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骨骨折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修改后
三.锁骨骨折优化doc

锁骨骨折诊疗方案优化、分析及评估
根据优势病种锁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对锁骨骨折患者进行手法复位、“8”字绷带加棉垫杉木条胶布固定并配合中药汤剂口服及功能锻炼等治疗发现对青枝型、横断型骨折患者疗效较好明显降低畸形愈合率对粉碎型骨折患者疗效相对较差尤其是骨折粉碎碎块翻转移位者手法复位不是很满意往往需要开放手术治疗。
现在交通事故伤患者及被直接打击伤患者较前增多此类患者受到的创伤较严重骨折移位多骨膜广泛剥离锁骨周围软组织损伤严重不管采取中医传统治疗还是开放手术治疗都有一定比率的患者出现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
针对此情况我们在下一年度诊疗方案中作出进一步优化处理措施
1.骨折愈合时间与患者年龄有很大关系老年患者适当延长固定时间。
2.规范手术操作尽量行微创手术减少对骨膜的剥离、减少手术对骨折的干扰。
3.依据骨折三期辨证施治分别采用医院自制中草药于早期予以血冰散中期予以伤痛宁后期予以温经散外敷以解除症状促进骨折愈合。
外敷药具有舒筋活络、消肿止痛、去瘀生新、温筋通络等功效。
外敷药通过皮肤渗透、吸收直达病所奏效迅速廉便效验与内服药同用互补所短。
2009年12月。
锁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优化

2017年度骨折病(锁骨骨折)护理方案总结、分析、优化一、基本情况总结2017年,我科纳入该方案住院患者22例,平均住院天数12天,纳入该方案的患者涉及辨证分型:血瘀气滞证22例,瘀血凝滞证0例,肝肾不足证0例。
该方案应用的施护措施有:生活起居护理、饮食护理、情志护理。
中医护理技术有:耳穴压豆、中药贴敷二、护理方案应用情况分析(一)中医护理技术应用情况1、纳入该方案的22例患者,采用的主要辩证施护率为100%。
2、中医护理技术应用情况如下:耳穴压豆22例,中药贴敷1例(二)应用情况分析应用情况较好的为耳穴压豆,耳穴压豆依从率为100%,耳穴压豆满意率为100%。
依从性好的护理技术分析原因:1.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的症状主动与主管医生沟通并实施,因此应用的主动性高.2.无创伤,无痛苦,患者易于接受.3.用物及操作方法简单,临床易于实施.4.国家相关政策,如医保政策的支持.(三)责任护士对护理方案的评价责任护士对护理方案的评价分为4个层次:①实用性强:18(82%)②实用性较强:4(18%)人③实用性一般:0人④不实用:0人(三)施护中存在的问题1、中医饮食调护不到位我院的营养食堂未能提供特色的中医辨证膳食,具有中医特色的饮食调护大部分局限在健康指导层面,膳食大部分是由家庭提供2、中医护理技术应用项目少,部分中医护理技术的适用性需要进一步提高。
医生下医嘱少,护理技术操作需要患者自身配合。
3、护理效果评价缺乏客观指标支持护理效果评价是由责任护士的主观认识及感受来评价,造成评价标准不一致,建议更加科学的评价方法。
4.护士在应用中医护理方案时比较依赖于表格内容,有些根据主要的症状实施的主要的辩证施护措施不全面,未在其他一栏进行增添内容三、护理方案优化我科通过2017年实施骨折病(锁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以来,加强了中医理论和技能的培训,开展了中医特色辩证施护,发挥了中医护理在疾病和养生的作用。
将辩证施护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了病人的生活起居、饮食、情志之中。
锁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doc

锁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诊断名称:中医诊断病名:锁骨骨折;西医诊断病名:锁骨骨折(二)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拟订。
1.有明显外伤史。
2.多发于锁骨中1/3或中外1/3交界处。
3.骨折局部肿胀、疼痛、功能障碍,畸形、压痛、异常活动、骨擦音。
4.X线片可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一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拟定。
1.外伤史。
2.多发于锁骨中1/3或中外1/3交界处。
3.伤后骨折局部肿胀、疼痛、功能障碍,畸形、压痛、异常活动、骨擦音。
4.CR或CT可明确诊断并确定骨折类型。
(三)证候分期早期指伤后1~2周内,多见局部肿胀、疼痛剧烈,胃纳不佳,大便秘结,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证属气滞血瘀。
中期指伤后3~4周,肿痛虽消而未尽,程度已有减轻,但活动仍受限,舌暗红,苔薄白,脉弦缓。
证属瘀血凝滞。
晚期指骨折4周以后,可见腰酸腿软,四肢无力,活动后局部隐隐作痛,舌淡苔白,脉虚细。
证属肝肾不足。
(四)骨折分型青枝型骨折横断型骨折粉碎型骨折二、治疗方案(一)非手术治疗青枝骨折或成人裂纹骨折、因合并其他疾病不能接受闭合穿针及切开手术治疗者、或极少数病人不接受闭合穿针及切开手术而愿承担保守治疗所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者,以“8”字绷带或锁骨固定带固定,配合颈腕带悬吊4周后逐步功能锻炼。
(二)闭合穿针治疗(该方法已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第一批中医临床适宜技术推广计划项目,并出版了操作规范及操作影像材料。
)1、适应症(1)符合锁骨骨折诊断标准;(2)年龄12-70岁;(3)骨折发生在2周以内;(4)锁骨干部骨折,骨折端明显移位;2、禁忌症合并臂丛神经或锁骨下血管损伤需手术切开探查者;已接受其他治疗方法影响该法治疗者;合并严重疾病,不能耐受治疗操作者均不适合该方法。
3、术前准备(1)、术前常规检查血常规、肝功能、心电图、血凝四项,确认无手术禁忌症。
骨折锁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

?
(二)饮食指导
?
1.血瘀气滞型:饮食宜进食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品,
如黑木耳、白萝卜、、山楂、金针菇等,忌酸辣、燥热、 油腻、不消化食物,尤其不可过早食以肥腻滋补之品。
?
食疗:赤小豆适量煮水加赤砂糖少许温服。
? 每日三1次七,、连当用归7天各。10克,肉鸽1只,共炖熟烂,汤肉并进,
?
2.瘀血凝滞型:饮食宜进行活血化瘀、接骨续筋之品,
等。 ? (4)适时增加衣物,避风寒,防外感。
? 2.术后护理 ? (1)根据不同的麻醉方式,指导患者进食清
淡营养丰富易消化之品。 ? (2)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肢端感觉、运
动、皮色、皮温及刀口渗血的情况。 ? (3)患肢麻醉消失,感觉恢复后指导患者进
行指、腕、肘关节屈伸练习,促进血液循环。
? (四)特色技术 ? 1.中药贴敷(详见附录 2) ? 2.耳穴贴压(详见附录 2) ? 3.中药外敷(详见附录 2)
木感、桡动脉搏动触不到、表明绷带包扎过紧, 应立即适当放松至解除症状为止。 ? 3.遵医嘱使用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减轻疼 痛。常用穴位:神门、交感、皮质下、锁骨、肝 、肾等。 ? 4.遵医嘱局部予中药贴敷,注意防止皮肤损伤 ,观察治疗效果。
? (二)肿胀 ? 1.评估肿胀部位、程度以及伴随症状,并做好
加以骨头汤、鸡汤补充高营养,满足骨痂生长的需要。忌
酸辣、燥热、油腻、不消化食物,少喝浓茶、咖啡及碳酸 饮料等。
?
食疗:当归排骨汤,汤肉并进,连用 2周。
? 3.肝肾不足型:
?
(1)肝肾阴虚者宜进食滋阴填精、滋养肝肾之
品,如大枣、枸杞子、黑芝麻、甲鱼肉等;忌辛 辣香燥之品。食疗方:枸杞大枣粥。
? (2)肝肾阳虚者宜进食温壮肾阳,补精髓之 品,如黑豆、核桃、杏仁、腰果、黑芝麻等。忌 生冷瓜果及寒凉食物。
骨折病围手术期中医干预方案

骨折病围手术期中医干预方案中医药围手术期的提前参与和术后中医药干预,能达到缓解疼痛、加快骨折修复、减少致残程度的目的。
中医干预有三个阶段:术前中医提前干预、术后中医治疗和中医功能锻炼。
术前定痛止血骨折后筋骨脉络损伤,血溢脉外而出血,经络受阻而疼痛。
故手术前的患者,应内服中药活血定痛止血,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患者自己按摩止痛穴位,可以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内服虎力散或盘龙七定痛止血,3-4粒日三次,或伤科接骨片4片日三次身痛逐瘀汤加减羌活、独活、秦艽、桃仁、红花、地龙、甘草、牛膝、防己各10g,川芎15g,当归20g,五灵脂30g,制没药、制香附各6g。
饭后1小时冲服,一天两次。
外敷金黄膏点穴止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患者可自行或有他人帮忙点按内关、列缺、合谷、足三里、委中等穴缓急止痛。
术后活血化瘀接骨续筋术后初期患者局部肿胀疼痛,容易发生移位,筋骨属于修复阶段。
此时活动的目的是消瘀退肿、加强气血循环。
方法是使患肢肌肉做舒缩活动,但骨折部上下关节则不活动,也可结合患肢自我按摩。
术后瘀血肿胀疼痛期,血离经脉瘀积不散、气血凝滞经络受阻,可见疼痛伴肿胀瘀血。
治宜活血祛瘀、消肿止痛,可内服外敷中药,辅以功能锻炼。
内服伤科接骨片4片日三次,金天格胶囊3粒日三次自主活动全面的自主活动,可以促进骨折愈合,防止发生筋肉萎缩、骨质疏松、关节僵硬及其他并发症。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已主张骨折固定后关节必须转动,“时时为之方可”。
术后后期肿胀渐消而未尽,筋脉萎软不舒,骨尚未续。
治宜活血祛瘀、舒筋活络、生新续骨。
内服接骨续断汤加减当归尾9克,赤芍药9克,桃仁9克,红花5克,鸡血藤20克,延胡索6克,乳香6克,没药6克,丹参6克,自然铜12克,骨碎补12克,泽兰叶6克,苏木10克,续断10克,桑枝12克,羌活6克,防风9克,荆芥6克,独活9克,川牛膝9克,五加皮9克,杜仲9克,甘草6克。
饭后1小时冲服,一天两次。
外敷中药接骨续筋药膏 ( 自然铜12克,荆芥10克,防风10克,五加皮10克,皂角10克,茜草根10克,续断10克,羌活10克,乳香6克,没药6克,骨碎补15克,接骨木15克,红花10克,赤芍药10克,地鳖虫15克,白及10克,血竭30克,硼砂6克,杜仲10克,桑寄生20克)自主活动术后患肢肿胀渐消、疼痛减缓、新骨始生。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锁骨骨折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锁骨骨折(修订)1 范围本指南提出锁骨骨折的诊断、辨证、治疗和功能锻炼。
本指南适用于锁骨骨折的诊断和治疗。
本指南适合中医骨伤科、中西医结合骨科、中医科、康复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锁骨骨折 clavicle fracture凡发生于锁骨全长的骨折均称为锁骨骨折。
3 诊断[1]3.1病史有明确的锁骨部间接或直接外伤史。
3.2症状体征锁骨处局部疼痛、肿胀、压痛明显,有移位的骨折可触及异常活动及骨擦音,伴畸形,患侧上肢痛性活动受限。
幼儿可根据外伤史;检查时,可见头倾向患侧,下颏部转向健侧,从腋下托起或提拉上肢出现哭闹或痛苦面容,提示可能有骨折。
3.3影像检查X线正位片可确定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但不易发现骨折前后重叠移位,必要时可摄锁骨斜/轴位片。
锁骨外端及锁骨内1/3骨折,常规X线片有时难以做出诊断,可行CT检查。
3.4分类锁骨骨折一般按骨折部位分为外1/3骨折、中1/3骨折和内1/3锁骨骨折。
3.4.1一类(中1/3骨折)最为多见,中1/3移位骨折可发生典型的移位。
骨折可为横行、斜行或粉碎性。
3.4.2 二类(外1/3骨折)较为少见,根据喙锁韧带与骨折部位相对关系,可再分为几种分型:I型骨折位于喙锁韧带与肩锁韧带之间,或位于锥形韧带与斜方韧带之间。
韧带未受损伤,因此骨折断端相对稳定,骨折没有明显的移位。
是外1/3骨折中最为常见的类型。
II型锁骨外1/3骨折,喙锁韧带与内侧骨端分离,可再分为A、B两型。
IIA型:锥形韧带和斜方韧带与骨折远端保持连接,近骨折块不与喙锁韧带相连,并向上移位。
IIB型:骨折线位于锥形韧带与斜方韧带之间,锥形韧带断裂,斜方韧带与骨折远段仍保持联系。
III型骨折为锁骨外端关节面的骨折。
喙锁韧带保持完整。
3.4.3 三类(内1/3骨折)锁骨内端骨折(骨折线位于肋锁韧带附近)最为少见。
可进一步分为三型:I型骨折线位于肋锁韧带附丽点的内侧,韧带保持完整,骨折无明显移位。
锁骨骨折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锁骨骨折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锁骨呈“S”形架于胸骨柄与肩峰之间,是连接上肢与躯干之间的唯一骨性支架。
锁骨位于皮下,表浅,受外力作用时易发生骨折,发生率占全身骨折的5%~10%。
多发生在儿童及青壮年。
间接暴力造成骨折多见。
跌倒时手或肘着地,外力自前臂或肘部沿上肢向近心端冲击;肩部着地更多见,撞击锁骨外端造成骨折。
多发生儿童及青壮年。
间接暴力造成骨折多为斜形或横行,其部位多见于中段;如跌倒时手或肘部着地,外力自前臂或肘部沿上肢向近心端冲击;肩部着地更多见,撞击锁骨外端造成骨折。
间接暴力造成的骨折多为斜形或横行,其部位多见于中外1/3处。
直接暴力造成骨折因着力点不同而异,多为粉碎或横行。
一、诊断标准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及《中医正骨学》第二版(董福慧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1)有外伤病史。
(2)多发于锁骨中1/3或中外1/3交界处(3)主要症状:骨折局部肿胀压痛明显,有移位骨折可触及异常活动及骨擦音。
(4)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有外伤病史。
(2)多发于锁骨中1/3或中外1/3交界处(3)主要症状:骨折局部肿胀压痛明显,有移位骨折可触及异常活动及骨擦音。
(4)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
二、手术适应症1.合并有神经、血管损伤者;2.开放性锁骨骨折;3.锁骨外1/3骨折移位严重者;4.锁骨骨折合并同侧肩胛颈骨折,形成浮动肩,需手术固定锁骨以稳定肩胛颈骨折者;5.锁骨粉碎骨折,骨块间夹有软组织影响骨愈合,或有潜在顶破皮肤的危险不能闭合复位时;6.多发损伤,肢体需早期开始功能锻炼时;7.少数患者不愿接受畸形愈合的外形,要求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8.患者并发有神经系统或神经血管病变,如帕金森病等,不能长期忍受非手术制动时。
锁骨骨折的中医护理常规(骨二科)

锁骨骨折的中医护理常规一、常见证候要点(一)血瘀气滞证:骨折后2周内,局部肿胀,疼痛明显,散在性瘀斑,舌暗红或有瘀斑、苔薄白,脉弦。
(二)瘀血凝滞证:伤后2~4周,仍有瘀凝气滞,肿痛尚未尽除,断骨已正,骨折未愈,伤处疼痛拒按则加剧,活动功能障碍,舌红或有瘀点、苔薄白,脉弦。
(三)肝肾不足证:伤后4周以上,疼痛已消,断骨未坚,筋脉疲软,可出现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肢体乏力,头晕目眩,两目干涩,视物模糊,五心烦热、遗精盗汗,舌红,苔薄,脉细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肩部疼痛1、评估疼痛的诱因、性质,患肢感觉、血运、活动情况。
2、教会患者自我放松的方法,如深呼吸,听音乐,看书等分散患者注意力。
3、协助病人将患肢摆放舒适位置。
4、遵医嘱局部予中药外敷,中药贴敷、神灯照射、中药离子导入等治疗,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5、遵医嘱使用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减轻疼痛。
常用穴位:神门、交感、皮质下等。
(二)肢体肿胀1、评估患肢肿胀程度以及伴随的症状,并做好记录。
2、指导进行患肢肌肉舒缩运动,如握拳、手指屈伸等活动。
3、用三角巾或前臂吊带将患肢悬吊于胸前屈肘90度,禁止作肩前屈、内收等动作。
4、遵医嘱予中药外敷、中药贴敷、中药热熨、神灯照射等治疗,注意防止皮肤烫伤及损伤,观察治疗效果。
(三)肩部活动受限1..做好健康教育,教会患者起床活动的注意事项。
2、指导患者进行患侧关节的功能锻炼,循序渐进,每日多次。
3、做好生活护理,日常用物放在病人易于取放的地方。
4、遵医嘱采用中药熏洗、骨伤治疗仪等治疗。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一)锁骨骨折整复的护理1、整复前告知患者整复方法及配合注意事项。
2、局部固定后,取半坐卧位或平卧位,避免侧卧位,以防外固定松动,平卧时在两肩间垫一窄垫,使两肩后伸外展。
3、离床活动时用三角巾或前臂吊带将患肢悬吊于胸前屈肘90度,禁止作肩前屈、内收等动作。
4、整复后注意观察患者肩部疼痛、手指及前臂是否有麻木感,桡动脉是否有减弱或消失,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立即调整外固定的松紧度直至症状解除为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锁骨骨折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案
躯干之间的唯一骨性支架。
锁骨位于皮下,表浅,受外力作用时易发生骨折,发生率占全身骨折的5%~10%。
多发生
地,外力自前臂或肘部沿上肢向近心端冲击;肩部着地更多见,撞击锁骨外端造成骨折。
多发生儿童及青壮年。
间接暴力造成骨折多为斜形或横行,其部位多见于中段;如跌倒时手或肘部着地,外力自前臂或肘部沿上肢向近心端冲击;肩部着地更多见,撞击锁骨外端造成骨折。
间接暴力造成的骨折多为斜形或横行,其部位多见于中外1/3处。
直接暴力造成骨折因着力点不同而异,多为粉碎或横行。
一、诊断标准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及《中医正骨学》第二版(董福慧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1)有外伤病史。
(2)多发于锁骨中1/3或中外1/3交界处
(3)主要症状:骨折局部肿胀压痛明显,有移位骨折可触及异常活动及骨擦音。
(4)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
(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有外伤病史。
(2)多发于锁骨中1/3或中外1/3交界处
(3)主要症状:骨折局部肿胀压痛明显,有移位骨折可触及异常活动及骨擦音。
(4)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
二、手术适应症
1.合并有神经、血管损伤者;
2.开放性锁骨骨折;
3.锁骨外1/3骨折移位重者;
4.锁骨骨折合并同侧肩胛颈骨折,形成浮动肩,需手术固定锁骨以稳定肩胛颈骨折者;
5.锁骨粉碎骨折,骨块间夹有软组织影响骨愈合,或有潜在顶破皮肤的危险不能闭合复位时;
6.多发损伤,肢体需早期开始功能锻炼时;
7.少数患者不愿接受畸形愈合的外形,要求切开复位固定治疗;
8.患者并发有神经系统或神经血管病变,如帕金森病等,不能长期忍受非手术制动时。
三、治疗案
(一)手法复位
适用于有移位的锁骨骨折。
患者坐位,挺胸抬头,双手
叉腰,术者将膝部顶住患者背部正中,双手握其两肩外侧向
背部牵引,使之挺胸伸肩,此时骨折移位即可改善,如仍有
侧移位,可用捺正手法矫正。
(二)外固定治疗
1.三角巾悬吊固定
适用于幼儿青枝骨折或其他不全骨折,悬吊2-3。
2.“8”字绷带固定
术前固定用布绷带做“8”字交叉环形固定或锁骨带固
定,包扎时必须将两肩固定,同时用棉垫保护腋窝神经血管。
如病人有手或前臂麻木感、桡动脉搏动触不到.表明布带包
扎过紧。
应即适当放松至解除症状为止。
3.亦可采用多功能肩锁固定带固定。
四、术前中医治疗案
1.治法:
证型:血瘀气滞证:伤后1—2。
血离经脉,瘀积不散,气血不得宣通;床觉局部瘀肿明显,疼痛较甚。
伤后1~2,可进行手法整复治疗,但初期常肿胀重,可伴有力性水泡。
治法:活血祛瘀,消肿止痛
药: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芎、丹参、延索、甘草
加减法:如果患者骨折伴有腑实证则去当归,加大黄10g,
元明粉6g以泻瘀通便;如果开放骨折并创伤感染,热毒蕴
结者,去当归,加黄连9g,黄柏10g,栀子9g以清热解毒;
如果患肢肿胀重者,可加木通12g,泽泻15g以利水消肿。
中成药:田七胶囊、独一味软胶囊。
中药注射液:红花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等。
2、外治法
外敷药:双柏膏、双柏散
外涂药;伤科灵喷雾剂、跌打万花油
中药熏药:外洗药:
伤肢一:当归、赤芍、桃仁、红花、黄柏、防风、木通、甘草、生地、乳香。
3、其他疗法:
(1)骨创治疗仪治疗。
(2)中药熏蒸治疗。
(3)神灯照射。
(4)针灸治疗。
(5)中药涂擦治疗。
五、术后中医治疗案
1、常规治法
治当益气化瘀,术后局部瘀血阻滞,气血不通,因瘀久影响气的流通和化生,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日久可见气血亏虚,同时伤后兼顾补益气血,使气血旺盛,气足则能行血,气血充足,筋骨得养,有利于损伤的康复。
治法:活血化瘀,补益气血。
药:身痛逐瘀汤和四君子汤加减。
组成:羌活、独活、艽、桃仁、红花、地龙、甘草、牛膝、防己、白芍、熟地各10g,川芎15g,当归20g,五灵脂30g,制没药、制香附各6g。
临症加减:伴刺痛者加红花9g 蜈蚣3条。
2、外治法
(1)针灸治疗:一般要求在手术术口愈合之后才能进行针灸。
3、其他治疗
(1)、骨折固定稳定后可选择电脑骨折愈合仪等,以促进骨折愈合,每日1次—2次,每次30分钟。
(2)、后期关节粘连也可以选用中药外洗法进行熏洗,可选用海桐皮汤等。
每日1次—2次,每次30分钟。
4、术后并发症中医防治:
手术后发热:
(1)气虚发热:处:生脉散或补中益气汤
(2)阴虚发热:处:清骨散
(3)血热发热:处:清营汤
(4)外感发热:处:荆防败毒散
(5)湿热发热:处:三仁汤
手术后胃肠不蠕动或肠梗阻
采用五磨饮子合用大剂量白术、肉苁蓉等润肠通便药,如果是腹部手术后所出现的症状,加上茯苓减轻局部的水肿。
并可辅佐旋复花、黄连等药
手术后食欲重减退、甚至格拒不纳,伴有稍食即吐等(1)大米粥,可放西洋参、山药等健脾食物或药物
(2)冷食,且少量多次频服;
(3)服前含鲜一片;
(4)饮粥后或期间可按压穴位,关和足三里(教病人或家属做)
六、疗效评价标准
1、治愈:临床症状消除,功能活动恢复正常。
2、显效:全部症状消除或主要症状消除,关节功能基本恢复,能参加工作或劳动。
3、有效:主要症状基本消除,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或有明显进步,生活能够自理。
4、无效;与治疗前比较各面无进步。
七、难点分析与措施
1.闭合复位后无法保持持续的双上肢外展及挺胸位,造成骨折再移位。
2、对有明显移位的锁骨骨折,单纯手法复位很难达到骨折良好的复位,而外固定亦不能维持骨折的良好对位,仅能达
到解除骨断端过度的异常活动,维持骨折端在一定的畸形位置愈合,局部可遗留明显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