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第一节 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教案 中图版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1《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教学设计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1《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是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一个重要章节。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中国的地势特点、地形特点以及主要的地形区。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的地形地势对气候、经济、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地形地势的基本概念、中国地势的特点、地形区的划分和特点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形地势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地势地形对其他方面的影响可能还没有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和理解地形地势对国家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形地势的基本概念,掌握中国地势的特点和主要地形区的划分及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分析数据等方法,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地形地势对国家气候、经济、交通等方面的影响,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地势的特点、主要地形区的划分及特点。
2.难点:地形地势对气候、经济、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观察地图,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中国地势地形的特点和分布。
2.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地形地势对其他方面的影响。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中国地形地势的相关地图和图片。
2.准备地势地形对气候、经济、交通等方面的案例材料。
3.准备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形地势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形地势的特点和分布。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地势吗?地势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讲解地势地形的基本概念,通过地图展示中国地势的特点和主要地形区的划分。
讲解地势地形对气候、经济、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地形地势对实例的影响。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第一节 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教案2 中图版

中国的地势与地形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认识我国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的地势特征。
2、三级阶梯分界线和地形区分布。
3、初步理解西高东低的地势对我国气候、河流、交通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中国地形图,了解我国地势的主要特征。
2、在中国地形图上,观察我国主要河流的流向,分析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关心我国的基本国情,通过对祖国壮丽山河以及我国地势有利因素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他们建设祖国的雄心壮志。
2新设计理论指导:本节主要介绍我国地形的基本知识,这部分内容既是中国地理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习本章其他各节的重要基础。
本节共有两部分内容:本节课内容主要是第一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地势的概念和我国地势的主要特征,首先使学生对我国总体的地势特征有一个宏观的认识。
对第二部分的学习以及后面内容的学习打基础。
3学情分析1、七年级学生正处于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阶段,他们富有朝气,对生活充满热情,热爱大自然,相信科学,对新奇的事物充满好奇,希望探索其中的奥妙,同时希望能在新环境中积极向上,勇于进取。
2、学生在这个年龄阶段,思维也正处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时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够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思维还不成熟。
教学中用用直观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能直观感受教学内容,轻松学习。
4重点难点我国地势的主要特征西高东低的地势对我国的影响5新设计学习策略:1、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视频、课件,引用直观图片,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
2、完成课时达标练。
6新设计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梳理:1,问题导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小组自学、合学、互学,尽量完成问题分析。
3、小组展示学习成果,不足之处在课堂及时解决。
4、视频演示可突出重点,图片展示可突破难点。
7教学过程7.1 第一学时7.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展示课件“倒淌河”图片探索活动引入课题。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1 中国的地势与地形 学案

中国的地势与地形【学习目标】1.能够运用中国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说出我国地势的特征;2.在中国地形分布图上指出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界线、分布范围、平均海拔以及构成各级阶梯的主要地形类型;3.我国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流向及利用价值、交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学习重难点】重点:熟悉我国地势的特征。
难点:说明我国地势对我国气候、河流、交通、水力发电等方面的影响。
【第一课时】【学习过程】1.地表各种各样的叫做地形。
2.地表的总趋势称为地势。
3.阅读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及北纬36°地形剖面图,分析我国的地势是。
4.我国地势总特征是高低,大致呈级阶梯。
5.青藏高原位于我国地势第级阶梯;河南省省会郑州位于我国地势第级阶梯;第三级阶梯的地形以和为主。
6.我国第二级阶梯上主要的地形为和。
7.下列山脉中,即位于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上,又是省级行政区大致界线的是( )A.昆仑山B.天山C.太行山D.南岭8.有关我国地势特征,下列图解中相对较为符合实际的是( )A. B. C. D.9.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产生的影响是( )A.不利于海洋水汽深入内地B.有利于海洋水汽深入内地C.大河多自东向西流D.大河流向阻隔了东西交通10.我国东部地区的主要地形类型是( )A.丘陵和平原B.高原和盆地C.山地和高原【第二课时】【学习过程】1.构成我国地形骨架的是( )A.高原B.盆地C.丘陵D.山脉2.我国的地形类型有、、、、。
3.被称为第三极的世界最高峰是,它是山的最高峰,位于我国和(国家)的边境上。
4.我国的各种地形类型中,山地所占的比重是。
5.我国各类地形中,面积最大的是( )A.平原B.山地C.高原D.盆地6.连线题:A.青藏高原①千沟万壑,支离破碎B.内蒙古高原②崎岖不平,石灰岩广布C.黄土高原③冰川广布,雪山连绵D.云贵高原④地面平坦,一望无际。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中国的地势与地形(第三课时)教案 中图版

第三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势与地形第三课时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地形是复杂多样的,那么各种地形分别占我国领土总面积的多少呢?哪种地形所占的比例最大呢?讲授新课:读图:读图C或下图,引导学生读图了解各种地形面积的比例。
讲解:由上图可知,山地面积约占陆地总面积的1/3。
加上高原,两者约占60%,这些山地和高原多集中在西部地区。
如果按人们的习惯,把山地、丘陵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那么我国山区面称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是一个多山的国家。
板书:山区面积广大活动:读我国地形面积比例饼状图C,分析我国陆地地形类型特点。
地形类型百分比/%山地33高原26盆地19平原12丘陵10小结:由此可见,我国陆地地形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山地面积占全国面积的1/3,居各地形类型之首,高原面积不到全国陆地面积的1/3,位居第二,盆地面积不到全国陆地面积的1/5,位居第三,平原面积仅占1/10多一点,位居第四,丘陵面积仅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10,位居第五。
2.在我国,山区(包括山地、丘陵和崎岖的高原)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3。
怎样开发和保护山区,应注意哪些问题,如何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山区资源,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就成为摆在我国山区人民摆脱贫困、实现小康的两项重要任务。
要完成好上述两项重要任务,山区人民必须搞清山区的优势和劣势,即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下面我们全班同学分成A、B两大组展开讨论,群策群力,为山区人民找一找山区有哪些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A组找山区有利条件,B组找山区不利条件)A、B两组讨论后,全班发言,相互补充,展开争论,在此基础上,补充小结如下:我国山区有利条件(优势) 不利条件(劣势)地形复杂多样,便于发展多种经营森林和矿产资源丰富中草药和动物资源丰富高山草地可以放牧山区急流可以发电地面崎岖,交通不便容易发生自然灾害植被受到破坏后,水土流失严重坡度大,不宜耕种农作物地面崎岖,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提问:针对山区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同学们讨论一下山区开发中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学生讨论后,小结:开发保护山区注意问题①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山区资源外运,要努力改善交通运输条件②容易发生自然灾害,要预防和避免自然灾难发生③水土流失严重,要注意保护山区地面植被,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明白了我国地形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山区面积广大。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 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教学设计3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第一节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是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一节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地势、地形特点及其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地图、图片和文字,展示了中国的地形地貌,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现象有较强的好奇心。
但他们对中国的地势与地形特点的认识较为模糊,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深化理解。
此外,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还不够熟悉,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训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地势、地形特点,学会分析地形对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源,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地理环境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中国的地势、地形特点及其影响。
2.突破策略:利用地图、图片等多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从而深化对地势、地形特点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图片,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案例分析法:分析地形对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讨论话题,准备相关案例。
3.安排好课堂活动的时间和流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国的地形地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的地势与地形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中国地形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势、地形的特点,并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地形对生活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地形对生活的影响有哪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案例。
4.巩固(5分钟)进行课堂小测,检查学生对地势、地形特点的掌握情况。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地形优势,促进地区经济发展?让学生联系实际,提高地理素养。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1《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教案

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教学目标:情感与态度:1.培养学生了解祖国、热爱祖国的情感。
2.使学生树立因地制宜的观点。
3.通过赏析彩图“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上的山间小平原”、“山东半岛丘陵”等使学生在了解高原、平原、丘陵特征的同时,使学生感受到我国山川壮丽,或雄浑、或清秀,各具不同特色的美。
知识与技能:1、教学生学会读分层设色地形图及地形剖面图,理解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成阶梯状分布的基本特点,了解我国大陆架的分布,使学生能说出这种地势特点对我国气候、河流的影响。
2、使学生通过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理解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特点以及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培养学生分析地理事物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用列表比较的方法进行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教学。
重点:1、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以及这种地势对中国地理环境的影响。
2、中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对不同地形区应合理开发和利用。
难点:1、引导学生分析地势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培养学生树立因地制宜的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①教学重点:通过阅读地图等资料分析归纳我国地形、地势的特点,以及地形、地势的特点对于生产生活的影响。
②教学难点:分析地形、地势的特点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活动探究法、提问讲解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课程引入:前两天在网上漫游,看到一位网友的博客里的日志,叫做“山山水水──中国的美丽风景”,一下子被吸引了,日志里包括有中国的名湖之美、名泉之美、名山之美、名瀑之美、名江之美等,作者在用自己的足迹和文笔记录和感受祖国山河之壮美,也给读者以美好的心灵震撼。
而实际上爱美之心古往今来,人皆有之,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就形成了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中国山水诗词等。
这些都是源于人们对于自己赖以生存的自然的热爱,在以山为德、以水为性的修为过程中,升华自己的思想境界。
那么这一章我们就来了解我国的自然环境,为大家的这种修为奠基。
最新七年级地理上册第3章第1节中国的地势与地形第2课时教案中图版

中国的地势与地形第二课时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同学们结合地图回顾一下这个特征是什么?我国地势自西向东分为几级阶梯,第一、二级阶梯的分界山脉依次是什么?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山脉依次是什么?想一想,我国这样的地势对我国的气候、河流、交通和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这节课,我们接着了解我国地形的基本特征。
同学们回想一下什么是地形,它包括哪五种类型?(学生:地形是指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形态的总称,它包括山地、高原、平原、丘陵和盆地)接着,引导学生读图2.4(《我国地形分布大势图》),找一找这五种地形类型在我国是否都有?(学生:五种地形类型在我国都有)从而得出我国地形复杂多样的基本特征。
板书:地形复杂多样讲授新课:从图D上可以看到,我国不仅有纵横交错的山脉,雄伟广袤的高原,一望无际的平原,还有群山环抱的盆地以及起伏和缓的丘陵。
请同学们欣赏以下彩画。
读图:课本24~25页彩画,引导学生边欣赏边判断是什么类型的地形。
提问:提到地形,我们自然地就想到了山地和山脉。
什么是山脉?同学们回忆一下。
学生答后,补充小结:山地的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峰峦起伏,坡度陡峻。
有的山地呈条带状分布,并且沿着一定的方向延伸很长,这样的山地就叫做山脉。
讲解:从图D可以看出: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高大而绵长的山脉,犹如一条条卧伏的巨龙,纵横在中华大地上,把祖国江山妆扮得雄伟壮丽,多姿多彩。
这些山脉多为东西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南北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较少。
那么,山脉走向是怎么回事呢?我国又有哪些不同走向的山脉呢?读图:读图F“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引导学生读图、观察,判断:1.读图F后,判断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说一说我国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各有哪些?哪些山脉还是省区界线?活动:引导学生判断某一山脉走向后,举例讲解判断方法,如东西走向山脉是指从东向西延伸的山脉,东北—西南走向山脉是指从东北向西南延伸的山脉。
七年级地理上册3.1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教案中图版

【读图连线】下面,请同学们在课本61 页《中国主要山脉分布》上,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分别将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连成一线;将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连成一线,教师讲解这两条分别是第三级和第二级阶梯、第二级和第一及阶梯的分界线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中国地形图,了解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在地形图上分析地势对河流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我国的基本国情,片面分析我国地势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
我国地势、地形的主要特征主要的山脉及分布我国主要的地形
难点
我国主要山脉分布的空间概念的建立
课堂模式
内容提要
时间
设计意图
中国的地势与地形
内容
学科
初中地理
年级
七年级
时间
节次
主备人
复备人
课题
中国的地势与地形
教学目 标
知识与能力:1.掌握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基本特点。2.初步理解解地势对我国气候、河流的影响。掌握三级阶梯的界线。3.掌握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特点及其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4.记住我国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 分布以及我国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的分布和主要特点
【过渡】这些山脉将大陆分隔成许多网格,高原、盆地和平原就分布在这些网格中,山脉也往往成为我国地形区或省区的大致分界线。
【读图填表】观察P61页图,然后请同学们将山脉两侧的地形区名称认真地填写在P64页的表格中。
【教师提问】我国有哪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呢?同学们在《中国地形图》上分别找出来,并注意它们的方位、名称及其写法。(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等各类地形图能力。
2.概括出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特征,记住位于地势阶梯分界线上的山脉。
3.初步树立自然环境中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思想和因地制宜的观念。
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与教师启发教学。
教学重点
我国地形地势对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影响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运用各种地理图象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基本特征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请同学们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青藏高原、珠穆朗玛峰、内蒙古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地形区的资料,并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找到这些地形区的位置,并根据地形区的颜色对照图中高度表判断海拔高度。
教师小结:分层设色地形图可以帮助我们直观的判断地表的高低起伏。
教授新课
一、中国的地势特征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中国地形图,我国东部地区大多是深浅不同的绿色及浅黄色,代表平原及丘陵地形,西部黄色的颜色加深,代表山地、高原及盆地等地形,根据颜色的分布概括我国地表高低起伏的总体趋势是:
学生答:西高东低。
(2)观察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的颜色的分布,学生尝试绘出我国地势示意图并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教师对可能出现的两种示意图进行说明: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可能是由西向东逐渐降低,也可能是由西向东阶梯状降低,究竟哪一种更符合实际呢?
学生得出结论: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3)课堂活动:阅读第57页图B “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及沿36°N地形剖面图”,明确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是由哪些山脉构成的,三级阶梯的海拔高度分别是多少,每级阶梯分别以什么地形类型为主。
教师:地表形态是自然环境的基础,我国的地表形态对我国的气候、河流有什么影响?在了解了我国的地势特征之后,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一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
(4)教师出示本节课的研究课题:(学生分组讨论等形式进行合作研究)
①我国大陆地势西高东低,面向海洋,这种分布对气候和河流流向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②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向低一级阶梯时,落差会有什么变化?有什么利用价值?(课堂小实验)
③我国地势对东西部之间交通往来可能产生什么影响?(利弊分析)
地势对气候的影响——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向内地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较为丰沛的降水。
地势对河流流向的影响——我国许多大河流向自西向东,地势决定了我国许多大河的流向。
地势对水能资源蕴藏的影响——在地势阶梯的分界处往往蕴藏有丰富的水能资源。
地势对交通的影响——有利影响:滚滚东流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向交通,方便了沿海与内地的联系。
不利影响: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交通的障碍。
二、中国的地形特征
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的地势,知道了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大家翻开课本58页,阅读课文,看除了我们上节课熟悉的山脉以外,还有哪些地理名称呢?
生:(略)
教师:对,高原盆地丘陵平原山地,这些分布在地表的各种形态,就称之为地形。
那么地形的五种基本形态也就是高原、盆地、丘陵、平原、山地。
师:大家看图C“中国各种地形类型占全国陆地面积的比重”图能发现什么问题?
讲解:我国山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
说明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
师:讲解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大小纵横的山脉,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
看图F“中国主要山脉分布”讲解山脉的走向。
我国主要山脉的分布如下。
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
南—北走向:横断山脉,六盘山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
巨大的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
转承:纵横交织的山脉,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
山脉之间镶嵌着高原、盆地和平原,山脉也是这些地形区的地理分界线。
师:大家看图H“中国四大高原”说说我国的四大高原是哪些?各有什么特征
生:讨论回答。
师: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
特点:青藏高原:是世界最高的的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称。
云贵高原:地势崎岖不平,石灰岩广布。
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因地面覆盖着厚厚的黄土层而得名,当地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
内蒙古高原:位于我国北部,广阔坦荡。
2
师:看图D“中国地形”提问我国第一级阶梯上主要分布着哪些高原呢?
生:青藏高原。
师:除了青藏高原,还有其他的地形类型吗?
生:柴达木盆地
师:我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是哪个呢?
生:青藏高原
师:谁能说说青藏高原上是什么样子吗?
生:雪山众多,冰川广布,宽谷和湖泊镶嵌其中。
师:有人描写一个高原这样说: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是哪座高原呢?
生:内蒙古高原
师:现在谁给同学们当内蒙古旅游的小导游呢?
生:内蒙古高原上很平,羊马等好多,草中间野花很漂亮。
还有就是草原的天很蓝。
师:在高原顶部感到很平,这点和平原上的感觉有些相似,一望无际的原野,让人感到心都开阔了好多。
师:我们先总结一下内蒙古高原有什么样的特点?
生:坦荡如砥,起伏和缓
师:高原和平原,有那么多的相似,那么区别他们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呢?
生:海拔高度
师:对,大家看看我国三大平原的海拔高度大致是多少,那么我国四大高原的大致高度呢?
生:平原大都在500米以下,高原以第二阶梯为例,大都在1000—2000米。
第一级阶梯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
师:下面我们来学习四大高原中的最后一个内容,云贵高原。
这次有人愿意来带队吗?
生:(略)
师:由此可知,云贵高原地表崎岖不平,那在到处都不平的地方,见到平地大家就会倍加珍惜,于是在这些地区人口城镇集中,农业发达。
师:除此之外我国主要有哪些平原呢?
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
师:有哪些丘陵呢?
生:东南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
师:地形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分组讨论: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影响?
(学生总结)教师归纳:多种多样的地形,为我国发展农、林、牧、副等多种经营形式
3
提供了有利条件:广大的山区为我国发展旅游业和采矿业提供了条件。
不利方面:平原面积少不利于耕作业和粮食生产的发展;崎岖的山区又使交通不便。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