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定义
跨国公司

第二,国际分部结构。母公司的管理部 门设有一个国际分部,负责管理国外各子公 司的生产、营销和财务等活动,并使各子公 司的业务互相配合、协调。例如,划分子公 司销售市场的范围,以免形成内耗竞争,统 一筹集和调拨资金,以降低整体的筹资成本; 调整各子公司之间商品和劳务的内部调拨定 价,以减少整个公司系统的税收负担等,但 是国际分部一般不处理公司的国内业务,国 内业务的母公司的其他管理部门处理。
还有人提出一个企业要称为跨国公司, 它的所有权必须被一个以上国籍的人士所掌 握,有人认为作为跨国公司的企业其高级经 理人员的国籍必须具有一个以上的国别。
跨国公司定义:具有全球性的 经济动机和战略在多个国家拥有从 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子公司并将它们 置于统一的全球性经营计划之下的 大型企业。
二、跨国公司的发展过程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发展的雏形阶段
(三)二战后至60年代,突飞猛进的扩展 20世纪70年代后是“大三角”国家跨国 公司“三足鼎立”,跨国公司形成全球网络 的发展阶段。1960年,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 资最大的五个国家顺序是:美国、英国、茶 兰、法国和加拿大。1981年,国别和顺序是: 1981 美国、英国、联邦德国、日本和瑞士。1991 年,顺序改变为:日本、美国、德国、法国 和英国。日本和德国在国际直接投资领域的 异军突起,改变了国际直接投资来源的原有 格局,形成了日本、美国和欧共体成员国国 际直接投资“大三角”的三足鼎立的态势。
(4)混合式结构或矩阵结构。这是同时兼有前述 方式中两种以上的特点的组织形式。混合式结构通常 是对某些技术性能高的重要产品系列实行由该产品副 总经理分管的全球性产品结构,对其他产品则由按地 区设置的副总经理负全部责任。两种形式同时采用, 但互相不发生交叉关系。 矩阵形结构是指同时既按产品系列设置各类产品 的副总经理,又按地区设置地区副总经理,对子公司 的活动实行条块结合的双重领导,其优点是母公司的 总经理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通过不同的渠道加强领导, 提高适应外部竞争压力的能力,子公司的经理会感到 无所适从,这里往往需要母公司的总经理亲自协调。 因此,需要召开的协调性会议也较多。
跨国期末

第一章一、跨国公司的定义跨国公司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设立生产或销售机构,并从事跨国生产与经营活动的企业。
二、跨国公司的类型(从经营的价值取向来看)1、母国取向型——公司业务活动以母国为中心进行决策,优先考虑母国企业的利益,按母国的处事方式开展经营。
利:结构简单,母公司与海外子公司进行专门的交流比较便利,对国外子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外派也拥有控制权。
弊:对国外市场的商业机会可能缺乏足够的认识;对来自国外竞争对手的潜在竞争压力认识不够。
2、东道国取向型——公司所有决策,既考虑母国为中心,又兼顾众多国外子公司的要求。
利:充分开发当地市场获得更多的当地市场份额,在新产品开发方面更具主动性,有助于充分调动当地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弊:过分强调当地消费者的传统和市场增长水平导致企业的全球扩张速度延缓。
3、世界取向型——从全球竞争环境出发进行决策。
利:加强母国企业与国外企业的相互依存和配合协作,母国企业与国外企业均服从全球范围内的整体利益,考核业绩的标准面向全球。
弊:导致企业能力和资源过于分散,会产生许多人力资源管理与研究开发方面的问题。
第二章一、垄断优势理论垄断优势理论的主要思想:市场的不完全是对外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同时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是对外直接投资获利的条件。
1、市场具有不完全性(1)产品市场不完全。
这主要与商品特异、商标、特殊的市场技能或价格联盟等因素有关;(2)生产要素市场的不完全。
这主要是特殊的管理技能、在资本市场上的便利及受专利制度保护的技术差异等原因造成的;(3)规模经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4)由于政府的有关税收、关税、利率和汇率等政策原因造成的市场不完全。
2、垄断优势:资金优势、技术优势、规模优势、组织管理优势、信誉和商标优势。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生命是指市上的营销生命,产品和人的生命一样,要经历形成、成长、成熟、衰退这样的周期。
这个周期在不同技术水平的国家里,发生的时间和过程是不一样的,其间存在一个较大的差距和时差,正是这一时差,决定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变化。
跨国公司1

1跨国公司(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TNCS)主要是指发达国家的一些有实力的大型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多个国家设立分支机构或子公司,从事生产、销售或其他经营活动的国际企业组织形式。
曾用名:多国公司(此名也曾用于拉美多国共建项目,名字冲突),多国企业,国际公司、国际企业,超国家公司、全球公司,1973年,联合国定名为——跨国公司2跨国公司的定义包含以下3 个方面的内容——联合国经济与社会理事会(1) 地域因素:它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经济实体所组成的公有、私有或混合所有制企业,而不考虑这些经济实体的法律形式和活动领域如何。
(2) 战略决策因素:它是在一个决策系统制定的连贯政策和一个或多个决策中心制定的共同战略下从事经营活动。
(3) 内部联系因素:它的各个实体通过股权或其他方面相联系,这样其中的一个或多个实体能够对其他实体的经营活动施加有效的影响,特别是在与其他实体分享知识、资源和责任等方面的影响尤为有效。
3跨国公司的基本构成母公司——在母国(parent country)登记注册子公司——在东道国(host country)登记注册东道国“东道国”是由“东道主”一词演变而来。
《左传·僖公三十年》记载了春秋时期秦晋围郑,郑派烛之武劝说秦退军的故事。
故事讲道,烛之武对秦穆公道:“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意思是:秦如果不灭掉郑国,而让它成为东方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来来往往,缺乏的资财食用,由郑来供应,这对你也没有什么坏处。
秦从其言撤军。
郑在秦以东,故称东方道上的主人。
后来,“东道主”便成了一个固定名词,泛指居停之所的主人或以酒食请客的人。
“东道国”就是以主人身份接待他国,或在国际活动中处于聚汇居停之所和主办其他事的国家。
“东道国”指跨国公司经营国外业务的所在国。
4知名跨国公司沃尔玛公司Wal-Mart Stores, Inc. 是一家美国的世界性连锁企业,以营业额计算为全球最大的公司,其控股人为沃尔顿家族。
国际投资第五章 跨国公司_

(四)生产经营跨国化 生产经营跨国化是跨国公司最基本的特征。许多国内企业
也可能有涉外活动或业务,但跨国公司与这些国内企业相比, 有着很大的区别。
(五)技术内部化
跨国公司大部分是凭借技术优势起家并获得快速发展的。 市场的不完全性,无论是来自市场本身固有缺陷还是政府人 为的管理、干预措施形成的障碍,都使跨国公司为了自身利 益,在通过外部市场,公开出售技术商品的同时,更偏爱通 过内部市场,把不愿或不能进行公开登记出售的技术、技能 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在公司内部实行有偿转让。
(三)运行机制开放化 国内企业通常把营运过程的所有阶段,包括研究开发、投
资建厂、生产制造、销售产品,放在国内进行,至多只是把 最后的销售产品阶段部分放在海外进行,其运行机制基本上 是内向的、封闭型的。由于跨国公司以整个世界为自己的活 动舞台,所以它们通常把营运过程的所有阶段都部分或全部 放在海外进行,其运行机制基本上是外向、全球战略的关键在于实行“公司内部一体
化”。这一原则要求实行高度的管理体制,即以母公司为中 心,把遍布世界各地的分支机构和子公司统一为一个整体。 所有国内外的分支机构和子公司的经营活动都必须服从总公 司的利益,在总公司的统一指挥下,遵循一个共同的战略, 合理利用人力和财力资源,实现全球性的经营活动。
(二)跨国公司的缓慢发展(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两次世界大战使一些欧洲国家经济受到严重破坏,1929至 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又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受到沉重打 击。这些使得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争夺国际商品市场和投资领 域的斗争更加激烈,也促使跨国公司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方面跨国公司的力量分布发生了变化,在主要资本主义 国家跨国公司总体上处于缓慢发展的同时,美国跨国公司却 取得了很大发展,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跨国公司展开激烈 竞争;另一方面跨国公司向外扩张的动因也发生了变化,除 利用技术优势占领市场外,还欲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加强控制 和掠夺。当时,英国的对外投资有70%流向了印度、澳大利 亚、加拿大等殖民地以及拉丁美洲和其他落后地区。
国际投资学三跨国公司

• 则,什么是跨国公司的国外分支机构? • 国外分支机构可以是联合企业,也可以是非联合
企业。 • UNCTAD World Investment Report将子公司、附
属企业和分公司统称为国外分支机构。 • 子公司是指另一个实体直接拥有超过一半的股东
表决权,有权指派或撤换大多数行政、管理和监 督人员的设在东道国的联合企业。 • 附属企业是指投资公司拥有总数最少10%,但不 超过50%的股东表决权的设在东道国的联合企业。
12
• 3.经营管理特征上的界定
• 这是从企业具体的经营理念和经营行为来 判定划分跨国公司的标准。
• 首先,企业经营管理的最高决策层必须具 备全球性的经营理性.最高主管不能只关注 某一国家或地区中该企业的活动,而应关 注所有的国家或地区,即作为“国际企业 家”来平等对待世界各地为该企业提供的 最佳机会,完全以世界性的经营态度来规 划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18
• 跨国公司是由母公司及其国外分支机构组 成的联合或非联合的企业。母公司被定义 为通常以拥有股本金的方式来控制在其本 国以外国家的其他实体资产的企业。拥有 联合企业10%或10%以上普通股或表决权 的股本金或非联合企业的等量资本金,通 常被认为是控制这些企业的门槛值。
19
• In WIR, subsidiary enterprises, associate enterprises and branches – defined below – are all referred to as foreign affiliates or affiliates.
9
• (1).是指跨国公司通过直接投资形成的对国外分支 机构拥有实际控制权的股权比重大小。目前,国 际上对这一股权比重的最低限额并没有统一标准。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出版的《国际收支手册》认为, 在所投资企业中拥有25%或更多的投票股,可以 作为控制所有权的合理标准。美国商务部则将此 标准定为10%以上。加拿大和日本把持有50%或 更多的投票股份才视为“存在控制”。其他如英、 法、德、意等工业国家的法律对此也有类似规定。
跨国公司

1、按经营项目分类
(1)资源开发型跨国公司。资源开发型跨国公司以获得母国所短缺的各种资源和原材料为目的,对外直接投 资主要涉及种植业、采矿业、石油业和铁路等领域。这类公司是跨国公司早期积累时经常采用的形式,资本原始 积累时期英、法、荷等老牌殖民国家的特许公司在19世纪时向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经济落后而资 源丰富的国家进行的直接投资就主要集中在种植业、采矿业和铁路。资源开发型跨国公司仍集中于采矿业和石油 开采业,如著名埃克森-美孚公司(Exxon-Mobil)、英荷壳牌公司(Royal Dutch Shell)。
三、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影响
1、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和私人信贷,补充了发展中国家进口资金的短缺。
பைடு நூலகம்
跨国公司圆桌会议西方跨国公司操纵技术转让,主要采取以下三种方式:
1、由母公司向国外子公司进行技术转让。在这种转移方式下,关键技术仍控制在母公司手里,只是将部分技 术转移给国外的子公司。这样,既可以保持母公司对技术的垄断权,又可以通过向子公司出售技术和工艺获得收 益,增加利润。
(2)加工制造型跨国公司。加工制造型跨国公司主要从事机器设备制造和零配件中间产品的加工业务,以巩 固和扩大市场份额为主要目的。这类公司以生产加工为主,进口大量投入品生产各种消费品供应东道国或附近市 场或者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后再出口。这类公司主要生产和经营诸如金属制品、钢材、机械及运输设备等产品,随 着当地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公司经营逐步进入到资本货物部门和中间产品部门。加工制造型跨国公司是当代一种 重要的公司形式,为大多数东道国所欢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General Motors)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制造公 司,是制造业跨国公司的典型代表。
团队精神
许多名企都尊崇“员工就是合伙人”、“企业就是大家庭”的管理理念。他们并不强求员工个人能力都非常 强,但必须有团队精神,服从团队利益,他们利用企业文化把员工紧紧拧成一股绳,抱成一团球,成为市场竞争 中的锐利武器。世界快餐业巨子麦当劳招聘员工时,选择的就是相貌普通、教育程度一般的“中才”,经过企业 全方位培训,融合麦当劳企业文化,使他们很快成为麦当劳坚定的一份子。
跨国公司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跨国公司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一、跨国公司定义只要在一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设有一个以上的海外子公司或分公司,并从事营利性生产经营活动,有共同的决策中心和共同战略,并分享风险和责任的企业,即可称为跨国公司。
二、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整体情况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是中国扩大对外开放和加快市场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也是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主动参与和利用国际分工的重要举措。
在全球经济复苏步伐、国际直接投资继续回升的背景下,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保持平稳发展,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得到提高,外资对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得到进一步增强。
2005年,中国已经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和英国的第三大FDI流入国,是最具有吸引力的发展中国家。
世界500强跨国公司中,已有470家在华投资。
世界500强在华投资主要集中在电子、计算机、汽车、日用产品等行业。
随着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增加,中国在跨国公司全球战略中的地位日益上升,截至2005年底,主要来自日本、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地区总部共40余家,大多集中在北京和上海,主要分布在电子、通讯、机械和电器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
三、跨国公司在我国经济中的作用1.有效地弥补了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
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以缓解和弥补长期制约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短缺现象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内容和既定方针。
近20年来,外商直接投资的大规模流入,有效地弥补了我国国内建设资金的供给不足,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持续、快速与稳定发展。
这突出表现在我国历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总体上呈现明显地上升趋势。
在我国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外商直接投资已成为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
外商直接投资还是我国部分行业(如近海油气开发等)的主要资金来源。
外商直接投资不仅增加了我国实际性投资,弥补了国内建设资金缺口,而且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资金使用率,进而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复习资料重点

1、跨国公司的定义:跨国公司系指由在两个或更多国家的经济实体所组成的公营、私营或混合所有制企业,不论这些实体的法律形式和活动领域如何;该企业在一个决策体系下运营,通过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决策中心得以具有一致的政策和共同的战略;该企业中各个实体通过所有权或其他方式的结合,使其中一个或更多的实体得以对其他实体的活动施加有效的影响,特别是分享知识资源和分担责任。
——联合国《跨国公司行为守则》,19862、结构性标准:--跨国的程度(transnationality index)跨国指数=(国外资产/总资产+国外销售额/总销售额+ 国外雇员数/总雇员数)/3 x 100% 3、跨国公司理论:以国际贸易学说为基础的跨国公司理论——跨国公司的宏观理论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理论的提出:维农(R.Vernon),《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以美国为基础的三阶段模式(早期模式)-创新阶段:美国宏观经济的特点(高收入、高消费、高劳动力成本、资本丰富、技术发达);美国适合生产的产品;出口西欧-成熟阶段:通过投资到西欧生产,因为比较接近于美国,但成本低;-标准化阶段:到LDC生产,返销美国。
寡占反应理论——Frederick T. Knickerbocker寡占反应行为模式:一些跨国公司的FDI是对其他企业FDI所作出的反应。
进攻性投资和防御性投资Vernon在70年代对该理论的修正以创新为基础的寡占阶段成熟的寡占阶段衰老的寡占阶段对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分析评价:-符合美国当时的情况,有一定解释力-理论具有局限性:很多产品起初并不由母国向海外输出;对诸如日本的对外投资缺乏解释力;美国并非优势丧失后才对外投资。
二、小岛模式(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小岛模式的提出:小岛清(KIYOSHI KOJIMA),一桥大学教授,《对外贸易论》▊基本观点:“一国应从已经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开始对外直接投资,并依次进行”。
(顺贸易导向的投资模式)▊解释: - 比较劣势产业(边际产业)的概念: a’,b’,c’- 边际产业转移的作用——夸大两国的比较优势差距- 从“边际产业”到“边际性生产”-日本模式与美国模式的比较——小岛的顺贸易导向思想对小岛理论的评价(p 42)以产业组织学说为基础的跨国公司理论——跨国公司的微观理论一、垄断优势理论理论的提出:海默(S.H.Hymer)和金德尔伯格(C.P. Kindleberger):基本观点:▊垄断优势:指企业对某些经营要素大量占有或者完全独占而形成的优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跨国公司的定义、特征与跨国经营的演变第一节跨国公司的定义跨国公司在全球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据《世界投资报告》的资料显示,在过去30年中,跨国经营企业的数量呈级数增长,规模越来越大。
以15个发达国家为例,跨国公司的数量从20世纪60年代末的大约7000家增至90年代末的63000家左右。
目前全世界的63000家跨国公司在全世界拥有超过800000家的子公司。
这些母公司构成了一个几乎包括所有国家和所有行业的多样化的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系。
在全球经济中,500家跨国公司几乎获得了对世界经济的绝对的统治权。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来自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国家的企业越来越多地加入国际生产的行列,来自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跨国公司正在迅速成长,它们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和重要的支撑力量。
据统计,2003年,跨国公司的产值占世界总产值的40%,占国际贸易额的60%,占国际技术贸易额的60%-700%,,占全球科研和开发的80%,占外国直接投资的90%以上,而且,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的外国直接投资每年都在2800亿-4300亿美元左右。
在2003年,世界上前100家最大的非金融跨国公司拥有20000亿美元以上的外国资产,其子公司的雇员达到了600多万人,这些跨国公司集生产、贸易、金融和技术开发于一身,通过全球性经营战略,推动资源的全球性配置,其生产、销售、投资等活动构成了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
尽管跨国公司在全球经济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但是关于跨国公司的理论研究并不是很完善,而且其定义也非常不统一。
现在,联合国和一些重要的国际研究报告(例如《世界投资报告》)与中外文献,在使用跨国公司这个概念时,比较习惯于使用‘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or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TNCs或MNC。
),因此这个称谓已经越来越被普遍接受。
当然,一些学者常常使用“Enterpries”(企业)这个概念,这样跨国公司的简称便更改为“TNEs或MNE。
”。
由于跨国公司一词习用已久,流传也广,按照约定俗成的原则,本书仍沿用跨国公司的概念(英文为TNCs或者MNCs),它们没有什么特指,在本书中只是一个泛称。
另外,跨国公司的经济学研究在层次上有宏观与微观之分。
①宏观分析集中在国家与产业层次上,微观分析则以企业为基础,探讨个别公司在海外竺譬尊簪丢,包括生产、投资、管理、销售等。
在研究视角方面,本书把跨孽釜司笆耄圭要的分析单元,研究企业跨国经营的战略定位、交易方式与管理行为等。
’此同时,我们还希望通过研究,为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实施提供一些参考框架。
联合国在1973年曾经给跨国公司下过这样一个定义,即:“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控制资产、工厂、矿山、销售基地等类1984年,联合国在《跨国公司行为守则草案》中,给跨国公司下了一个新的定义,虽然它至今尚未由联合国大会通过,并非正式文件,但影响哿大:。
竖毫则起草始于1977年,其间数易其稿,最后一稿的文本是1986年印砭紫。
等謇蚤磊分吸收了其他国际机构如前述的经合组织、欧盟等有关文件中的说法,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了综合、补充和完善:“跨国公司是指由在两个或多个国家的实体所组成的公营、私营或混合所有制企业,不论此等实体的法律形式和活动领域如何;该企业在一个决策体系下运营,通过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决策中心得以具有吻合的政策和共同的战略:该企业中的各个实体通过所有权或其他方式结合在一起,从而其中一个或更多的实体得以对其他实体的活动施行有效的影响,特别是与别的实体共享知识、资源和责任。
”具体说,一个跨国公司的基本条件是:1.它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经济实体所组成。
2.在一个统一的决策体系下,拥有共同战略和配套政策。
3.它的各个经济实体通过股权或其他方式相互联系,'-E的一个或多个经济实体能够对其他实体施加有效的影响。
特别是各个经济实体之间能够共享知识、资源、信息,并且需要共同承担责任和风险。
从本质上说,联合国1973年和1984年关于跨国公司的定义,主要反映了企业战略(strategy)和组织一体化(organizational。
integration)对跨国公司的重要性,因此,对各个国别市场运营系统实施统一战略和组织一体化管理是跨国公司一个显著特征。
跨国公司与国内公司的真正区别在于,它建立一个内部组织来经营各种跨国界的业务,而且实行内部化交易,而不是通过公开市场完成上述这些交易。
跨国公司的定义标准我们定义跨国公司或者定义一个企业的跨国经营,通常需要考虑下列标准:(一)结构标准(structural criteria)我们常常把“地区分布”、“在国外拥有生产或服务设施”和“所有权”等结构性要素作为划分跨国经营与国内(单一)经营的重要尺度。
1.地区分布(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哈佛大学的“美国多国公司研究项目”(Harvard Project On Ametican MNEs)认为,必须在6个国家以上设有子公司或附属企业才算是真正的跨国公司。
这个研究项目的主持人弗农(J~aymond Vetlaon)教授认为,在各国经济以至世界的经济发展中,主权国家无所作为,跨国公司却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因此他把自己的著作命名为《国家主权无能为力》(.Sovere 趣Ttty m Bay)。
在书中,他这样写道:“这些企业(指跨国公司)通常有相当广泛的地区分布,一个母公司仅仅和本国基地以外的一个或两个国家有股权关系,(我们)就不将它列入多国企业的名单之内”①。
2.国外生产或服务设施(Foreign operations facilities)一些重要的国际组织并不要求跨国公司的机构必须分布在6个国家以上,而是更强调必须在2个或2个以上国家拥有生产或服务设施。
跨国公司强调的是生产设施的综合,而不仅仅是市场的组合。
跨国公司往往依赖于专业化生产,使用一个地方的廉价劳动力、另一个地方的廉价材料、第三个地方的市场和第四个地方的资金来源。
②他们以世界为工厂,以各国为车间,充分利用世界各地的技术、资源、劳动力和市场优势,以全球化发展的战略眼光,将公司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建立在全球基础上,利用国际分工和资源的全球性配置,建立起庞大的全球生产网络体系,使经济全球化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得到了拓展和加强。
这就是说,仅仅同很多国家有进出口贸易,而并不在这些国家拥有生产或服务设施,就只能算是贸易公司。
如果拥有生产或服务设施,而不参与经营管理,那只是单纯的国际控股公司。
3.所有权(ownership)从西方文献中可以看出,采取“所有权”衡量尺度时,实际上有两个不同的含义,一个是指资产的所有权形式,另一个是指企业母国所在地属于哪个或哪些国家,即企业拥有者和高层主管的国籍。
1998年《世界投资报告》称,世界上最大的100家非金融业跨国公司几乎都设在发达国家,这主要是出于对企业母国所在地的考虑。
关于企业的国籍有各种不同的说法,美国学者梅森劳基(J.M。
i。
nm。
g。
)认为跨国或多国公司的股权应是多国公民所有,管理权也应是多国性的。
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金德伯格(Charles P.Kindleberger)则认为,跨国或多国公司的特征是“无国籍性”,即“并不忠于哪一个国家,也没有一个国家使它感到特别亲近”。
以联合利华(unilever)公司和英荷皇家壳牌石油公司(Anglo.Dutch R0valShell)为例,实际上这两个公司都是在两个国家注册登记的“双重国籍公司”。
1885年莱佛兄弟公司(Lever Brother Co.)在英国利物浦注册时只有英国国籍,该公司以椰子油制肥皂,在太平洋所罗门群岛和西非等地大规模营造椰林,保证r廉价的原料来源,击败了以动物油为原料的制皂企业。
1929年与荷兰Margarine Unie公司合并,成立联合利华公司,总部分设伦敦和鹿特丹(荷兰)两地,故注册时即具有英荷双重国籍。
英荷皇家壳牌石油公司是1907年将分布在欧洲、荷属东印度(即今印度尼西亚)、罗马尼亚和俄国南部等地的油井和炼油厂合_J手而建立的,荷兰股份占60%,英国股份占40%,在两国同时注册,具有双重国籍,.(二)跨国度(transnationality)普遍的观点认为,跨国公司需要有一定的跨国经营程度。
企业跨国程度是由跨国指数决定的,跨国指数是三个比率的平均数,即国外资产/总资产、国外销售额/总销售额、国外雇员/雇员总数。
世界上最大的100家跨国公司的平均跨国指数④(transnationality index)由1990年的51%上升到1997年的55%,1998年又下降为54%(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将跨国公用事业公司和电信公司统计进来,而这些公司的跨国指数平均仅有37%)。
1.2跨国经营理论上,跨国经营是一个非常宽泛而抽象的概念,是指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由国内企业发展为跨国公司的过程。
它包括两种地理导向:即内向型和外向型视角,内向跨国经营是其外向跨国经营的基础和条件。
内向跨国经营是指以母国为基础,采取进口、作为许可证交易的受约人、在母国与外国公司建立合资企业、成立国外企业全资的子公司(或被国外企业并购)等方式参与国际竞争;外向是指以东道国为导向,通过出口、向外国公一J发放许可证、在国外与外国企业建立合资企业或建立与收购外国企业等方式参与全球竞争。
中国的理解是“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
如何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呢?1993年,芬兰学者威尔什(Lawrence s‘w。
1。
h)和罗斯坦瑞尼(Reijo K.Luostatinen)在《国际化中的内外向联系》一文中指出:内向跨国经营过程会影响其外向跨国经营的发展,内向跨国经营的效果将决定其外向跨国经营的成功。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鲁桐通过对中国企、lk跨国经营发展过程的研究认为,在中IR-k~跨国经营的发展过程中,内向是其外向的必要基础和条件:(1)技术、设备进口及合资企业的建立是企业跨国经营的前期准备;(2)内向跨国经营的方式、速度、规模影响外向跨国经营的方式和发展速度;(3)内向的经验积累直接影响企业外向跨国经营的成功率;(4)企业内向跨国经营对外向跨国经营的联系和影响并不限于企业跨国经营的初期阶段,而是贯穿于企业跨国经营的全过程;(5)企业的外向跨国经营也会在一定程度卜I影响其内向跨国经营的深度和广度。
第二节跨国公司的发展历史经营的起源(1600~1914年)特许公司,这些公司由英国王室赐予特权,在英国海外的殖民地贸易中享有独占的权力。
这些特许贸易公司发展到后来,其触角已经延伸到英国海外殖民地以外的地区。
在英国历史上的特许贸易公司中,规模最大、最为有名、与后来的跨国公司最有联系的是英国东印度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