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合集下载

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证候:高热不退,右下腹痛剧烈,压痛明显,伴有恶心呕吐,腹泻便秘交替,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

治法:清热解毒,通腑泻热。

方药:清热解毒汤加减。

热毒重者加连翘、金银花、野菊花;腹泻便秘交替者加枳壳、厚朴、生大黄。

二)中医治疗注意事项1、手术前期应根据患者证候予以中医治疗,以改善患者病情,减少手术风险。

2、手术后期应根据患者手术后恢复情况予以中医调理,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3、中医治疗应与西医治疗相结合,遵医嘱服药,定期复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1.颈部肿瘤的症状和检查颈部出现单个或双侧半圆形肿块,表面光滑,随吞咽上下移动,无疼痛和压痛。

在出血时,肿块可能会迅速增大并伴随胀痛。

肿块增大时,可能会出现压迫症状,如呼吸困难、吞咽困难和声音嘶哑。

这种病多见于青中年妇女。

超声波检查显示甲状腺内有实质性肿块或液性暗区。

血清三碘甲状腺原胺酸(T3)、血清四碘甲状腺原胺酸(T4)及促甲状腺素(TSH)的检查可了解甲状腺功能。

2.西医诊断标准这种疾病多见于40岁以下的妇女。

按形态学可分为滤泡状和状囊性腺瘤两种。

颈部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结节状肿块,多为单发。

质稍硬,表面光滑,无压痛,随吞咽上下移动。

大部分病人无任何症状。

腺瘤生长缓慢。

当状囊性腺瘤因囊壁血管破裂发生囊内出血时,肿瘤可在短期内迅速增大,局部出现胀痛。

超声波检查显示甲状腺内有实质性肿块或液性暗区。

3.围手术期中医治疗一)中医辨证论治气滞痰凝证:颈部肿块,不红、不热、不痛,随吞咽上下移动,可有呼吸不畅或吞咽不利。

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

苔薄腻,脉弦滑。

治法:理气解郁,化痰软坚。

方药:逍遥散合海藻玉壶汤加减。

气阴两虚证:颈部肿块柔韧,随吞咽上下移动,常伴性情急躁,易怒,怕热,XXX,口苦,心悸,失眠,多梦,手颤,善食,消瘦,月经不调。

舌红,苔薄,脉弦。

治法:益气养阴,软坚散结。

方药:生脉散合海藻玉壶汤加减。

二)中成药五海瘿瘤丸:软坚消肿。

用于痰核瘿瘤,瘰疠,乳核,甲状腺肿等症。

中医脑出血诊疗方案

中医脑出血诊疗方案

脑出血脑出血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出血,又称自发性脑出血。

绝大多数是高血压病伴发的脑小动脉病变在血压骤升时破裂所致,又称高血压性脑出血。

常发生在50-70岁,男性略多,冬春季发病较多,多在情绪激动时或活动中发病,大多病人起初无任何预兆,少数可有头痛、头晕、肢体麻木等前驱症状。

临床症状常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达高峰,可因出血部位及量大小而临床症状各异,重者发病时剧烈头痛伴呕吐,数分钟转至意识模糊或昏迷。

脑出血相当于中医“中风”的范畴。

诊断(一)诊断依据1、症状(1)病人可出现头痛、头晕、呕吐、复视、言语不清或失语、吞咽困难、一侧肢体或面部麻木和偏瘫,严重者四肢瘫痪、癫痫发作、大小便失禁等。

(2)严重者出现嗜睡、昏迷等意识障碍,四肢阵法性强直性阵挛,去大脑强直、中枢性高热、呼吸不规则等症状。

(3)少量出血者可无任何神经系统症状。

2、体征(1)、多数患者起病时血压升高,可高达36.7/18.7KPa(260/140mmhg)(2)、局灶性神经系统损害体征:言语不清或失语、吞咽困难、眼球运动障碍,一侧肢体无力或偏瘫,四肢瘫痪,面部或一侧肢体麻木,偏身感觉障碍,肢体抽搐等,脑疝者瞳孔不等大。

(3)、桥脑出血者可见瞳孔呈针尖样大小、中枢性高热等。

(4)、脑室出血者出现四肢阵法性强直性阵挛、去大脑强直、中枢性高热、呼吸不规则等症状。

(5)、全脑症状体征:昏迷、嗜睡等。

(6)、少量出血者可无任何症状。

3、辅助检查头颅CT为首选检查,可发现圆形或卵圆性均匀高密度区,边缘清楚,可显示血肿部位大小、形态,是否破入脑室,血肿周围有无低密度水肿带及占位效应,脑组织移位,有无梗阻性脑积水等。

(二)中医证候分类结合临床,中经络者分为肝阳暴亢、风火上扰,痰热腑实、风痰上扰,风痰淤血、痹阻脉络,阴虚风动和气虚血瘀型。

中脏腑者分为风火上扰清窍,痰热内闭清窍、谈事朦寒心神型和元气败脱、心神散乱等证型。

治疗(一)一般治疗1、生命征监护: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意识及瞳孔变化。

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建议收藏)

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建议收藏)

中风(脑出血)的中医诊疗方案(2009年)定义:中风病是中医学的一个病名,是由于气血逆乱,阴阳失调产生风、火、痰、瘀等,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或者没有昏倒而突然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

脑出血是指原发性脑实质出血,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或偏身麻木、或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等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属中医“中风”范畴。

占全部脑卒中的10%—30%.。

文档交流诊断参照2005年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试行)进行诊断。

.....。

文档交流中风病的诊断标准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诊断。

.。

...文档交流一、中医治疗(一)中经络1、风痰瘀阻证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弦,痰多,舌质暗,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治法:熄风化痰,活血通络代表方:自拟熄风化痰通络汤.制半夏15克,天麻20克,钩藤(后下)30克,怀牛膝12克,白附子5克,白蒺藜15克,僵蚕20克,陈皮9克,全蝎5g,菖蒲12克,桃仁15克,胆星9克,生甘草6克。

如年老体衰者,加炙黄芪15克;舌苔黄腻或痰多色黄者,加全瓜蒌15克,浙贝12克,竹沥12克,天竺黄6克;如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等瘀象明显者,加红花12克,当归20克;如头晕、头痛明显者,加菊花12克,夏枯草9克。

.。

...文档交流中成药:(1)镇脑平肝丸(院内制剂,天麻、钩藤、怀牛膝、石决明、白蒺藜、僵蚕、制半夏、枳实、全蝎、胆星),6克,每日3次。

.。

...文档交流(2)可选一种具有活血减轻水肿的中药针剂:β—七叶皂甙钠15-20ml加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点.每日一次.。

...。

文档交流2、风阳上扰证症状:头晕头痛,或伴耳鸣目眩,口眼歪斜,舌强语謇,甚则半身不遂,舌红苔黄,脉弦。

中风病(脑出血)急性期诊疗方案范文

中风病(脑出血)急性期诊疗方案范文

中风病(脑出血)急性期诊疗方案范文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半身不遂,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4周以内;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四)证候诊断1、中脏腑(1)痰湿蒙窍证:神识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松懈,瘫软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周身湿冷,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

(2)痰热闭窍证:神昏,半身不遂,鼻鼾痰呜,项强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甚则手足厥冷,肢体抽搐,偶见呕血,舌质红绛,舌苔黄腻或黄干,脉弦滑数。

2、中经络(1)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或红绛,舌苔薄黄,脉弦有力、数。

(2)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腹胀,便干便秘,头晕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或暗淡,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脉弦滑而大。

(3)风痰瘀阻证:半身不遂,头晕目眩,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痰多而粘,舌质暗淡或者紫暗,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或浮滑。

(4)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烦躁失眠,头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绛或暗红,或舌红瘦,或者舌有裂纹,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或弦细数。

脑出血病人中医急救措施

脑出血病人中医急救措施

脑出血病人中医急救措施脑出血脑出血是指脑部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脑实质或脑膜下,引起脑部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

临床上一般将脑出血分为高血压性和非高血压性两类。

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发病率最高,多发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是我国最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病。

脑出血患者病情较为严重,一旦出现症状需及时就诊,同时采取相应的医疗急救措施。

中医急救措施传统中医以其对病因病机的独特认识和临床经验,提供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医疗措施。

针对急性脑出血的中医急救措施如下:1. 速清热解毒中医认为,急性脑出血的病因多来自肝火犯脾,内阳亢盛,阴血不足;因此,以“清热解毒”为主要治疗方法,旨在降低肝火炎上、凉血化瘀,防止脑外伤出血发生。

2. 开窍化瘀中医药能够刺激身体的自我调节和恢复能力,使得血液运行畅通,手术后康复快速,所以在急性脑出血病情的初始阶段,中医药既不会加重代谢负荷,又能起到开窍化瘀的作用。

3. 排瘀散结针对急性脑出血后患者的局部皮肤、骨骼、筋脉及其他组织产生的肿胀,中医常用草药作为中药外敷或用药物入痔避免瘀痞,尽快消除水肿,以利于当地血液循环。

4. 续之实补急性脑出血之后,医生需要努力防止有气血两虚等因素的情况发生。

中医认为,在休息期间,营养质量的改善才是快速治疗的关键,所以可以使用一些具有实补作用并兼有滋阴护肝作用的中药进行治疗,以缓解病情,恢复体力。

总结急性脑出血在中医领域中,药物和按摩是治疗该病的主要手段。

中医强调了“通痹扶正”、“清血化瘀”和“活血化瘀”的治疗思路,既减轻了炎症反应,又化解了黏液、淤血和水肿,从而促进了病人的康复。

需要强调的是,中药治疗不能取代现代医学的手段,对于脑出血的急救措施仍需欣赏西医或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以确保病人的安全和康复。

脑出血急救措施中医

脑出血急救措施中医

脑出血急救措施中医脑出血是一种常见的危险疾病,如果情况不及时处理,就有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因此,急救措施在脑出血的治疗中非常关键。

虽然现代医学为脑出血提供了许多有效的治疗手段,但中医治疗也有自己的疗效。

本文将介绍在脑出血急救过程中中医常见的几种治疗方式。

1. 避免过度活动脑出血病人要先保持冷静,避免恐慌。

在急救过程中,要注意控制病人的情绪和状态。

中医认为,脑出血属于“中风”范畴,病人平时应该多休息、避免太过疲劳。

此外,多做保健功法,如气功、太极拳等,有益于身体健康。

2. 让病人保持清醒在急救过程中,要尽量让病人保持清醒。

中医认为,清醒的状态有助于气血畅通,也有助于提高治愈率。

可以通过半坐半站或者侧卧的方式让病人保持清醒状态。

同时,可以采用轻柔的按摩手法,在头、颈、肩等部位按摩,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

3. 用针刺治疗针刺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手段,对于脑出血有一定的疗效。

具体操作时,可以选择在手、足等穴位进行针刺。

通过针刺可以疏通经络,调整气血,促进循环系统的运行。

但是,在进行针刺治疗时,需要有专业人员进行操作,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4.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常用的方法,对脑出血也有一定的疗效。

在急性期,如草果、三七等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草药可以帮助缓解病人的症状。

在缓解症状之后,可以选用复方等中草药维持治疗,有助于加快康复过程。

5. 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中医认为,呼吸是人体最基本的生理活动,通过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可以改善身体的气血状态,促进身体的康复。

针对脑出血的患者,建议采用浅而长的呼吸方式,以减轻心脏的负担,降低血压,有利于缓解脑出血的症状。

结论综上所述,在脑出血急救过程中,中医治疗也有可取之处。

采用中医的治疗方式可以改善病人的气血状况、加速康复、提高治愈率。

在采用中医治疗的过程中,需要有专业人员进行操作,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同时,中医仅是脑出血治疗的辅助治疗方式,治疗的基础还是在现代医学方面。

因此,在进行脑出血治疗时,更应该注重综合治疗。

中医治疗脑出血的方法-访高允旺

中医治疗脑出血的方法-访高允旺

脑出血是一种常见的脑部疾病,一般都是中老年患者最多,患了脑出血会对患者造成很大的伤害,脑出血病人就算治愈后也会留下后遗症,对患者造成很大的不便,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治疗脑出血的办法,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医在治疗脑出血方面有哪些方法。

脑出血的中医药方。

1参附回阳煎:[原料]人参10 g。

熟附子9 g,龙骨、牡蛎各30 g,黑豆50g。

[制法]人参煎取汁;余3药另煎取汁,纳入黑豆再煎,至黑豆极烂,滤取上清液。

2汁对匀。

[功效]回阳敛阴。

扶正固脱。

用于脑出血急性期昏迷之脱证,证属元气败脱、神明散乱者。

[服法]早、晚2餐或多餐适温鼻饲,1剂/d,至病情好转停用。

2,地龙桃花饼:[原料]黄芪100 g,干地龙(酒浸)30 g,红花、赤芍各20 g,当归50 g,川芎10 g,桃仁(去皮尖,略炒)15 g,玉米面400 g,小麦面100 g,白糖适量。

[制法]将地龙焙干、研粉;除桃仁外,余药浓煎取汁;将地龙粉、玉米面、小麦面与白糖混匀,并以药汁调和成面团,分制为20个小饼,将桃仁匀布饼上,入笼或用烤箱烤熟。

[功效]益气活血,通络起痿。

用于脑出血恢复期和后遗症期证属气虚血瘀者。

[服法]每次食饼1~2个,2次/d。

3,镇肝熄风煎:[原料]牛膝25 g,代赭石30 g,龙骨30 g。

钩藤30 g,菊花10 g,鸡蛋清1个,白蜜适量。

[制法]将前5药同煎,去渣取汁,趁热调入鸡蛋清,再加适量白蜜。

[功效]滋阴潜阳熄风。

用于脑出血恢复期证属阴虚阳亢者。

[服法]空腹服用,每日早、晚各1剂。

4,涤痰粥:[原料]半夏12 g,胆南星15 g,枳实15 g,僵蚕10 g,白芥子6 g,当归尾12 g,粳米100 g,冰糖适量。

[制法]诸药同煎,取汁300 mL,稍加水后纳入充分浸洗后之粳米同煮为粥,化入冰糖。

[功效]清热化痰通络。

用于脑出血恢复期证属痰热阻滞者。

[服法]1剂/d,分早、晚2餐饮用,1周为1个疗程。

以上是我们为大家总结的几个治疗脑出血的中医方法,患者一定要仔细看一下,脑部疾病一直是困扰我们身体健康的一大难题,脑部出了问题对患者造成的伤害是最严重的,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脑出血等脑部疾病,避免患上脑部疾病,保持身体健康。

中医治疗脑溢血的临床验方「仅供参考」

中医治疗脑溢血的临床验方「仅供参考」

中医治疗脑溢血的临床验方「仅供参考」
[功能主治]
(1)方功能熄风祛痰,平降血压;主治高血压中风,蜘蛛膜下腔出血。

(2)方功能清心平肝,抑阳配阴;主治高血压所致颅内出血。

[处方组成]
(1)生赭石、生草决、大生地、羚羊角(先煎)、龙胆草、紫丹参、炙远志、炒枣仁、川连、杭菊花、乳腺,水煎服。

(2)生地、朱茯神、丹参、枣仁、川黄连、羚羊角、犀角、胆星、杭菊、炙远志、甘草、郁李仁、莲米,水煎服。

[辨证加减]
呕吐者加竹茹;上肢酸痛者加黄芪、秦艽、桔络、独活;神志不清者加紫雪丹;神志完全清楚者去羚羊角,犀角,加当归、莲米、角参。

[疗程疗效]
临床应用多例,服用(1)方者,40天后已能完全下床活动,服用(2)方者4个月后恢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出血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一、病名及定义:脑出血是由于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所引起的一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呙斜、言语不利、偏身麻木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症,又名卒中。

西医脑出血指非外伤性脑实质性出血,多于高血压、脑动脉瘤破裂等有关。

二、诊断标准(一)中医诊断标准1、疾病诊断(1)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偏身麻木为主症(2)发病急骤,病前多有头昏头痛、肢体麻木等先兆,常因恼怒、劳累、酗酒、受凉等因素诱发。

(3)头部 CT:可见出血灶2、病类诊断(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3、证候诊断(1)中经络①肝阳暴亢证:半身不遂,肢体强痉,口舌喎斜,言语不利。

眩晕,头胀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

舌质红或绛,苔黄或黄燥。

弦或弦数。

②风痰阻络证:半身不遂,肢体拘急,口舌喎斜,言语不利,肢体半身不遂,肢体强痉,言语不利,口舌喎斜。

③痰热腑实证:半身不遂,口舌喎斜,言语不利。

腹胀,头晕目眩,口黏痰多,午后面红烦热,便秘。

舌红,苔黄腻或黄燥,弦滑大。

④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肢体瘫软,言语不利,口舌喎斜。

手足心热,肢体麻木,五心烦热,失眠,眩晕耳鸣。

舌红或暗红,苔少或光剥无苔,弦细或弦细数。

⑤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肢体松懈,口舌喎斜。

面色胱白,气短乏力,偏身麻木,心悸自汗。

舌暗淡或瘀斑,苔薄白或白腻。

(2)中脏腑闭证:分为阳闭、阴闭。

阳闭:①风火闭窍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肢体强痉,口舌喎斜。

两目斜视或直视,面红目赤,口噤项强,两手握固拘急,甚则抽搐。

舌红或绛,苔黄燥或焦黑,弦数。

②痰火闭窍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肢体强痉拘急,口舌喎斜。

鼻鼾痰鸣,面红目赤,或见抽搐,两目直视,项背身热,躁扰不宁,大便秘结。

舌红或红绛,苔黄腻或黄厚干,滑数有力。

阴闭:痰湿蒙窍证:痰涎涌盛,面白唇暗,四肢不温,甚则逆冷。

舌暗淡,苔白腻,沉滑或缓。

脱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汗出如珠,目合口张,肢体瘫软,手撤肢厥。

气息微弱,面色苍白,瞳神散大,二便失禁。

舌淡紫,或舌体卷缩,苔白腻,脉微欲绝。

(二)西医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出现头痛伴或不伴意识障碍,并伴有局灶症状和体征者。

(2)头颅 CT 证实脑内出血改变。

三、围手术期诊疗方案(一)手术适应症:1.经内科治疗无效,颅内压持续升高,病情继续加重,在无手术禁忌症的情况下,应争取在脑组织未遭受不可逆损害前清除血肿。

2.幕上血肿量>30ml,中线结构移位>1cm者。

幕下血肿量>10ml,有脑干或第四脑室受压者。

3.GCS评分≤13分,病人呈浅昏迷或中度昏迷、不完全或完全性偏瘫、脑疝早期。

4.年龄≤50岁者,其颅腔容积代偿能力比有脑萎缩的高龄病人差,而手术耐受能力较强,多主张手术治疗。

5.血肿位于壳核或经壳核向苍白球及丘脑扩展6.手术后病情一度好转,但经过一段时间后症状逐渐加重,CT 扫描确定有血肿形成应再次手术。

(二)术前术前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中经络(1)肝阳暴亢证治法:平肝熄风潜阳。

推荐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钩藤、龙骨、牡蛎、杜仲、丹参、菊花、茯苓、牛膝、地龙、全蝎、远志、夏枯草、夜交藤、石决明、山桅子等。

中成药:天麻钩藤颗粒口服;天麻素注射液静滴。

(2)风痰阻络证治法:清热化痰,熄风通络。

推荐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全蝎、地龙、胆星、半夏、鸡血藤、钩藤、白术、茯苓、陈皮、石决明、天麻、牛膝、丹参、当归、忍冬藤等。

中成药:通脉胶囊、血塞通片等口服。

(3)痰热腑实证治法:通腑泄热化痰。

推荐方药:星蒌承气汤或大承气汤加减。

大黄、芒硝、瓜蒌、胆星、玄克、麦冬、丹参、地龙等。

中成药:牛黄清心丸、麻仁丸等口服或鼻饲,番泻叶代茶饮;清开灵注射液静滴、醒脑静注射液静滴。

(4)阴虚风动证治法:滋阴潜阳,镇肝熄风。

推荐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

龙骨、牡蛎、赭石、怀牛膝、白芍、玄参、麦冬、龟板、山药、地龙、黄精、山萸肉、知母、天花粉、五味子等。

中成药:大补阴丸、知柏地黄丸等口服。

(5)气虚血瘀证治法:益气活血通络。

推荐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黄芪、地龙、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赤芍、党参、牛膝、水蛭、全虫。

中成药:生脉注射液静滴。

2、中脏腑(1)闭证阳闭:①风火闭窍证治法:清热熄风,醒神开窍。

推荐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钩藤、生石决明、黄芩、栀子、杜仲、牛膝、丹参、川芎、菖蒲、远志、郁金等。

中成药:紫雪丹或安宫牛黄丸鼻饲;脑静注射液静滴。

②痰火闭窍证治法:清热涤痰,醒神开窍。

推荐方药:羚羊角汤加减。

羚羊角粉、钩藤、石决明、夏枯草、生地、天竺黄、半夏、黄连、石菖蒲、郁金、远志等。

中成药: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鼻饲;清开灵注射液静滴。

阴闭:痰湿蒙窍证治法:燥湿化痰,醒神开窍。

方药:涤痰汤。

半夏、陈皮、茯苓、胆南星、竹茹、石菖蒲等。

中成药:苏合香丸鼻饲。

(2)脱证治法:益气回阳,扶正固脱。

方药:急予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减。

人参、制附子、生甘草、五味子等。

汗出不止加山萸肉、黄芪、煅龙骨、煅牡蛎以敛汗固脱;若见冷汗肢厥者,合用四逆汤以回阳救逆。

中成药:参附注射液静滴。

(三)术中无中医治疗。

(四)术后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中经络(1)肝阳暴亢证治法:平肝熄风潜阳。

推荐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钩藤、龙骨、牡蛎、杜仲、丹参、菊花、茯苓、牛膝、地龙、全蝎、远志、夏枯草、夜交藤、石决明、山桅子等。

中成药:天麻钩藤颗粒口服;天麻素注射液静滴。

(2)风痰阻络证治法:清热化痰,熄风通络。

推荐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全蝎、地龙、胆星、半夏、鸡血藤、钩藤、白术、茯苓、陈皮、石决明、天麻、牛膝、丹参、当归、忍冬藤等。

中成药:通脉胶囊、血塞通片等口服。

(3)痰热腑实证治法:通腑泄热化痰。

推荐方药:星蒌承气汤或大承气汤加减。

大黄、芒硝、瓜蒌、胆星、玄克、麦冬、丹参、地龙等。

中成药:牛黄清心丸、麻仁丸等口服或鼻饲,番泻叶代茶饮;清开灵注射液静滴、醒脑静注射液静滴。

(4)阴虚风动证治法:滋阴潜阳,镇肝熄风。

推荐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

龙骨、牡蛎、赭石、怀牛膝、白芍、玄参、麦冬、龟板、山药、地龙、黄精、山萸肉、知母、天花粉、五味子等。

中成药:大补阴丸、知柏地黄丸等口服。

(5)气虚血瘀证治法:益气活血通络。

推荐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黄芪、地龙、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赤芍、党参、牛膝、水蛭、全虫。

中成药:生脉注射液静滴。

2、中脏腑(1)闭证阳闭:①风火闭窍证治法:清热熄风,醒神开窍。

推荐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钩藤、生石决明、黄芩、栀子、杜仲、牛膝、丹参、川芎、菖蒲、远志、郁金等。

中成药:紫雪丹或安宫牛黄丸鼻饲;脑静注射液静滴。

②痰火闭窍证治法:清热涤痰,醒神开窍。

推荐方药:羚羊角汤加减。

羚羊角粉、钩藤、石决明、夏枯草、生地、天竺黄、半夏、黄连、石菖蒲、郁金、远志等。

中成药: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鼻饲;清开灵注射液静滴。

阴闭:痰湿蒙窍证治法:燥湿化痰,醒神开窍。

方药:涤痰汤。

半夏、陈皮、茯苓、胆南星、竹茹、石菖蒲等。

中成药:苏合香丸鼻饲。

(2)脱证治法:益气回阳,扶正固脱。

方药:急予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减。

人参、制附子、生甘草、五味子等。

汗出不止加山萸肉、黄芪、煅龙骨、煅牡蛎以敛汗固脱;若见冷汗肢厥者,合用四逆汤以回阳救逆。

中成药:参附注射液静滴。

(五)术后配合针灸治疗中风病人,只要病情稳定,应尽早实施针刺治疗。

急性期:针对患者神昏、偏瘫、失语、吞咽困难为主症。

施以醒脑开窍针刺法。

醒脑开窍针刺法主穴:内关、人中、三阴交、极泉、委中、尺泽。

(六)术后内科基础治疗1、安静卧床,床头抬高,尽量减少搬动。

一般卧床 3-4 周左右。

2、保证呼吸道通畅。

3、合理应用镇静药药。

4、调整血压,对血压较高的脑出血,可予静脉或口服降压药物。

5、对烦躁不安者或癫痫者,应用镇静、止痉和止痛。

(七)护理调摄1、体位:急性期患者头部抬高 15°-30°,不宜无枕仰卧;有意识障碍的病人采用侧卧位,使呼吸道通畅和避免呕吐时造成窒息;有肢体瘫痪的,注意其良肢位的保持,病情稳定后即可辅助病人被动活动,而后逐渐增加活动量。

2、饮食:意识障碍的患者,禁食 1-2 天,通过静脉输液维持所需营养和热量,如有呕吐或消化道出血的给予胃肠减压,3日后如仍有意思障碍,给予鼻饲流食。

发病后有明确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的给予鼻饲,既保证营养摄入又避免误吸致吸入性肺炎。

拔除胃管后注意喂食方法,体位应为45°半卧位,以糊状食物为好,逐渐增加食物品种和性状。

如无进食障碍,指导其低盐、低脂肪饮食,有糖尿病的指导其低盐、低脂、低糖饮食。

3、口腔护理:对有意思障碍或带有胃管的病人行口腔护理,用镊子夹棉球蘸生理盐水为病人清洗口腔,还可用小纱布蘸湿水后敷盖口腔。

有假牙的病人,睡前和饭后将假牙取下清洗,如有意思障碍则取下假牙。

4、会阴护理:对带有导尿管或卧床时间长的病人给予会阴护理,用镊子夹棉球蘸生理盐水为病人清洗会阴,每天两次。

5、呼吸道护理:对卧床的患者给予勤翻身多扣背,咳嗽困难或痰多的应用雾化吸入,及时清理呕吐物和咽部分泌物。

6、皮肤护理:为避免出现褥疮,卧床的患者,每 2-3 小时翻身一次,翻身后对受压皮肤进行按摩。

可用气垫床。

发现有皮肤发红现象,应翻身更频繁,增加按摩次数,并使受压区悬空。

定期擦洗身体,及时更换床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