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PCR技术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PCR技术在呼吸道病毒检测中的应用进展

PCR技术在呼吸道病毒检测中的应用进展石晶【摘要】反转录酶-聚合酶链锁反应(RT-PCR)在病毒监测中的作用随着其自身的发展越来越重要,它从最初的RT-PCR到与其他各项新兴技术相结合,逐渐发展成实时荧光定量RT-PCR、多重RT-PCR、多重实时荧光RT-PCR、多重PCR技术为基础的反式线点杂交、环介导的反转录等温扩增、反转录为基础的电喷雾电离质谱技术、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等各项技术.现对这几项技术在病毒检测中的优点与不足予以综述.%The function of reverse transcriptase-PCR ( RT-PCR )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the detection of virus with its development, which has evolved from the initial RT-PCR to a number of methods combined with other emerging techniques,for example, 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RT-PCR,multiple RT-PCR,multiple real-time fluorescence RT-PCR, multiplex PCR-based reverse line blot hybridization,loop-mediated isothemal amplification, multi-locus RT-PCR followed by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etc., the pros and cons of which are to be reviewed here.【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1(017)017【总页数】4页(P2683-2686)【关键词】病毒;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作者】石晶【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儿科研究所免疫室,北京10004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5.6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自从问世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其在各项领域中的作用已愈显重要,特别是在各种病毒的快速准确检测中,更是以往的传统检测方法所不能比拟的。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研究新进展

些 寄生 虫进行 了检 测 _ ,同 时 在转 基 因生 物 鉴定 4 ]
和生 物种 类 鉴 定 等 方 面 都 有 了很 好 的 应 用 l ] 现 _ . 5 在常 用 的 荧 光 定 量 P R 技 术 有 S R荧 光染 料 技 C YB 术 ,Tama q n技 术 ,A l e s r技 术 ,Moe ua mpi n o s lc lr b ao e cn技术 ,L g tylr ih c ce 技术 及 复合探 针法 . F -C Q P R技术融合 了 P R和 D C NA探针 杂交 技术
维普资讯
5 8 O
自 监科乎遗展 第1卷 第5 2 7 月 7 期 0 年5 0
聚合酶链 式反应 ( C 技术研究新进展 * P R)
曹 雪雁 张 晓东 樊春 海。 胡 钧 。
1 .上 海 交 通 大 学 生命 科 学 技 术 学 院 纳 米 生 物 学 实 验 室 , 上 海 2 0 4 ;2 0 2 0 .中 国 科 学 院 上 海应 用 物 理研 究所 , 上 海 2 1 0 080
的优点 , ( )具有 D 1 NA杂交 的高特异 性和光 谱 技术 的高精确性 ,从而进 一步提高 目的基 因检测 的特 异性 和灵敏度 .( ) 光谱 技术 和计 算 机技 术 的联 合 运用 , 2
具有很好 的可视性 ,同时减少 了工作量 .( )在 全封 3
敏度 高 、反应 后不 用 电 泳 检测 等 优 点 成 为分 子 生 物
cn u ni t eP R,F P R) 方 法 应 用 最 为 e t a t ai C q t v Q- C 的
的新进展 ,这些新方 法有望 弥补现有技术 的缺 陷 ,使
P R反应 在特 异 性 、速 度 、定 量 的 准 确性 等 方 面得 C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及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法 精 确 地 定 量 出所 表 现 的 基 因 数 量 , 使 得 一 些 量 化
的问题 始 终无 法 解 决 。因此 对 P CR 产 物 进 行 准 确
测常 用 的有荧 光 染料 嵌入 法和 探针 法 。
2 . 1 荧 光 染 料 嵌 入 法 S YB R Gr e e n是 一 种 只 与
大优 点 就是 可 以与任 意 引物 、 模 板相 配合 , 用 于任意 反应体系, 检i 贝 0 成 本 低 。 不 足 之 处 是 由 于 染 料 可 以 与 所 有 的 DNA 双 链 分 子 结 合 , 因此 易 受 到非 特 异
技 术 。 由于该 技术 不 仅 实 现 了 P CR 从 定 性 到 定 量
的飞跃 , 而 且 与 常 规 PCR 相 比 , 融 合 了 PCR 高 灵 敏 性 , DNA 杂 交 的 高 特 异 性 和 光 谱 技 术 的 高 精 确 定
量 等优 点 , 直 接 探 测 PC R 过程 中荧 光 信 号 的 变 化 ,
以 获 得 特 定 区段 扩 增 产 物 定 量 的 结 果 , 不需要 P CR
2 实 时荧光 定 量 P CR 技 术 中 荧 光 标 记 方 法 的 分 类
中图分类 号 : R 4 4 5 文献标识码 : A
聚 合 酶链 式 反 应 ( P o l y me r a s e c h a i n r e a c t i o n, PCR) 自 1 9 8 9年 开 始 应 用 以 来 , 不 仅 在 分 子 生 物 学 领 域 成 为 常 规 的方 法 和 手 段 , 而且在 遗传 病 的诊 断 、
DNA 双 链 结 合 的 荧 光 染 料 , 在反 应体 系 中加入 过量
PCR论文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研究新进展生物与环境工程系09生物技术姓名:张玉红学号:0902021020摘要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在生命科学的研究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文中对PCR技术的一些最新进展进行了简要的综述,其中包括定量PCR、纳米PCR、PCR芯片、原位PCR和免疫PCR的原理和应用。
关键词定量PCR 纳米PCR PCR芯片原位PCR 免疫PCR1983年Mullis等发明了一种特异性DNA体外扩增技术—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PCR是一种在体外模拟体内DNA复制的核酸扩增技术,以少量的DNA 分子为模板,经过变性-退火-延伸的多次循环,已接近指数扩增的形式产生大量的目标DNA 分子。
短短几十年,该技术已经成为最常用、也最重要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之一。
其应用范围从基本的基因扩增,扩展到基因克隆、基因改造、传染病源分析、遗传指纹鉴定等,甚至扩展到许多非生物领域。
在该领域衍生出的新方法更是层出不穷。
本文简述近几年在PCR方法研究领域中的新进展,这些新方法有望弥补现有技术的缺陷,使PCR反应在特异性、速度、定量的准确性等方面得到进一步优化和提高。
1 高灵敏度的定量PCR技术随着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认识的不断加深,研究者们不再满足于仅仅得知某一特异的DNA序列是否存在,他们还希望对其进行精确的定量,因而基于经典PCR衍生出一种新技术—定量PCR(quantitative PCR),以其实时监测、定量准确、灵敏度高、反应后不用电泳检测等优点成为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工具。
在PCR扩增过程中,随循环扩增产物的不断增加,与扩增产物结合的染料所产生的荧光也不断增强,可通过荧光剂检测到的荧光强度来测定扩增物产量。
在扩增物产量一定的情况下,起始模板数越多,所需循环数就越少。
以循环数为横坐标,以一系列标准DNA的起始拷贝数的对数值为纵坐标,可得到一条标准曲线。
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分子生物学技术成为了人类研究生命学科的一大利器。
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对生物分子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为解释生命现象及其发生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涵盖了基础科研和应用领域的各个方面,如医学、农业、环境科学等,为人类提供了更好的生活品质。
1. PCR技术PCR技术是目前分子生物学领域最具代表性的技术之一。
PCR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扩增生物样本中的DNA序列,从而将其放大到足够的数量进行研究和分析。
PCR技术操作简便,准确性高,可用于研究基因的发生、发展、多态性和演化等过程。
除了在生物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PCR技术还常用于医学诊断、药物筛选等方面。
2. 基因芯片技术基因芯片技术是一种高通量的基因分析方法,可以同时识别和量化数百至数万个基因。
它基于表达谱学,通过对不同阶段基因表达的比较,实现基因的鉴定与分析。
基因芯片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包括癌症、心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肝病、肾病等多种疾病的基因诊断和治疗。
3. 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项分子生物学技术。
它可以修改细胞的基因序列,使其具有某种特定的性质或功能。
目前基因编辑技术最重要的平台是CRISPR/Cas9。
CRISPR/Cas9是一种靶向基因编辑工具,可以对任何基因进行编辑,而且精度较高。
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涵盖了很多领域,如基因治疗、重要作物品种改进、疾病研究等。
4. 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为解码生命信息提供了强大的工具。
基因组学研究的是组成基因组的DNA分子,而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是蛋白质。
它们在各自领域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例如,基因组学研究可以揭示生物的遗传信息,蛋白质组学则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生物的功能和进化。
5. 二代测序技术二代测序技术是分子生物学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
它可以快速地进行DNA测序,从而加速对生物结构和功能的理解和研究。
探究RQ—PCR技术及应用进展

探究RQ—PCR技术及应用进展1 RQ-PCR技术概述RQ-PCR是FPET(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在PCR定量上的应用。
其指在PCR反应体系中加入荧光基团,在指数扩增期间通过连续监测荧光信号出现的先后顺序及强弱变化实时监测整个PCR进程,最后通过标准曲线对未知模板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
RQ-PCR同步进行定量和扩增,这样就克服了传统PCR的平台效应,减少了终点检测带来交叉污染的机会,也克服了终点法定量的不准确性。
另外,RQ-PCR无需再处理,节约了时间和精力,更避免了放射性同位素可能给实验人员造成的伤害。
目前,RQ-PCR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应用越来越多。
1.1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当一个荧光基团的荧光光谱与另一个荧光基团的激发光谱重叠,并且两个基团距离足够近时,供体荧光基团的激发能诱发受体基团发出荧光,同时供体荧光基团自身的荧光强度衰减,即能量从短波长的荧光基团传递到长波长的荧光基团,相当于短波长荧光基团释放的荧光被屏蔽,这个过程称为FRET。
1.2 参照物参照物有外参照和内参照两种。
外参照不与目的基因在同一反应体系中扩增。
以已知浓度的目的基因为模板按一定比例稀释,制备标准曲线。
而未知标本则根据该标准曲线得出相对的拷贝数和Ct值。
其优点是可以和目的基因保持较高的同源性,保证了二者的扩增效率近似。
缺点是不能克服也无法检测可能出现在样本反应体系中的影响因素。
内参照是在各标本中加入已知浓度的内参照基因,与样本一起抽提、扩增。
内参照基因的DNA片段与目的基因相似。
为保证目的基因只能与内参照探针结合,运用定点突变的方法改变与探针结合的中间部位的序列。
内参照系统的结果重复性更好,可以避免不同抽提效率导致的样本间差异。
1.3 RQ-PCR几个重要参数(1)荧光域值3~15个循环的荧光信号的标准偏差的10倍设置为荧光域值的缺省,荧光本底信号为PCR反应的前15个循环的荧光信号;(2)Ct值中C代表Cycle,t代表threshold,Ct值的含义是:每个反应管内的荧光信号到达设定阈值时所经历的循环数;(3)Ct值与起始模板的关系研究表明,每个模板的Ct值与该模板起始拷贝数的对数存在线性关系,起始拷贝数越多,Ct值越小,利用已知起始拷贝数的标准品可作出标准曲线,当获得未知样品的Ct值,即可从标准曲线上计算出该样品的起始拷贝数。
疾病分子诊断技术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疾病分子诊断技术的应用与研究进展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人类面临着日益增多的疾病威胁。
传统的诊断方法受制于时间、费用和技术等因素,难以满足快速准确诊断的需求。
因此,疾病分子诊断技术作为一种新型诊断方法,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疾病分子的基本概念是指在疾病进程中或生理状况改变时体内产生的分子物质。
这些分子物质可以是蛋白质、核酸、激素、代谢产物等。
通过检测这些分子物质的变化,可以判断患者的疾病类型、进展状况和治疗效果等,从而实现个性化诊断和治疗。
疾病分子诊断技术包括多种方法,如酶联免疫吸附检测(ELISA)、荧光定量PCR技术等。
其中,ELISA是一种常用的传统方法,其原理是通过特异性抗体与目标蛋白结合,从而用于检测疾病的相关指标。
而荧光定量PCR技术则是一种新型高灵敏度分子诊断方法,其原理是通过PCR扩增特定基因序列,并用荧光探针作为检测标记,实现定量检测。
近年来,疾病分子诊断技术在肿瘤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肿瘤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晚期治疗效果较差。
疾病分子诊断技术可以通过检测肿瘤标志物(如CEA、CA125等)的变化,实现早期筛查和诊断,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同时,还可以根据患者特异性基因突变信息,实现个性化治疗。
除了肿瘤外,疾病分子诊断技术在感染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方面也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感染性疾病可以通过检测病原体DNA或RNA的变化,实现快速诊断和治疗。
心血管疾病可以通过检测心脏肌肽等指标,评估心脏功能和预测病情进展。
神经系统疾病可以通过检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等指标,实现早期诊断和治疗。
尽管疾病分子诊断技术在临床应用中呈现出了不错的前景,但其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一些疾病标志物具有低敏感度和低特异性,难以满足临床实际需求。
其次,现有疾病分子诊断技术存在操作复杂、花费高昂等不足之处。
因此,需要继续深入研究、改进和创新,进一步提升疾病分子诊断技术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可靠性,以满足更加精准的临床需求。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应用_钟江华

收稿日期:2010-10-14作者简介:钟江华,女(1968-),技师,协助从事病源微生物定量基因检测研究。
*通讯联系人E m a i l :w a n g y e f u @w h u .e d u .c n实时荧光定量P C R 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应用钟江华,张光萍,柳小英*(武汉大学后勤集团,武汉430072)摘要:实时荧光定量P C R 技术(r e a l -t i m ef l u o r e s c e n t q u a n t i t a t i v e P C R ,F Q-P C R )以其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定量准确、自动化程度高、速度快、全封闭反应等优点在人类和动物疾病的快速检测、食品安全检测、定量分析、基因分型、基因表达研究、以及疫苗效力测定中成为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工具,而且其定量范围极宽,无需做梯度稀释,特异性更强,克服了假阳性。
本文分别从实时荧光定量P C R 技术的背景、原理、类型、技术优点和定量方法、实验条件和主要影响因素、应用前景以及存在的不足等方面作了一个综述。
关键词:荧光定量;P C R ;原理;应用中图分类号:Q 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376(2011)02-0068-05 随着基因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基因诊断在临床中的地位显得更为重要。
实时荧光定量P C R (r e a l -t i m ef l u o r e s c e n t q u a n t i t a t i v ep o l y m e r a s e c h a i n r e a c t i o n ,r e a l -t i m e F Q-P C R )技术于1996年由美国A p p l i e d B i o s y s t e m s 公司推出,由于该技术不仅实现了P C R 从定性到定量的飞跃,而且与常规P C R 技术相比它所具有的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定量准确、自动化程度高、速度快、全封闭反应等优点使其很快成为科研、临床诊断的热点技术,目前已得到广泛应用,包括对m R N A 表达的研究、各种基因定量分析、点突变分析和等位基因分析、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D N A 甲基化的检测及对各种传染病进行定量定性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94· 医学实践杂志 Chinese Journal ci 竺 生筮Z鲞箜 表5返魂草提取物对小鼠光热法的镇痛作用 (x±s)
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 P<0.05;一P<0.O1;…P<0.001 4讨论与结论 抗炎试验结果表明:返魂草提取物各剂量组对 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对1%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趾 肿胀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各剂量组返魂草提取物 对大鼠棉球肉芽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作用强度 与剂量呈一定的依赖性;解热试验结果表明:返魂草 提取物各剂量组对内毒素致家兔体温升高、对啤酒 酵母致大鼠发热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作用强度与 剂量呈一定的相关性;镇痛试验结果表明:返魂草提 取物各剂量组均具有显著提高小鼠热板法、小鼠光 热辐射法疼痛反应的阈值,镇痛作用确实,作用呈量 效关系。 综上所述,返魂草提取物具有显著地解热、抗 炎、镇痛作用,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编辑:汪洋)
综 述· 免疫PCR技术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郑姬,府伟灵,蒋天伦 【中图分类号】R446.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84一Z030(Z00S)0S一0394—05 免疫标记检测技术发展至今,已相继应用了多 种标记物,如酶、放射性同位素、荧光素等,这些标记 物的使用,极大地扩大了待测物的范围并提高了免 疫分析技术的检测极限,但就灵敏度而言,利用这些 标记建立的免疫学检测技术在某些方面,如极微量 循环抗原(如肿瘤相关抗原、细胞因子等)的检测尚 不能满足医学研究和l临床检测的需要,所以提高免 疫分析技术的灵敏度一直是这一领域的主要研究目 标。1985年,诞生了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该技术具有强大的放大能力, 能在短时间内将目的DNA放大上百万倍,并且具有 作者单位:400038重庆,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检验科 操作简单、快速、特异、可自动化等特点,引起了分子 生物学及医学检验学的一场革命。但是PCR技术 是一种基因检测技术,应用范围仅限于DNA或 RNA。由于PCR技术对目的DNA强大的扩增能 力,如能将DNA标记在抗体上,再利用PCR技术将 信号放大,将会得到灵敏度更高的全新的标记免疫 分析技术。1991年Sano等…利用链亲和素一蛋白 A嵌合体蛋白作为连接分子将DNA与抗体接合起 来。后来,他们利用上述嵌合体蛋白将免疫反应和 PCR扩增连接起来,建立了灵敏度相当高的免疫 PCR技术 。从那以后,有很多学者对这一技术进 行了研究。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华医学实践杂志 cbi 星 』 皇 !皇旦! 曼 璺 生箜Z鲞笙 1免疫PCR的基本原理 免疫PCR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实施与常规的标 记免疫技术相类似,只是标记物不同。常规的标记 免疫分析技术以酶、荧光素、放射性同位素等标记抗 体,而免疫PCR技术则利用DNA标记抗体,利用 PCR技术可高效扩增DNA片段的特点,从而将检测 灵敏度大大提高。具体来说,就是利用一个对DNA 和特异性抗体具有双重结合特性的连接分子,使作 为标记物的DNA特异地结合到抗原抗体复合物上, 从而形成抗原一抗体一DNA复合物,再以PCR技术 对标记DNA进行扩增,根据产物的存在与否及量的 多少对待测抗原进行定性或定量测定。 2免疫PCR的方法学类型 2.1原位免疫PCR(in situ immuno—PCR)是一 种原位检测组织或细胞中抗原的技术。待检石蜡切 片上的非特异性结合位点经过充分封闭,内源性 DNA和RNA经核酸酶充分消化后,通过生物素化 单抗与亲和素系统的桥联,将生物素化的DNA报告 分子固定在石蜡切片上,进行原位PCR扩增,扩增 产物经原位核酸杂交,以杂交信号指示待测抗原是 否存在。Cao等l3 用原位免疫PCR检测肝石蜡切 片上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其敏感性较免疫组 化法显著提高。 2.2细胞免疫PCR(cellular immuno—PCR) 通常 用来检测细胞表面膜抗原。Zhang等 用此法成功 的检测了白血病病人血清中转移癌细胞上的肿瘤抗 原GM3。首先用抗GM3单抗制备单抗一亲和素一 生物素化复合体,然后分离病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充 分洗涤封闭后,与单抗DNA复合体共育,洗涤后抽 提细胞总DNA,利用DNA报告分子的特异性引物 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经Southern blot显示结果, 病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可扩增出300bp的特异性条 带,正常人无。 2.3多分析物免疫PCR利用大小不同的DNA分 子标记不同的抗体,可同时检测多种抗原。Joerger 等 用99个碱基的DNA分子标记hCG抗体,用88 个碱基的DNA分子标记hTSH抗体,同时检测 hCG、hTSH两个分析物,两个DNA报告分子共用一 对引物,但PCR产物的分子量不同,从而使两个抗 原得以鉴别。 2.4单引物免疫PCR即DNA报告分子的两侧翼 含有相同的引物序列,可用单引物进行PCR扩增。 395· 该法可提高PCR扩增效率,且适合于多分析物免疫 PCR[ 2.5双相免疫PCR双相免疫PCR就是既检测病 原体抗原又检测病原体基因的免疫PCR,其原理就 是一对用于扩增某病原体基因的引物,被人工加在 标记抗体的DNA marker的两端,使二者共用一对引 物,但产物分子量大小不同,达到免疫PCR在检测 抗原的同时,又检测了目的基因。 2.6 Immuno—RCA在Immuno—RCA中,一段寡 核苷酸引物共价结合于抗体上,加入环状DNA、 DNA聚合酶和核苷,扩增的产物是一段长链的DNA 分子,包括很多被复制的环状DNA,扩增的DNA可 以用很多方法检测,包括直接结合半抗原标记的或 荧光标记的核苷、用荧光标记的或酶标记的互补寡 核苷酸探针杂交。当标本抗原的浓度低于fmol水 平时,特异性结合的抗体就能被离散的荧光信号检 测出。Immuno—RCA集高敏感性和宽的动态学范 围于一身,具有空前的检测单细胞的能力。如果对 不同的抗体分别标记上一种寡核苷酸引物,这种抗 原检测方法就可以进行多元的免疫分析 J。 2.7磁性免疫PCR分析(MIPA)Monteiro等 将 磁珠技术与免疫PCR技术相结合,设计了一种能检 测粪便中幽门螺杆菌的新方法。兔抗幽门螺杆菌免 疫球蛋白包被磁珠,从而分离出粪便悬液中的幽门 螺杆菌,通过磁力的作用将磁珠上的幽门螺杆菌和 粪便悬液中的杂质分离,抽提附着在磁珠上的幽门 螺杆菌的DNA,其中的PCR反应抑制物通过琼脂糖 包埋DNA法去除后作为模板进行PCR扩增。磁珠 免疫PCR技术有效地去除了PCR反应的抑制物, 保证了PCR扩增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因此,磁珠免 疫PCR技术特别适宜于检测粪便、胆汁和痰液等排 泄物和分泌物中的致病微生物。 2.8 T,RNA聚合酶扩增的免疫检测技术(IDAT) Zhang等 用一种特异性抗体与含有T 启动子 的双链寡核苷酸结合,利用同位素标记的底物和T, RNA聚合酶扩增寡核苷酸,生成一定分子量大小的 RNA转录物,经电泳后分析结果。该方法避免了以 往免疫PCR技术中温度的变化。此外,和双链寡核 苷酸结合的抗体分子还可以是单链可变区(ScFv) 或互补决定区。该方法的敏感性是传统ELISA的 l0 倍。但由于RNA操作时需要特别关注RNA的 降解问题,而且技术流程复杂,无法进行临床推广。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396· 华医学实 盎壶 』 皇 ! 三 生箜 鲞箜 3免疫PCR系统的组成 免疫PCR系统通常由四个子系统组成,即抗原 抗体反应的载体系统、桥联系统、指示系统和检测 系统。 3.1载体系统作为免疫PCR的载体主要有微滴 孔板、PCR反应管、酶标软板、免疫磁珠4种。微滴 孔板和酶标软板优缺点相同,在免疫反应这一环节 比较方便,尤其是洗板次数多的,可同时操作,但在 PCR扩增中需加入较多的石蜡以防反应液挥发,且 电泳加样时,这两种载体是平底的,反应物不多,又 覆盖较多石蜡,在吸样中造成误差。PCR反应管在 免疫反应这一环节显得比较麻烦,尤其是洗板时需 分别操作,费时费力,但在PCR扩增中则显示出优 越性,薄壁PCR反应管使用的进口PCR仪有盖,不 必加石蜡,普通的PCR反应管使用普通的PCR仪, 只需加入少量石蜡,在电泳加样时,PCR反应管是 尖底的,减少了吸样时造成的误差。采用酶标软板 进行免疫反应后,加PCR反应液经变性将反应液移 人PCR反应管中扩增,这种方法结合了上述两种载 体的优点,但在移液这一环节增添了反应的误差。 免疫磁珠作为载体优点很多,如灵敏度高、特异性 强、重复性好,但是需要特殊的仪器设备,因而不易 推广。在上述4种载体中,如有配套PCR扩增仪, 选用微滴孔板为好。如果想推广应用则采用可剪的 酶标软板为宜,该载体价廉易得,有PCR扩增仪的 实验室均可开展免疫PCR技术。 3.2桥联系统桥联系统是指连接指示系统即报 告DNA分子和抗原抗体复合物之间的连接分子。 目前应用的桥联系统主要有:(1)链亲和素化抗体/ 蛋白A一生物素化DNA系统:Sano等用链亲和素/ 蛋白A基因工程融合蛋白作为连接分子来连接生 物素标记的DNA与抗体,此种融合蛋白的链亲和素 部分可识别DNA上的生物素,蛋白部分可识别抗体 的Fc段。但Ruzicka等 认为蛋白A不但可以结 合特异性抗体的IgG,而且还可以与样品中吸附于 固相的无关IgG结合,从而降低了反应的特异性,而 且链亲和素/蛋白A融合蛋白没有商品化,不易进 行推广。(2)生物素化抗体一亲和素一生物素化 DNA系统:国内外更多的研究人员使用亲和素系统 来连接DNA与抗体。这种桥联系统是由Ruzicka 等率先引入免疫PCR技术的。其基本方法是先将 亲和素和生物素化的DNA预结合成复合物,然后与 结合固相的生物素化的特异性抗体结合。但是1个 亲和素分子可以结合4个生物素分子,因此亲和素 和生物素化的DNA预结合成复合物是高度不均一 哟,从而降低了准确性和可重复性。大多数学者采 用分别加入生物素化抗体、游离亲和素和生物素化 DNA分子的方法克服了以上缺点,但延长了检测周 期,使检测步骤繁琐,增加了系统误差。(3)抗体一 叶绿素一DNA系统:利用自然界广泛存在的叶绿素 作为连接分子进行抗体与DNA的交联。这种方法 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且成本低,但该法叶绿素的提取 和纯化及除交联外的其他过程均需在黑暗处进行, 而交联却需在特定光下进行,故实际操作中很不方 便。(4)抗体一DNA系统:还有一些学者用化学交 联剂直接将DNA与抗体连接起来。使用的交联剂 有聚乙烯亚胺和碳化二亚胺等一些双功能交联剂。 还有人用2一亚氨基生物素做配基的琼脂糖珠亲和 层析法制备ABD复合物,克服了以上不足。 3.3指示系统指示系统即报告分子是免疫PCR 中所采用的标记DNA分子。理论上任何一段序列 已知、可有效扩增的DNA片断都可作为免疫PCR 的报告分子,但考虑到DNA序列的同源性和用于 PCR扩增的效率问题,该报告分子和PCR扩增系统 必须保证有良好的扩增效果,有近似理论的扩增率, 该报告分子与反应体系中可能存在的DNA分子不 应有同源性,以避免因DNA污染,而出现非特异性 扩增。继Sano用PUC19质粒后,国内外学者先后 用PINM30、入噬菌体、舌兰病毒等作为报告分子,都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际应用中可按以下原则对报 告DNA分子进行选择:(1)DNA分子具有较高的纯 度,均一性好,为满足后续工作的需要,应具有合理 的碱基分布(如G+C含量达40%~60%;不具有多 个连续的相同碱基等);(2)易于扩增,引物容易设 计,退火温度适中;(3)指示分子和待检样品中可能 存在的DNA分子不具有同源性。因此,在选择指示 系统时可以参照实验室的传统和指示系统的选取原 则来选择。 3.4检测系统与定量技术免疫PCR常见的检测 系统有:(1)电泳法:免疫PCR的结果一般可以通过 凝胶电泳、EB染色来检测并定量分析,也有的是在 凝胶电泳后用Southern杂交来检测PCR产物。其 特点是在大多数实验室均可以实施,但不能实现实 时报告检测结果。(2)放射自显影法:Sanna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