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军队军衔标志简介

合集下载

日本陆军二战时的作战编制、装备、军衔

日本陆军二战时的作战编制、装备、军衔

日本陆军二战时的作战编制、装备、军衔日本陆军二战时的作战编制、装备日军二战时陆军单兵装备大至如下:士兵:6.5毫米38式步枪,30式刺刀,94甲水壶,前后盒弹匣(120发子弹),钢盔等。

将校:94式手枪,望远镜,军刀,地图囊,将校水壶。

日军还有一种特殊装备89式掷弹筒,这是一种类似微型迫击炮的东西,其结构是一节底部封闭的圆筒后接一段钢管用于握持,钢管底部再铰接一底座,类似迫击炮的座钣,发射微型榴弹,无支架及瞄准具。

可以用来填补迫击炮与手榴弹之间的支援火力空白,威力不比手榴弹强多少。

与枪榴弹相比不占据步枪枪口,但相对枪挂榴弹发射器并无任何优势,作为一种单兵面杀伤武器,曾普遍装备一线部队。

日本陆军的作战编制日军的基本单位是师团,它有多种编制。

在抗战爆发时,日军有十七个常设师团是日军的常备军,番号依次为近卫、一至二十(内欠十三、十五、十七、十八师团)。

编制为四单位制,即师团下辖二个旅团,旅团下辖二个步兵联队,步兵联队辖有三个步兵大队,大队下辖四个步兵中队、一个机枪中队(八挺重机枪)、一个步兵炮小队(二门70mm步兵炮),步兵中队辖三个步兵小队,小队辖一个机枪组(二挺轻机枪)、一个掷弹筒组(二个掷弹筒)和二个步枪组。

师团还辖有一个炮兵联队、一个辎重联队、一个工兵联队、一个骑兵联队(四个骑兵中队与一个机枪中队)以及其他部队。

此时的师团分为两种,一是驮马制,炮兵联队辖有四个大队(三十六门75mm山炮与十二门75mm野炮),步兵联队辖有一个山炮中队(四门山炮)、一个步兵炮中队(四门步兵炮),总编制为28500人。

一是挽马制,炮兵联队有三十六门野炮与十二门120mm榴弹炮,步兵联队辖有一个山炮中队与一个速射炮中队(37mm速射炮四门),总编制为25000人。

此外还有以下一些独立的特种兵部队:骑兵旅团(辖二个骑兵联队与一个骑炮兵联队、一个装甲车队)、坦克联队、独立工兵联队、独立野炮联队(三十六门120mm榴弹炮与十二门75mm野炮)、独立野战重炮兵联队(二十四门150mm重榴弹炮)、野战重炮兵联队(十六门100mm加农炮)、独立重炮兵大队(八门150mm加农炮)、迫击炮大队(中型迫击炮三十六门)、独立山炮兵联队、电讯联队、铁道联队等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皇军军服装备详解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皇军军服装备详解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皇军军服装备详解Sun Jul 20 19:03:24 2008日本陆军在二战中有好几款军服,主要是跟据的战场环境而更替,最著名的是“昭和5式”和“98式”。

“昭和5式”设有肩章,军衔也体现在肩章上面,领章则是体现兵种,分两叉型,以不同颜色来区分。

红色(步兵)、绿色(骑兵)、黄色(炮兵)、黑色(宪兵)、棕色(工兵)、深褐色(工程)、蓝色(军乐)、深蓝色(汽车兵)、青蓝色(航空兵)、白色(军法)、桔红色(参谋)、桔黄色(山地兵)、深红色(装甲兵)、深绿色(药剂)、茶色(司务)、银灰色(军医)、紫色(兽医)。

这种军服一直用到1938年,口戴为倒山字型,军纽口为铜制,很大很显眼,质地为昵子,在1937年攻打南京的日本陆军就是穿的这种军服。

“98式”军服特征是军衔表现在领子上,领章块很小,远处不易查觉。

原因是“昭和5式”的军衔设在肩上,陆军将官金色肩章很显眼,由于在中国战场上游击战很频繁。

日本军方担不少上战场视查或督战的陆军高级将领会成为中国游击队或狙击手的靶子,所以改穿这种“98式”,兵种表现为“M”型胸章,一般别在右胸,颜色和上述“昭和5式”一样。

总的来说,二战时日本陆军的军服也不止上述两种,还有些寒冷地区,如在中国东北和西伯利亚使用的冬装。

还有在东南亚和缅甸使用的“40式”热带作战服。

1931年9月18日入侵中国东北左为日本关东军步兵列兵,头戴“18式”钢盔,身穿羊毛防寒袄。

中为雪地作战步队士兵,头戴类似钢盔的防寒盔,这种盔很像当时纳粹德军的钢盔。

右为日本陆军骑兵大尉,领章为淡绿色,这是日本骑兵的兵种色左为日本陆军少佐,穿的是风衣。

中为日本关东军“抗联讨伐队”的武长,头戴棉帽。

右为日本关东军二等兵,身穿防雪衣。

1932年进攻中国山海关关内左为日本陆军关东军大佐中为日本陆军关东军中将右为日本关东军铁道卫戍一等兵,手持“十一式”(歪把子)轻机枪入侵蒙古国的日本关东军左为日本陆军防化兵,手戴防化手套,左手拎着一件防化服。

1946年国民党陆军军服、帽徽和肩章

1946年国民党陆军军服、帽徽和肩章

1946年国民党陆军军服、帽徽和肩章和日本军衔当时日本陆军的职务编制军衔(仅为参考):陆军大臣——元帅、大将;陆军参谋长——元帅、大将;总军(1945年计划编成,未及实现即投降,相当于方面军)司令官——元帅、大将,总军参谋长——大将、中将;方面军(方面军)司令官——大将,方面军参谋长——中将;军(集团军)司令官——中将,军参谋长——少将;师团长(师长)——中将,后期多为少将师团参谋长——少将、大佐;旅团长(旅长)——少将、大佐,旅团参谋长——大佐、中佐;联队长(团长)——大佐、中佐,副联队长(副团长)——中佐、少佐;大队长(营长)——少佐、大尉;中队长(连长)——大尉、中尉;小队长(排长)——中尉、少尉;司务长——准尉、曹长;小队副(副排长)——曹长、军曹;分队长(班长)——军曹、伍长;组长——伍长、上等兵。

备注:陆军、海军元帅是荣誉军衔,是对“为大日本帝国建立了特殊功勋的陆海军大将的嘉奖”。

在服饰上,元帅在着常服时佩戴“元帅章”,着礼服时与一般大将在服饰上有明显差异。

(明治三十一年(1898年),日本决定废监军部,改设元帅府为最高的军事咨询机关。

元帅府配备元帅若干人,"由日本天皇就陆海军大将中选任,颁赐元帅封号,担任军事顾问及检阅陆海军等任务"。

)二战日本陆军的常服军衔标志,1938年以前使用肩章,以后使用领章,1943年后,士官(军官)、准士官(准尉)另加袖章。

其领章、肩章的衔级表达方式一致:将官满金底,大将(上将)三颗樱星、中将二颗樱星、少将一颗樱星;佐官(校官)金边(指肩章、领章的两条长边,下同)二杠,大佐(上校)三颗樱星、中佐(中校)二颗樱星、少佐(少校)一颗樱星;尉官金边一杠,大尉(上尉)三颗樱星、中尉二颗樱星、少尉一颗樱星;士官生(军校学员,不是军衔)金边;准士官(准尉)金边一杠无星;下士官(军士)一杠,曹长(上士)三颗樱星、军曹(中士)二颗樱星、伍长(下士)一颗樱星;兵以樱星多寡区分衔级,兵长一杠无星、上等兵三颗、一等兵二颗、二等兵一颗,新兵(不是军衔)无星。

侵华日军军衔军服概说

侵华日军军衔军服概说

侵华日军军衔军服概说沈克尼文/图时下热播的电视剧《永不磨灭的番号》中,日军军衔的错误引起网友热议,媒体的朋友要我谈一谈侵华日军的军衔军服,还有参战的皇族的军衔问题。

为此,我根据1939年9月23日侵华日军所谓“支那派遣军战斗序列”来说明日军各级主官的军衔。

日军当时方面军司令官的军衔为中将,如时任司令官的多田骏中将;参谋长为少将,如笠原幸雄少将。

军司令官的军衔也为中将,如方面军所辖的第一军司令官筱塚义男中将,第十一军司令官冈村宁次中将。

军参谋长的军衔为少将。

日军师团长的军衔也是中将,如第106师团长中井良太郎中将,参谋长为稻村丰二郎大佐(上校)。

师团参谋长也有中佐(中校)军衔的,如第15师团参谋长大野武城即是中佐。

旅团长军衔为少将,如第106师团下辖的第111旅团长山地亘少将。

“日军的“团”称连队”我国习惯译作“联队”以示区别。

“连队长”为大佐,如第111旅团下辖的步兵第113连队长崎守一大佐。

我之所以选日军第106师团及所辖旅团和连队为例是因为1938年10月该师团在江西德安万家岭几乎被中国军队全歼。

时任国民党军少将旅长的张灵甫一战成名。

日军“连队”以下编成内的有“大队”即营、“中队”相当我国军队的连,还有“小队”相当于排,其军官军衔分别为少佐、大尉(相当于中国的上尉)、中尉,少尉和准尉。

士兵军衔有:曹长、军曹、伍长、兵长、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上起为兵长、上等兵、一等兵例举了那么多“支那派遣军”军、师、旅团的主官、将军,回顾历史,我们决不能忽略在侵华战争中,推波助澜将日本拖入全面战争泥潭的大本营和关东军的参谋们。

如策划“皇姑屯事件”的元凶河本大作,策划“九一八事变”的石原莞尔,参与制造“上海事变”的辻政信等人,这些胸挂金色“饰绪(或称参谋带)的参谋们当时都是佐官(校官)军衔。

由于日本军事制度的缺陷,造成佐官参谋“下克上”左右了日本决策者的意志。

时至今日,日本仍将一些成事不足的人称作“大本营参谋”。

日本陆军军衔与携刀关系

日本陆军军衔与携刀关系

日本陆军军衔与携刀关系依次为:A.2等兵、1等兵、上等兵、兵长。

B 伍长:分队长,下设10-20人。

军曹:分队长,下设10-20人。

曹长:可任小队长。

配备50人左右。

配刀。

C.少尉:小队长。

配备50人左右。

中尉:同上。

大尉:中队长。

下设4小队200多人。

少佐:大队长。

下设若干中队+特别中队800多人。

中佐:同上。

大佐:连(联)队长,下设若干大队+特别大队2000多人。

少将:旅团长,2个连队+特别大队5000多人。

中将:师团长,下设若干连队+特科连队1万多人。

大将:军司令官,下设若干师团。

元帅:终身现役待遇,严格意义上不是军衔。

对所谓“功勋卓著”的大将授予此头衔并可授‘元帅军刀’,型制与‘将校刀’大相径庭。

A类统称‘兵’,无下属。

除刺刀外,一般不配刀。

B类统称‘下士官’,配‘下士官刀’。

曹长与少尉之间还设立准尉。

C类统称‘将校’,持‘将校刀’。

无其它物件佐证的‘将校刀’先推定到尉级。

*军衔高低不完全等同于所持军刀等级的高低。

*下设人数为常规配备,战时多有变化。

*还有一种临时编制支队,执行特别作战任务,通常以连(联)队为基干,人数不定。

(下士官刀,伍长、军曹、曹长,95式)(将校刀、尉官、98式)*骑兵由于本身属性,自然配刀,宪兵兵长也配刀,都属于带刀本分兵。

*原本95式军刀只配给曹长一级,所以也称曹长刀,*全面侵华后,伍长、军曹也开始配备。

侵华日军军衔军服概说

侵华日军军衔军服概说

侵华日军军衔军服概说沈克尼文/图时下热播的电视剧《永不磨灭的番号》中,日军军衔的错误引起网友热议,媒体的朋友要我谈一谈侵华日军的军衔军服,还有参战的皇族的军衔问题。

为此,我根据1939年9月23日侵华日军所谓“支那派遣军战斗序列”来说明日军各级主官的军衔。

日军当时方面军司令官的军衔为中将,如时任司令官的多田骏中将;参谋长为少将,如笠原幸雄少将。

军司令官的军衔也为中将,如方面军所辖的第一军司令官筱塚义男中将,第十一军司令官冈村宁次中将。

军参谋长的军衔为少将。

日军师团长的军衔也是中将,如第106师团长中井良太郎中将,参谋长为稻村丰二郎大佐(上校)。

师团参谋长也有中佐(中校)军衔的,如第15师团参谋长大野武城即是中佐。

旅团长军衔为少将,如第106师团下辖的第111旅团长山地亘少将。

“日军的“团”称连队”我国习惯译作“联队”以示区别。

“连队长”为大佐,如第111旅团下辖的步兵第113连队长崎守一大佐。

我之所以选日军第106师团及所辖旅团和连队为例是因为1938年10月该师团在江西德安万家岭几乎被中国军队全歼。

时任国民党军少将旅长的张灵甫一战成名。

日军“连队”以下编成内的有“大队”即营、“中队”相当我国军队的连,还有“小队”相当于排,其军官军衔分别为少佐、大尉(相当于中国的上尉)、中尉,少尉和准尉。

士兵军衔有:曹长、军曹、伍长、兵长、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上起为兵长、上等兵、一等兵例举了那么多“支那派遣军”军、师、旅团的主官、将军,回顾历史,我们决不能忽略在侵华战争中,推波助澜将日本拖入全面战争泥潭的大本营和关东军的参谋们。

如策划“皇姑屯事件”的元凶河本大作,策划“九一八事变”的石原莞尔,参与制造“上海事变”的辻政信等人,这些胸挂金色“饰绪(或称参谋带)的参谋们当时都是佐官(校官)军衔。

由于日本军事制度的缺陷,造成佐官参谋“下克上”左右了日本决策者的意志。

时至今日,日本仍将一些成事不足的人称作“大本营参谋”。

【日本陆军】-【战斗序列】≤南方军序列≥-1945年

【日本陆军】-【战斗序列】≤南方军序列≥-1945年

近卫第2师团 久野村桃代 中将 近卫步兵第四联隊
近卫步兵第五联隊
独立混成第25旅団
沢村駿甫
少将
尾本喜三雄 少将
第37师团
第94师团 第7方面军 第29军
独立混成第35旅团 独立混成第36旅团 独立混成第37旅团
独立混成第70旅团
方面军直属 司令官 山下奉文 大将 参谋长 武藤章 中将 副参謀長 小沼治夫 少将 菲律宾 驻 地 司令官 参謀長 鈴木宗作 友近美晴 中将 少将
直属部队
第35军 司令官 寺内寿一 元帅 総参謀長 沼田多稼蔵 中将 副総参謀長 森本軍蔵 少将 指挥官 军衔 指挥官 军衔
南方军
下辖番号 指挥官 军衔 下辖番号
独立混成第55旅团
东南亚 1945年 军衔 中将 中将 大佐 大佐 少将 少将 少将 大佐 大佐 大佐 大佐 大佐 大佐 大佐 大佐
司令官 参謀長 第14方面军
第46师团
独立混成第26旅团
第1师团
第16师团
第26师团 第35军
第30师团 第100师团 第102师团
步兵第225联隊 鎮目武治 大佐 中将 步兵第226联隊 岡村文人 大佐 步兵第227联隊 河合自一 大佐 步兵第256联隊 羽生善良 大佐 井上芳佐 中将 步兵第257联隊 乙守文策 大佐 步兵第258联隊 山本勇 大佐 佐藤为徳 少将 斋俊男 少将 皆传武久 少将 小田正人 少将 步兵第123联隊 新関栄作 大佐 国分新七郎 中将 步兵第147联隊 西連寺元 大佐 尾子熊一郎 少将 步兵第1联隊 揚田虎己 大佐 片冈董 中将 步兵第49联隊 岡林諒吉 大佐 步兵第57联隊 宮内良夫 少将 步兵第9联隊 神谷保孝 大佐 牧野四郎 中将 步兵第20联隊 鉾田慶次郎 大佐 步兵第33联隊 鈴木辰之助 大佐 独立步兵第12联隊 今掘銕作 大佐 山县栗花生 中将 独立步兵第13联隊 斉藤二郎 大佐 独立步兵第11联隊 津田佃 大佐 步兵第41联隊 炭谷鷹義 大佐 两角业作 中将 步兵第74联隊 根岸幹 大佐 步兵第77联隊 新郷栄次 大佐 原田次郎 中将 福荣真平 中将 独立混成第54旅团 北条藤吉 中将 佐藤贤了

日本军衔制度

日本军衔制度

日本军衔制度旧日本陆军军衔分为将官、佐官、尉官、准士官、下士官和兵,计6等16级。

佐官相当于校官,准士官相当于准尉,下士官相当于军士。

按照日本的称谓,16级次序为:大将(日军称上将为大将)、中将、少将、大佐(上校)、中佐、少佐、大尉(日军称上尉为大尉)、中尉、少尉、准尉、曹长(上士)、军曹(中士)、伍长(下士)、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根据1906年颁布的《海军军人之名称及阶级表》,日本海军的军衔分为将官、上长官(校官)、士官(尉官)、准士官(准尉)、下士(军士)和卒,计6等18级。

下士官以上的等级与陆军相同,兵的等级比陆军多两级,分为一等、二等、三等、四等、五等水兵。

新日军军衔等级,1950年,日本重建军队,至1954年建成日本军衔。

陆上自卫队、海上自卫队、航空自卫队。

重建的日军军衔分干部、曹士两大类。

干部军衔包括将、佐、尉官3等。

将官分为将一、将二、将补。

将一相当于上将,将二相当于中将,将补相当于少将。

佐官称一佐(上校)、二佐(中校)、三佐(少校)。

尉官称一尉(上尉)、二尉(中尉)、三尉(少尉)。

曹士称一曹(上士)、二曹(中士)、三曹(下士)、士长(上等兵)、一士(一等兵)、二士(二等兵)、三士(三等兵))。

新日军1970年增设了准尉,1980年又增设了曹长(即军士长)。

目前日军官兵的军衔共有5等18级。

日军上将是最高军衔,授予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和陆、海、空三军参谋长;陆军各军长、海军舰队司令、空军航空方面队司令为中将;陆军师长、海军队群司令、空军战斗航空团团长为少将;陆军师参谋长、团长,海军舰长、空军战斗航空团副团长等为上校;陆军副团长、海军副舰长、空军飞行队长为中校;陆车宫长为少校;陆军连长、海军分队长、空军中队长等为上尉;陆军排长、海军分队长、空军小队长为中尉和少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军队军衔标志简介
一、昭和5式
1930年(昭和5年),日本军队开始实行制式化军装和军衔,法式立肩章(即竖肩章)、军兵种领章。

此称“昭和5式”军装。

“昭和5式”军衔体现在肩章上面,领章是分两叉型,以不同颜色来区分兵种。

其中,红色(步兵)、绿色(骑兵)、黄色(炮兵)、黑色(宪兵)、棕色(工兵)、深褐色(工程)、蓝色(军乐)、深蓝色(汽车兵)、青蓝色(航空兵)、白色(军法)、桔红色(参谋)、桔黄色(山地兵)、深红色(装甲兵)、深绿色(药剂)、茶色(司务)、银灰色(军医)、紫色(兽医)。

这种军服一直用到1938年。

二、98式
1938年6月,日本军队改革“昭和5式”军装,换行“98式”军服,其特征是取消了肩章,军衔表现在领子上。

领章块很小,远处不易查觉。

原因是“昭和5式”的军衔设在肩上,将官金色肩章很显眼,在中国战场上游击战很频繁的情况下,日本军方担心不少上战场视察或督战的陆军高级将领会成为中国游击队或狙击手的靶子,所以改穿这种“98式”。

同时,右胸佩带不同颜色的“M”型胸章来区分兵种,兵种颜色和上述“昭和5式”一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