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膜免疫系统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动物消化道黏膜免疫的研究进展汇总

动物消化道黏膜免疫的研究进展汇总

Poultry Science成就未来自 20世纪 60年代黏膜免疫概念产生以来 , 黏膜免疫系统作为机体相对独立的免疫系统 , 就一直被国内外学者所关注。

动物机体黏膜组织是机体与外部环境进行交流的场所。

肠黏膜与肠腔内大量细菌及毒素广泛接触 , 是机体最重要的屏障 , 也是机体受威胁最大的部位 , 机体 95%以上的感染发生于黏膜或从黏膜入侵。

为了预防局部黏膜疾病的发生 , 黏膜组织形成了严密的防御体系———黏膜免疫系统 , 构成动物有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免疫屏障[1]。

通过黏膜免疫后 , 黏膜局部的抗体比血清抗体出现的早 , 效价高 , 且维持的时间长。

研究黏膜免疫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生产实践上 , 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就动物消化道黏膜免疫理论及应用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消化道的胃肠黏膜构成1.1消化道胃肠黏膜免疫组织黏膜免疫系统(MIS主要由黏膜结合淋巴组织构成 (MALT, 对于消化道来说 , 主要是肠黏膜结合淋巴组织 (GALT, 是由黏膜淋巴集合体和弥散黏膜淋巴组织组成的肠相关淋巴组织。

1.1.1黏膜淋巴集合体是诱导黏膜免疫的反应部位 , 包括位于肠管黏膜固有层和黏膜下层的集合淋巴小结和孤立淋巴小结。

在禽类包括腔上囊和回、盲、结肠、扁桃体。

黏膜淋巴集合体 (黏膜滤泡是“ 传入淋巴区”, 抗原由此区进入黏膜免疫系统 , 是免疫的诱导部位 , 激发免疫应答。

1.1.2弥散黏膜淋巴组织是黏膜免疫的效应部位 , 包括位于肠绒毛上皮细胞间的上皮内淋巴细胞 (IEL 和一定量 K 细胞及NK 细胞 , 二是黏膜固有层淋巴细胞 (LPL, 如 T 细胞、 B 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

弥散黏膜淋巴组织是“ 传出淋巴区”, 抗原在此区与分化细胞作用 , 导致 B 细胞分泌抗体或诱生 T 细胞的细胞毒反应。

1.2消化道胃肠黏膜组织的相关细胞 1.2.1微皱褶细胞 (M 细胞1677年 , Peyer 、 J.C.在哺乳动物肠道黏膜上发现了小肠黏膜下的淋巴集结 , 并称之为Peyer 氏淋巴结 (PP结 , PP 结具有明显的淋巴上皮及上皮下的大量淋巴组织 , 淋巴组织中有多量的淋巴滤泡 , 覆盖滤泡的成不规则的微皱折上皮细胞被称之为 M 细胞 (Micro-foldCells 或滤泡结合上皮 (FAE。

黏膜免疫学进展于黏膜疫苗的未来课程答题测试

黏膜免疫学进展于黏膜疫苗的未来课程答题测试

黏膜免疫学进展于黏膜疫苗的未来课程答题测试(原创实用版)目录1.黏膜免疫学的概念与重要性2.黏膜疫苗的定义与作用3.黏膜免疫学研究的进展4.黏膜疫苗在疾病预防中的应用5.黏膜疫苗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正文【1.黏膜免疫学的概念与重要性】黏膜免疫学是一门研究黏膜组织中的免疫反应及其调控机制的学科。

黏膜组织作为人体第一道防线,具有重要的免疫防御功能,它既参与对病原体的清除,也参与对体内异常细胞的监控。

因此,黏膜免疫学在维护人体健康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黏膜疫苗的定义与作用】黏膜疫苗是指通过黏膜途径给予的疫苗,其主要作用是通过刺激黏膜免疫系统,诱导产生针对特定病原体的免疫保护。

黏膜疫苗的优势在于,它能够在黏膜组织中产生高效的免疫应答,既可以预防局部感染,也可以防止病原体侵入全身。

【3.黏膜免疫学研究的进展】近年来,黏膜免疫学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我们对黏膜免疫反应的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例如,我们已经知道黏膜免疫反应涉及到多种免疫细胞和分子的参与,包括淋巴细胞、肥大细胞、中性粒细胞等,以及各种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调控。

此外,我们也发现了一些新的黏膜免疫分子和信号通路,为黏膜疫苗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靶点。

【4.黏膜疫苗在疾病预防中的应用】黏膜疫苗已经在多种疾病的预防中得到了应用,例如流感、轮状病毒感染、艾滋病等。

这些疫苗不仅能够预防局部感染,还可以防止病原体侵入全身,起到了很好的预防作用。

【5.黏膜疫苗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随着黏膜免疫学研究的深入,黏膜疫苗的研究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种类、更有效的黏膜疫苗问世。

然而,黏膜疫苗的研究也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如何提高疫苗的免疫效果、如何确保疫苗的安全性等。

此外,黏膜疫苗的制备和接种方式也需要进一步优化。

我国黏膜免疫疫苗研发的现状与未来

我国黏膜免疫疫苗研发的现状与未来

我国黏膜免疫疫苗研发的现状与未来黏膜免疫疫苗是一种通过黏膜给药,刺激黏膜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反应的疫苗。

与传统的注射式疫苗相比,黏膜免疫疫苗具有便捷、安全、有效的特点,因此在疫苗领域备受关注。

在我国,黏膜免疫疫苗的研发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本文将对我国黏膜免疫疫苗研发的现状与未来进行探讨。

黏膜免疫疫苗的研发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在我国,研发黏膜免疫疫苗的领域涉及呼吸道、消化道、生殖道等多个领域。

目前,我国在呼吸道和消化道领域的黏膜免疫疫苗研发较为成熟。

例如,我国已成功研发出禽流感和病毒性腹泻等疫苗,用于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的防控。

这些疫苗不仅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也在国际上赢得了一定的声誉。

另一方面,我国在生殖道领域的黏膜免疫疫苗研发相对滞后。

尽管我国在妇科学领域具有一定的研究实力,但生殖道疫苗的研发还面临着多个困难。

其中之一是技术难题。

由于生殖道微环境、黏膜屏障和免疫调节机制的特殊性,研发与生殖道相关的黏膜免疫疫苗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另外,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伦理审查也是影响黏膜免疫疫苗研发进程的因素之一。

尽管存在一些困难,我国在黏膜免疫疫苗研发领域的未来依然充满希望。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专家们的不懈努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将取得更多突破。

例如,近年来,一种新型的黏膜免疫疫苗——鼻腔灌洗疫苗被成功研发出来。

这种疫苗通过鼻腔给药,可以刺激鼻腔黏膜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反应,有效预防呼吸道感染。

这种新型疫苗的成功研发为我国黏膜免疫疫苗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并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前景。

此外,我国的疫苗研发和生产环境正在逐渐改善。

近年来,我国加强了对疫苗研发和生产的监管,提高了疫苗的质量和安全性。

这将为我国黏膜免疫疫苗的研发提供更为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在未来,我国的黏膜免疫疫苗研发还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需要加强基础研究,深入了解黏膜免疫系统的工作机制和免疫反应调节机制。

只有对黏膜免疫的深入了解,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发黏膜免疫疫苗。

黏膜免疫系统的研究进展

黏膜免疫系统的研究进展

维普资讯
2008年第 l5期
叩圈缴
许淋 巴细 胞 自由通 过 ,缩 短 了吞饮 小泡 跨 越 M细 途 径 。
胞的距离 ,有利 于抗 原快速进入 上皮淋 巴组 织 。
2.3 功能性 细胞 因子 及其 作 用机制
2.1.2 穹隆区免疫 细胞 。穹隆 区为上 皮下覆盖派伊 2.3.1 转 化 生 长 因 子 一p (TGF—p)。TGF—p的
关 淋 巴组 织 (NALT)等 ,机体 50%以 上 的 淋 巴 组 织 和 80%以上 的 免疫 细 胞 都 集 中 于 MIS。二 是 MIS直 接 通过 黏 膜 表 面上 皮 细胞 ,尤 其是 膜 细 胞 接 受 抗 原 。 三 是 免 疫 球 蛋 白 以 分 泌 型 IgA (SIgA)为 主 ,同时 ,还有 SIgM等 。 四是 膜 部位
动物 机体 的淋 巴器官 是 机体 免疫 系统 的重要 组成 部 分 ,依 照 微生 物 可能 人侵 的路 线呈 规律 性 的分 布 ,其 防御 机体 感 染 由浅 而深 可 归纳 为 3道 防线 :第 一道 防线 主要 由密集 或散 在 的淋 巴组 织 构 成 ;第 二 道 防线 由淋 巴 回 路 通 路 上 的淋 巴 构 成 ;第 三 道 防 线 由位 于血 循 环 通 路 上 的脾 脏 构 成 。其 中 ,第 一道 防线 的淋 巴组织 总量 最 多 ,主 要 分布 在抗 原最 易 入侵 的 黏膜处 。而动 物机 体 的 黏 膜表 面积是 动 物 体 表 面积 的 400多倍 ,主 要 位 于 消 化 道 、 呼 吸 道 、泌 尿 生 殖 道 及 某 些 外 分泌 腺 ,这些 组 织构 成机 体 内最 大 的病 原阻击 面 ,其 淋 巴组织 主 导 的黏膜 免疫 防御着 外 界病 原体 对机 体 的入 侵 ,是 动物 机 体 防止感 染 的第 一道 防线 。 由此 可 见 ,黏 膜免 疫 系统 (MIS)对 动物 机 体 的 抗 传 染 免疫 是 至关 重要 的 。笔者 就 MIS近 年来 的 研 究进 展情况 进行 系统 性综述 。 1 构成 及免 疫特 征 1.i MIS的 构成 黏 膜 免疫 是 指机体 与外界 相 通 的 腔 道 黏 膜 表 面 的 免 疫 。 MIS主 要 由 3部 分 构 成 :一 是 消化 道 、呼 吸道 、泌 尿生 殖道 及某 些 外 分 泌腺 (如 唾 液腺 、泪 腺 、乳 腺 、禽类 的 哈德 氏 腺等 )的黏 膜 相关 淋 巴组 织 ,是执 行局 部特 异 性 免 疫 功 能 的 主 要 场 所 。 二是 淋 巴循 环 及 血 液 循 环 ,是 致敏 淋 巴细 胞散 布 的途径 。三是 全身 的黏 膜 组织 、消化 道 、呼 吸道 、泌 尿生 殖道 及某 些外 分泌 腺等 ,是 黏膜免 疫 的效 应部 位 。 l,2 MIS的免 疫 特征 黏 膜免 疫 是 区别 于系 统免 疫 的局部 免疫 ,以体 液 免疫 为主 。 由于 黏膜 部位 复 杂 且受 特殊 的抗原 环境 影 响 ,形成 了一 些 与 系 统 免 疫 不 同 的特征 :一 是 MIS是 黏 膜相 关 淋 巴组 织 (MALT)的 总 称 , 包 括 肠 相 关 淋 巴 组 织 (GALT)、支气管相关淋 巴组织 (BALT)和鼻相

黏膜免疫研究进展

黏膜免疫研究进展
维普资讯
现 第3 4卷 第 5期





Oc . 20 t 08 Vo . 3 No. 5 1 4
J URNAL OF MO O DERN C I C DI I L NI AL ME C NE

综 述 与讲 座 ・
[ 中图分类号] 380 R 1.4 [ 文献标志码] A
务[ . M] 中国统计 出版社 ,0 5 2 2— 3 . 2 0 ,3 2 5
通 讯 作 者 : 俊 玲 ,hn u Ig9 0 13 cn 张 za舀 n n1 6 @ 6 .o i
39 7
[ 参考文献 ] [] 1 严伟. 产妇分娩数 季节 变动的测定 分析 [ ] 中 国卫生统计 , J.
20 , ( )31 0 71 4 : . 4 4
性的。本文仅从微观的角度探讨某一个 医院分娩人数 [] 国统计专业技 术 资格考 试 用书 编写委 员 会. 计工 作实 2全 统
1 黏 膜免 疫 系统 的构成 和 功能
保护宿主免受感染 。绝大多数细菌和病毒感染都是
直接 伤 害或 经 黏 膜 表 面侵 入 , 引发 疾 病 。覆 盖 在 胃肠 道 、 吸道 、 呼 泌尿 生殖 道及 一些 外分 泌腺 的黏 膜 面积 超 过 40m 。这些 黏膜 上 存在 着 大 量 的免 疫 细 胞 , 0 占人
45 5
23 验 证 : . 我们 用 该 院 2 0 08年 上半 年 的实 际 分 娩 产
月为最 低谷 。针 对 上 述 特 点 , 医 院 的管 理 中要 着 重 在 注意 以下几 个方 面 的工作 : 在 高潮 月 份 到来 之 前 , ① 根 据 高潮 月份 的需 求 量 , 强 医务 人 员 的业 务 指 导 工作 加 和职业 道德 教育 , 止 出 现 因工 作 繁 忙 而 造 成 的医 疗 防

黏膜免疫疫苗在动物模型中的研究进展

黏膜免疫疫苗在动物模型中的研究进展

黏膜免疫疫苗在动物模型中的研究进展引言:黏膜免疫是机体抵御黏膜病原微生物侵袭的首要防线。

为了增强人体对黏膜病原微生物的防御能力,并提高病原体特异性免疫应答,研究者们不断探索并开发黏膜免疫疫苗。

动物模型作为疫苗研究的重要工具,在黏膜免疫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重点讨论黏膜免疫疫苗在动物模型中的研究进展。

第一部分:动物模型的选择选择适合的动物模型是进行黏膜免疫疫苗研究的前提。

目前常用的动物模型包括小鼠、大鼠、猴子等。

小鼠是最常用的模型,因其易于操作、成本较低且免疫系统和人类相似度较高。

但也有一些限制,例如小鼠的黏膜免疫系统发育时间较短,与人类不尽相同。

因此,在实验设计时需综合考虑不同动物模型的特点,以更好地模拟人体黏膜免疫过程。

第二部分:黏膜免疫疫苗的类型黏膜免疫疫苗可分为多种类型,如黏膜免疫佐剂、蛋白互补疫苗、DNA疫苗等。

黏膜免疫佐剂作为重要的辅助剂,能够增强疫苗的黏膜免疫效果。

蛋白互补疫苗则通过组合多种抗原或蛋白质片段来提高疫苗的免疫原性和易感性。

DNA疫苗是一种新型的黏膜免疫疫苗,它通过将目标抗原编码为DNA序列,利用机体自身转录、翻译的机制来诱导免疫应答。

这些不同类型的疫苗在动物模型中的研究表明,黏膜免疫疫苗可显著提高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防御能力。

第三部分:黏膜免疫疫苗的免疫效果评估在动物模型中,研究者们通过多种免疫效果评估指标来评价黏膜免疫疫苗的效果。

其中包括细胞免疫指标,如T细胞和B细胞的增殖、分泌的细胞因子水平等;体液免疫指标,如抗体产生的抗原特异性和亲和力等。

此外,黏膜炎症和细胞浸润程度是评估黏膜免疫疫苗有效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评估这些指标,研究者可以全面了解黏膜免疫疫苗的免疫效果,并优化疫苗设计。

第四部分:黏膜免疫疫苗的应用前景黏膜免疫疫苗作为一种重要的免疫防控策略,已经在多个疾病预防和控制上得到应用。

例如,黏膜免疫疫苗在呼吸道病毒感染预防、胃肠道病原微生物感染预防上显示出良好的效果。

粘膜免疫细胞研究进展_王华

粘膜免疫细胞研究进展_王华

作者简介 : 王华( 1972 ) , 女( 汉族) , 山西太原人 , 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在读博士研究生 审 校 者: 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免疫室 高杰英
· 144 · 其它分化的肠上皮细胞一样来源于周围隐窝的干细 胞
[ 1] [ 7]
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 2000 年 第 23 卷 第3期
[ 7] [ 7 ,10]
; ② 关于 M 细胞是否有抗原提呈功
能仍有争议 。 因为对于 MHC Ⅱ 类分子在 M 细胞表 面的表达及 M 细胞内溶 酶体的存在的实验观察结 果并不一致
[ 2]
; ③ M 细胞表面缺乏完好的糖衣 , 膜内
粒子较少 , 其顶端的碱磷酶活性也较弱 , 提示 M 细 胞顶端质膜不具有像吸收细胞那种消化吸收营养物 质的酶学机制 。 1. 3 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 1. 3. 1 巨噬细胞 : 来源 : 为循环中单核细胞迁入组 织分化而来 , 二为 B-la 细胞在成纤维细胞等刺激下 转化而来 , 后者主要提呈细菌与细胞膜成分 外 , 近年有报道 , 巨噬细胞可以自身分化 。 1. 3. 2 树突状细胞( DC) : 来源 : ①骨髓 CD34 前体 细胞分化而来 ; ②循环中单核细胞接受了适合的细 胞因子信号之后转变而来的 。 DC 在与 T 细胞的相 互作用过程中完全成熟 , 失去吞噬能力 , 同时共刺激 [ 12 , 13] 分子进一步表达 , 作为 APC 的作用增强 。 DC 是 唯一的能激活纯贞 T 细胞的抗原提呈细胞 , 主要提 呈一些肽片段
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 2000 年 第 23 卷 第 3 期
· 143 ·
文章编号 : 1001 -103X( 2000) 03 -0143 -03

黏膜免疫疫苗在兽医领域中的研究进展

黏膜免疫疫苗在兽医领域中的研究进展

黏膜免疫疫苗在兽医领域中的研究进展兽医领域一直以来都致力于改善动物健康和预防疾病的研究。

在兽医领域中,黏膜免疫疫苗被广泛研究和应用,其具有许多优势,包括可以通过黏膜给药途径产生系统性和局部免疫应答、提供长时间保护、阻断病原体的侵入和传播等。

本文将对黏膜免疫疫苗在兽医领域中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黏膜免疫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在兽医领域中,免疫细胞和免疫因子在黏膜上皮细胞和黏膜组织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黏膜免疫疫苗能够刺激和增强动物黏膜免疫系统的反应,提高动物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

黏膜免疫疫苗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给药,包括口服、鼻腔、肠道、眼睛等。

这些途径的选择不仅取决于疫苗的目标病原体和目标组织,还取决于疫苗的发挥作用的方式以及药物的稳定性等因素。

例如,对于呼吸道感染病原体,可以选择鼻腔给药途径,通过鼻腔黏膜激活免疫系统;对于肠道感染病原体,可以选择口服给药途径,通过消化系统激活免疫系统。

黏膜免疫疫苗在兽医领域中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进展。

一方面,研究人员通过改进疫苗制备方法及其递送系统来提高疫苗的免疫效果。

例如,一种常见的方法是使用生物可降解的微球作为载体,通过微球的缓慢释放来提高疫苗的长效性。

此外,研究人员还尝试使用基因工程技术,通过改变疫苗病原体的基因组来提高疫苗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

另一方面,研究人员也致力于开发新型的黏膜免疫疫苗。

例如,目前已经有一些黏膜免疫疫苗进入市场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牛蒙古草莓病毒病(BVDV)黏膜免疫疫苗是一种针对牛的黏膜免疫疫苗,通过黏膜给药途径可以产生系统性和局部免疫应答,并提供长时间的保护。

类似地,犬瘟热病毒(CDV)黏膜免疫疫苗也可以通过黏膜给药途径产生免疫应答,保护犬只免受犬瘟热的感染。

除了研究新型疫苗的开发,研究人员还关注黏膜免疫疫苗的疫苗接种策略和免疫应答的评估。

例如,对于黏膜免疫疫苗的接种时间和途径进行了研究,以确定最佳接种方案以及最佳的免疫应答。

此外,研究人员还通过检测黏膜免疫疫苗引起的免疫应答,包括黏膜免疫细胞的激活和免疫因子的产生等,评估疫苗的免疫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黏膜免疫系统研究进展摘要黏膜免疫系统(Mucosal immune system,MIS)是指广泛分布于呼吸道、胃肠道、泌尿生殖道粘膜下及一些外分泌腺体(唾液腺、泪腺、乳腺)处的淋巴组织,是执行局部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主要场所。

该系统在体内覆盖范围很广.是机体整个免疫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又是具有独特结构和功能的独立免疫体系,它在抵抗感染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黏膜表面与外界抗原(比如食物、共生菌、有害病原体等)直接接触,是机体抵抗感染的第一道防线[1]。

本文简述了黏膜免疫系统的结构及功能,就黏膜免疫的体液、细胞调节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字黏膜免疫系统黏膜免疫调节体液调节细胞调节前言自20世纪60年代黏膜免疫概念产生以来,黏膜免疫系统作为机体相对独立的免疫系统,就一直被国内外学者所关注。

动物机体黏膜组织是机体与外部环境进行交流的场所。

肠黏膜与肠腔内大量细菌及毒素广泛接触,是机体最重要的屏障,也是机体受威胁最大的部位,机体95%以上的感染发生于黏膜或从黏膜入侵。

为了预防局部黏膜疾病的发生,黏膜组织形成了严密的防御体系——黏膜免疫系统,构成动物有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免疫屏障。

通过黏膜免疫后,黏膜局部的抗体比血清抗体出现的早,效价高,且维持的时间长。

黏膜免疫系统(Mucosal immune system,MIS)是指广泛分布于呼吸道、胃肠道、泌尿生殖道粘膜下及一些外分泌腺体处的淋巴组织,是执行局部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主要场所。

黏膜免疫系统由肠粘膜相关淋巴组织(GALT)、支气管粘膜相关淋巴组织(BALT)、眼结膜相关淋巴组织(CALT)和泌尿生殖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UALT)四部分构成,它们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是形成生物体防御外界病原物入侵的首道屏障。

1.黏膜免疫的重要性黏膜广泛分布于机体的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生殖道表面。

黏膜表面的上皮细胞彼此之间紧密排列,形成一道天然屏障,与皮肤一起将机体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隔离开来,使机体免受外界多种病原微生物的侵扰。

例如,肠道黏膜免疫系统主要是指肠道相关的淋巴样组织(gut—associated lymphoidtissue,GALT)。

根据形态、结构、分布和功能,可将GALT分类为两大部分.即有结构的组织黏膜滤泡和广泛地分布于黏膜固有层中的弥漫淋巴组织。

黏膜滤泡是免疫应答的传人淋巴区.又称诱导区,抗原由此进入GALT,被抗原呈递细胞捕获、处理和呈递给免疫活性细胞,诱发免疫应答;而弥漫淋巴组织是免疫应答的传出淋巴区,又称效应区。

浆细胞和致敏淋巴细胞通过归巢机制迁移至弥漫淋巴组织,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此发挥生物学功能[2]。

并且正常的肠道黏膜既可吸收生理需要的各种营养素及分子,又同时对肠腔有害大分子及微生物进行屏蔽,而肠道发挥其生理功能及维持其微环境平衡的重要的物质基础就是肠黏膜屏障。

黏膜膜屏障由肠上皮屏障、免疫屏障、生物屏障及化学屏障等组成,这四个功能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有序的屏障网络。

其中肠上皮屏障由肠黏膜上皮细胞、细胞间连接等构成,能有效阻止细菌穿透粘膜进入深部组织,肠粘膜上皮的完整性及正常的再生能力是肠道黏膜屏障的结构基础。

肠免疫屏障则是区别于系统性免疫的功能发达的局部黏膜免疫,由肠相关淋巴组织,Peyer’S结和各种弥散的免疫细胞及其产物组成。

而生物及化学屏障则分别指肠道正常微生物平衡和肠黏膜表面粘液中的各种糖脂、糖蛋白、溶菌酶等保护因子[3]。

因此肠道不仅是消化、吸收和营养物质交换的重要场所,也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

另外,黏膜上皮细胞及其相关的分泌腺(如唾液腺等)可以分泌各种粘蛋白、杀菌蛋白等杀菌物质,辅助消灭病原体,与黏膜本身的物理屏障一同筑起一道“围墙”,构成机体抵御外界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此外,黏膜系统中存在大量的免疫细胞,它们是黏膜免疫系统中抵御外界病原体入侵的“士兵”,这些“士兵”广泛分布于黏膜下,或迁移游走,形成“哨兵”,或聚集成簇,形成火力较集中的“碉堡”,共同参与构建了抵御外界病原体入侵的“统一战线”,这个“统一战线”即构成了机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通过黏膜途径免疫接种的抗原不仅可以在免疫局部及其临近部位诱导免疫应答,还可以在其他部位的黏膜表面诱导免疫应答。

如经直肠或阴道免疫的抗原主要在直肠或阴道局部诱导免疫应答;经口服免疫的抗原可以在小肠、升结肠、乳腺和唾液腺中产生特异性抗体;经鼻腔免疫的抗原可以在头部、呼吸系统及泌尿生殖系统诱导免疫应答[4]。

黏膜免疫系统的这些重要特征给予我们很多提示,为我们抵御经呼吸道、消化道(如Crohn病[5]—节段性回肠炎—一种因粘膜免疫系统在应答细菌来源腔内抗原时调节异常引起的疾病),生殖道等传播的病毒(如流感病毒、HIV),研发人类新型病毒疫苗、研发免疫佐剂,研究肠道菌群等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途径。

2.黏膜免疫系统的组成和结构黏膜免疫系统按解剖和功能分为诱导部位和效应部位。

诱导部位指黏膜免疫系统中首先接触抗原的部位。

如肠粘膜相关淋巴组织(GALT)、支气管粘膜相关淋巴组织(BALT)和近年发现的眼结膜相关淋巴组织(FAE)等。

黏膜免疫诱导过程为抗原物质活化淋巴细胞即抗原递呈,然后淋巴细胞从黏膜诱导位点迁移。

粘膜免疫糸统的传入诱导部分——派伊尔结和淋巴滤泡。

在诱导部位,幼稚B细胞和T细胞进行克隆选择并与摄入的抗原接触后进行增殖。

效应部位是B细胞和T细胞进行免疫反应的部位.包括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黏膜的固有层及部分腺体和上皮内淋巴细胞。

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中接触抗原后。

黏膜淋巴细胞离开诱导部位.回到黏膜效应组织发挥作用。

黏膜免疫应答的效应部位广泛分布于肠道、上呼吸道和生殖道.以及分泌腺组织如乳腺、唾液腺和泪腺等黏膜固有层和上皮内的散在或相对密集的免疫细胞(包括上皮内淋巴细胞、固有层淋巴细胞。

黏膜免疫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均有别于传统的系统免疫系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6]:(1)MIS是大量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豫散在黏膜上皮内或黏膜下固有层(弗散淋巴组织),或由单个或多个淋巴滤泡聚集成的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包括:肠相关淋巴组织 (GALT)、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BALT)和鼻相关淋巴组织(NALT)等。

机体50%以上的淋巴组织和80%以上的免疫细胞集中于黏膜免疫系统。

(2)MIS分泌是一类黏膜相关的免疫球蛋白.即分泌型IgA(secretory ,sIgA,slgA)和sIgM。

(3)MIS内有一类能下调全身免疫应答的效应性T细胞。

(4)MIS按功能不同可分为两个部位;诱导部位和效应部位。

前者主要指MALT,后者主要包括固有层、上皮内淋巴细胞和一些相的外分泌腺(如泪腺、唾液腺和乳腺等)。

(5)在诱导部位和效应部位间,主要通过淋巴细胞归巢发生联系。

即在一个诱导部位致敏的免疫细胞.经胸导管进人血循环,逐步分化成熟,在特异性归巢受体(homing ceceptor)的介导下,多数免疫细胞(约80%)归巢到抗原致敏部位(即诱导部位的粘膜固有层或上皮内)发挥效应功能.由此使黏膜免疫相对独立于系统免疫,表现为局部性。

另外,约20%的免疫细胞进入其它的黏膜部位.发挥效应功能.使不同黏膜部位的免疫反应相关联。

因此.有人把从黏膜诱导部位归巢到效应部位这一功能上相联的系统统称为共同黏膜免疫系统(cnmmon mueosalimmune system)。

(6)MIS的主要功能是对黏膜表面吸人或食人的大量种类繁多的抗原进行识别并作出反应。

既可对大量无害抗原下调免疫反应或产生耐受.也可对有害抗原或病原体产生高效体渡和细胞免疫.进行有效免疫排斥(exclusion)或清除(elimination)。

3黏膜免疫系统的调节黏膜组织是动物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重要屏障之一,一些病原对机体的感染是从粘膜系统开始,如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oe)、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禽流感病毒、口蹄疫病毒等[7].因此黏膜免疫应答的发生、发展与调节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生物学过程.有多种免疫细胞和免疫介质参加.它们之间组成一个复杂而精细的网络系统,相互制约、相互调节。

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同时仅靠免疫系统内部是不够的.神经一内分泌系统也参加了免疫调节。

黏膜免疫应答需要多种因素共同调节.才能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3.1粘膜免疫系统的体液免疫调节体液免疫是粘膜免疫效应的主要过程,可溶性蛋白质或细菌、病毒、原虫等颗粒物质作为抗原接触黏膜淋巴组织的M细胞,首先抗原与M细胞表面尚未明确的部位结合,随后抗原被摄入M细胞的吞饮泡,被转送至细胞内,最后未经降解的抗原释放至上皮深区淋巴组织,由抗原递呈细胞递呈抗原,将黏膜结合淋巴组织内的B细胞和T细胞致敏。

致敏的B、T细胞通过淋巴导管系统离开黏膜结合淋巴组织,随后通过胸导管进入血液循环,进而到达消化道、呼吸道等处的黏膜固有层和腺体。

黏膜固有层是一个重要的黏膜效应部位,B细胞在固有层定居下来,并在抗原、T细胞和细胞因子的刺激下增殖变为成熟的IgA浆细胞。

即产生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

据研究,人体每天分泌sIgA 的量约为30~60mg/kg,超过其它免疫球蛋白的量。

IgA在浆细胞内产生、由J链(含胱氨酸较多的酸性蛋白)连接成双聚体分泌出来。

当IgA通过黏膜或浆膜上皮细胞向外分泌时,与上皮细胞产生的分泌片连接成完整的SIgA,释放到分泌液中,与上皮细胞紧密结合在一起,分布在黏膜或浆膜表面发挥免疫作用[8].由于外分泌液中sIgA含量多,又不容易被蛋白酶破坏,故成为抗感染、抗过敏的一道主要屏障。

其综合功能机制归纳如下:(1)阻抑粘附—sIgA可阻止病原微生物粘附于粘膜上皮细胞表面,其作用可能是:①sIgA使病原微生物发生凝集,丧失活动能力而不能粘附于粘膜上皮细胞;②sIgA与微生物结合后,阻断了微生物表面的特异结合点,因而丧失结合能力;③sIgA与病原微生物抗原结合成复合物,从而刺激消化道、呼吸道等粘膜的杯状细胞分泌大量粘液,“冲洗”粘膜上皮,妨碍微生物粘附。

(2)免疫排除作用—sIgA对由食物摄入或空气吸入的某些抗原物质具有封闭作用,使这些抗原游离于分泌物,便于排除,或使抗原物质局限于粘膜表面,不致进入机体,从而避免某些过敏反应的发生(如食物过敏反应)。

(3)溶解细菌—不论血清型IgA或sIgA均无直接杀菌作用,但可与溶菌酶、补体共同作用,引起细菌溶解。

(4)中和病毒—存在于粘膜局部的特异性sIgA不需要补体的参与,即能中和消化道、呼吸道等部位的病毒,使其不能吸附于易感细胞上。

(5)介导ADCC 作用—小肠淋巴细胞表达IgA的FcR,它们属于由IgA介导ADCC作用的淋巴细胞,但这种效应也可能导致上皮细胞损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