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研究方法概述

用户研究方法概述
用户研究方法概述

用户研究方法概述

用户研究的方法和工具众多。本文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对用户研究方法进行划分,并给出了一些常见的用户研究方法的概念和使用范围。

1. 用户研究的态度研究方法和行为研究方法

态度研究的目的通常是理解或者获知用户使用产品的目标和观点。用户使用产品的目标揭示了用户使用产品的原因,以及用户想通过产品实现的价值;用户使用产品的观点透露了用户使用产品后的感受。常用的用户态度研究方法有深度访谈、焦点小组、卡片分类、参与式设计、问卷调查(CATI、CAPI、CLT等)。

行为研究的目的通常是通过跟踪/收集用户的产品使用数据来了解用户实际使用行为,并发现问题。与用户的态度相比,用户的实际行为能显示出更多与用户有关的信息,是用户真实使用情况的表现,同时也显示用户在使用产品时的普遍倾向。常用的用户行为研究方法包括现场观察研究方法、实验室可用性测试方法、数据挖掘方法(例如兴趣偏好挖掘、行为轨迹挖掘、行为趋势预测等)。 2. 用户研究的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

定性研究是从小规模的样本量中发现新事物的方法,通过与少数用户(例如10到20个)的互动来得到新想法或揭示以前未知的问题。定性研究的一般性目的是解释用户行为的原因,发掘用户的新见解。常见的定性研究方法包括深度访谈、焦点小组、卡片分类、参与式设计、现场观察研究方法和实验室可用性测试方法等。

定量研究是用大量样本来测试和证明观点的方法,通过分析大量数据,找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趋势,从而映射出全部用户的真实情况。定量研究可帮助验证通过定性研究发现的假设。常见的定量研究方法则主要是前面提到的问卷调查方法和数据挖掘方法。

3. 用户研究的显意识方法和潜意识方法

前面1和2提到的用户研究方法绝大多数属于显意识的研究方法,不再赘述。现在已经开始有学者研究潜意识的用户研究方法,其基本观点是用户的行为只有5%是由显意识决定的,剩下95%是由潜意识决定的(可能有些夸张)。潜意识研究方法包括隐喻引诱技术、图片投射技术、内隐测量方法等。目前这些潜意识的

研究方法更多见诸学术论文,在产品设计开发中的应用案例还比较少。

下一篇文章将对前面提到的这些方法的基本概念和适用范围进行归纳。

网站用户行为分析在用户市场领域的应用

【导言】在全球范围内,网站用户行为分析仍然是一门新兴发展的科学,其方法和实践是在近几年才系统理论化的。在实际应用中,网站用户行为分析博得了很多的好奇,但好奇背后,人们也为她注入了各种想象:网站用户行为分析能带来哪些商业价值?哪些用户行为是值得关注的?网站用户行为分析是如何辅助产品运营和营销分析的?她能给我们何种启示?

本文结合研究院用户行为实验室在现网运营的门户网站中的实践经验,提炼一些主题应用与大家分享和探讨网站用户行为分析的魅力!

一、网站用户行为分析的价值

网站是一个立体的系统,从不同的角度看过去,得到的是不同的结果,每个点击背后都蕴藏着行为。网站用户行为分析便可通过网络数据剖析人们特定的网络行为,揭示人们内心需求、网站访问量的上升和下降、网站访问的群体细分以及用户群的访问意图。其价值体现在:

1、了解用户在你的网站如何交互:用户在站点上做了些什么?用户来自

哪里?连接方式如何?用户的兴趣是什么?用户很快离开是因为导航

不好么?

2、有助于建立数据驱动的文化,辅助市场运营:判断是否实现了预期目

标,提升ROI;定位忠诚活跃用户以及访问趋势;评估广告宣传效果和

活动推广效果;为专业化的运营支撑提供及时有效的行动建议。

3、优化网站使之更好地实现商业目的:这是网站分析的终极价值,包括

优化网站结构和页面质量、优化流量来源、增强用户体验和满意度,以

及提升最终转化。对于推进网站精细化、差异化运营目标,有助于长期

的客户保持、营销优化和利润最大化。

二、网站用户行为分析过程

网站用户行为通过对目标页面进行插码和日志收集分析,实现了一种对细分流量的定量分析手段。但她不太关注数据的精准性,更关注数据的变化趋势。

第一阶段:流量分析。关注内容包括PV、Hit、UV、Visits、Bounce Rate、驻留时间、进入页面等;

第二阶段:行为分析。关注内容包括点击密度、频次统计、路径分析、目标转化率和来源分析;

第三阶段:优化智能分析。关注内容包括细分用户、忠诚度、活跃度、ROI、渠道影响、兴趣主题等。

三、用户市场领域应用

目前应用广泛的站点类型包括:电子商务、营销站点、内容站点、垂直门户、办公自助等。围绕各自的商业运营目的,网站用户行为分析的目标也有所差异,如电子商务这类网站最终的目标是增加成交量,以带来更多收入,因此分析重点就包括增加网站流量及质量、优化网站结构以提升用户体验和促进用户的转化等;而垂直站点的目标就是提升流量和用户粘性,因此分析重点包括目标用户定位、兴趣热点分析、站点营销推广、路径导航优化等。

我们针对自主移动互联网产品和大型门户站点的现网运营支撑需求,结合用户调研、用户行为挖掘等方法在以下一些应用场景进行了积极尝试,探索得到了用户市场领域的有价值发现。

1、产品体验提升

a) 分析用户点击热点,发掘最佳广告位和最受欢迎版块内容,

增强宣传体验

b) 了解用户使用习惯,优化流程导航和布局优化,增强用户

粘性和页面深度,降低跳出率

2、精准营销推广

a) 监测站外搜索、邮件、跳转、嵌套链接等推广效果,发掘

最佳渠道,提升ROI

b) 解读渠道客户转化/流失原因,辅助市场运营

c) 基于目标用户行为精准推荐,提高业务办理成功率和办理

3、用户市场定位

a) 挖掘用户来源,了解网站用户分布和活跃忠诚程度

b) 细分有价值用户群,描述目标用户画像

c) 发现潜在目标用户

4、内容需求获知

a) 分析用户访问需求,如搜索、浏览、评论、个性化等

b) 挖掘用户兴趣主题偏好分布,刻画不同维度需求

c) 发现意见领袖和内容传播模式

d) 跟踪内容热点,及时有效响应市场需求,提升竞争力

用户偏好分析——理性 or 非理性?

传统西方经济学对偏好的研究是遵循一定的定义和公理体系的。我们将所有可能的(能够实现的和不能够实现的)可供消费者选择的方案定义为选择集X,偏好关系用于定义选择集中任意两个元素(即两个消费选择方案)或由选择集中的元素任意组成的两组元素集合(即两组消费组合选择方案)之间的关系,具体定义如下:

1.如果X

1>>X

2

,则对消费者而言,“X

1

远比X

2

好”;

2.如果X

1~X

2

,则对消费者而言,“X

1

与X

2

差不多,难以取舍”;

3.如果X

1≥X

2

,则对消费者而言,“X

1

比X

2

略好,至少两者一样好”;

基于上述非正式的定义,有如下公理:

公理一:(完备性公理)对于选择集X中任意两个元素或元素集合X

1和X

2

总有上述三种关系之一成立;该公理的经济学解释就是用户总是在不同的选择中做出偏好和倾向性判断的。

公理二:(传递性公理)对于选择集X中的任意三个元素或元素集合X

1,X

2

和X

3,如果X

1

比X

2

好,同时X

2

比X

3

好,则X

1

比X

3

好;该公理的经济学解释就是

用户的消费选择行为是可以推理的,有利于用户做出最优选择。

公理三:(自反性公理)对于选择集中的任意元素或元素集合X,存在X≥X;也就是一项选择至少会和其本身一样好。

但现实中用户基于自身偏好所做出的实际消费行为并不一定都是严格意义上理性的,往往还会受到下列因素的直接影响:

1、外界环境及舆论的影响;

2、从众心理;

3、特定刺激下的冲动;

4、追求特殊意义和价值;

除了严格意义下的理性偏好以及种种原因引起的非理性偏好之外,现实生活中还存在着大量表面看似理性,实际是非理性的消费行为和活动。

在传统的经济学中,一个基本的前提和假设是出于经济活动中的个体是完全理性和自利驱动的,他们会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相关信息来比较全面的评估各种选择在未来的可能性和回报,通过最大化基于自利的期望效用,从而做出选择。但这样的假设与人们实际的经济行为和活动往往是不相符合的,人们的处境、经验阅历、知识水平等各方面的差异,使得人们的决策和选择偏离传统的理性决策模型。

2002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卡尼曼教授便是该领域研究的开创者。他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和解释了符合传统经济学理性人所作的理性自利行为所蕴含的非理性。

卡尼曼教授的贡献在于将心理学研究的成果与经典的经济学问题相结合,并特别研究和探讨了不确定状态下人们的决策和判断的过程,揭示了在不确定条件下人们决策过程中对理性偏离的原因与性质,也指出了这种对传统模型偏离的非理性是有章可循和可预料的,这也就为行为经济学和金融行为学的规范深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用户偏好分析——效用是“因”还是“果”?

波普尔的哲学理论认为,所谓科学必须是可以被证伪的,也就是能够被经验所反驳,即原则上能够被一个或一组可能的观察陈述所证伪(而不是指它们实际上被证伪)。换句话说就是科学不能也不应该在肯定的意义上被建立起来,而应该是在基于经验检验的否定意义上被建立起来。而传统的西方经济学主流理论把“偏好”与“效用”演绎成纯粹的数学公理,使其失去了经验检验的可能,也就是从波普尔理论的意义上失去了科学的基础。现代西方经济学效用理论目前普遍将“效用”看作是“偏好”的一种可利用函数度量的外在表现形式。

国内学者叶航为了重新构建效用理论的经验基础,根据现代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把偏好定义为“在一定外部条件下,能够重复出现并引发某种特定行为倾向的生理或心理上的不平衡状态”,而把效用定义为“随着偏好的满足,行为主体在生理或心理上由不平衡向平衡转化时所产生的一系列表征与感受”;正如实证经验所显示的:如果“偏好”得不到满足,人体内部的平衡系统便会受到破坏,由此造成一系列生理或心理压力,当压力超过一个阈值,人就会产生行为的动机,进而通过一定的行为来实现自己的偏好,以舒缓身心的紧张状态;因此,“偏好”与“效用”可以看作一种行为主体控制自身行为的生理和心理上的负反

馈机制,这一视角不但与现有的效用理论没有冲突,而且恰恰可以为其提供一个坚实的经验基础。(参见叶航:“西方经济学效用范式批判”载《经济学家》2003年第1期)

在用户偏好分析中,效用是指用户从选择并消费相关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心理上所感受到的满足和实际中得到的效果回馈。总效用是指用户在一段特定的时间内选择并消费一定数量的相关产品和服务所得到内在、外在效用的总和。边际效用是指用户在某一时间内增加消费一个单位的产品或服务所增加的效用。

效用的度量和研究主要包括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两方面,基数效用理论认为效用是可以度量和计算的;而序数效用理论是指用户不能清晰的说出自己对某种产品或服务偏好强度的具体大小,即不能说出效用的数值,但是用户可以说出偏好的大小排列顺序,于是可以用这个排列顺序来表示效用和偏好水平的高低。

基于效用理论,我们可以构建能够反映刻画偏好选择所带来的实际效用的效用函数,并可利用效用函数对比效用和偏好的大小或者排序关系。

西方经济学中关于效用理论的发展大致有三条主线贯穿其中:

1、从绝对效用价值论到相对效用价值论;

2、从主观效用价值论但客观效用价值论;

3、从基数效用价值论到序数效用价值论;

同时这三条发展主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相互交织和影响,互为借鉴彼此消长,共同推动着效用理论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发展。

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给用户带来同等程度的效用水平的两种相关产品或服务的各种不同程度和数量上组合的轨迹曲线,该曲线只是直观的表明用户偏好和效用的水平,并不表示偏好和效用的具体数量或数值。由于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的不同的点代表了能够带来相同总效用的不同商品的程度和数量上的组合,因此无差异曲线也可以叫做等效用曲线。不同的用户的无差异曲线反映着他们的不同偏好。

无差异曲线有如下一些特性:

1、在同一坐标系(相同的两种产品或服务)下的多条无差异曲线中,位置较低的无差异曲线代表较低程度的效用水平和偏好水平;

2、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不会相交;

3、无差异曲线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曲线的斜率是负值;

4、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从左至右斜率的绝对值是逐步递减的;

社会研究方法第五版pdf

社会研究方法第五版pdf 《社会研究方法》是美国大学的通用社会学教材,同时它被译成多国文字,是一本具有世界声誉的经典之作二1975年《社会研究方法》初版已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现已出至第11版。《社会研究方法》讨论范围广泛,论述严密,从社会理论基本范式到学科报告撰写,从社会研究的基本概念到各种复杂技术方法,深入浅出,循序渐进,既适合专门研究人员,也是其他相关学科研究人员的必备参考书。 《社会研究方法》是美国大学的通用社会学教材,同时它被译成多国文字,是一本具有世界声誉的经典之作二1975年《社会研究方法》初版已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现已出至第11版。《社会研究方法(第11版)》讨论范围广泛,论述严密,从社会理论基本范式到学科报告撰写,从社会研究的基本概念到各种复杂技术方法,深入浅出,循序渐进,既适合专门研究人员,也是其他相关学科研究人员的必备参考书。 威廉·劳伦斯·纽曼的《社会研究方法》(Social Research Methods)是一部概述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经典之作。近20年来,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内被广泛选作教材,《社会研究方法: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第6版)(英文版)》是其最新修订的第6版的英文版。该书对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进行了全面而均衡的论述,强调了将各种方法综

合运用的益处。书中收录了大量真实社会研究案例,从而帮助学生和读者形象地理解和掌握概念和方法。 全书分5编共16章,分别介绍了理论与方法的关系,方法论的含义,文献检索与学术伦理,定量与定性研究的设计、测量与取样,实验研究,调查研究,非反应式研究、田野研究、历史比较研究,以及如何撰写研究报告等。 《社会研究方法: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第6版)(英文版)》可作为我国高等院校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教育学以及传播学等社会科学专业本科研究方法双语教学课适用教材,也可供专业研究人员参考。

用户研究方法

用户研究方法 先了解用户研究的目的 在互联网领域内,用户研究主要应用于两个方面: 一,对于新产品来说,用户研究一般用来明确用户需求点,帮助设计师选定产品的设计方向; 二,对于已经发布的产品来说,用户研究一般用于发现产品问题,帮助设计师优化产品体验。在这方面,用户研究和交互设计紧密相连,所以你还需要了解一下交互设计的基本知识。 用户研究有很多很多方法,一般从两个维度来区分,一个是定性到定量,比如用户访谈就是定性,而问卷调查就属于定量;前者重视用户行为背后的原因,后者通过数据证明用户的选择。 另外一个维度是态度到行为,比如用户访谈就属于态度,而现场观察就属于行为,从字面上也可以理解,用户访谈是问用户觉得怎么样,现场观察是看用户实际怎么操作。 其中每一种方法比如问卷设计,展开讲又会是一篇长长的文章,具体需要你自己学习了。

由于我刚刚从交互设计转入这个行业,分析这块也学非常粗浅。但同样一份报告,通过不同的分析方法可以得到很多不同的信息,比如通过交叉分析法,可以知道不同年龄段的用户的习惯,蛮好玩的。 刚刚进入这个行业,一知半解,说得不对请指正。 进入这个行业半年之后,体会非常深刻的一点是: 你要非常熟悉产品 如果你要做游戏的用户研究,那你就得熟悉游戏,如果你要做移动产品的用户研究,你要熟悉移动产品。熟悉产品才能深挖背后的原因,调研结果才能落到地上,才能给设计、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否则会飘到天上去。 所以如果你对某一特定类别的产品感兴趣,多花点心思了解一下。既懂用研又熟悉产品的人才是企业亟需的,但这种人实在太少了,如果你能够做到这点,找工作不会是难事。 工作了一段时间有了新的体会,和大家分享一下: 不要被数据蒙蔽了 我们最近做过一个关于浏览器的调研,其中有一个问题是问用户觉得哪个浏览器界面更好看,结果出来的数据跟我们的预期差很远,选择IE的比例也蛮高的的。 经过交叉分析发现,大部分用户选的是他正在用的浏览器,即,用户的选择受了熟悉程度的影响,但仍有部分用户没受此影响,比如猎豹、chrome,认为它们好看的比例远超过了实际在使用它们的比例。

考研教育研究方法知识点整理

教育研究方法知识点整理 一、教育研究概述 (一)教育研究的界说—— 1.教育研究的含义:以发现或发展科学知识体系为导向,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解释、预测和控制,以促进一般化原理、原则的发展; 2.意义:①探索教育规律,以解决重要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导向;②改善教育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的发展和改革;③完善和发展教育理论;增强研究者的研究能力,培养未来教育改革家; 3.教育研究的类型:(1)价值研究与事实研究(2)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3)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二)教育研究的科学化历程—— (1)直觉观察时期:从古希腊至16世纪,在近代科学产生以前,教育研究方法论是在朴素唯物论基础上的直觉观察时期,具有朴素性和自发性的特点;采用观察法以及归纳、演绎和类比的思维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研究并形成理论;辩证法的初步运用以及朴素的系统观; (2)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17世纪至20世纪初,以经验论(培根)和唯理论(笛卡尔,试图将两者结合起来的是康德)两个派别的形成以及实践中重思辨、逻辑和分析为基本特征;采用归纳法和演绎法;心理学思想开始成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理论基础;主张教育要适应自然,并从自然科学中移植“实验方法”;(3)形成独立学科时期:20世纪至20世纪50年代,构成教育研究方法体系的大部分方法是从其它学科移植而来的;教育研究方法理论中的两个基本派别进步

派与传统派、实证的与思辨的、实用的与理论的进一步分道扬镳,各自的发展研究为方法论的发展开拓了新领域;受西方哲学非理性主义、唯科学主义思潮及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影响;教育科学领域内分科的学科研究方法也同时取得显著进展;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还受到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论的和心理学及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两个方面因素的直接影响; (4)现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研究方法的变革: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科学哲学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冲破了对科学理论的静态的逻辑分析,把对方法论的研究同科学发展的历史联系起来;科学对自然和社会的研究越来越广泛、深入;不同学科的相互渗透;科学研究课题的复杂性、综合性在日益加强,科学研究手段日益复杂、精密,科学研究成为集体的、综合的事业; (三)我国教育研究的现状及问题 1.特征:①重经验描述,缺乏理论概括②重先王之道,遵循历史传统③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脱节④思维方式整齐划一、整体直观; 2.现状:①研究的主体在不断地扩大;②研究的范畴在不断拓展;③研究的问题意识增强;④研究角度和方法多元化; 3.存在问题:①多元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没有得到重视;②定性和定量的综合研究不够;③从个人经验出发的感悟性、思辨性研究依旧占据教育研究的主流,应加强科学实证性;④不善于吸收利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 (四)教育研究的主要趋势——①自然化、生态化②综合化(研究方法、研究工具、多变量实验设计)③多文化趋势④现代化;

(完整版)教育研究方法导论笔记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复习笔记 各章节重点难点 4个要点) 1、教育研究的类型 (1)客观性原则:是指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必须尊重事实,一事物的本来面目为依据,反对主观臆测,王子论断。她是科研工作者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创新性原则:指在教育研究中,研究者应该在借鉴和继承前人或他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在教育研究中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观点或结论,产生新的认识,文人们提供新的知识。(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从教育的实践需要和实际情况出发,形成和发展教育科学理论,并努力运用教育科学理论来指导教育实践的研究,以推动教育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向前发展。(4)伦理原则:要求研究者的科研活动应遵循基本的社会道德准则,不侵犯研究对象或研究参与者的权益,避免对其造成身心伤害。 3、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6个) (1)选题阶段 (2)研究设计阶段 (3)搜集资料阶段 (4)整理与分析资料阶段 (5)撰写研究报告阶段 (6)总结与评价阶段 4、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4个) 理论方法(归纳、演绎、类比、分类、比较、分析、综合、概括) 实证方法(观察、问卷、访谈、测量) 实验研究方法(前试验、准实验、真实验) 历史研究方法(文献法(定性)、内容分析法(定量)) 二、教育研究的选题与设计(5个要点) (一)选题的主要来源 1、社会变革和发展对教育研究提出的问题 2、学科理论的深化、拓展或转型中产生的问题 3、研究者个人在教育实践者观察与思考产生的问题 (二)选题的基本要求 1、问题本身要新颖、有研究价值 新颖表现在:(1)课题内容是前人未涉及或者探讨不深入的

(2)课题研究角度不同与以往研究 (3)研究方法上有创新之处 2、问题提出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 3、问题表述必须具体明确 4、问题研究要有可行性 (三)教育研究假设涉及的主要变量 (1)研究假设是研究之前预先设想的、暂时的理论,是对研究课题设想出的一种或几种可能的结论或答案 (2)自变量=刺激变量=输入变量=实验处理,事实严重对实验对象发生影响的因素和实验对象在这些影响下发生变化的因素。 (3)因变量=反应变量=输出变量=实验结果,是通过自变量的作用而产生变化的结果因素,是实验观察和记录的内容。 (4)无关变量=干扰变量,是指除自变量意外,一切可能影响因变量、因而对实验可能起干扰作用的变量。 (四)选择研究对象(抽样) 1、总体、样本和抽样的概念 (1)总体:研究对象的全体。凡是在某一相同性质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体,当它成为突击研究对象时,就叫做总体。 (2)样本:从总体中抽取的、对总体有一定能够代表性的一本分个体,也称为样组。 样本所包含的个体的数量叫样本容量。 (3)抽样:遵循一定的规则,从一个总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一定数量的个体进行研究的过程。目的是用一个样本去得到关于这个总体的信息及一般性结论,从样本的特征推断总体,从而对相应的研究作出结论。 2、抽样方法: (1)简单随机抽样。如抽签、随机数目表,每个个体被抽取的概率均等。简单易行,适用于总体异质性不是很大却样本数较小的情况。当样本规模小时,样本的代表性差一些。 (2)随机系统抽样,也叫等距抽样、机械抽样。先将总体各个观测单位按某一标志排列编号并分成数量相等的组,使组数与样本数相同,然后从每组中依照事先规定的机械次序抽取对象。(抽样比率的计算公式:k=N/n,k为抽样间距,N为总体规模,n为样本规模) (3)分层随机抽样:也成类型抽样,配额抽样。将总体按照一定标准分成若干层次或类型,然后再依据事先确定的样本大小及其各层次类型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提取一定数目的样本单位。 (4)整群随机抽样:抽样的单位不是单个的个体,而是成群的个体。 (5)有意抽样法。即按照研究者一定的目的要求去抽取样本,也叫有偏的抽样。 (五)课题论证的基本内容 1、选题价值论证 2、先关研究文献综述 3、课题研究基本思路论证 4、课题研究步骤、方法及手段论证 5、课题研究可行性论证 三、教育文献检索(4个要点) (一)文献的作用 1、全面正确的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情况,帮助研究人员选定课题和确定研究人员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试卷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培训班试卷(2006) 一、判断/改错题:(6×3=18分) 请判断下列陈述的正、误(用√、×表示,并填入题后的括号内)。如果你认为是错误的或不完整的陈述的话,请务必作简要修改。 1.实证方法的最大特点是注重客观证据,并在研究开始阶段就能够提出尽可能清晰的研究问题。() 2.相比于实验法而言,调查法可以同时考虑众多变量及其相互关系。() 3.人类学(或称人种学)研究方法通常包括数据资料的整理、分析过程,并以获得普遍规律为主要研究目的。() 4.分层抽样由于不是严格的随机抽样,故不要求在每一层中遵循随机的原则。() 5.研究设计的信度指的是所获得的研究结果与预先设计的研究问题之间的相关程度。() 6.在个案研究论文中,对个案特征的详细描述不可省略,但对个案研究结论的推广讨论有时可以缺失。() 二、选择题:(6×2=12分) 请只选择一个你认为最正确的答案。 1.准实验是指 [1]自然实验;[2]被试的分配方式是自然状态; [3]具有多次前测的实验;[4]仅施后测的实验。 2.所罗门四组设计的主要目的是 [1]为了提高实验效率;[2]为了提高实验效度; [3]为了减少抽样误差;[4]为了尊重被试。 3.影响问卷回收率的主要因素是 [1]样本容量;[2]总体的大小; [3]问卷的信度和效度;[4]问卷的长度。 4.田野工作方法研究成果的呈现方式特点往往是 [1]整体的详细的文字叙述;[2]包含定量或半定量分析结果; [3]包含对假说的检验;[4]包含可操作性的变量定义。

5.当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绝对值大于0.8时, [1]可以认为变量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关系; [2]可以认为变量之间存在较弱的因果关系; [3]可以认为变量之间存在较强的因果关系; [4]仍然不一定存在因果关系。 6.比较研究的性质的可以表述为: [1]不同国家之间的比较,以寻找差异之处; [2]不同历史时期之间的比较,以寻找差异之处; [3]不同类型之间的比较,以寻找共同之处; [4]是使用国际资料进行横向研究的特殊研究领域。 三、名词解释(4×10 = 40分) 历史研究,趋势研究,叙事分析,前测,量表, 定额抽样法,样本容量,中值,问卷,假说 四、简答题:(3×10 = 30分) 1.什么叫实验法?实验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主要优越性和局限性是什么? 2.什么叫扎根理论?它有什么特点?与实证方法的关系如何? 3.文献检索与资料收集在一项研究中的联系和不同作用。

用户研究的14个方法

用户研究工作中的14 个经典方法 时间:2013-02-05 02:51 来源:百度商业UED 作者:百度商业UED 历时2 个多月的编撰和设计,# 用研方法传遍中国# 在今天将告一段落; 经过仔细的梳理与总结,@百度商业UED 的用户研究工程师们将用户研究工作中的经典方法一一总结出来,与大家分享讨论,感谢和我们微博互动的同学们,也欢迎更多对用户体验感兴趣的同学加入讨论,大家共同努力、共同进步! 1 、【眼动& 脑电研究】将眼动仪和脑电设备联机同步,可以知道用户是如何看的,以及当时的心理活动。

[眼动&脑电研究】 V眼动研究是用户研究常用的方法,但是数据比较单一.需要结合其他数据进行解转* 2. 脑电记录仪能记录太脑的活动.其含有犬■的心理倍息、以不同的诅形反映岀来. 3*適过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将大脑夏杂的电信号转化为一垂简单前曲 堆.可収抿据这条曲线来解谏用户的”奠实想济”? 2、【可用性测试】想知道可用测试是什么?可用性测试的目的&作用?适用的场景?测试所需的人数?

【可用性测试】 ft 么是可曲性测试? 可用性臭“轻宦的用户枉特進的?用.有效即、画豪的彊用产昂这到轻罡的冃择” 可fflrtwitfi 让用户夜一定iSiTflEffl 严品.由国阳桂工程沁打用户的構件醴旌、 零进持規察' 记堆和攜豐.以此搖评洁产品的闻用性网駁? 可用性测试的作用与目的? 炭现用户在使用产品时需求、偏好、岛点、路径、习惯等t 为进一步 设计提供思路.节言开发成本石 可用性测试需要多少人? 一股fW 况下,6个测试帛户大约可发现8典的可用性冋題,个 测试用户即可* 3、【信噪比原则】 如何清晰的为用户呈现信息 ?如何降低信息噪音,突出美妙的主旋律 正确识别信息噪音,有效降低噪音,传递清爽的用户体验 puhcj SE 世zp a 亡专 d

教育研究方法背诵笔记

教育研究方法背诵笔记 教育研究方法 一、教育研究概述 (一)教育研究的界说——1.教育研究的含义:以发现或发展科学知识体系为导向,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解释、预测和控制,以促进一般化原理、原则的发展;2.意义:①探索教育规律,以解决重要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导向;②改善教育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的发展和改革;③完善和发展教育理论;增强研究者的研究能力,培养未来教育改革家;3.教育研究的类型:(1)价值研究与事实研究(2)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3)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二)教育研究的科学化历程——(1)直觉观察时期:从古希腊至16世纪,在近代科学产生以前,教育研究方法论是在朴素唯物论基础上的直觉观察时期,具有朴素性和自发性的特点;采用观察法以及归纳、演绎和类比的思维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研究并形成理论;辩证法的初步运用以及朴素的系统观;(2)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17世纪至20世纪初,以经验论(培根)和唯理论(笛卡尔,试图将两者结合起来的是康德)两个派别的形成以及实践中重思辨、逻辑和分析为基本特征;采用归纳法和演绎法;心理学思想开始成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理论基础;主张教育要适应自然,并从自然科学中移植“实验方法”;(3)形成独立学科时期:20世纪至20世纪50年代,构成教育研究方法体系的大部分方法是从其它学科移植而来的;教育研究方法理论中的两个基本派别进步派与传统派、实证的与思辨的、实用的与理论的进一步分道扬镳,各自的发展研究为方法论的发展开拓了新领域;受西方哲学非理性主义、唯科学主义思潮及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影响;教育科学领域内分科的学科研究方法也同时取得显著进展;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还受到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论的和心理学及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两个方面因素的直接影响;(4)现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研究方法的变革: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科学哲学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冲破了对科学理论的静态的逻辑分析,把对方法论的研究同科学发展的历史联系起来;科学对自然和社会的研究越来越广泛、深入;不同学科的相互渗透;科学研究课题的复杂性、综合性在日益加强,科学研究手段日益复杂、精密,科学研究成为集体的、综合的事业; (三)我国教育研究的现状及问题——1.特征:①重经验描述,缺乏理论概括②重先王之道,遵循历史传统③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脱节④思维方式整齐划一、整体直观;2.现状:①研究的主体在不断地扩大;②研究的范畴在不断拓展;③研究的问题意识增强;④研究角度和方法多元化;3.存在问题:①多元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没有得到重视;②定性和定量的综合研究不够;③从个人经验出发的感悟性、思辨性研究依旧占据教育研究的主流,应加强科学实证性;④不善于吸收利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 (四)教育研究的主要趋势——①自然化、生态化②综合化(研究方法、研究工具、多变量实验设计)③多文化趋势④现代化;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袁振国主译资料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笔记,袁振国主译第一章教育研究的性质和特征 第一节教育研究的性质 一、研究的经验本质 二、研究的系统过程 三、教育研究的效度(结果的精确性和推广性) 四、教育研究的信度(研究的可重复性) 五、研究范式的多样性 第二节教育研究的分类 一、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目的不同) 二、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方法不同) 三、一般研究方法 第三节理论的作用 第四节研究过程中的活动 一、确定研究问题 二、收集资料 三、分析 四、总结结果和得出结论 第二章研究问题的确定 第一节研究问题的选择 第二节研究问题的陈述 一、常量、变量和操作性定义 二、假设与问题的陈述 三、假设的种类和形式 第三章查阅文献 第一节文献检索

第二节查阅文献活动 一、信息来源 二、图书馆 三、期刊文献 四、索引和摘要 五、教育资源信息中心(ERIC) 六、元分析报告 七、《教育研究评论》 八、论文 九、辞书 第三节运用计算机检索数据库第四节为文献综述选择研究资料第五节筛选和总结信息 一、摘要或小结 二、组织信息 第六节解释和利用信息 一、批判性阅读 二、写综述 三、参考文献 四、准备文献目录 第四章交流研究成果 第一节研究计划的主要组成部分 一、问题的确定 二、文献综述 三、方法或步骤 四、研究的意义

五、研究计划的其他部分 第二节研究报告的主要组成部分 一、导言,包括对问题的陈述 二、文献综述 三、方法或步骤 第三节研究报告的其他部分 一、摘要 二、参考文献和文献目录 三、附录 第四节研究报告的通稿 第五节会议论文指南 第六节在论文委员会上的论文答辩第五章评价研究报告 第一节报告中的错误和缺点的类型第二节对研究报告主要部分的评价 一、绪论 二、文献综述 三、方法或步骤 四、结果 五、结论、建议和启示 第三节评价报告时的总体印象 第四节期刊的审稿过程 一、提出的审稿意见 二、发表标准 第五节对研究计划的评价 第六章定量研究的研究设计

用户研究方法概述

用户研究方法概述 用户研究的方法和工具众多。本文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对用户研究方法进行划分,并给出了一些常见的用户研究方法的概念和使用范围。 1. 用户研究的态度研究方法和行为研究方法 态度研究的目的通常是理解或者获知用户使用产品的目标和观点。用户使用产品的目标揭示了用户使用产品的原因,以及用户想通过产品实现的价值;用户使用产品的观点透露了用户使用产品后的感受。常用的用户态度研究方法有深度访谈、焦点小组、卡片分类、参与式设计、问卷调查(CATI、CAPI、CLT等)。 行为研究的目的通常是通过跟踪/收集用户的产品使用数据来了解用户实际使用行为,并发现问题。与用户的态度相比,用户的实际行为能显示出更多与用户有关的信息,是用户真实使用情况的表现,同时也显示用户在使用产品时的普遍倾向。常用的用户行为研究方法包括现场观察研究方法、实验室可用性测试方法、数据挖掘方法(例如兴趣偏好挖掘、行为轨迹挖掘、行为趋势预测等)。 2. 用户研究的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 定性研究是从小规模的样本量中发现新事物的方法,通过与少数用户(例如10到20个)的互动来得到新想法或揭示以前未知的问题。定性研究的一般性目的是解释用户行为的原因,发掘用户的新见解。常见的定性研究方法包括深度访谈、焦点小组、卡片分类、参与式设计、现场观察研究方法和实验室可用性测试方法等。 定量研究是用大量样本来测试和证明观点的方法,通过分析大量数据,找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趋势,从而映射出全部用户的真实情况。定量研究可帮助验证通过定性研究发现的假设。常见的定量研究方法则主要是前面提到的问卷调查方法和数据挖掘方法。 3. 用户研究的显意识方法和潜意识方法 前面1和2提到的用户研究方法绝大多数属于显意识的研究方法,不再赘述。现在已经开始有学者研究潜意识的用户研究方法,其基本观点是用户的行为只有5%是由显意识决定的,剩下95%是由潜意识决定的(可能有些夸张)。潜意识研究方法包括隐喻引诱技术、图片投射技术、内隐测量方法等。目前这些潜意识的

社会研究方法复习题

社会研究方法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归纳与演绎:科学要运用归纳和演绎两套逻辑体系。归纳是从经验观察出发,通过对大 量现象的观察概括出具有普遍性或一般性的结论。演绎是从一般原理或理论出发,通过逻辑推理来解释具体的事件或现象。也可以说,归纳是从特殊到一般、从个性到共性、从具体到抽象、从经验到结论,而演绎则相反。 2.假设检验逻辑:波普提出的假设检验法是由归纳和演绎这两种逻辑构成的,它有助于克 服两者的局限性。假设检验法是从理论推导出研究假设,然后通过观察来检验假设,假设如果被证实,就可以对被观察到的具体现象做出有效的理论解释;假设如果被证伪,就要对理论做出修正或推翻原有理论、发展新理论。 3.横剖研究:是在某一个时间对研究对象进行横断面的研究。所谓横断面是指研究对象的 不同类型在某一时点所构成的全貌。(如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地区的人在某一时间对政治体制改革的各种意见和态度。) 4.纵贯研究:是在不同时点或较长的时期内观察和研究社会现象。(纵贯研究包括三种类 型:趋势研究、同期群研究、追踪研究) 5.实地研究:是不带假设直接到社会生活中去收集资料,然后依靠研究者本人的理解和抽 象概括从经验资料中得出一般性的结论。 6.个案研究:个案调查是从研究对象中选取一个或几个个体(如个人、家庭、企业、社区、 班组等)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它的主要作用是详细描述某一具体对象的全貌,了解事物发展、变化的全貌。 7.参与观察:参与观察一般与实地研究相联系。它是在自然场所里进行的直接的观察,而 且多采取无结构观察的形式。 8.间接观察:是通过某些中介物来观测调查对象;这类似于测量学中的“三角测量”,即 分别通过直线和折线来确定某一点的确切位置;并比较各种不同途径的结果来检验各种方法的有效性。(包括两种类型:物质痕迹观察和行为标志观察) 9.结构式访谈(标准化访问):结构式访谈是一种定量研究方法。这种访谈的访问物件必 须按照统一的标准和方法选取,一般采用机率抽样。访问的过程也是高度标准化的,即对所有被访问者提出的问题,提问的次序和方式,以及对被访者回答的记录方式等是完全统一的。 10.深度访谈(临床式访问):为搜集个人特定经验(例如偷盗、吸毒、自杀)的过程及其 动机和情感资料所做的访问。后广泛运用于对一般人的个人生活史及有关个人行为、动机、态度等的深入调查中。 11.信度与效度:信度是指测量数据与结论的可靠性程度,即测量工具能否有稳定地测量到 它要测量的事项的程度。也就是说信度是对测量的稳定性与一致性而言的。 效度是正确性的程度,即测量工具确能测出其所要测量的特制的程度。效度越高,即表示测量结果越能显示其所要测量的对象的真正特征。效度是任何科学的测量工具必须具备的条件。 12.调查研究:指采用问卷调查等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从调查对象收集资料, 并通过资料的统计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规律的社会研究方法。 13.问卷法:由一系列问题构成的调查表收集资料以测量人的行为和态度的心理学基本研究 方法之一。 14.测量:是社会研究的重要环节,实证研究实际上是对社会现象进行观察与测量。在社会 研究中,所谓测量就是对所确定的研究内容或调查指标进行有效的观测与量度。具体地

《用户调研用户研究方法与规范》

《用户调研用户研究方法与规范》 产品留存上不来了,或者说产品新上线了一个功能,但是最终的效果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好。这个时候,老板可能会说,我们做一次用户调研吧,了解用户到底想要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真正做好用户调研这件事情,才能从用户的口中了解更多更有用的信息,从用户的视角帮忙我们更好地完善产品,提升产品的数据指标。关于用户调研,主要会从以下几个部分入手,如下图: 这过程中,我会重点和大家分享下关于问卷设计的一些思考,欢迎大家多多指教。

一、明确调研目的 对于运营来说,调研一定是奔着解决或者找到某个问题发生的原因去的。 可能是产品留存率不高,也有可能用户付费率不高,也有可能用户对于某个功能完全无感,导致最终结果与预期偏差较大,于是为了找到某个问题出现的原因,甚至找到解决某个问题的办法,这个时候有些运营就会选择用户调研的方式去了解用户某个行为背后的深度原因。 而这些问题,一定是从运营数据出来的,从数据中结合用户行为去分析数据可能出现的原因。现在心里做一些预设,后续在用户调研中在针对用户去做深入的调研访谈。 二、确定调研对象,方式 明确调研目的之后,接下来就是明确调研对象和方式了,明确这些之后,我们才能更好地去做针对性的调研,找到出现问题的真正原因。比如某一款产品的3天留存率一直不高,第2天到第3天的时候,从数据折线图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急剧下降的拐点。所以针对3日留存率这个

问题,我们确定我们的调研对是2日活跃但3日不活跃用户,找到用户在第3天流失掉的原因:是没有找到产品的Aha时刻,还是其他什么原因? 如果我们需要针对一款新产品去做用户调研的话,也是根据新产品的目标用户去做筛选,找到潜在目标用户,了解潜在目标用户的真正需求。接下来应该明确调研的方式了,是选择线上问卷,电话访谈,还是深入面对面访谈的方式?这3种调研方式各有各有的好,各有各的弊端,根据现实情况去选择即可。访谈效果依次是面对面访谈>电话访谈>线上问卷,而访谈的操作难度则是完全相反的。一般来说,面对面深入访谈一般发生在产品初期,这个时候对于产品的定位,以及用户的痛点都不太明确,需要通过这样的方式更好地去了解这些用户的需求,更好地将产品包装给用户。 三、设计调研问卷 这个部分是最重要的一部分,甚至也是决定一个用户调研是否成功的关键。一般来说,如果是网上的针对所有人的问卷,那么这一套问卷一定是针对目标用户逐一筛选,往下漏的一个过程,比如想针对一款工具产品调研用户留存差的原因,首先需要明确用户是否是工具产品大类的目标用户,其次是用户是否是该工具产品的用户,从大到小,逐一筛选。不过如果都是在自己产品内,或者针对自己的用户去做调研,那么就不存在上边的筛选过程。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裴娣娜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裴娣娜著)树图 第 一 章教育研究方法的概述第一 节 教育 科学 研究 方法 的界 说 教育研究的 含义 教育研究是以发现或发展科学知识体系为导向,通过对教育现象的 解释、预测和控制,以促进一般化原理、原则的发展的过程。 教育研究方 法的含义 教育研究方法是按照某种途径,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教 育研究和构建教育理论的方式。它是以教育现象为对象,以科学方 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以获得教育科学规律性知识为目 标的一整套系统研究过程 教育科学研 究方法的特 点 ①研究目的在于探索教育规律,以解决重要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 为导向。 ②有科学假设和对研究问题的陈述,研究的问题有明确的目标和可 供检查的指标。 ③有科学的研究设计,准确系统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并搜集可靠的 资料数据。 ④强调方法的科学性:它是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遵循一定的科学 研究程序,有目的、有计划的认识活动。因此,方法本身是可辨认 的,运用过程和研究结果是可检验的,研究结果要回到实践中检验。 ⑤创造性:对原有的理论体系、思维方式及研究方法有所突破,这 是研究最重要的特点。 教育科学研 究区别于自 然科学、思维 科学研究的 独特性 ①带有很强的综合性和整体性。 ②研究的周期较长。 ③针对性、实践性强。 ④教育科研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积极参与,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教育科学研 究方法和方 法论涉及到 的主要课题 1.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原理,基本过程,结构模式,研究程序、方 法、手段以及应遵循的逻辑和方法论规则 2.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体系的建立,各类方法的含义、理论基础、 操作步骤、适用范围以及使用时应考虑的条件。 3.教育理论的形式化、证明和评价的一般认识论原理 4.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新方法的内容、特点以及在教育 研究中的应用

产品各个阶段的用户研究

产品各个阶段的用户研究. 第一阶段:产品策略研究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分析用户趋势和细分用户群体。对于分析用户趋势,是指从宏观视角整体了解用户、市场及技术等方面的发展与变化趋势,明确未来发展的机会点,主要采用的方法是案头研究。细分用户群则是为了准确掌握各细分用户群的态度和行为特征,为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用户研究建立一致的用户细分基础,主要采用的方法有深访、座谈会、数据分析和挖掘方法(聚类分析、回归分析等)。 第二阶段:产品概念生成和概念评估阶段。首先是分析目标市场现状,即针对某细分用户群作针对性的深入研究,了解目标用户群当前所处的总体市场环境、用户发展现状、竞争态势和国内外实践经验和成功案例,为下一步的需求挖掘和概念测试提供指导性的信息参考,采用的主要方法是案头研究。然后是挖掘用户需求,即深入了解细分用户群对产品的需求,挖掘潜在需求,发现未被满足的需求,确定典型目标人群的需求特征,选择具有一定潜力和可行性的需求关注点,为生成新的产品概念提供用户需求信息,采用的主要方法是座谈会、问卷调查等。第三是评估产品概念,即深入了解用户对概念的评价、反馈和期望,从用户侧获取产品概念设计和优化的方向,评估和筛选出具有市场潜力的产品概念,同样是采用座谈会、问卷调查等方法。最后是识别目标用户,即建立目标用户识别的模型,从内部海量用户数据中去发现新产品概念面向的目标用户,分析目标用户的特征,主要是采用内部数据分析和挖掘的方法(如分类、预测等方法)。 第三阶段:产品设计和评估阶段。首先是要了解用户对产品设计的期望和要求,为产品设计提供参考,以保证产品的原型和成品设计过程以用户为中心,并符合用户预期,完成产品原型设计,主要采用的方法是卡片分类、参与式设计、用户体验测试(如眼动跟踪等)。其次是评估产品原型,即产品设计的初始原型完成之后,从用户角度评价产品原型及其可用性,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解决方案,为产品原型的迭代优化提供方向,主要采用的方法是专家评审和可用性测试。 第四阶段:产品测试与试商用阶段。本阶段的主要目的是了解产品试用的反馈,了解或发现用户使用行为特征及使用障碍,总结归纳用户的使用习惯或偏好,为产品正式商用前的产品改进提供重要的用户反馈信息,确保产品的功能、界面、

用户分析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 文献法是指通过已有文献来获得信息,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法一般用于项目前期研究的假设和后期结果的解释。 访谈法 由访谈员和被访对象采取一对一的方式,依据于事先准备好的访谈提纲进行交谈,以检验行为和态度之间的关系,探讨原因、评价和反馈意见。 1.入户访谈:观察和了解产品的、使用环境、使用习惯、用户需求等。 2.定点预约访谈:面对面深度了解用户的行为和态度之间的关系、获得某些启发性的信息。 3.电话访谈,通过电话和用户进行交流,了解用户的态度和需求。 问卷法 问卷法是以书面形式向被访人提出问题,并要求被访人以书面或口头形式回答,来进行资料搜集的一种方法。它具有简明、通俗、客观、真实、反馈快、保密性好等特点,可以在较大范围内同时使用于众多被访人,因此能在较短时间内搜集到大量的数据。 1.街头拦截访问是一种常用的定量问卷调查方法,这种方法相对简单,超市、写字楼、街面、车站、停车场等公共场所均可进行这样的访问。 2.电话调查主要是通过电话,与被访者进行信息交流,从而达到资料收集的目的。 3.网络调查,指将问卷或相关资料以电子问卷形式传递给被访者,由被访者填写并将电子问卷发回的方法。与传统调查方式比较,网络调查在组织实施、信息采集、信息处理、调查效果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4.邮寄调查,指将调查的问卷及相关资料寄给被访者,由被访者根据要求填写问卷并寄回的方法。可以扩大调查范围,增加样本量,减少访问员的劳务费,可以对较敏感或隐私问题进行调查。 焦点小组 焦点小组是一种定性的调查方法,5-9 人为一组。在一名专业主持人的引导下对某个主题或者概念进行深入的讨论,说出他们的与主题相关的感受、态度以及意见。 焦点小组通常用于产品功能的讨论、工作流程的模拟、用户需求的发现、用户界面的结构设计和交互设计、产品的原型的接受度测试、用户模型的建立等。 特点: λ可以以很低的成本接触到大量的用户群体, λ对目标市场的情况更加了解,知道他们在想什么,他们想要什么 λ只能收集到用户对概念和创意的想法,并不知道他们是否使用得好 小组间的交流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想法会在小组里交流碰撞并深入发展,从而激发新的意见产生;另一方面,这些想法和意见并不十分可信,小组里较为强势的人会影响其他人发表他们的意见。 焦点小组应该在下列情况下使用: λ如果项目着手较早 λ如果你对你的目标市场几乎一无所知 λ如果你想深化新创意,却不确定反响会如何 原型制作(Prototyping) 原型(Prototype)是指一个仿制品或者工作模型,通常是指不存在的系统。它能够体现产品功能和交互的某些特点,并能够实现部分或全部功能的设计实体。原型制作的分类可以分为:低保真(lo-fi)、中保真(mi-fi)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裴娣娜版)笔记(完美打印版)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的基本内容 *内容主要有四部分组成: *教育研究的基本理论(教育研究的基本概念、意义、种类、功用;教育研究的方法论;教育研究的设计等。)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等) *教育研究结果的统计分析(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教育研究论文和报告的撰写 第一章教育科学研究概述 第一节教育科学研究的概念、对象与特性 一、科学研究 (一)科学 对科学的理解主要有三种: 其一,将科学与技术联系起来,认为科学就是尖端技术;其二,将科学定义为“一切系统的、有组织的、正确的知识体系”;其三,认为科学就是数学、化学、物理学等现有的学科。 科学是从确定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规律这一目的出发,通过观察、调查和实验而得到的系统的知识。 (二)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是一种认识过程,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采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自然和社会现象,探索客观真理,并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 二、教育科学研究 教育科学研究是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教育领域的各种关系、现象和问题进行研究,从而揭示教育现象本质和客观规律的创造性实践活动。 三,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和特性 (一)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 其一、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人; 其二、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现象及其规律; 其三、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存在。所谓教育存在包括两个方面的存在,一是实践形态的存在,一是理论形态的存在; 其四、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研究者所意识到或预见到了的教育问题。 叶澜教授在《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一书中对于教育研究对象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认为“教育存在”具有三种形态:教育活动型存在、教育观念型存在、教育反思型存在。 (二)教育科学研究对象的特性 叶澜在她的《教育研究及其方法》一书中将教育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概括为六点: 1、教育系统的人为性; 2、教育系统的实践性; 3、教育系统中主客体的复合性; 4、教育系统结构的层次性; 5、教育系统的自控性和它控性; 6、教育系统效果的滞后性和隐蔽性。 杨小微主编的《教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一书中将教育研究对象界定为教育问题 教育问题的基本特征概括为四点: 1、教育问题的复杂性;2、教育问题的整合性; 3、教育问题的二难性;4、教育问题的开放性。 四、教育科学研究的特性 1、复杂性 2、实践性 3、准控性 第二节教育科学研究的种类与功能 一、教育科学研究的种类 (一)以教育实践活动的范围和层次来分类,可分为宏观研究,中观研究和微观研究。 1、宏观研究(macroscopic research)2、中观研究3、微观研究(microcosmic research) (二)以教育研究的目的来分类,可分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 1、理论研究(Theoretical Research)2、应用研究(Applied Research)。 (三)以时间为标准分类,可分为历史研究、现状研究和预测研究 1、历史研究(Historical Research)2、现状研究3、预测研究(Prediction Research) (四)依据研究资料的性质分类,可分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 1、定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 (1)定性研究主要是描述性的说明。 (2)定性研究倾向于对资料进行归纳分析。

质性研究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概论

質性研究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概論 田秀蘭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授 一、質性研究的特徵 1.自然性的探問 2.研究者本身為資料蒐集的重要工具 3.歸納的資料分析方式 4.研究參與者有一定程度的主動與積極 5.完整的觀點 6.質性的資料 7.個人性的接觸與洞察 8.過程導向 9.獨特性的覺察 10.著重研究參與者的觀點及意義 11.對情境的覺察 12.研究設計有彈性 13.研究樣本也有彈性 14.研究者使用多層面且互動式的複雜推理 15.強調反思 16.增能(empowerment)也可以被視為是研究目標 17.以建構取向為知識論基礎 18.研究結果也許是逐漸浮現而非之前的臆測

質性研究的優勢 ?詳盡且有足夠的深度,能看到標準化測驗所看不到的現象?開放性,能發展新的理論,找出過去文獻或研究所忽略的現 象 ?協助人們從更廣的視野看待研究及世界而不會侷限於過去所 得研究發現 ?可以避免主觀先見質性研究的弱勢 ?較不容易形成普遍性的解論或通則 ?較不容易進行有系統的比較 ?有些時候會與研究者個人風格及技巧有關 ?對所參與的情境容易形成影響,甚至改變。 二、為何進行質性研究? 1.研究題目性質適合以質性研究方式來進行(回答How或What的問題) 2.研究主題需以探究方式進行(exploration) 3.研究主題需呈現較細膩的觀點(detailed view) 4.必須在自然情境下進行研究(natural setting) 5.研究興趣強調個人的主觀觀點(personal viewpoint, “I….”) 6.能夠有足夠的時間或資源進行文本資料的分析(text information) 7.個人性、實務性、學術性三種不同的目的(Maxwell, 2005)。個人性目的 是可以被接受的,然而需注意結果的分析與解釋,過程中個人的熱誠是 夠的,但容易形成偏誤的可能性也比較高。 三、質性研究的歷史發展(陳向明,p.34~) (一) 質性研究歷史淵源 1.民族誌的發展 2.社會學領域的發展 3.自我反省意識的覺醒

研究方法文献综述

1.决策影响因素(庞湃,2008) 1.1个人特征影响 餐饮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也受个人特征的影响,其中比较重要的是个人的经济收入、年龄、生活方式和职业等。经济收入是影响宾馆餐饮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正常情况下,一个人的经济状况取决于他的职业、文化水平,家庭负担等等因素,这些因素在决定一个人属于高收入还是低收入群体时,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经济因素直接影响到宾馆餐饮消费需要的心理、兴趣和表露于外的个人行为而价值观念和职业阶层,也是影响人们消费结构的重要因素。 1.2心理因素影响 一个人的购买选择受到四种主要心理因素的影响,即动机、知觉、学习以及信念和态度。动机是一种需要,它能够及时引导人们去探求满足需要的目标。而知觉取决于物质刺激物的特征,同时也依赖于刺激物同周围环境关系以及个人所处的状况。人们通过行为和学习,获得自己的信念和态度。而消费者的信念和态度反过来又会影响其购买行为。综上所述,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素很多。一个人的选择是文化、社会、个人和心理因素之间共同影响和作用的结果。其中很多因素是无法改变的。但是,这些因素在识别哪些消费者对餐馆和食品有兴趣,他们的购买动机和购买习惯等方面很有用处。其他因素则受到营销人员的影响,并提示餐馆如何开发菜肴,制定价格、创造适宜的用餐环境,以便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1.3社会因素 消费者的宾馆餐饮消费行为同样也受到一系列社会因素影响,主要是相关群体、家庭和社会角色与地位。相关群体是指那些对消费者行为准则有参考价值的群体,这些群体或多或少地对消费者的宾馆餐饮消费行为具有一定的影响。相关群体往往能使消费者的行为规范化和强化。相关群体对消费者作用有两种:一是能为消费者提供规范化的行为准则;二是为消费者提供比较参照物。 2. 消费者消费心理(徐宏图,金声琅) 2.1 餐饮业消费者消费心理的共性 2.1.1 求卫生的心理需要 (1)环境卫生(2)食品卫生(3)餐具卫生 2.1.2 求美的心理需要 (1)餐厅的形象美(2)餐厅工作人员的形象美(3)食品的形象美(4)食器的形象美 2.1.3 求尊重心理需要 (1)领座恰当(2)微笑常展(3)尊重习俗(4)语言亲切 2.1.4 求知心理需要 (1)介绍食品名称、营养价值、典故等知识(2)对名菜的优美造型拍照留念2.1.5 求快心理需要 (1)常备快餐(2)可先上安客茶(3)简便手续(4)及时结帐 2.2 餐饮业消费者消费心理的区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