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的受热过程(基础学习知识题)
2.3 大气环境(受热过程)--习题+答案

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课时1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课时作业2017年9月8日,在俄罗斯阿德勒上空,一架飞机与龙卷风狭路相逢,三条大小不一的风柱从天际垂到海面,飞机在极其危险的距离内躲过了这股自然之力,平安飞越该区域,成功着陆。
完成1~2题。
1.飞机与龙卷风狭路相逢时,飞机正位于地球大气层中的()A.对流层B.平流层C.电离层D.高层大气2.该飞机在下降过程中,周围大气整体温度变化正确的是()A.逐渐下降B.逐渐上升C.先上升后下降D.先下降后上升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高度、温度和气压的变化图”。
据此完成3~4题。
3.关于图中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A.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高度、温度和气压的变化B.随高度增加气温渐高,气压渐低C.距地面20千米处气压降为地面的一半D.对流层垂直方向上温度变化范围是-60~20℃4.关于图中①②层大气的正确叙述是()A.①层大气厚度随纬度增加而增厚B.②层因氧原子吸收紫外线而增温C.①层大气与人类关系最密切D.②层复杂的天气现象不利于飞行5.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青藏高原的太阳辐射较强,但气温较低,其原因是()A.地形平坦,冬季风影响大B.湖泊多,调节气温能力强C.降水少,植被稀疏D.海拔高,空气稀薄下图甲为“某地短时间内不同天气状况下的气温日变化示意图”,图乙是“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关系示意图”。
完成下题。
6.阴天时气温日较差较小,是因为与晴天相比()A.②较大,④较小B.②较大,④较大C.③较大,⑥较小D.③较大,⑥较大读图,完成7~8题。
7.从大气垂直分层看,图示大气层是()A.低纬度的对流层B.中纬度的平流层C.高纬度的对流层D.低纬度的平流层8.该层大气()A.随高度增加,温度增幅变小B.能够大量吸收红外线长波辐射C.以水平运动为主,有利于飞机高空飞行D.受强烈的太阳辐射呈电离状态某学生2017年暑假去西藏旅游,发现许多有趣的、能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来解释的地理现象。
高中地理 最基础系列 大气的受热过程

考点5 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受热过程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热量的直接来源,太阳辐射是根本来源,大气的受热过程具体图解如下:由图可知大气受热的过程:“太阳暖大地”:太阳辐射能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虽然需要穿过厚厚的大气,但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很少,只有臭氧和氧原子吸收一部分波长较短的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而能量最强的可见光被吸收的很少,绝大部分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地面因吸收太阳辐射能增温。
“大地暖大气”:地面增温的同时向外辐射热量。
相对于太阳短波辐射,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除少数透过大气返回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使大气增温。
“大气返大地”: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既向上辐射,也向下辐射,其中大部分朝向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1.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错误!→错误!→错误!→错误!(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②深秋利用烟雾防霜冻;③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一地区太阳能的多寡.如①高海拔地区:②内陆地区:③四川盆地:2.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1)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2)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3)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读下面大气受热过程图,回答(1)~(2)题.(1)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顺序是()A.①—②—③ B.①—④—②C.②—③—④ D.③—④—②(2)影响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的是箭头( )A.①B.②C.③D.④【答案】(1)B (2)B1.气象谚语有“露重见晴天"的说法。
2.3.1 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 同步练习(解析版)

第二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第三节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第1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基础篇】一、单选题(2020·云南省陆良县第八中学高一期末)读大气的受热过程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的序号代表大气逆辐射的是()A.①B.②C.③D.④2.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A.太阳辐射B.地面辐射C.大气辐射D.大气逆辐射3.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倡导低碳生活,减少CO2排放。
这样可以使()A.①增强B.②增强C.③减弱D.④减弱4.我国青藏地区昼夜温差大是因为()A.白天地面吸收强,夜晚①弱B.白天反射作用强,夜晚②弱C.白天太阳辐射强,夜晚③弱D.白天大气辐射强,夜晚④弱【答案】1.C 2.B 3.C 4.C【解析】1.结合图示分析和大气受热过程知识判断,图中①②为被大气削弱的太阳辐射部分、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地面辐射,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2.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很少,但是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使温度升高,因此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
故选B。
3.图中①表示大气的反射作用,②表示大气的吸收作用,③表示大气逆辐射,④表示地面辐射。
CO2能吸收地面辐射而使大气温度升高,倡导低碳生活,减少CO2排放,可以减少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进而减弱大气的保温作用,C正确;对①②④基本没有影响,A、B、D错误。
故选C。
4.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弱(①弱),太阳辐射强,气温高;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弱(③弱),地面热量散失快,气温低,因此昼夜温差大。
故选C。
(2020·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校高一月考)下面为甲、乙两地某时段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箭头反映了能量传递方向及大小(粗细)。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①⑤两箭头传递的能量方向及大小相同,说明甲、乙两地()A.纬度相当B.距海远近相同C.海拔相当D.大气透明度相近6.关于甲、乙两地热力状况的比较,正确的是()A.甲地的年太阳总辐射量较小,与②大小有关B.乙地的年平均气温较低,与⑥大小有关C.甲地的气温日较差较乙地小,与④③大小有关D.乙地的年太阳辐射总量较甲地大,与⑤大小有关7.图中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箭头是()A.①⑤B.④⑥C.②⑦D.③⑧【答案】5.A 6.C 7.D【解析】5.本题考查太阳辐射量的相关知识。
高一地理大气受热过程试题

高一地理大气受热过程试题1.一架飞机从赤道飞往北极,一直保持在12千米的高度,这架飞机是从()A.对流层飞往平流层B.对流层飞往对流层C.平流层飞往对流层D.平流层飞往平流层【答案】B【解析】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热源是地面辐射,对流层上界高度随纬度变化而变化。
它的高度因纬度而不同,在低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7~18千米,在中纬度地区平均为10~12千米,在高纬度地区平均为8~9千米。
所以这架飞机是从对流层飞往平流层。
【考点】该题考查大气的垂直分层。
2.如果美国东海岸有一艘油轮不幸失事,使原油泄入海中,下列渔场中最先可能受污染的是( ) A.舟山渔场B.纽芬兰渔场C.北海道渔场D.秘鲁渔场【答案】B【解析】从距离和洋流的流动方向判断,该事故产生的油污会顺着墨西哥湾暖流北上,最先受污染的可能是纽芬兰渔场。
【考点】洋流3.当法国的埃菲尔铁塔21米处的气温为15ºC时,其塔顶部321米高处的气温约为()A.12ºC B.13.2ºC C.12.2ºC D.6ºC【答案】B【解析】随海拔高度上升,气温下降,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 ºC,塔顶321米与21米相差300米,温度相差1.8 ºC,塔顶的气温约为13.2ºC,选B项。
【考点】地形对气温影响4.下图为“地球表面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字母表示大气逆辐射的是A. A B.B C.C D.D【答案】D【解析】从图中各箭头方向及来源判断,A为太阳辐射;B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C为地面辐射;D为大气逆辐射。
故选D。
【2】夜晚阴天比晴天气温高,是因为A.辐射A减弱B.B辐射增强C.C辐射增强D.D辐射增强【答案】D【解析】夜晚主要是通过地面辐射散热,而阴天时,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多,产生的大气逆辐射强,保温效应好,所以气温高,而图中D代表大气逆辐射。
故选D。
【考点】大气的热力作用5.读下图,完成下列小题。
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2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运动练习解析版读大气受热过程图,回答1~3题。
1.大气的受热过程]起保温作用的环节是(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 C【解析】该图为大气受热过程图,①②③④依次为太阳总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被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
大气起保温作用,把部分热量返给地面,所以③正确。
2.大气的受热过程]某地地方时13时势力最强的环节是(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B【解析】一地地方时12时势力最强的是太阳辐射,13时势力最强的是地面辐射,14时势力最强的是大气辐射。
3.大气的受热过程]沙漠地区白天气温高的主要原因是( )A.①增强 B.②较强 C.③减弱 D.④不变【答案】 B【解析】沙漠地区云量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故地面辐射强,气温较高。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据此回答第4题。
4.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测试( )。
A.温室效应B.热力环流C.海陆热力差异D.风的形成【答案】 C【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沙石的昼夜温差远大于水,体现出了海陆(下垫面)的热力差异。
5.下列地理现象的成因与该实验原理相同的是 ( )。
【答案】 C【解析】图A表示海陆间水循环;图B表示锋面天气;图C表示海陆风(或季风),其形成与海陆热力差异有关;图D表示地形雨。
初冬时节,北方的很多城市道路两侧的树木都被刷上白漆,就像穿了“白裙”,树木涂白是指用涂白剂(主要成分是生石灰和硫磺等)将树干涂成白色,一般涂刷至距地面1.1~1.5 m的高度。
据此完成6~7题。
6.绿化部门给行道树穿“白裙”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营养,提高抵抗力B.杀菌、杀虫、提高抗病能力C.防治牲畜啃食D.防止冬春火灾【答案】B【解析】树木主要从根系吸收营养,生石灰和硫磺是涂在树干上,并且也不是植物的养分;城市地区不会出现大量牲畜;城市内树木较为稀疏且维护好,出现火灾的可能性小;结合材料中行道树涂白剂主要成分是生石灰和硫磺,可以知道给行道树穿“白裙”的主要目的是起到杀菌、杀虫、提高抗病能力的作用,故B正确。
大气受热过程题目(含答案)

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如图示意大气垂直分层。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A.① B.② C.③ D.④2、飞机飞行大部分时间需要停留于( )A.Ⅰ层顶部 B.Ⅱ层底部 C.Ⅲ层底部 D.Ⅲ层顶部读“地球表面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3-5题。
3.利用人造烟雾来防御霜冻的原理是( )A.减弱①B.增强② C.减弱③ D.增强④4.白天云量增多时,会导致A.①减弱 B.②减弱C.③增强 D.④不变5.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能使图中变化相对明显的是( )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③减弱D.④减弱读“大气受热过程”,完成6~7题。
6.近百年来,全球气温的变化趋势与图中下列因素有关的是( )A.①增强B.②减弱C.③减弱D.④增强7.科学家发现,随着大气层中的浮质和其它微粒增加,近几十年以来,到达地球的阳光量减少了10%,地球正在“变暗”。
图中与“地球变暗”有关的大气热力作用是( ) A.①B.② C.③ D.④8.“月夜酷寒”的形成原因与图中有关的因素是( )A.①减弱 B.②增强 C.③增强 D.④减弱9.天气晴朗且大气污染较轻时A.气温日变化幅度较小 B.夜晚气温较阴天稍高C.白天反射作用加强 D.白天天空呈现蔚蓝色10.运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的知识,判断下列说法可信的是A.工作在太空中的人造卫星表面温度总是特别低,一般都是在零下几十度B.从没有阴雨天气的月球上看到天空总是特别蓝C.一般说来,在远日点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于在近日点时D.早晨与傍晚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于中午11.由于大气的热力作用()①霜冻多出现在晚秋多云的夜晚②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比晴天低③产生的温室效应,影响到人类的生存④“高处不胜寒”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二、综合题:13、根据下图所给内容,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①、②、③各表示什么辐射:①________辐射;②________辐射;③________辐射。
(完整word版)大气的受热过程

A.增强 a 辐射
B.增强 b 辐射
C.增强 c 辐射
D.改变 b 的辐射方向
C.①大部分被大气吸收 D.大气对①具有削弱作用
2/8
大气的受热过程.同步练习题(含参考答案)
26.阴天夜晚比晴天夜晚气温高,是因为
A.①减弱 B.④增强 C.③增强 D.②增强
27.淮安市郊区农民在冬季用塑料大棚种植蔬菜,用塑料大棚的主要目的是
C.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 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A.A 层 B.B 层 C.C 层 D.AB 层
10.下列关于 A 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气上部热、下部冷
B.高度与纬度位置无关
C.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发生在该层
D.集中了大气圈质量的 1/4 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
11.下列关于 B 层的叙述,错误的是
对流,以平流运动为主,B 不符合题意;该层中的臭氧吸收大量紫外线,使大气增温,C 不符合题
意;大气层中能反射无线电波的是高层大气中的电离层,D 符合题意。故选 D。
16.B 17.C
【解析】 5/8
大气的受热过程.同步练习题(含参考答案)
【分析】
确;电离层分布在高层大气,不在对流层和平流层,故 A、B 项错误;大气污染与通信中断无关,
7.A.①表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A 错误;
B.②表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B 错误; 3.霜冻一般都是出现在气温较低的晚间,而 14 日、16 日晚间都是天气晴朗,大气逆辐射更弱,
C.③表示地面辐射,C 正确;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晚间气温低,C 对。
D.④表示大气逆辐射,D 错误。故选 C。
较低,故 B 项正确。
从而保护作物,减轻冻害。故选 C。
《大气受热过程》高考考点训练(解析版)

微专题五大气运动微考点1 大气受热过程一、单项选择题(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2022·西藏·拉萨中学高三阶段练习)干旱、半干旱区的绿洲和荒漠的性质差异,引起气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造成了局部地区的热力环流。
下图示意7月河西走廊某绿洲与荒漠间测得的距地面5m和10m的气温日变化。
据此完成问题。
1.绿洲内的玉米田经常灌溉,与灌溉前相比,灌溉后()A.气温下降,最高气温峰值滞后B.气温上升,最高气温峰值提前C.气温下降,最高气温峰值提前D.气温上升,最高气温峰值滞后2.在大气较稳定且风速中等的晴朗白天,绿洲往往形成稳定的逆温,时间约始于北京时间()A.8:00B.12:00C.17:00D.20:00 3.绿洲与荒漠间的局地热力环流除了造成温度的变化外,还能造成()A.绿洲上部增湿B.绿洲下部增湿C.荒漠下部减湿D.荒漠下部增湿【答案】1.A 2.C 3.D【解析】1.根据图例以及所学知识,灌溉后,土壤水分含量变大,升温慢,白天地面辐射减弱,大气获得的来自地面的热量减少,故气温下降,B、D项错误;土壤增温变慢,地面辐射最强也比原来之后,故最高气温峰值也会滞后,C错误,A正确。
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2.逆温现象是随海拔升高,气温也升高的现象,读图分析绿洲距地面5m和10m的气温日变化曲线,北京时间17点起开始大致上距地面5m的气温低于距地面10m的气温,出现稳定的逆温现象。
故本题ABD项错误,正确答案为C。
3.绿洲与荒漠之间进行局地热力环流,由图可知,绿洲近地面气温低气压高。
荒漠近地面气温高,气压低,风从高压吹向低压,绿洲的水汽被携带至荒漠部分,水分下渗造成荒漠下部增湿,D项正确,ABC项错误,本题选D。
(2022·浙江·模拟预测)雾容易形成在高湿、微风、晴朗、低温的天气。
读吉林省地形图及吉林省各区域1961年-2000年平均雾日数月际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读图“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1~3题。
1.图中序号含义正确的是A.①太阳辐射B.②大气辐射C.③大气逆辐射D.④地面辐射2.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A.① B.②C.③ D.④3.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可以使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③减弱 D.④减弱4.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无关的现象是A.多云的夜晚通常比晴朗的夜晚温暖些B.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C.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D.日出前的黎明天空明亮电视剧《闯关东》中的场景:“主人公朱开山为了避免所种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了柴草……”。
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5-6题。
5、关于图中a、b、c所代表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A.a代表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B.a、b、c所代表的辐射波长的大小关系是a<b<cC.b代表的辐射主要被大气中的臭氧吸收D.c代表的辐射与天气状况无关6、朱开山一家燃烧柴草防御霜冻的做法,有利于A.增强a辐射B.增强b辐射C.增强c辐射D.改变b的辐射方向7.下列现象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太阳辐射②地面吸收③大气逆辐射④大气削弱⑤地面辐射A.①②③④⑤B.①⑤④③②C.①④②⑤③D.①④②③⑤图2为甲(拉萨地区)、乙(杭州地区)两地间,年降水量和年太阳辐射量关系曲线图。
读图回答8~9题。
8.图中反映甲地年太阳辐射总量比乙地多的原因主要是A.甲地纬度低B.甲地距海近C.甲地气候干燥,降水少,晴天多D.甲地缺少地面植被覆盖9.甲地的气候资源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是①复种指数高②小麦颗粒饱满③瓜果甜度高④水稻种植面积广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实际日照时数是指太阳光线照射地面所经历的小时数(去除地物、云、雾等遮蔽时间)。
读湖北省某月多年平均日照时数分布图(单位:小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0~11题。
10.据统计,武汉市全年实际日照时数可以达到1950小时。
据图判断,图示月份最可能是()A.1月 B.4月C.7月 D.11月11.下列关于甲、乙两地实际日照时数的空间分布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A.甲地受夏季昼长影响,日照时间长,故日照时数较大B.甲地受背风地形影响,气流下沉少雨,故日照时数较大C.乙地受盆地地形影响,水汽难以扩散,故日照时数较小D.乙地受地形抬升影响,湿润多雨,故日照时数较小太阳辐射强度受纬度高低、大气透明度、地形地势等多种因素影响。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某日的太阳辐射强度日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各题。
12.该地可能位于A. 阴山山区B. 长白山区C. 横断山区D. 天山山区13.当天的日期和天气状况可能是A. 2月1日、晴天B. 4月1日、晴天C. 9月14日、多云D. 12月1日、多云14.当地日落时刻的太阳辐射强度,理论和实测数值均大于日出,最可能的影响因素是A. 地形 B. 土壤 C. 气候 D. 纬度2018年1月21—24日北京大部分地区出现降雪天气,下表为北京2018年1月21—24日天气资料。
据此回答:日期天气气温21日阴转小雪0℃/-5℃22日晴-2℃/-10℃23日晴-4℃/-12℃24日晴-4℃/-11℃15.降雪过后,北京市民进入“极速制冷”、“冷冻周”模式,其成因不包括A. 新雪反射地面辐射,地温低B. 融雪吸收热量,气温低C. 气温低湿度大,体感温度低D. 天气晴朗,大气逆辐射弱读某日部分城市天气预报表和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16~17题。
16.该日昼夜温差最小的城市,右图中能反映其产生原因的是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17.据表及所学知识分析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日北京最高气温出现在12时B.该日上海的降水可能是台风影响所致C.该日哈尔滨的大雾天气可能是寒潮降温所致D.西宁昼夜温差最大与日落晚、日照时间长有直接关系下图为我国某大湖气象综合观测站多年平均气温统计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8.该湖泊可能是A. 青海湖B. 鄱阳湖C. 长白山天池D. 滇池19.该气象综合观测站A. 12月最低气温高于-15℃B. 最低气温出现时刻与昼长有关C. 6月最高气温不高于14℃D. 最高气温出现时刻与昼长有关读“拉萨和广州相关地理信息表”,完成下列各题。
20.拉萨年日照时数远大于广州,其最主要原因是A. 海拔较高,离太阳较近B. 工业落后,排放的大气污染小C. 纬度较高,白昼时间长D. 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削弱少21.拉萨夏季气温远低于广州,其最主要原因是A. 冷锋影响B. 距海较远C. 地势较高D. 纬度较高二、热力环流和风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下图是m、n两地冷热不均引起的高空等压面状况,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2.图中a、b、m、n四点气压由高到低排序的是A. a>b>n>mB. b>a>m>nC. n>m>a>bD. m>n>b>a23.图中a、b、m、n四处气温最高的是A. a处B. b处C. n处D. m处24.关于图中气流运动与天气的叙述,正确的是A. 高空a、 b两处间盛行东北风B. m处盛行上升气流,天气阴雨C. m、n地之间可能盛行东南风D. n处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伊朗古城亚兹德古老的“风塔”是建筑物中用来通风降温的建构。
风塔高过屋顶的部分四面镂空,悬空连接到室内大厅(如下左图)塔下中央建有一个水池(如下右图)。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25.“风塔”顶部四面镂空的主要目的是( )A. 便于室外空气流入B. 便于采光C. 便于室内热量散发D. 便于室内空气流出26.室内大厅的空气运动( )A. 从四周流向水池B. 中央为上升气流C. 从水池流向四周D. 四周为上升气流(2018届广东省佛山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某考察团队为了研究湖泊的局地气候效应,对我国某大型水库进行了湖陆风的观测。
该人工水库三面环山,特殊的地形条件使水库附近还受到山谷风的叠加影向。
下图为8月16日15时该水库附近的气温分布图(单位:℃)。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7.该考察区域A. 位于长白山的山麓B. 西北部的海拔最低C. 西南部地势起伏小D. 属属于暖温带湿润区28.图示时刻,P地的风向为A. 东北风B. 西北风C. 东南风D. 西南风29.考察发现,此时库区的局地风速北侧大于南侧,其主要原因是A. 水库北侧的气温差异较大B. 水库南侧,陆风与山风方向相反C. 水库南侧的地表植被茂盛D. 水库北侧,湖风与谷风方向一致我国甲、乙两地相距约20千米,但降水的日变化差异很大。
下图为两地年降水量的日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30~32题。
30.影响甲地年降水量日变化的直接因素是A. 太阳高度B. 热力环流C. 植物蒸腾D. 大气环流31.与乙地相比,甲地降水的日变化特点有利于农业生产,主要是由于甲地A. 土壤水分条件较好B. 气温日较差更大C. 降水量较多D. 地形较平坦32.甲、乙两地最可能位于A. 江苏省B. 甘肃省C. 山东省D. 云南省在周围山坡环绕的山谷或盆地中,周围山坡上的冷空气向谷底注泻,并在谷底沉积继续辐射冷却,形成所谓的“冷湖”。
而坡地上气温相对较高,形成所谓的“暖带”。
下图是我国某山地1月份东南、西北坡向极端最低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随高度变化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3.属于该山地东南坡向1月份极端最低气温的曲线是A. ①B. ②C. ③D. ④34.(小题2)关于该山地叙述正确的是A. 该山地西北坡近地面附近地区全年出现“冷湖”现象B. 该山地东南坡海拔每升100米气温下降0.6℃C. 该山地西北坡“暖带”与“冷湖”现象极端最低气温较平均最低气温显著D. 该山地“暖带”中农作物受霜害影响小,生长周期变长下图为东亚部分地区500百帕等压面的高度分布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5.上海5610米高空的风向是A. 偏西风B. 偏南风C. 偏东风D. 偏北风36.海平面气压由低到高排序是A. 青岛、上海、长沙、昆明B. 昆明、重庆、长沙、台北C. 台北、长沙、重庆、昆明D. 昆明、重庆、上海、北京下图示意2017年12月10日2时近地面气压分布,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7.图中甲、乙两地的气压值可能分别是(单位hpa)A. 1024,1012B. 1018,1010C. 1022,1010D. 1022,101438.此时A. 东北地区天气晴朗B. 珠江三角洲吹西北风C. 大兴安岭风力较大D. 日本地区阴雨绵绵下图为我国某地等高线地形图,甲地有大片的绿洲,每年大风日数约160天左右,年平均风速达到6.2米/秒,是我国最早进行风能开发的区域。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39.从局地热力环流考虑,甲地夏季的盛行风为A. 西北风B. 西南风C. 东北风D. 东南风40.以下关于甲地风能开发条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甲地离周边电力需求市场较近B. 甲地人口较少,移民费用较低C. 甲地附近的地形削弱该地风力D. 风能清洁可再生,生态效益高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A 2.C 3.D 4.A 5.B 6.C 7.C 8.C 9.B 10.C 11.D 12.D 13.C 14.A 15.A 16.D 17.B 18.A 19.B 20.D 21.C二、热力环流和风22.D 23.C 24.C 25.A 26.C 27.C 28.A 29.D 30.B 31.A 32.D 33.B 34.C 35.A 36.D 37.C 38.C 39.A 40.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