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喉科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证候:高热不退,右下腹痛剧烈,压痛明显,伴有恶心呕吐,腹泻便秘交替,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
治法:清热解毒,通腑泻热。
方药:清热解毒汤加减。
热毒重者加连翘、金银花、野菊花;腹泻便秘交替者加枳壳、厚朴、生大黄。
二)中医治疗注意事项1、手术前期应根据患者证候予以中医治疗,以改善患者病情,减少手术风险。
2、手术后期应根据患者手术后恢复情况予以中医调理,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3、中医治疗应与西医治疗相结合,遵医嘱服药,定期复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1.颈部肿瘤的症状和检查颈部出现单个或双侧半圆形肿块,表面光滑,随吞咽上下移动,无疼痛和压痛。
在出血时,肿块可能会迅速增大并伴随胀痛。
肿块增大时,可能会出现压迫症状,如呼吸困难、吞咽困难和声音嘶哑。
这种病多见于青中年妇女。
超声波检查显示甲状腺内有实质性肿块或液性暗区。
血清三碘甲状腺原胺酸(T3)、血清四碘甲状腺原胺酸(T4)及促甲状腺素(TSH)的检查可了解甲状腺功能。
2.西医诊断标准这种疾病多见于40岁以下的妇女。
按形态学可分为滤泡状和状囊性腺瘤两种。
颈部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结节状肿块,多为单发。
质稍硬,表面光滑,无压痛,随吞咽上下移动。
大部分病人无任何症状。
腺瘤生长缓慢。
当状囊性腺瘤因囊壁血管破裂发生囊内出血时,肿瘤可在短期内迅速增大,局部出现胀痛。
超声波检查显示甲状腺内有实质性肿块或液性暗区。
3.围手术期中医治疗一)中医辨证论治气滞痰凝证:颈部肿块,不红、不热、不痛,随吞咽上下移动,可有呼吸不畅或吞咽不利。
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
苔薄腻,脉弦滑。
治法:理气解郁,化痰软坚。
方药:逍遥散合海藻玉壶汤加减。
气阴两虚证:颈部肿块柔韧,随吞咽上下移动,常伴性情急躁,易怒,怕热,XXX,口苦,心悸,失眠,多梦,手颤,善食,消瘦,月经不调。
舌红,苔薄,脉弦。
治法:益气养阴,软坚散结。
方药:生脉散合海藻玉壶汤加减。
二)中成药五海瘿瘤丸:软坚消肿。
用于痰核瘿瘤,瘰疠,乳核,甲状腺肿等症。
耳鼻喉科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耳鼻喉科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1.鼻渊病(慢性鼻-鼻窦炎)2.鼻窒病(鼻中隔偏曲)3.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鼻渊病(慢性鼻-鼻窦炎)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慢性鼻-鼻窦炎是耳鼻咽喉科临床常见的多发病,症状为鼻塞,黏性、脓性鼻涕,头面部胀痛,嗅觉减退或丧失。
多为急性鼻窦炎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迁延而成。
属于中医鼻渊病范畴。
一、诊断标准参考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第二版(王士贞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病史:多有反复伤风鼻塞病史或治疗鼻炎不规范病史。
-2.临床症状:本病以脓涕量多为主要症状,常伴有鼻塞或嗅觉减退,症状可局限于一侧,或双侧同时出现,部分病人可伴有明显头痛,头痛的部位常局限于前额、鼻根部、头顶部等,多有一定的规律性。
3.检查: 鼻粘膜充血肿胀,尤以中鼻甲及中鼻道为甚,中鼻甲肥大或息肉样变,中鼻道、嗅沟、下鼻道或鼻后孔可见脓涕,前额部、鼻根部等可有压痛。
鼻窦X线片或CT检查常显示窦腔模糊、密度增高,或可见液平面。
上颌窦穿刺冲洗可了解窦内有无脓液及其性质、量、气味等。
二、术前中医治疗方案1.肺经风热证症状:鼻塞、鼻涕量多而白粘或黄稠,嗅觉减退,头痛,可兼有发热恶风,汗出,或咳嗽,痰多,舌质红,舌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通窍。
方药:银翘散加减。
组成:金银花、连翘、荆芥、牛蒡子、薄荷、芦根、桔梗等。
:2.胆腑郁热证症状:鼻涕浓浊,量多,色黄或黄绿,或有腥臭味,鼻塞,嗅觉减退,头痛剧烈,可兼有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耳鸣耳聋,寐少梦多,小便黄赤等全身症状。
舌质红,舌苔黄或腻,脉弦数。
治法:清泻胆热,利湿通窍。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组成:龙胆草、黄芩、柴胡、栀子、泽泻、车前子、木通、当归、生地等。
3.脾胃湿热证症状:鼻塞重而持续,鼻涕黄浊而量多,嗅觉减退,头昏闷,或头重胀,倦怠乏力,胸脘痞闷,纳呆食少,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化浊通窍。
耳鼻喉科中医诊疗方案

目录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3)梅核气病(咽异感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6)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咽喉专业委员会《中医耳鼻咽喉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1年)、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第二版(王士贞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诊断依据:(1)病史:有急性扁桃体炎发作病史。
(2)自觉症状:咽部不适,发痒,干燥,灼热感,异物感,微痛,可有刺激性咳嗽,口臭,易感冒或伴纳差,乏力,头痛,低热等。
(3)咽部检查:①挤压舌腭弓,自隐窝口有脓液及脓栓排出。
②扁桃体表面不平,有瘢痕或黄白色点状物。
③舌腭弓、咽腭弓与扁桃体粘连。
④扁桃体及舌腭弓慢性充血。
⑤患侧下颌角淋巴结肿大。
凡具备急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病史及检查所见中①项或②~⑤中三项以上即可作出诊断。
2.西医诊断:参照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五年制教材《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七版(田勇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二)证候诊断1.肺肾阴虚,虚火上炎证咽部干焮,微痒微痛,哽哽不利,午后症状加重。
全身可见午后颧红,手足心热,失眠多梦,或干咳痰少而粘,耳鸣眼花,腰膝酸软,大便干,舌质干红少苔,脉细数。
2.脾胃虚弱,喉核失养证咽干痒不适,异物梗阻感,咳嗽痰白,胸脘痞闷,易恶心呕吐,口淡不渴,大便不实,舌质淡,苔白腻,脉缓弱。
3.痰瘀互结,凝聚喉核证咽干涩不利,或刺痛胀痛,痰黏难咯,迁延不愈。
全身症状不明显。
舌质暗有瘀点,苔白腻,脉细涩。
二、治疗方案(一)外治法1.烙法:适用于各种证型。
根据扁桃体分度程度,挑选特制的烙铁在酒精灯上烧至通红后蘸上麻油(烙铁涂蘸麻油后酌热度约为120℃),然后迅速送入口腔对准扁桃体施行烧烙,当听到局部发出“兹拉”声后(约0.5~1秒)立即将烙铁抽出,此为“一铁”治疗量。
每侧扁桃体10~15“铁”为一次治疗量。
耳鼻喉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耳鼻喉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耳鼻喉疾病是一类常见且多发的疾病,包括耳部的耳鸣、耳聋、中耳炎,鼻部的鼻炎、鼻窦炎、鼻息肉,喉部的咽炎、喉炎等。
这些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和痛苦。
中医在治疗耳鼻喉疾病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采用了多种独特的治疗方法,取得了不错的疗效。
中医认为,耳鼻喉疾病的发生与人体的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运行失常、外感六淫邪气、情志内伤等因素密切相关。
因此,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辨证论治,采用内治与外治相结合的方法。
一、内治法1、中药汤剂中药汤剂是中医治疗耳鼻喉疾病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舌象、脉象等进行辨证,开具相应的方剂。
例如,对于耳鸣、耳聋属肝肾阴虚者,常用六味地黄丸加减;对于鼻炎属肺脾气虚者,常用玉屏风散合苍耳子散加减;对于咽炎属阴虚火旺者,常用知柏地黄丸加减。
2、中成药中成药具有服用方便、易于携带的优点。
在耳鼻喉疾病的治疗中,也有不少常用的中成药。
如耳聋左慈丸常用于治疗肝肾阴虚所致的耳鸣、耳聋;通窍鼻炎片常用于治疗鼻炎、鼻窦炎;利咽解毒颗粒常用于治疗急性咽炎等。
二、外治法1、针灸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和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耳鼻喉疾病的治疗中,常用的穴位有听宫、听会、翳风、风池、迎香、印堂、天突等。
例如,针灸听宫、听会等穴位可以改善耳鸣、耳聋的症状;针灸迎香、印堂等穴位可以缓解鼻炎引起的鼻塞、流涕等症状。
2、推拿按摩推拿按摩可以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改善症状。
对于耳部疾病,可以按摩耳部周围的穴位,如耳门、翳风等;对于鼻部疾病,可以按摩鼻部周围的穴位,如迎香、上星等;对于喉部疾病,可以按摩颈部的穴位,如风池、天柱等。
3、中药熏洗中药熏洗是将中药煎煮后,利用其蒸汽熏蒸患处,或用药液冲洗患处。
例如,对于鼻炎患者,可以用苍耳子、辛夷、白芷等中药煎煮后熏蒸鼻部;对于咽炎患者,可以用金银花、连翘、薄荷等中药煎煮后含漱。
鼻窦炎围手术期中医干预治疗方案

慢性鼻窦炎围手术期中医干预诊疗方案慢鼻渊(慢性鼻窦炎)中医诊疗方案慢性鼻窦炎是耳鼻喉科常见病疾病之一。
多因急性鼻窦炎反复发作未彻底治愈而迁延所致,可单侧发病或单窦发病,但双侧发病或多窦发病极常见。
以流脓涕,鼻塞,头痛,头昏为其常见临床表现,但有时可伴有精神不振,易倦、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全身症状。
鼻内镜检查:见鼻粘膜慢性充血、肿胀或肥厚,中鼻甲肥大或息肉样变前组鼻窦炎者脓液位于中鼻道,后组鼻窦炎者脓液位于嗅裂,或下流蓄积于鼻腔后段或流入鼻咽部。
鼻腔鼻窦冠状位CT,可准确判断各鼻窦病变范围,是本病的确诊依据。
慢性鼻窦炎一般分三种类型:1 型:单纯型慢性鼻窦炎1期:单发鼻窦炎;2 期:多发鼻窦炎;3期:全组鼻窦炎2 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1期:单发鼻窦炎伴单发性鼻息肉;2期:多发鼻窦炎伴多发性鼻息肉;3期:全组鼻窦炎伴多发性鼻息肉。
3型:多发性鼻窦炎或全组鼻窦炎伴多发性鼻息肉和/或筛窦骨质增生。
一、诊断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六版)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二、中医治疗手术前中医中药的应用(1)、内治辨证施治:1、胆腑郁热,上犯窦窍证主证:鼻涕浓浊,色黄或黄绿,或有腥臭味,鼻塞,头昏重。
鼻黏膜红肿。
兼见烦躁易怒,口苦咽干,小便黄赤。
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清泄胆热,利湿通窍。
①推荐方剂:奇授藿香丸加减。
藿香、猪胆汁。
一般加茵陈、黄芩、栀子、鱼腥草。
②中成药:藿胆丸、香菊颗粒、鼻渊舒口服液等。
2、气虚邪恋,留滞窦窍证主证:鼻塞或轻或重,稍遇风冷则鼻塞加重,鼻涕粘白量多,无臭,嗅觉减退。
鼻黏膜晦暗,鼻甲肿大,或有息肉样变。
全身见倦怠乏力,头昏闷或重胀,恶风自汗,咳嗽痰稀,食少腹胀,便溏。
舌质淡或胖而有齿印,苔白或腻,脉濡弱。
治法:健脾补肺,渗湿化浊。
①推荐方剂:参苓白术散合温肺止流丹加减。
鼻塞甚者可合苍耳子散。
②中成药:补中益气丸、玉屏风颗粒等。
3、肾虚寒凝,困结窦窍证主证:鼻塞,嗅觉减退,涕粘白浓浊不止,遇风寒则症状加重,缠绵难愈。
慢性扁桃体炎围手术期的中医诊疗方案

慢性扁桃体炎围手术期的中医诊疗方案
慢性扁桃体炎围手术期的中医干预方案
一、概念
慢性扁桃体炎是耳鼻喉科常见的疾病,以咽痛或异物感不适,喉核红肿,表面或有黄白脓点为主要特征的咽部疾病。
一般以儿童较多,发病率为22.04%,且反复发作可以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心肌炎、肾小球肾炎、风湿病等。
二、围手术期的中医干预方案
术前干预方案
1、穴位点刺放血
选取耳尖、少商、商阳或是耳背静脉等穴位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出血以1ml左右为可,每日一次。
2、中药雾化
咽炎1号方咽部雾化,本制剂由我院制剂室完成,制成袋装合剂,使用超生雾化器雾化吸入,用于急性咽喉炎(急喉痹)引起之咽喉痛、烧灼感及咽喉急性充血、红肿之症,
将双花20g、牛蒡子15g、大黄9g、黄柏15g、鱼腥草10g、黄芪15g,水煎,经过滤、沉淀、灭菌后制成雾化液,每日1次,行咽腔雾化治疗,以减轻咽部疼痛。
术后干预方案
咽炎2号方咽部雾化,本制剂由我院制剂室完成,制成袋装合剂,使用超生雾化器雾化吸入,用于慢性咽喉炎(或梅核气)之咽异物不适、有痰不易咳出、咽干等症。
玄参20g 、麦冬15g、乌梅 12g、防风12g、牛蒡子12g、胖大海10 g、桔梗10g、枳壳15g 、丹参15g水煎,经过滤、沉淀、灭菌后制成雾化液,每日1次,行咽腔雾化治疗,以减轻咽部疼痛。
最新:中医技术在围手术期的应用(完整版)

2024中医技术在围手术期的应用要点(全文)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中医药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地位在愈发得到重视。
中医药作为我国的传统医学重要组成部分,在疾病治疗以及预防保健等各个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前,在围手术期已经开始将中医治疗与西医相结合使用。
本文将介绍一系列运用于围手术期的中医药技术,以提供参考。
首先来介绍一下围手术期。
围手术期是围绕手术的一个全过程,从病人决定接受手术治疗开始,到手术治疗直至基本康复,包含手术前、手术中及手术后的一段时间,具体是指从确定手术治疗时起,直到与这次手术有关的治疗基本结束为止,时间约在术前5-7天至术后7-12天。
接下来按照术前、术中、术后为大家依次介绍一下分别可以运用的中医技术。
1.术前调畅情志,化解焦虑外科手术作为一项强烈的应激事件,引起患者的术前焦虑、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是影响其术后恢复质量的重要因素,适当降低应激反应是术后康复加速的基础,中医情志疗法是在中医七情内伤理论基础上衍生出的独特疗法。
主要是指运用五行学说及与其对应的五志七情之间的生克乘侮关系,刺激或诱发某种情绪,而缓解或消除另一种不良情绪的方法,又称“以情胜情法”。
近些年来,为了使情志疗法更具有临床实用性与适用性,其形式逐渐丰富起来,包括五行音乐法、移精变气法、言语开导法、暗示解惑法、气功疗法等一系列疗法均是由此衍生而来。
2.术中温经升阳,辅助体温控制中医学将术中低体温的病机概括为阳气受抑,致阳气不舒、营卫失调。
有专家经过试验发现大椎穴、曲池穴电刺激对全麻手术患者可明显改善自身体温调节,保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减少术后寒颤、苏醒延迟的发生,降低围术期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
虽然目前将穴位刺激引入用于调控体温的相关报道较少,但依据中医经络学说,按揉或艾灸大椎、百会、关元、足三里、三阴交,可温运宣通、舒展阳气;艾灸内关、曲池及三阴交等,具有调和营卫之效。
3.术后减轻疼痛,满足多模式镇痛充分的术后镇痛可减少应激反应,阿片类药物被广泛应用于术后镇痛,但其易引起恶心、呕吐、便秘等不良反应。
中医对耳鼻喉科疾病的治疗方法

中医对耳鼻喉科疾病的治疗方法耳鼻喉科疾病是指耳鼻喉部位出现的各种疾病,如耳鸣、鼻窦炎、咽喉炎等。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耳鼻喉科疾病的治疗方法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治疗理念。
本文将介绍中医对耳鼻喉科疾病的常见治疗方法。
一、经络调理法中医认为,耳鼻喉部位与全身经络密切相关。
经络调理法是通过刺激相关穴位,调节人体经络的运行,达到治疗耳鼻喉科疾病的效果。
常用的方法包括针灸、艾灸、刮痧等。
针灸通过刺激耳鼻喉部位的穴位,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局部微循环,缓解疼痛和炎症;艾灸通过热力刺激,增强局部气血运行,提高免疫力,不仅能够治疗耳鼻喉科疾病,还可以起到预防的作用;刮痧则是通过刮擦的方式,刺激局部皮肤,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疼痛。
二、草药治疗法中医草药治疗在耳鼻喉科疾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中药治疗耳鼻喉科疾病注重调整整个人体的阴阳平衡,草药一般具有温通、清热、解毒等功效。
例如,中药方剂龙胆泻肝汤可用来治疗急性扁桃腺炎,其成分包括黄柏、黄芩、栀子等,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此外,黄连黄耆汤是常用的中药方剂,可用于治疗急性咽喉炎,它由黄连、黄耆、黄芩等药材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的功效。
三、拔罐疗法拔罐疗法是一种中医常用的传统疗法,通过在耳鼻喉区域施行拔罐来调理经络和疏通经血,以达到治疗耳鼻喉疾病的效果。
拔罐可以提高部位的局部温度,增强组织代谢,促进营养供应,增强免疫力,改善局部淤血和水肿等症状。
拔罐疗法对于慢性鼻窦炎、咽喉炎等耳鼻喉科疾病有较好的疗效。
四、穴位按摩疗法中医认为,耳鼻喉科疾病与人体特定穴位存在密切关系。
通过按摩这些穴位,可以刺激神经末梢和经络,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气血运行,起到治疗效果。
例如,人中穴位位于上唇中央,可以通过按摩人中穴位来缓解鼻塞和过敏性鼻炎的症状。
另外,人迎穴位位于耳垂前方,可以通过按摩人迎穴位来改善咽喉炎和声音嘶哑等症状。
总之,中医对耳鼻喉科疾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经络调理法、草药治疗法、拔罐疗法和穴位按摩疗法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耳鼻喉科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1.鼻渊病(慢性鼻-鼻窦炎)2.鼻窒病(鼻中隔偏曲)3.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鼻渊病(慢性鼻-鼻窦炎)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慢性鼻-鼻窦炎是耳鼻咽喉科临床常见的多发病,症状为鼻塞,黏性、脓性鼻涕,头面部胀痛,嗅觉减退或丧失。
多为急性鼻窦炎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迁延而成。
属于中医鼻渊病范畴。
一、诊断标准参考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第二版(王士贞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病史:多有反复伤风鼻塞病史或治疗鼻炎不规范病史。
-2.临床症状:本病以脓涕量多为主要症状,常伴有鼻塞或嗅觉减退,症状可局限于一侧,或双侧同时出现,部分病人可伴有明显头痛,头痛的部位常局限于前额、鼻根部、头顶部等,多有一定的规律性。
3.检查: 鼻粘膜充血肿胀,尤以中鼻甲及中鼻道为甚,中鼻甲肥大或息肉样变,中鼻道、嗅沟、下鼻道或鼻后孔可见脓涕,前额部、鼻根部等可有压痛。
鼻窦X线片或CT检查常显示窦腔模糊、密度增高,或可见液平面。
上颌窦穿刺冲洗可了解窦内有无脓液及其性质、量、气味等。
二、术前中医治疗方案1.肺经风热证症状:鼻塞、鼻涕量多而白粘或黄稠,嗅觉减退,头痛,可兼有发热恶风,汗出,或咳嗽,痰多,舌质红,舌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通窍。
方药:银翘散加减。
组成:金银花、连翘、荆芥、牛蒡子、薄荷、芦根、桔梗等。
:2.胆腑郁热证症状:鼻涕浓浊,量多,色黄或黄绿,或有腥臭味,鼻塞,嗅觉减退,头痛剧烈,可兼有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耳鸣耳聋,寐少梦多,小便黄赤等全身症状。
舌质红,舌苔黄或腻,脉弦数。
治法:清泻胆热,利湿通窍。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组成:龙胆草、黄芩、柴胡、栀子、泽泻、车前子、木通、当归、生地等。
3.脾胃湿热证症状:鼻塞重而持续,鼻涕黄浊而量多,嗅觉减退,头昏闷,或头重胀,倦怠乏力,胸脘痞闷,纳呆食少,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化浊通窍。
方药:甘露消毒丹加减。
组成:霍香、黄芩、滑石、茵陈、连翘,白豆寇、石菖蒲、木通、薄荷、贝母、射干等。
4.肺气虚寒证症状:鼻塞或重或轻,鼻涕黏白,稍遇风冷则鼻塞加重,鼻涕增多,喷嚏时作,嗅觉减退,头昏、头胀,气短乏力,语声低微,面色苍白,自汗畏风寒,咳嗽痰多,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
治法:温补肺气、散寒通窍。
方药:温肺止流丹加减。
组成:人参、荆芥、细辛、诃子、桔梗、甘草等。
5.脾气虚弱证$症状:鼻涕白黏或黄稠,量多,鼻塞较重,嗅觉减退,食少纳呆、腹胀便溏,脘腹胀满,肢困乏力,面色萎黄,头昏重,或头闷胀。
舌淡胖,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健脾利湿,益气通窍。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组成: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山药、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等。
三、术后中医治疗方案(一)内治法术后多湿热内蕴,瘀血阻滞,气血不通,局部充血肿胀,鼻窍不通,出现鼻塞重、大量流清涕或脓涕、头胀痛、眼胀、发热恶寒等。
治法:宣肺通窍、清利湿热、祛瘀排脓、清利头目…方药:银翘散加减,组成金银花、连翘、荆芥、牛蒡子、薄荷、芦根、桔梗等。
或甘露消毒丹加减。
组成:霍香、黄芩、滑石、茵陈、连翘,白豆寇、石菖蒲、木通、薄荷、贝母、射干等。
临症加减:苍耳子、辛夷、白芷宣肺通窍,泽泻、车前子、茯苓、薏苡仁清利湿热,皂角刺、川芎祛瘀排脓、清利头目等(二)中成药及其他疗法1.中成药治疗(1)肺经风热证:香菊胶囊、利鼻片等。
(2)肺气虚寒证:玉屏风散(3)脾气虚弱证:四君子合剂。
2.熏鼻法双黄连溶液或清开灵注射液加入雾化器中中药熏药(经鼻),每日2次,7日为1疗程,多用于热证。
\3.艾灸治疗迎香、四白、合谷、曲池、足三里、神阙、三阴交、肺俞、脾俞、肾俞等,每次选3-4穴,悬灸至局部焮热感,皮肤潮红为度,7-10日为1疗程,此法一般用于虚寒证。
4.针刺疗法主穴:迎香、攒竹、上星、印堂、阳白等;配穴: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列缺等,每次选主穴和配穴各1~2穴,每日针刺1次,7-10日为1疗程。
5.指导病人行穴位按摩选取迎香、合谷,自我按摩,每次5-10分钟,每日1-2次,或用两手大鱼际,沿两侧迎香穴上下按摩至发热,每日数次。
四、疗效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医耳鼻喉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4年)*治愈:症状消失,X线或CT鼻窦片无异常。
好转:症状明显改善,鼻腔检查见充血、粘膜肿胀等表现减轻。
X线或CT鼻窦片有明显改善。
未愈:症状和体征无改善。
~:鼻窒病(鼻中隔偏曲)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鼻中隔偏曲是指鼻中隔偏向一侧或两侧、或局部有突起、并引起鼻腔功能障碍和症状如鼻塞、鼻出血和头痛等。
以鼻塞为主症者属于中医鼻窒病范畴。
一、诊断标准参考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第二版(王士贞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七版(田勇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1.症状:鼻塞、流涕、头痛、嗅觉减退、鼻出血等。
2.体征:鼻中隔偏向一侧或两侧、或局部有突起。
3.辅助检查:鼻窦CT检查可显示鼻中隔偏曲的部位及程度。
)二、术前中医治疗方案1.肺经蕴热,壅塞鼻窍证症状:鼻塞时轻时重,或交替性鼻塞,鼻涕色黄量少,或鼻出血,常有口干,咳嗽痰黄。
舌尖红,苔薄黄,脉数。
治法:清热散邪,宣肺通窍。
组成:黄芩汤加减。
黄芩、栀子、桑白皮、连翘、薄荷、荆芥、赤芍、麦冬等。
2.肺脾气虚,邪滞鼻窍证症状:鼻塞时轻时重,或交替性,涕白而粘,遇寒冷时症状加重。
可伴有倦怠乏力,少气懒言,恶风自汗,咳嗽痰稀,易患感冒。
纳差便溏,头昏头重,舌淡苔白,脉浮无力或缓弱。
治法:补益肺脾,散邪通窍。
;方药:肺气虚为主者,可选用温肺止流丹加减。
组成:人参、甘草、诃子、细辛、荆芥、桔梗、鱼脑石等。
3.邪毒久留,血瘀鼻窍证症状:鼻塞较甚或持续性不减,鼻涕黏白或黏黄,语声重浊,或嗅觉减退,或头痛头胀,可伴有耳胀闷堵塞,听力下降等症状。
舌质暗红或有瘀点,脉弦或弦涩。
治法:行气活血,化瘀通窍。
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
组成:桃仁、红花、赤药、川芎、麝香、老葱、红枣、黄酒三、术后中医治疗方案¥(一)内治法术后多邪热内蕴,瘀血阻滞,局部充血肿胀,鼻窍不通,出现鼻塞重、大量流清涕或脓涕、涕中带血、头胀痛、发热恶寒等治法:清热散邪,宣肺通窍、祛瘀消肿。
方药:黄芩汤加减。
组成:黄芩、栀子、桑白皮、连翘、薄荷、荆芥、赤芍、麦冬等。
临症加减:苍耳子、辛夷、白芷宣肺通窍、消肿,川芎行气祛瘀止痛等。
(二)中成药及其他疗法1.中成药治疗(1)肺经蕴热,壅塞鼻窍证:香菊胶囊或利鼻片。
(2)肺脾气虚,邪滞鼻窍证:玉屏风散、四君子合剂。
2.熏鼻法双黄连溶液或清开灵注射液加入雾化器中中药熏药(经鼻),每日2次,7日为1疗程,多用于热证。
3.艾灸治疗迎香、四白、合谷、曲池、足三里、神阙、三阴交、肺俞、脾俞、肾俞等,每次选3-4穴,悬灸至局部焮热感,皮肤潮红为度,7-10日为1疗程,此法一般用于虚寒证。
4.针刺疗法主穴:迎香、攒竹、上星、印堂、阳白等;配穴: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列缺等,每次选主穴和配穴各1~2穴,每日针刺1次,7-10日为1疗程。
5.指导病人行穴位按摩%选取迎香、合谷,自我按摩,每次5-10分钟,每日1-2次,或用两手大鱼际,沿两侧迎香穴上下按摩至发热,每日数次。
四、疗效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医耳鼻喉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4年)治愈:鼻塞、流涕等症状消失,鼻腔检查正常。
好转:鼻塞、流涕等症状减轻,局部体征明显改善。
未愈:症状和体征无明显改善。
)《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慢性扁桃体炎多由急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或扁桃体隐窝引流不畅,窝内细菌、病毒滋生感染而演变为慢性炎症。
属于中医慢乳蛾病范畴。
一、诊断标准参考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第二版(王士贞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病史:有急性扁桃体炎发作病史、(2)主要症状:咽部不适,发痒,干燥,灼热感,异物感,微痛,可有刺激性咳嗽,口臭,易感冒或伴纳差,乏力,头痛,低热等。
(3)咽部检查:①挤压舌腭弓时,自隐窝口有脓液或脓栓排出。
②扁桃体表面不平,有瘢痕或黄白色点状物。
③舌腭弓及咽腭弓与扁桃体粘连。
④扁桃体和舌腭弓呈慢性充血。
⑤患侧下颌角淋巴结肿大。
凡具备急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病史及检查所见中①项或②~⑤中三项以上即可作出诊断。
|二、术前中医治疗方案1.肺肾阴虚,虚火上炎证症状:咽部干焮,微痒微痛,哽哽不利,午后症状加重。
全身可见午后颧红,手足心热,失眠多梦,或干咳痰少而粘,耳鸣眼花,腰膝酸软,大便干,舌质干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养肺肾,清利咽喉。
方药:百合固金汤加减。
组成:百合、生地、熟地、麦冬、玄参、当归、芍药、贝母、桔梗、甘草等。
2.脾胃虚弱,喉核失养证症状:咽干痒不适,异物梗阻感,咳嗽痰白,胸脘痞闷,易恶心吐呕,口淡不渴,大便不实,舌质淡,苔白腻,脉缓弱。
(治法:健脾和胃,祛湿利咽。
方药:六君子汤加减。
组成:人参、茯苓、白术、陈皮、半夏、甘草等。
中成药可选用四君子合剂。
3.痰瘀互结,凝聚喉核证症状:咽干涩不利,或刺痛胀痛,痰黏难咳迁延不愈,全身症状不明显,舌质暗有瘀点,苔白腻,脉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祛痰利咽。
方药:会厌逐瘀汤合二陈汤加减。
组成:桃仁、红花、当归、赤芍、生地、柴胡、枳壳、桔梗、甘草、玄参、陈皮、半夏、茯苓等。
、三、术后中医治疗方案(一)内治法1.术后部分病人证型同术前,治疗同术前中医治疗方案。
2.多数病人术后抵抗力下降,风热邪毒易从口鼻而入,搏结咽喉,可出现咽痛、吞咽时疼痛、咽喉干燥灼热,全身可见头痛、发热、微恶寒风、咳嗽、咳痰、口干、舌质红苔薄黄,脉浮等。
查体:咽充血,舌腭弓及咽腭弓、悬雍垂、扁桃体窝充血肿胀。
辩证属风热外袭,肺经有热证。
治法:疏风清热,利咽消肿方药:疏风清热汤或银翘散加减。
荆芥、防风、牛蒡子、金银花、连翘、桑白皮、赤芍、桔梗、黄芩、玄参、浙贝母、甘草等。
(二)中成药及其他疗法1.中成药治疗(1)脾胃虚弱,喉核失养证:四君子合剂。
(2)肺经风热证:金喉健喷剂、清开灵软胶囊、珍黄丸胶囊等2.中药薰药:应用双黄连粉针或清开灵注射液中药薰药清热利咽,每日1~2次。
多用于肺肾阴虚,虚火上炎证。
3.体针:肺肾阴虚,虚火上炎证选太溪、鱼际、三阴交、照海等穴位,平补平泻手法。
脾胃虚弱,喉核失养证选用中脘、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平补平泻手法。
4.耳穴压豆:取咽喉、肾上腺、皮质下、脾、肾等穴,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每日以中强度按压2~3次,以加强刺激。
5.艾灸法:肺肾阴虚,虚火上炎证可选双三阴交、双涌泉、双合谷、双曲池等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