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向板及次梁的配筋计算

合集下载

单向板、双向板、板筋识图

单向板、双向板、板筋识图

(2)计算跨度。该值与支座反力的分布有关, 即与构件的搁置长度a和构件刚度有关(图2.5 )。
(3) 跨数。 (4) 荷载。楼面荷载包括永久荷载g和可变荷 载q。永久荷载包括板、梁自重、隔墙重和固定设备 重等。可变荷载包括人和临时性设备重、作用位置 和方向随时间变化的其它荷载。 (5) 折算荷载。如图2.6所示
两种板的弯曲如图2.2所示。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以下简称规范)中规定了这两种板的界定条件:
(1) 两对边支承的板应按单向板计算。
(2) 四边支承的板,当长边与短边之比小于或 等于2时,应按双向板计算。 (3) 四边支承的板,当长边与短边之比大于或 等于3时,应按单向板计算。
现浇式楼盖按楼板受力和支承条件不同,可分 为肋形楼盖和无梁楼盖。
肋形楼盖又可分为单向板肋形楼盖、双向板肋 形楼盖和井式楼盖。 无梁楼盖是指将板直接支承在柱顶的柱帽上, 不设主、次梁,因而天棚平坦,净空较高,通风与 采光较好,主要用于仓库、商场等建筑中,如图2.1 所示。
图2.1 楼盖的主要结构形式
(4) 四边支承的板,当长边与短边之比介于2 和3之间时,宜按双向板计算,但也可按沿短边方向 受力的单向板计算,此时应沿长边方向布置足够数 量的构造钢筋。
图2.2 单向板与双向板的弯曲 (a) 单向板;(b) 双向板
2.2.1 单向板肋形楼盖的结构平面布置
对结构平面进行合理的布置,即根据使用要求,
M=(1-β)Me
当连续梁两端与梁或柱整体连接时:
M=面的弯矩不宜调整,其弯矩设 计值取考虑荷载最不利布置并按弹性理论求得的最不 利弯矩值;
④ 连续梁各控制截面的剪力设计值,可按荷载最 不利布置,根据调整后的支座弯矩用静力平衡条件计 算,也可近似取考虑活荷载最不利布置按弹性理论算 得的剪力值。

楼板钢筋工程量计算

楼板钢筋工程量计算

第四节 板钢筋工程量计算
三、板的标注
2、有梁板的标注 1)集中标注
第四节 板钢筋工程量计算
1)集中标注
注写要求: ①贯通筋上部和下部分别注写,以B代表下部,以T代表上部,B&T代表下 部与上部; ②X向贯通纵筋以X打头,Y向贯通纵筋以Y打头,两向贯通纵筋配置相同 时以X&Y打头; ③当为单向板时,分布筋可不必注写,而在图中统一注明; ④当在某些板内(例如在悬挑板XB的下部)配置有构造钢筋时,则X向以 Xc,Y向以Yc打头注写; ⑤当Y向采用放射配筋时(切向为X向,径向为Y向),设计者应注明配筋 间距的定位尺寸; ⑥当贯通筋采用两种规格钢筋“隔一布一”方式时,表达式为 Axx/yy@xxx,表示直径为xx的钢筋和直径为yy的钢筋二者间距为xxx,直 径xx的钢筋间距为xxx的2倍,直筋yy的钢筋间距为xxx的2倍。
LB1计算过程
支座负筋总结
2、板顶钢筋计算 3)板顶贯通钢筋:(单跨板)
单跨板顶钢筋长度=2*伸入支座长度+板内净尺寸 伸入支座长度:①hb-保护层-梁角筋D>lab, 0.3lab(0.6lab)+15d; ②hb-保护层-梁角筋<lab时,0.3lab(0.6lab)+15d; 或者可以按③ (hb-保护层-1/2梁角筋D+15d) 钢筋数量计算参考板端负筋钢筋根数计算
1、板底钢筋计算—受力钢筋
不同支座的锚固长度
第四节 板钢筋工程量计算
四、板的钢筋计算
1、板底受力钢筋计算 布筋范围: ①距离端部为50mm 或者为一个保护层 ②距离梁角筋为一个 1/2个板筋间距
布筋范围=净跨-50*2(2个保护层) 或者 布筋范围=净跨+保护层×2+左梁角筋1/2直径+右梁角筋1/2直径-板筋间距

单向板肋梁楼盖设计计算书(参考例题)

单向板肋梁楼盖设计计算书(参考例题)
钢筋混凝土结构楼盖课程设计
现浇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设计计算书 一、平面结构布置: 1、确定主梁的跨度为 6.6m ,次梁的跨度为 5.0m ,主梁每跨内布置两根次梁,板的跨 度为 2.2m 。楼盖结构布置图如下:
2、按高跨比条件,当 h 1 l 55mm 时,满足刚度要求,可不验算挠度。对于工 40
8 14 h (1 ~ 1)h (200 ~ 300)mm ,取 b 250mm 。
23 二、板的设计(按塑性内力重分布计算): 1、荷载计算: 板的恒荷载标准值:
取 1m 宽板带计算:
-1-
钢筋混凝土结构楼盖课程设计
水磨石面层 80mm 钢筋混凝土板 15mm 板底混合砂浆
0.65 1 0.65kN / m 0.08 25 2.0kN / m 0.015 17 0.255kN / m
h02
1 1 2s ( b 0.350)
s 1 0.5
1.011.916673602 2570.914 106
0.030
0.030
0.985
As M / s f y h0
720.2
-76.61
1.011.92003402 275.128 106
0.930
0.930 0.953 0.962 0.946 0.957
As M / s f y h0 (mm2)
480.7
480.7 322.3 255.8 317.7 293.6
选钢筋
①~②轴线 ⑤~⑥轴线
②~⑤轴线
实际配筋
①~②轴线 ⑤~⑥轴线 ②~⑤轴线
8/10@1 30 8/10@1 30 495mm2 495mm2
板 主梁

钢筋混凝土楼板配筋计算书讲解

钢筋混凝土楼板配筋计算书讲解

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设计摘要:本文介绍了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设计,是土木工程学生设计学习的"居家良药".关键词:单向板肋梁楼盖设计1.设计资料本设计为一工业车间楼盖,采用整体式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楼盖梁格布置如图T-01所示,柱的高度取9m,柱子截面为400mm×400mm。

(1)楼面构造层做法:20mm厚水泥砂浆面层,20mm厚混合砂浆顶棚抹灰。

(2)楼面活荷载:标准值为8kN/m2。

(3)恒载分项系数为1.2;活荷载分项系数为1.3(因为楼面活荷载标准值大于4kN/m2)。

(4)材料选用:混凝土:采用C20(,)。

钢筋:梁中架立钢筋、箍筋、板中全部钢筋采用HPB235()。

其余采用HRB335()。

2.板的计算。

板按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方法计算。

板的厚度按构造要求取。

次梁截面高度取,截面宽度,板的尺寸及支承情况如图T-02所示。

(1)荷载:恒载标准值:20mm水泥砂浆面层;80mm钢筋混凝土板;20mm混合砂浆顶棚抹灰;;恒载设计值;活荷载设计值;合计;即每米板宽设计承载力。

(2)内力计算:计算跨度:边跨;中间跨;跨度差,说明可以按等跨连续板计算内力。

取1m宽板带作为计算单元,其计算简图如图T-03所示。

各截面的弯矩计算见表Q-01。

,(根据钢筋净距和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的规定,并考虑到梁、板常用的钢筋直径(梁设为20mm,板设为10mm),室内正常环境(即一类环境)的截面有效高度h。

和梁板的高度h有以下关系: 对于梁: h。

=h-35mm (一排钢筋) 或 h。

=h-60mm (两排钢筋);对于板 h。

=h-20mm 、h。

=h-(最小保护层厚度+d/2) ,其中最小保护层厚度依据环境类别和混凝土强度等级定, d 为纵向受力钢筋的直径。

一般的,对于梁可取20,板可取10),各截面的配筋计算见表Q-02。

中间板带②~⑤轴线间,其各区格板的四周与梁整体连接,故各跨跨中和中间支座考虑板的内拱作用,其弯矩降低20%。

单向板及次梁的配筋计算

单向板及次梁的配筋计算

单向板及次梁的配筋计算单向板是指板的荷载主要作用在板的一个方向上的情况,通常采用单向配筋,即在板的一个方向上设置主筋,而在垂直方向上只设置少量的次筋,用来控制开裂和抗剪强度。

次梁是用来加强板的边缘部分,增加其刚度和承载能力的一种构造。

下面将分别介绍单向板和次梁的配筋计算方法。

一、单向板配筋计算:1.确定板的截面尺寸和受力情况:根据板的跨度和荷载确定板的厚度和宽度,并确定受力情况,如受力边界、荷载类型等。

2. 计算开裂控制筋的配筋量:根据截面受拉应变和开裂控制要求,计算主筋的配筋量。

可采用以下公式进行计算:As = (β1 * fctk,0.05* b * d) / (σs - 0.4 * fctk,0.05)其中,As为主筋面积,β1为开裂控制系数,fctk,0.05为0.05倍特征抗拉强度,b为板的宽度,d为板的有效高度,σs为主筋抗拉强度。

3. 计算抗剪配筋量:根据板的剪力以及抗剪设计公式,计算次筋的配筋量。

通常采用抗剪设计公式如下:VEd ≤ (VRd,max - VRd,cf)其中,VEd为设计剪力,VRd,max为剪力承载力的最大值,VRd,cf为剪力承载力的抗剪破坏控制值,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VRd,cf = VRd,c / γc + VRd,s / γs其中,VRd,c为混凝土的抗剪强度,VRd,s为主筋的抗剪强度,γc和γs为相应的安全系数。

4. 分布筋的配筋量计算:根据板的受力分布情况,计算分布筋的配筋量。

通常采用以下公式计算:Av,min = (0.12 * fctk,0.05 * b * s)/ (fyk / γs)其中,Av,min为分布筋的最小配筋量,fctk,0.05为0.05倍特征抗拉强度,b为板的宽度,s为分布筋的间距,fyk为钢筋的特征屈服强度,γs为安全系数。

5.检查截面尺寸:根据配筋量,检查截面尺寸是否满足要求,如不满足则重新调整板的截面尺寸并重新计算。

二、次梁配筋计算:1.确定次梁的受力情况:根据板的截面尺寸和边缘部分的受力情况,确定次梁的受力情况,如受拉或受压。

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课程设计计算书

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课程设计计算书

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课程设计计算书一、设计题目及资料题目:设计某三层轻工厂房车间的楼盖,拟采用整体式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

要求进行第二层楼面梁格布置,确定梁、板、柱截面尺寸,计算配筋并绘制出结构施工图。

1、活荷载:本车间类别为四类金工车间,车间内无侵蚀性介质。

结构平面及柱网布置如图1-1所示。

其中,I x =6000mm ,I y =6900mm 。

经查《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知:板跨≥1.2m 时,楼面均布活荷载标准值为10.0kN/m 2;板跨≥2.0m 时,楼面均布活荷载标准值为8.0kN/m 2;次梁(肋)间距≥1.2m 时,楼面均布活荷载标准值为8.0kN/m 2;次梁(肋)间距≥2.0m 时,楼面均布活荷载标准值为 6.0kN/m 2;对于主梁,楼面均布活荷载标准值为5.0kN/m 2。

2、楼面构造:采用20mm 厚水泥砂浆抹面,15mm 厚混合砂浆天棚抹灰。

3、屋面构造(计算柱内力用):三毡四油防水层,20厚水泥砂浆找平层、150厚(平均)炉渣找坡层、120厚水泥珍珠岩制品保温层;一毡二油隔气层,60厚钢筋混凝土屋面板、15厚混合砂浆天棚抹灰。

4、梁、柱用15mm 厚混合砂浆抹灰。

5、材料:混凝土采用C30;主梁、次梁、板受力筋采用HRB400级钢筋,其它可采用HRB335级或HPB300级钢筋。

6、查规范《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知各材料自重分别为:水泥砂浆20kN/m 3,混合砂浆17kN/m 3,钢筋混凝土25kN/m 3。

二、楼盖的结构平面布置1、主梁沿横向布置,次梁沿纵向布置。

主梁跨度为6m ,次梁跨度为6.9m 。

主梁每跨内布置两根次梁,板的跨度为6/3=2m ,45.32/9.6/0102==l l ,因此按单向板设计。

2、按跨高比条件,要求板厚 mm 6730/200030/0==≥l h ,对于工业建筑的楼盖板,要求mm 70≥h ,取板厚mm 80=h 。

单向板的计算

单向板的计算

单向板肋梁楼盖的计算书小组成员:纪昌建陈安羽李立斌舒海鹏姜庆涛罗斌时间:2011/12/22一、板计算根据题意可得:混泥土为C35 f c =19.1Kn/mm 2 f t =1.71 Kn/mm 2板厚:0h >=80mm>=(1/40)L ”=55mm b h 取80mm 次梁:h=(1/12~1/18)L=(525~350) h 取400mm b=(1/2~1/3)h=(200~133.3) b 取150mm 主梁:h=(1/8~1/14)L=(825~471) h 取600mm b=(1/2~1/3)h=(200~133mm) b 取200mm 荷载计算连续板的计算简图80mm 钢筋混凝土:24*0.08=1.922/mm kN25mm 水泥砂浆搅拌面:20*0.025=0.52/mm kN 20mm 厚混合砂浆拌灰:17*0.02=0.342/mm kN 15mm 厚混合砂浆抹灰:17*0.015=0.2552/mm kN 活荷载:q=4.82/mm kN恒荷载:1.92+0.5+0.34+0.255=3.0152/mm kN 1)由可变荷载控制的组合q+g=(1.3*4.8+1.2*3.015)=9.862/mm kN 2)由永久荷载控制的组合q+g=(1.35*3.015+1.3*4.8*0.7)=8.442/mm kN荷载组合值取由可变荷载控制的较大值g+q=9.862/mm kN 板的计算跨度中间跨;l=l=2200-150=2050mm边跨:l=l+h/2=(2200-75-120)+80/2=2045mm<=l+a/2=2005+60=2065mm故取l=2045mm 中间跨与边跨的高度差(2050-2045)/2200=0.227%<10%,可按等跨连续板进行计算连续板受力简图板的弯矩计算截面配筋计算二、次梁计算次梁计算简图连续板传来的荷载9.86KN/m次梁自重25*0.2*(0.4-0.08)=1.6KN/m次梁粉刷 1.7*0.002*(0.4-0.08)*2=0.2176KN/m恒荷载标准值11.68KN/m活荷载标准值 4.8*2.2=10.56KN/m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组合g+q=1.2*11.68+1.3*10.08=27.12KN/m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组合g+q=1.35*11.68+0.7*1.3*10.08=24.94KN/ml=6300-200=6100mm中间跨l=(6300-120-100)+240/2=6200 mm 边跨故边跨取6200mm(6200-6100)/6200=1.56%<10% 故可能用等跨连续梁计算内力次梁受力简图次梁弯矩计算次梁剪力计算截面承载计算次梁跨中按T 形截面计算21003/0=='l f b 215020001500=+=+s b b 取2100m梁高 h=400mm 360404000=-=h mm 翼缘厚 mm h f 80=次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次梁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三、主梁计算主梁计算简图1.次梁恒载 11.68*6.3=73.58KN主梁自重 24*0..2*(0.45-0.08)*2.2=4.08KN 主梁粉刷 17*(0.45-0.08)*0.015*2..3*2=0.43KN g=73.58+4.08+0.43=78.09KN由次梁传来的荷载:q=10.56*6.3=66.528KN 组合:1.2*78.09+66.528*1.3=180.19KN 2.内力计算计算跨度:边跨 l n =6.6-0.12-0.4/2=6.28ml 0=1.025 +b/2=6.637m< Ln+a/2+b/2=6.665m中跨 l n =6.6m-0.4m=6.2ml 0 = l n +b=6.2+0.4=6.6m跨度差: (6.637-6.2)/6.6=0.61%<10% 可接连续板计算 M=0201Ql k Gl k + 剪力V=Q k G k 43+ 中间跨与边跨的平均跨度:(6.64+6.6)/2=6.62 边跨: 0l G •=93.71*6.64=622.23KN*m 0l Q •=86.49*6.64=574.29 KN*m 中间跨: 0l G •=93.71*6.6=618.49 KN*m 0l Q •=86.49*6.6=570.83 KN*m 支座B : 0l G • =93.71*6.62=620.36 KN*m 0l Q •=86.49*6.62=572.56 KN*m主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主梁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板平法施工图梁平法施工图11。

盈建科次梁底部钢筋比PKPM小很多

盈建科次梁底部钢筋比PKPM小很多

次梁底部钢筋比PKPM小很多(邮件19298)一、用户问题邮件192981,标题:盈建科计算单向板时次梁底筋比PKPM小很多单向板布置处的次梁底筋,用YJK计算出来的底筋比PKPM小很多,面筋却没有多大变化。

而十字梁布置那块,两个软件却没有多大变化。

我为了简化模型,同时不考虑地震作用跟风作用,只计算恒+活。

经过查询内力,发现梁调整前、后内力基本是一致的,唯一不同的是梁内力包络图差别挺大。

二、计算结果对比如上配筋简图所示,用户所指的是次梁的下部最大钢筋,YJK分别为11、8、8,而PKPM为12、12、12。

三、差别原因分析对比1、内力相同查看第3跨梁的构件信息,对比内力计算结果,几乎完全相同:2、弯矩包络不同接着在构件信息中查看梁下部弯矩包络设计值对比,PKPM比YJK大得多。

3、PKPM采用简支梁弯矩控制下部配筋从上看出,PKPM采用的组合号都是0,这意味着它采用的是简支梁跨中弯矩的50%作为最大控制弯矩参与组合,而YJK采用的组合号是2,即1.2*恒+1.4*活,因此组合值PKPM比YJK大得多,这就是梁下部钢筋PKPM比YJK大的原因。

四、《高规》的相关条文1、条文说明《高规》5.2.3: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可考虑框架梁端塑性变形的内力重分布对梁端负弯矩进行调幅,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装配整体式框架梁端负弯矩调幅系数可取为0.7-0.8,现浇框架梁梁端负弯矩调幅系数可取为0.8-0.9;2 框架梁端负弯矩调幅后,梁跨中弯矩应按平衡条件相应增大;3 应先对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框架梁端进行调幅,再与水平作用产生的框架梁端弯矩进行组合;4 截面设计时,框架梁跨中截面正弯矩设计值不应小于竖向荷载作用下按简支梁计算的跨中弯矩设计值的50%。

这里讲的是框架梁端负弯矩调幅0.8-0.9后,框架梁跨中截面正弯矩设计值不应小于竖向荷载作用下按简支梁计算的跨中弯矩设计值的50%。

条文首先限于框架梁,而且是进行调幅的框架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 板一般均能满足斜截面抗剪承载力要求,设计时可不 板一般均能满足斜截面抗剪承载力要求, 进行抗剪承载力验算。 进行抗剪承载力验算。 d. 采用弯起式配筋方式,选配钢筋时,应使相邻跨和支 采用弯起式配筋方式,选配钢筋时, 座钢筋的直径及间距相互协调。 座钢筋的直径及间距相互协调。
2 )板的构造要求 (1)板的配筋方式 弯起式配筋 弯起数量为跨 中间支座负钢筋上弯点距支座边缘为 l 0 / 6 ,弯起数量为跨 如弯起钢筋尚不足以抵抗支座负弯距时, 中钢筋的 1/3~1/2 ,如弯起钢筋尚不足以抵抗支座负弯距时,可 如弯起钢筋尚不足以抵抗支座负弯距时 另补充负钢筋。 另补充负钢筋。弯起钢筋角度一般为 30 0,伸过支座边缘的距离 伸过支座边缘的距离 当等跨或跨度相差不超过 a ,当等跨或跨度相差不超过 当
b.对于四周与梁整体相连的板: b.对于四周与梁整体相连的板: 对于四周与梁整体相连的板 对于四周与梁整体相连的板, 对于四周与梁整体相连的板 , 在荷载作用下跨中下 部及支座上部将出现裂缝,使板的实际轴线呈拱形。 部及支座上部将出现裂缝,使板的实际轴线呈拱形。
因支座不能自由移动, 因支座不能自由移动 , 则使板在竖向荷载作用产生 横向推力, 此推力将使板的内力有所降低。 因此, 横向推力 , 此推力将使板的内力有所降低 。 因此 , 对于 中间跨的跨中截面及中间支座, 中间跨的跨中截面及中间支座 , 可按计算所得弯矩减少 20% 20%。
3. 次梁的荷载包括次梁的自重及由板传来的荷载,计算 次梁的荷载包括次梁的自重及由板传来的荷载, 由板传来的荷载时, 由板传来的荷载时,假定次梁两侧板跨上的荷载各有 1/2传给次梁。 传给次梁。 传给次梁 4. 由于次梁与板整体浇筑,正截面计算时,对跨中按T 由于次梁与板整体浇筑,正截面计算时,对跨中按 形截面计算,对支座按矩形截面计算。 形截面计算,对支座按矩形截面计算。
钢筋混凝土楼( 第八章 钢筋混凝土楼(屋)盖
第四讲 教学目标:
1. 掌握单向板及次梁的配筋计算要点; 掌握单向板及次梁的配筋计算要点; 掌握单向板及次梁的构造要求。 2. 掌握单向板及次梁的构造要求。
重 点 单向板及次梁的构造要求。 单向板及次梁的构造要求。
难 点 单向板及次梁的计算要点。 单向板及次梁的计算要点。
b 楼板孔洞边配筋要求。 楼板孔洞边配筋要求。 a)见图7.2.20(a),当b(或d)≤300mm时; )见图 ),当 ( ( ), ) 时 b)见图7.1.20(b),当300mm≤b(或d)≤1000mm时; )见图 ),当 ( ), ( ) 时 c)见图7.1.20(c),当b(或d)>1000mm时,或孔洞周边 )见图 ),当 或 ( ), 时 有较大集中荷载时,应在洞边设肋梁。 有较大集中荷载时,应在洞边设肋梁。
(2)次梁 ) 1)次梁的计算特点 ) 1. 次梁的计算步骤 选择截面尺寸→荷载计算 按塑性方法计算内力 选择截面尺寸 荷载计算→按塑性方法计算内力 荷载计算 →按正截面承载力条件计算纵筋 按斜截面承载力条 按正截面承载力条件计算纵筋→按斜截面承载力条 按正截面承载力条件计算纵筋 件计算箍筋及弯起钢筋→确定构造钢筋。 件计算箍筋及弯起钢筋 确定构造钢筋。 确定构造钢筋 2. 截面尺寸:满足此高跨比(1/18~1//12)、宽高比 截面尺寸:满足此高跨比( )、宽高比 )、 (1/3~1/2)的要求可不必验算挠度和裂缝宽度。 ) 要求可不必验算挠度和裂缝宽度。
c、 板周边与混凝土梁或混凝土墙整体浇筑的单 、 向板或双向板, 向板或双向板,板上部构造钢筋截面面积不宜小于板 跨中相应方向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的1/3。 跨中相应方向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的 。该钢筋自梁 边或墙边伸入板内的长度,在单向板中不宜小于 边或墙边伸入板内的长度,在单向板中不宜小于l l/5(ll 为板计算跨度),在双向板中不宜小于 为板计算跨度 ,在双向板中不宜小于l l/4(ll为短跨方向 计算跨度),在板角处该钢筋应沿两个垂直方向布置 计算跨度),在板角处该钢筋应沿两个垂直方向布置 ), 或按放射状布置。 或按放射状布置。
§8.1 现浇钢筋混凝土肋形楼盖 8.1
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的整体式楼盖中的板和次梁, 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的整体式楼盖中的板和次梁, 通常均采用塑性内力重分布方法计算内力, 通常均采用塑性内力重分布方法计算内力,主梁仍采用 弹性理论方法计算。 弹性理论方法计算。 3、单向板肋形楼盖的计算和构造 、 (1)单向板 单向板 1)计算要点 ) a、板的计算步骤:计算单元、荷载计算、内力计 、板的计算步骤:计算单元、荷载计算、 算、配筋计算。 配筋计算。
q
20% ,时,按下列规定采用。 时 按下列规定采用。
a =
a =
3 ≤ 时, g
ln 4
l
n
当 g >3 时, 3 为避免支座处钢筋间距紊乱,通常跨中和支座的钢筋采用 为避免支座处钢筋间距紊乱, 相同间距或成倍间距。 相同间距或成倍间距。
q
(2)构造钢筋 a、分布钢筋
板的配筋
b、嵌固于墙内板的板面附加钢筋 为避免沿墙边产生板面裂缝, 为避免沿墙边产生板面裂缝,应在支承周边配置上 部 构 造 钢 筋 。 其 直 径 不 宜 小 于 8mm , 间 距 不 宜 大 于 200mm。 200mm。 mm 沿板的受力方向配置的上部构造钢筋, 沿板的受力方向配置的上部构造钢筋,其截面面积 不宜小于该方向跨中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1/3, 不宜小于该方向跨中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1/3,沿非受 1/3 力方向配置的上部构造钢筋,可根据经验适当减少。 力方向配置的上部构造钢筋,可根据经验适当减少。
d、嵌固在砌体墙内的板(见图) 、嵌固在砌体墙内的板(见图)
e、 与主梁肋垂直的板面构造钢筋。 、 与主梁肋垂直的板面构造钢筋。 当板的受力钢筋与主梁平行时, 当板的受力钢筋与主梁平行时,应沿主梁方向配 置与主梁垂直的上部构造钢筋,间距不大于 置与主梁垂直的上部构造钢筋,间距不大于200mm,直 直 径不宜小于8mm,且单位长度内总截面面积不宜小于 , 径不宜小于 板中单位宽度内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1/3, 板中单位宽度内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 ,伸入板中的 长度从梁边算起,每边不宜小于 长度从梁边算起,每边不宜小于l l/4(ll 为板的计算跨 度)。
2)次梁的构造要求 )返回 Nhomakorabea 小 结
板内钢筋的构造要求; 1. 板内钢筋的构造要求; 次梁计算要点及其构造要求。 2. 次梁计算要点及其构造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