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 引言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实践探索和发展的结果,是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和探索的结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
在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形成了一系列科学的制度安排和制度设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了模块齐全、结构合理、运行有效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制度体系,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制度支撑和政治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人民的选择和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构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性地位和巨大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性在于其根植于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和国情之中,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和制度基础,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障。
1.2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要性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要性在于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国家面临着更加繁重的治理任务和挑战。
为了保障国家长治久安,提高国家的竞争力和居民的生活水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必须与时俱进,不断进行现代化的改革和完善。
只有通过不断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才能更好地适应国内外环境的变化,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关键路径之一。
学习《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心得体会

学习《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才能现代化》心得体会篇一通过学习这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才能现代化假设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理解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才能现代化,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隆兴隆、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重大问题。
党中央决定用一次全会就这个重大问题进展研究部署,是从政治上、全局上、战略上全面考量,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重大决策。
理解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才能现代化,需要坚决中国特色社会制度自信,总起来说,中国特色社会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沉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党和人民长期奋斗、接力探究、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宏大代价获得的根本成就,我们必须倍加珍惜,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开展。
中国特色社会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丰富的理论成果。
我们既要坚持好、稳固好经过长期理论检验的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又要完善好、开展好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不断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才能现代化既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又是一个重大现实课题,我们要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坚决信心,保持定力,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完成好这次全会确定的各项任务,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证。
篇二中国特色社会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是一套行得通、真管用、有效率的制度体系,保障我国创造出经济快速开展、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
新时代,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的优越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才能现代化,就要进步运用制度和法律深化改革的才能,进步运用制度和法律促进高质量开展的才能,进步运用制度和法律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才能,擅长在制度的轨道上推进各项事业开展,实在把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三)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历史变革 改革开放35年来,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经历了巨大的转变,取得了重要的进步。
公共服务不断强化
教育投入比重不断增大
7
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 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 力现代化,不仅对社会主义 现代化的内涵进行了进一步 扩充,同时也加深了我们对 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规律的理 解和认识。推进国家治理体 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我 国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前进 方向。
(二)把握 国家治理的 战略要点
国家治理的 着力点是法 治建设
国家治理的 突破点是群 众参与
18
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途径
在国家治理中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思 想观念,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形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国家治理体系 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至高目标。
只有让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充
的综合能力。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是一个有机
联系在一起的整体,没有科学完善的国家治理体系就不可能有
高水平的国家治理能力,同时只有不断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
够使科学完善的国家治理体系充分发挥效用。
4
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涵
区别二
国家治理与国家管 理的权力来源不同 ,国家管理中政府 的权力主要来源于 人民,实行的是人 民间接管理,而在 国家治理体系中会 有一部分权力由人 民直接行使。
区别三
国家治理与国家管 理的方式存在差异 ,国家管理的模式 往往是刚性强制的 ,管理不一定能够 取得预期效果,而 国家治理则包含更 多的协商和包容, 使得治理的有效性 6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13则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0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
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
中共中央总
会议强调,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
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我国
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实现“两个
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
梦提供有力保证。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
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
标是,到我们党成立100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
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2035年,各方面制
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
代化;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
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
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必须在党中央统
一领导下进行,科学谋划、精心组织,远近结合、
整体推进。
要切实强化制度意识,带头维护制度权
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带动全党全社会自觉尊崇
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
神,确保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10月24日,省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认真
传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的
期 下 / 总第880期07。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概念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概念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完善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提高中国的治理能力和水平,实现中国特色大国治理的现代化。
具体来说,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主要包括:坚持全面从严治,推进依法治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完善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等。
而治理能力现代化主要包括:优化政府组织架构,提高政府管理水平,推进数字化治理,加强国际合作等。
通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可以更好地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挑战,实现国家现代化的目标。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系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系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并且互为支撑,相互促进。
相辅相成的关系:国家治理体系是指一个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所建立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及其运作机制。
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则指运用这些体系进行有效管理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包括决策能力、执行能力、协调能力、监督反馈能力等。
简而言之,治理体系是“制度框架”,治理能力则是“执行效能”。
互相促进的过程:健全和完善国家治理体系,能够为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提供科学有效的制度保障,使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同时,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又能促使治理体系不断适应新的形势和挑战,实现自我更新和完善,推进治理体系现代化。
目标一致:无论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还是治理能力现代化,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建设一个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

国家治理体系是指国家通过各种制度和机制,协调和管理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以实现国家的发展和稳定。
国家治理能力则是指国家在治理过程中的各种能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能力。
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包括:
1. 制度创新:国家治理体系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以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制度创新包括制度的设计、实施和完善等方面。
2. 信息化建设:国家治理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交流,提高治理效率和效果。
3. 人才培养:国家治理需要有高素质的人才来支持,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治理能力。
4. 社会参与:国家治理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需要建立健全的参与机制,让社会各界都能够参与到国家治理中来。
5. 监督机制:国家治理需要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确保治理过程中的公正、公平和透明。
6. 国际合作:国家治理需要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和交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做法,促进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浙江大力推进数字化服务,通过政务服务“一网 通办”、数字化公共服务等方式,为公众提供了 便捷高效的服务体验。
数字化监管
浙江利用数字化技术加强市场监管,通过建设数 字化监管平台、推广电子营业执照等方式,提高 了监管效率和透明度。
地方实践案例三:上海的法治建设成果
法律体系健全
上海在法治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为城市管理和服务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01
以加强党的领导为核心,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完善国
家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
创新制度建设
02 积极推动制度创新,构建更加科学、完善、有效的制
度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03
进一步简政放权,优化政府职能配置,提高政府效能
,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加强法治建设与完善法律体系
01
党的领导能够协调推进全面深化 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 治党等工作,为改革发展提供强
大动力和保障。
党的领导能够统揽全局、协调各 方,汇聚起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
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强大力量。
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也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人民当家作主能够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推进民 主法治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加强法治建设
总结词
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详细描述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是加强法治建设,包括完善法律体系、 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 国家,确保国家各项工作都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优化政府职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现代国家治理体制; 破除官本位观念,消除官本主义流毒。
2 参考文献(一)
鲍勃· 杰索普:《治理的兴起及其失败的风险:以经济发展为例的论述》,
《国际社会科学》(中文版),1999 年第2期。 罗西瑙:《没有政府统治的治理》,剑桥大学出版社1995 年版;《21 世 纪的治理》,《全球治理》,1995 年创刊号。 罗茨:《新治理:没有政府的管理》,《政治研究》,1996年第154 期。 格里· 斯托克:《作为理论的治理:五个论点》,《国际社会科学》(中文 版),1999 年第2 期。 全球治理委员会:《我们的全球之家》, 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 年版。 俞可平: 《全球治理引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1期; 《中国治理变迁30年(1978-2008)》,《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8年第3期。 胡鞍钢、周绍杰:《新的全球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数字鸿沟”》, 《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国家治理体系的基本要素
1.6.1 国家治理体系的基本问题
谁治理
如何治理
治理得怎样
1.6.2 国家治理体系的基本要素
治理主体
治理机制
治理效果
1.7 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基本特征
有机的制度运行系统;
协调的制度运行系统;
动态的制度运行系统; 整体的制度运行系统。
俞可平 治理与统治的区别
治理问题研究专家——鲍勃· 杰索普(Bob Jessop): “过去15 年来, 它在许多语境中大行其道, 以至成为 一个可以指涉任何事物或毫无意义的‘时髦词 语’”
克林顿、布莱尔、施罗德、若斯潘等人: “少一些统治, 多一些治理” (less government , more governance)
权力运行的向度不同,统治的权力运行是自上而下的,治理的权力运
行可以是自上而下的,但更多是平行的。
两者作用所及的范围不同,统治所及的范围以政府权力所及领域为边
界,而治理所及的范围则以公共领域为边界,后者比前者要宽广得多。
1.2 时代背景
民主政治不断发展; 市场经济转型升级;
公共需求日益增长;
格里· 斯托克(Gerry Stoker):
(1)治理意味着一系列来自政府, 但又不限于政府的社会公共 机构和行为者。 (2)治理意味着在为社会和经济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中, 存在着界线和责任方面的模糊性。 (3)治理明确肯定了在涉及集体行为的各个社会公共机构之间 存在着权力依赖。 (4)治理意味着参与者最终将形成一个自主的网络。 (5)治理意味着办好事情的能力并不仅限于政府的权力, 不限 于政府的发号施令或运用权威。 ——《作为理论的治理:五个论点》(1999)
较》,2010年第5期。
丁煜:《多重治理:机制、模式与关联》,《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8年第3期。
3 复习思考题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标准有哪些?
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举措有哪
些?
谢谢大家!
基本民主治理制度还不健全; 公共权力尚未得到有效制约; 公民政治参与渠道还不畅通; 公共利益部门化现象相当严重; 贪污腐败现象仍呈滋生蔓延态势; 政府的公共服务严重不足; 政治透明程度相对较低; 行政成本偏高而行政效率低下; 社会组织发育不健全; 社会自治的程度相当低; 主要公共权力机关之间的关系尚未理顺。
1.9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五条标准
公共权力运行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它要求政府治理、企业
治理和社会治理有完善的制度安排和规范的公共秩序; 民主化,即公共治理和制度安排都必须保障主权在民或人 民当家作主,所有公共政策要从根本上体现人民的意志和 人民的主体地位; 法治,即宪法和法律成为公共治理的最高权威,在法律面 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组织和个人有超越法律的权力; 效率,即国家治理体系应当有效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 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和经济效益; 协调,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有机的制度系统,从中央 到地方各个层级,从政府治理到社会治理,各种制度安排 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相互协调,密不可分。
1.8.2 善治的基本要素(二)
[6]有效性(effectiveness):一是管理机构设置合理, 管理程序 科学, 管理活动灵活;二是最大限度地降低管理成本。 [7] 参与(civic participation/engagement):公民参与政治生 活和社会生活。 [8] 稳定(stability): 国内的和平、生活的有序、居民的安全、 公民的团结、公共政策的连贯等。 [9] 廉洁(cleanness):政府官员奉公守法, 清明廉洁, 不以权谋 私, 公职人员不以自己的职权寻租。 [10] 公正(justice):不同性别、阶层、种族、文化程度、宗教 和政治信仰的公民在政治权利和经济权利上的平等。
罗茨(R .Rhodes):
(1)作为最小国家的管理活动的治理, 它指的是国家削减公共开支, 以最小 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效益。 (2)作为公司管理的治理, 它指的是指导、控制和监督企业运行的组织体 制。 (3)作为新公共管理的治理, 它指的是将市场的激励机制和私人部门的管 理手段引入政府的公共服务。 (4)作为善治的治理, 它指的是强调效率、法治、责任的公共服务体 系。 (5)作为社会—控制体系的治理, 它指的是政府与民间、公共部门与私人 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互动。 (6)作为自组织网络的治理, 它指的是建立在信任与互利基础上的社会协 调网络。 ——《新治理:没有政府的管理》(1996)
1.10 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 现代化的举措
进一步解放思想,努力冲破不合时宜的旧观念的束缚; 加强顶层设计,从战略上谋划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总结地方治理改革创新经验,及时将优秀的地方治理创新
做法上升为国家制度; 学习借鉴国外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好经验;
坚决破除阻碍社会进步的体制机制,建立和完善与中国特
2 参考文献(二)
杨光斌、郑伟铭:《国家形态与国家治理——苏联-俄罗斯转型经验研
究》,《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张凤阳:《共和传统的历史叙事》,《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4 期。 马骏:《实现政治问责的三条道路》,《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5 期。
徐湘林:《转型危机与国家治理:中国的经验》,《经济社会体制比
1.1 基本概念
治理问题研究专家:鲍勃· 杰索普(Bob Jessop) 克林顿、布莱尔、施罗德、若斯潘等人
“全球治理委员会”(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
詹姆斯· 罗西瑙(James N .Rosenau) 罗茨(R .Rhodes)
格里· 斯托克(Gerry Stoker)
治理与统治的区别:
权力主体不同,统治的主体是单一的,即政府或其他国家公共权力;
治理的主体则是多元的,除了政府外,还包括企业组织、社会组织和 居民自治组织等。
权力的性质不同,统治是强制性的;治理可以是强制的,但更多是协
商的。
权力的来源不同,统治的来源是强制性的国家法律;治理的来源除了
法律外,还包括各种非国家强制的契约。
“全球治理委员会”1995年发表题为《我们的全 球之家》(Our Global Neighborhood):
“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 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 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 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 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 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
1.8 善治的基本目标和基本要素
1.8.1
善治的基本目标
1.8.2 善治的基本要素
1.8.1 善治的基本目标
更高的行政效率;
更低的行政成本; 更好的公共服务; 更多的公民支持。
1.8.2 善治的基本要素(一)
[1]合法性(legitimacy):社会秩序和权威被自觉认可和服从的 性质和状态。 [2] 法治(rule of law):法治是善治的基本要求, 没有健全的法 制, 没有对法律的充分尊重, 没有建立在法律之上的社会秩 序, 就没有善治。 [3] 透明性(transparency):政治信息的公开性。 [4]责任性(accountability):人们应当对其自己的行为负责。 [5] 回应性(responsiveness):公共管理人员和管理机构必须 对公民的要求作出及时的和负责的反应, 不得无故拖延或 没有下文。
1.5 国家治理体系的维度和内容
国家治理体系的维度
国家治理体系的内容
1.5.1 国家治理体系的维度
政府治理
市场治理
社会治理
1.行政体制 司法体制
1.6 国家治理体系的基本问题和基本要素
国家治理体系的基本问题
主讲人:李院林 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E-mail:tomplee@
专题提纲
核心内容
参考文献
复习思考题
1 核心内容
基本概念 时代背景 改革开放30年治理变革的趋势 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中的问题与挑战 国家治理体系的维度和内容 国家治理体系的基本问题和基本要素 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基本特征 善治的基本目标与基本要素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五条标准 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举措
社会矛盾集中凸显; 深化改革艰难前行; 国际竞争更趋激烈。
1.3 改革开放30年治理变革的趋势
从一元治理到多元治理; 从集权到分权;
从人治到法治;
从管制政府到服务政府; 从党内民主到社会民主。
1.4 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 现代化中的问题与挑战
詹姆斯· 罗西瑙(James N .Rosenau): 治理是“一系列活动领域里的管理机制, 它们虽 未得到正式授权, 却能有效发挥作用。与统治不同, 治理指的是一种由共同的目标支持的活动, 这些管理 活动的主体未必是政府, 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 来实现。 ——《没有政府统治的治理》(1995) ——《21 世纪的治理》(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