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诗歌研究
《陋室铭》刘禹锡-诗歌赏析及解读

《陋室铭》刘禹锡-诗歌赏析及解读《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讲述了他住在一间简陋且破旧的房子里,但依然能够感受到人生的美好和意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己的生活环境,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美好追求。
首先,诗人详细描绘了自己简陋的居所,其中用词朴素而有力,充分展现了诗人的审美和洞察力。
其次,诗人在表现自己居住环境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他认为,人生不是拥有富贵和华丽的家居物品,而是拥有一颗感悟美好生活的心灵。
在这间简陋的屋子里,诗人用自己的心灵去感知自然,去感悟生命的本质,同时也在寻找自己与世界的联系,从而获得了人生的真谛和价值。
整首诗的意境以“陋室”表现出来,贯穿了“宅心”与“天地之性”这一主题。
诗歌中的“陋室”虽然简陋,但却体现了诗人心灵的丰富与高尚。
诗人的“宅心”表现在他不断地思考和探寻生命的真谛,在简陋的居所里寻找生命的意义。
而“天地之性”则体现在诗人对自然、对生命的感悟中,他从中感悟到了生命的力量和美好,从而更加坚定了自己对生命美好价值的追求。
总的来说,刘禹锡的《陋室铭》是一首富有思想性和哲理性的诗歌,它通过对自己简陋的生活环境的描绘,表达了对生命的探索和追求。
这首诗也告诉我们,生命的价值不在于物质的丰富和妆饰的华丽,而在于我们对生命的认识和感悟,而这种认识和感悟是可以在简陋的环境中获得的。
《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诗中讲述了他所居住的陋室的破旧和简陋,但是他依然能够从中发现值得欣赏和领悟的东西。
这首诗给人们带来了许多启示和现实意义。
首先,《陋室铭》告诉人们,即使身处艰苦的环境中,依然可以寻找到美好和意义。
在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不如意的事情,但是我们应该学会从中寻找到积极的一面,不要轻易放弃。
其次,《陋室铭》告诉人们,不要被物质所迷惑,而是要注重精神上的追求。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往往过于追求物质的享受,而忽视了精神上的追求和内心的体验。
我们应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对内心的感受和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和素质。
刘禹锡的简介诗歌特色有哪些呢

刘禹锡的简介诗歌特色有哪些呢刘禹锡是唐代诗人中的佼佼者,其诗歌成就在唐代倘若不是首屈一指,也绝对是排在前列的。
其诗歌特色,除了深刻的思想和细腻的感情外,还有许多值得我们探究的地方。
一、优美的词藻刘禹锡的诗歌在词藻上非常优美,词汇量广泛丰富,擅长运用寓意深刻、字义独特的词语,例如《陋室铭》中的“破壁灯高挂,卧看牛初酉”,形象地表现出一位目中无人的牛,同时又提示出刘禹锡对目光短浅的批判。
另外,在表达情感上,刘禹锡也常以柔情温婉、细腻感人的词语让人怀念。
例如《题都城南庄》中的“平野千峰外,西风乱鸦哀”,写出了刘禹锡对故乡的思念和孤寂,又表达了对于人生磨难的感慨,以及他深挚的生命情感。
二、深刻的思想刘禹锡的诗歌不仅表达了他的情感,而且更常常寄托了他深刻的思想。
例如,他在《竹枝词·重九》中写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表达了他对于人生短促、物尽其用的感慨,并通过“感”、“恨”的词汇烘托出了世间万物的悲欢离合,以及人们在命运轮回中的无奈。
此外,他在许多诗中也表达了对于政治现实的观察和批判,例如《陋室铭》“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等,用对立统一的方法,巧妙地表达了他对于人性的认识。
三、多样的题材刘禹锡的诗作无论从题材上,还是从形式上,都非常多样化。
他的诗歌不仅有美景描写如《陋室铭》,也有怀古抒怀如《陌上桑》,更有咏物写人如《马嵬道士塔》,另外,还有一些诗作则是以面面俱到的方式,全面表现出作者对于人生和社会的憧憬、批判、思考等。
在形式上,他的诗作也以四言、七言、律诗等各种形式亮相,清新婉丽常见于其豪放清逸的白体诗,多样而不失大气的诗风让人欣喜。
综上,刘禹锡的诗歌遣词造句甚至于斟酌每个字词,切实保持了传统诗歌的优美和文化底蕴,并通过独具匠心的思想和多样化的题材展现出了他自身的风骨和人格。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反映了唐代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珍贵的瑰宝。
刘禹锡谷雨诗词赏析

刘禹锡谷雨诗词赏析刘禹锡是唐朝的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诗词作品中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怀。
在他的众多作品中,有一首名为《谷雨》的诗,描写了春天的细雨滋润着大地,给人以希望和活力的启示。
现在,让我们来一起欣赏并深入解析刘禹锡的《谷雨》这首诗歌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谷雨》诗歌的开头两句:“轻风细雨润春韭,新绿初看翠色柔。
”道出了春天带来的清新和治生的气息。
刘禹锡用“轻风细雨”来形容细雨的柔和轻盈,配合“润春韭”一词,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春天的厚重和生机。
他在描绘“新绿初看翠色柔”时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春天初现的嫩绿与翠色巧妙地搭配,给人以清新而饱满的视觉感受。
整个开篇,刘禹锡通过字句的精练和形象的描绘,展示了春天的来临和自然的变化。
接下来几句诗,“穿杨曲径藏行客,入竹深窗含落砌。
”刘禹锡将注意力转向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交融和共生。
他以“穿杨曲径”来形容行人的穿行,强调人在大自然中只是微小的存在,而大自然却容纳了许多行人的足迹。
然后,“入竹深窗含落砌”描绘了一幅幽静的景象,房屋与竹林交相辉映,给人以宁静和舒适的感觉。
通过这几句,刘禹锡传达了他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渴望与赞美。
接下来的几句诗,“健笔初题天上字,贤心自爱世间人。
”刘禹锡将目光聚焦于文化和人情。
他写道自己“健笔初题天上字”,表达了对自己才情的自信和对文化教育的重视。
而尤以“贤心自爱世间人”一句,他以自省的态度呼唤人们应该爱护他人、关怀社会,体现了他对人文精神的崇高追求。
最后的几句诗,“遥知一雨满巴蜀,飞入湘南落碧旻。
”刘禹锡用“遥知一雨满巴蜀”来表现雨水的丰沛和覆盖范围的广大。
他以“飞入湘南落碧旻”来形容雨水的落地,美丽的意象仿佛给人以一幅湖光山色的美景。
整个诗篇通过描绘雨水的广袤和滋润,进一步诠释了刘禹锡对春天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
通过对《谷雨》这首诗的赏析,我们可以看到刘禹锡深深热爱春天、热爱自然。
他通过准确细致的描绘,将大自然的美景和人们情感的交融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刘禹锡最狂的诗句

刘禹锡最狂的诗句1. 引言刘禹锡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在他的诗作中,有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狂放不羁的诗句。
这些诗句不仅表达了刘禹锡丰富的思想和情感,还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本文将对刘禹锡最狂的诗句展开探讨,分析其背后的意义和艺术价值。
2. 刘禹锡诗歌风格的特点在探讨刘禹锡最狂的诗句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他的诗歌风格的特点。
刘禹锡的诗歌以豪放洒脱、形象鲜明和意境深远为特点。
他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以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想象力描绘出世界的多样性和人生的复杂性。
同时,他的诗作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具有深邃的内涵和启迪人心的力量。
3. 琢磨半盏杯中事,你便见得曹刘之心诗句:“琢磨半盏杯中事,你便见得曹刘之心。
”这一诗句展示了刘禹锡狂放不羁的艺术风格和对人心的深刻洞察力。
通过琢磨一个小小的杯中事,他能够抓住曹刘两个人物的心理,并以此来揭示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虚伪。
这一诗句不仅显示了刘禹锡的独特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也体现了他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3.1 曹刘之心的多面性在这一诗句中,刘禹锡通过琢磨半盏杯中的事情,揭示了曹刘两个人物的心理。
曹刘是两个著名的历史人物,他们在历史上有各自的地位和形象,但他们的内心却是复杂而矛盾的。
刘禹锡通过这个小小的杯中事情,来展示曹刘之心的多面性,以此来反映社会和人性的复杂性。
3.2 社会的虚伪与人性的复杂性这一诗句还揭示了社会的虚伪和人性的复杂性。
刘禹锡通过观察杯中的事情,看清了曹刘两个人物的内心,暗示了社会中人们隐藏着的真实和虚伪。
他用这一诗句来批判社会的虚伪和人性的复杂性,呼吁人们勇敢面对内心的真实和社会的虚伪。
4. 从春江花月夜中看刘禹锡的狂妄之处诗句:“风卷江湖波浩渺,雷洞府中人爱嗔。
”这是刘禹锡在《春江花月夜》一诗中的两句,展示了他狂放不羁的诗歌风格和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
4.1 “风卷江湖波浩渺”这一句描绘了春江之景如风卷江湖波浩渺的壮丽景象。
刘禹锡的简介诗歌有哪些特点

刘禹锡的简介诗歌有哪些特点刘禹锡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博大精深,风格独特,极具艺术价值。
刘禹锡的诗歌有着许多特点,本文将从文学特点、主题内涵、表达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带领读者深入了解刘禹锡的诗歌。
一、文学特点1.字正腔圆,语言清丽。
刘禹锡的诗歌语言非常清丽动人,字正腔圆,富有音乐美感,让人不由得陶醉其中。
例如《竹里馆》中“东篱菊葩已三催,又是清秋佳节来。
”“怅望千秋万代,为余著述一篇。
”这些语言清新脱俗,堪称经典。
2.情趣丰富,描写细腻。
刘禹锡的诗歌能够细致入微的描写人与自然,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情感。
例如《游园不值》中“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刘禹锡通过描写苔藓,树木,以及江山秀丽的自然景色,将自己独特的情感溶入其中,表现出了他对人生,自然以及社会的深刻思考。
3.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刘禹锡的诗歌常常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诗篇更加生动形象,语言更加富有感染力。
例如《竹枝词二首·其一》中“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以及《陋室铭》中“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刘禹锡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法将诗句升华,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二、主题内涵1.描绘生活中的琐事。
刘禹锡的诗歌中经常描绘一些生活变幻的琐事,譬如花鸟少年、处事不羁、爱情思念,以及宦官与士人的冲突等等。
刘禹锡的诗歌充满了温情,给人以深刻共鸣。
2.抒发个人思想、情感、哲理。
刘禹锡的诗歌中透露着家国情怀、豪迈丈夫的气概,甚至包含了对人生,时光,岁月等久远主题的思考。
例如《秋夜寄邱员外》中“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白发搔更短,浑欠几多时。
”揭示了他对苦难的承受以及对社会的不满。
3.反映社会风尚,社会变革的历史背景。
刘禹锡的诗歌蕴含了丰富的历史背景与时代气息,例如《陋室铭》中,“士无长足者,静以修身;可以去言多讹,恶语\诛暴乱。
别有用心,而后成\大功于斯民矣。
”这些言辞深刻反映了唐代的士人风范以及国家状况,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
刘禹锡的诗歌成就

刘禹锡的诗歌成就刘禹锡(772~842)是中唐著名诗人,他的诗匠心独运,立意深远,在当时已享有盛名,白居易就曾称赞他诗风的豪迈、语言的犀利,很少有人能出其右,并与元稹开玩笑说:“由于你的缘故使我不能在吴越一枝独秀,这已经很不幸了;而我年老以后又遇到刘禹锡,是不是更不幸呢?”刘禹锡的诗歌主要可以分为三部分:一、怀古诗。
刘禹锡的《金陵五题》一向被推为怀古的名作。
其中如《乌衣巷》已成为千古诵咏的绝唱。
另一首《石头城》中写道:“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以后的诗人,虽然也写过一些金陵怀古的诗篇,但都受刘禹锡的影响,化用了他诗中的词语和意境。
二、民歌体诗。
刘禹锡因参与“永贞革新”,为人又耿直,不谄权贵,所以数次被贬到边远之地。
在这期间,他努力学习民歌,从民间汲取营养进行诗歌创作,他在文学上的革新为唐诗又增加了一种新的体裁——民歌体。
以《竹枝词》为名的一系列作品是其代表作。
《竹枝词》是巴渝民歌中的一种,刘禹锡在任夔州刺史时曾写过十余首,最有名的是《竹枝词二首》之一:“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
”及《竹枝词九道》之二:“山桃江花满山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依愁。
”新颖独到,不落窠臼,给人一种清新之感。
三、感时诗。
这类诗篇虽然不多,但集中体现了刘禹锡倔强坚韧的性格和从不屈服的勇气。
关于玄都观的两首诗最典型地表现了他的这种性格和精神。
元和十年(815),他在遭贬斥十年后回到长安,看到政治上投机取巧、青云直上的新贵们,便作《元和十年自郎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中有“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之句,触怒了权贵,再次被贬。
十四年后,刘禹锡又回到长安,作《再游玄都观》:“种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刘郎今又来。
”直接向权贵们挑战,表达了不屈不挠的精神和高洁的品格。
刘禹锡的诗歌技巧高超,又极富生活气息,善于将比喻与写实结合应用,且能融化无迹,流利自然,是中唐诗歌的优秀代表。
刘禹锡诗文特点

刘禹锡诗文特点
刘禹锡诗文的特点如下:
一、文学思想内涵丰富
1、具有豪迈雄壮的气势:刘禹锡在创作中把心中丰富的文学思想倾注
于诗文之中,表达出豪迈、雄壮、宏大、恢弘的场面,彰显出他的大
气和慷慨;
2、富有哲理性深刻的学问:从刘禹锡的诗文中可以看出他丰富的学问,也可以发现其诗中的哲理思想,赞颂政治、责罚腐败,充满了智慧和
深刻的思想意蕴;
二、表现形式绚丽多彩
1、娓娓芳香的抒情:刘禹锡的诗文有着浓重的抒情色彩,叙述细腻而
深入,从诗人对爱情和友情的向往,到对故乡的思念,都表达出了无
限的美好;
2、诗性壮阔的见解:刘禹锡的诗歌有着强烈的阐释和现实性,既体现
了诗人坚毅的态度,又在形式上给予了一定的虚构,以情趣柔软的诗
词升华了激情的思想;
三、韵味风格独特
1、艺术风格细节加工精细:刘禹锡的诗文主要以以咏物诗、写景诗为主,他注重艺术风格的表现,从细节处处精雕细琢,别有一番情趣;
2、运用修辞组效极强:刘禹锡运用了元韵、绰韵、尣韵,字句精确,
句式严谨,交融动静,使用修辞手法深入人心,彰显着他辩论的高低、妙趣横生,使得其诗文增色不少。
以下对刘禹锡的评论正确

以下对刘禹锡的评论正确刘禹锡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歌作品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然而,对于他的作品评价,历史上出现过不同的观点。
本文将从刘禹锡的诗歌特点、时代背景与文学价值三个方面探讨他的作品,以证明以下对刘禹锡的评论正确。
一、刘禹锡的诗歌特点刘禹锡的诗歌作品,以清新、自然、婉约而著称。
他的诗歌充满着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深刻把握了人生哲理和人情世态。
例如《陋室铭》中写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这句话简洁明了,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理解。
刘禹锡的诗歌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情感真挚,感人肺腑。
例如《竹枝词》中写道:“桃花扇底桃花仙,似曾相识燕归来。
”这句话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和对过去的怀念,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二、刘禹锡的时代背景刘禹锡生活在唐朝中期,这是一个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时代。
当时的社会风气积极向上,文化交流频繁。
这种时代背景对刘禹锡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的诗歌在表现人生哲理和人情世态方面,更具有深邃的思考和广阔的视野。
例如《陋室铭》中写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句话表达了对学习和自我修养的重视,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气。
三、刘禹锡的文学价值刘禹锡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他的诗歌不仅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感悟,而且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
例如《浪淘沙·北岛》中写道:“万里浮云千山雪,北风吹雁荡寒碧。
”这句话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的景观的感悟,而且通过运用雁和碧等形象,展现了自然的生命力和美感。
刘禹锡的诗歌还有一个重要的价值,就是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他的诗歌开创了“婉约派”的诗歌风格,对后来的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刘禹锡的诗歌作品具有清新自然、情感真挚的特点,同时又深刻把握了人生哲理和人情世态。
他生活在一个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时代,这种时代背景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刘禹锡的诗歌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而且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禹锡诗歌研究综述
摘要:中唐诗人刘禹锡以其独特的诗歌风貌,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本文从诗歌继承和创新研究,诗歌艺术研究,诗歌内容研究,诗歌影响和流变研究四个方面,对近十年来刘禹锡诗歌研究的基本情况作一梳理,指出刘禹锡诗歌研究的得失利弊。
关键词:刘禹锡诗歌创新艺术
20世纪80年代以后对刘禹锡的研究有以前的偏重哲学和思想转变到了全方位,多元化的研究,诗歌研究也不断细致和深入,领域不断拓宽。
纵观学界的研究,主要集中以下方面。
一、诗歌继承和创新研究。
这方面的文章主要研究了刘禹锡对前代作家的继承和超越,有对屈原的接受,目前学界研究较多,如韦燕宁《论屈原骚怨情感对刘禹锡的影响》认为屈原的骚怨情感,对刘禹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刘禹锡把这种精神融进了对自身遭遇的忧怨感慨,对社会现实的讽刺;也融进了他对巴楚风物的现实观察和表现,对巴山楚水自然风物的自觉关注,在意象的描写中寄托和表现自己的骚怨愁情,还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屈原的骚怨表达,使之更具有现实性。
王建梅《刘禹锡贬谪诗对屈骚的继承和超越》认为刘禹锡在贬谪时期继承了屈骚精神,并且又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屈骚的忧怨主题,形成了自己放旷与自适的风格。
刘梦初认为刘禹锡接受屈原的契机是贬谪朗州,相同的环境和相似的禀赋才能是刘禹锡接受屈骚的外在条件和内在因素。
有对李白的接受,如闫伟哲《“诗仙”“诗豪”之诗的豪情——论刘禹锡对李白诗歌精神的承袭与发展》一文认为刘禹锡在追求建功立业和独立的人格、强烈的主观情感的抒发、恢宏壮大的景物描写等方面都承袭了李白的诗风,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认为刘禹锡继承了“视风骚,宗盛唐”的传统,在豪情中融入了理性精神和沧桑之感,把李白青年式行侠的豪情转化为中年式成熟的豪情,为北宋苏轼、辛弃疾气象雄壮的诗篇开辟了新路。
对皎然的接受,金燕《论刘禹锡诗歌对皎然自然美学观点的实践》认为刘禹锡的语言艺术继承了皎然以情兴为出发点,经过人工雕琢的,与艺术规律相结合的美学原则,同时也在接受客观生活感召的基础上,对其中的唯心主义进行了剥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诗歌语言艺术,词总华实,语语可歌,在中唐诗坛独树一帜。
张振萍《论刘禹锡诗歌中的创新意义》认为刘禹锡的创新在于使诗歌题材领域得到拓展和发掘:把劳动场面写入诗,以开朗豁达的心胸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诗中体现出豪放不羁、倔强不屈的品格。
他创作的民歌体诗歌,对后世影响很大,使诗歌体式更加完善。
冯权书认为刘禹锡创新诗歌创新的成就表现三方面: 对题材领域
的拓展与发掘;对传统主题的深化与反拨;对诗歌体式的变革与发展。
二、诗歌艺术研究
(一)艺术特色研究。
如肖瑞峰《论刘禹锡诗的艺术风格》用“豪
健雄奇”来概括刘禹锡诗的风格。
韦永霞认为刘禹锡诗歌的“三美”特征是意境美、意志美、哲理美。
罗筱玉认为刘诗语言合气骨、情致、韵律于一体,熔豪健、含蓄、明快于一炉。
崔桂萍认为刘禹锡诗歌是思想和艺术完美结合的产物,个性主要表现在有独特的精神气质,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理性沉思和感性思维的结合。
还有一些论其“诗豪”风格的文章,如宋恪震、刘梦初有些文章都对刘禹锡诗歌风格进行解读,认为其具有豪迈的风格。
孙琴安指出刘禹锡的怀古五律独占鳌头,且五律中的妙句很多,他晚年的五律成就很高,认为其五律在唐代五律诗中有较高的地位。
(二)诗论研究。
对刘禹锡的诗论进行研究,刘欢认为刘禹锡说的“境生于象外”这句著名的话中的“境”字,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旨。
一层是作者在作品中要表达的旨意;另一层是由文字刻划的种种物象。
两者结构关系是“境生于象外”,刘禹锡有不少作品都能给人提供这样的艺术美。
认为刘禹锡用入念息定,主体致悟方法解决意境创作中的构思问题,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朱学东指出了刘禹锡构建以境生象外为中心的意境理论,包括因地乘气的主体心性论、因定得境的审美虚静论和至言无辩的言意论。
刘氏对意境理论的探讨是最具有理论深度的,对古代诗论的发展有很大贡献。
陈允锋认为刘禹锡在创作诗歌时也非常注意对地理历史沿革、地域民风以及地方歌谣的重视,并充分运用到文学创作中,这也是他诗学思想的一个特点。
三、诗歌内容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对其咏史怀古诗,政治讽喻诗,乐府民歌的具体分类研究。
(一)咏史怀古诗研究。
林心治认为刘禹锡的咏史怀古诗在题材范围特别是思想深度方面较前人有进一步拓展,在艺术创造上也多有建树,对晚唐咏古诗的兴盛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
尚永亮认为刘禹锡此类诗作可分为咏史和怀古两类,认为其具有意悲境远,感慨无端,调响词练,高华深稳的特点。
江枰把刘禹锡咏史诗分为朗州十年为前期;夔、和二州的五年为后期。
前期内容主要为被贬谪的悲苦,愤怒,矢志不移的坚贞,向往被起用信心。
后期内容主要为对统治者的批判,警示以及与先贤自比。
刘欢、萧瑞峰有些文章分别对刘禹锡咏史怀古诗的生成,价值,地位和影响进行了研究。
(二)政治讽喻诗研究。
文章主要研究刘禹锡讽喻诗的的创作特点﹑艺术成就﹑形成原因﹑历史贡献。
有何正力认为刘禹锡讽刺诗形成有三方面原因,政治因素:藩镇势强,宦官受宠,朝臣不睦;文坛因素:元和文坛重功利的文学思想;个人因素:刚直之性,怨愤之情。
贡献有思想贡献:忧国不谋身的思想对底层民众的同情,执著的信念,不屈的反抗。
和艺术贡献:体式和语言的创新。
江云认为刘禹锡的讽刺诗,鞭挞社会丑恶,表现出旷达的胸怀和坚强的意志。
(三)乐府民歌研究。
文章主要是对刘禹锡以《竹枝词》为代表的民歌进行研究。
萧瑞峰、李申有些文章对刘禹锡民歌艺术以及《竹
枝词》《踏歌词》等进行研究。
金艳有些文章集中于研究刘禹锡向民歌的学习。
张福清、吴倩有些文章从民俗文化的角度来研究刘禹锡民歌。
唱和诗研究,付瑶、刘小年分别研究了其唱和诗的创作原因,思想主题等,对于了解刘禹锡的思想,交友都有很大意义。
贬谪诗、咏秋诗、咏物诗等也进入到了研究者的视野。
反映了20 世纪80 年代以后刘诗研究的细化和深化。
四、诗歌影响和流变研究。
洪迎华、何正力有些文章研究了苏轼对刘禹锡讽刺诗的接受。
关于刘禹锡诗歌的研究还是比较全面的。
但还是有许多受冷落的地方,给后世学者的研究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诗歌继承和创新研究方面主要集中于对屈原,皎然的继承和超越,并未涉及对其他作家的接受。
诗歌艺术研究方面集中于刘诗的豪迈风格,侧重于对诗歌背后的诗人思想精神的关注,对于其他艺术手法研究较少。
诗论研究的文章集中于研究其意境论,对刘的其他诗论主张,如诗歌用典等方面的研究欠缺。
关于乐府民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竹枝词》,《踏歌词》这几篇。
影响研究只涉及到了苏轼等少数人。
参考文献:
[1]刘欢.刘禹锡意境理论新探[j].西北大学学报,1994,(4)
[2]陈允锋.论刘禹锡的诗道观商丘师范学院学报[j].2008,(24) 作者简介:罗丽娜,女,汉,青海省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古代文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