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谈反问句的意义和作用

合集下载

反问句在语言表达上的作用

反问句在语言表达上的作用

反问句在语言表达上的作用反问句是一种只要在句末添加一个问号就能将称为反问句的特殊句式转变形式的语言。

反问句是一种很普遍的句式,它可以被用在日常交流中,以及作为作家和说话者在写作和演讲中使用的特殊语句。

但是,反问句有多么重要,以及它的确切作用是什么呢?本文将讨论反问句在语言表达上的重要作用。

首先,反问句可以用来强调某个话语的意义。

反问句可以强调一个句子中特定的单词或短语,从而使句子整体获得更明确的强调和重点。

例如,可以改写正面语句“你早上好”为反问句“你怎么样?”这样,句子的重点就从“你”转移到“好”的概念上。

此外,反问句还可以用来表达不同程度的惊讶、怀疑或纠正他人的观点。

反问句采用的最常见的句式就是“答应我说,?”或“难道你不明白?”这样的话语,可以用来表达句子的作者很质疑他人的观点或把握还不够稳固。

在辩论中,反问句则可以用于要求对方说明自己所站立的观点。

此外,还可以用反问句来表达许多不同的情绪,比如客气、安慰或轻蔑等。

此外,反问句还可以用来表达赞赏。

反问句的使用对于支持或肯定他人的观点尤其有用,可以用反问句来回答朋友或同事的观点,表达自己的肯定。

例如,可以回答朋友“今天真是一个美好的一天”,用反问句“不错?”来表示肯定。

最后,反问句还可以用来表达某种特殊的语气,比如礼貌、客气、迷惑或尊重等。

一些普遍用于表示礼貌的反问句可以用来展现主人的有礼,或表达有效的尊重。

例如,用反问句“请问您有可能接受这个提议吗?”来代替礼貌的“您能接受这个提议吗?”,这将表达出更多的尊重。

综上所述,反问句可以用来表达不同的语言表达,比如强调、怀疑、赞扬、表达情绪和礼貌等。

反问句的使用可以帮助说话者或写作者更充分地表达他们的想法,从而更有效地传达句子的意思。

在使用反问句时,需要仔细认真地思考,以便可以更好地理解句子的作者意图,更好地传达语言表达。

反问的作用是什么

反问的作用是什么

反问的作用是什么意思就是把答案藏在问题里,且答案是唯一的,也是肯定的(明知故问)。

反问句结尾时正常情况下用问号,而有些特定的句子也可以用感叹号。

反问句分为肯定反问句和否定反问句。

肯定反问句表示否定的意思,否定反问句表示肯定的意思。

质问的促进作用就是强化语气,把本来已确定的思想整体表现得更加独特、猛烈。

反问句式不但比通常陈述句语气更为有力,而且感情色彩更为独特。

反问句,就是明知故问,一般由陈述句改变而来,句子中充满了说话人的充沛强烈的感情,或肯定或否定,且只问不答。

例句1.当土夫子,难道就不需要文化知识了吗?——强调当土夫子也需要文化知识。

2."那怎么就是一样的呢?"——骂人者在特别强调那就是不一样的。

3.难道我们能浪费时间吗?——强调要珍惜时间,突出时间的重要性。

4你们怎能毁坏环境呢?——特别强调必须保护环境。

5.你们怎么能不承认错误呢?——强调要勇于承认错误。

6.你们怎么能够不回家呢?——特别强调不能不回家。

7.在列夫·托尔斯泰写的《穷人》这篇文章中“得把他们抱过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意思就是说同死人待在一起不行,感叹号表示极度强调。

8.晚了也得回去,怎么可以逃课?——《城南旧事》(林海音)9.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的吗?10.这就是多么深刻的教导啊!难道不应该我们永远牢记吗?11.你如果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会做吗?——强调上课不认真你就不会做作业。

12.为什么不回去问问奇妙海螺呢?——特别强调你必须回去反问奇妙海螺。

《海绵宝宝》13.报纸没有这么大的魔力吗?——强调报纸有这么大的魔力。

14.难道我们不必须自学他的精神吗?——特别强调我们该回去自学他的精神。

特点通常反问句就是陈述句的更新,就是为了特别强调语气。

如:那怎么是一样的呢?这个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就是:那是不一样的。

相比之下,前一个句子语气就强烈多了。

什么是反问句

什么是反问句

反问句就是用疑问的句式,表达肯定的观点。反问句表面看来是疑问的形式,但实际上表达
的是肯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之中。反问的形式比一般的陈述句语气更加强烈,更能引起
人们的深思与反思。反问句是修辞手法中的一种。具体如下:

1、就是把答案藏在问题里,且答案是唯一的,也是肯定的(明知故问)。
2、反问句结尾时正常情况下用问号,而有些特殊的句子也可以用感叹号。
3、反问句分为肯定反问句和否定反问句。肯定反问句表示否定的意思,否定反问句表示肯
定的意思。

4、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把本来已确定的思想表现得更加鲜明、强烈。反问句式不但比一
般陈述句语气更为有力,而且感情色彩更为鲜明。

5、反问句,就是明知故问,一般由陈述句改变而来,句子中充满了说话人的充沛强烈的感
情,或肯定或否定,且只问不答。扩展资料反问句与疑问区的区别:1、疑问句是一种句式,
在向对方发问,不知道答案,需要对方来回答。例如:你今天几点起床的?2、反问句是一
种修辞方法,是用反诘的语气表达一个肯定的意思,答案已经蕴涵在问句中了,不需要对方
来回答。也就是明知故问。这类句式常和“难道”、“怎么”等反问词联接。例如:你怎么
能这样呢?(意思是你不能这样。)3、为了引起别人注意,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故意先提
出问题,自己提问自己回答,就叫做反问句。

反问修辞作用

反问修辞作用

反问修辞作用
你有没有想过,我们平时说话的时候,为什么有时候会用反问句呢?其实啊,反问句的作用可大着呢!它能让我们的话更有说服力,更能引起别人的注意。

比如说,你跟朋友说“今天天气真好,我们去公园怎么样?”这样说完,朋友可能还没什么反应。

但是,如果你用反问句来说,“今天天气这么好,我们去公园不好吗?”这样的话,朋友可能就会觉得,嗯,天气确实是很好,我们去公园是个不错的选择。

你看,这就是反问句的威力所在。

再比如,你在工作中,需要向同事解释一个事情的时候,你可以说“这个项目的截止日期是下周一,我们需要尽快完成。

”这样说完,同事可能还在想,为什么要尽快完成呢?但是,如果你用反问句来说,“这个项目的截止日期是下周一,我们不应该尽快完成吗?”这样的话,同事就会明白,哦,原来截止日期这么紧,我们确实需要加快速度。

你看,这就是反问句的另一个作用,它能让我们更容易达成共识。

所以,下次当你说话的时候,不妨试试用反问句,让你的话更有力量,更有效果。

反问句

反问句

定义1、反问句就是用疑问的句式,表达肯定的观点。

反问句表面看来是疑问的形式,但实际上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之中。

反问的形式比一般的陈述句语气更强,更能引起人们的思考。

答案藏在问题里,且答案是唯一的,也是肯定的(明知故问)。

一般由陈述句改变而来,句子中充满了说话人的充沛强烈的感情,或肯定或否定,且只问不答。

2、反问句结尾时正常情况下用问号,而有些特殊的句子也可以用感叹号。

3、反问句分为肯定反问句和否定反问句。

肯定反问句表示否定的意思,否定反问句表示肯定的意思。

4、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把本来已确定的思想表现得更加鲜明、强烈。

反问句式不但比一般陈述句语气更为有力,而且感情色彩更为鲜明。

例句1. "难道我会不知道吗?"----说话者是在强调自己是知道的。

2."难道数学真的这么难么?"----说话者在强调数学不难。

3.难道我们能浪费时间吗?——强调要珍惜时间,突出时间的重要性。

4.你们怎么能破坏环境呢? ——强调要保护环境。

5."那怎么是一样的呢?"----说话者在强调那是不一样的。

6.你们怎么能不承认错误呢?——强调要勇于承认错误。

7.在列夫·托尔斯泰写的《穷人》这篇文章中“得把他们抱过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意思就是说同死人待在一起不行,感叹号表示极度强调。

8.自从六年前的那一次,我何曾再迟到过? ——强调我再没迟到过。

9.这是多么深刻的教诲啊!难道不值得我们永远牢记吗?10.你如果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会做吗?——强调上课不认真你就不会做作业。

11.为什么不去问问神奇海螺呢?——强调你应该去问神奇海螺。

特点通常反问句是陈述句的改版,是为了强调语气。

如:那怎么是一样的呢?这个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就是:那是不一样的。

相比之下,前一个句子语气就强烈多了。

除此之外,一些反问句还要有反问词,如:难道怎么这么…… 除了反问词,还要在最后加上语气词如:呢吗…… 而且为了表示与陈述句的区别,还要在最后加上问号(?)。

反问的作用及概念

反问的作用及概念

反问的作用及概念反问是一种修辞手法,常用于交流中进行反思、引起对话、突出问题等目的。

反问在语言中的具体应用有很多种形式,包括反问句、反问语气、反问修饰等,它们都通过对一个问题进行追问或表达出一种强调、讽刺、否定等情绪来达到特定的目的。

首先,反问的作用之一是引起对话、激发思考。

通过反问的方式来提出问题,可以让听者在不同的角度思考、分析问题,从而开启对话的模式。

比如,当一个人对某个观点表示怀疑时,他可以通过反问的方式来引起讨论,让其他人也思考是否存在问题或漏洞。

其次,反问也可以用于强调某些观点或事实。

当通过反问形式来表达某种立场或观点时,往往会给人一种强调的效果。

通过反问的方式,可以将某个观点进行再确认,使其更加显著。

比如,某个演讲者在阐述一个观点时会使用反问句来强调自己的立场,创造出一种令人难忘的效果。

此外,反问也可以用于讽刺、质疑等情感表达。

当有人对某些观点或现象持有不满、质疑态度时,他们常常会使用反问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或讽刺。

比如,当某人对某件社会现象表示不满时,他可能会说:“这难道是我们向往的社会吗?”通过使用反问语气,他们可以表达自己的情绪,让人们对这种观点或现象感到不解或思考。

除了以上的作用之外,反问还可以用于增加语言的表达力和情感表达的多样性。

比如,在陈述时添加一个反问修饰句,可以使陈述显得更加生动、有趣,引起听者的兴趣。

此外,反问也可以用于修饰一些单词、短语或句子,使其更有表现力和情感。

总的来说,反问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对问题的反思、对话的引发、观点的强调以及情感的表达等来达到特定的目的。

它在语言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无论是正式场合还是日常交流中,反问都有其独特的作用。

在表达时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语气、语态和词汇,以使反问更加生动、有力,并达到自己预期的效果。

反问句的特点

反问句的特点
反问句的特点是对陈述句的修饰,强调语气。

反问可以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反问句是一种修辞方法,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常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

反问句分为肯定反问句和否定反问句。

肯定反问句表示否定的意思,否定反问句表示肯定的意思。

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把本来已确定的思想表现得更加鲜明、
强烈。

反问句式不但比一般陈述句语气更为有力,而且感情色彩更为鲜明。

反问句,就是明知故问,一般由陈述句改变而来,句子中充满了说话人的充沛强烈的感情,或肯定或否定,且只问不答。

反问句可以加强语气,更明显的表达出自己所要表达的东西。

那些经常使用反问句的人在语言上更具攻击性,有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

这可能是自卑的表现,尤其是在与异性的交流中。

这在择偶过程中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建议在日常生活中不要经常使用反问句。

反问句作用

反问句作用
反问句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它可以用来表达质疑、挑战、强调或者表达惊讶
等情绪。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更有力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反问句可以用来表达质疑,比如“你怎么可以这么做?”这句话可以表达出对
对方行为的质疑,表达出对方行为的不满。反问句也可以用来表达挑战,比如“你
能做到吗?”这句话可以表达出对对方能力的挑战,表达出对方能力的质疑。

反问句也可以用来表达强调,比如“你怎么能这么做?”这句话可以表达出对
对方行为的强烈反对,表达出对方行为的不可接受。反问句也可以用来表达惊讶,
比如“你怎么会这么做?”这句话可以表达出对对方行为的惊讶,表达出对方行为
的不可思议。

反问句是一种有效的语言表达方式,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更有力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它可以用来表达质疑、挑战、强调或者表达惊讶等情绪,
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沟通,更好地理解彼此。

什么是反问句

什么是反问句什么是反问句反问句,也称问句反问,是一种用问句表达肯定或否定意思的修饰句式。

通过使用反问句,我们可以表达讽刺、疑问、不满或强调等情感,并使语言更加生动、中味。

反问句的特点是问句后面附带一个反问的疑问词或疑问词组,常见的形式包括“难道不”,“是不是”,“难道是”,“怎么会”等等。

在口语和书面语中,反问句经常被用来表达说话者的感受或态度,并引起听者的共鸣。

使用反问句可以使表达更具有感情色彩,增强说话人语气的肯定或否定,使说话者更有说服力。

反问句的目的是通过把某种情绪或观点以疑问的形式表达出来,以引起对方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句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非常广泛。

它可以用于提问对方的观点、加强自己的论点、发出讽刺或挖苦对方、表达不满或失望等等。

下面,让我们通过一些例子来说明反问句的使用。

例子一:“这么简单的问题你都回答不出来吗?”这个反问句既可能是对对方知识或能力的质疑,也可能是一种训斥的口吻。

通过问是否真的不知道,说话者表达出对方无知或无能的质疑,来强调问题的简单性。

例子二:“你不喜欢这首歌吗?”这个反问句可以在表面上看起来是否定的,但实际上表达了说话者对对方喜欢这首歌的期待和渴望。

说话者可能希望对方喜欢这首歌,但为了增强语气和表现出自己的感受,他选择了质疑的方式来表达。

例子三:“难道你不知道我们有明天的会议吗?”这个反问句既可以是对对方不了解情况的嘲讽,也可以是一种警告或提醒。

通过质疑对方是否真的不知道,说话者强调了会议的重要性,并期望对方能够知晓和参加。

除了以上的例子,反问句还可以用于加强自己的论点,如“我们不是都知道吗?”;表达讽刺或挖苦对方,如“你真的以为这是容易的吗?”;表达不满或失望,如“你最后真的决定这样做吗?”等等。

总结起来,反问句是一种通过疑问的方式来表达肯定或否定意思的修饰句式。

它可以用于口语和书面语中,广泛应用于讽刺、加强论点、表达不满等场合。

使用反问句可以使表达更有感情色彩,增强说话人语气的肯定或否定,并引起听者的共鸣。

写反问句的好处

写反问句的好处
比喻句 | 排比句 | 拟人句 | 夸张句 | 反问句 | 设问句 | 对偶句反问句的作用是强调所要表达的意思,那么反问句有哪些好处呢?下面是由作者为大家整理的“写反问句的好处”欢迎阅读,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主要是加强语气,还兼有“顶撞”的效果,与人辩论时犹如“回马一枪”,写作文时用上排比反问,曰:“增强气势”。

表面上看,是疑问句;实际上说话者是在强调某种肯定或否定的答案,也就是明知故问。

这类句式常和“难道”等词联接。

通常答案就在句子当中、比如:
1、“难道我会不知道?”——说话者是在强调自己是知道的。

2、“(难道)我有这么笨吗?”——说话者在强调自己并不笨。

这里“难道”一词也可以省略。

3、“数学真的这么难么?”——说话者在强调数学不难、
4、“那怎么是一样的呢?”——说话者在强调那是不一样的。

5、我们难道要浪费时间吗?——强调要珍惜时间
6、你们怎能破坏环境呢?——强调要保护环境
反问句结尾时正常用问号,而有些特殊的句子也可一用感叹号。

如:“得把他们抱过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意思就是说同死人待在一起不行,表示极度强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关键词】:反问句; 语用; 会话含义 【论文摘要】:"反问句是说话人在一定的语境中为表达自己观点使用的一种语言策略,他把该观点的逆命题跟疑问方式相结合以构成他的话语--反问句。说话人的观点,对于听话人来说,其实是一种会话含义。文章同时构建出了反问句的会话模型,认为否定只是说话人构成反问句的方式之一,反问句是无疑而问,有答无答不是反问句的本质特征。 1. 研究背景 1.1 关于反问句,人们已经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吕叔湘先生早在《中国文法要略》中就对反诘句作了充分的论述,认为说话人(文章专指说出反问句的人)没有疑问,并且指出:"反诘实在是一种否定的方式"。《现代汉语语法讲话》指出了反问是说话人"并无所疑"。常玉钟(1994)指出反问句有深层的隐含意义,是以言行事。张斌在《新编现代汉语》中(第452页)对反问句作出了正确而精辟的解释,"问者对某一问题明明已经有了确定的见解,只是用疑问语气或疑问方式表达出来,目的是为了增加表达效果,而不是期望听话人回答,这类句子又叫反问句或反诘问句"。我们认为张斌的解释基本上指出了反问句的作用就是说话人用这种非常规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常规方式是陈述句),是站得住脚的。其他的现行主流现代汉语教材都一致讲到反问句是"无疑而问",有加重语气,增强表达效果的作用。① 1.2 我们觉得应该利用语用学理论来合理的解释,了解这种特殊句式是如何完成其特殊的表达功能 分析反问句,探讨说话人的观点是否以会话含义的形式传递给听话人的,是很有价值的。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就可以据此建立反问句的会话模型,从而正确理解反问的意义,辨清它和否定,疑问句,是否有答的关系。 下面我们将证明在反问句中要表达的说话人的观点对于听话人是一种会话含义,并此构建出反问句的会话模式。 2. 关于会话含义的特征 2.1 Grice认为会话含义有五个特征 1) "可取消性"; 2) "不可分离性"; 3) "可推导性",但由于话语可以是真实的,而会话含义可能不真实,所以含义的媒介体不是话本身,而是说这话的事实; 4) 会话含义是非规约性,但有些会话含义可能逐渐规约化; 5) 会话含义常有各种可能的解释。(沈家煊1986b、程雨民1983) 2.2 另外, Sadock指出会话含义的又一个特征 会话含义似乎是唯一的一类可以自由强化的语用或语义推理,即可以跟一个说明这种含义的陈述并联而不会有异常的冗余感.。(见程雨民1983) 2.3 Levinson认为单个看 "Grice提出的会话含义的特征每一个都有问题",但"把各项特征放在一起作为必要条件"就没有问题了,"总体上满足这些条件就足以判定一个推理是会话含义"。(见沈家煊1986)下面我们就按照这个原则来讨论反问句中表达的说话人的观点是不是会话含义。 [!--empirenews.page--] 3. 关于是否会话含义的讨论 3.1 可取消性 反问句所要表达的说话人的观点往往会因为语境的改变而不复存在,即使吕叔湘先生认为最典型的带"难道"的句子,在不同的语境中,也可能不再是反问句。例如(1)具有含义(2): (1) 他生气了,说,"难道我错了吗?" (2) 我没有错。 但在(3)中,会话含义(2)就被消除了。 (3) 他陷入深深的沉思,说,"难道我错了吗?" 很明显,这个人在思考,是想找到他是否错了的答案,是疑问句,只不过是在问自己而已。 3.2 不可分离性 仅仅用同义词替换并不能使说话人的观点脱离反问句。 (4) "嘿嘿,好东西,别碰!"考古学者笑着说,"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古人类的侈口罐。"…… "我家里有个咸菜缸,你要不要?" "君子不夺人所好,你留着用吧。" 这里是植物学家讽刺考古学者,认为考古学者什么破罐破瓮都当作宝贝。如果把"咸菜缸"换成"瓦缸"、"泡菜坛子"、"旧面盆"等,都能表达他的讽刺。 3.3 可推导性 每一个反问句表达的说话人的观点,都是能够推导出来的。下面,我们用Grice的推导模型来推导(5)中反问句的会话含义(6)。 (5) "你就是看不起井下工!" "我看不起?我就是井下工!" (6) 我不可能看不起你。 推导过程如下: 说话人S说了P(指(4)中的反问句);没有理由假设他不遵守各项准则或总的合作原则; S知道(并且也明白我了解他知道)我能够看出:需要的假设是他认为G(即含义(5);他并没有做任何事来防止我认为G(恰恰相反,他用了"我就是井下工!"来鼓励我认为G。);他是要我认为,至少是愿意(在(4)中肯定是愿意)听任我认为G;所以他的含义是G。 3.4 非规约性 吕叔湘先生在《中国文法要略》(296页)中指出:比如 你看得懂吗? 有这件事情吗? 这两个句子,用两种语调来说,就可以有询问或反诘的两种意义。 可见,听话人要在知道反问句的字面意义之后要在语境中推导才能得出它的含义,即说话人的观点。他不能从字面意义就可以得知说话人的观点。 我们认为反问句的会话含义规约化的程度不高,有时甚至是很低的,不足以改变反问句传达的说话人的观点对听话人来说是一种会话含义的事实。因为(ⅰ)更多的反问句是没有用"难道",往往是不能单看一个句子就马上认为是反问句的。(ⅱ)很多用了"难道"的问句也不一定是反问句。(ⅲ)更重要的是,当说话人的观点表现为特殊性会话含义时,就算知道问话不是疑问句也要结合语境推导才可能知道说话人的观点。 [1][2]下一页 3.5 不确定性 在有些情形里,反问句的会话含义具有某种不确定性。即使说话人的观点是确定的,但听话人会有自己的理解。看下面的例子。 [!--empirenews.page--] (7) "……老炮,把您的绝招亮一亮吧!" "看你说的,我有啥绝招哇。" 我们可以认为他是说他真的没有绝招,也可以认为他是谦虚。究竟是哪一个,要根据说话的场合而定。 4. 通过上面的论证,我们可以确定反问句中说话人的观点对于听话人是会话含义 下面,我们将拟建出反问句的会话模型。 4.1 反问句的会话模型 a. 有一个语境X,X中有听话人H的参与或存在; b. 说话人对X中的某个事件Y有了自己的观点Z; c. S用表述Z的否定命题~Z的字面形式和疑问形式想结合的方式构成反问句P,P具有会话含义Z;d. 按照合作原则,H认为S想要他做Z的理解,即说P时的含义是Z。 4.2 在这个模型中,我们认为a和b是反问句生成的两个必要的前提条件,c说明了就说话人一方反问句的构成方式,d说明了说话人的表达意图和听话人的理解方式,是作为一种会话含义来理解说话人的观点。 H的参与或存在要么以动作行为,要么以言语行为,要么只是以听话人的方式或身份出现。Y,我们也称作触发事件,既可以是一个实际的情形或动作,也可以是言语。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Z的字面形式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说话人简单地照搬表述Z的字面形式并对Z进行否定,另一种是用与表达Z的字面形式有很大不同的,甚至是完全不同的字面形式并对Z进行否定,换个角度,对于听话人来说,第一种是只需要否定~Z的字面形式就可以推导出Z的,第二种是在否定~Z的字面形式之后还必须要结合语境才能推导出Z来。我们认为前一种属于一般性会话含义,而后一种是特殊性会话含义。 5. 反问句的核心意义 从4.1的会话模型我们可以归纳出反问句的核心意义:说话人将自己观点的逆命题跟疑问方式相结合以构成话语来表达这个观点。它是人们表达对某个事件的观点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说话人的观点,对于听话人来说,其实是一种会话含义。 6. 反问句与否定的关系 吕叔湘先生在《中国文法要略》中指出:"反诘实在是一种否定的方式"。于根元(1984)和郭继懋(1999)提出了他们的观点(见1.2)。在我们看来,反问句中存在否定是肯定的,但它就象6.2中的会话模型显示的那样,只是作为说话人构成反问句的方式之一而存在,反问句的根本目的不是否定,而是表达说话人的观点。在一般性会话含义的反问句中,尤其是由听话人提供了反问句的触发事件时,我们很容易产生一种错觉,认为反问句就一定是一种否定。在由说话人根据自己提供的触发事件和有特殊性会话含义的句子中,我们就可以清楚的看到否定只不过是说话人构建表达自己观点的话语的方式之一,并非为了否定而否定。 7. 反问句与疑问句的关系 主流的现代汉语教材都认为,反问句是"无疑而问",有的还强调常常是只问不答或说话人不希望回答。但于根元(1984)认为就问话人的主观方面来说,反问句是无疑而问。 [!--empirenews.page--] 对于听话人,"事实上,反问句经常是有疑的,另一方往往可以作答"。 我们认为,有的教材上说的只问不答确实是值得商榷的。但从6.2中的会话模型来看,反问句是"无疑而问",这一点无庸质疑。关于是否有答的问题,我们认为,那不是反问句的特征。一个人提出他自己的观点,别人完全可以表示赞同、反对以及提出修正等等。这就是于根元(1984)所提到的对听话人有疑,往往可以作答的情况。他也正是根据可以作答来判断反问句对于听话人是有疑的。我们认为,反问句的答语不是对问句的回答,而是对说话人观点的应答。至于于根元(1984)提到的自问自答的情况,我们在4.6已经作出了解释。 8. 余论 文章提出了反问句的核心意义。黎天睦(1994)指出提出小品词对于汉语教学有重要的作用。我们认为,这个观点再汉语语法研究的其他方面也一样有启示作用。一个句式核心意义的提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把握它,运用它,尤其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反问句的会话含义除了说话人要表达的观点外,常常还有请求、讽谕、禁止、提醒、强调等等含义。这需要另文讨论。 注释 ① 文章参考的现代汉语教材有刘月华等著《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冯志纯主编. 《现代汉语(增订本)》,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黄伯荣, 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增订三版)》,张斌.《新编现代汉语》。 为了保证语料的合法性,文章绝大部分语料都引用附注①中提到的教材和于根元(1984)中的例句,为行文方便就不再一一说明出处。特此表示感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