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财政学的学科基础与课程体系建设
关于财政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0年第8卷第2期关于财政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朱润喜(内蒙古财经学院财政税务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1)[摘要】我校财政学专业虽然已经步人国家级特色专业行列,但其未来的建设之路还很漫长。
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我校自身的条件和发展潜力来看,未来我校财政学专业特色建设的重点应放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上。
[关键词]财政学;特色专业;课程建设[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344{2010)02—0005一04财政学专业是我校最早恢复本科招生的专业之一,也是自治区高校中唯我校独家拥有的一个专业。
在2009年之前,其先后获得自治区级重点学科、我校首批硕士学位招生专业、自治区品牌专业等殊荣。
2009年,其成为我校仅有的第二个国家级特色专业。
财政学专业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说明我校的财政学学科建设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但特色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更不存在一劳永逸的特色。
因此,如何进一步建设我校的财政学专业便成为摆在我们目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而要解决这一难题,就必须对诸如特色建设的现状、特色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应如何进一步建设特色等问题进行认真梳理与思考。
一、现有的特色所谓特色,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与众不同。
综观我校的财政学专业,其现有的与众不同之处,大体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双“双语授课”特色。
目前国内的财政学专业,除使用母语汉语授课外,一般还会选取个别课程用一门大众化外语进行授课,如用英语、日语、俄语、法语等等。
我校的财政学专业现对“西方财政理论与实务”等课程,用汉语与英语两种语言讲授,此即为人们通常所讲的双语授课。
很显然,这不是我校的特色。
我校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我校除使用汉语、英语进行授课外,同时还使用特有的蒙语进行授课。
也就是说,双双语授课是我校的一个特色。
2.专业学科支撑特色。
在教育部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财政学属于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下的一个二级学科。
农业院校经济管理本科专业财政学课程体系改革与教学设计

专业在教学计划 中该课程 的名称基 本都称 为财政学 , 在 这些专业 中财 政学都是 作 为一 门专业 基础 核心课 程 开 设 的, 也是一 门必修课 程 , 门课 的学 时安 排基本 都 在 这
5 时以上 ; 0学 而在管 理类 ( 主要包 括公共 事业 管理 、 劳
动与社会保 障 、 计学 、 会 财务 管理 、 业 管理 、 林 经济 企 农
些 院校 ( 中国农业 大学 、 京农 业 大学 、 南农业 大 如 南 华
学 、 中农 业大 学 、 华 西北 农林 科技 大学 、 西农 业大 学 、 江
北京师范大学 、 东师范大学 、 华 江西师范大学等 ) 都没有 开设 财政学 本科专 业 , 因此 , 政学 课程都 只是 经济 和 财 管理类 院系中的经济 、 管理 类本科专业 的专 业基础课 程
它类型 的院校 基本没有差 异 , 没有体现农 业类 院校 的特 色。因此 , 业院校应结合 当前经济与 管理 专业设 农
置及财政 学课程 开设的 实际情况 , 对财政 学课 程在农 业类院校的课程体 系与教 学 内容进 行改革与设计 , 使 其体现 出农业 院校 的专 业特 色, 以期 更好地为农科人 才培养服务 。 [ 关键词 ] 农业类 院校 ; 财政 学课程 ; 系改革 ; 学设计 体 教 [ 中图分类号 ] 6 20 [ G4. 文献标 示码 ] [ B 文章编号 ] 0 9 17 ( 0 8) 10 5- 3 10 — 13 2 0 0 — 0 5 0
总 的来 说 ,财政 学课 程在 各类 院校 中主要 见 于经 济、 管理类院系 的经济 与管理类专业 。 济类 ( 经 主要 包括 经济学 、 财政学 、 国际经济 与贸易学 、 收学 、 融学等 ) 税 金
《公共财政学》课程介绍

《公共财政学》课程介绍:1、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财政学》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都是教育部确定的高等学校经济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必修课。
我院财政学具有20年的办学历史,在甘、宁、青、新四省区同类专业中开办最早,在校学生规模最大,毕业学生人数最多,现为兰州商学院校级重点学科,“全国高校财政学教学研究会”理事单位,是西部地区财税专门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对西部大开发人才战略的实施具有重大作用。
自1984年招生以来,我们始终把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作为工作重心,本着“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高起点、规范化、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深化学科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从国内高等财经教育的历史发展上考察,早在20世纪30—40年代,财政学就成为我国当时大学经济学教育课程结构的组成内容之一。
改革开放以后,在我院全体教师的不懈努力下,我校的《财政学》课程建设得到了不断的发展,目前已成为兰州商学院的重点建设课程之一,也是甘肃省财政学本科人材培养建设基地的主要核心课程。
其间,我院教师还有一定的财政理论与教学科研成果公开发表,为《财政学》课程的理论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随着党的十六大提出建立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相适应的公共财政运行机制,我们在学科的建设上,认为既要继承我国财政学界过去刻苦研究所取得的有益成就,与时俱进,又要转变观念,大胆推进财政经济理论的创新,并借鉴西方财政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从我国实际出发,继承和发展,建立有我院特色的财政学。
围绕这样的思路,从2002年以来,我院在《财政学》课程建设上更加大了改革创新的力度,除完善《财政学》教学内容外,还提出建立立体化的《财政学》课程教材教学体系的方案,并结合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
目前,我院的《财政学》立体化教材教学体系改革已完成教学案例、习题集、财政学教学大纲、财政学教学教案、财政学教学课件等项目的建设。
财政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财政专业毕业论文范文----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
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财政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一:现代财政学理论体系思考前言财政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主要是对国家主体形成财政分配关系,以及其发展演变规律进行研究。
在经济学当中,财政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研究国家取得社会生产份额中的一部分,将其应用于国家职能的实现,例如取得、使用和管理财政资金,以及由此体现的经济关系。
作为政治经济学当中的一个分支,财政学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了良好的理论基础与科学内涵。
在现代财政学理论体系中,应当注重其跨学科性的特点,综合各个相关领域,确保其良好的有效性和适应性。
一、财政学的基本概述财政主要指的是国家财政,其主体是国家。
政府部门通过收支活动,将一部分社会资源进行集中,对一些社会公共需求进行满足。
财政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筹集和使用资金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过程中,提供科学的管理方法、管理制度和理论基础。
根据不同的财政分配主体,财政学主要可以分为资本主义国家财政、社会主义国家财政为对象的资本主义财政学、社会主义财政学。
此外,还包括比较研究和分析各个国家不同财政制度的比较财政制度学。
如果根据人类社会中不同的发展阶段和经济体制背景来进行划分,则主要可以分为市场财政学、计划财政学等[1]。
在财政学当中,融合了经济学、行政学、理财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种学科的内容,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二、财政学的理论基础对于国家来说,财政是一种重要的宏观经济管理工具,在研究过程中,应当基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方面的相互作用。
对于现代财政学来说,其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理论、社会再生产理论等。
作为一种历史和经济性的概念,财政与国家之间,具有本质上的联系。
财政职能是由国家职能所决定的。
基于不同的国家性质、具体国情、发展阶段、实施政策等,各个国家为了更好的维护市场经济的稳定秩序,所采取的财政政策也是不同的。
对我院本科财政学_税收_学科点或子专业建设的几点建议

对我院本科财政学(税收) 学科点或Ξ子专业建设的几点建议朱德良(云南财贸学院财政系,云南昆明650221)摘要:目前,财政学是国家教育部已经宣布限制发展的长线专业之一。
结合国内其他院校财政学( 税收) 学科发展、专业方向建设情况及我院情况进行分析,建议我院适时、适当调整本科财政学( 税收) 专业方向建设。
关键词:财政学;学科发展;专业建设中图分类号: F810 - 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 - 5585 (2004) 专辑- 0157 - 04我院财政学是省级重点学科,财政学与金融学结合,成立了财政金融学院。
由于1998年国家教委调整专业目录,取消了税收专业,税收专业并入财政学专业。
目前,我院财政学学科包括财政学、财政学(注册税务师) 两个专业方向,财政学( 注册税务师)为2002 年新增专业方向,面向全国17 个省(市、自治区) 招生,文理兼收。
本文将结合国内其他院校财政学( 税收) 学科发展及专业方向建设情况,对我院财政学(税收)学科发展及专业建设提出几点建议,供大家讨论。
一、我院财政学(税收) 学科点或子专业建设的现状及压力1 、财政学是省级重点学科,财政学与金融学结合,成立了财政金融学院。
目前,我院财政学包括财政学、财政学(注册税务师)两个专业方向,注册税务师为2002 年新增专业方向。
2 、学校单独成立了公共管理系,在工商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中设置了社会保障专业。
3 、注册税务师方向的综合压力我国的税务代理制度自1994 年实施以来,已经形成了具有较大规模的、独立的税务代理行业,税务代理业的发展潜力较大,市场前景可观,我院设置注册税务师专业方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合理性。
但总体上,个人认为,我院注册税务师方向面临较大的综合压力。
( 1) 目前我院财政学专业招生全部为注册税务师方向,从财政学学科点、子专业群建设看,我院注册税务师方向发展的好坏直接对财政学学科建设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决定性影响,这客观上存在一定风险。
论财政学的学科基础与课程体系建设

现代财政学 在具有经 济学基 础的 同时还具 有政 治学基础 。首先 ,财 政学与 政治学 研究 的行 为主体 有一致性 。政治学 以国家 或 政府机构 为 中心进行
: 哩论等等 。2 []
2 、财政 学的政 治学基础
变历史考察不难发 现 ,财政学 与 经济 学具有无 法 割
裂 的天 然联系 。从亚 当 ・ 密将 财政 学发展 为一 门 斯 学科 以来一直 到 19 82年 巴斯 塔 布尔 ( at l. C B s be . a
F ) 出版 《 . 公共财 政学 》期间 ,财政 思想和 财政理 论均是在经济学著作 中予 以阐述。在 经历单独 冠 以
・
研 究 ,而财 政是 以国家 或 政府 为主 体 的分 配 活动 , 因此政治学 的理论 与观点 ,尤其是 政治 学上 的 国家
理 论或政府理论 会直接 渗透到 财政学 研究 中来 。在
财政学著作中,有些直接冠 以 《 政府经济学》来体 现 财政学与政治 学之 间的密切 关系 。在西方 财 政学 中 。一直存在 着 将财 政 学与 政 治学 相 联系 的倾 向, 西 方经济学家道尔顿 在其 《 公共财政 学原理 》一 书
科理论基础 ,使财 政学 演变成 为一 门融 经济学 、政
领域运用 ,构 成公共 产 品的生 产、提 供 以及 费用分 摊 的理论基础 。因此 ,公共产品理论的提 出与完善 , 成为联 系和沟通 财政 学与经 济学 的主要 桥梁 。将 经 济学分析方法 运用于财政学科领域有着悠久 的历史 , 许多杰 出的经 济学家 都有这方 面 的研 究成 果 ,大 大 促进 了财 政学 科 的独 立 与成 熟 ,如 李嘉 图 ( i r Rc - a
财政学精品课程建设研究

“《财政学》精品课程建设研究”成果报告课程负责人:牛淑珍课程负责单位:上海杉达学院课程建设期: 2008年-2009年“《财政学》精品课程建设研究”成果报告《财政学》课题组“财政学”课程于2008年9月被列为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立项课题(编号:GJZC65-08)。
本课程负责人是牛淑珍教授,课程组成员包括:卜希颖、夏园、谢文璐、俞毓、金彦等金融系老师。
一年来,课题组成员在“财政学”课程建设上做了大量细致而踏实的工作,在教学规范及管理、教材建设、教学实践环节、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已经基本达到预期目标,现对建设情况总结如下。
一、“财政学”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财政学》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都是教育部确定的高等学校经济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必修课。
目前《财政学》既是教育部全国高校经济学指导委员会确定的我国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的八门核心课程之一,又是我校金融学、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
因此进行“财政学”课程建设,不仅有利于课程本身的教学改革创新,有利于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而且有利于教书育人环境和良好学风的形成,从而带动其他课程的改革。
在课程建设中,我们根据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要求以及我校现有的教学条件和课程状况,从整体上考虑优化“财政学”课程的组合,给予学生更大的选择余地,形成具有特色的财政学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臵上,我们强化了多媒体教学,使理论教学内容更直观、更生动;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促进财政学知识与金融学知识的交叉渗透,增加了一些金融学知识,使“财政学”课程建设逐步向综合化方向发展。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是使学生具备财政、税收和金融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成为在财政、税收、金融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事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财政学课程建设的目标是使学生通过财政学课程的学习,掌握财政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熟悉国家的有关财政、税收的方针、政策和法规,能够用所学知识分析财政现象和财政问题;了解财政学科理论前沿的发展动态,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财政学教学大纲

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财政学》教学大纲Public Finance课程编号:Z21207开课学期:第三学期本课程总学时:32学分:2江苏技术师范学院经管学院国贸系二00七年七月0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财政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财政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经济管理类总学时数:32学分:2学分编制部门:经管学院国贸系编制/修订日期:2007、7一、课题的性质与任务《财政学》是普通高校大学本科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经济学和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重要的基础课。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及政府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强,财政在社会主义经济生活当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加强。
通过财政学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很好的掌握和理解财政基本规律,即国家生财、聚财、用财三财之道的规律和宏观财政政策的具体原理,理解与政府有关的诸多经济现象和经济政策,为更好地学习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提高学生分析经济现象,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通过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基本掌握财政的基本规律、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用所学知识解释说明经济生活当中所存在的系列财政现象,为将来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在教学观点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在教学方法上,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内容上,坚持与新理论、新政策、新形势相衔接。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1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第一章财政概论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和了解财政的产生与发展、市场失灵与政府失效、财政本质、财政职能等财政基本知识,逐步理清“三财之道”的规律,并为后续学习打下一个坚实基础。
二、讲授内容第一节财政的产生与发展本节主要讲授财政现象、财政的产生与发展、财政的概念。
第二节市场失灵与政府失效本节主要讲授“市场失灵”、“政府失效”、财政的必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与其他相关学科相互融合、吸收其他学科的合理内核为财政学研究所用是财政学科发展的重要特点和趋势。
财政学的课程体系建设必须体现多学科基础,从厚基础、宽口径的要求出发进行课程的设置。
「关键词」财政学;学科基础;课程体系一、财政学的学科基础纵观财政学科发展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其他学科向财政领域渗透,即移植其他学科原理和方法研究财政问题和解释财政现象,为现代财政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而宽广的学科理论基础,使财政学演变成为一门融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以及社会学于一体的交叉学科。
1、财政学的经济学基础财政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这就决定了从经济学的角度、运用经济学方法研究财政问题,是当代财政学的主流。
首先,从西方财政学科的发展演变历史考察不难发现,财政学与经济学具有无法割裂的天然联系。
从亚当·斯密将财政学发展为一门学科以来一直到1892年巴斯塔布尔(Bastable.C.F.)出版《公共财政学》期间,财政思想和财政理论均是在经济学著作中予以阐述。
在经历单独冠以“公共财政学”之名的阶段后,以1959年马斯格雷夫(Musgrave.R.A)《公共财政学理论:公共经济研究》一书的出版为标志,财政学再次与经济学融合发展为公共经济学,进一步突显财政学研究的经济学基础。
正是由于这种演变,促成了财政学科研究在随后20多年中的壮大与繁荣[1].其次,从财政学的研究任务看,财政学与经济学的研究主题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根据西方理论对财政产生原因的解释,政府主要是为提供公共产品而存在,财政学研究的是政府(公共)资源的配置问题,作为分析市场资源配置问题的逻辑与范式同样可以在财政领域运用,构成公共产品的生产、提供以及费用分摊的理论基础。
因此,公共产品理论的提出与完善,成为联系和沟通财政学与经济学的主要桥梁。
将经济学分析方法运用于财政学科领域有着悠久的历史,许多杰出的经济学家都有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大大促进了财政学科的独立与成熟,如李嘉图(Ricar do,1817)的公债效应分析;古诺(Cournot,1838)的不完全竞争市场下的税收归宿分析;埃奇沃斯(Edgeworth,1925)的关于税收对生产企业的效应分析;拉姆齐(Ramsey,1927)的最优商品课税理论;莫里斯(Mirrlees,1971)的最优所得课税理论等等。
[2] 2、财政学的政治学基础现代财政学在具有经济学基础的同时还具有政治学基础。
首先,财政学与政治学研究的行为主体具有一致性。
政治学以国家或政府机构为中心进行研究,而财政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分配活动,因此政治学的理论与观点,尤其是政治学上的国家理论或政府理论会直接渗透到财政学研究中来。
在财政学著作中,有些直接冠以《政府经济学》来体现财政学与政治学之间的密切关系。
在西方财政学中,一直存在着将财政学与政治学相联系的倾向,西方经济学家道尔顿在其《公共财政学原理》一书中更是开宗明义地指出,财政学是界于经济学与政治学之间的一门学科。
[3]其次,财政决策过程需要通过政治决策机制来完成。
财政所研究的公共资源配置依赖于政治过程,政治决策机制与方法的差异对配置效率具有重要影响,因此财政收支活动与过程同时又是政治活动与过程。
随着1960年布坎南(Buchanan.J.M)《公共财政学:教科书导论》的出版和公共选择理论的兴起,为政治学建立了与经济学相同的分析基础,使得经济学分析范式成功地拓展到政治领域,以经济学为纽带将财政学研究与政治学研究打通。
公共选择理论的政党理论、官僚理论、投票理论在财政学中的运用,开辟了从完善政治决策机制的角度来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的新领域,使经济学、财政学和政治学更为有机的结合起来,便于我们从经济学和政治学两个层面共同研究财政问题。
[!--empirenews.page--] 3、财政学的管理学基础财政从来都是同国家或政府的职能连在一起的,财政收支活动的目标就是要有效实现国家或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从这种意义上说,财政可以界定为政府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从经济学角度考察财政,主要侧重于财政运行规律的分析和揭示;从管理学角度考察财政,则侧重于财政管理机制的构造和操作,两者具有内在统一性。
当今世界,传统意义上的公共管理或称公共行政已经或正在为“新公共管理”所取代。
按照“新公共管理”理论所谓“产业型政府”的解释,政府部门实质上是一个特殊产业部门。
因此,财政问题不仅是经济学和政治学问题,同样是管理学问题。
[4]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吸收管理学的合理内核是构建合理的财政机制、提高财政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
财政管理归结为一系列的制度安排,通过这种制度安排构筑利害相关主体的约束与制衡机制、规范财政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各种权利配置关系和利益分配关系,通过吸收企业治理理论来谋求财政的科学控制。
从管理学角度出发,按照管理学的范式,将管理学中的制度、行为、组织和决策理论引入财政学来研究财政,必然会使财政学的学术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
4、财政学的社会学基础财政制度运行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社会文化制度会通过财政行为主体对财政运行产生重要的乃至决定性影响。
自德国宗教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提出其“韦伯命题”以来,人们越来越重视一国社会文化环境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透过经济现象去探究隐藏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根源日益成为人们洞察经济问题的新视角。
社会文化环境对经济主体行为的影响,一方面是通过影响经济主体的价值观念进而影响其行为取向与方式,从而发挥其对经济主体行为的导向功能与约束功能,进而使制定出的政策带有较为浓厚的伦理色彩;另一方面,根源于社会文化传统的非正式规则对约束、规制与调整人们行为起重要作用,其对正式规则的作用发挥将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事实上,就是在同种经济运行机制(如市场机制)下,由文化传统所决定的非正式规则的差异,会在经济运行机制层面上得到反映,呈现不同特点,最终体现出制度效率的差异。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同种制度在不同国度有着不同的运行状况和运行结果,为什么一项制度在具体运行中会出现偏差,为什么我们不能完全照搬产生于西方社会环境下的某些做法。
因此,我们研究财政现象与问题时不能忽略社会文化环境的客观影响,否则,会使现实财政制度流于形式抑或趋于无效。
在经过几个世纪的学科日益分化的历程之后,人们已经开始强调学科之间的互相融合,甚至出现了学科综合的趋势。
[4]财政学科的综合性要求我们对财政学科中一些重大或重要问题必须结合有关学科进行交叉研究,将财政学建立在一个宽广而坚实的学科基础之上,并体现于财政学的课程体系设计之中,这样才能达到“厚基础、宽口径”的财政人才培养目标。
二、财政学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1、目前课程设置难以完全体现财政学的多学科基础[!--empirenews.page--] 为了满足我国财政学科发展与财政人才培养的需要,许多院校对财政学的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调整,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增加了经济学基础课程,但仍然存在缺陷。
首先,财政专业主要学习的经济基础课程是《西方经济学(初级)》,很少开设中级(或高级)《微(宏)观经济学》课程,而其中的经济理论或分析方法正是许多财政问题分析所必备的,如税收效应中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分析、最优税制设计等。
由于这方面知识的缺乏,大大降低了财政专业学生的分析能力。
其次,随着数学在经济分析中的广泛运用,数学分析方法日益成为财政领域的一个重要工具,基本的数理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知识对于财政专业学生是不可缺[1][2]下一页少的。
但在目前的财政课程体系中,许多学校将《计量经济学》仅作为选修课程开设,《数理经济学》更是一个空白,导致学生对数学公式与推理只知数学含义而不知经济含义,遇到财政专业课程中的数学分析内容,则以囫囵吞枣的方式死记结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最后,财政学的管理学基础、政治学基础以及社会学基础未能有效的通过相关的课程设置体现出来,财政专业学生的分析视角过于单一,对财政现象与问题的理解难以深入,就财政论财政的现象没有得到改观。
[5][6]尤其是社会学知识的缺乏,使得学生无法准确理解中国财政制度的本土化要求,死搬硬套西方理论分析财政现实问题的现象较为普遍。
2、学科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结构、专业课程内部结构不够合理撇开公共基础课不论,在财政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结构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头重脚轻”现象,即学科基础课程偏少而专业课程偏多,其直接反映出财政专业的口径较窄而专业性过强,导致财政专业人才培养的市场适应性偏低;在专业课程内部结构方面,由于课程门数过多,过分强调单项课程结构完整,导致各门课程大而全、小而全,在不同课程名义下讲授相近的内容,内容交叉重复,知识容量狭小。
[7][8]如《税收代理与实务》、《中国税制》、《税务管理》、《税务稽查》和《税务会计》等课程相互之间都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直接重复,极大地降低了教学效率。
3、财政实验课程相对贫乏财政学科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是财政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财政学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税收代理和税收管理知识,还是政府预算管理和预算会计知识,基本上全部依赖传统的“空对空”的课堂讲授方式,既给教师授课带来困难,同时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谓是事倍功半,不仅效率低下,而且无益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三、财政学课程体系建设的建议1、优化财政学课程体系结构财政学课程体系结构的优化应从这么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加大学科基础课程的数量比例和课时比例,充分体现财政学的多学科相融合的发展趋势。
增加经济学理论课程的门数和教学课时,如加大《计量经济学》的课时量,增设《中级微(宏)观经济学》(针对本科层次)或《高级微(宏)观经济学》(针对硕士、博士层次),同时将反映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基本理论的课程纳入学科基础课程体系当中,在选修课程中扩大反映上述学科理论发展以及分析方法创新的课程,如《制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等。
第二,适当压缩财政专业课程门数或教学课时,或者将某些课程从必修课降格至选修课,为学科基础课的教学留出课时空间。
如取消《税务会计课程》,将《公债管理学》、《税收代理与实务》《比较税收学》等课程作为选修课开设。
第三,新设部分财政实验课程或从现有课堂教学课时中划出部分课时进行实验教学。
[!--empirenews.page--] 2、整合现有财政学科各专业课之间的内容在维持财政主干专业课程基础上,对部分专业课程进行归并整合,避免单项课程内容交叉重复,扩大知识容量,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授课效率。
[7]如《税务管理》与《税务代理》可以合而为一,称为《税务管理与代理》;《国家预算》与《预算会计》联系紧密,部分内容存在较大程度的重复,建议合二为一,改造为《国家预算与核算》课程;《财税专题讲座》则改造为《财经专题讲座》以扩大其适用范围和突出课程内容的一般性与实践性,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