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化学成分分析方法

合集下载

化学实验中的分析

化学实验中的分析

化学实验中的分析化学实验是化学学习中的重要环节,其中的分析实验更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方法。

分析实验通过对物质的成分、性质及浓度等进行分析和测试,以获取相关信息并做出判断。

本文将探讨化学实验中的分析方法和应用。

一、定性分析定性分析是通过化学反应或物质性质的变化来确定物质的种类或成分。

常用的定性分析方法包括简单离子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气体生成反应等。

1. 简单离子反应通过与已知物质进行反应,观察生成物的颜色、沉淀等性质变化,来判断原物质的存在。

例如,利用铁离子与硫化钠反应生成的黑色沉淀来判断铁离子的存在。

2. 酸碱中和反应通过酸碱中和反应可以定性分析出待测溶液中的酸、碱含量。

常用的酸碱指示剂如酚酞、溴酚蓝等可以通过颜色的变化来判断溶液的酸碱性。

3. 气体生成反应某些物质在反应时会生成气体,通过观察气泡的产生情况和气味等可以推测原物质的存在。

例如,利用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气泡来判断盐酸的存在。

二、定量分析定量分析是确定物质的数量或浓度。

常见的定量分析方法包括容量分析、滴定分析、光度法等。

1. 容量分析容量分析通过制备已知浓度的试剂与待测物质反应,测定反应终点来确定待测物质的浓度。

常见的容量分析方法有酸碱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等。

2. 滴定分析滴定分析是一种基于等值点的定量分析方法,常用于确定溶液中酸、碱、氧化剂或还原剂的浓度。

滴定分析需要准确控制滴定试剂的滴入量,并利用滴定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来确定滴定终点。

3. 光度法光度法利用溶液对特定波长的光的吸收来确定溶液中某种物质的浓度。

通过测量溶液吸收光强度的变化,利用比尔定律可以计算出物质的浓度。

光度法在水质监测及药物分析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三、质谱分析质谱分析是一种利用质谱仪对物质进行分析的方法。

质谱仪通过将待测物质进行电离、分子碎裂,然后根据碎片的质量和电荷比对其进行检测和测量,从而得到物质的结构和组成信息。

质谱分析在有机化学、药物研发、环境监测等领域有重要应用。

常见的化学成分分析方法及其原理98394

常见的化学成分分析方法及其原理98394

常见的化学成分分析方法一、化学分析方法化学分析从大类分是指经典的重量分析和容量分析。

重量分析是指根据试样经过化学实验反应后生成的产物的质量来计算式样的化学组成,多数是指质量法。

容量法是指根据试样在反应中所需要消耗的标准试液的体积。

容量法即可以测定式样的主要成分,也可以测定试样的次要成分。

重量分析指采用添加化学试剂是待测物质转变为相应的沉淀物,并通过测定沉淀物的质量来确定待测物的含量。

容量分析滴定分析主要分为酸碱滴定分析、络合滴定分析、氧化还原滴定分析、沉淀滴定分析。

酸碱滴定分析是指以酸碱中和反应为原理,利用酸性标定物来滴定碱性物质或利用碱性标定物来滴定酸性待测物,最后以酸碱指示剂(如酚酞等)的变化来确定滴定的终点,通过加入的标定物的多少来确定待测物质的含量。

络合滴定分析是指以络合反应(形成配合物)反应为基础的滴定分析方法。

如EDTA与金属离子发生显色反应来确定金属离子的含量等。

络合反应广泛地应用于分析化学的各种分离与测定中,如许多显色剂,萃取剂,沉淀剂,掩蔽剂等都是络合剂,因此,有关络合反应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是分析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氧化还原滴定分析:是以溶液中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的电子转移为基础的一种滴定分析方法。

氧化还原滴定法应用非常广泛,它不仅可用于无机分析,而且可以广泛用于有机分析,许多具有氧化性或还原性的有机化合物可以用氧化还原滴定法来加以测定。

通常借助指示剂来判断。

有些滴定剂溶液或被滴定物质本身有足够深的颜色,如果反应后褪色,则其本身就可起指示剂的作用,例如高锰酸钾。

而可溶性淀粉与痕量碘能产生深蓝色,当碘被还原成碘离子时,深蓝色消失,因此在碘量法中,通常用淀粉溶液作指示剂。

沉淀滴定分析:是以沉淀反应为基础的一种滴定分析方法,又称银量法(以硝酸银液为滴定液,测定能与Ag+反应生成难溶性沉淀的一种容量分析法)。

虽然可定量进行的沉淀反应很多,但由于缺乏合适的指示剂,而应用于沉淀滴定的反应并不多,目前比较有实际意义的是银量法。

常见的化学成分分析方法及其原理

常见的化学成分分析方法及其原理

常见的化学成分分析方法及其原理化学成分分析方法是确定样品组成及其各组成部分的方法。

该方法可以用于分析无机物、有机物、生物体、环境样品等广泛的物质。

常用的化学成分分析方法包括:重量分析、光谱分析、色谱分析和电化学分析。

一、重量分析重量分析又称量化分析,是通过物质的质量来确定其组成成分的方法,常包括:元素分析、滴定分析和荧光分析。

1. 元素分析元素分析是一种定量分析方法,它通过分析物质中某一元素的含量来确定组成成分。

常见的元素分析方法有:化学量析法、火焰光谱法和原子荧光法等。

其中,化学量析法通过元素化学配比的方法,使用一定数量的定量反应,然后通过测量反应前后质量的差异,来计算样品中元素的含量。

火焰光谱法和原子荧光法则是利用元素在高温物质中激发电子的方式,测量其发出的特定频率的光谱线来测定元素的含量。

2. 滴定分析滴定分析是一种化学计量定量分析方法,它通过一种溶液向另一种溶液滴加已知浓度的溶液的数量,来测定被滴溶液中成分含量的方法。

常见的滴定分析方法有酸碱滴定法、络合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和复合滴定法等。

其中,酸碱滴定法是一种比较简单的滴定方法,通过酸、碱之间的中和反应来确定样品中含酸、碱程度的方法。

3. 荧光分析荧光分析是一种测定有机或生物体分子在光的激发下发出的荧光强度来计算成分含量的方法。

荧光分析法广泛应用于生物化学、医学、环境等领域中,特别是在药物组分的定量分析等方面。

二、光谱分析光谱分析又称为光谱学,包括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拉曼光谱、核磁共振光谱和质谱光谱等方法。

这些方法是以物质对电磁波不同能量的吸收、发射或偏振等为基础,通过测量荧光、吸收、发射等性质,对样品的组成成分及其结构进行分析。

1. 红外光谱红外光谱是一种能够分析有机和无机分子结构的非破坏性分析方法。

在该方法中,样品会通过过滤器或特定检测器中的红外光的特定波长,对被检测样品的振动吸收谱进行检测。

红外光谱可以用于鉴别分析、定量分析、结构分析等。

常见的化学成分分析方法及其原理

常见的化学成分分析方法及其原理

常见的化学成分分析方法及其原理化学成分分析是指对物质样品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

化学成分分析是化学实验室中最基础和最常见的实验之一,用于确认物质的性质、检测成分的含量和纯度,并可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以下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化学成分分析方法及其原理。

一、物质的定性分析方法:1.火焰试验法:火焰试验法是通过观察物质在火焰中产生的颜色来确定其成分。

根据火焰颜色的不同,可以判断出物质中所含有的金属离子或其它特定的成分。

例如,钠离子在火焰中燃烧时会产生黄色的光,因此可以用这种方法检测钠离子的存在。

2.气体的鉴定方法:气体的鉴定方法主要通过观察气体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来确定其成分。

例如,氧气能使一根点燃的木条继续燃烧,可以使用这种方法来检测氧气的存在。

二、物质的定量分析方法:1.酸碱滴定法:酸碱滴定法是通过滴定试剂与待测溶液中所含的化合物发生反应,以滴定剂的准确浓度和滴定终点的判断来确定溶液中所含的物质的含量。

这种方法可以用于测定酸、碱或化合物中所含的酸或碱的含量。

2.氧化还原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来确定待测溶液中的成分含量。

滴定剂的浓度、滴定剂与待测溶液的体积反应比,在滴定过程中的指示剂和终点的观察都是确定滴定结果的重要因素。

例如,利用碘滴定法可以测定物质中含有的亚硝酸钠的含量。

3.光度法:光度法是通过测量物质溶液吸收或透过光线的程度来定量测定其中的成分。

该方法基于光的吸收特性,利用物质分子对特定波长的光吸收能力与浓度呈线性关系的原理进行测定。

常见的光度法包括分光光度法和比色法。

4.电化学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是利用物质在电势作用下产生溶液或固体中的电流差异来实现定量分析的方法。

电化学分析法包括电位滴定法、极谱法、恒电流电位法等。

该方法主要通过测量电流、电势和电荷浓度等电化学参数来实现对物质的分析。

总结起来,化学成分分析方法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方法。

定性分析主要通过观察物质的特性来确定其成分,而定量分析则通过测量物质中特定成分的含量来确定其浓度。

物质的组成成份分析方法

物质的组成成份分析方法

常见的化学成分分析方法一、化学分析方法化学分析从大类分就是指经典的重量分析与容量分析。

重量分析就是指根据试样经过化学实验反应后生成的产物的质量来计算式样的化学组成,多数就是指质量法。

容量法就是指根据试样在反应中所需要消耗的标准试液的体积。

容量法即可以测定式样的主要成分,也可以测定试样的次要成分。

1、1重量分析指采用添加化学试剂就是待测物质转变为相应的沉淀物,并通过测定沉淀物的质量来确定待测物的含量。

1、2容量分析滴定分析主要分为酸碱滴定分析、络合滴定分析、氧化还原滴定分析、沉淀滴定分析。

酸碱滴定分析就是指以酸碱中与反应为原理,利用酸性标定物来滴定碱性物质或利用碱性标定物来滴定酸性待测物,最后以酸碱指示剂(如酚酞等)的变化来确定滴定的终点,通过加入的标定物的多少来确定待测物质的含量。

络合滴定分析就是指以络合反应(形成配合物)反应为基础的滴定分析方法。

如EDTA与金属离子发生显色反应来确定金属离子的含量等。

络合反应广泛地应用于分析化学的各种分离与测定中,如许多显色剂,萃取剂,沉淀剂,掩蔽剂等都就是络合剂,因此,有关络合反应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就是分析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氧化还原滴定分析:就是以溶液中氧化剂与还原剂之间的电子转移为基础的一种滴定分析方法。

氧化还原滴定法应用非常广泛,它不仅可用于无机分析,而且可以广泛用于有机分析,许多具有氧化性或还原性的有机化合物可以用氧化还原滴定法来加以测定。

通常借助指示剂来判断。

有些滴定剂溶液或被滴定物质本身有足够深的颜色,如果反应后褪色,则其本身就可起指示剂的作用,例如高锰酸钾。

而可溶性淀粉与痕量碘能产生深蓝色,当碘被还原成碘离子时,深蓝色消失,因此在碘量法中,通常用淀粉溶液作指示剂。

沉淀滴定分析:就是以沉淀反应为基础的一种滴定分析方法,又称银量法(以硝酸银液为滴定液,测定能与Ag+反应生成难溶性沉淀的一种容量分析法)。

虽然可定量进行的沉淀反应很多,但由于缺乏合适的指示剂,而应用于沉淀滴定的反应并不多,目前比较有实际意义的就是银量法。

材料化学成分分析技术方法

材料化学成分分析技术方法

材料化学成分分析技术方法导语:材料的化学成分分析对于各个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分析材料的化学成分,我们能够了解材料的组成、性质和特点,从而指导材料的设计、开发和应用。

本文将探讨一些常见的材料化学成分分析技术方法,以及它们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

一、光谱分析方法光谱分析方法是一类基于材料对特定波长的辐射的吸收、发射或散射的原理进行成分分析的技术手段。

其中,常见的光谱分析方法包括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是一种通过测量材料在紫外可见光波段吸收的方式来分析其化学成分的方法。

该方法适用于溶液、固体薄膜等不同形态的材料,广泛应用于生物、环境、化工等领域的分析。

红外光谱(IR)是一种通过测量材料对红外光的吸收来分析其化学成分的方法。

红外光谱具有高分辨率、非破坏性等特点,可以用于材料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该方法在药物研发、材料表征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拉曼光谱是一种通过测量材料在拉曼散射现象中发生的光频移来分析其化学成分的方法。

与红外光谱相比,拉曼光谱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更广的适用范围,可以用于无水、无机、有机等各种材料的分析。

二、质谱分析方法质谱分析方法是一种通过对材料中分子或原子的质量谱进行检测和分析的方法。

质谱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材料的组成分析、含量测定等领域。

质谱分析方法根据其检测原理的不同可以分为质谱仪(MS)和质谱成像(MSI)两种。

质谱仪通过对样品中分子或原子在电离后的荷质比进行测定,通过质谱图谱的分析来确定材料的化学成分和结构。

质谱仪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和高精确度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材料的组成分析、表面分析等领域。

质谱成像是一种通过将质谱仪与显微镜相结合的技术,可以实现对材料中多个位置的分子成分进行高分辨率成像。

质谱成像技术在生物医药、材料科学等领域的显微成像中得到广泛应用。

三、热分析方法热分析方法是一种通过加热样品,并测量其热学性质的变化来分析材料的组成和性质的方法。

化学成分分析技术

化学成分分析技术

液相: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质谱法、原子吸收光谱1.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X射线光电子能谱技术(XPS)是电子材料与元器件显微分析中的一种先进分析技术,而且是和俄歇电子能谱技术(AES)常常配合使用的分析技术。

由于它可以比俄歇电子能谱技术更准确地测量原子的内层电子束缚能及其化学位移,所以它不但为化学研究提供分子结构和原子价态方面的信息,还能为电子材料研究提供各种化合物的元素组成和含量、化学状态、分子结构、化学键方面的信息。

原理:XPS的原理是用X射线去辐射样品,使原子或分子的内层电子或价电子受激发射出来。

被光子激发出来的电子称为光电子。

可以测量光电子的能量,以光电子的动能/束缚能binding energy,(Eb=hv光能量-Ek动能-W功函数)为横坐标,相对强度(脉冲/s)为纵坐标可做出光电子能谱图。

从而获得试样有关信息。

特点:(1)可以分析除H和He以外的所有元素,对所有元素的灵敏度具有相同的数量级。

(2)相邻元素的同种能级的谱线相隔较远,相互干扰较少,元素定性的标识性强。

(3)能够观测化学位移。

化学位移同原子氧化态、原子电荷和官能团有关。

化学位移信息是XPS用作结构分析和化学键研究的基础。

(4)可作定量分析。

既可测定元素的相对浓度,又可测定相同元素的不同氧化态的相对浓度。

(5)是一种高灵敏超微量表面分析技术。

样品分析的深度约2nm,信号来自表面几个原子层,样品量可少至10-8g,绝对灵敏度可达10-18g。

2.原子吸收光谱原子吸收光谱,又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是基于试样蒸气相中被测元素的基态原子对由光源发出的该原子的特征性窄频辐射产生共振吸收,其吸光度在一定范围内与蒸气相中被测元素的基态原子浓度成正比,以此测定试样中该元素含量的一种仪器分析方法。

原理:原子吸收光谱法(AAS)是利用气态原子可以吸收一定波长的光辐射,使原子中外层的电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的现象而建立的。

化学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分析方法

化学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分析方法

化学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分析方法化学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分析方法在化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常用的化学物质分析方法:光谱分析方法红外光谱法红外光谱法是一种常用的化学物质结构分析方法。

这种方法基于反应物分子所吸收的红外光谱图谱,可以确定分子中的化学键类型。

该方法适用于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化学结构的分析。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是红外光谱法的一种变种。

它通过将原始数据进行傅里叶变换得到更精确的谱线数据,可以用于定量分析和催化剂研究。

核磁共振谱法核磁共振谱法对确定分子中原子的位置和化学键的环境非常有用。

这种方法通过测量样品中核磁共振信号的位置和强度来确定分子结构。

核磁共振谱法适用于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分子结构的分析。

质谱分析方法质谱法化学物质的质谱分析法可以分析分子的质量和结构。

这种方法通常使用带有样品的电离器将样品转化为带电离子,然后在质谱仪中测量分子离子的质谱重量比。

这种方法可用于分析固体、液体和气体体系中的化合物。

色谱分析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是现代化学分析中常用的分析方法。

这种方法通常使用高压泵将样品从柱中推出,通过检测样品通过柱后的信号来分析样品成分。

高效液相色谱法广泛应用于药物分析、生物分析和环境分析中。

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通过分离气相或挥发性有机物的混合物中的化合物以确定其组成。

该方法基于样品与气体载体相互作用的不同程度,不同化合物会在柱中有不同的保留时间,通过检测各成分的时间来分析样品成分,适用于大部分的气相或挥发性有机物化合物的分析。

以上是化学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分析方法的简要介绍,科学家们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在进行实验时选择合适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例:
5Ca(NO3)2+3(NH4)2HPO4+4NH4OH= Ca5(OH)(PO4)3↓+10NH4NO3+3H2O
用奈氏试剂检查Ca5(OH)(PO4)3中是否还有NH4+离子,

用含有Ca2+或PO43—离子的溶液检查该反应是否完全进行,即 上清液中是否有过剩的Ca2+ 或PO43—离子。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有机化合物电子跃迁能级示意图
外层电子吸收紫外或可见辐射后就从基态向激发态(反键轨道)跃迁。 主要有四种跃迁所需能量ΔΕ大小顺序为: n→π* < π→π* < n→σ* < σ→σ*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远紫外区 π σ σ* n
10 100 200
近紫外区 π*
可见区
n
σ*
300 400
元素分析
滴定分析局限
有时候反应不是唯一的,还需要进一步的实 验证实;
反应终点的判断存在一定的误差; 判断的依据有颜色的改变,否则不能进行。
电化学(滴定)分析法
优点:
不需用指示剂指示终点 不受溶液颜色、浑浊等的限制 在突跃(pH、pM、pX、等的突跃)较小和无合适指 示剂的情况下,可以很方便地使用电位滴定法。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应用
– 定性分析
• 对比法:把未知试样的紫外吸收光谱图同标准物质的光谱 图进行比较
– 分子或离子对紫外光吸收只是它们含有的生色团和助色团的特征, 而不是整个分子或离子的特征,仅靠紫外光谱对未知物进行定性 是不可靠的;
• 参照Woodward和Scott规则以及其它方法配合应用广泛, • 例如:药物分析。
材料分析测试方法
屈树新
西南交通大学 材料先进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分析测试中心
物质的结构分析
• 进行物质结构分析方法主要有3大类
– 各种衍射技术
• 直接和精确测定分子和晶体结构的方法
– 长程(long term)的结构 – 固体(粉末、薄膜等)
– 各种光谱技术
• 红外光谱、激光拉曼光谱、紫外光
电导、电位、电解、库仑极谱、伏安
滴定分析
分 析 化 学
发射、吸收,荧光、光度 气相、液相、离子、超临 界、薄层、毛细管电泳 红外、核磁、质谱
元素分析
• 化学分析:
测试样品为 液体
– 化学滴定、电化学…… –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S)、原子吸收 (AAS)、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 • ESCA:Electron Spectroscopy for Chemical Analysis 化学分析用电子能谱 测试样品为 – EDS: Energy Dispersive Spectra 固体 – XPS: X光电子能谱
• 酶电极、组织电极、免疫电极、微生物电极
– 应用:各种类型的生物电化学传感器;以气敏生物传 感器监视呼吸机;酶联免疫传感器作传染病的诊断; 用DNA探针技术作DNA鉴定
生物电化学分析方法
自动电位滴定仪
• 原理:滴定过程中电极电位等电性能的突跃来 指示滴定终点的一种分析方法。 • 电位滴定方法
– 酸碱滴定

克服了用人眼判断终点造成的主观误差 提高了测定的准确度 易于实现滴定的自动化
常见的仪器分析方法一
电导法
直接电导法
电导滴定法
直接电位法(pH)
电位分析法
电位滴定法
电化学分析法
电解分析化学 库仑分析法 极谱法和伏安法 光谱电化学 生物电分析化学
化学性能分析
• 定义
– 根据物质的电学及电化学性质所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
简单的生色团由双键或叁键体系组成,如乙烯基、羰基、亚硝基 、偶氮基—N=N—、乙炔基、腈基—C㆔N等。
助色团:
有一些含有n电子的基团(如—OH、—OR、—NH2、—NHR、— X等),它们本身没有生色功能(不能吸收λ >200nm的光),但当它们 与生色团相连时,就会发生n—π 共轭作用,增强生色团的生色能 力(吸收波长向长波方向移动,且吸收强度增加),这样的基团称为 助色团。
确定电位滴定终点的方法
E-V曲线法
ΔE/ ΔV-V曲线法
滴定曲线的拐点即是电动 势随滴定体积的变化率 (dE/dV)最大处。
Δ2E/ Δ2V-V曲线法
化学性能分析
• 生物电化学分析方法
– 一个新的、活跃的领域;
– 生物电极:将生物化学与电化学分析原理结合研制的 新型电极,对生物分子或有机化合物的检测具有高选 择性或特异性;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 紫外与可见光光度法
– 200-800nm光谱区域内分子吸收光谱; – 200-400nm( 近)紫外, 氘灯 ;400-780nm可见光,钨灯; – 小于200nm的远紫外区,气体吸收强,因此必须在真空中,
而且很少有透明试剂,常为薄膜检测,设备昂贵
• 设备
– 紫外分光光度法 – 可见分光光度法 –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当分子吸收外界的辐射能,总能量变化
ΔE总= E0+Δ E电子+ Δ E振动+ Δ E转动+E平动
E电子:1-20eV, 对应的波长1230-62nm, 紫外-可见光区的波长为200-800nm。 E振动(0.05~1eV )+E转动(0.005~0.050eV) :红外吸收光谱 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吸收光谱属于分子光谱 Δ E电子> Δ E振动> Δ E转动,因此,发生电子能级跃迁时, 必然伴随振动和转动能级的跃迁,所以是一个吸收带, 并伴有一定的精细结构。
• 阳极反应:H2O = 1/2O2+2H+ +2e • 阴极反应:2 H2O =H2 +2OH- -2e
– 沉淀滴定
• 阳极反应:Ag=Ag+e (Pb=Pb2++2e)
– 氧化还原滴定
• 阴极反应: HgY+2e = Hg+Y
– 络合滴定
• 阳极反应: 2Br- = Br2+2e 2I- = I2+2e
– 结构分析
– 含共轭体系
• 无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
– 络合物的吸收-电荷转移吸收光谱 – 镧系和锕系离子的吸收(含d和f电子) – 过渡金属元素的吸收(含d和f电子)
• 化合物纯度的检测
– 如果某化合物在可见或紫外区有较强的吸收带,可 利用吸光度检查它的纯度 – 定量测定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 基本原理
– 紫外吸收光谱的产生
• 分子中的价电子的跃迁而产生的
– 分子轨道理论
• 有机化合物分子中有几种不同性质的价电子
– – – – 形成单键的σ电子; 形成双键的π电子; 未成键的n电子; σ * 和π *分别为反键轨道。
• 当它们吸收一定能量后,这些价电子将跃迁到较高的能级
吸收曲线的讨论:
同一种物质对不同波长光的吸光度不 同。吸光度最大处对应的波长称为最大 吸收波长λmax 不同浓度的同一种物质,其吸收曲线 形状相似λmax不变。而对于不同物质, 其吸收曲线形状和λmax则不同。
吸收曲线可以提供物质的结构信息,并作为物质定性分析的依据。
不同浓度的同一种物质,在某一定波长下吸光度 A 有差异,在λma 处吸光度A 的差异最大。此特性可作为物质定量分析的依据。 在λmax处吸光度随浓度变化的幅度最大,所以测定最灵敏。吸收曲 线是定量分析中选择入射光波长的重要依据。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 研究200-800nm光谱区域内物质对光辐射吸收的 一种方法; 可见 微波
X射线
紫外 中红外 近红外 远红外 无线电波
10 9
10 7
10 5
10 3
10 1
10 -1
-3 10
-5 10
Wavenumbers
核转变
-5 10
电子跃迁 10-3
-1 10
吸收曲线的讨论
• 吸收光谱的波长分布是由产生谱带的跃迁能级间的能量 差所决定,反映了分子内部能级分布状况,是物质定性 的依据。 • 吸收谱带强度与分子偶极矩变化、跃迁几率有关,也提 供分子结构的信息。通常将在最大吸收波长处测得的摩 尔吸光系数εmax也作为定性的依据。不同物质的λmax 有时可能相同,但εmax不一定相同; • 吸收谱带强度与该物质分子吸收的光子数成正比,定量 分析的依据。
• 通过化学反应生成一些肉眼可见的沉淀或颜色来判断是否 含有某种元素。
• 试样可以是液体或固体。
– 方法:参照国标或化学检测手册。
– 优点:简单、方便、快捷等。
– 缺点:有时候反应不是唯一的,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 证实;反应终点的判断存在一定的误差;判断的依据 有颜色的改变,否则不能进行。
元素分析
• 化学滴定分析
π*
n
π*
500
600
700
800
波长nm
有机化合物电子跃迁所处的波长范围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M + h M* M + 热
基态 激发态 E1 (△E) E2
E = E2 - E1 = h
M + 荧光或磷光
量子化 ;选择性吸收;
分子结构的复杂性使其对不同波 长光的吸收程度不同; 用不同波长的单色光照射,测吸光 度— 吸收曲线与最大吸收波长 max;
非 旋光法 光 谱 光散射法 法 偏振法
常见的仪器分析方法二
发射光谱法
原子发射光谱法 分子荧光光谱法 分子磷光分析法 化学发光分析法
光 拉曼光谱法 谱 法
光学分析法
原子吸收光谱法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吸收光谱法 顺磁共振光谱法 红外光谱法 核磁共振光谱法 折射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