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社会史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史概括

中国近代史概括

中国近代史概括中国近代史是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一段历史,也是中国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中国近代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840年到1894年,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国遭受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掠夺,不断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割让领土,开放通商口岸,赔款赔物,允许传教,承认治外法权等。

中国政府采取了闭关锁国、排外抵抗、自强求变等不同的对外政策,但都未能挽救国家的危亡。

中国人民则发动了多次反抗外敌的斗争,如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义和团运动等,但都遭到了失败。

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如洋务运动、百日维新、戊戌变法等,但都未能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

第二阶段是从1894年到1911年,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酝酿和爆发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国遭受了日本的侵略和欺凌,先后爆发了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失去了朝鲜、台湾、辽东半岛等领土。

同时,西方列强也加紧了对中国的瓜分和控制,提出了划分势力范围、门户开放、庚子赔款等要求。

清政府在内忧外患中采取了改良主义的立宪运动,试图挽救王朝的统治。

但这些都不能满足中国人民对于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的要求。

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涌现了一批先进的思想家、学者、革命家和政治家,如孙中山、康有为、梁启超、章炳麟、陈天华、黄兴等。

他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革命方案和主张,如保皇派、立宪派、共和派、革命派等。

他们组织了许多革命团体和活动,如兴中会、同盟会、辛亥革命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标志着辛亥革命的开始。

随后各省响应起义,推翻了清朝统治。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

第三阶段是从1912年到1927年,是中国北洋军阀统治和国共合作反帝反封建斗争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国虽然建立了共和政体,但并未实现真正的民主和统一。

北洋军阀控控制了中央政府和各地方政权,相互倾轧,导致了连年的战乱和动荡。

如何理解中 国近代史上的社会变迁

如何理解中 国近代史上的社会变迁

如何理解中国近代史上的社会变迁中国近代史,是一段充满波折与变革的历史,从 1840 年鸦片战争开始,一直到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影响了当时的中国,也对今天的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经济方面,中国从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逐渐向近代工业经济转变。

鸦片战争前,中国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手工业也有一定的发展,但商业和工业相对薄弱。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中国需要发展工业才能自强,于是兴起了洋务运动,试图通过引进西方的技术和设备,创办近代工业。

虽然洋务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它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先河。

随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夹缝中逐渐发展起来。

这些民族企业在外国资本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下,艰难求生,但也为中国的经济近代化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然而,由于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始终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经济结构依然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

在政治方面,中国从封建专制制度逐渐向民主共和制度转变。

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腐朽没落,无法应对内忧外患的局面。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矛盾日益尖锐,农民起义不断,太平天国运动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随着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寻求政治制度的变革。

戊戌变法试图通过改良的方式,实行君主立宪制,但由于封建顽固势力的强大而失败。

辛亥革命则以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民主共和制度。

然而,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取,中国陷入了军阀混战的局面,民主共和制度名存实亡。

在思想文化方面,中国从传统的儒家思想统治逐渐向多元化的思想文化转变。

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占据统治地位长达两千多年,它强调等级秩序、礼教道德和家族观念。

然而,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社会的变革,传统的儒家思想受到了冲击。

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

——最终使中国完全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题目:中国是怎样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重点问题: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根本原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要打开中
国市场,夺取原料产地。 直接原因:中国禁烟运动 有人认为“如果没有林则徐的禁烟运动,英国就不会发动战争”;对不 对,为什么? 不对,观点混淆了战争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应该从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来分析。必然性就是应该从战前中英两 国情况来分析。 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2、探索的失误 A、1958年提出的“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片面突出 和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盲目求快,从而改变了八大所提出的综 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的方针。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使左倾错误泛滥。“大跃
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
(3)创建海军——中国军事开始近代化
(4)举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中国教育开始近代化
3、评价:
(1)洋务运动引进了技术,培养了人才,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
入侵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2)洋务运动以甲午海战的失败而告终,这是必然的,因为它以维护
落后的封建制度为目的,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标题)辛亥革命:
严重失误。
C、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
党内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发展越来越严重,使党、国家和人民遭
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改革开放
对内改革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对外开放
(1)对外开放的开始──建立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
门)。
(2)对外开放的扩大──开放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增设海南

中国近代史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史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史发展历程中国近代史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晚清王朝的崩溃和封建社会的危机(19世纪)在19世纪,中国逐渐陷入了封建社会的危机。

这一时期,中国遭受外国列强侵略,不平等条约纷纷签订,并失去了对自身领土和自主权的控制。

农民起义和民族运动不断涌现,对清朝统治的合法性造成了严重威胁。

第二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00-1949)1900年后,中国各地爆发了一系列反对清朝统治的运动和起义。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孙中山成为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

但由于政治力量分裂和割据现象,国家处于动荡的局面。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加入了农民和工人运动,致力于进行广泛的社会变革。

第三阶段:国共合作和抗日战争(1927-1949)1927年后,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进行了一段短暂的合作,但不久后因政治矛盾而分裂。

1931年,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国共两党在日本侵略面前达成了统一战线合作,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

第四阶段: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5-1949)1945年,日本在二战后被迫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国共两党在战争中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中国人民解放军逐渐控制了大片国土。

1949年,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央政权由国民党向共产党的过渡,并彻底改变了中国的政治格局。

第五阶段:新中国的建设和改革开放(1949年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此后,中国历经了文化大革命和其他社会运动,以及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逐渐走向了现代化。

经济的高速增长使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的近代史是一个复杂而动荡的历程,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所进行的不懈奋斗的历史记录。

中国近代史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史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历程是什么?
1840年—1842年爆发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与英中签订《南京条约》,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56年—1860年爆发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北京条约》、《天津条约》。

1883年—1885年中法战争,签订《中法条约》。

1894---1895,中日甲午战争,签订《马关条约》,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00—1901,八国联军进北京,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近代史是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到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为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

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国人民探索救国之路,实现自由、民主的探索史,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

中国近代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从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时代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国的封建社会前后延续了两千多年,特点是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综上所述,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在这一矛盾的基础上建立的封建性质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具有两方面的特性,一方面,他巩固和维系了中国封建生活的长期延续和稳定。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地主阶级同农民阶级的固有矛盾日益显现出来,造成不可克服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周期性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封建王朝的任何改良措施,便再也难以挽救封建社会的社会危机。

中国封建社会的危机:
政治上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官僚职能扩大,官僚机构膨胀,各级官吏贪污成风,营私舞弊,贿赂公行,巧取豪夺,无所不用其极。

经济上,史无前例的人口大增,各级官吏和地主大肆兼并土地,苛捐杂税逐年加重,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流离失所。

思想文化上,厉行专制,大兴文字狱,军事上,军力衰败,军备废弛不堪一击,对外关系上闭关锁国,限制对外贸易,与世隔绝。

十九世纪鸦片由英走私,导致白银外流,打破收支平衡。

清中叶以后,各种社会矛盾激化,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走到了它的尽头。

中国近现代史笔记

中国近现代史笔记

中国近现代史笔记一、中国近现代史概述中国近现代史是从鸦片战争(1840年)开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的一段历史时期。

近现代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晚清时期、民国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二、近现代史的分期1.晚清时期(1840-1911年):这一时期标志着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等接踵而至。

在此期间,一系列改革运动如洋务运动也展开。

2.民国时期(1912-1949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

在此期间,北洋政府时期、五四运动、国共合作、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要历史事件相继发生。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至今):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开始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此后,我国历经了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等多个阶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三、近现代史的重要人物1.政治家:如孙中山、毛泽东、蒋介石等,他们领导或参与了中国的革命、建国和治国等重大历史事件。

2.军事家:如曾国藩、左宗棠、彭德怀、朱德等,他们在战争年代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立下了赫赫战功。

3.思想家和文化名人:如鲁迅、胡适、郭沫若、巴金等,他们在思想、文化领域开疆拓土,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四、近现代史的主要成就和影响1.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新中国成立,摆脱了列强的控制和束缚,实现了民族独立。

2.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际地位显著提升。

3.科学技术进步和文化繁荣:在航天、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文学、艺术、教育等领域也取得了长足发展。

4.国际地位的提升:从被列强欺凌到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五、近现代史的教训和启示1.爱国主义教育:近现代史教育我们要热爱祖国,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努力奋斗。

2.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近现代史告诉我们,只有自强不息,才能战胜一切困难,实现民族复兴。

中国近现代史通史

中国近现代史通史

建国家;另一方面,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兴起,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19C60-70Y) ;中国向近代化迈进。
思想上,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冲击,向西方学习逐渐 成为中国近代的主流思想。
社会生活上,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生活
中国现代史(1949----今)(抄)
分期:过渡时期 (1949---1956) 探索时期 (1957---1966) “文革时期”(1966---1976) 新时期 (1978---今)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前
1949~1978年中国共产党进行了曲折的探索。
(二)主要表现 1.政治上(1) 建国初期,形成了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 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2)“文革”时期,社义民主 法制遭到破坏,人权遭到践踏。 2.经济上,(1)1953年开始的“一五计划”使社会主义建设起步;(2) 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3)1956年开 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但 1958 年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严重影响了社会发展。(4)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 的计划经济体制。 3.外交上,新中国的外交取得了初步成就,70年代我国外交出现新局面。 4.思想文化上,毛泽东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5阶级的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思想先后登场,在
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尤其是新文化运动(1915---20C初),动摇了封 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社会生活上,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推动了社会生活向文明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宗族:宗族组织是为了生存和安全的目的,由几个核心家庭(总人数一般不超过30~50人)松散地组成后发展成为以血缘关系和地饶关系为纽带而联系起来的同性聚落体,在汉族居住的地方人民普遍聚族而居,或一姓一村,或几姓一村等。

清代宗族组织发展极为兴盛,宗族组织日益发展,宗族观念深入人心。

2、士绅:“士绅”一词出现较晚,但内涵较宽,主要是指士族和乡绅的结合体。

包括士族代表的:门第、衣冠、世族、势族等。

和乡绅代表的乡绅阶层是中国封建社会一种特有的阶层,主要由科举及第未仕或落第士子、当地较有文化的中小地主、退休回乡或长期赋闲居乡养病的中小官吏、宗族元老等一批在乡村社会有影响的人物构成。

他们近似于官而异于官,近似于民又在民之上。

统称中国古代统治阶级的含义。

3、以太说:中国近代以“以太”作为宇宙万物本原的一种哲学理论。

“以太”概念大约在19世纪末随着西方近代自然科学一起传入中国,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康有为、谭嗣同、章太炎、孙中山等人,都曾从西学中吸取了“以太”概念,并把它看作宇宙万物的原始,用以表述自己的宇宙观。

4、核心家庭:核心家庭指两代人组成的家庭,核心家庭的成员是夫妻两人及其未婚孩子。

一切家庭是不是都有一种特殊的集团?核心家庭之所以被称作核心,是因为在社会中,这种家庭结构最为普遍,它们代表了大多数人的生活。

5、晚晴科举制度的废除及其社会影响。

废除:近代由于民族危机严重,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作为传承封建文化和稳固封建统治的科举制度日益显得不合时宜,并且成为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障碍。

到了20世纪初,随着清末新政各项措施的次第推行,废除科举提到日程之上。

1901,刘坤一、张之洞联名会奏,要求逐渐废除科举制度。

在形势逼迫和社会舆论压力下,1905年8月,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

影响:(1):使新的具有近代意义的教育制度在中国得以建立起来。

(2):促进了留学运动和民族救亡运动的高潮。

(3):推动了中国社会基层改革和社会风气的转变。

(4):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简介的导致了清朝的灭亡。

(5):科举制度的废除,造成了其后的一段时期内中国选官制度的紊乱和社会的道德风气的败坏。

(6):科举制的废除,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清末民初平衡状态不复存在,政局动荡。

(7):科举制的废除还削弱了政府对农村的公信力、控制力。

6、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的兴起发展及其主要研究领域。

(1)学科复兴阶段(1986年——1990年):1986年10月第一节中国社会史学术讨论会的召开,宣告中国社会史学科的诞生,主要成就在与对“社会史学科对象及其研究范围”取得了共识。

(2)体系构建阶段(1991——2000)进入90年代后,社会史发展迅速,专题性的中国社会史研究成果颇多,也出现了对学科产生重要影响的社会史学科体系研究成果。

(3)稳步发展阶段(2001年后)学术界更加的几种在专题社会史方面,区域社会史研究工作展开,最后有历史人类学的兴起。

研究的领域:社会变迁(变迁的形势内容)社会结构(人口、家庭、宗族、社区、民族、阶级和阶层)社会生活(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人际关系)社会问题和社会控制(社会问题、社会控制)。

7、试评析三本近年来有影响的研究中国近代社会史的书籍。

说明作者主要研究的内容以及主要特点。

《中国帮会史》
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为指导,以翔实的史料,全面系统地研究了中国帮会产生、发展和衰亡的历史,探讨了各个历史时期帮会活动的状况、特点、作用以及帮会兴衰的历史规律,并对这一复杂社会现象做出了评价。

邵雍:邵雍编,邵雍专业特长为中国近现代帮会及下层社会史。

《近代中国农会研究》
对近代中国各个时期不同类型的农会,从成立背景、发展过程、组织结构、主要活动、性质与特点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多视角的历史考察。

史料翔实,论述深刻,文笔流畅。

体现了该专题研究的体系性、创新性,以及鉴史资政的致用性等鲜明特色,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

李永芳:主要从事中国现代史、中国社会史等方向的教学与研究。

著名历史学者。

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校级专门史重点学科带头人。

1985年1月至1994年10月在中共新乡市委党校工作,任党史党建教研室主任。

近代中国社会与民间文化
李长莉: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文化史研究室主任,社会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国社会史学会常务理事等。

研究专长:中国近代社会史、文化史、中日近代文化比较与交流。

3、目前承担课题:
(1)承担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耿云志、刘志琴主持“中国近代文化转型”子课题“近代中国人生活方式与文化转型”。

(2000年-2006年)
(2)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近代社会生活与观念变迁”(2003年-2007年)(3)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传统农村社会文化的近代转型”(2005年-2008年)
8、社会生活(新旧并存)的社会状况。

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