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爬行纲较两栖纲的进步性1
第18章-爬行纲

3、静脉 静脉系统近似两栖动物,返回心脏的主要静脉包
括:1对前大静脉、1条后大静脉、1条肝门静脉和 1对肾门静脉。
肾静脉逐渐趋于退化,后肢流向心脏的血液只有 一部分在进入肾脏时分散为毛细血管,构成肾门 静脉,另一部分则穿越肾脏直接汇入后大静脉。
1对腹侧静脉汇集后肢和体壁来的血,向前以毛细 血管终止于肝脏内。
蛇的红外探测田鼠热血动物身体向外散热蛇通过感受器探测到热源蛇的红外探测第三节爬行纲分类多数种类已灭绝地质史中的中生代的白垩纪距今18113亿年是爬行动物的繁盛时代有许多类群以恐龙为最著称
第十八章 爬行纲(Reptile)
目的和要求 1、掌握爬行纲的生物学特征及对陆生的进一步适
应。 2、掌握爬行纲的重要类群特征和代表动物。 3、了解爬行类的起源与演化、古代爬行动物。
八、排泄系统
1、肾脏(后肾):紧贴于身体后半部背壁,左右各一, 其位置在鳄类和蛇类中并不完全对称。
肾单位远多于两栖类,泌尿能力强,通过专用导管 输送尿液,在输精管或输卵管并口的前内侧进入泄 殖腔。
2、尿囊膀胱
除鳄类和蛇类外,泄殖腔的腹面均有膀胱,由胚胎 期的尿囊基部扩大形成,故称尿囊膀胱。
3、尿液 尿液含氮废物主要是尿酸和尿酸盐,通过泄殖腔随
蜥蜴雌性泄殖系统
鳖的雌性泄殖系统
鳖的雄性 泄殖系统
体内受精,多为卵生,少数有卵胎生。
③ 肋间肌:位于肋骨之间,由胸斜肌分化出来,分 外肋间肌和内肋间肌。
功能:调节肋骨升降;控制胸腹腔的体积变化; 协同腹壁肌肉完成呼吸作用。
④ 躯干肌:不发达,背部为最长肌,两侧具髂肋肌。 轴上肌:背最长肌、背髂肋肌、头长肌、横突间肌、
棘横突肌、棘间肌。 由于甲板的存在,龟鳖类轴上肌大大退化。 轴下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腹直肌 ⑤ 附肢肌:肌肉粗大。
动物生物学18 爬行纲[精]
![动物生物学18 爬行纲[精]](https://img.taocdn.com/s3/m/38ecc1a1bb4cf7ec4bfed040.png)
2.意义:
体内受精,可无需借助水作为介质;胚胎悬浮在羊水中, 使胚胎在自身的水域中发育,环境更稳定,既避免了陆地干燥 的威胁,又减少振动,以防机械损伤。完全摆脱了自然水环境 对生殖的束缚,获得了陆地繁殖的能力。是脊椎动物从水生到 陆生进化过程中产生的一个重大适应。
(二)爬行纲的躯体结构
1.外形
(4)口腔腺发达:毒蛇的毒腺是由上唇腺转化而来, 而毒蜥的则是变态的舌下腺。
(5)肌肉质舌发达:避役(变色龙)的舌几乎与身 体等长,粘捕昆虫。蛇的舌尖分叉,具化学感受体。
毒蛇在其上颌的牙齿中,有数齿(一般是两个) 变形成为具有沟(沟牙)或管(管牙)的毒牙,与毒 腺相通。毒牙后面常有后备齿,当前面的毒牙失掉 时,后备齿就递补上去。
分为3类:①无颞窝:龟鳖类; ②合(单)颞窝:头骨每侧只有一个颞窝,如哺
乳类; ③双颞窝:每侧有上下2个颞窝,但出现不少变
化,如鸟类和多数爬行类。
(2)咽颅
由前颌骨、上颌骨的腭突、腭骨和翼骨愈合而成 雏形的次生腭,使内鼻孔后移至口腔后端,口腔和 鼻腔分开,解决了动物同时进行摄食和呼吸的矛盾。
次生腭(次生硬腭):──羊膜动物所具有 颅骨底部,由前颌骨、上颌骨的腭突(水平突出)
皮肤骨化
色素细胞
可曲的铰合部
3、骨骼支持和肌肉系统
骨骼 (1) 头骨 脑颅
具单一的枕髁。脑颅顶壁隆起,属于高颅型,优于两栖类的 平颅型。
头骨两侧具有颞窝:眼眶后颞部膜性硬骨缩小或消失所形成 的穿洞。颞窝的出现与咬肌的发达密切相关,咬肌收缩时其膨 大的肌腹可自颞窝突出,加强了摄食和消化机能。 是咬肌附着 的部位,并为其收缩提供足够的空间。
身体分头、颈、躯干、尾和四肢; 体被角质鳞片,前后肢五指(趾),末端具
动物学第七章:爬行纲主要特征

5)羊膜:羊膜腔的壁,保护胎儿发育,羊膜腔内充满羊水, 使胎儿悬浮于液体环境中,防止干燥以及机械损伤。
6)尿囊:在羊膜形成的同时,自胚胎的消化道后端发生突 起,称为尿囊。尿囊外壁与绒毛膜紧贴,有着丰富的毛 细血管,充当胚胎的呼吸器官。另外,胚胎代谢所产生 的尿酸即排到尿囊腔中。
2、羊膜卵的胚胎发育
• 在脊椎动物从水到陆的漫长进化历程中,由两栖动 物产无羊膜卵转变成爬行动物产羊膜卵是一个极其 重要的飞跃进步。
• 从两栖类到爬行类的转变发生于地质年代为石炭纪 (3.5亿年前)。这个转变最后跨过的一个关口是羊 膜卵的完成。
• 羊膜卵的出现,完全解除了脊椎动物在个体发育中 对外在水环境的依赖,这才确立了脊椎动物完全陆 生的可能性。
• 3亿年前,当具有高等和进步特征的新兴爬行动物在地球上出 现后,很快就得到极大的发展,成为在地球上各种生态环境 中占主导地位的动物。
• 爬行动物虽然完成了两栖类没有彻底完成的登陆任务,成为 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但它还是低等的羊膜动物,属于变温 动物。
• 在进化过程中,有机体的结构和生理机能还没有提高到象它 们的后裔 — 鸟类和哺乳类那样的水平,还存在着一些原始的 特征。如:心室分隔不完全;血液循环还是不完善的双循环; 保留两个体动脉弓;变温、体温调节能力差。
2、五趾型附肢及带骨进一步发达和完善,指、趾端具 角质的爪,适于陆地上爬行。
3、骨骼较坚硬,骨化程度较高。脊椎除加固外,分化 更加完善,颈椎的分化,躯干椎有胸椎和腰椎的分 化。
4、头骨具单一枕髁。
5、肺呼吸进一步完善。呼吸氧面积增大和呼吸结构完 善,皮肤和鳃的呼吸消失。
6、心脏仍为二心房一心室。心室出现了不完全隔膜。 7、与无羊膜动物一样,为变温动物。
第十六节 爬行纲

2020/12/24
版权所有 授权使用
2020/12/24
版权所有 授权使用
有鳞目 Squamata
包括蜥蜴亚目和蛇亚目。
体表具鳞片,颅骨特化,使得能够吞咽很大的 食物。蜥蜴类通常具有四肢,蛇类没有鼓室和鼓膜。 代表动物包括各种蜥蜴和蛇类。
版权所有 授权使用
8.2 骨骼
头骨 出现单枕髁 脊柱
• 颈椎 数目增多,第一、二枚分化为寰椎和枢
椎,是陆生脊椎动物的重要特征。
• 胸椎 • 腰椎 • 荐椎 数目增多 • 尾椎
2020/12/24
版权所有 授权使用
2020/12/24
版权所有 授权使用
• 胸廓 首次出现,保护内脏,增强肺呼吸。
• 腰带 骨片之间出现孔洞,减重,增强运动功能。
2020/12/24
版权所有 授权使用
10 化石记录
已知最原始的爬行类是杯龙类,发现于古生代 石炭纪末期,一般认为后期各类爬行动物都由此辐 射演化而来。中生代的爬行动物种类多,分布广, 除多数生活于陆地外,尚有能飞行的翼龙类和水中 生活的鱼龙、蛇颈龙等。
古代爬行类在地球上兴盛达1亿年之久,中生代 被称为爬行动物的黄金时代。
毒蛇在其上颌的牙齿中,有数齿(一般两
毒牙 个)变形成为毒牙。毒牙后面常有后备齿,
当前面的毒牙失落时,后备齿可递补。
• 沟牙 如眼镜蛇; • 管牙 如蝮蛇。
2020/12/24
版权所有 授权使用
2020/12/24
版权所有 授权使用
2020/12/24
版权所有 授权使用
2020/12/24
版权所有 授权使用
两栖纲及爬行动物

两栖纲及爬行动物两栖纲(Amphibia)一、两栖纲的主要特征二、两栖类的生殖和发育三. 两栖纲的分类两栖动物是一类在个体发育中经历幼体水生和成体水陆兼栖生活的变温动物。
也有少数种类终生生活在水中,那是登陆后重新返回水域的次生性现象。
两栖动物是最原始的陆生脊椎动物现存两栖纲动物约4200种,我国有280余种。
一、两栖纲的主要特征1.外形:身体分为头、躯干、尾和四肢四部分(穴居和水栖种类具有尾部,穴居者四肢退化)蚓螈型、鲵螈型和蛙蟾型活动性眼睑可转动有保护作用雄体的咽部或口角有1-2个外声囊或内声囊外声囊充气时可膨胀成泡状或袋状蛙蟾类的四肢发展很不平衡,前肢短小,4指,指间无蹼;后肢长大而强健,5趾,趾间有蹼潜水运动中的应用2. 皮肤体表皮肤裸露,富有粘液腺,皮肤有辅助呼吸功能(皮肤呼吸占重要位臵)区别于其他纲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两栖动物的皮肤裸露并富含腺体,鳞已退化,只有穴居生活的蚓螈类在皮下还埋有残存的鳞迹。
角质层表皮皮肤生发层疏松层真皮致密层皮肤的衍生物黏液腺可借真皮层内的肌纤维收缩,从皮肤开口的腺孔中流出其分泌物,使体表经常保持湿润粘滑和空气、水的可透性,对于减少体内水分散失及利用皮肤进行呼吸都具有重要作用两栖动物通过蒸发冷却用以调节体温。
毒腺蟾蜍眼后的耳旁腺和皮肤中的毒腺,能分泌白色、紫红色、褐色或黄色乳状液的毒浆,对食肉动物的舌和口腔黏膜有强烈的涩味刺激,因而是一种防御性适应,可以自我保护。
色素细胞不同色素细胞的互相配臵,是构成各种两栖动物体色和色纹的基础,在光线或温度的影响下,色素细胞还能通过其扩展、聚合的形态变化,引起体色改变,由此变成与生活环境浑然一体的保护色(又一种自我保护)典型代表:雨蛙和角蛙具有保护色又能迅速变色。
色素细胞角蛙雨蛙3. 骨骼系统在水栖过渡到陆生的进化中,两栖动物的骨骼发生了巨大变化,获得比鱼类更大的坚韧性、活动性和对身体及四肢的支持作用。
骨骼多为硬骨,脊索消失。
第十四章 爬行纲

它们就是茂密丛林中的伪装高手变色龙,栖息在 我们卧室墙壁、天花板上的小型蜥蜴科——壁虎,令 人胆寒的蛇、蜥蜴和鳄鱼,行动迟缓的乌龟等等。
第一节 爬行纲的主要特征
两栖类动物的不完善性 1.呼吸问题:需要皮肤或鳃辅助。 2.保水问题:陆上生活,体内水分蒸发。 3.繁殖问题:繁殖发育过程在水中完成。 幼体要经过变态发育。 因此,两栖类动物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陆 生动物,还未能彻底摆脱水的束缚,只能在近 水潮湿地区分布或再次入水,且无法在高盐度 环境(海水)中生存。
三、骨骼系统 1.头骨的特点: (1)次生腭: 把口腔的前部分成上、下两层。上层通鼻腔, 成为嗅觉与呼吸的通道;下层为固定口腔,成为 进食的门户,呼吸与进食互不影响。
(2)颞窝: 头颅的两侧面,眼眶后面的凹陷,骨块消 失,形成的1-2个孔洞(俗称太阳穴)。是咬 肌着生的部位。可增大咬肌附着面积,增强咀 嚼能力。
(2)嗅觉: 蛇和蜥蜴口腔顶部具有锄鼻器,是一种辅 助嗅觉的感觉器官。
(3)视觉: 大多数爬行动物具有能够活动的上下眼 睑,可以闭和,但蛇没有,因此蛇从来不闭 眼睛。
眼 睑
蛇眼
爬行动物眼球睫状肌的伸缩能够改变水晶 体的凸度和水晶体与视网膜之间的距离,从而 有效地调节视力。因此爬行动物能看清不同距 离的物体,较准确地捕食或避敌。
一、龟鳌目: 现存约330多种,13科。我国有37种,5科。
龟科、棱皮龟科、海龟科、鳖科、平胸龟科
主要分布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 特征:具有坚硬的背甲与腹甲,头、颈、 四肢和尾可不同程度的缩进甲壳内。寿命长 达数十年至上百年。
龟的寿命究竟有多长呢? 1984年在河南省南阳市展出一只乌龟, 据科学家研究测定,龟龄已达1050岁。 美国一动物园有一只乌龟,从15世纪开 始,至今已活了400年了。 科学家们认为,龟类是一种用来研究人 类长寿的极好的动物模型。因此进一步揭开 龟长寿的奥秘,对研究人类的健康长寿将有 很大的启示。
12 爬行纲

12 爬行纲爬行类的进化地位爬行类是体被角质鳞或硬甲、在陆地繁殖的变温动物,是一支从古两栖类在古生代石炭纪末期分化出来的产羊膜卵的类群。
爬行类不仅继承了两栖动物初步登陆的特征,而且在防止体内水分蒸发,以及适应陆地生活和繁殖等方面,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并超过两栖类的水平。
与鸟类哺乳类共称为羊膜动物。
爬行类比两栖类高等的特征•爬行类继承了两栖动物初步登陆的特征,在防止体内水分蒸发,以及适应陆地生活和繁殖等方面,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并超过两栖类的水平。
成体结构进一步适应陆地生活。
1. 体被角质鳞或硬甲,可抵御干燥的环境以及物理伤害。
•2. 骨骼骨化程度高;•3. 除少数无附肢的种类外,爬行类具有比两栖类更强有力的支持结构,有利于爬行类在陆地快速运动。
•4.出现了羊膜卵,可在陆地繁殖,摆脱了水的束缚。
第一节爬行纲的主要特征一、具有陆上繁殖能力•爬行类体内受精、产羊膜卵。
•在脊椎动物从水生到陆生的漫长进化过程中,动物体各系统器官在获得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由两栖动物产无羊膜卵转变成爬行动物产羊膜卵是一个及其重要的飞跃进步。
(一)羊膜卵的结构•外层称绒毛膜,内层称羊膜,另有尿囊膜。
•特点:•(1)卵外包有一层石灰硬壳或不透水的石灰质软壳,能防止卵内的水分蒸发,避免机械损伤和减少细菌的侵入。
卵壳能透气,可以使氧气进来和二氧化碳排除,保证胚胎发育时的气体代谢的进行。
•(2)卵内有很大的卵黄囊,贮藏大量的营养物质,以保证胚胎不变态而直接发育的可能性。
•(3)羊膜腔中充满着液体,称羊水,胚胎浸在羊水中而得到保护,免于干燥和各种机械损伤。
•(4)尿囊位于羊膜和绒毛膜中间的空腔中,胚胎所产生的代射废物排到此囊中。
尿囊上面有毛细血管,可以通过多孔的卵膜或卵壳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是胚胎的呼吸器官。
(二)羊膜卵在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1.羊膜卵可以产在陆地上,并在陆地上孵化。
2.体内受精,受精不必借助水作为介质。
3.胚胎悬浮在羊水中,使胚胎在自身的水域中发育,环境更稳定,既避免了陆地干燥的威胁,又可减少震动,防止机械损伤。
两栖纲及爬行纲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两栖纲和爬行纲动物的主要特征。
2. 掌握两栖纲和爬行纲动物的解剖方法。
3. 观察两栖纲和爬行纲动物内部器官的结构特点。
二、实验材料与工具1. 实验材料:活牛蛙、活蜥蜴2. 实验工具:解剖镜、解剖盘、解剖剪、解剖镊、刀片、剪刀、解剖针、广口瓶、脱脂棉、乙醚、蜡盘、生理盐水、显微镜等。
三、实验步骤1. 牛蛙解剖(1)将牛蛙放入解剖盘中,用解剖剪剪开腹部皮肤,暴露内脏。
(2)观察消化系统:剪开口腔,观察舌、牙齿、口腔顶壁等;剪开食道,观察食道壁、食管与胃的连接;剪开胃,观察胃壁、胃内容物;剪开小肠,观察小肠壁、小肠内容物;剪开大肠,观察大肠壁、大肠内容物。
(3)观察呼吸系统:剪开胸腔,观察心脏、肺等;用玻璃管插入喉部吹气,观察肺泡和肺泡壁上的细血管。
(4)观察循环系统:小心剪开围心囊,观察心脏的左、右心房和心室。
(5)观察泌尿系统:剪开膀胱,观察膀胱壁、膀胱内容物。
(6)观察生殖系统:观察卵巢、睾丸、输卵管、输精管等。
2. 蜥蜴解剖(1)将蜥蜴放入解剖盘中,用解剖剪剪开腹部皮肤,暴露内脏。
(2)观察消化系统:剪开口腔,观察舌、牙齿、口腔顶壁等;剪开食道,观察食道壁、食管与胃的连接;剪开胃,观察胃壁、胃内容物;剪开小肠,观察小肠壁、小肠内容物;剪开大肠,观察大肠壁、大肠内容物。
(3)观察呼吸系统:剪开胸腔,观察心脏、肺等;用玻璃管插入喉部吹气,观察肺泡和肺泡壁上的细血管。
(4)观察循环系统:小心剪开围心囊,观察心脏的左、右心房和心室。
(5)观察泌尿系统:剪开膀胱,观察膀胱壁、膀胱内容物。
(6)观察生殖系统:观察卵巢、睾丸、输卵管、输精管等。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牛蛙解剖结果牛蛙的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等。
呼吸系统包括肺和心脏。
循环系统包括心脏、血管等。
泌尿系统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等。
生殖系统包括卵巢、睾丸、输卵管、输精管等。
2. 蜥蜴解剖结果蜥蜴的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两栖纲相比,其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
(1)出现羊膜卵,在胚体之外出现羊膜、绒毛膜、尿囊膜
(2)在外形上,四肢较两栖类强健,颈部外观明显,尾发达。
颈部发达由颈椎的数目决定,爬行纲的颈椎有多枚。
(3)皮肤高度角质化,体表具鳞被,皮肤干燥缺少腺体;而两栖纲皮肤轻微角质化,富有腺体;相比较,爬行纲不在需要用皮肤进行辅助呼吸,而且进
一步减少了体内水分的散失。
(4)在骨骼上:a:颈椎具有多枚,导致外形上有了明显的颈部,有了寰椎和枢椎的分化,提高了头部和躯体的运动性;b:躯干部具有发达的肋骨和胸骨,加强了保护并协同呼吸动作的完成;两栖纲有不发达的肋骨不具有胸骨
c:很多种类具有颞孔,具有单一枕髁,两栖纲无颞孔和两个枕髁。
(5)肌肉系统:躯干肌和四肢肌均较两栖类进一步复杂化,出现了肋间肌和皮肤肌,肋间肌调节肋骨升降,协同腹壁肌肉完成呼吸运动。
皮肤肌节制鳞片活动,在蛇类尤其发达。
(6)消化系统:a:牙齿进一步进化,分化为端生齿、侧生齿和槽生齿。
龟鳖类有角质鞘齿;b:口腔腺发达,具有润湿食物、有助于吞咽的作用c:出现了盲肠,在大、小肠的交接处,与消化植物纤维有关。
(7)呼吸系统:呼吸器官都为肺,但两栖类还有多种辅助呼吸,泡状非,为咽式呼吸,而爬行纲是囊状肺,为胸腹式呼吸;是通过肋间外肌收缩使胸腔变大,吸入空气,肋间肌收缩,胸腔变小,压力变大,呼出废气CO2;(8)循环系统:a:两栖纲的心脏由静脉窦、心房、心室和动脉圆锥四部分组成,心室不分开;而爬行纲由静脉窦、心房和心室3部分构成,动脉圆锥
退化,其中鳄类的心室完全分隔。
(9)排泄系统:a:两栖纲排泄的含氮废物为尿素,爬行纲则为尿酸,尿酸对睡得需求量最少,最大程度的降低了水分的散失;b:某些爬行类具有盐腺,一种肾外排泄器官。
(10)神经系统:a:大脑更加发达b:大多数种类开始具有12度对脑神经
(11)感官:a:嗅觉更加发达,开始具备嗅黏膜,犁鼻器更进一步发达b:听觉:出现了外耳道c:具有红海外感受器,可感知环境温度微小的变化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