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强化语义印象的修辞文本营构模式

合集下载

一、修辞和修辞学

一、修辞和修辞学

一、修辞和修辞学(一)修辞1、“修辞”的训诂学诠释许慎《说文解字》:“修,饰也。

从彡(shan55),攸声。

”段玉裁注:“饰卽今之拭字。

拂拭之则发其光采。

故引伸为文饰。

……此云修饰也者,合本义引伸义而兼举之。

不去其尘垢,不可谓之修;不加以缛采,不可谓之修。

修之从彡者,洒刷之也,藻绘之也。

”“彡”是象形字,《说文解字》中从“彡”的字共10个,字义或为头发,或为毛刷,或为画文,或为彩饰。

《说文解字》用“毛饰画文”四个字解释。

修,本指对于物件整饬,后延伸对于人的外表的妆饰,进一步延伸对于言辞的整饰,如《易·乾·文言》:“修辞立其诚”。

许慎《说文解字》:“辞(辭),讼也。

犹理辜也。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分争辩讼谓之辞。

”可见,“辞”的本义为“诉讼”。

后又有“文辞、言辞(言词)”义。

如《易·系辞》下:“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

”在这个意义于“词”相同。

有人指出,“‘辞’、‘词’在‘言词’这个意义上是同义词。

但在较古的时代,一般只说‘辞’,不说‘词’。

汉代以后【古敬恒、刘利.新编说文解字[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1.P.55】逐渐以‘词’代‘辞’。

”“修辞”二字连在一起出现,最早要算《易经》,《易·乾·文言》有言:“修辞立其诚”。

但是对于的“修辞”含义的理解却是多样的,下面,第一种理解是早期的理解,较切近原文意思;第二、第三种理解均为后起意思。

其一,“修辞”指“修理文教”,指君子修炼自己的言语行为、处世方式乃至政治行为,以达到儒家的理想标准。

修辞是修身的必要手段,修身的目的,是要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是早期的理解,切近《周易》的原意。

唐代孔颖达说:“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者,辞谓文教,诚谓诚实也;外则修理文教,内则立其诚实,内外相成,则有功业可居也,故云居业也。

”【《周易正义》卷一】南怀瑾说:“《易经》上的修辞所含的意思,包括了言语、文字和行为,要和辞章一样。

现代汉语修辞之短信中的修辞

现代汉语修辞之短信中的修辞

现代汉语修辞之短信中的修辞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现代汉语修辞中手机短信的语言修辞方式的详细分析,从而进一步的帮助我们了解、掌握现代汉语修辞中的重要词格和修辞意义。

在现代汉语中,修辞学是一门研究提高语言表达和接受效果的科学,它以语言为研究对象,在对各民族、各地区、各时代的语言修辞研究中,进一步扩展其范围,研究修辞与题旨情境的适应关系问题、修辞与语体风格的适应关系问题、修辞与社会心理与个性心理的关系问题、根据不同交际目标建构不同修辞文本的规律等多个方面。

关键词:短信现代汉语修辞语言表达辞格正文:修辞,在我们的现代汉语里处处可见,其特殊优雅之处在于使语言生动,话语流畅,表达清晰,有时可有意内言外、一语双关、幽默含蓄之意。

在定义上,我们通常把“修辞”理解成为,表达者为了达到特定的交际目的而应合题旨情境,对语言进行调配以期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有意识的、积极的语言活动。

我们平日里在口语和书面语中所接触和使用的修辞大概有三十八种之多。

一、手机短信中的修辞表达当下,人们沟通,信息传达的方式越来越多,而手机短信已然成为一种信息交流、情感传递的重要的媒介,节日庆贺、幽默娱乐、思念关心、爱情表白等,可以说,只要我们需要,那么手机短信就无所不在。

手机短信的用语不同于我们的书面语和口语,它有些类似于网络语言,时尚而不苛刻,它的使用很随意,对语法的规定也很宽松,有时候可以前后颠倒,有时候可以各种语言夹杂,它所追求的是一种信息时代的简洁和轻松。

上课时,一条短信就代替了电话的反复打扰;节日时,一条短信就送去了真挚的祝福;想念时,一条短信就表达了浓浓的情意;短信就是一种沟通,一种表达。

修辞与语言表达一样,所讲求的是说话的一种情境。

修辞的手法,可以分为两大分野。

在消极修辞方面的修辞多是抽象的、概念的,没有闲杂事物来乱意,没有奇言怪语来分心,在内容方面偏重意思明确,表达通顺,在形式方面则平匀、稳密;积极修辞方面的修辞多是具体的、体验的,在内容方面大都是基于经验的融合,对于题旨、情境、遗产等的综合应用,在形式方面则注重语感的利用。

用适度夸张提升学生文本形象感知力

用适度夸张提升学生文本形象感知力

用适度夸张提升学生文本形象感知力作者:张启和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上旬刊》 2016年第4期张启和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的一种修辞手法。

在文学作品中如果恰当的运用夸张,能起到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的作用。

在日常的语言交流中夸张不仅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共鸣,而且还能增强语言的幽默感和趣味性。

夸张这些独特的语言表达作用,对我们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也有一定的帮助。

笔者试图联系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来谈谈如何运用适度夸张来增添课堂教学的活力,提升学生对文本形象的感知力。

用适度夸张的语言陈述去突出文本形象解读。

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往往比较鲜明,但在文本与学生的解读之间需要一架桥梁。

这架桥梁就是教师对文本解读后的表述。

由于夸张的作用还在于它可以突出某一事物或某一形象的特征,更深刻而又更单纯地揭示他们的本质,使读者得到鲜明而强烈的印象,所以笔者认为运用适度夸张的语言陈述可以使作品中的形象在学生面前有一个更鲜明的呈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对作品的形象进行正面的夸大,使形象更加的鲜明。

比如在研读《流浪的人你若到斯巴…》一文时,我对战争留给人们的伤痛进行适度的夸张渲染,对战前的动员进行夸张性想象以让学生去更好地理解军国主义给这个世界带来的伤害。

在研读本文时我还去引导学生对学校、学生所受到的创伤进行忠于文本的夸张描写,在夸张的想象描写中更深地体会战争对人以及生存环境的破坏,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

我们还可以对作品中的形象进行反面的夸张陈述,去构建作品形象认识的差异,从而使学生获得更深的感知体验。

比如在研读《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时,我就故意去把堂·克洛德·孚罗洛描写成一个正义的形象,并且极力去渲染他的大公无私和内心的矛盾,从而去激起学生与我的争论。

我把堂·克洛德·孚罗洛的“正面形象”越夸大,就越能激起学生对这个人物的反感,就越能引起学生对伽西莫多的同情和对爱斯梅拉达的尊敬。

学术报告的语言修辞与篇章韵律

学术报告的语言修辞与篇章韵律

学术报告的语言修辞与篇章韵律学术报告是学术界研究成果的重要交流形式之一,而语言修辞与篇章韵律是学术报告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元素。

本文将从以下六个方面展开详细论述学术报告的语言修辞与篇章韵律。

一、语言修辞的运用语言修辞是通过修辞手法来增强信息传递的效果,使听众更加理解和接受报告内容。

在学术报告中,可以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手法来激发听众的兴趣,提高信息的记忆度和吸引力。

比如,使用恰当的比喻来形象地描述研究结果,或者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来突出问题的重要性。

二、篇章结构的设计篇章结构是学术报告的组织框架,关系到报告信息的清晰度和逻辑性。

在学术报告中,可以运用开头、主体和结尾的结构,以及提纲分明的段落来达到信息的有序呈现。

同时,需要注意标题和副标题的设置,以便清晰地概述报告的主要内容。

三、节奏与音调的掌控报告的节奏与音调是学术报告中不可忽视的韵律元素。

适当的节奏可以增加报告的流畅度和吸引力,同时也可以帮助听众更好地理解报告内容。

在学术报告中,可以通过速度、音量和语调的变化来掌控报告的节奏和音调,使报告更加生动有趣。

四、词汇的选择与运用学术报告中,词汇的选择和使用对于准确传达研究成果至关重要。

应该避免使用过于专业化的术语,同时也要避免使用晦涩难懂的词汇。

合适的词汇选择,能够使报告内容更加清晰明了,并且有助于与听众建立良好的沟通。

五、语法与修辞的协调语法与修辞的协调是学术报告中语言运用的关键。

语法的正确性能够增加报告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而修辞的运用则可以提高报告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在学术报告中要注意遣词造句的规范性,同时也要注意修辞手法的恰当使用,以达到信息的准确传递和听众的情感共鸣。

六、文化背景和语境的考虑在学术报告中,还需要考虑到不同文化背景和语境的影响。

同样的词语或表达方式在不同文化中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诠释。

因此,在撰写学术报告时,需要适时考虑到听众的背景和语境,避免造成误解或不准确的表达。

总之,学术报告的语言修辞与篇章韵律对于报告的传达效果和听众的接受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第一章 婉约蕴藉的修辞文本营构模式

第一章 婉约蕴藉的修辞文本营构模式

③小栓撮起这黑东西,看了一会,似乎拿着自己
的性命一般,心里说不出的奇怪。十分小心的拗 开了,焦皮里面窜出一道白气,白气散了,是两 个白面的馒头。——不多工夫,已经全在肚里了, 却全忘了什么味;面前只剩下一张空盘。他的旁 边,一面立着他的父亲,一面立着他的母亲,两 人的眼光,都仿佛要在他身里注进什么又要取出 什么似的;便禁不住心跳起来,按着胸膛,又是 一阵咳嗽。(鲁迅《药》) ④张拴本来日子倒也能过,……可是他这个人偏 偏好掂根鞭杆转牛牙绳,今年春天把一头红牡牛 换了个小叫驴,回来做不成活,没喂够十天又卖 了。(李准《不能走那条路》)
③阿Q“先前阔”,见识高,而且“真能做”,
本来几乎是一个“完人”了,但可惜他体质 上还有一些缺点,最恼人的是在他头皮上, 颇有几处不知起于何时的癞疮疤。这虽然也 在他身上,而看阿Q的意思,倒也似乎以为 不足贵的,因为他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 “赖”的音,后来推而广之,“光”也讳, “亮”也讳,再后来,连“灯”“烛”都讳 了。一犯讳,不问有心与无心,阿Q便全疤 通红的发起怒来,估量了对手,口讷的他便 骂,气力小的他便打。(鲁迅《呐喊· 阿Q正 传》)
【种类】 讳饰可以分为公讳和私讳两种。
一、公讳 公讳就是用别的语言来回避凡社会习俗一般要求 避讳的事物,比如涉及死、性爱等的字眼。 ①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 住讳翻,以箸为“快儿”,幡布为“抹布”。讳 离散,以梨为“圆果”,伞为“竖笠”。讳狼藉, 以郎槌为“兴哥”。讳恼躁,以谢灶为“谢欢 喜”。此皆俚俗可笑处。今士大夫亦有犯俗称 “快儿”者。(明· 冯梦龙《古今谈概· 迂腐部》)
贩卖牲口
⑤…… 同志呵,你可知道,
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的办公室呵,
灯光又亮了通宵。

语用身份动态选择与话语建构

语用身份动态选择与话语建构

语用身份动态选择与话语建构一、概述在语言学领域,语用身份动态选择与话语建构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研究议题。

语用身份指的是在言语交际中,说话者通过语言手段所展示出的自我形象或社会角色。

这种身份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着语境、交际目的和交际关系的变化而动态调整。

研究语用身份的动态选择对于理解话语建构的过程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话语建构则是指说话者如何根据特定的语用目的和语境,选择合适的语言手段来构建自己的话语。

这一过程中,说话者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听话者的背景、交际场合的正式程度、话题的性质等。

通过灵活运用各种语言手段,说话者可以构建出符合语境和目的的话语,从而实现有效的交际。

语用身份动态选择与话语建构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一方面,语用身份的动态选择为话语建构提供了基础。

说话者在选择语用身份时,会根据自己的交际目的和语境调整自己的语言风格、用词和语气等,从而影响话语的建构。

另一方面,话语建构的过程也反过来影响语用身份的选择。

说话者在构建话语时,会根据听话者的反馈和语境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语用身份,以实现更好的交际效果。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语用身份动态选择与话语建构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机制。

通过分析不同语境下说话者如何动态选择语用身份以及如何构建符合目的的话语,本研究旨在揭示语用身份动态选择与话语建构的内在逻辑和规律,为语言学研究和实际交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1. 阐述语用身份动态选择与话语建构的重要性语用身份动态选择与话语建构在人际交流和跨文化交际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人们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交际环境,如何在不同的语境中有效地传达信息、建立关系、达成目标,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语用身份的动态选择,即说话者在交流过程中根据交际目的、对象、场合等因素灵活调整自己的身份定位,是确保交际成功的关键。

通过选择合适的语用身份,说话者可以更好地控制话语的内容和方式,以实现预期的交际效果。

话语建构则是指说话者根据语用身份和交际意图,组织语言材料、构建话语结构的过程。

修辞学作业1

修辞学作业1

(封面)修辞研究考查作业学院:学号:班级:姓名:第一章婉约蕴藉的修辞文本营构模式1.然而曾几何时,知命之年,倏尔而逝;耳顺之年,也没有留下什么痕迹,连古稀之年也没能让我有古稀的感觉。

(季羡林《过年的感觉》)答:修辞模式:用典修辞效果:以用典的修辞文本模式来表情达意,在表达上可以表达者的达意传情显得婉约含蓄。

2。

小孩子上山就得采花;到海边就得拾贝壳,书呆子进图书馆想捞新智慧—出门人到了巴黎就想……(徐志摩《巴黎鳞爪》)答:修辞模式:藏词修辞效果:情意展露半遮半掩,表达婉约蕴藉。

3.相传有人爱写字,尤其是爱写扇子,后来腿坏,以至无扇可写;人问其故,原来是大家见了他就跑,他追赶不上了。

如果字果真写到好处,当然不需要腿健,但写字的人究竟是腿健者居多。

(梁实秋《写字》)答:修辞模式:讽喻修辞效果:表达有含蓄婉约深文隐蔚的效果魅力比较深厚。

4.……跟女友共一把雨伞,该是一种美丽的合作吧。

最好是初恋,有点兴奋,更有点不好意思,若即若离之间,雨不妨下大一点。

真正初恋,恐怕是兴奋得不需要伞的,手牵手在雨中狂奔而去,把年轻的长发和肌肤交给漫天的淋淋漓漓,然后向对方的唇上颊上尝凉凉甜甜的雨水,不过那要非常年轻且激情,同时也只能发生在法国的新湘片里吧。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答:修辞模式:折绕修辞效果:表达上有一种婉约深沉,余味曲包的妙趣。

5.四十岁了,没有多余的情感和时间可以挥霍,且专致地爱脚跟下的这片土地吧!且虔诚地维护头顶的那片青天吧!生平不识一张牌,却生就了大赌徒的性格,押下去的那份筹码,其数值自己也不知道,只知道是余生的岁岁年年,赌的是什么?是在我垂睫大去之际能看到较澄澈的河流,较清鲜的空气……(张晓风《情怀》)答:修辞模式:双关修辞效果:表达上显得内涵丰富而又婉约蕴藉,别有一种秘响旁通的独特效果。

6.谚云:“树大自直”,意思是说孩子不需管教,小时悠肆些,大了自然会好。

可是弯曲的小树,长大是否会直呢?我不敢说。

现代汉语文学概论知识点

现代汉语文学概论知识点

现代汉语文学概论知识点2、文学文本和文学作品:文学文本是构成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的具体语言形态。

文学文本是有待读者阅读的包含完整意义的实际语言系统。

文学作品是指已经被读者阅读并赋予特定意义的语言系统。

3、文学文本的层面:中国古代:言象意三层面(周易庄子王弼刘大櫆姚鼐);西方:但丁黑格尔;波兰英加登四层面(字音及其高一级语音组合、意义单元、多重图示化面貌、再现的客体)现代:文学语言组织、文学形象系统、文学意蕴世界。

4、文学文本的语言性:文学文本所具有的基本的语言特性。

5、文学语言组织:是文学文本的最基本层次和直接现实,它是一种具有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的整体性语言结构。

它有三个基本特性:语言性、整体性和表现性及个性。

6、文学语言组织的层面:三个,分别是语音层面、文法层面和辞格层面。

7、语音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它是文学语言组织的语音组合系统,主要包括节奏和音律两种形态。

8、节奏:是文学语音层面的基本形态之一,是语音在一定时间里呈现的长短、高低和轻重等有规律的起伏状况。

节奏有三种类型:长短型、高低型和轻重型。

9、音律:也称声律、声韵或韵律,是文学的语音层面的基本形态之一,是由声调、语调和韵的变化和协调而形成的内部和谐状况。

10、文学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它是文学语言组织在语词、语句和篇章方面的构成法则。

文法通常有三类:词法、句法和篇法。

11、词法:又称字法,是文法层面的类型之一,是特定文本内语词的构成法则。

12、句法:是文法层面的类型之一,是特定文本内语句的构成法则。

13、篇法:又称章法,是文法层面的类型之一,是特定文本的整体语言构成法则。

14、辞格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它是富有表现力并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表现程式的运用状况。

15、三对六种基本辞格:比喻(明像暗是借没有)和借代(局部代替整体);对偶(当邻隔句对)和反复;倒装和反讽。

16、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体现在内指性、音乐性、陌生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强化语义印象的修辞文本营构模式主讲人:周明强第一节夸张●【定义】●夸张也叫“夸饰”、“铺张”、“增语”等,是根据表达上的需要,为了更突出、更鲜明地强调某一事物的某些特征,而故意把实际事物作一种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这种修辞手法简单地说就是有意地“言过其实”。

【要素】●句中出现的事物经扩大或缩小而与实际情况不符,但合情合理,读者可以接受,有夸张的成分。

●【例文】●①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

●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唐·杜甫《古柏行》)●②这位凤姑娘年纪虽小,行事却比世人都大呢。

如今出挑的美人一样的模样儿,少说些有一万个心眼儿。

(清·曹雪芹《红楼梦》)●③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

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

人们提到他时总是在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丹麦·安徒生《皇帝的新装》)●④雕刻家一边研究,一边想象,石像的模型在他心里渐渐完成了。

石像的整个姿态应该怎样,面目应该怎样,小到一个手指头应该怎样,细到一根头发应该怎样,他都想好了。

(叶圣陶《古代英雄的石像》)●⑤这种人发财观念极重,对赵公元帅礼拜最勤,虽不妄想发大财,却总想爬上中产阶级地位。

他们看见那些受人尊敬的小财东,往往垂着一尺长的涎水。

(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种类】●根据表现的内容,夸张可以分为三类:扩大夸张、缩小夸张和超前夸张。

●根据表现的形式,夸张又可以分为两类:直接夸张和间接夸张。

1.扩大夸张,即把实际事物的形象、性质、状态、特征、程度等故意往大、多、高、长、强、快等方面描写。

如:●①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唐·李白《望庐山瀑布》)●②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唐·李白《秋浦歌》)●③要讲唱得好,叫小良人儿。

你老白听听那个嗓子,真是掉在地下摔三截儿。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2.缩小夸张,即把实际事物的形象、性质、状态、特征、程度等往小、少、低、短、弱、慢等方面描写。

如:●①如今留在寨里的尽是穷人,同那些有钱的山寨没来往,原来有几个狗腿子,有的死啦,有的逃啦,还有一个在寨里,失了靠山,老老实实种了巴掌大一片山坡地。

(姚雪垠《李自成》)●②这个方十二三丈的大院子,平日显得空荡荡的,今天叫这些牲口呀,驮子呀,运输队呀,合作社伙计呀,客人和用人呀,挤得满满的,地方就显得插针都插不下的样子。

(欧阳山《高干大》)●③袁天成说:“不行!满喜你也请回去歇歇吧!活儿我不做了!三颗粮食,收不收有什么关系?”(赵树理《三里湾》)●3.超前夸张,即在叙说有前后顺序、先后连贯的两件事情时,故意把后出现的说成是先出现的,或者说成它们是同步出现的。

如:●①“请”字儿未曾出声,“去”字儿连声答应,早飞去莺莺跟前,“姐姐”呼之,诺诺连声。

●(元·王实甫《西厢记·请宴》)●②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宋·范仲淹《御街行》)●③这种媳妇,才算媳妇,要照如今的妇女呀,哼,别说守一年,男人眼没闭,她早就瞧上旁人了。

(周立波《暴风骤雨》)●4.直接夸张,即不借助其他修辞方式,直接对所要强调的事物描述得比实际更高、更强烈或更小、更弱。

如:●①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

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

(宋·李清照《蝶恋花》)●②节后,方墩太太带着一太平水桶的泪来给李家洒地,“完了,完了,离婚了!我没地方去,就在这块吧!大妹妹,咱俩无仇无怨,我是恨老李!他不叫我好好的过日子,我也不能叫他平安了!”(老舍《离婚》)●③传说也不少:有的说,周师到了牧野,和纣王的兵大战,杀得他们尸横遍野,血流成河,连木棍也浮起来。

(鲁迅《故事新编·采薇》)●5.间接夸张,即借助其他的修辞方法,如比喻、比拟、排比、借代等,对所要强调的事物间接地作扩大和缩小的描述。

这一类夸张一般会用上“仿佛”、“似”、“若”、“好像”、“一样”等比喻词。

如:●①从帘的上端向右斜伸而下,是一枝交缠的海棠花。

花叶扶疏,上下错落着,共有五丛;或散或密,都玲珑有致。

叶嫩绿色,仿佛掐得出水似的;在月光中掩映着,微微有浅深之别。

(朱自清《温州的踪迹》)比喻式夸张●②五色粉图安足珍?●真仙可以全吾身。

●若待功成拂衣去,●武陵桃花笑杀人。

●(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借代式夸张比拟式夸张●③为首大将关云长,提青龙刀,跨赤兔马,截住去路。

操军见了,亡魂丧胆,面面相觑。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④有一对热恋的青年男女,私定终身,但是家长还要坚持“纳吉”的手续,算命先生折腾了半天,闭目摇头…… ……前来问卜的人同情那一对小男女,从容进言:先生,请捏合一下,卦金加倍。

先生笑逐颜开地说:“别忙,我再细算一下。

龙从火里出,虎向水中生。

龙骧虎跃,大吉大利。

这位先生说谎了么?没有。

始终没有。

这一对男女结婚之后,梁孟齐眉,白头偕老。

(梁实秋《算命》)用典式夸张●⑥孝子”之说,并不偏激。

我看见过不少的孩子,鼓噪起来能像一营兵;动起武来能像械斗;吃起东西来能像饿虎扑食;对于尊长宾客有如生番;不如意时撒泼打滚有如羊痫;玩得高兴时能把家具什物狼藉满室,有如惨遭洗劫…… (梁实秋《孩子》)●⑤女人对于自己的享受方面,总是属于“斯多亚派”的居多。

男人不在家时,她能立即变成素食主义者,火炉里能爬出老鼠,开电灯怕费电,再关上又怕费开关。

(梁实秋《女人》)折绕式夸张排比式夸张第二节反复●【定义】●反复又叫“重复”、“重言”、“复沓”,就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有意地多次重复某一词语或句子,以强调某一意思,突出某种思想感情的修辞手法。

【要素】●话语中至少有两个词语或句子是相同的。

【例文】●①猎狗愣住了,它可能没料到老麻雀会有这么大的勇气,慢慢地,慢慢地向后退。

(俄·屠格涅夫《麻雀》)●②这时,总理的司机走下车来,站在我身旁问我:“同志,碰着没有?”我赶忙回答:“没事儿!没事儿!”(初中课文《一件珍贵的衬衫》)●③总理呵,我们的好总理!●你就在这里呵,就在这里!●——在这里,在这里,●在这里……●你永远和我们在一起●——在一起,在一起,●在一起……●你永远居住在太阳升起的地方,●你永远居住在人民心里,●你的人民世世代代想念你!●想念你呵,想念你●——想——念——你……●(柯岩《周总理,你在哪里》)●④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

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鲁迅《华盖集续编·记念刘和珍君》)●⑤他们带着肃穆庄严的面容,迈着踏碎一切障碍的步伐,在前进,前进!爱国救亡的怒火,在他们胸中燃烧,燃烧!(曹靖华《飞花集》)●【种类】●从用法上来看,反复通常可以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两大类。

另外,有的修辞学家还归纳出一种称为“异语反复”的修辞手法。

1.连续反复●连续反复是让相同的语句或词在文中反复地出现,中间没有任何其他(不包括标点符号)词语隔开。

如:●①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论语·雍也》)●②到家之夜,一见了门上的白纸条儿,心里已经是跳得忙乱,从苍茫的暮色里赶到哥哥家中,见了衰病的她,因为在大众之前,勉强将感情压住,草草吃了夜饭,上床就寝,把电灯一灭,两人只有紧抱的痛哭,痛哭,痛哭,只是痛哭,气也换不过来,更哪里有说一句话的余裕?(郁达夫《一个人在途上》)●③上山时那么困苦,几乎如像害了一场大病;一到下山,就好像在滑冰一样,周围的景色应接不暇,来时的道路亦了如指掌,飞,飞,飞,我身轻如燕,听凭山道的倾斜,把我滑下山来,真是舒服,真是舒服,只可惜喉嗓终是有几分渴意。

(郭沫若《今津纪游》)●2.间隔反复●间隔反复是相同的词或语句在文中出现,中间有其他词语隔离开来,有的甚至在文中相隔的距离很远,但也是间隔反复。

如:●①虽一步没有走得动,却时时刻刻闹着搬家,使人听得心慌,不但说要如何如何搬到别处去,就区区的杭州城里也有种种不同的搬法。

他自己心里来来回回的晃,于是他的家跟着也来来回回的晃,就是寄居的客也不得不跟着来来回回的晃。

●(钱钟书《围城》)●②血液写成的大字,斜斜地躺在南京路,●这个难忘的日子——润饰着一年一度……●血液写成的大字,刻划着千万声的高呼,●这个难忘的日子——几万个心灵暴怒……●血液写成的大字,记录着冲突的经过,●这个难忘的日子——狞笑着几多叛徒……●(殷夫《血字》)●③让我们的火把●照亮我们的群众●挤在街旁的数不清的群众,●挤在屋檐下的群众●站满了广场的群众●(艾青《火把》)●④我生如一颗流星,●不知要流往何处;●我只不住地狂奔,●曳着一时显现的微明,●人纵不知我心中焦灼如许。

●●是何等辽阔的天空!●又是何等清爽!●我摇摇而奋奔,●我耀耀而遥征,●回顾长空而心中怅惘。

●●这是何等运命——●这短短的一生,●尽流浪而凋零,●莫或与我相亲,●永远永远孤独而凄清!●人纵在愁苦之中,●皆能强笑而为乐,●欢情的火焰熊熊,●悲哀的幕影犹可潜踪,●我连这种欢情也无从得着。

●●啊,这是何等的运命——●在这无涯的怅惘,●曳着瞬刻的微明,●抱着惨痛的凄情,●我还要不住地奋进而遥往。

●啊,我生如一颗流星,●不知要流往何处;●我只不住地狂奔,●曳着一时显现的微明,●人纵不知我心中焦灼如许。

●(成仿吾《序诗》)●3.异语反复●异语反复就是重复使用前面语句的同义语句(语句不同而意义一样)而构成的反复。

如:●①世界上总是这样以新的代替旧的,总是这样新陈代谢、除旧布新或推陈出新的。

(毛泽东《矛盾论》)●②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诗经·周南·芣苢》)第三节设问●【定义】●设问又称“问答”、“提问”、“正问”,就是说话人并无疑问,而且心中早已胸有成竹,但为了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考,在阐明自己的观点之前,有意先提出问题,然后再自己作出回答的一种修辞格。

【要素】●先提出问题,再自己作答,阐明自己的观点。

●【例文】●①缭绫缭绫何所似?●不似罗绡与纨绮;●应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

●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雪。

●织者何人衣者谁?●越溪寒女汉宫姬。

●(唐·白居易《缭绫》)②其次的疑问是:何以救世的责任,全在女子?照着旧派说起来,女子是“阴类”,是主内的,是男子的附属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