中心主义的 假设, 假设,即所有社会的人都被激发最大化地追 求财富、权力和声望。事实上, 求财富、权力和声望。事实上,有些社会并 不如此
19
政治调适是可行的和道德上可接受的解 决方案: 决方案: 第一, 第一,政治调适使某族群感到与其他族 群的社会平等感, 群的社会平等感,不会认为本族群的语 言或文化制度正受到他族群的威胁或侵 政治上, 蚀;政治上,他们相信集体政治权利是 有保障的。 有保障的。
20
第二, 第二,政治调适使族群之间不存在经济 福利受到遏制或剥削的情况。 福利受到遏制或剥削的情况。 第三,一般来说, 第三,一般来说,多民族国家面临的问 题并不在于当初的创造, 题并不在于当初的创造,而在于日后的 维持, 维持,以及消除影响民族国家政治稳定 的一些相关因素。 的一些相关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