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诗歌鉴赏送别诗答案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试卷附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试卷附答案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这是一首送别诗。
朋友将远赴蜀州,离别之际,诗人以两人共同的境遇“________”宽解友人,并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劝慰鼓励友人。
全诗既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也表现了诗人________的人生态度。
(2)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赏析“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2.拓展阅读静女其姝《诗经·国风》静女其姝①,俟我于城隅②。
爱③而不见,搔首踟蹰④。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⑤。
彤管有炜⑥,说怿⑦女美。
自牧归荑⑧,洵⑨美且异⑩。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________________【注释】①姝:美丽。
②城隅:城角。
③爱:同“薆”,隐藏。
④踟蹰:犹豫徘徊。
⑤彤管:红色的管子,或谓红色箫笛一类管乐器。
⑥炜:鲜明有光的样子。
⑦说怿(yuè yì):喜爱。
⑧牧:郊外田野。
归:赠送。
荑:初生的细嫩茅草。
⑨洵:诚然,确实。
⑩异:特殊。
(1)“搔首踟蹰”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2)“说怿女美”是单纯表达男主人公对彤管的喜爱吗?3.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柳梢青青·蒋春霖芳草闲门,清明过了,酒滞香尘。
白楝花开,海棠花落,容易黄昏。
东风阵阵斜曛°,任倚遍,红阑“未温。
一片春愁,渐吹渐起,恰似春云【注释】①柳梢青:词牌名。
②楝:暮春开花的一种树。
③斜曛:夕阳斜照。
④阑:栏杆。
(1)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白楝花开,海棠花落,容易黄昏”的面面。
(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一片春愁,渐吹渐起,恰似春云”一句的妙处。
4.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亭夏日高骈绿树阴浓①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②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注释】①浓:指树丛的阴影很深。
语文初二下册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语文初二下册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五言律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人在慰勉友人不用伤悲难过。
B.首联点出送别地与友人即将赴任地,隐含送别情意,对仗严整。
C.诗歌颔联是说诗人跟朋友都要去外地做官,是值得高兴的事。
D.尾联点出“送”的主题,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儿女一般泪洒衣裳。
(2)这首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句子,请谈谈你的理解。
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这是一首送别诗。
朋友将远赴蜀州,离别之际,诗人以两人共同的境遇“________”宽解友人,并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劝慰鼓励友人。
全诗既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也表现了诗人________的人生态度。
(2)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赏析“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3.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2)这首诗一洗大多数送别诗的悲苦缠绵之态,请从画线诗句中任选一联具体分析。
4.阅读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頂,一览众山小。
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着怎样的生活哲理?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备战2021年中考语文之诗歌鉴赏—送别诗专题(含解析)

备战2021年中考语文之诗歌鉴赏第05讲送别诗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前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诗人的情况不同,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偏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1)形式标志:题目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大体主题:恋恋不舍的迷恋;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和对友人的思念。
(3)情感色彩: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难过;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折杨柳杨巨源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注释】①选自《全唐诗》,“折杨柳”,乐府歌曲名。
杨巨源,唐朝诗人,字景山。
②西尘丝:指颜色如酒曲般细嫩的柳叶。
1.全诗写了哪些意象?主要表达了一种如何的情感?2.诗歌的最后两句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别离作简要赏析。
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3.诗人“别湖上亭”时,触动他情思的景物有哪些?4.请赏析诗歌的三、四句“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三、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送张四王昌龄枫林已愁暮,楚水复堪悲。
别后冷山月,清猿无断时。
5.首句中哪个词语点明了季节?用简练的语言描述本句所呈现的画面。
6.三、四两句用了何种表现手法?简要说明其表达作用。
四、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7.本诗颔联化静为动,富有动感,从来为人们所称道,请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该联展示的画面。
8.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尾联。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含答案1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含答案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7.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送别诗。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写出了送行的地点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写景气势宏伟,寓不必伤别之意。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表现了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扫离情别绪,把缠绵的儿女之情一笔撇开,代之以豁达乐观的感情,表现了他不平凡的胸怀和抱负,给人以莫大的鼓舞和安慰。
D.“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承上作结: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此为邻,别时不应有儿女之态。
28.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与本诗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的都是对朋友的深厚情谊。
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说说两位诗人各自是如何抒发内心情感的。
【答案】27.B 28.李白运用寄情于景和丰富的想象,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悲痛,更体现了诗人对友人远谪的关怀与安慰;王勃通过对偶和夸张的修辞手法,以理性的议论展现了友情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特点,体现出诗人的豁达胸襟,抒发了诗人对朋友的宽慰之情,以及只要心灵相通,即使相隔甚远也仿佛近在咫尺的深厚情谊。
【解析】27.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赏析。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我和你同样远离故土,宦游他乡;这次离别,只不过是客中之别,又何必感伤!作者在这里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藉以减轻他的悲凉和孤独之感,惜别之中显现出诗人胸襟的阔大;故有离别之意但无伤感之情;故选B。
28.本题考查情感主旨的对比阅读。
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寄情于景的手法,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一起陪伴友人直到夜郎以西,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人逐月到夜郎西。
中考语文古诗鉴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渡荆门送别》中考真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古诗鉴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渡荆门送别》中考真题含答案赏析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按要求回答问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下列对古诗的理解无误的一项是()A.《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中,诗人用一个“望”字,即把目标从风烟迷蒙的巴山蜀水,移向镇控三秦的煌煌京城,充满深情厚意。
B.《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渡荆门送别》都是送别友人的诗,都运用了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
C.《渡荆门送别》颔联中“随”“入”二字用移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写出了楚地平野开阔,江水奔腾之景。
这首诗流露出诗人行舟水上,离家渐远的无限伤感之情。
D.《渡荆门送别》颈联以静观的视角,描摹江上的美景,宛如两幅图画。
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
(2)两首诗中画线的a、b两处都是作者情感的体现,请任选一处进行赏析。
【答案】(1)D(2)示例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既表现了作者和友人之间的深厚友情,又体现了作者的宽阔胸襟。
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的感情,给友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
示例二:“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故乡水以人的情感,表面写故乡水不远万里来送“我”,实则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与依恋。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A.《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一个“望”字,即把目光从镇控三秦的煌煌京城,移向风烟迷蒙的巴山蜀水(五津),充满深情厚意。
本项说法错误;B.《渡荆门送别》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不是送别友人的诗。
本项中“都是送别友人的诗”说法错误;C.《渡荆门送别》颔联中“随”“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中考复习之送别诗汇编(含答案)

中考复习之送别诗汇编(含答案)古代诗歌鉴赏——送别诗一)岭上逢久别者又别___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这首诗通过平淡的叙述表达了久别重逢的惊喜之情。
同时,通过描写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即将与友人又别的伤感之情以及对前途迷茫的感慨。
二)峡口送友人___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峡口花飞欲尽春”烘托了诗人的惆怅之情,表达了送别时的凄凉忧伤。
与___《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达的感情相比,___的诗歌更为惆怅伤感。
三)移家别湖上亭___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诗人以春风、柳条、藤蔓、黄莺等景物为情感媒介,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
四)___送别______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诗歌第二句用“红”对“青”,色彩鲜艳,红叶与青山相映成趣,表达了动静结合、充满情趣的表达效果。
诗歌最后两句写了凄黯之景,表达了诗人伤感、惆怅的情感。
五)送人之松江___西风萧瑟入船窗,送客离愁酒满缸。
要记此时分袂处,暮烟微雨过松江。
别______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两首诗通过描写送别时的离愁别绪以及伤感之情表达了诗人的思绪。
___的诗歌通过描写西风萧瑟、送客离愁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离愁之情,而高适的诗歌则通过“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___纷纷”这一景象表达了诗人的孤独之感。
___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___真古井深。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___依旧笑春风。
1.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2分)2.诗中的“人面桃花”形象描写了什么?(4分)答案:1.离别。
2.“人面桃花”是诗人对于离别的感慨,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___依旧笑春风,表达了离别后的思念之情。
(2分)这一形象描写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交融,表现了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含答案2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含答案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51.诗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和“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两个场景前后有联系吗?请你简要分析。
52.岑参借辕门雪地送别友人的故事充分体现了盛唐气象。
你能从中感受到怎样的时代精神?【答案】51.示例:有联系。
前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描绘了热烈的雪景,属于环境描写;后两句写出军营里载歌载舞,开怀畅饮的热闹景象,即使寒冷但士兵们的热情高涨。
故前面是为这里蓄势,让情感到达高潮。
52.示例:这是一首送别诗,但没有异常的悲伤、惆怅,取而代之的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异边塞风光以及“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的热闹非凡的军营生活,即使离别也多了一层浪漫主义色彩。
故可见当时慷慨豪迈、雄浑悲壮的时代精神。
【解析】51.本题考查诗歌鉴赏。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运用比喻的修辞,描写了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
挂在枝头的积雪,在诗人的眼中变成了一夜盛开的梨花,和美丽的春天一起到来。
“忽如”准确地表现了早晨起来突然看到雪景时的惊喜情形。
经过一夜,大地银装素裹,焕然一新。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并列三种乐器而不写音乐本身,颇似笨拙,但仍能间接传达一种急管繁弦的场面,以及“总是关山旧别情”的意味。
在主帅的中军摆开筵席,倾其所有地搬来各种乐器,且歌且舞,开怀畅饮,这宴会一直持续到暮色来临。
前面热烈的雪景在这里迸发倾泄出来,达到了欢乐的顶点。
故前一个场景是为后一个场景蓄势,渲染气氛,为这里的情感抒发做铺垫的。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送友人》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送友人》含答案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53.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的“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用词准确而传神。
B.颔联诗人借孤蓬比喻自己的漂泊生涯,即自己就像飘飞的蓬草,四处漂泊不定。
C.颈联既有景又有情,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
D.这首送别诗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画面中流荡着温馨的情意,感人肺腑。
54.本诗的尾联和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怎样表达内心感受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53.B 54.“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通过描写与友人挥手作别时,马儿长鸣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情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通过说理议论,表现了乐观豁达的胸襟和与友人真挚深厚的友谊。
【解析】53.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辨析。
B.有误,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中“孤蓬”这个比喻是形容友人的,而不是诗人自己;故选B。
54.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句意为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尾联两句,情意更切。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挥手”,是写分离时的动作,那么内心的感觉又如何呢?诗人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
这一句出自《诗经·车攻》“萧萧马鸣”。
班马,离群的马。
诗人和友人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
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的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
表现了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情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思是四海之内若有交心的知己,即使远在天边也如近在比邻。
此句议论说理,情调豪迈,表现出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它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展现出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和与友人真挚深厚的友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主题情感之一一送别诗讲解及练习题 一、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 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 故古人特别看重 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 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1. 形式标志: 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 基本主题(心情): 寂寥孤单; 依依不舍的留念; 情深意长的勉励; 别后的想象、担忧。 3. 感情色彩: 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 安慰与祝愿一一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练习题】 (一)送别 范澄 酒尽津鼓喧,风生浦帆乱。 山回不见君,夕阳在沙岸。 【注释】津鼓:古时渡口客船启行,鸣鼓催客。 1. 前两句描述了怎样的场景
2. 第四句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请加以赏析。 【答案】1•渡口催人启行的鼓声喧舞,风起后,客船帆影纷乱,描述了紧张忙碌的送别场景。 2•夕阳的余晖铺洒在沙岸上,借寂寥之景抒发孤独落寞之情。
(二)岭上逢久别者又别 权德舆 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1•这首诗前两句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之情。(2分) 2•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最后一句的妙处。( 4分)
【答案】1.示例:(久别重逢的)惊喜。 2•示例:通过描写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 表达了诗人即将与友人又别的伤感 之情以及对前途迷茫的感慨。 (三)峡口①送友人 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 ②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注】① 峡口:两山夹水的地方,这里指长江出蜀的险隘。 ② 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 1.峡口花飞欲尽春”交代了送别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 。花飞欲尽春”这一景象在诗中有 什么作用(3分)
2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 之情。天涯去住泪沾巾”和王勃《送杜少府 之任蜀川》中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3分)
【答案】1. (3分)地点 季节 渲染了凄凉忧伤的氛圉, 烘托了诗人的惆怅之情。2. (3 分)惜别 司空曙惆怅伤感 王勃乐观旷达
(四)移家①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②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注释】移家:搬家。浑:简直,几乎 1•诗人 别湖上亭”时触动他情思的景物有哪些 3分)
2•请赏析诗歌的三四句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3分) 【答案】1•春风、柳条、藤蔓、黄莺(至少三个,每个 1分)。 2•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移情于物( 1分),表达了诗人依依惜别之情。( 2分)
(四)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①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①劳歌:送别歌。 1. 诗歌第二句的写法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表达效果作简要分析。( 2分)
2.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最后两句所写景色的特点,并说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4分) 【答案】1•用 红”对 青”色彩鲜艳,红叶与青山相映成趣。(或静的山与急湍的水对比, 动静结合,充满情趣。)| 2•写了凄清之景,表达了诗人伤感、惆怅的之情。
(五)古离别 晴烟漠漠柳毵毵,不那离情酒半酣。 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 [1 【注释】 (1)漠漠,弥漫;毵毵(san , 柳叶纷披下垂的样子。( 2)不那,同 不奈”,
即无奈。 1.首句写景,请合理运用想象,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来描绘这一画面。 ( 3 分)
2•请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和情感。( 3分) 【答案】1.春光明艳,淡淡的烟岚弥漫晴空,垂柳柔条迎风轻拂。 4 2.作者通过描述在春意盎然的景色中设宴置酒与友人分别的情景,以乐景写哀情,表达
一种淡淡的惜别之情。
(六)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是 _________________ ,醉别”表达了作者 ______________ 的心情。 (2分) 2•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 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 (4分)
【答案】1.橘柚香惜别知音,借酒浇愁 2.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 2分)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 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2分)
(七)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1.古人认为 秋”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3分)
2. 第三、四句,诗人用第一人称 我”写送别友人后怎样的情景这一情景给人怎样的感 触(3分)
【答案】1.秋”字,表面上写时令(1分),实际上却是表达人的情绪。萧瑟的秋景增添了 离情别绪。(2分)(意思对即可。) 2.直到傍晚,我还在江畔,望着江北,江面上寒鸦也飞尽了,只剩下悠悠江水流向远 方。(2分) 这一情景给人以孤独、寂静、空虚的感触。( 1分)
(八)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唐】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1.试分析 人自伤心水自流”一句中两个 自”字的妙处。(2分)
2.尾句以景作结,写了什么景色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4分) 【答案】1•两个 自”字表现出诗人有情而流水无情,更衬托出诗人别离时的伤感之情。 2•末句描绘了在连绵万里的青山间一艘小船独自远去的情景,体现了友人别离后的孤 寂,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九)别滁 欧阳修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注]滁即滁州,欧阳修于1045年八月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县)知州,在滁州做了 两年多的地方官。1048年,改任扬州知州,这首《别滁》诗就是当时所作。
1.从一、二两句中能看出诗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两句诗所展现的 画面。(3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2分) 【答案】1•春天 阳光明媚、花开浓艳、绿柳在清风中轻摇的美景。 2•表达出诗人强为欢颜、内心伤痛的别离之情。
2.载将离恨过江南”一句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4分) 【答案】1.这首诗抒发了离愁别恨。 2•诗歌不说画舸将怀着离恨的行客载过江南,却说 载将离恨过江南”,(1分)将离恨 拟人化了,化虚为实,(1分)把无形的离恨写成有体积,有重量的可见可触的事物。 (2分)
)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十) 柳枝词 郑文宝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 载将离恨过江南。 这首诗歌抒发了怎样的感情(2分) 1. 1.诗的前两句,不仅点出送别的 和 ,而且以景衬情,渲染出浓厚的 。 (3分) 3.前人认为, 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试 分析。 (3分)
【答案】1•时间 地点 离情别绪 2.看,在诗中指回望(1分)。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 -次回望,都令自己 肝肠寸断。(1分)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 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 (1 分)
什二)折杨柳 杨巨源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注释】① 选自《全唐诗》,折杨柳”乐府歌曲名。杨巨源,唐代诗人,字景山。 ② 西尘丝:指颜色如酒曲般细嫩的柳叶。 1.全诗写了哪些意象主要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4分)
2.诗歌的最后两句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分别作简要赏析。 (4分) 【答案】1•写了杨柳、春风等意象。(评分说明:只要写出了此两者就给 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意思相近便可。)( 2分) 2•拟人:作者将 春风”当做人来写,使得本是无情的春风,看上去也变得有情了,更 好地表达了情感。(2分)比喻:诗人巧妙地以春风和柳枝的关系来比喻送者和行者的 关系,更生动形象、新颖别致地表达了情感。( 2分)
(十三)渡荆门送别 李白(唐代)]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答案】1.送别”是说故乡的水恋恋不舍,满怀深情地一路送诗人远行,从另一角度显现出 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2分) 2.对偶。气势磅礴。(2分)
(十四)送人之荆门 明浦源
2分)。表达了离 1.标题中送别”二字怎么理解(2分) 长江风扬布帆轻,西入荆门感客情。三国已亡遗旧垒,几家犹在住荒城。
云边路绕巴山色,树里河流汉水声。此去郢 ①中应有赋,千秋白雪 ② 待君赓③。 (选自《明清诗赏析》) 【注释】①郢(yi n)g:春秋战国时楚国国都,此处借指朋友去的地方,即荆门。 ② 白雪:也称 阳春” “春白雪”,古代楚国歌曲名,也用以比喻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 ③ 赓(ge n g继续。 1. 诗歌的颔联和颈联分别从 、 两个方面来表现荆 门的特点。(2分) 2. 此诗尾联与李白《送友人》诗中的尾联所抒发的情怀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3分)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答案】1. (2分)历史兴亡(人文遗迹).自然风光(山水奇丽) 2. (3分)答案示例:李诗借马鸣犹作别离之声,来表达惜别之情;此诗通过想象 客人' 未来生活,表达安慰期盼(鼓励•乐观•祝愿)之情。
(十五)宴词①」 王之涣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 ②入漳河一道流。莫听声声催去棹 ③,桃溪浅处不胜舟。 注释:①宴词:宴会上所作。 ②畎(quan :田间小沟。③催去棹(zhao :催促船 儿离开。棹,长的船桨。 1. 这是一首写 离愁”的送别诗,诗中一个 绿”字点明春水特色, 悠悠”一个词则暗示了诗 人一片 的深情。(1分)j 2. 如何理解”桃溪浅处不胜舟”结合写法作简要赏析。(3分) 【答案】1•惜别(依依不舍,1分) 2•桃花溪太浅,怕载不动这满船的离愁( 1分)。此诗句运用了反衬手法,以 溪浅 反衬 离愁 之深重。(或化虚为实的手法,将看不见摸不着的 愁”赋予重量感,写出了 愁之深重;或夸张手法,将 离愁”夸大,担心溪水浅,载不动,进而写出离愁之深之多。 (2 分)。
(十六) 送日本国僧敬龙 ①归 韦庄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 ] 【注释】①敬龙:日本来唐朝学佛求经的和尚。 ② 扶桑:传说中的日出之处。 ③与师 谁:指敬龙法师, 与师谁”即谁与师”。 1. 诗歌第二句中的 东更东”意在强调什么(3分)
【答案】(3分)东更东”:东面还要往东。运用叠词,强调了朋友此去归家路途之遥远。2. 诗歌三四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