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作业六
高中语文课时作业6喜看稻菽千重浪__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含解析粤教版必修5

课时分层作业(六)[基础运用层]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12月2日,一起由寺庙香火燃烧幔帐引起的火灾,被派出所专职消防员________地扑灭,幸好没有造成重大损失。
②资料显示,在过去的五年间,牺牲在救火一线的消防人员超过140人。
然而,职责所在,他们依然________。
③如何做到责任到位?山东省威海市委书记孙述涛认为,落实主体责任不能“坐而论道”,必须做到“________”。
A.当仁不让义无反顾奋不顾身B.义无反顾当仁不让奋不顾身C.义无反顾奋不顾身当仁不让D.奋不顾身义无反顾当仁不让D[“奋不顾身”指奋勇直前,不顾生命。
偏重“不顾危险”,适用①。
“义无反顾”指在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绝对不能退缩回头。
强调的是“道义”要求,适用②。
“当仁不让”指遇到应该做的事,积极主动去做,不退让。
突出的是“主动性”,适用③。
]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不仅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也具有重大意义,而且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超级稻”目标。
B.人们常常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中国的稻田里为什么能够走出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C.近几年的年种植面积都超过1亿亩,平均亩产稳定在约500千克左右,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被评为全国优质籼稻米。
D.袁隆平关于全国13个省区的18个科研单位为攻克杂交水稻难关所进行的科研大协作感慨不已,认为没有这样的大协作,杂交水稻研究决不会取得今天这样令世界瞩目的成果。
B[A项,逻辑顺序不当,“不仅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也具有重大意义,而且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超级稻’目标”应改为“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也具有重大意义”;C项,“约”和“左右”重复,可去掉其中一个;D项,“关于”改为“对”。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几十年披星戴月,几十年寒来暑往,几十年苦尽甘来。
高中高二语文暑假作业精选

2019中学高二语文暑假作业精选2019中学高二语文暑假作业精选一、课内双基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袅袅(niǎo) 得鱼忘筌(shuān)疏朗(shū) 翩翩起舞(piān)B.皎皎(jiǎo) 窸窸窣窣(suō)褐绿(h) 缠绵悱恻(min)C.灼灼(shu) 四处漂泊(b)触及(ch) 空气潮湿(rn)D.寒砧(zhēn) 冉冉升起(rǎn)凄清(qī) 笑声爽朗(shuǎn)【答案】 D(A.筌读quB.窣读sū;C.灼读zhu。
)2.这篇文章事实上是谈论诗歌语言的示意性问题,为什么把说木叶作为标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把标题定为说木叶,就可以把古诗中的意象木叶作为论题,围绕它绽开全文。
B.作者先解除古代诗人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再探寻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蕴含有落叶的因素,最终从中得出诗歌语言的示意性问题,并加以阐发。
C.从现象谈到本质,从个别谈到一般,从详细谈到抽象,既深化浅出地阐发了理论,又易于为广阔读者所接受。
D.假如把题目定为谈谈诗歌语言的示意性问题,也无不行。
因为作者考虑到读者是中学生,力求写得浅显易懂,深化浅出,所以采纳这个标题。
【答案】 D(作者写本文时并未想到它被收入课本,也不是专为中学生写的。
)3.下列对句子的理解,不精确的一项是( )A.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显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很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文章开头紧扣题目,说明木叶的来历,以及对后代诗歌产生的影响。
B.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引用这些诗句,都是为了说明古代诗人特殊宠爱运用木叶一词,因此木叶在古诗中很常见。
C.木叶是什么呢?根据字面的说明,木就是树,木叶就是树叶,这好像是不须要多加说明的。
设问开头,引出对木叶与树叶在诗歌运用上的分析。
高中语文单元作业设计案例

高中语文单元作业设计案例一、设计背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
单元作业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能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探究和创新能力。
为此,本案例针对高中语文单元作业进行设计,力求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达到提高语文素养、拓展思维、锻炼表达的目的。
二、设计目标1. 巩固和深化课堂所学知识,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全面、深入的理解。
2.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阅读理解、文学鉴赏、写作表达等方面。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使学生学会倾听、交流、分享。
三、作业内容设计1. 必做作业(1)阅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题。
(2)针对课文内容,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读后感。
(3)结合课文,进行一次课堂讨论,要求每位学生发言不少于5分钟。
2. 选做作业(1)对课文中的精彩片段进行仿写。
(2)以课文为背景,创作一篇短篇故事。
(3)对课文中的某一问题进行研究,撰写一篇小论文。
四、作业评价标准1. 必做作业(1)课后练习题:正确率为90%以上。
(2)读后感:内容充实,结构清晰,语言通顺,体现个人思考。
(3)课堂讨论: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表达流畅,积极参与。
2. 选做作业(1)仿写:文风相近,语言优美。
(2)短篇故事:情节生动,结构完整,体现创意。
(3)小论文:观点鲜明,论证充分,格式规范。
五、作业布置与反馈1. 作业布置:教师在单元学习开始时,向学生明确作业要求,并在课程进行中适时提醒。
2. 作业提交:学生按照规定时间提交作业,教师及时收集、整理。
3. 作业反馈:教师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给出具体、详细的评价和建议,并在课程结束后一周内反馈给学生。
4. 优秀作业展示:教师挑选优秀作业,组织展示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六、作业辅导与支持1. 辅导安排:针对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教师安排课后辅导时间,提供个性化指导。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课时作业:第6课 琵琶行 并序

第二单元第6课一、基础知识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左迁:贬官,降职B.予出官..二年出官:(京官)外调C.谪居..卧病浔阳城谪居:选择居室D.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除:授予官职【★★答案★★】C【解析】谪居:贬谪。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明年..续续弹..秋,送客湓浦口B.低眉信手C.整顿..故..衣裳起敛容D.暮去朝来颜色【★★答案★★】B【解析】A.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C.古义,整理。
今义,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
D.古义,面色。
今义,多指色彩。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寻声暗.问弹者谁别有幽愁暗.恨生B.凝绝不通声暂.歇如听仙乐耳暂.明C.琵琶声停欲语.迟今夜闻君琵琶语.D.添酒回灯重.开宴又闻此语重.唧唧【★★答案★★】D【解析】A.轻轻地/悄悄地。
B.暂时/忽然。
C.说/曲调。
D.均为再一次。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A.问君西.游何时还B.浔阳江头夜.送客C.梦.啼妆泪红阑干D.使人听此凋.朱颜【★★答案★★】D【解析】D.与例句均为使动用法。
其他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
5.下列属于介宾短语后置句的一项是()A.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B.感斯人言C.使快弹数曲D.沉吟放拨插弦中【★★答案★★】A【解析】B.“感”后省略介词“于”。
C.“使”后省略代词“之”。
D.“插”后省略介词“于”。
6.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道:“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描绘了“五陵年少”挥霍无度,琵琶女备受宠爱的情景。
北宋宰相寇准,生活极度腐化,也常在宴会上叫人拿绫绡给歌女。
寇准的侍妾写了一首绝句《呈寇公》讽刺他。
下面排出的诗句残缺不全,需要补缀。
请选出正确的一组()①一____清歌一____绫,②美人____自意嫌____。
高中语文作业试题分析及答案

高中语文作业试题分析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他虽然年轻,但是工作能力很强。
B.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值得一读。
C.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高尚。
D.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受益匪浅。
答案:B分析:选项A中“虽然...但是...”结构不当,应去掉“虽然”;选项C中“不仅...而且...”结构不当,应调整为“不仅品德高尚,而且学习好”;选项D中“通过...使...”结构不当,应去掉“使”。
2.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是:A. 春风又绿江南岸。
B.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C.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D.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答案:A分析:选项A中的“春风”被赋予了“绿”的动作,是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
其他选项没有使用拟人手法。
二、填空题1. 请填写《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________。
”答案:秋水共长天一色2. 请填写《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__________。
”答案:后天下之乐而乐三、简答题1. 请简述《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性格特点。
答案:林黛玉性格多愁善感,聪明伶俐,才华横溢,但同时身体柔弱,情感细腻,对爱情执着,对世俗的不满和反抗也体现在她的性格中。
2. 请简述《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智谋。
答案:诸葛亮以其卓越的智谋和策略闻名,如草船借箭、七擒孟获、空城计等,展现了他深谋远虑、机智过人的特点。
四、论述题1. 论述《水浒传》中宋江的形象及其在梁山好汉中的地位。
答案:宋江在《水浒传》中是一位具有复杂性格的人物,他既有忠君爱国的情怀,又有对不公不义的反抗精神。
作为梁山好汉的领袖,他以智勇双全、仁义宽厚著称,能够团结众多英雄豪杰,共同反抗腐败的官僚体系。
结束语:本次高中语文作业试题涵盖了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论述题,旨在考察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希望同学们通过本次练习,能够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文学素养和思辨能力。
2020年高中语文第10课过秦论课时作业6(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第10课 *过秦论一、基础达标1.下列句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天下云集响应B .蒙故业,因遗策C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D .而倔起阡陌之中解析 C 项“从”通“纵”。
答案 C2.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异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 .然秦以区区..之地 B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C .成败..异变,功业相反 D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解析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指山东省。
答案 D3.下列各项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千古兴亡.多少事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B.⎩⎪⎨⎪⎧制.荷衣,纫兰佩,把琼芳陛下制.万国,臣作水心人 C.⎩⎪⎨⎪⎧吴关倚此固.,天险自兹设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D.⎩⎪⎨⎪⎧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解析 C 项均为形容词,险固。
A 项,动词,灭亡,衰亡;动词,丢失。
B 项,动词,制作;动词,统治。
D 项,形容词,锋利;名词,利益。
答案 C4.下列各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岂无山歌与.村笛A.与.尔同销万古愁B.三十功名尘与.土C.欲与.天公试比高D.我寄愁心与.明月解析B项和例句均为连词,和。
A、C两项是介词,跟,和;D项为动词,给。
答案 B5.对下列各句加点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天下云.集响.应②外连衡而斗.诸侯③却.匈奴七百余里④履.至尊而制六合⑤且夫天下非小弱..也⑥序八州而朝.同列⑦囊.括四海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⑦/②⑥/③④/⑤C.①⑦/②③④⑤/⑥ D.①⑦/②③⑥/④/⑤解析依次为: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答案 D6.下列句子与“为天下笑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请君为我倾耳听B.尚思为国戍轮台C.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D.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解析例句和C选项都是被动句。
答案 C7.下列文学文化常识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过秦论》的作者是西汉政论家、文学家贾谊,全文共有上中下三篇,旨在指出秦的过失。
高中语文优化作业附答案

高中语文优化作业附答案一.选择题1.下面文段存在三处逻辑问题,其中判断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冬季流感流行,就是因为大家都在室内活动,也不经常开窗换气。
这样会导致病毒快速传播,何况北方使用暖气,室内空气干燥,人在这样的环境下呼吸道黏膜比较脆弱,必定被病菌入侵。
因此,经常开窗通风,并使用加湿器,能够有效预防流感。
另外,要少熬夜,“夜猫子”是流感病毒最喜欢的对象。
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和作息规律,早睡早起,就能避免得流感。
A.“就是因为大家都在室内活动,也不经常开窗换气”过于绝对,其实导致流感的原因是有很多的,不止不开窗换气这一种。
B.“人在这样的环境下呼吸道黏膜比较脆弱,必定被病菌入侵”太过武断,因为不是所有人在这样的环境下都一定会被病菌入侵。
C.“经常开窗通风,并使用加湿器,能够有效预防流感”模棱两可,只要经常开窗通风,并使用加湿器,一定能够有效预防流感。
D.“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和作息规律,早睡早起,就能避免得流感”条件关系不当,作息规律,早睡早起,不一定就能避免得流感。
2.以下违反排中律的一项是()A.小陆踢完足球回到宿舍,小陈问他:“赢了吗?”小陆说:“没有。
”小陈问:“那么,输了?”小陆说:“也没有。
”B.小周在回答招聘单位面试的问题时说:“我的专业不是社会学,也不是教育学。
”C.甲、乙二人下完棋后,一位观棋者笑着说:“看来你俩是谁也赢不了谁。
”D.这场战争,既不能说它是正义的,也不能说它是非正义的。
3.下列各项中,填入横线处的内容与所给例句某种属性相匹配的一项是()例句:__________对于“感时花溅泪”,相当于高兴对于“__________”。
A.伤心碧草含情杏花喜B.哀伤一日看尽长安花C.多情化作春泥更护花D.憔悴人比黄花瘦4.阅读下面的材料,找出选项中性质不属于材料所论述的悲剧的一项是()悲剧的审美价值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
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悲伤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课后作业6逍遥游(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

课后作业6 逍遥游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翼若垂.天之云垂:悬挂B.置杯焉则胶.胶:着地C.而后乃今培.风培:增加D.抢.榆枋而止抢:触、碰解析:C项,“培”的意思是“凭”。
答案:C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三餐而反,腹犹果然..,犹有未树也..B.虽然C.举世..则将徙于南冥..非之而不加沮D.海运解析:A项,“果然”:古义,很饱的样子;今义,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B项,“虽然”:古义,虽然这样,是两个词;今义,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跟它呼应,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为甲事而不成立。
D项,“海运”:古义,海动;今义,用船舶在海洋上运输。
答案:C3.下列各项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A.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B.之.二虫又何知C.楚之.南有冥灵者D.汤之.问棘也是已解析:例句与D项都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为“到”,B项为“此”,C项为结构助词“的”。
答案:D4.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B.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C.而后乃今将图南.D.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解析:A项,在水面上,名词作状语。
B项,下面,名词。
C项,向南飞行,名词活用作动词。
D项,向下落,名词活用作动词。
答案:B5.下列各组中,全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①而后乃今培风②小知不及大知③覆杯水于坳堂之上④此小大之辩也⑤而征一国者⑥而御六气之辩A.①②④⑥B.①③⑤⑥C.②③④⑤D.②④⑤⑥解析:②“知”通“智”,④“辩”通“辨”,⑤“而”通“能”,⑥“辩”通“变”。
答案:D6.下列各句中,与“《齐谐》者,志怪者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莫之夭阏者B.覆杯水于坳堂之上C.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D.野马也,尘埃也解析:D项与题干中的例句均为判断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作业六
一、你认为怎样才能处理好教学设计和实际的教学?你以往的教学中,在这方面有些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
答:1、教育的教学设计,既是体现教育目的性、计划性、针对性和预习性所必需,又是顺利实施教学方案、调控教学过程的前提,也是确保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为了使语文教学设计的有效,我认为要抓住语文学科的两个特性和四个主体。
语文学科的两个特性,一是语文能力的形成,二是人文精神的锻造。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应该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偏重任何一个特性都是不可取的。
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了,就能引导孩子了解语言文字,从中体味思想之美,文化之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运用语言文字,从中感受语言的力量,发展良好的个性,培养健康的情感。
语文教学的“四个主体”是指创作主体——文本作者,编辑主体——教材编者,施教主体——教师,学习主体——学生。
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应充分考虑这四个主体,这样,才能有丰富的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才能充分的让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
一般情况下,教学设计主要考虑7个方面的教学问题:
(1)教学中是否有不适合学习者的学习目标
(2)教学传送方式所是否有效
(3)教学能否提高学习者的动机、兴趣
(4)是否能够达到学习目标
(5)课程中是否增加了新的学习目标
(6)学习者的组成是否有变化
(7)分析资源和约束条件
总之,教师在设计教学结构时要注意体现科学性、整体性、协调性的基本理念。
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及教学内容恰当地选择教学环节,把握好每个环节的任务和要求,使之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同时注意科学有效地安排时间。
对教学各环节进行“细节”处理,考虑所采用的具体手段和方法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调适教学各个环节,检查是否达到高效组合,并安排弹性“应急”处理系统。
考虑当“意外”情况出现时,如何有效处置,如何由“预定的设计”向“崭新的生成”转变。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制定出一个合理高效的教学设计,并将其落实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
2、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在制定教学目标时,确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不片面重视某一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
(2)分析学生的情况,关注学生的性别、年龄差异,学习兴趣、动机,学习的期望值,学习方式,人际交往等因素。
(3)以系统而生动的方式将教学内容组织起来,确定主要概念以及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以帮助学生意识到所学内容的内在顺序,了解各部分内容和整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全面地深刻而理解所学的内容。
(4)据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对学习的材料进行再加工,通过取舍、补充、简化、拓宽、延伸等方式,重新选择有利于目标达成的有效材料。
对选定的学习内容还要进行序列化组合,使之既符合学科本身的逻辑顺序,又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顺序。
把学生学习材料的知识结构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很好地衔接起来,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
(5)在教法上既要考虑如何教给学生已经概括到理论层面的经验,更要考虑如何指导学生去获得更多经验
的方法;在学法指导上既要考虑怎样指导学生去获得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要考虑怎样指导学生建构知识,怎样主动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不断调控自己的学习状况。
(6)适当选择多媒体辅助教学,直接沟通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
二、你认为,实施选修课的教学需要关注哪几方面的问题?
答:选修课跳出了必修的范围,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
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塑造了学生的人格。
但选修和必修又有一定的衔接。
这样我们既不能当着必修课来对待,也不能当着课外读物来处理。
选修课是必修课的延伸与提高,在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上应比必修课有明显的拓展。
但二者是统一的,并不矛盾和各自为政。
针对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大胆取舍,合理剪裁,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量力而行,量情而行。
我认为,实施选修课的教学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①学校对新课程改革后的教学要有一个整体的规划,在高一的时候就应该整体筹划选修课的教学。
②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师资力量、学生学业发展的需要,确定开设多少门选修课,开设哪些选修课。
比较好的做法是:先把选修课程分几个类别,首先确定核心选修课程,这些课程由各位教师共同攻关,协同把它做好;对其它选修课程,可将老师分成几个团队,每个团队分配一个主攻方向;另外,可以让有特长的老师单独开设一些选修课程。
通过各种方式,充分发挥教研组的合力。
③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合理的将各门选修课程组合在一起,形成大的模块,便于学生学习。
排课的时候,要考虑到课程内部的结构、教学进度等因素,课时设置要灵活,提倡几门学科、几个模块并行开设。
④在实施选修课教学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未来发展,又要贯彻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并与应对高考选拔相结合。
⑤在实施选修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教学目标,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接受能力。
充分利用选修课回顾必修课阶段所掌握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同时,要把高中选修课与必修课、大学中文系的选修课相区别。
⑥在开设选修课时,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可以适当变革教学管理模式,例如推广辅导员制度。
⑦条件不具备、师资力量薄弱的学校,可以先建设好几门核心课程;同时,多与其它学校展开交流合作,充分利用网络,实现资源共享。
⑧面对选修课,教师要调整好心态,进一步学习求知,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
三、在测试与评价中应该做些什么样的工作来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答:测试与评价的方式是由测试与评价的目的决定的。
新课改高中语文的测试与评价其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实施新课程,首先要克服过去在测试与评价中不利于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一些做法,如单一的测评方式,过于频繁的考试,只重量化评价轻视过程评价的倾向,批评指责过多激励肯定不够的做法,没有长远打算过于急功近利的行为等等。
过去存在的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延缓了学生的发展,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应该得到纠正。
为了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以后的测试与评价似乎应作如下调整:
1、评价测试方式多元化。
可以是模块终结考试,可以是随堂测验;也可以是课堂讨论、课外学习、社会实践、作品创作;可以由学生独立完成,也可以若干人合作。
2、严格控制作业量,控制测试频率。
适量适度的训练考试,有利于学生学习发展,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3、淡化量化评价,淡化分数意识。
不要动辄划线站队排座次,要多关注过程评价。
4、在评价测试中多鼓励,多肯定,要充分利用好正面暗示的心理效应。
5、要树立长远的语文发展观。
不要过于功利,两眼只盯着高考。
要把重心放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上,重视人文教化,重视审美鉴赏。
6、引导学生多读书,多读好书,多背诵诗词古文,多重视积累梳理工作。
四、为什么说语文课程建设的关键在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发展。
教师为本。
教师是学校发展之本,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关键。
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新要求,教师的观念是否统一到新课程的层面上来,因此每位教师要加深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使自己尽快走进新课程。
促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角色的转换,从过去的导演加演员,发展到现在的导演角色,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思维得培养者,教学的组织者,这一角色的转换保证了新课程的顺利进行。
1、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素养
改变了观念,意味着老师在思想上成为新课程的主动者,但并不意味是新课程的实践者,作为一个实践者其首要的是专业知识素养。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须有丰富的文化底蕴,高超的教育教学智慧,宏阔的视野,远大的职业境界。
教学实践也表明了对语文教师的学科知识素养,教学素养,科学素养,美学素养,创新实践素养等诸方面的要求。
2、具备强烈的教育改革意识
教师是新课程理论的执行者,这就要求教师要适应语文新课改,必须转变教学理念。
理念的转变,是适应语文新课改的根本前提。
语文新课改不仅仅只是单一的教材改革,还有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的改革等等。
面对语文新课程改革。
语文教师要尽快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确立适应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如师生平等观、终生学习观、大语文教学观等等。
3、具备主动的教学探究能力
新课程理念是一种意识,它并不能指导具体的教学实践,在实践中遇到的大量形形色色的问题需要老师自己探究解决,而这些问题是在特定的学校学生的教与学环境中产生,没有现成的答案去借鉴,所以教师还要学会研究,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成为研究者。
对新课程的研究可以界定为一种自我反省的探究形式,实践者可个别地或合作地进行,通过系统的批判与考察自身的实践,产生和发展自己的专业知识。
“课程行动研究”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这是教师持续进步的基础,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
研究是语文教师的学业知识、教育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集中体现。
教学是科研的起点,科研是教学的深化。
语文教师应边教学边研究,将终生学习持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