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实训:洋务运动遗迹--汉阳铁厂

合集下载

汉阳兵工厂史记

汉阳兵工厂史记

汉阳兵工厂是晚清时期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张之洞到湖北后主持创办的军工制造企业,原名湖北枪炮厂,于1892年动工,1894年建成,虽然创建时间晚于上海、南京、天津等地军工企业,但由于不惜巨资从德国购买了当时最先进的制造连珠毛瑟枪和克虏伯山炮等成套设备,所生产的汉阳式79步枪(汉阳造)、陆路快炮、过山快炮,均是当时较先进的军事装备,因此,成为晚清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军工企业。

1908年,湖北兵工厂改名汉阳兵工厂。

该厂在张之洞离鄂前共造步枪11万支,枪弹4000万余发,各种炮985尊,各种炮弹98万余发。

后任湖广总督陈夔龙称:“其制度宏阔,成效昭然,叹为各行省所未有。

”凭藉着“九省通衢”的地理位置,武汉三镇包括了武昌,汉口和汉阳。

不仅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而且一直是全国商业,金融重镇。

从1890年起,清朝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汉兴办近工业,湖北纺纱局,织布局,缫丝局,钢药厂,枪炮厂等相继建立,奠定了武汉地区工业的基础。

汉阳兵工厂的地点在湖北省汉阳县大别山,龟山脚下,面对襄河,水陆交通方便。

[1]建立初名湖北枪炮厂。

隶属驻省总局,委任各司道为总办。

如藩司翟廷韶,臬司岑春萱等。

1890年3月16日,张之洞电海军衙门,选定厂址在鄂省城之外建兵工厂,主要是因为湖北大冶县产铁(现有黄石市,其铁矿与江西省萍乡煤矿与汉阳铁厂,成立了汉冶萍公司),而以厂就铁较为合理。

该厂机器共费160万马克,合38万两(包括造克虏伯小炮机器),建厂预计需15万两(由户部自造路款项中拨给)。

3月19日奉旨正式批准将枪炮厂设于湖北。

1890年9月6日,张之洞在大别山下找到厂址,长600丈,广100丈,南枕山,北滨汉,西临大江,与省城对岸。

惟需筑地基9尺,并增高堤防以防水淹。

即在当地设铁厂,枪厂和炮厂。

洋师以为须3年,张之洞估计最快由购地,筑基,修堤,造路到开炉须时2年。

[1]发展1893年张之洞建立了由铁山到江边石灰窑的铁路,运输矿石,全长18公里,为湖北省第一条铁路。

汉阳铁厂与洋务运动时期的其他钢厂——中国近代钢铁工业蹒跚起步

汉阳铁厂与洋务运动时期的其他钢厂——中国近代钢铁工业蹒跚起步

- 13 -□ 何太平汉阳铁厂与洋务运动时期的其他钢厂——中国近代钢铁工业蹒跚起步摘 要:汉阳铁厂、清溪铁厂、江南机制制造局炼钢厂代表着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蹒跚起步。

描述了汉阳铁厂的兴建和衰落过程,指出汉阳铁厂衰落的根本原因在于小农经济的土壤没有提供现代钢铁工业发展的产业基础、人才储备和制度准备,揭示了汉阳铁厂与宝钢结局差异的根本原因。

汉阳铁厂的衰落意味着近代中国第一代钢铁强国梦夭折。

关键词:汉阳铁厂;清溪铁厂;官督商办;高起点引进;宝钢中图分类号:F429.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1779 (2020) 02-0013-03一、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1861年洋务运动爆发,在“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影响下,清政府从军事工业入手开始创办洋务企业,各地先后共创办10余所官办军工企业。

其中以曾国藩1861年在安庆创办的安庆军械所、李鸿章1865年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1866年在福州创办的福州船政局最为著名。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洋务运动在思想上从“自强”转向“求富”,实业重心转向民用工业,各地先后创办了20多家民用企业。

李鸿章1872年在上海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1876年在河北创办开平矿务局,1878年在上海创办上海机器织布局;左宗棠1878年在兰州创办兰州织呢局。

19世纪70年代,铁路也开始修建。

1874年12月,英国人不顾清政府的反对,在上海擅自修筑了吴淞铁路(后被拆废)。

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基隆修建了1条矿区铁路。

1881年为了开发开平煤矿修筑唐胥(唐山—胥各庄)铁路。

军工、民用企业发展及修筑铁路所需钢铁主要依赖进口。

据清政府贸易总册记载,1886年进口金属产品值银240余万两,1888年值银280余万两。

由于国内钢铁需求激增,发展钢铁工业被提上议事日程。

正如张之洞在奏疏中所述“中国岁销洋铁值五百余万金,粤销即不少。

漏卮宜杜。

购机开采,设厂煎炼,皆所必需,炼铁尤要”。

兴衰荣辱重话汉阳铁厂

兴衰荣辱重话汉阳铁厂

兴衰荣辱重话汉阳铁厂作者:孟国顺来源:《新一代》2011年第08期摘要:洋务运动后期,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洋务派又打出了“求富”的旗号,举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以辅助军事工业。

其中值得一提的就有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厂,也是中国乃至东亚第一个近代化钢铁企业——汉阳铁厂。

关键词:汉阳铁厂;兴衰荣辱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8-0-011889年,张之洞由两广总督调任湖广总督,1890年9月,张之洞开始兴建汉阳铁厂(同时他在武汉办起了枪炮厂、织布局、纺纱局、缫丝局、制麻局,为日后的工业大城市武汉奠定了基础)。

西方的近代生产是建立在近代科学基础之上的,按理说后进国家引进其设备时,正确的做法是按照科学规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但洋务派人物却不是这样。

汉阳铁厂初建时的炉机设备是张之洞委托驻英、驻德大臣刘瑞芬和洪钧在国外订购的。

当时刘瑞芬问要订购何种形式的炉机,同时建议张之洞应先将矿铁石、煤焦化验,再按标准配炉,张之洞却说:“中国之大,何所不有,岂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但照英国所有者,购买一份可耳。

”(拍脑袋工程)刘、洪遂从比利时订购了100吨炼铁炉两座,从英国订购了10吨马丁炉(即平炉)一座、5.5吨贝塞麦转炉两座以及轧钢设备。

结果是,当地所出煤、焦炭皆不合用,不得不万里迢迢从德国购买数千吨使用。

在选厂址的时候,也有人建议应把铁厂建在水陆交通便利、又接近煤、铁产地的地方,但张之洞为了能在总督府能一眼看见铁厂的烟囱和冒出的浓烟,亲自跑到汉阳龟山北侧选厂址,并在长江边修建了专用码头,结果白白耗费了大量基建资金,在铁厂运行期间,远离煤、铁产地,又加大了生产成本。

1890年11月,汉阳铁厂正式兴建,1893年全部竣工,1894年5月出铁,继续建设到1896年4月,累计耗资已达500余万两,铁厂也有3年产生铁14万吨的能力,该厂设备先进,拥有十个工厂,三千多工人,所生产的铁除了供应本国外,还出口到美日等国,是当时东亚最大的钢铁企业。

湖北与中国近代史

湖北与中国近代史

湖北与中国近代史———漫谈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化毛泽东在总结中国近代化历程时,讲到有“四个不能忘”,其中有一句是“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主席的这一句评价充分凸显了张之洞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地位。

而正是湖北为这一改革巨擘提供了实现宏伟蓝图的沃土。

生平简介他是清朝廷的忠臣十五岁中解元,二十六岁中探花,从此进入宦场,并一步步成为晚清“朝廷柱石”。

19 89年任湖广总督,任期十余年内,积极开展“湖北新政”,后来居上,成为洋务运动后期的巨擘。

他始终将“保国、保种、保教”奉为圭臬,以巩固清统治为出发点,求变革之道。

他一生清廉克己,谋事为国不为私。

他是经世致用的学者张之洞自幼酷爱读书。

科举考试是打开他仕途的敲门砖,而各种雄辩的奏折是他晋升的奠基石。

他出版多部有自己真知灼见的学术作品,使之广泛传播。

他能够将遇到的各种问题理论化,为改革扫清道路。

稳健的改革家从历史的角度来说,这是他最重要的身份了。

张之洞的改革规模大,改革方法合理,改革步伐稳健,改革效果显著,这些都是经过了历史的检验得出的结论。

张之洞的思想思想是人行动的指挥棒,先了解下他的思想,再来看他的改革措施。

关于他的思想,从两点便可见一斑。

张之洞的理论核心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这句已成为当时的流行语,为许多改革家奉行。

这句话来自他的传世之作《劝学篇》,原文是这样的“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

”张之洞一方面批评那些顽固派不知通,一方面批评维新派不知本。

而他这种思想也为慈禧太后所接受,为他的政治生涯打好了基础。

另外是他作的一首传家诗,“仁厚遵家法,忠良报国恩。

津通为世用,明道守如珍。

”前两句不消多说,后两句也充分体现了他的革新思想。

“津通”,即要开放,知变通,这样才能处于有利地位。

“明道”,即高尚的思想,当然是指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这是始终不能丢弃的。

这与“中体西用”的思想是契合的。

张之洞与湖北新政张之洞与汉口市政改革张之洞督鄂以前,汉口官办市政未能积极应对汉口开埠后城市面临的新形势。

论汉阳铁厂选址对武汉近代化的影响

论汉阳铁厂选址对武汉近代化的影响

论汉阳铁厂选址对武汉近代化的影响作者:卢梦来源:《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年第10期【摘要】本文旨在对张之洞在汉阳铁厂选址的原因进行分析,结合1898年汉阳铁厂在武汉建立至1909年辛亥革命前夕武汉近代化的发展情况,客观评价汉阳铁厂选址对武汉近代化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汉阳铁厂张之洞武汉近代化【中图分类号】K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248-021889年,张之洞奉旨督鄂。

开启了其长达十八年的督鄂生涯,这也是其人生中最辉煌的十八年。

数年之间创办门类和数量如此多的近代工业企业,仅此一人。

其中汉阳铁厂的创建,实现了中国钢铁工业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转变。

但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汉阳铁厂研究的评价往往定位于其最终结果,而在于汉阳铁厂选址对推进武汉乃至两湖地区的近代化和城市化的研究相对较少。

因此,只有结合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等诸多因素,根据翔实的史料探析汉阳铁厂的选址对汉阳地区的经济功能和地位的影响,以及汉阳铁厂的兴建对密切武汉三镇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武汉城市整体的近代化的历史意义。

一、武汉近代化的起点所谓近代化,或者说是现代化,具体来说过程可分为技术、农业、工业化以及都市化四个过程。

传统观点认为近代化的核心是工业化的过程。

中国的传统城市功能是极为单一的,主要是作为行政首府亦或是防御要塞。

要使单一的城市功能转型为具备政治、经济、文化为一体的多功能现代都市是近代中国城市早期近代化的主要任务。

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晚清的中国对近代化的认识是在两次鸦片战争中逐步形成的。

但当时整个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是相对缓慢的,地区分布也是极不均匀。

对于像武汉这样深居内陆腹地的城市,近代化进程更是迟缓。

而且“从历史的实际进程考察,汉口开埠后,武汉才真正进入近代,张之洞治鄂才有了近代化的进步,也才有了武汉城市近代形态的转换。

”然而,在汉口开埠后武汉的近代化却蹒跚不能起步,1860年汉口开埠三十年间,武汉乃至整个湖北地区并没有开办任何一家工厂。

钢铁荣耀,铸梦百年——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发源地:汉阳铁厂

钢铁荣耀,铸梦百年——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发源地:汉阳铁厂

钢铁荣耀,铸梦百年——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发源地:汉阳铁厂
汉阳铁厂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官办钢铁企业,诞生于1890年,由晚清名臣张之洞创办,是当时中
国第一家、也是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从此,中国钢铁工业蹒跚起步,被西方视为中国觉醒的
标志。

日前,我收集到一枚清代实寄明信片,明信片正面贴有德国德王像加盖花体“China”改值邮票中
的一枚“2分盖于5芬尼”邮票,销1909年8月客邮戳。

明信片背面印的就是“汉阳铁厂”远眺的全景
照片图案,林立的厂房车间、炼铁高炉以及高耸的烟囱冒着滚滚的浓烟,都展现了汉阳铁厂当
时热闹的生产场景。

X
汉阳铁厂于1890年由湖广总督张之洞主持在湖北龟山下动工兴建,1893年9月建成投产,历时
两年十个月。

从1894年炼出第一炉铁,到1924年陷于停产,再到抗战后于1938年西迁入四川,
汉阳铁厂设备迁至重庆大渡口重建,为今重钢的前身,汉阳铁厂历经沧桑。

汉阳铁厂遗址在现
今武汉市汉阳区琴台大道,现为武汉钢铁集团汉阳钢厂。

在近代中国重工业弱小的大环境中,汉阳铁厂。

洋务运动资料

洋务运动资料

洋务运动资料安庆内军械所: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创设的制造近代武器的军事工业,也是洋务派创办的仿制西式武器的第一个军事工业。

主要制造子弹、火药、炸炮等。

1864年,清军攻陷南京后,该厂由安庆迁到南京,改名为金陵机械制造局。

江南制造总局:1865年由李鸿章在上海创办。

经过不断扩充成为清政府最大的军事工业。

该厂技术和机械设备主要依靠外国,除制造枪炮弹药外,也制造机器和修造轮船。

到1894年生产各种车床、刨床245台,其他机器310具。

1868年造成第一艘轮船,至1885年先后制造大小轮船10余艘。

汉阳铁厂:1889年春,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在汉阳筹办炼铁厂,1890年在大别山下动工兴建,1893年汉阳铁厂基本完工,共有六个大厂,四个小厂,炼铁炉两座。

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因无力筹措经费,于1896年改为“官督商办”。

辛亥革命前夕,汉阳铁厂工人约三千人,每年出钢七万吨。

抗日战争时期,汉阳铁厂部分设备被国民党政府迁往重庆成立大渡口钢铁厂。

解放后收归人民所有。

轮船招商局:1873年李鸿章在上海开办轮船招商局,并在天津、牛庄、烟台、汉口、福州、广州、香港、横滨、神户、吕宋、新加坡等地建立了分局。

是中国第一家近代轮船公司,也是洋务派兴办的第一个民用企业。

它成立时买轮船3艘,于1874年与太古公司等公司一起与实力最强历史最悠久的美国旗昌轮船公司进行竞争,迫使它出现亏蚀现象,处境艰难,股票下跌,100两面额的旗昌股票到1876年仅值56两,到1877年收买了美国旗昌轮船公司,拥有轮船30多艘,形成一支实力较强的商船队。

1885年(光绪十一年)改为官督商办。

1909年(宣统元年)归邮传部管辖。

1912年改为商办,更名商办招商局轮船公司,后又改称商办招商轮船有限公司。

1932年国民党政府收归国营,更名国营招商局,归属交通部。

抗日战争期间,总局先迁香港,后移重庆。

战后迁回上海。

1947年共有船460艘,33万余吨。

1948年成立招商局轮船股份有限公司。

汉阳铁厂与洋务运动

汉阳铁厂与洋务运动

汉 阳 铁 厂与洋务运动
张 实

认 识 洋 务 运 动 ,从早 期 现 代 化 尝试 中正 确 地 吸取 历 史经 验 教 训 。

慈禧 摇摆不 定 朝 令 夕改
晚 清 中 国 ,张 之 洞 创 办铁 厂是 借 “ 铁 路 大 争论 ”取 得 胜 利 之 机 而 获得 批 准 的 ,
税2 3种 年 收 入 在 1 0 0万 至 2 0 0万之 间 ,这 些
都成 为 了湖 北 洋 务 事业 的后 盾 。 就 汉 阳 铁 厂 来 说 ,官 办 时 期 的 投 入 ,
除户部指定的 2 0 0万 两 外 , 张 之 洞 腾 挪 借 垫 的官 款 竞 达 3 8 0多 万 两 , 占 全 部 资 金 的 6 5 . 5 %。 为 筹 集 这 些 资 金 , 张 之 洞 无 疑 是 将
o 5 4
拾壹月
1 M a n a g e me n t 历史
调地 方 一 致 行 动 , 无力 调 动 社 会 资 源 的 种 种 弊 端 暴 露 无 遗 , 创 办 钢 铁 工 业 这 样 艰 巨 的 系 统 工 程 不 可 能 从 它 那 里 得 到 有 力
的支持。
支 配 的 部份 财 力 。
体 性 的骚 乱 不 能说 不 是 一 个 重 要 的原 因 ;放 下芦 汉 路 先 修 关 东 路 ,与 其 说 是保 护 国 土 ,勿 宁 说 是 守 护 老祖 宗 的 发 祥 地 。 张之 洞 、 李 鸿章 的 某 些 主 张和 他 们 创 办 的 洋务 企 业 ,虽 然 在
财 政 收 入有 了 成 倍 的 增 长 ,其 中 ,如 新 增 捐
洋 务 运 动 是 封 建 专制 体 制 下 一 次 引 进 西 方 资 本 主 义 文 明 的 改 革 ,旧 的 体 制 必 然 成 为 改革 难 以突 破 的 桎 梏 。大 清 国 的 最 高 决 策 者 慈 禧 ,对 于 西 方 事 物 的 容 纳 是 有 选 择 的 。在 她 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史实训:洋务运动遗迹--汉阳铁厂实训:洋务运动遗迹--汉阳铁厂
1889年春,两广总督张之洞筹划在广州建立炼铁厂,同年他调仸湖广总督,筹办
的炼铁厂也随迁汉阳,1890年在大别山下动工兴建,1893年汉阳铁厂基本完工,共有六个大厂,四个小厂,炼铁炉两座。

1894年投产,开始均为官办,从筹办起至1895年,共用经费五百八十余万两。

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因无力筹措经费,于1896年改为“官督商办”。

辛亥革命前夕,汉阳铁厂工人约三千人,每年出钢七万吨。

抗日战争时期,汉阳铁厂部分设备被国民党政府迁往重庆成立大渡口钢铁厂。

解放后收归人民所有。

汉阳铁厂遗址在现今武汉市汉阳区琴台大道,目前为武汉钢铁集团汉阳钢厂。

在汉阳钢厂门前,竖立着一个门楼,上书“汉阳铁厂”四个繁体字。

门楼左边有一个巨大的钢模,数吨重的钢模被安放在一块基石上,上面镌刻着“华夏钢源”。

张之洞与汉阳铁厂博物馆馆长顾必阶告诉记者,这里就是原汉阳铁厂的厂址。

汉阳铁厂的雄姿已无处找寻,历史无言地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沧桑。

张之洞与汉阳铁厂博物馆收集了当年汉阳铁厂大量的图片与实物,记者在这里看到一段辉煌的历史。

清朝末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为“自强、求富”,在武汉大力推行兴实业、办教育等新政,创办了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汉阳火
药厂、汉阳针钉厂、汉阳官砖厂等,在汉阳龟山至赫山临江一带,形成蔚为壮观的十里“制造工业长廊”。

现代制造业的兴起,直接成就了张之洞的“湖北新政”。

1994年,张之洞与汉阳铁厂博物馆成立,里面保存着研究张之洞最全面的史料。

2005年8月,国家两院多名院士建议,利用废旧厂房建工业博物馆,是一件有利子孙后代的大事。

但工业博物馆建在哪儿?一种意见是将遗址迁移到龟北路段,另一种是在汉阳铁厂原址上进行开发和利用。

顾必阶他们到处游说:“沿龟山西至赫山路段是曾经的十里工业长廊,保留着众多遗址,如果利用原址开发利用张之洞工业遗产,无疑是代价最小的。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