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炎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证候:高热不退,右下腹痛剧烈,压痛明显,伴有恶心呕吐,腹泻便秘交替,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
治法:清热解毒,通腑泻热。
方药:清热解毒汤加减。
热毒重者加连翘、金银花、野菊花;腹泻便秘交替者加枳壳、厚朴、生大黄。
二)中医治疗注意事项1、手术前期应根据患者证候予以中医治疗,以改善患者病情,减少手术风险。
2、手术后期应根据患者手术后恢复情况予以中医调理,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3、中医治疗应与西医治疗相结合,遵医嘱服药,定期复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1.颈部肿瘤的症状和检查颈部出现单个或双侧半圆形肿块,表面光滑,随吞咽上下移动,无疼痛和压痛。
在出血时,肿块可能会迅速增大并伴随胀痛。
肿块增大时,可能会出现压迫症状,如呼吸困难、吞咽困难和声音嘶哑。
这种病多见于青中年妇女。
超声波检查显示甲状腺内有实质性肿块或液性暗区。
血清三碘甲状腺原胺酸(T3)、血清四碘甲状腺原胺酸(T4)及促甲状腺素(TSH)的检查可了解甲状腺功能。
2.西医诊断标准这种疾病多见于40岁以下的妇女。
按形态学可分为滤泡状和状囊性腺瘤两种。
颈部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结节状肿块,多为单发。
质稍硬,表面光滑,无压痛,随吞咽上下移动。
大部分病人无任何症状。
腺瘤生长缓慢。
当状囊性腺瘤因囊壁血管破裂发生囊内出血时,肿瘤可在短期内迅速增大,局部出现胀痛。
超声波检查显示甲状腺内有实质性肿块或液性暗区。
3.围手术期中医治疗一)中医辨证论治气滞痰凝证:颈部肿块,不红、不热、不痛,随吞咽上下移动,可有呼吸不畅或吞咽不利。
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
苔薄腻,脉弦滑。
治法:理气解郁,化痰软坚。
方药:逍遥散合海藻玉壶汤加减。
气阴两虚证:颈部肿块柔韧,随吞咽上下移动,常伴性情急躁,易怒,怕热,XXX,口苦,心悸,失眠,多梦,手颤,善食,消瘦,月经不调。
舌红,苔薄,脉弦。
治法:益气养阴,软坚散结。
方药:生脉散合海藻玉壶汤加减。
二)中成药五海瘿瘤丸:软坚消肿。
用于痰核瘿瘤,瘰疠,乳核,甲状腺肿等症。
阑尾炎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肠痈(阑尾炎)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居各种急腹症的首位。
转移性右下腹痛及阑尾点压痛、反跳痛为其常见临床表现,但是急性阑尾炎的病情变化多端。
其临床表现为持续伴阵发性加剧的右下腹痛,恶心呕吐,多数病人白细胞和嗜中性白细胞计数增高。
而右下腹阑尾区(麦氏点 )压痛,则是该病重要一个体征。
阑尾炎在中医学中称为“肠痈” 。
中医学认为肠痈病在肠腑,属里、热、实证。
因饮食不节、过食油腻生冷或寒温不适、情志失调等,致肠道传化失司,气机痞塞,瘀血停聚,湿热内阻,血肉腐败而成肠痈。
其总的病机为气滞、血瘀、湿阻、热壅,进而热毒炽盛,结于阳明或侵入营血,严重者可致阴竭阳脱之危候。
一、诊断诊断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外科学》(2002版,主编赵尚华)肠痈进行诊断。
诊断依据(1)转移性右下腹痛,持续性胀痛,阵发性加剧。
(2)可伴发热,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
(3)右下腹固定压痛。
重者可有反跳痛,腹肌紧张,腰大肌试验阳性,结肠充气试验阳性。
二、术前中医治疗(一)辨证施治1、内治(1 )瘀滞内结证症候:转移性右下腹痛,呈持续性、进行性加剧,右下腹局限性压痛或拒按;伴恶心纳差,可有轻度发热;苔白腻,脉弦滑或弦紧。
治法:行气活血,通腑泻热。
方药: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加减大黄牡丹皮桃仁冬瓜子芒硝败酱草红藤(2 )湿热内蕴证症候:腹痛加剧,右下腹或全腹压痛、反跳痛,腹皮挛急;右下腹可摸及包块;壮热,纳呆,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通腑泄热,利湿解毒。
方药:复方大柴胡汤加减。
柴胡黄芩白芍药半夏枳实大黄姜枣败酱草冬瓜皮赤芍(3 )热毒炽盛证症候:腹痛剧烈,全腹压痛、反跳痛,腹皮挛急;高热不退或恶寒发热,时时汗出,烦渴,恶心呕吐,腹胀,便秘或似痢不爽;舌红绛而干,苔黄厚干燥或黄燥,脉洪数或细数。
治法:通腑排脓,养阴清热。
方药:大黄牡丹汤合透脓散加减。
大黄牡丹皮桃仁冬瓜子芒硝生黄芪当归川山甲川芎2、中医药适用技术:外治:无论脓已成或未成,均可用金黄散、玉露散或双柏散,用水或密调成糊状,外敷右下腹;或用消炎散加黄酒或加醋调敷穴位注射:予654-23mg注射液注射足三里缓解疼痛,每日一次。
肠痈(阑尾炎)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肠痈(阑尾炎)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肠痈(阑尾炎)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居各种急腹症的首位。
转移性右下腹痛及阑尾点压痛、反跳痛为其常见临床表现,但是急性阑尾炎的病情变化多端。
其临床表现为持续伴阵发性加剧的右下腹痛,恶心呕吐,多数病人白细胞和嗜中性白细胞计数增高。
而右下腹阑尾区(麦氏点)压痛,则是该病重要一个体征。
急性阑尾炎一般分四种类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坏疽及穿孔性阑尾炎和阑尾周围脓肿。
阑尾炎在中医学中称为“肠痈”。
中医学认为肠痈病在肠腑,属里、热、实证。
因饮食不节、过食油腻生冷或寒温不适、情志失调等,致肠道传化失司,气机痞塞,瘀血停聚,湿热内阻,血肉腐败而成肠痈。
其总的病机为气滞、血瘀、湿阻、热壅,进而热毒炽盛,结于阳明或侵入营血,严重者可致阴竭阳脱之危候。
一、诊断1、西医诊断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外科学》(第六版)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2、中医诊断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外科学》(2002版,主编赵尚华)肠痈进行诊断。
诊断依据:症状:(1)转移性右下腹痛,持续性胀痛,阵发性加剧。
(2)可伴发热,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
体征:右下腹固定压痛,重者可有反跳痛,腹肌紧张,腰大肌试验阳性,结肠充气试验阳性。
辅助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比值均升高。
中医辨证:1、瘀滞内结型患者寒温不调,外邪乘虚侵袭,肠胃受损,气机失调,经络受阻,气滞血瘀,瘀血阻滞而成肠痈,胃肠积滞,传化失积,故见脘腹胀闷,暧气纳导,大便秘积,胃失和降,则恶心欲吐,舌质暗红为肠腑瘀热,脉象弦紧或弦滑,并属充血瘀阻,不通即痈之征。
2、湿热内蕴型患者平素暴饮暴食,且恣食生冷,损伤脾胃,脾胃受损,传导失司,糟粕积滞,生湿生热,气血不和,久为败瘀,积于肠道而为肠痈,故见右下腹痛,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弦紧为湿热之象。
3、热毒炽盛型患者平素暴饮暴食,嗜食膏梁厚味,致食滞中阻,损伤脾胃,脾胃受损,运化不行,湿滞郁而化热,腐蒸气血,而成肠痈,腹痛剧烈,腹皮硬,手不可近,为痈脓已溃之征,面红目赤,小便赤,舌质红绛,苔黄燥而移浊,脉弦数或洪大均为热毒炽盛之象。
阑尾炎(肠痈)中医诊疗方案(2014)

阑尾炎(肠痈)中医诊疗方案(2014)本文介绍了___针对阑尾炎的中医诊疗方案。
在诊断方面,中医和西医都以右下腹疼痛、发热、呕吐为主要表现。
中医的证候诊断包括瘀滞证、湿热证和热毒证。
治疗方案主要包括口服中药汤剂、针灸治疗、外治法和中药灌肠。
同时,手术治疗也是西医治疗的选择。
最后,文章提出了健康教育和心理行为辅导的重要性。
需要改进的地方:1.文章缺少开头和结尾,需要添加。
2.文章中有一些错别字和标点符号错误,需要修改。
3.每段话的开头需要加粗或者缩进,以便阅读。
改进后的文章:阑尾炎(肠痈)中医诊疗方案___引言:阑尾炎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腹痛,严重时可能会导致阑尾破裂和腹膜炎。
本文将介绍___针对阑尾炎的中医诊疗方案。
诊断:疾病诊断中医诊断:参照21世纪课程教材《中医外科学》(___),表现以右下腹疼痛,发热,呕吐为表现。
好发于各个年龄段。
西医诊断: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___编著,___),第七版外科学(___),表现以右下腹疼痛,体温升高,呕吐;麦氏点压痛、反跳痛明显;血象示:白细胞增高或中性粒细胞增高。
证候诊断中医的证候诊断包括瘀滞证、湿热证和热毒证。
1.瘀滞证:右下腹疼痛,阵发性加剧,痛有定处,发热,恶心呕吐,腹胀便秘,舌苔薄黄,脉弦数。
2.湿热证:右下腹痛剧烈,少腹硬拒按,可扪及肿块,壮热便秘,呕恶腹胀,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洪数。
3.热毒证:腹痛剧烈,腹肌急硬,肿块拒按,大便秘结,壮热烦燥,舌质绛红,苔焦黄,脉滑数。
治疗方案:中医治疗:1.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瘀滞证:治法:通里攻下,解毒行淤。
方药: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加减。
生大黄9克(后下),丹皮12克,芒硝9克(冲),生薏仁15克,桃仁9克,冬瓜仁30克,败酱草15克,红藤15克,蒲公英15克,丹参12克,木香9克。
2)湿热证:治法:通腑泄热,解毒透脓。
方药: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加败酱草、白花蛇舌草、蒲公英。
紫花地丁15克,双花15克,红藤15克,乳香9克,冬瓜仁20克,没药9克,生大黄9克,赤芍12克,元胡9克,连翘12克,败酱草15克。
2019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2019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围手术期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目录肛肠科 (1)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2)痔(混合痔)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5)肛裂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8)泌尿外科 (11)石淋(泌尿结石)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12)癃闭病(前列腺增生)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16)水疝(睾丸鞘膜积液)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20)普外科 (23)肠痈(急性阑尾炎)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24)胁痛(胆道结石)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27)肠结(粘连性肠梗阻)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30)骨折病(股骨颈骨折)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36)骨折病(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39) 骨折病(踝关节骨折)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42)骨伤二科 (46)骨折病(锁骨骨折)中医围手术诊疗方案 (46)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49) 膝痹(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54)心脑血管外科 (58)出血性中风(脑出血)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58)筋瘤(大隐静脉曲张)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62)脱疽(动脉硬化闭塞症)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65) 妇产科 (69)乳核病(乳腺良性肿瘤)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69) 堕胎(流产)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74)癥瘕(异位妊娠)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77)介入科 (81)胁痛(胆道结石)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81)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84)耳鼻喉科 (90)鼻渊病(慢性鼻-鼻窦炎)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90)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94)眼科 (99)圆翳内障病(老年性白内障)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99)绿风内障病(急性闭角性型青光眼)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103) 翼状胬肉(胬肉攀睛病)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106)肛肠科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肛痈是指直肠周围间隙发生急慢性感染而形成脓肿。
阑尾炎(肠痈)中医诊疗方案(2014)

阑尾炎(肠痈)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 中医诊断:参照21世纪课程教材《中医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表现以右下腹疼痛,发热,呕吐为表现。
(2)好发于各个年龄段。
2.西医诊断: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表现以右下腹疼痛,体温升高,呕吐;(2)麦氏点压痛、反跳痛明显;(3)血象示:白细胞增高或中性粒细胞增高。
(二)证候诊断1瘀滞证:右下腹疼痛,阵发性加剧,痛有定处,发热,恶心呕吐,腹胀便秘,舌苔薄黄,脉弦数。
2湿热证:右下腹痛剧烈,少腹硬拒按,可扪及肿块,壮热便秘,呕恶腹胀,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洪数。
3热毒证:腹痛剧烈,腹肌急硬,肿块拒按,大便秘结,壮热烦燥,舌质绛红,苔焦黄,脉滑数。
二、治疗方案(一)、中医治疗:1、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瘀滞证治法:通里攻下,解毒行淤方药: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加减。
生大黄9克(后下),丹皮12克,芒硝9克(冲),生薏仁15克,桃仁9克,冬瓜仁30克,败酱草15克,红藤15克,蒲公英15克,丹参12克,木香9克。
(2)湿热证治法:通腑泄热,解毒透脓方药: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加败酱草、白花蛇舌草、蒲公英。
紫花地丁15克,双花15克,红藤15克,乳香9克,冬瓜仁20克,没药9克,生大黄9克,赤芍12克,元胡9克,连翘12克,败酱草15克。
(3)热毒证治法:通腑排脓,养阴清热方药:大黄牡丹汤合透脓散加减。
生大黄9克(后下),芒硝9克(冲),枳实9克,虎杖10克,厚朴9克,元参12克,生地12克,丹皮10克,生薏仁30克,木香10克,败酱草15克,人工牛黄1克,桃仁9克。
2、针灸治疗:取足三里、上巨虚、阑尾穴,配合右下腹压痛最明显处的阿是穴,每日2次,强刺激,每次留针30~60分。
3、外治法:常用双柏散(大黄、侧柏叶各2份,黄柏、泽兰、薄荷各1份,研细末),以水蜜调成糊状热敷右下腹,每日一次。
阑尾炎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阑尾炎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肠痈(阑尾炎)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居各种的首位。
转移性右下腹痛及阑尾点压痛、反跳痛为其常见临床表现,但是急性阑尾炎的病情变化多端。
其临床表现为持续伴阵发性加剧的右下腹痛,恶心呕吐,多数病人白细胞和嗜中性白细胞计数增高。
而右下腹阑尾区()压痛,则是该病重要一个体征。
阑尾炎在中医学中称为“肠痈”。
中医学认为肠痈病在肠腑,属里、热、实证。
因饮食不节、过食油腻生冷或寒温不适、情志失调等,致肠道传化失司,气机痞塞,瘀血停聚,湿热内阻,血肉腐败而成肠痈。
其总的病机为气滞、血瘀、湿阻、热壅,进而热毒炽盛,结于阳明或侵入营血,严重者可致阴竭阳脱之危候。
一、诊断诊断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外科学》(2002版,主编赵尚华)肠痈进行诊断。
诊断依据(1)转移性右下腹痛,持续性胀痛,阵发性加剧。
(2)可伴发热,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
(3)右下腹固定压痛。
重者可有反跳痛,腹肌紧张,腰大肌试验阳性,结肠充气试验阳性。
二、术前中医治疗(一)辨证施治1、内治(1)瘀滞内结证症候:转移性右下腹痛,呈持续性、进行性加剧,右下腹局限性压痛或拒按;伴恶心纳差,可有轻度发热;苔白腻,脉弦滑或弦紧。
治法:行气活血,通腑泻热。
方药: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加减大黄牡丹皮桃仁冬瓜子芒硝败酱草红藤(2)湿热内蕴证症候:腹痛加剧,右下腹或全腹压痛、反跳痛,腹皮挛急;右下腹可摸及包块;壮热,纳呆,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通腑泄热,利湿解毒。
方药:复方大柴胡汤加减。
柴胡黄芩白芍药半夏枳实大黄姜枣败酱草冬瓜皮赤芍(3)热毒炽盛证症候:腹痛剧烈,全腹压痛、反跳痛,腹皮挛急;高热不退或恶寒发热,时时汗出,烦渴,恶心呕吐,腹胀,便秘或似痢不爽;舌红绛而干,苔黄厚干燥或黄燥,脉洪数或细数。
阑尾炎的中医治疗与调理

阑尾炎的中医治疗与调理阑尾炎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急腹症,通常以右下腹部疼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为主要表现。
在现代医学中,手术切除阑尾是常见的治疗方法。
然而,中医在治疗和调理阑尾炎方面也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方法,且在一定条件下能发挥良好的效果。
中医认为,阑尾炎的发生多与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外感六淫等因素有关。
这些因素导致人体气血凝滞、湿热蕴结、瘀毒内阻,从而引发阑尾部位的炎症。
在中医治疗方面,中药内服是常用的方法之一。
对于瘀滞型阑尾炎,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痛,初为胃脘部或脐周疼痛,数小时后转移至右下腹,疼痛呈持续性或阵发性加剧,可伴有恶心呕吐、便秘等症状。
治疗以行气活血、通腑泻热为主,常用方剂如大黄牡丹汤加减。
方剂中的大黄、丹皮、桃仁等药物具有活血化瘀、泻热通便的作用,能够消除瘀滞,缓解疼痛。
对于湿热型阑尾炎,患者常有右下腹痛剧烈、拒按,伴有发热、口干口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等症状。
治疗以清热利湿、通腑解毒为主,常用方剂如复方大柴胡汤加减。
其中的柴胡、黄芩、大黄等药物能够清热泻火、利湿解毒,改善湿热内蕴的情况。
除了内服中药,中医外治法在阑尾炎的治疗中也有应用。
例如,中药灌肠法可以使药物直接作用于肠道,促进炎症的吸收。
常用的灌肠方剂有大黄、芒硝、蒲公英等熬制的药液。
针灸疗法对于缓解阑尾炎的疼痛也有一定的帮助。
常选取足三里、阑尾穴、天枢等穴位进行针刺,通过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达到止痛、消炎的目的。
在调理方面,饮食调理至关重要。
患者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胃肠负担,导致病情反复。
宜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蔬菜等。
同时,要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
情志调理也不容忽视。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焦虑、紧张、愤怒等不良情绪,有助于气血的通畅,促进身体的恢复。
适度的运动对于阑尾炎的康复也有益处。
但在病情发作期间应卧床休息,待病情稳定后,可以逐渐增加运动量,如散步、太极拳等,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肠痈(阑尾炎)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居各种急腹症的首位。
转移性右下腹痛及阑尾点压痛、反跳痛为其常见临床表现,但是急性阑尾炎的病情变化多端。
其临床表现为持续伴阵发性加剧的右下腹痛,恶心呕吐,多数病人白细胞和嗜中性白细胞计数增高。
而右下腹阑尾区(麦氏点)压痛,则是该病重要一个体
征。
阑尾炎在中医学中称为“肠痈” 。
中医学认为肠痈病在肠腑,属里、热、实证。
因饮食不节、过食油腻生冷或寒温不适、情志失调等,致肠道传化失司,气机痞塞,瘀血停聚,湿热内阻,血肉腐败而成肠痈。
其总的病机为气滞、血瘀、湿阻、热壅,进而热毒炽盛,结于阳明或侵入营血,严重者可致阴竭阳脱之危候。
一、诊断诊断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外科学》(2002 版,主编赵尚华)肠痈进行诊断。
诊断依据
(1)转移性右下腹痛,持续性胀痛,阵发性加剧。
(2)可伴发热,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
(3)右下腹固定压痛。
重者可有反跳痛,腹肌紧张,腰大肌试验阳性,结肠充气试验阳性。
二、术前中医治疗
(一)辨证施治
1、内治
( 1 )瘀滞内结证症候:转移性右下腹痛,呈持续性、进行性加
剧,右下腹局限性压痛或拒按;伴恶心纳差,可有轻度发热;苔
白腻,脉弦滑或弦紧。
治法:行气活血,通腑泻热。
方药: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加减大黄牡丹皮桃仁冬瓜子芒硝败酱草红藤(2)湿热内蕴证
症候:腹痛加剧,右下腹或全腹压痛、反跳痛,腹皮挛急;右下腹可摸及包块;壮热,纳呆,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
滑数
治法:通腑泄热,利湿解毒。
方药:复方大柴胡汤加减。
柴胡黄芩白芍药半夏枳实大黄姜枣败酱草冬瓜皮赤芍
(3)热毒炽盛证症候:腹痛剧烈,全腹压痛、反跳痛,腹皮挛
急;高热不退或恶寒发热,时时汗出,烦渴,恶心呕吐,腹胀,便
秘或似痢不爽;舌红绛而干,苔黄厚干燥或黄燥,脉洪数或细数。
治法:通腑排脓,养阴清热。
方药:大黄牡丹汤合透脓散加减。
大黄牡丹皮桃仁冬瓜子芒硝生黄芪当归川山甲川芎
2、中医药适用技术:外治:无论脓已成或未成,均可用金黄散、玉露散或双柏散,用水或密调成糊状,外敷右下腹;或用消炎散加黄酒或加醋调敷
穴位注射:予654-23mg 注射液注射足三里缓解疼痛,每日一次。
3、中医调护(1)汤剂宜温服;
(2)呕吐频繁时忌服;
(3)忌食生冷饮食;以上方剂的拟定只是按理想之证型建立,具体使用时需结合患者体质及病情,若病情危急需急诊手术则不使用中药汤剂。
三、术后中医治疗
经手术治疗的患者在手术中受金刃刀伤,易致使脏器气滞血瘀,脏腑气机运化无力、传化之物停滞,肠内腑气不通,故待患者术后肛门恢复排气后予“宽肠理气汤加减” (原方:大黄10g ,厚朴15g ,木香12g ,川芎15g ,桃仁15g )以达到宽肠理气、促进肠道功能恢复及巩固治疗的效果。
1、具体辨证施治如下:
(1)瘀滞内结证
治法:宽肠理气,祛腐生新。
方药:宽肠理气汤加减
大黄10g 厚朴15g 木香12g 川芎15g ,
红藤10g 败酱草15g 冬瓜仁15g 甘草6g
用法:水煎日一剂分两次服;
(2)湿热内蕴证治法:宽肠理气,通腑泄热,利湿解毒。
方药:宽肠理气汤加减。
大黄9g 枳实6g厚朴6g丹皮9g
当归9g 丹参9g木香3g白术9g
茯苓9g 莱菔子9g败酱草15g
用法:水煎日一剂分两次服
( 3 )热毒炽盛证
治法:宽肠理气,通腑排脓,养阴清热。
方药:宽肠理气汤加减。
大黄9g 枳实6g 厚朴6g 丹皮9g
当归9g 丹参9g 木香3g 蒲公英20g
莱菔子9g 败酱草20g
用法:水煎日一剂分两次服
2、中医药适用技术:毫针刺足三里止痛,亦可针刺膝回,大横穴拔罐
疗法:主穴:神阙膈腧,配穴:天枢中脘关元阑尾穴
3、中成药:视具体情况选择运用(如四磨汤:顺气降逆,消积止痛)
3、中医调护( 1 )术后予禁食,待肛门恢复排气后改流质饮食;
(2)肛门恢复排气后遵医嘱进食流质饮食;服用汤
剂;(3)适当下床活动,促进肠蠕动,防止肠粘连;
(4)恢复期进食高蛋白饮食,不宜肥甘厚味;
( 5 )定期换药,术后7-10 天拆线。
(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