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记忆

第八章记忆
第八章记忆

第八章记忆

1、记忆的多重存储模型

每一结构都有自己的特点,如感觉存储、短时存储与长时存储作为三种不同的记忆结构,在信息存储的时间长短、容量和遗忘快慢等方面有所不同。

A. 感觉存储

视觉形象存储-部分报告法

视觉形象的存储可以瞬间保存较多信息,但是这些信息也可以飞快地消失。

听觉回声存储-部分报告法

B.短时记忆

容量——记忆广度测验、组块测量

声音编码——人们更容易记住听觉呈现的材料。

区别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实验——自由回忆任务

系列位置曲线——近因效应、首因效应。

为得到这个目标:近因效应来自短时存储,首因效应来自长时存储。

以不同的系列顺序呈现给不同的被试,用拉丁方的方法做到不完全的平衡。

得到:单词频率、呈现速度、系列长度以及心理状态都对首因效应与渐进线有显著作用,但不影响近因效应。

还得到负近因效应:近因部分的回忆率低于系列位置曲线近因部分前面所有部分的回忆率。显著特点:在最后的自由回忆中所有系列的最后几个单词的回忆成绩显著低于渐近线,而在各个系列的立即自由回忆中这些单词的回忆成绩最好,表现成为了近因效应。

另外一种方法

恒定比例法:

三种条件下的系列位置效应:自由回忆、延迟回忆、连续分心实验

立即自由回忆产生了典型的系列位置曲线,延迟自由回忆消除了近因效应,而连续分心实验表现出典型的系列位置曲线.

项目之间的间隔时间/某项目呈现完毕到开始回忆的时间

部分报告法:

2、记忆的加工层次

3、记忆的提取过程

4、启动效应与记忆系统

启动效应:是执行某一任务对后来执行同样的或类似的任务的促进作用,基本特征是与意识分离,是一种无意识的记忆。

启动效应又分直接启动与间接启动。测量方法有知觉辨认、词干补笔、补笔等。碰巧填对的概率是机遇概率,作为测量启动效应的基础值。它们又叫做内隐记忆测验,特点是不要求被试有意识地去提取信息,而是专注于完成眼前的作业即可。而非外显记忆测验,通过自由回忆和再认等传统的测验记忆的方法,其特点是这些测验要求被试有意识地努力去提取信息内隐记忆测验会受到外显记忆测验的影响。

5、遗忘症病人的实验性分离

在同一自变量有向下两种测验产生相反结果的情形称作实验性分离。

遗忘症病人由于某种形式脑损伤而丧失记忆,但是知觉能力、语言能力、智力基本保持完好。实验方法:

将4位遗忘症病人与16位控制组病人学习字单,进行4中记忆测验,自由回忆、再认、模糊字辨认、词干补笔。

结果:遗忘症病人在自由回忆、再认的测验中比控制组差;

在其他两项中一样好。

6、正常的实验分离

7、多重记忆系统观点:

记忆不是单一的系统,而是由多个系统组成,其中之一为知觉表征系统PRS。

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分离;语义记忆与情景记忆分离;陈述记忆与程式记忆分离。

8、传输适当认知程序的观点

9、记忆构建

关联效应的记忆错觉DRM:研究虚假记忆的聚合联想范式。

实验:选择6个词表,每个词表包括12个单词,词表围绕一个未曾呈现的词展开(称为关键诱饵),学习阶段,要求被试听一系列单词,单词全部呈现完毕后,开始回忆;然后进行再认测验,再认词由学过的词、关键诱饵、相关的未学过的词组成。要求被试在4点量表上判断每一个单词是否呈现过。

结果:关键诱饵的平均分数与学习过项目的平均分数非常接近。

10、记忆抑制

定向遗忘,也称有意遗忘,指以往的有意性和指向性,是有效控制意识内容的方法。

研究范式:单字方式和字表方式。

单字方式,线呈现一个项目,被试按照实验任务要求对其编码加工,间隔一段时间后出指示语,告诉被试这个项目是需要记住的还是遗忘的,一定间隔之后呈现下一个项目。

字表方式,将学习材料分成前一部分和后一部分,两部分材料分别呈现。记忆实验条件→被试对前半部分材料和后半部分材料都进行记忆;遗忘实验条件→被试对前半部分材料进行遗忘,对后半部分材料进行记忆。呈现完毕后让被试按照要求对所有项目进行自由回忆。

实验结果:被试对那些要求以往的材料有较差的回忆效果,表现出定向遗忘效应。

提取诱发遗忘,指回忆部分记忆材料时往往会使得相关记忆材料的回忆量降低。

实验范式:

A。学习阶段,安排被试学习若干类词对,以类别-样式方式呈现;

B。提取练习,从全部类别中选择一般,再从这些类别所组成的词对中各选择一半用作线索提取,形式仍是呈现词对,但样例词对只给出前面的两个字母,要求被试根据这些线索回忆出完整的样例单词。学习材料分为三类,一类是做过提取练习的词对RP+,一类是属于相同类别但未做过提取练习的词对RP-,一类是类别与样例都没有做过提取的词对Nrp。

C。干扰阶段

D。回忆测验,给出全部类别名称,要求被试回忆在学习阶段见到过的所有样例单词。

实验结果:重复提取练习提高了RP+项目的线索回忆率,相对于基线值Nrp,两者差异显著。说明了提取诱发遗忘现象。不同项目被一个线索RP-同时激活,成功提取PR+,主动抑制了分心项目PR-.

对事件的重复提取可能导致相关事件的无意识抑制。如果要求受害者多次回想正性体验,可以对负性体验抑制和消除。

第九章心理语言学

1、言语产生:说话人通过语言让听者了解自己的想法和意图的加工过程,它包括从记忆中提取信息,将不同部分的信息整合成连贯的整体,以及产生相应的语音。

舌尖现象,一种重要的语误,指说话人知道一个词,但是无法说出来。表明语义、语音和句法信息分别储存在记忆中,而且语义和句法信息的提取可能先于语音模式的提取。

图画命名实验:控制物体识别难度,记录反应潜伏期,反映的是产生目标词的难易程度。命名一致性——反应潜伏期,指从刺激开始呈现到被试开始产生目标词的这段时间。不同名称在语义和句法上相似程度高,提取时会产生竞争,增加提取难度,反应潜伏期长。

词频——词频指某个词在书面语言中使用的次数,词频越高,命名反应的潜伏期越短。

词汇判断任务得到的词频效应比通过命名任务得到的词频效应小得多。

2、词汇判断任务:通过判断真假词,记录判断的反应时间与正确率;在对信息激活程度和激活时间进程的检测方面具有一定优越性,但是它包含了识别、对比和决定等环节,得到的反应时与一些字词识别无关的额外加工的反应时间。

字词命名任务:被试在阅读过程中或阅读结束后尽可能快并且准确地大声读出目标词,或用一个词回答问题,或说出事物的名称。记录被试的命名反应时间和正确率。理论基础是激活理论,基本假设是激活程度高的概念的语音比较容易提取。

通过命名任务得到的词频效应反应在词汇信息提取过程中词频的真实作用;通过词汇判断任务得到的词频效应则包含了词频在决策过程中的任务。

词汇命名:是在命名任务中将真字与同等数量的假字混合在一起,要求被试在看到每一个刺激项目后就尽可能快地、大声地将该项目读出来。如果某个刺激项目无法读出,就读为“假”。记录被试的命名反应时间和正确率。

词条,是包含语义和句法信息的抽象心理表征,记忆中存储的语言信息包括词条和语音信息。词频效应:

词频效应首先对词汇加工的编码阶段起作用,它影响词汇通达的速度;词频效应还对词汇加工后的反应性加工起作用,它影响词汇通达后汉字字型、读音、语义等编码形式之间的转换过程。

3、语言信息提取的时间过程

语义、句法、语音

图画词汇干扰范式:

呈现注视点-空屏-词和图画。其中图画是目标相,被试的任务时忽略出现的词语,尽可能准确迅速的说出图画的名字。从图片开始呈现到被试开始发音这段时间称为命名延迟或命名潜伏期。

两个可操作变量,一是图片和干扰词呈现的时间间隔SOA,另一个是干扰词与图片的关系。干扰有四个水平,分为语义干扰、语音干扰、字形干扰和无关干扰。控制组为无关词组。实验结果

语义相关条件下图片命名时间显著慢于无关干扰,出现语义抑制效应。

语音相关条件下图片命名时间显著快于无关干扰,出现语音促进效应。

对于非形声字而言,字形干扰条件下命名时间显著短于无关干扰,出现了字形促进效应。4、语法编码:两阶段指词条的选择、各成分的顺序。

语义替换错误和单词交换错误。

另一个特点是递进的加工模式,指编码过程可以在少量信息可用时就开始,而且多个加工水平可以立刻投入操作,从而使说话人在计划整个句子之前就可以开始表达。

5、音韵编码,由句法到语音。

语误分析

一种语误是发生单词交换时,句子重音的位置不变,表明韵律结构的确定于单词的语音填充处于两个不同的阶段。

一种语误是音素的交换,音素在填充阶段可能被错置。

层级激活说,认为在多次话语开始发音之前,话语中各个词的音韵编码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激活,激活水平随着词在话语中位置不同而改变,位置越靠后,激活程度越低。

6、词汇通达过程,语音的激活是否必须。

词汇理解是指通过视觉或听觉通道接收词形或语音信息、提取词义的过程。

语音中介启动范式:先呈现启动词,再呈现目标词,要求被试对目标词作出反应,或读出目标词,或判断目标词是否为真词,或对目标进行范畴归类。操作变量SOA,根据目标词出现到被试做出反应的时间,推断启动词的字形、语音或语义信息能否促进以及何时促进目标词的加工。

语义决定任务。

遮蔽启动范式,将启动和掩蔽程序相结合,启动词和目标词呈现后均会被掩蔽掉,通过系统变化启动词、目标词与遮蔽刺激的时间差,考察词汇识别的时间进程。

7、听觉词汇传达

跨通道启动范式:通过耳机呈现语音信息,信息消失的瞬间计算机屏幕上出现视觉刺激,要求被试对视觉刺激进行词汇判断。

Chort模型有三个阶段

当听觉词汇的词首信息和心理表征不匹配时,词汇的表征就不会得到激活,依赖于自下而上的输入信息与词典表征之间的精确匹配。

8、语句理解模块化理论:句子加工中,句法和语义信息由大脑不同功能性模块或加工器完成。来自词汇加工器的信息同时流向句法加工器和语义加工器。句法加工没有受到语义的影响,而且句法的错误阻止了语义的加工。

9、交互作用理论:句子理解过程中句法和语义信息存在交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被试会直接即时利用词汇指导语法分析,语法分析不仅受结构原则影响,也会受词汇语义影响。

10、花园路径效应:1978Frazier等人提出,假设最初的句法分析独立于并早于任何予以加工。

11、情景模型:阅读者会根据文本信息和普通知识,对文本所描写的情景构建一个心理模型或表征。可以是一种空间布局,大部分情境模型研究关注文本的空间特征。

实验范式:回指解决和学习探测模式相结合。被试首先学习一个嘉定的建筑布局图,建筑布局图反映了房间的空间位置和个房间内部所具有的物体;然后阅读一个故事,故事以建筑为中心场所,描述了主人公行走路线;实验中,一种实验条件下每个被试阅读的故事都是一样的,使用多个故事作为材料,各个故事中都有一个偏转句,介绍主人公有一个场所到另一个场所。当读者看到目标句中的名词短语时,就会对该短语所指代的物体进行搜索,进行回指解决。回指词所指代的物体初始位置分为三种情况,实验考查被试对目标句的阅读时间。实验证明,主人公当前的位置和回指词所指代的物体之间的距离越远时,阅读目标句所用时间越长,回指解决所用时间越长。即距离越近,回指解决所用时间久越短。实验证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建构了空间情境模型,模型包含物体的位置关系、物体的空间距离等。

12、条件化转头程序:程序分为条件化阶段和正式测验阶段,条件化阶段目标是在婴儿对两个声音的分辨和转头之间建立条件性连结。最初几次测验,只要发生变化的刺激呈现,E2就启动强化物,诱导婴儿出现转头反应,之后提高刺激初始呈现和强化物启动之间的间隔,让婴儿自己表现出转头反应。婴儿达到预期,开始测验。随机呈现实验项目或控制项目,婴儿在4-6S内表现转头反应,启动强化物;在控制项目中,如果婴儿抑制了转头反应,记录为正确记录。适合6-10个月婴儿。

13、习惯化-去习惯化注视程序:

14、母语音位范畴习得

用转头模式考察英语婴儿分辨非母语辅音对比的能力。

被试9个月美国婴儿。实验组婴儿花费12个时段和母语为汉语的承认一起活动。每个时段持续25min听成人用汉语朗读故事书10min和玩具一起玩耍15min。控制组婴儿类似活动,

母语英语。

结果,实验组婴儿分辨汉语音位对比的能力显著高于控制组,牵着的成绩失真与汉语婴儿的分辨成绩类似。

说明婴儿具有强大的语言学习能力,也说明社会化的互动对婴儿学习语言的作用。

15、婴儿从连续的言语中分离单词的能力,实验范式转头偏爱程序。熟悉阶段和测试阶段。熟悉阶段呈现过的、婴儿熟悉的刺激在测试阶段再次呈现后,婴儿会给予更多的注视倾听时间。表明7.5个月婴儿就有从连续的言语中检测出熟悉单词的能力。如果婴儿对刺激高度熟悉,会表现出去习惯化的行为,偏爱新异刺激,如果是一般的熟悉,可能会偏爱熟悉刺激。

16、婴幼儿单词习得

利用转换范式考察婴儿形成物体和声音间连结的能力。14个月的婴儿具备这种能力。7个月的则不具备。

17、阅读发展与阅读障碍

第十章思维

1、出声思维法:了解被试在解决问题时头脑内发生的情况,可以用口语记录分析的方法,让被试在解决问题时说出头脑内进行的一切活动,予以记录并分析。是认知心理学进行思维的计算机模拟收集经验数据的方法。

被试使用的不同策略:

知觉指引策略、选择性搜索策略、计划简化策略。

计算机程序模拟人的思维-人工智能。

2、Turning检验:对计算机能思维么?研究了一种特殊的模拟游戏,参加游戏的有3个游戏者,计算机、人、实验者。对试验者来说,游戏的目的是通过电传打字机提出问题,根据对这些问题所作出的回答,作出结论,是谁回答了问题,是人、还是装有思维程序的计算机。Searle的思想实验-中文屋剧情更证明,即使通过Turning检验也不一定说明计算机能思维。赞成弱的人工智能,向强人工智能提出挑战。

实验设计:设想被试是剧情的主要角色,一个人被锁在一间屋子里,经过门的缝隙看到一张卡片,上面写两个汉字;屋子里有一堆写着汉字的卡片,也有一些用英语写的说明书,告诉被试怎么从门缝得到的符号去匹配屋里已有的卡片上的符号。根据英文说明书描绘的模式与形状来进行匹配,把正确的符号卡片从一堆卡片中跳出来,从门缝扔出门外,这样的过程不断的重复,逐渐地被试挑选符号的过程会进行的相当快。

用人工智能的语言来说,屋子外面的人是计算机的使用者,被试则是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输入屋子里的中文符号是问题,有屋子里扔出来的符号是答案,英语说明书就是计算机程序。对计算机的使用者来说,似乎能理解中文,因为给出的答案的恰当的。然而如果想象自己在剧情中就会清楚的了解,所做的一切只是遵循英语说明的某些规则行事。

在Turning检验中计算机使用人的语言做出反应的能力并不足以证明计算机能理解。

3、心理模型理论:演绎推理是一种类似搜寻反例的语义过程,它把命题的表征看成是某种加工的输入,人们根据这种加工建立起与言语所描述的情境相符合的心理模型,该模型认为演绎推理的加工是以心理模型为基础,而不是命题表征。

形式规则理论:演绎推理的步骤类似进行逻辑论证的步骤,演绎推理依赖于推理的形式规则,这些规则类似逻辑运算中的规则,因此,演绎推理是一种类似逻辑证明的语法过程。

在线性推理过程中要区分两个过程,一是句子的加工过程,二是结果推理过程。句子的加

工时间方面,从被试阅读句子的时间来看,只有在视空干扰和中央执行系统干扰条件下的阅读时间显著长于控制组,而语音干扰组的时间短于控制组。表明声音的干扰对于被试理解和保持句子信息没有影响,而视空干扰和中央执行系统干扰对其有很大影响。很有可能心理表征是视觉空间编码形式,有一些研究也表明线性推理中建立的心理表征是空间形式的模型。中央执行系统可能起着控制过程的作用。

推理要求的分布数目越多,推理难度就越大,推理的正确率降低。这说明推理越复杂,对工作记忆的要求越高,推理就差。

综合以上三点,可以得出结论:在句子加工过程中,只有视觉空间系统和中央执行系统参与,语音环路没有参加,它只是参与了结果推理过程。

4、决策策略具有代表性、可利用性与顺性。

Kahneman对决策策略的总结:

使用代表性策略使人们忽略了先验概率的重要性,同时使用代表性策略也是人们忽略了样本大小。

可利用性策略最生动的表现是日常生活中突出事件造成的影响。

顺应至当有关的数据提供出来后,要求人们预测某种数值。

5、过分自信:人们对于一般知识的概率判断通常以某种方式偏离校准,它们都偏高。

第十一章社会认知

1、社会认知的记忆FMRI:实验范式

180个描述人格特质的句子,分别描述18中人格特质。在学习阶段,句子与18张面孔匹配,每张面孔与10个句子配对,其中5个句子都属于一种人格特质,其余5个句子从描述其他人格特质的句子中随机挑选。面孔-句子对呈现时要求被试“形成印象”,或要求被试“记住顺序”。——任务时社会认知的与费社会认知的。

再认阶段,180个句子重新与面孔配对呈现,再认测验分三组进行,每组6张面孔其中1张是正确的,其余5张是干扰;每张面孔呈现10次,共使用60个句子,其中30个句子是形成印象的,另外30个是记住顺序的。被试的任务是在魅族6张面孔中挑出一张,该面孔与呈现的句子配对。

实验结果:被试正确将面孔与句子配对的概率远高于随机的概率,社会认知即“形成印象”条件下的击中率显著高于非社会认知条件下的击中率。表明形成印象任务激活了背内侧前额叶,而非社会性的记住顺序任务激活额上回与顶回、前中央回和尾状核。社会认知与非社会认知在加工与提取两个阶段上激活的脑区各不相同,因而他们的认知是不同的。社会认知的记忆形式与背内侧前额叶相关,而非社会认知的记忆形成与右侧海马相关。

2、移情、共情:理解他人的意向和信念是心理理论的能力,而理解他人的情绪、感受则是移情的能力。

实验范式,16对恋爱对象,研究者假定他们更容易彼此移情,实施疼痛刺激。

结论,感受他人疼痛或移情时并不激活感觉相关的脑区,对疼痛移情涉及情绪成分而不是感觉成分。

3、自我参照效应:语词材料与自我相联系时的记忆成绩比其他编码条件好。

研究范式:选用40个人格形容词作为实验材料,被试分成结构组、韵律组、同义词组和自我参照组,分别给每组被试呈现相应的问题,引导被试进行相应的加工。学习结束后进行自由回忆。结果表明,对自我组的成绩优于其他三种条件,出现自我参照效应。

4、文化对自我参照效应的影响,实验范式:

中国人的母亲参照效应即母亲参照与自我参照一样好,中国人的自我结构属于互倚型的自我

结构,而西方人的自我结构属于独立型自我结构。

5、文化对自我神经机制的影响:

6、自传体记忆,关于一个人亲历事件的记忆,包括个人语义记忆、个人情景记忆。Conway模型,概念自我包括自我引导、图式、态度、信念;自传知识的主要成分,包括个人生活故事梗概、具体的生活时期。“高尔顿线索”。

自传体记忆以来的成分,记忆的年代、事件的频率、提取的频率、被试的年龄与身体健康。三种功能,使自我具有延续性;社会功能,进行交流传播;定向功能,为将来做出计划和决定。

研究方法:给被试提供线索词,要求被试回忆由该线索词引起的被试的亲历事件。

在屏幕上逐个显示一系列线索词并由实验者大声朗读,要求被试在30秒以内针对每个线索词报告一项亲历特殊事件。选择的线索词很有可能与被试的自我概念在某种程度上时重叠的。被试的回忆由实验者加以归类,特殊事件、重复事件、延长的事件。

7、自传体的神经机制:

自传记忆提取网络的最主要成分的简要图示:(1)搜索和控制过程,与左侧前额叶相关;(2)自我参照加工,与内侧前额叶相关;(3)回忆,与海马和后束状回相关;(4)情绪过程,与杏仁核相关;(5)视觉表象,与枕叶、楔叶相关;和(6)监控过程,与腹侧内侧前额叶相关。

标准的固化模型(standard consolidation mode, SCM)

海马在自传体记忆的存储与提取中的作用有时间限制,海马仅参与近期获得信息的提取,而不参与远期记忆的提取,远期记忆独立于海马之后就转移至新皮层(neocortical areas)的网状结构中“固化”。

多重痕迹理论(multiple trace theory, MTT)

坚持认为,海马总是参与记忆的提取,无论是近期的还是远期的,也不论记忆固化在哪里。MTT预测,如果近期与远期的自传体记忆都是同等的清晰并富有细节,那么它们都激活类似的海马活动(即没有远久效应)。

fMRI:

自传体记忆随着年龄增长,由年青人的左侧海马支持发展到老年人的双侧海马支持,但语义记忆没有引起海马相应的变化

该研究证实年龄的影响可以在海马结构上探测到。换句话说,这项研究支持MTT,即没有远久效应。

8、文化对知觉的影响:

McClure等人注意到这样的现象,即Coke与Pepsi在化学成分上几乎是同一的,但不同的人们对它们却表达了强烈的主观偏好,这就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结合内容(在这里是饮料)的文化信息怎样塑造影响我们的知觉?

实验设计及程序

McClure等人用巧妙的设计,证实了携带文化信息的饮料能够影响人们味知觉的偏好。在随后进行的fMRI实验中,他们发现文化信息即品牌知识对味知觉偏好的影响,与前额叶的背外侧区域(the dorsolateral region of the prefrontal cortex)以及海马(回忆文化信息)的活动有关。

第十二章意识

1、意识概念,有意识知觉,意识是观察者与现象之间关系的属性。

感觉觉知,指对大多数的刺激的了解,通常与某个感觉道相连。

概括性知觉,至人们对与任何一个感觉通道都不相连的内部状态有所觉知,如疲劳、眩晕、饥饿、焦虑等,包括了对时间延续性的知觉,对空间布局的知觉,包括对自我的知觉。

元认知知觉,觉知到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内的所有事物,如人有可能会觉知到当前的思维活动,甚至是已经过去的、引起当前思维的一系列思维活动。

有意识回忆,至对过去发生的事情的有意觉知。

较高级的功能,解释在有意识状态下,注意、推理和自我控制。

意识状态包含了意识中最尝试性的内容。

2、任务分离的研究范式:

无意识知觉是否存在?——对盲视病人的研究:

被试的内省测量,十一被试对自身的知觉经验的自我报告作为意识觉知的指标。

盲视:脑皮层损伤的病人通常在损伤对侧的一半视野内表现为失明,但是有些病人可以再盲视野中进行视觉辨别,尽管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辨别刺激,这种现象称为盲视。

盲视病人,手术后左侧视野失明,但是能正确定位盲视野内的物体。

实验以被试的自我报告作为意识觉知的指标,主观报告和迫选成绩的分离说明了盲视病人对盲视野中的刺激的无疑是直觉。

意识的行为测量,是以被试的分辨能力作为意识觉知的指标。

A。迫选性刺激有-无决策

B。在一系列刺激备选项中做出迫选决策。

首先给被试呈现10幅无意义的、不规则的几何图形,每个图形呈现5次,每次呈现1毫秒两种测验任务:

再认迫选(意识的测量)

喜好迫选(无意识知觉的测量)。

结果:

当再认迫选的成绩处于机遇水平时(50%正确率),喜好迫选的成绩却显著优于机遇水平(60%正确率)。

说明:视觉刺激即使在观察者不能觉察到存在的情况下也能被知觉到,表现为语义相关刺激的启动效应。

3、质的差异的研究范式

通过行为结果上的质的差异来区分意识加工和无意识加工过程。

传统Stroop

在无意识状态下,由于被试没有觉知(awareness)到色词的存在,他们也就无法利用概率信息形成一定的反应策略,从而出现一种无意识的启动现象: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短于不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即典型的Stroop效应。

4、视盲现象

是视觉觉知研究中的现象,特殊情境下,视觉机能正常的个体对于眼前的显著刺激或刺激变化视而不见,最显著的为不注意视盲、运动诱发视盲。共同点在于,呈现与观察者单眼或双眼的刺激引起了可以测量到的效应,但这些刺激或刺激变化却是没有或偶尔被观察者觉知到。

A。不注意视盲

选择注视范式

一组球员穿着白色制服,一组球员穿着黑色制服,被试的任务是输出某一组球员传球的次数,大多数被试因为关注任务二彻底忽视了穿过球场的撑伞女子这一刺激。

静态研究范式

屏幕中央呈现十字形图案,被试的任务是判断十字形哪一个臂更长,在关键试次中,屏幕某

一象限会出现一个意外刺激。结束试次后,大多数被试都没有看到意外刺激。

优点在于,对实验条件严格控制,对许多变量进行操作。

持续和动态的实验范式:

屏幕上的任务窗口会出现四个黑色图形和四个白色图形,按照随机路线运动并且经常碰撞窗口壁被弹回。持续时间15s,被试需要紧盯着注视点并数出白色物体或黑色物体撞击窗口壁且弹回的总次数。在第三个试次中,意外的刺激红色十字从窗口右侧进入水平低运动穿过整个窗口。结果仍有30%的背时看不到意外刺激。

结合了静态范式和选择注视范式的优点,同时具有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和动态情景的特点。B。运动诱发视盲

当被试盯着注视点并忽略背景的运动时,会发现原本显著的目标刺激会从觉知中消失,一段时间后又重新出现。这种由背景图形的运动引发的消失错觉现象被称为运动诱发视盲。

a. 背景图形中的局部元素形成的整体图形结构越完整,诱发视盲的可能性越高。

b. 物理属性越显著的目标刺激,越容易引发视盲。

说明背景图形作为一个整体被加工并参与知觉竞争。

在诱发运动诱发视盲的时候对目标刺激的注意加工机制可能与正常状态下不同,越显著的刺激越容易消失。

5、双眼竞争

是研究视觉意识比较常用的实验范式。

实验中给观察者的两只眼睛分别呈现两个不同的图像,他们所看到的并非图像的混合,他们的知觉体验反映了两个刺激输入之间的动态竞争。

研究思路:将意识内容和相应的神经活动的变化独立于刺激本身的变化.

典型的实验范式:刺激保持恒定不变,但被试的主观体验以及相应的神经活动发生了变化。

6、持续闪烁抑制

实验中,向观察者的一只眼睛连续、快速地闪现不同的随机色块拼成的图像,大部分观察者看不到这个静止图像,即使它被呈现了很长时间。

优势,可以克服双眼竞争、前后掩蔽等方式实现视觉刺激的无意识加工时所面临的抑制效果不稳定。

实验-被抑制刺激的无疑是加工对空间注意分配的影响。

将对比度高、动态变化的噪声图形分别呈现与被试一只眼睛的注视点的左右两侧,在另一只眼睛的对应位置分别呈现一张色情图片与其打碎的控制图片。在双眼成仙之后,一个Gabor 刺激作为探测刺激随机呈现与注视点的左侧或右侧对应之前色情图片或打碎图片的位置。被试通过按压两键之一来指出短暂呈现的Gabor刺激的方向。

实验目的,考察被抑制的图片刺激能否引起空间主义分配的消毒。

结果,能。出现正的注意效应与相应的负的注意效应。

7、意识的神经机制研究

层级模型,认为原始的视觉输入在复杂性和特异性逐渐增加的各级皮层水平上依次得到分析,只有信息到达高级视觉皮层才能产生觉知。

交互作用模型,V1区通过与纹外区域形成动态循环回路而直接参与视觉觉知。

短时记忆视觉编码实验报告

姓名关瀚文学号222012306022011专业应用心理学年级2012级课程实验心理学实验时间2013.11.6同组人姓名洪万里单宏宇成绩 短时记忆视觉编码实验 关瀚文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400715) 摘要本实验以西南大学心理学部2012级应用班的44名同学作为被试,每名被试运用PsyKey 心理教学系统 3.1,“短时记忆视觉编码”实验程序,进行以减数法探究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试验108次,本实验旨在重复posner等人的字母实验,验证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并学习减法反应时方法。最后的结果显示,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确实存在,posner关于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理论得到验证。 关键词短时记忆减法反应时视觉编码 1引言减数法是一种用减法方法将反应时分解成各个成分,然后来分析信息加工过程的方法。减数法的反应时实验逻辑是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 储存在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传统的观点认为主要是语音听觉编码。这是根据短时记忆中产生的错误与正确信息之间存在着语音听觉上的联系而推测出来的。康拉德在记忆广度实验中观察到,回忆错误与正确反应之间有着语音上的联系。但是这个结论因为以拼音文字的英文字母做实验材料,因而其普遍性受到了质疑。但70年代波斯纳等人利用减法反应时基本范式,在其实验中清楚地表明,某些短时记忆信息可以有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两个连续的阶段,这是认知心理学史上的一个重大发现。莫雷的实验也表明,汉字的短时记忆以形状编码为主。对于绘画、脸和身体动作以及视觉观察事件所属范畴的短时记忆,倾向于用视觉编码的短时记忆,倾向于视觉编码和语义编码。现在一般认为,短时记忆信息存在感觉代码与语义代码,其中前者包括听觉代码与视觉编码;对于感觉编码的过程而言,视觉编码率先出现并保持一个短暂的瞬间,然后出现听觉编码。

教育心理学专题练习 第八章 学习策略

第八章学习策略 一、单选题 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 A 复杂方案 B 学习计划C可行方案D思维程序 2.在认知活动中,根据认知目标及时评价、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正确估计自己达到认知目标的程度、水平,并根据有效性标准评价各种认知行动、策略的效果,这是指() A 元认知计划 B 元认知知识 C 元认知控制D元认知监视 3.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称为( ) A 计划策略 B 调节策略C复述策略D时间管理策略 4.在学习新材料时,先对材料进行系统的分析、归纳和总结,然后用简要的语词,按材料中的逻辑关系,写下主要和次要观点,这属于( ) A 复述策略 B 理解——控制策略 C 精细加工策略D组织策略 5.不属于认知策略的是() A计划策略 B 学习策略C监控策略D调节策略 6.()是使记忆内容能够在短时间内长期保持的有效手段。 A 精细加工 B 生成性学习C组织D复述 7.()是根据对认知活动的结果的检查,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根据对认知活动的结果的检查,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 A 元认知调节B元认知控制C元认知监视D元认知计划 8.()主要是用来帮助成绩差的学生阅读领会。 A 指导教学模式B完形训练模式C交互式教学模式D程序化训练 9.为了暂时记住朋友的电话号码以便拨号,最适宜的记忆策略是() A 复述策略B精细加工策略 C 组织策略D生成技术 10.调整阅读速度、复查、使用应试技巧等应归类于() A认知策略B元认知策略C资源管理策略D精细加工策略 11.在学完一篇逻辑结构严密的课文以后,勾画出课文的论点论据的逻辑关系图以帮助理解和记忆。这种学习方法属于() A 精细加工策略B组织策略C复述策略D做笔记策略 12.认知策略这个术语最初是由()提出的。 A加涅B布鲁纳 C 斯滕伯格D弗拉维尔 13. ()是对有效完成任务所需的技能、策略及其来源的意识。 A元认知能力B元认知知识C元认知控制D元认知计划 14.我国古代教育著作《学记》中就写到:“学而时习之”。从学习策略上看,这是属于() A 认知策略 B 复述策略C监视策略D组织策略 15.学生建立时间、设置学习目标等,这在学习材策略上是一种() A精细加工策略B组织策略C资源管理策略D调节策略 16.()就是将活动的基本技能,分解成小步骤,反复练习达到熟练化的程度 A 合作学习模式B程序化训练模式C完形训练模式D交互式教学模式 17.()是用简图表示事物的位置。 A流程图 B 网络关系图 C 模型图D系统结构图 18在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有人按字音归类识字,有人按偏旁结构归类识字,这属于() A 复述策略 B 理解——控制策略 C 精细加工策略D组织策略 19.想象、口述、做笔记、类比、答疑等,这些都是一种理解性的策略。从学习的策略的分

短时记忆实验报告例文_1

( 实验报告)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04605 短时记忆实验报告例文Short term memory experiment report

短时记忆实验报告例文 摘要:Miller(1956)通过研究发现,短时记忆的容量大小为7±2个单位。本研究旨在通过记忆广度法测定短时记忆的容量。用短时记忆瞬时记忆模式,记录被试作业的正确个数,以验证短时记忆的容量。关键词:短时记忆容量记忆广度组块 一、前言 短时记忆( short term memory, STM) 在两种记忆说或多存贮说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被看作信息通往长时记忆的一个中间环节或过渡阶段。与长时记忆相比, 无论是在记忆容量、信息编码等方面, 还是在信息提取或遗忘等方面, 短时记忆都有其独特的一面。 Miller通过总结大量的对线性刺激的绝对判断、速知、以及即时回忆广度的实验研究,发现被试的感觉通道容量或者回忆项目的数量,也就是记忆的容量在一个很小范围内波动,大概是7±2。但这个结论大多是在成人记忆语言文字材料的情况下得到的,未免过于笼统。而对语言文字材料以外的其它类型材料的研究还不多见。本实验正是记忆材料方面出发,对短时记忆容量的材料特点进行探索。 二、方法

(一)被试 实验课随机分组,本组的5人、以及旁边组的5人,共10人。男生4人,女生6人。 (二)仪器 JGW-B心理实验台速视器单元,背景卡片1张,记录用纸两套; (三)材料 写有3—13位数字的卡片三组,每组11张,共33张; 写有3—13位英文字母的卡片三组,每组11张,共33张。 (四)程序 1、主试接通速视器电源,将开关选择“ON”,调节A、B视场,使两个视场明度基本一致。“工作方式”A选择“定时”,B选择“定时”、选A—B顺序方式。“定时选择”A为1秒,B为5秒。然后B视场输入背景卡片1张。 3、用上述方法将4位、5位、6位数字依次进行实验,直至数字序列连续三次不能通过为止。 4、用上述程序测定英文字母的短时记忆广度。 三、结果 实验数据: 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 单因素T检验: 四、讨论 1、短时记忆的容量并不完全是处于7?2个单位中,有部分被试的数据是超出这个范围的,被试存在个体差异。

记忆广度测试实验报告

记忆广度实验报告 摘要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短时记忆的容量成为记忆广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能够记忆的材料的数量,这个数量是有一定限度的。本实验研究的是测试短时记忆广度。实验结果: 不同位数的刺激之间的记忆广度有显著性差异,随着位数的增加,记忆广度开始下降。 关键词记忆广度短时记忆数字 一、引言 记忆广度指的是按固定顺序逐一地呈现一系列刺激以后刚刚能够立刻正确再现的刺激系列的长度。其呈现的各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必须相等。再现的结果必须符合用来呈现的顺序才算正确。记忆广度是测定短时记忆能力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 人的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短时记忆有以下性质:第一,短时记忆保持的时间很短,约在15秒钟内会遗忘。心理学家对人的短时记忆保持时间做过实验。当人被传入一个信息后立即对其进行检查,其回忆是准确无误的。随着保持时间的处长,回忆成绩就急速下降。当延长到15秒钟时,信息的再现率约为10%。但是超过15秒钟以后,再现率便不再下降,一直维持在10%的接近值上。第二,短时记忆的容量约为7±2个信息组块。心理学家的实验结果表明,人的短时记忆的容量是以一种非常奇妙的形式被固定好了的,即无论哪一种形式的信息几乎都只能保持7个左右的项目即组块。如“5”,“577”,“华东师范大学”这些数字、数字的集合和词都可以作为一个信息组块,甚至一个谚语也可以作为一个组块,如“勤能补拙”。这个发现的意义是,如果把低层次信息组块适当地再编排为数量较少的高层次信息组块,则将使短时记忆的容量大幅度地增加。 短时记忆的容量成为记忆广度(memory span)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按一定顺序逐一呈现一系列刺激之后,被试能够按刺激呈现顺序正确再现刺激系列的内容,一般是呈现后,要求立刻再现,被试所能记住的材料数量是有个限量的。记忆广度的研究最早是由贾克布斯(Jackobs,1887)根据艾宾浩斯发明的系列回忆加以改动后创造的。

sperling感觉记忆实验

教育科学学院09级心理学张艳霞0912179 Sperling感觉记忆实验 1. 前言: 自十九世纪叶末,现代心理学发端时期著名德国学者Ebbinghous开创记忆研究以来,记忆问题在各个时期都受到了重视,并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从十九世纪末叶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人们对记忆的研究总体是沿着Ebbinghous的方向进行的,所研究的都是那种可以容纳大量材料、并可保持很长时期的记忆,即我们现在所说的长时记忆。 1890年,美国心理学之父W·Jams在他的《心理学原理》一书中指出,记忆可分为初级记忆和次级记忆。初级记忆是一种直接的记忆,它涉及直接的意识经验,提供感知到的事物的忠实图像,离不开当前的意识,具有暂时性质;次级记忆是一种间接记忆,它是前意识以外的过去经验的贮存,具有长期性质,回忆起来需要一定的努力。 1965年,Waugh和Norman借用了Jams的“初级记忆”和“次级记忆”的术语,最早提出了两个记忆系统模型,这个模型即“两种记忆说”的典型代表。两种记忆说认为:人的记忆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外界信息通过感觉通道首先进入短时记忆,它是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的一个容量有限的缓冲器,容量以内的信息在短时记忆中可以短暂保持,经过复述可避免迅速遗忘,并可能会进入长时记忆,没有被复述的信息可在短时记忆中保持约15—30s,然后迅速遗忘。 在“两种记忆说”的基础上,有人提出,记忆系统不应从短时记忆开始,而应有与感觉知觉紧密联系的更早的加工阶段或更为基本的记忆结构,即我们现在所说的感觉记忆。其实,早在1905年,英国著名心理学家Broadbent在他的注意的“过滤器模型”中就已经指出:由于外界信息量太大,人的神经系统高级中枢的加工能力及其有限,为了避免系统超载,需要过滤器选择一些信心进入高级分析阶段,其余的信息可能暂存于某种记忆之中,然后迅速衰退。而这种“暂时存储一些记忆,之后迅速衰退”的记忆,即我们现在所说的“感觉记忆”。 1968年,Atkinson和Shiffrin在他们的记忆系统模型中指出记忆有三种贮存:感觉登记、短时登记和长时贮存。后来他们又对这一模型进行了扩展。如果将Atkinson和Shiffrin的模型进行简化,就得到了一个典型的三级加工模型。记忆

短时记忆的信息编码 实验报告

心理实验报告 1.题目 减法反应时-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 2.引言 R.Conrad(1964)的一项研究给被试视觉呈现字母,随后报告字母的实验结果表明,对于视觉呈现的字母,我们使用听觉编码而非视觉。而Posner等人(1969)的实验结果显示,被试对于不同字母对(Aa和AA)判断是否同一字母的反应时不同,这否定了对于视觉呈现的字母,我们只用听觉编码的观点。对于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的先后问题,现在普遍的观点是视觉编码在先。 根据R.Conrad的实验,研究者们还在探讨这样一个逻辑,如果一个作业包含另一个作业所没有的某个心理过程,而其它方面相同,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之差,即是这个心理过程所用的时间,也是这个心理过程存在的证据。 本实验研究作为一个验证性研究,为存在视觉编码提供证据之外,还将探讨在不同时间间隔下反应时差的差异的内部机理。 3.方法 3.1被试:心理系大三学生 3.2仪器材料:字母对AA、BB、Aa、Bb、AB、BA、Ab、Ba 3.3实验程序: 3.3.1:实验前被试阅读指导语,清楚不同判断的按键方式,尽量正确的判断,并尽快按键反应 3.3.2:第一次实验时,每对字母对随机出现6次,前12对时间间隔是0s,中间12对间隔0.5s,最后12对间隔2s。36次完毕后,被试休息30s。继续第二次实验,但这次时间间隔按0.5s-2s-0s进行;同样休息30s进行第三次实验,这次间隔按照2s-0s-5s进行。被试看到呈现的字母后,尽快正确判断字母是否相同,并尽快按相应的键。 4.结果 表a 各水平下被试平均正确反应时(ms) 间隔(ms) 音同形 同 音同形 异 音异 形异 0 561.59 707.00 777.95 500 519.05 681.79 734.54 2000 489.62 639.46 725.00 表b 各水平下被试平均正确率(%) 间隔 (ms) 音同形 同 音同形 异 音异 形异 0 97.86 91.88 90.38 500 98.08 92.95 89.53 2000 98.08 92.74 90.60 表a显示: 音同形同比音同形异、音异形异在各个间隔时间水平下的反应时均值都要小;(多因素方差分析) 每种音形水平在时间间隔上反应时存在显著差异(多因素方差分析) 表b显示: 音同形同比音同形异、音异形异在各个间隔水平下的正确率均值都要大。而同一音形水平下的各个时间间隔水平上正确率均值相差不大。

部分报告法实验报告

部分报告法-瞬时记忆1引言 过去的再现法实验是在被试识记完项目后,要求他尽量多地再现全部项目(全部报告法),以此确定其保存量,但此方法不能用来测量极为短暂的记忆(毫秒级)。部分报告法的特点在于:它不要求被试再现全部项目,而只要求再现指定的一部分,再根据这一部分的结果估算保存的总量。 在Sperling的实验中,他比较了部分报告法和全部报告法,结果表明全部报告法一般只能记住4-5个,而部分报告法则可多达8-9个。 Sperling还做了延迟部分报告法实验,即在呈现识记材料之后过一段时间再让被试部分报告。结果发现,当延迟0.5s时,部分报告法所得结果与全部报告法接近;当延迟1s时,两者就没有什么差别了。 2 方法 2.1 被试 本实验的被试为某大学本科学生一名,20岁,男生,矫正视力正常。 编号:201104021219 性别:男年龄:20 姓名:刘一玉学历:出生日期: 1992-10-20 所属:职业:测试日期:2013-06-14 11:16:40 2.2 实验仪器与实验材料 实验仪器:计算机, PsyKey心理教学系统大学版 实验材料:三行英文字母,每行4个(12个字母之间没有重复)

2.3 程序 屏幕上出现三行英文字母,每行4个(12个字母之间没有重复),呈现时间为75ms。实验为组间设计。 字母呈现完之后,在屏幕左边会出现一个箭头,指向第一行、第二行或第三行的位置,即表示要被试回忆第一行、第二行或第三行(箭头的颜色分别是红、黄、绿)。让被试立即将回忆的结果输入到输入框中,然后按“确定”键开始下一次。 两次实验之间间隔约十秒钟,共做30次实验,实验中间阶段,被试适当休息。 3 结果 总量: 4.10 上: 1.10 中: 1.50 下: 1.50 4 讨论 瞬时记忆又称感觉登记或感觉记忆,是认知心理学用来说明人的感觉作用和记忆形成的术语。刺激物体的信息接触到人的感觉器管,使得到暂时的存贮,这种存贮形式便叫做感觉登记。 上中下三行的保存量不存在显着差异。对于实验方法,认为部分报告法可以将材料纵向呈列,随机让被试报告一列的字母。原因是大多数人习惯于横向阅读,而横向阅读可能出现被试根本来不及看注意以外的那两行字母,并且被试可能在实验中转移了注意。因此可能导致被试在报告第一行的结果时较差。 按照Spering的理论,被试能够识记所有刺激,实验结果也表明上中下三行的保存量是没有显着差异的。 5 结论

如何提高瞬时记忆

如何提高瞬时记忆 一、注重饮食和睡眠 经常吃鸡蛋、鱼类、菠萝等可以提高大脑机能。不仅需要保证足够的营养物质摄入, 而且要保证足够是睡眠时间和良好的睡眠质量。 二、注重体育锻炼 在白天,大脑最好的休息调节方式是体育运动,强健的体魄保证了大脑养分的供给。 研究表面,跑步可以降低记忆力的下降。 三、记忆曲线的利用 记忆曲线也叫遗忘曲线,由艾宾浩斯发现,人类在学习过程中的遗忘是存在一定的规律。简单来说:5分钟,30分钟,12小时,1天,2天,4天,7天,15天,进行重复记忆 可以保持记忆的长久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5,30分钟后分别进行再次记忆,可以大 幅度提高记忆效率。 四、回忆的技巧 某一个时刻,当你想回忆一件事的时候,怎么也想不起来,但是你可以通过联想回忆 这件事发生之前和之后的事情,或者通过自己代入当时的情景,以此来回忆这件事。 五、对于记忆力不要过分在意 现在有很多年轻人都会说自己的记忆力很差,自己的记忆力下降很快。但是一般来说,只有人到老年后,才可能出现大脑机能上的下降,记忆力才会下降很快。所以说,人们对 于自身记忆力的评价或许并不是非常准确的。你工作后的记忆力也无法和上学时专心记忆 的知识点做比较。当你长时间认为自己的记忆力不行的话,你就会心安理得的觉得自己的 记忆力很差了。 六、合理利用现代科技 现在手机基本是随身携带,一些需要记忆重要的信息可以通过手机进行记录。但同时 也不能过分依赖手机,给大脑也分配一定的记忆内容。而手机上的记录内容,可以进行一 定的‘编译’,用自己能看懂的话来写,联想或是其他方式,既让信息存储安全,又锻炼 自己记忆力。 七、明确目标 明确自己要达到的目标,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时刻提醒和鞭策自己去完成任务。

心理学中记忆的基本特点

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看待看待人的认知活动,认为人的认知活动也可以看做是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 它把记忆也看做是人脑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并按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提取的方式不同,以及信息存储的时间长短的不同, 将记忆分作: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三个系统 (一) 瞬时记忆 瞬时记忆又叫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信息在感觉通道内迅速被登记并保留一瞬间的记忆.一般又把视觉的瞬时记忆称为图像记忆,把听觉的瞬时记忆叫做声像记忆. 瞬时记忆有如下特点: 1.瞬时记忆的编码方式,即瞬时记忆记住信息的方式,是外界刺激物的形象.因为瞬时记忆的信息首先是以感觉通道内加以登记,因此,瞬时记忆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2.瞬时记忆的容量很大,但保留的时间很短.一般认为,瞬时记忆的内容为9~20比特. 3.如果对瞬时记忆中的信息加以注意,或者说当意识到瞬时记忆的信息时,信息就被转入短时记忆.否则,没有注意到的信息过1秒钟便会消失,也就是遗忘了. (二) 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 短时记忆有如下特点: 1.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一般为7 ± 2,即5 9个项目,这也就是平常我们所所得记忆广度.如果超过短时记忆的容量或插入其他活动,短时记忆容易受到干扰而发生遗忘.为扩大短时记忆的容量,可采用组块的方法,即将校的记忆单位组合成大的单位来记忆,这时较大的记忆单位就叫做块.例如,将单个的汉字(人、学、机)变成双字的词(人民、学习、机器)来记,记忆的容量便扩大了一倍. 2.语言文字的材料在短时记忆中多为听觉编码,即容易记住的是语言文字的声音,而不是它们的形象;非语言文字的材料主要是形象记忆,而且视觉记忆的形象占有更重要地位.此外,也有少量的语义记忆. 3.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是当前正在加工的信息,因而是可以被意识到的.在短时记忆中加工信息的时候,有时需要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这时又要从长时记忆中把这些知识经验提取到短时记忆中来.因此,短时记忆中即有从瞬时记忆中转来的信息,也有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出来的信息,它们都是当前正在加工的信息,所以短时记忆又叫工作记忆. 4.短时记忆的信息经过复述,不管是机械复述,还是运用记忆术所做的精细复述,都可以转入长时记忆系统. (三) 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上的记忆. 长时记忆有如下特点: 1.长时记忆的容量无论是信息的种类或是数量都是无限的. 2.长时记忆的编码有语义编码和形象编码2类.语义编码是用语言对信息进行加工,按材料的意义加以组织的编码.形象编码是以感觉映像形式对事物的意义进行的编码.

短时记忆视觉编码实验报告

姓名关瀚文学号222012306022011 专业应用心理学年级 2012级课程实验心理学实验时间2013.11.6 同组人姓名洪万里单宏宇成绩 短时记忆视觉编码实验 关瀚文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400715) 摘要本实验以西南大学心理学部2012级应用班的44名同学作为被试,每名被试运用PsyKey 心理教学系统 3.1,“短时记忆视觉编码”实验程序,进行以减数法探究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试 验108次,本实验旨在重复posner等人的字母实验,验证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并学习减法反 应时方法。最后的结果显示,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确实存在,posner关于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 理论得到验证。 关键词短时记忆减法反应时视觉编码 1引言减数法是一种用减法方法将反应时分解成各个成分,然后来分析信息加工过程的方法。减数法的反应时实验逻辑是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 储存在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传统的观点认为主要是语音听觉编码。这是根据短时记忆中产生的错误与正确信息之间存在着语音听觉上的联系而推测出来的。康拉德在记忆广度实验中观察到,回忆错误与正确反应之间有着语音上的联系。但是这个结论因为以拼音文字的英文字母做实验材料,因而其普遍性受到了质疑。但70年代波斯纳等人利用减法反应时基本范式,在其实验中清楚地表明,某些短时记忆信息可以有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两个连续的阶段,这是认知心理学史上的一个重大发现。莫雷的实验也表明,汉字的短时记忆以形状编码为主。对于绘画、脸和身体动作以及视觉观察事件所属范畴的短时记忆,倾向于用视觉编码的短时记忆,倾向于视觉编码和语义编码。现在一般认为,短时记忆信息存在感觉代码与语义代码,其中前者包括听觉代码与视觉编码;对于感觉编码的过程而言,视觉编码率先出现并保持一个短暂的瞬间,然后出现听觉编码。

工作记忆广度实验报告

工作记忆广度实验报告 篇一:记忆广度实验 数字、字母、空间位置记忆广度实验报告 12级心理系师范班10120330131 李敏 摘要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短时记忆的容量称为记忆广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能够记忆的材料的数量,这个数量是有一定限度的。本实验通过对华师大12级10名被试的数字与字母的短时记忆实验和空间位置记忆广度实验的数据进行分析讨论,测定了各个被试的不同材料记忆广度,比较个体差异、材料差异、性别差异等影响因素,了解短时记忆的特点,探索性别间的空间位置记忆广度差异。发现数字记----------------精选公文范文---------------- 1

忆广度大于字母记忆广度,数字记忆广度同样大于空间位置记忆广度,记忆广度存在被试间差异和性别差异。 关键字记忆广度短时记忆字母数字空间位置 1 引言 人的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其中,短时记忆有以下性质: 第一,短时记忆保持的时间很短,约在15秒钟内会遗忘。心理学家对人的短时记忆保持时间做过实验。当人被传入一个信息后立即对其进行检查,其回忆是准确无误的。随着保持时间的处长,回忆成绩就急速下降。当延长到15秒钟时,信息的再现率约为10%。但是超过15秒钟以后, ----------------精选公文范文---------------- 2

再现率便不再下降,一直维持在10%的接近值上。 第二,短时记忆的容量约为7±2个信息组块。心理学家的实验结果表明,人的短时记忆的容量是以一种非常奇妙的形式被固定好了的,即无论哪一种形式的信息几乎都只能保持7个左右的项目即组块。这个发现的意义是,如果把低层次信息组块适当地再编排为数量较少的高层次信息组块,则将使短时记忆的容量大幅度地增加。 短时记忆的容量成为记忆广度(memory span)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按一定顺序逐一呈现一系列刺激之后,被试能够按刺激呈现顺序正确再现刺激系列的内容,一般是呈现后,要求立刻再现,被试所能记住的材料数量是有个限量的。 有研究表明,不同性质材料的短时记忆容量----------------精选公文范文---------------- 3

《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报告 1 引言 实验逻辑 此次实验是根据短时记忆是以听觉编码为主的原理,该原理可以得出如果字母发音不同,被试的反应时会存在差异的推论。那么该实验就是要通过同时控制字母形状和发音形成的三个实验水平a1、a2、a3(其中a1:字母形状发音都相同,a2:字母形状不同但发音相同,a3:字母形状发音都不同),实验旨在通过三个不同水平下的比较,探索视觉编码是否存在短时记忆中。 实验假设 我们假设视觉编码存在短时记忆中。若实验设计合理,实验进行正常。那么可以得到,短时记忆存在听觉编码。因此在字母形状不同发音相同、字母形状发音都不同的条件下。被试的反应时会存在差异。 实验预期 被试在不同刺激条件a1、a2、a3下(a1字母形状名称均相同、a2字母形状不同但名称相同、a3字母形状和名称都不同)的反应时存在差异。 2.方法 被试:五人一组,互为主被试,共85名被试。 实验材料:JGW—B型心理实验台的速示器单元,计时计数器单元,手键1个,练习卡片3张(DD、Dd、DG),实验卡片16张(见下表),注视点卡片1张。 实验设计:单因素重复测量设计

实验程序: 统计方法 单因素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 3 结果 不同条件下反应时的描述统计结果 在字母形状和发音都相同、字母形状不同但发音相同和字母形状和发音都不同三种条件下的反应时描述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三种条件下的反应时的描述统计结果(N=3) 条件M(SD)min max 形状和发音都相 同(a1) 形状不同但发音 相同(a2)

形状和发音都不 同(a3) 不同条件下反应时的差异 通过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得出的结果发现,不同条件下,被试反应时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着差异(F(2)=,P=0);再通过多重比较结果分析发现:a1≠a2,a1≠a3,a2≠a3,见表2. 表2 不同条件下反应时差异检验的结果 4 讨论 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实验假设得到了验证。在a2(字母形状不同但名称相同)与(a3字母形状发音都不同)的条件下,被试反应时差异显着。这个结果表明,在字母形状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字母发音的不同会影响到被试反应时的结果,即短时记忆存在记忆的声音编码,这一分析结果表明本实验的设计是比较合理。a1(字母形状发音都相同)与a2(字母形状不同但名称相同)的条件下被试反应时差异显着,这表明,在字母发音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字母形状的不同也会影响被试反应时的结果,即短时记忆存在记忆的视觉编码。 5 结论

人因工程课程实验--记忆广度测试实验报告

人因工程课程 记忆广度测试实验报告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2013年11月

记忆广度测试实验报告 摘要:记忆广度指的是按固定顺序逐测一地呈现一系列刺激以后,刚刚能够立刻正确再现的刺激系列的长度。本实验测试了短时记忆广度。不同被试者的记忆广度有一定的差异,这与不同被试者的记忆方式有关系。例如将较长的数字组块记忆比单独记忆效果要好。 关键词:记忆广度短时记忆记忆方式 1.引言 记忆广度是测定短时记忆能力的一种最简单易行的方法。记忆广度指的是按固定顺序逐一地呈现一系列刺激以后,刚刚能够立刻正确再现的刺激系列的长度。所呈现的各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必须相等。再现的结果必须符合原来呈现的顺序才算正确。刺激系列可以通过视觉呈现,也可以通过听觉呈现。呈现的刺激可以是字母,也可以是数字。记忆广度是测定短时记忆能力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 人的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短时记忆保持的时间很短,约在15秒钟内会遗忘。心理学家对人的短时记忆保持时间做过实验。当人被传入一个信息后立即对其进行检查,其回忆是准确无误的。随着保持时间的处长,回忆成绩就急速下降。当延长到15 秒钟时,信息的再现率

约为10%。但是超过15 秒钟以后,再现率便不再下降,一直维持在10%的接近值上。数字记忆能力的测试是目前心理学研究瞬时记忆中简单易行又最为典型的一种方法。这是由于它最能体现记忆广度的特点:是决定记忆材料的数目,而不是材料的意义。目前,公认的记忆广度的平均数为7+-2。 2.方案 2.1 实验仪器:BD-Ⅱ-407型记忆广度测试仪(Memory Span Tester)2.2 被试者:东南大学工业工程专业大二学生4名。 2.3实验步骤: ①将键盘的插头与仪器被试面板上的插座连接好,接通~220V电源。 ②按下复位键,由程序将码Ⅰ灯、计分灯、顺答方式灯置亮,数码管显示为0202.00 ③被试者按下回车开始测试。在见到回答亮〔绿灯〕,用键盘按顺序回答记忆的数字,回答正确,回答灯灭,加0.25 分,被试再按回车键,仪器接着提取下一组以供再次回答。 ④基础分为2.0分,答对一个数组记0.25分,答对4个数组(一个位组)计1分,答对14个位组计满分16分。计分公式:F=2.0+0.25X(F 是被试者的得分,X是被试者正确回答的次数)。 ⑤由仪器自动计分、计位、计时、计错。 ⑥主试者可以随时改变码Ⅰ和码Ⅱ。

记忆广度实验

数字、字母、空间位置记忆广度实验报告 12级心理系师范班 10120330131 李敏 摘要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短时记忆的容量称为记忆广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能够记忆的材料的数量,这个数量是有一定限度的。本实验通过对华师大12级10名被试的数字与字母的短时记忆实验和空间位置记忆广度实验的数据进行分析讨论,测定了各个被试的不同材料记忆广度,比较个体差异、材料差异、性别差异等影响因素,了解短时记忆的特点,探索性别间的空间位置记忆广度差异。发现数字记忆广度大于字母记忆广度,数字记忆广度同样大于空间位置记忆广度,记忆广度存在被试间差异和性别差异。 关键字记忆广度短时记忆字母数字空间位置 1 引言 人的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其中,短时记忆有以下性质: 第一,短时记忆保持的时间很短,约在15秒钟内会遗忘。心理学家对人的短时记忆保持时间做过实验。当人被传入一个信息后立即对其进行检查,其回忆是准确无误的。随着保持时间的处长,回忆成绩就急速下降。当延长到15秒钟时,信息的再现率约为10%。但是超过15秒钟以后,再现率便不再下降,一直维持在10%的接近值上。 第二,短时记忆的容量约为7±2个信息组块。心理学家的实验结果表明,人的短时记忆的容量是以一种非常奇妙的形式被固定好了的,即无论哪一种形式的信息几乎都只能保持7个左右的项目即组块。这个发现的意义是,如果把低层次信息组块适当地再编排为数量较少的高层次信息组块,则将使短时记忆的容量大幅度地增加。 短时记忆的容量成为记忆广度(memory span)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按一定顺序逐一呈现一系列刺激之后,被试能够按刺激呈现顺序正确再现刺激系列的内容,一般是呈现后,要求立刻再现,被试所能记住的材料数量是有个限量的。 有研究表明,不同性质材料的短时记忆容量不同,以汉字、图形、数字、位置4种性质特征的材料来说,数字类短时记忆容量最大,其次是图形类,再次是汉字类,位置类的短时记忆容量最小2。数字记忆广度与言语记忆广度都依赖于语音编码3,在早期短时记忆研究中应用广泛。很多人认为它们与智力密切相关,甚至很多智力测验中都包括数字广度或言语广度的测题。后来的研究表明,它们与复杂认知活动成绩相关并不高,因而常常受到批评。但这种方法在记忆研究中仍被广泛使用,特别是在认知发展的研究中,记忆广度是描述短时记忆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米勒发表一篇论文《神奇的数7加减2:我们加工信息能力的某些限制》, 米勒认为短时记忆的信息容量为7土2个组块, 这个数量是相对恒定的, 这就是短时记忆的组块理论。米勒的组块理论在当时算得上是一个重大的发现,但在随后的50多年,米勒的理论受到了质疑。Cowan通过总结大量的研究.提出了纯净的短时记忆容量和混合的短时记忆容量概念,并认为Miller的研究结果代表的仅仅是混台的短时记忆容量。 Cowan认为虽然很多人承认短时记忆的存储容量是有限的,而且可以用“块”来估计它的容量,但有的时候,“块”并不容易鉴别4。因为人们可能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将单个项目或者较小的“块”组成较大的“块”;除此之外还存在一些受时间限制的过程,他们不是容量限制的,但可能与容量限制的存储过程混合在一起共同回忆信息,这种情况发生时,无法估计其他非容量限制机制的作用大小,所以Cowan把此时的估计结果称为混合的短时记忆容量估计,而把不受这些因素影响的称为短时记忆容量估计。 经Cowan研究发现,有四种方法可以用来观察纯净的短时记忆容量。一是使信息超载来

记忆教案基础心理学

第五章记忆 教学重点与难点:通过游戏互动,讨论分享,让学生体验与掌握记忆的含义,环节,分类及神经生理机制理论和记忆测量方法。 教学形式:讲授游戏活动讨论交流 教学时间:90分钟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游戏热身 寻找记忆大王(9分钟) (一)游戏规则: ?选出四位小伙伴 ?各自准备笔和纸 ?然后开始“看图说话” ?谁答对的最多就可以获得神秘奖品一份 (二)讨论 冠军发言,谈自己记忆的方法。 (三)教师总结,导入新互动 在黑板上写下记忆两个字让学生自由组词然后一起讨论记忆的概念是什么 (四)教师总结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看,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二记忆与感知的区别 (一)分组讨论(2分钟) (二)学生发言,教师总结(2分钟) 三记忆的环节,类比计算机的存储过程(2分钟) 四记忆的作用 (一)学生讨论发言,假如没有记忆,我们的生活会是怎么样的?(5分钟) (二)教师总结 记忆和其他心理活动如知觉、解决问题等密切联系。 记忆连接着人们的心理活动的过去和现在,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重要条件。 五记忆的分类(10分钟) 根据提取记忆信息时有无意识,可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外显记忆:个体为了完成当前的任务,有意识地提取信息。内隐记忆:个体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 根据信息加工与存储的方式不同 程序性记忆:关于如何做一件事情的记忆。陈述性记忆:关于一些具体的事情和情形的记忆 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分为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 分别举出例子说明

六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 (一)理论讲解 详细解释定位论的概念,呈现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示意图。(3分钟)(二)介绍癫痫(3分钟) 癫痫俗称羊癫风,是大脑病变的神经细胞过量放电,引起反复发作的暂时性大脑功能紊乱,任何年龄均可发病。 ?由于病变神经细胞的部位不同,发作症状多种多样:常见为全身或局部肌肉抽搐,可伴意识障碍,也有感觉、精神或行为异常,少数会有腹痛、呕吐、头痛等表现。 ?潘菲尔德(W. Penfield,1952,1963) –在医治癫痫病人时用电极刺激右侧颞叶,引起患者对往事的鲜明回忆:儿子在院子里玩,不时的有院子附近的汽车喇叭声和狗叫声。(三)理论讲解 详细解释整合论的概念,与定位论做比较。(3分钟) (四)详细介绍开颅戒毒(定位论和整合论存在争议的典型案例)(3分钟) 吸毒成瘾一种慢性反复发作性脑病 吸毒成瘾的原理 开颅手术戒毒: ?在现代医学设备——CT、核磁——脑磁图的精确定位下, ?打开患者头颅部,将射频针等插入颅内。 ?以冷冻或热毁损,

减法反应时-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报告

减法反应时-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报告减法反应时,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 李璐 2010210781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武汉,430079 摘要:本次实验通过重复Posner等人的字母实验,测得三种刺激条件下不同的反应时掌握减法反应时方法,从而证实短时记忆中存在视觉编码。 关键词:减法反应时;短时记忆;视觉编码 1 引言 短时记忆是指保持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一般把它看作是处于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之间的一个记忆阶段。近几十年来,记忆领域研究得较多的问题之一就是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短时记忆的的编码方式可以分为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其中1964年Conrad对短时记忆的听觉编码对了相关研究,结果发现听觉编码是记忆的一种有效方式。1969年,Posner等人对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进行了研究,并认为某些短时记忆信息可以有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两个连续的阶段,视觉编码实为存在。现在一般认为:先出现视觉编码,它保持一个短暂的瞬间,然后出现听觉编码。 同时,Posner的实验清楚地说明了认知心理学中的减法反应时方法,其逻辑是:安排两个不同的反应时作业,如果一个作业包含另一个作业所没有的某个心理过程,而其它方面相同,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之差,即是这个心理过程所用的时间,也是这个心理过程存在的证据。 相关研究表明造成学生对不同类别材料的记忆力差异是由记忆时的编码方式与加工程度不同而引起的。短时记忆主要以听觉编码为主,长时记忆以视觉编码为

主。而本次实验主要是通过三种刺激条件下不同的反应时来证明短时记忆中存在视觉编码。 2 方法与程序 2.1 被试 华中师范大学大学本科生一名。 2.2 仪器 装有Psykey心理教学系统大学版的计算机,一号反应键盘。 2.3 实验程序 本实验重复Posner等人的实验。实验过程是这样的:给被试并排呈现两个字母,或同时呈现,或有一定间隔,让被试判断这两个字母是否相同并按键反应,记录反应时。 本实验所用字母对是AA(6次)、BB(6次)、Aa(6次)、Bb(6次)、AB(3次)、BA(3 ,有三种呈现间隔:0s(即同时呈现)、0.5s和次)、Ab(3次)、Ba(3次),共出现36次 2s,采用如下拉丁方设计,即:第一次36张随机呈现,前12张间隔0s,中间12张间隔0.5s,最后12张间隔2s;休息30s后再做36张,间隔时间按 0.5s?2s?0s的顺序;第三次的36张则采用2s?0s?0.5s的顺序。 主试指导被试阅读指示语。 “屏幕上将出现两个字母,要求你使用一号反应盒比较两个英文字母是否相同,同时记录你的 反应时。两个英文字母可能同时呈现,也可能相继呈现。如果你觉得这两个字母的写法和发音都相

短时记忆再认实验报告

心理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短时记忆再认实验 摘要:短时记忆是指保持十几秒至一分钟左右的记忆,一般把它看作是处于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之间的一个记忆阶段。本次实验的目的学会记忆实验的再认方法,比较三种材料(具体图片、抽象图片、词)的短时记忆效果和思考该实验在广告效果研究的运用及意义。各个被试根据实验的指导语利用新旧两套图片再认是否看过,根据实验所得数据计算出各个被试的再认正确率。记忆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认识系统,再认被认为是评价记忆巩固水平的重要指标,此次实验结果根据不同被试对不同材料的反应,比较三种材料的不同效果,分析说明其差异的原因,并且分析被试的短时记忆能力。然后用本实验结果分析不同呈现方式的平面广告的短时记忆效果。 关键词:短时记忆记忆再认记忆差异 一、前言 短时记忆是瞬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过渡的中间阶段,一般信息保持的时间为 5s~2min。20世纪50年代Perterson等人用无意义音节为材料对短时记忆的容量进行了研究。为了避免在刺激呈现与回忆中间的时间间隔内被试复习学过的实验材料,通常在呈现和回忆之间加入数学计算题或其他的干扰任务。结果发现,中间延迟的时间越长,被试回忆的刺激数目就越少。从Perterson等人的实验可以证明,短时记忆的内容只有经过不断学习才能够被保存下来,并转入长时记忆。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是将短时记忆中的项目回忆出来,或者当该项目再度呈现时能够正确再认。Sternberg最早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即著名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这个实验主要要验证关于短时记忆信息加工模式的问题,即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是系列扫描的,还是并行扫描的。虽然得出的结论还有一定的争论,但它的意义是开创性的,推动了短时记忆信息加工模式的研究。Sternberg根据这个实验发展出了一个新的反应时间实验法——加因素法。其假设是:如果两个因素是相互制约的,则它们是作用于信息加工的同一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独立可加的,则它们是作用于信息加工的不同阶段。 米勒(https://www.360docs.net/doc/1b10501224.html,ler)等人的研究发现,人的短时记忆的容量是十分有限的。一般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个组块(chunking)。组块的单位可以是字母、数字、

实验三十四 不同报告法的顺势记忆容量

实验三十四不同报告法的瞬时记忆容量 实验背景知识 研究瞬时记忆的方法主要有再现法和再认法,实验中让被试识记一系列刺激材料,识记完材料后,要求他们将识记的材料再现和再认出来。再现法是早期瞬时记忆研究的主要方法。根据再现的方法的不同,可以将瞬时记忆的再现方法分为全部报告法和部分报告法。全部报告法是要求被试在识记完材料后,尽量将识记的全部项目再现出来,以此确定瞬时记忆的保存量,此种方法用于研究刺激呈现时间在几十毫秒至几秒的情况。而对于呈现时间极为短暂的瞬时记忆材料,则不能进行可靠的测量。部分报告法要求被试在识记完材料后,尽量将指定的部分项目再现出来,通过再现识记材料占总材料的比例确定瞬时记忆的保存量,此种方法的特点在于它不要求被试再现全部项目,而只要求再现指定的一部分项目,再根据这一部分的结果估算记忆保存的总量,避免由于呈现时间短暂、回忆材料过多、其他的干扰和遗忘因素对瞬时记忆保持量的影响。 一、Sperling等人对瞬时记忆的研究 (一)Sperling的研究 Sperling(1960)采用全部报告法(Whole-Report Procedure)和部分报告法(Partial-Report Procedure)对瞬时记忆的保持量进行了研究。Sperling在全部报告法实验中,同时给被试呈现3、4、6、9……个数量的字母,呈现的时间是50毫秒,字母呈现后立即要求被试尽量尽量多地把字母再现出来。实验结果表明,当呈现的字母个数少于4个时,被试可以全部正确地报告出来,当字母数量大于5个以上时,被试的报告开始出现错误,其平均正确报告的个数为4.5个。根据这个结果,斯柏林认为,在瞬时记忆中所保持的信息可能比采用全部报告法报告的要多些,只是由于全部报告法的局限性未能检查出来。 于是,Sperling设计了部分报告法的实验。使用的实验材料仍是字母。他将字母4个一排,3个一列的形式列成3×4矩阵,每个矩阵包括12个英文字母(如下图所示)。 X M R J C N K P V F L B 呈现时间仍为50毫秒,其中每行字母分别与特定的声音相联系。当矩阵呈现过后,呈现一个声音,不同的声音代表不同行的字母,被试根据声音的提示回忆相应行的字母。实验结果表明,当字母矩阵消失后,立即给予声音信号,被试能报告的平均字母数为9个,比全部报告法增加了一倍。于是,斯柏林认为这可能存在一种感觉记忆,它具有相当大的容量,但是保持的时间非常短暂。 后来,Sperling用同样的方法又对延迟时间对瞬时记忆容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延迟时间对瞬时记忆保持量的影响有如下规律: 1、无延迟时间时,正确回忆的比率为80%。 2、当声音信号延迟到150毫秒时,回忆率下降到75%。 3、信号延迟到300毫秒时,回忆率下降到55%。 4、当延迟超过0.5秒时,部分报告法的成绩就与整体报告法的成绩基本相同。 (二)不同感觉通道的瞬时记忆的差异 Moray(1965)和Darwin(1972)等对听觉通道的瞬时记忆也进行了研究。他们模仿Sperling 的部分报告法,在一个房间的四个角落放置了四个扬声器,被试坐在中间可以从四个不同的声源听到声音,并且能区分出声音发出的位置,实验时可以通过两个、三个或四个生源同时呈现1-4个字母,刺激呈现完之后,被试要根据视觉提示报告出他所听到的字母。回忆的方法也采取了全部报告法和部分报告法,结果表明,部分报告法的成绩要优于整体报告法,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