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9 平均数丨浙教版 (7)
五年级平均数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9,平均数丨浙教版,(第二课时)

《五年级平均数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9,平均数丨浙教版,(第二课时)》摘要:知识与技能 1.加深对加权平均数的理解,2.会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从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会用计算器求加权平均数的值平均数教学设计第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加深对加权平均数的理解。
2.会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从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会用计算器求加权平均数的值。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加权平均数的应用过程,体验和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学会频数分布表中应用加权平均数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学信息,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人类理解精神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根据频数分布表利用组中值的方法应用公式计算加权平均数。
难点:对算术平均数的简便算法与加权平均数算法一致性的理解。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中出示的教学图表和例题。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
导入活动一: 为了解5路公共汽车的运营情况,公交部门统计了某天5路公共汽车每个运行班次的载客量,得到下表: 载客量/人组中值频数(班次) 1≤x21 11 3 21≤x41 31 541≤x61 51 20 61≤x81 71 22 81≤x101 91 18 101≤x121 111 15 (1)这天5路公共汽车平均每班的载客量是多少? (2)从表中你能知道这一天5路公共汽车大约有多少班次的载客量在平均载客量以上吗?占全天总班次的百分比是多少? 学生思考后,追问:在求加权平均数时,各组的数据如何确定?各组的权分别是什么?你能计算这天5路公共汽车平均每班的载客量吗? [设计意图] 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利用统计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表格所表达出来的信息,立足原有的基础,自然引出新课. 活动二: [过渡语]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和公式,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在求n个数的平均数时,如果x1出现f1次,x2出现f2次,…,xk出现fk次(其中f1+f2+…+fk=n),那么这n个数的平均数=也叫做x1,x2,…,xk这k个数的加权平均数,其中f1,f2,…,fk分别叫做x1,x2,…,xk的权. 下面请同学们自学教材114页探究,思考下面的问题: (1)依据统计表可以读出哪些信息? (2)这里组中值指什么?它是怎么确定的? (3)第二组数据的频数是什么呢? (4)如果每组数据在本组中分布均匀,数据的平均值和组中值有什么关系? 学生自由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 让学生复习旧知,自主探究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为深入探究新知做好准备. 新知构建 1.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思路一 [过渡语] 下面我们具体来看看刚才探究的问题. 学生思考、探索、交流,解决每个问题. (1)知道了5路公共汽车每个运行班次的载客量. (2)组中值是指这个小组的两个端点的数的平均数. (3)第二组数据的频数是5.(4)每组数据的平均值和组中值基本是一致的. 教师指点: 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时,统计中常用各组的组中值代表各组的实际数据,把各组的频数看作相应组中值的权,例如在1≤x21之间的载客量近似地看作组中值11,组中值11的权是它的频数3.因此这天5路公共汽车平均每班的载客量是=≈73(人). [设计意图] 引出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近似值的计算方法,加深了对“权”意义的理解:当利用组中值近似代替一组数据中的平均值时,频数恰好反映这组数据的轻重程度,即权,也可以帮助学生去回忆、复习关于频数分布表的一些内容,比如组中值及频数在表中的具体意义. 思路二为调查居民生活环境质量,环保局对50个居民区进行了噪音(单位:分贝)水平的调查,结果如下图,求每个小区噪音的平均分贝数. 提出问题: (1)依据统计图可以读出哪些信息? (2)各组的数据是怎样确定的? (3)每一组数据的频数指什么呢? 学生思考、探索、交流,解决每个问题. 教师总结:根据频数分布图求加权平均数时,统计中常用各组的组中值代表各组的实际数据,把各组的频数看作相应组中值的权,例如在40≤x50之间的噪音近似地看作组中值45分贝,组中值45的权是它的频数4. [设计意图]引出根据频数分布直方图求加权平均数近似值的计算方法,加深了对“权”意义的理解:当利用组中值近似代替一组数据中的平均值时,频数恰好反映这组数据的轻重程度,即权,也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获取信息、分析数据的能力. 2.用计算器求加权平均数的值使用计算器的统计功能求平均数时,不同品牌的计算器的操作步骤有所不同,操作时需要参阅计算器的使用说明书.通常需要先按动有关键,使计算器进入统计状态;然后依次输入数据x1,x2,…,xk 以及它们的权f1,f2,…,fk ;最后按动求平均数的功能键(例如键),计算器便会求出平均数的值. 学生选择教材第114页中的探究进行练习,组内交流操作情况. 活动三过渡语] 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几个例子例1(教材例2)某跳水队为了解运动员的年龄情况,作了一次年龄调查,结果如下:13岁8人,14岁16人,15岁24人,16岁2人.求这个跳水队运动员的平均年龄(结果取整数). 教师提问:求跳水队运动员的平均年龄实际上是求哪些数据的加权平均数? 学生分析,此题中的问题实际就是求13,14,15,16这4个数的加权平均数,8,16,24,2叫做13,14,15,16的权.解:=≈14(岁). [解题策略] 本题主要考查应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关键是弄清这组数据的权,并能运用加权平均数公式进行运算. 例2(教材例3)某灯泡厂为测量一批灯泡的使用寿命,从中抽查了50只灯泡,它们的使用寿命如下表所示: 使用寿命x/h 600≤x10001000≤x1400 1400≤x1800 1800≤x2200 2200≤x2600 灯泡只数 5 10 12 17 6 这批灯泡的平均使用寿命是多少? 〔解析〕抽出的50只灯泡的使用寿命组成一个样本,可以利用样本的平均使用寿命来估计这批灯泡的平均使用寿命.求这个样本的平均使用寿命即是求这个样本的加权平均数,根据频数分布表提供的数据求出加权平均数即可. 解:根据表可以得出各小组的组中值,于是==1672, 即样本平均数为1672. 因此,可以估计这批灯泡的平均使用寿命是1672 h. [归纳总结] 本题考查了用样本的平均数来估计总体的平均数.当所要考察的对象很多时,或者对考察对象带有破坏性时,统计中常常通过样本估计总体. 3、课堂小结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 1.在求n个数的平均数时,如果x1出现f1次,x2出现f2次,…,xk出现fk次(其中f1+f2+…+fk=n),那么这n个数的平均数=也叫做x1,x2,…,xk这k个数的加权平均数,其中f1,f2,…,fk分别叫做x1,x2,…,xk的权. 2.进一步体会加权平均数的意义3.运用加权平均数的公式解决问题布置作业。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3.9 平均数丨浙教版

《平均数》说课稿一、说教材分析《平均数》是在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之后进行教学的。
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整体之间的差别,可见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让学生学习平均数的知识,不仅是为了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更重要的是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及平均数在生活当中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3、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能用平均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说教学流程1、复习旧知课程开始我会创设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这样一个情境:出示田径小组有4名同学,身高分别是139cm、142cm、146cm、141cm,他们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由于这个问题本身并不难,学生经过简单思考后能很快得出只需要把四位学生身高加起来除以4.(幻灯片出示复习题,这样的设计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感知平均数,并顺利引入课题)2、探索新知下面是第4小组男生队和女生队踢毽比赛的成绩。
并出示例2,统计表。
给一定时间让仔细观察统计图,你能从图中获取哪些信息?对于这些问题我会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相互说一说,然后指名汇报。
(用课件展示统计表。
让学生在有趣的教学情境中获得知识极大挑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3、课堂练习(1). 下面说法正确吗?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①王悦5次跳远的总成绩是10m,她每次的跳远成绩肯定都是2m。
()②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cm,有的队员身高会超过160cm,有的队员身高不到160cm。
小学数学浙教版五年级上3.9平均数 教案

课题平均数
课
时
第 1、2 课时
教学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平均数的作用。
2.初步学会用统计结果进行合理的判断、预测和决策,初步感知“移多补少”的数学方法。
教
材分析学情
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均分,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统计图表示统计的结果,能够根据统计图表提出一些简单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平均分的能力,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列出算式并进行计算。
重点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掌握平均数的特点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用统计结果进行合理的判断、预测和决策。
教具
准备
课件、两个篮球、课前小研究。
教学过程共性教案:
一、前置作业
一、预习课本90页,完成下面练习。
1.上图是环保小队收集塑料瓶的数量情况,请根据上图给出的信息求出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塑料瓶?(你能用几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呢?)
方法一:。
小学数学浙教版五年级上3.9平均数 教案

《平均数》教学目标: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教学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话说一个老猴子摘了12个桃子,想分给三个猴子。
猴子一﹑猴子二﹑猴子三﹑猴子一分了7个,猴子二分了4个,猴子三分了1个。
师:对于老猴子分桃这件事情,你有什么话想说吗生:不公平,分的不一样多。
师:也就是我们要分的一样多才公平,如果我们用小圆片代替桃子:7,4,1个圆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能用什么方法使每组个数一样多?(上台请同学演示)生:把7个的拿出3个放在1个的地方,这样都是4个了。
师:这样的方法,我们“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少)师:还有什么不同的方法?生:(741)÷3=4(个)。
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问题的解决办法,刚才我们通过移一移,算一算的方法得出了同一个数4,这个数就叫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1:平均数的意义;求平均数的方法;师:为了保护环境,学校环保小队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收集矿泉水瓶,做环保小卫士。
(出示主题图)请看,老师把他们收集的情况绘成了一张统计图。
仔细观察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根据统计图提出什么问题?生:我知道了小红收集了14瓶,小兰收集了12瓶,小亮收集了11瓶,小明收集了15瓶生:小明收集的最多,小亮收集的最少。
师:你能根据统计图提出一个关于平均数的数学问题吗?生:我想问,他们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师:你怎么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怎么样才能让他们的瓶子数量一样多?生:也就是在瓶子数(总数)不变的情况下,让每个人收集的瓶子一样多。
(留点时间给同学思考)生:小明给小亮2个,小红给小兰1个,他们就一样多了。
师:求平均数实际上就是把多的补给少的,在数学上叫做移多补少?(老师边说的时候边用手势,用指导学生也用自己的手势来表示,并用课件把刚刚过程演示一次)生:求平均数还可以用计算的方法,用他们一共收集的矿泉水瓶个数总和除以人数,得到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14121115)÷4=13(个)问:比较观察。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9优化平均数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9优化平均数的教学方法优化平均数是五年级数学中的重要部分,许多孩子在学习这个课题时,会面临很多挑战。
很多学生会觉得这个概念很难想,老师需要采用一些特定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以下是一些建议和技巧,可以帮助任何五年级学生更好地学习并掌握优化平均数。
教学方法一:使用生动的例子使用一些生动的例子,可以帮助五年级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
讲授过程中,可以给学生举一些真实的案例,让他们看到优化平均数的应用。
例如,可以以购买文具为例,让学生看到平均数的限制,并分析如何优化平均数达到更好的效果。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优化平均数。
教学方法二:利用小组协作小组协作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上课中,老师可以将五年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互相讨论如何优化平均数,并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或练习。
这种互相交流的方法可以使学生不仅学习后,更好地理解优化平均数的概念,而且回去后,他们会更愿意进行更多的学习。
教学方法三:采用游戏的方式通过游戏的方式教授优化平均数,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
老师可以设立一些针对优化平均数的游戏,通过这种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例如,可以设计一些分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了解优化平均数相关知识。
教学方法四:重点强调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是强调实际应用。
优化平均数是一个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概念,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让他们明白优化平均数的实际应用。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会更愿意投入到学习中,并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通过分配任务、小组协作、游戏等不同方式,让学生全方面地了解和掌握优化平均数的知识。
同时,老师可以将优化平均数的实际应用结合起来,让学生明白学习的重点,从而更好地掌握这个难点知识。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9优化平均数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更好地掌握相关概念。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9平均数|浙教版

课题平均数
课
时
第 1、2 课时
教学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平均数的作用。
2.初步学会用统计结果进行合理的判断、预测和决策,初步感知“移多补少”的数学方法。
教
材分析学情
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均分,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统计图表示统计的结果,能够根据统计图表提出一些简单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平均分的能力,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列出算式并进行计算。
重点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掌握平均数的特点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用统计结果进行合理的判断、预测和决策。
教具
准备
课件、两个篮球、课前小研究。
教学过程共性教案:
一、前置作业
一、预习课本90页,完成下面练习。
1.上图是环保小队收集塑料瓶的数量情况,请根据上图给出的信息求出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塑料瓶?(你能用几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呢?)。
【精品】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3.9 平均数丨浙教版

《平均数》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平均数》。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思路,教学过程,教后反思这四个部分来阐述我对教材的理解和设计意图。
《平均数》是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中的第一课时,是统计与概率领域的知识。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点概念,这里所讲的平均数是算术平均数,常用于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比较直观,明了,所以在生活中经常运用到,因此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很重要的,同时也以后要学习其他的统计量奠定基础。
因此,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编写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经历求平均数的过程,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根据教学目标和本节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为了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中我是是这样想的: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研究者和开发者,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的使用教材,因此我根据教材设置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并且给学生提供了图卡,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动手圈一圈,移一移,在操作过程中直观的体会“移多补少”的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活泼生动,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都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学法指导上,我让学生经历了认真的分析,充分的操作,自主的探究,即时的归纳等一系列探究活动,在探究学习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以及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过程我按四个步骤“导”“探”“练”“评”五个环节完成,第一环节:创设情境生成问题,第二环节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第三环节汇报展示质疑互补第四环节分层训练运用提高第五环节回顾整理反思评价第一环节: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精选】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9 平均数丨浙教版

《平均数》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平均数属于数据的表示和分析,明显加重了平均数的意义在数据的表示和分析中的分量,突出了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即平均数能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量,它既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统情况,也可以作为不同组数据相比较的一个标准,可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距。
所有平均数在教材的统计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因此,怎样让学生经历、体验、感受平均数的产生,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就成为了我们实践探索的重点问题。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二年级第一学期已经学习了平均分的知识,也解决了不少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这些是学习本课的知识基础。
学生已经学习了条形统计图,也积累了一些看图分析、判断的经验,这些对学生看图获得平均数“移多补少”的算法、发现平均数的某些规律都很有帮助。
通过课前学生自主完成前置性小研究发现,有部分学生已经会用已有知识“总数÷总分数=平均数”;还有小部分学生能比较含糊地说出平均数的含义;对于平均数是小数的情况,有大部分分学生不能理解,认为是错误的;绝大部分学生缺乏用一个数字代表一组数的经验。
学情分析能让我们摸清学生学习本课的真实起点和学习的难点。
三、教学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2、让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与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等”等数学思想。
3、感知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五、教学准备1、课件2、前置性小研究一、下面是小胖他们组开学第二周各组员在数学课中的发言情况统计表。
(1(2)如果要用一个数据来代表1到4号各个学生的本周发言情况,你会分别选择哪个数据?说说你的理由。
(你可以借助(1)的条形统计图来解释。
)(3)①号小胖和②号小亚谁发言比较积极?③号小巧和④号小轩比呢?二、实例收集1、收集1—2个现实生活中的平均数的例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均数》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
2.感知平均数的范围。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2、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学校足球队成立后,同学们每天刻苦训练。
前两天,足球队的队员们举行了一分钟颠球比赛。
比赛结果怎样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出示:
1、第一轮
甲队乙队
指名回答:谁胜,为什么? 2、第二轮
甲队 乙队
指名回答:谁胜,为什么?
生:乙队胜。
因为乙队得62分,甲队得60分,乙队比甲队得的总分高。
第三轮
甲队 乙队
指名回答:谁胜,为什么?
生:乙队胜。
因为乙队得了85分,甲队只有76分,乙队比甲队的总分高。
生:甲队胜。
乙队有5人,甲队只有4人,比总分不合理,要比他们平均每人颠球的个数。
师:你同意谁的意见呢?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看来在参与人数不同的情况下,比较总数不合理,那我们就要引入一个新数。
今天我们一起研究:平均数。
板书课题:平均数
二、探究新知
一)、甲队的平均数
1、不计算你能一眼看出甲队平均每人颠多少个球吗?
生:甲队平均每人颠19个球。
师:你怎么看出来的?
生:把皮子煌颠的给一个给邓炯云,这样每人颠的都是19个。
2、出示统计图
演示“移多补少”。
师:这样每人都颠了19个球。
在数学上像这样把多的数拿出来补给少的,使每个数变得同样多,就叫做“移多补少”。
3、动笔算一算:甲队平均每人是不是颠19个球呢?
4、“19”是指甲队每个人都颠了19个球吗?
引导学生再观察,这里有的数比平均数19高,有的数比平均数低,有的数和平均数相等。
5、“19”这个数据代表的是什么?板:整体水平
6、“19”就叫做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19”是那几个数的平均数?指名说。
二)、乙队的平均数
1、不计算,估一估乙队平均每人颠多少个球?
2、指名回答。
师:乙队的平均数我估20可以不,估15呢?为什么不可以?
小结:平均数比这组数中的最大数小,比这组数中的最小数大。
3、动笔算一算,乙队的平均数是不是在同学们估算的范围内。
4、为什么计算甲队的平均数要“÷4”,而计算乙队的平均数是“÷5”呢?
5、“17”代表的是什么?
6、乙队输给了甲队,是不是说乙队个个都不如甲队呢?
三)、平均数的特征
1、甲队胜利了,队员们可高兴了。
有一个队员说,如果我们再加一个队员肯定赢得更多。
你觉得他说的对吗?
那么什么情况下,甲队的平均数不变;什么情况下,甲队的平均数会发生变化?
生:如果第5个同学颠了19个球,他们的平均数不变;如果第5个同学颠的球比19个多或少,他们的平均数就会变。
2、计算:
⑴如果最后一个同学颠19个球,这组的平均数。
⑵如果最后一个同学颠4个球,这组的平均数。
⑶如果最后一个同学颠24个球,这组的平均数。
3、小组讨论:
仔细观察上面的表格,你有什么发现?在小组里交流。
生:我发现,前四个同学颠的球数量没变,只有最后一个同学颠球个数变了,平均数也变了。
师:看来,平均数这东西很敏感,只要有一个数据发生变化,平均数也会发生变化。
生:第一张和第二张比,最后一个同学少颠15个球,平均数就少了3个。
因为15个球平均分给5人,每人3个。
师:如果最后一个同学多颠5个球,平均数又会怎样呢?
四)、小结
关于平均数你都知道了什么?
三、实际应用
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平均数,接下来我们要遇到的是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一起来看看。
1、老师从网上查到一组资料,中国男子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200厘米,有一名队员的身高只有178厘米,你觉得可能吗?
2、冬冬来到一个池塘边,看见一个木牌上写着“平均水深110厘米”,冬冬想:我身高140厘米,下河游泳不会有危险。
你认为冬冬的想法对吗?
四、生活中的平均数
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