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污泥镜检操作规程
污泥镜鉴操作规程

一、目的:建立污泥镜鉴操作规程,规范操作。
二、范围:污泥生物相诊断。
三、职责与权限:水质分析员。
四、内容:4.1意义:生物相诊断是根据出现的生物种类和数量来判断工艺状态的一种技术。
生物相诊断具有不仅能了解现状,还能掌握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进行水质管理时,把日常检测项目、水质试验和活性污泥法试验的结果与生物相诊断结合起来综合判断十分重要。
4.2取样位置处理方式调查目的取样位置样品状态4.3显微镜观察1、将样品搅拌均匀2、用定量移液管从容器底部取0.05ml滴到载玻片上,压上盖玻片(18*24mm),放到显微镜下3、显微镜开始在100倍(目镜10倍*物镜10倍)下观察总体状况。
环视整个视野,大致掌握絮体状态、出现的原生动物和微型后生动物属于哪个群。
观察絮体的粒径、形状的均匀性、压密性,有无丝状细菌。
观察絮体与絮体之间的水中有无悬浮物和游离细菌。
4、观察生物的口、鞭毛数量、生长方式,100倍观察不清楚,可放大到400倍以上观察。
4.4生物量的计测方法生物量计测是计算放大到100倍下一个视野内每个群的生物数量。
要观察50个以上视野并注意相同的视野不要重复。
每个种类的生物个体数可用下式算出(各)生物个体数(个/ml)=式中:a—1个视野观察到的(各)生物数,个;n—观察的视野数:S—显微镜一个视野的面积,mm2生物量判定标准4.5注意事项取样器具要洗涤干净。
取样时用容易取到活性污泥絮体的大口径定量移液管。
移液管不能公用,每次取样要更换。
样品绝对不能放入冷藏、冷冻箱内。
样品需要保存时,在常温下操作并尽早用心观察,运送时在250ml-500ml的容器内装入1/3-1/4左右的样品,上部注入空气密封,常温下送走。
活性污泥镜检操作规程

光学显微镜、盖玻片、载玻片、胶头吸管、烧杯 250ml 等
采样位置
采集曝气池最末端的污泥混合液,此阶段的活性污泥混合液无论从稳定性、絮凝性、种 群数量,还是原生动物代表性来讲都是最佳的。
样品贮存
采样存储于烧杯或聚乙烯瓶中,样品尽量短时间内分析,样品存储时间最长不宜超过 2 小时。
操作步骤
1、清洗玻片:
(4)计算:
假定 1 滴混合液中观察到原生动物(或后生动物)为 n 只,则每 ml 混合液中含原生动物 (或后生动物)数应为:n 只 × 20 = 20n 只/ml
设在一滴水中测得钟虫 50 只,样品按 1:1 稀释,则每 ml 混合液中,含钟虫数应为:
50 只 × 20 × 2 = 2000 个/ml
结果与分析
表格
检验日期
年月日
仪器型号XSP-2CA方法依据GB/T4789.-2008
池 号
絮体状态
丝状菌数量
生物相及性能分析
备注
0级 □
黄褐□;棕褐□;黑□ 1 级 □
大□;中□;小□
2级 □
1# 圆形□;不规则形□ 3 级 □
开放□;密闭□
4级 □
紧密□;疏松□
5级 □
6级 □
原生动物: 个; 后生动物: 个; 轮 虫 所
污泥培养后期可见少量线虫; 低溶解氧时可见; 大量线虫出现预示工况要变差; 水力负荷突然增大,往往也会出现大量线虫; 增加曝气量,减小水力负荷,配合剩余污泥排放,可抑制线虫生长。
参考文献 [1] juwuba 在路上,污2] buyaozhou1979,活性污泥镜检操作规程.[DB/OL],建筑/环境,豆丁,2017,18(09).
通过了解微型动物种类或数量变化来反应废水处理情况 (1)活性污泥良好时:絮体较大、沉降性好。镜检观察出现的生物以固着型或匍匐型种属居 多。有钟虫、累枝虫、独缩虫、聚缩虫、各类吸管虫、轮虫等; (2)活性污泥恶化时:絮体较小,出现快速游泳型生物; (3)活性污泥严重恶化时:微型生物大面积死亡或几乎不出现,污泥沉降性下降,处理水质 能力差; (4)从恶化恢复到正常的过渡期:出现慢速游泳型或匍匐型生物; (5)溶解氧过高:出现大量轮虫、肉足类生物; (6)曝气不足:硫丝细菌、游泳细菌较多。原因可能是曝气量不足、曝气时间不足、水流量 过大等; 钟虫:
活性污泥法微生物镜检

活性污泥法微生物镜检化验——活性污泥法微生物镜检标签:镜检图片钟虫轮虫钟虫属原生动物:钟虫经常出现于活性污泥和生物膜中,钟虫大多数以细菌和有机颗粒为食。
可作废水处理效果较好的指示生物之一。
轮虫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后生动物:轮虫有腺体可分泌粘液,雌雄异体,雄心个体比雌性个体小得多。
多数轮虫以细菌、霉菌、藻类、原生动物和有机颗粒为食。
轮虫也是废水的生物处理过程中处理效果好的指示生物之一,当活性污泥中出现轮虫时,往往表明处理效果良好,但如数量太多,则有可能破坏污泥的结构,使污泥上浮.线虫属后生动物的线型动物门:线虫有三种营养类型:1、腐食型,以动植物的残体及细菌为食;2、植食型,以绿藻和蓝藻为食;3、肉食形,以轮虫和其他线虫为食。
线虫雌雄异体,生殖为卵生。
线虫有好氧和厌氧的,兼性厌氧者在缺氧时大量繁殖。
线虫是污水净化程度较差的指示生物之一。
活性污泥的指示生物: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主要有细菌、原生动物和藻类三种,此外还有真菌、病菌等。
微生物中细菌是分解有机物的主角,其次原生动物也有一定的作用。
活性污泥中主要以菌胶团和丝状菌存在,游离的细菌较少。
活性污泥中原生动物较多,经常出现的原生动物主要有钟虫类、盾纤虫、漫游虫、吸管虫、变形虫等。
此外还有一些后生动物,如轮虫和线虫。
可以所,活性污泥是一个广阔的微生物世界。
对工艺管理者来说,应会识别微生物,并了解它对污水处理过程的指示作用。
下面是几钟生物相对活性污泥的指示情况:1、活性污泥良好时出现的微生物主要有:钟虫类、盾纤虫、盖纤虫、累枝虫、聚缩虫、内管虫、独缩虫等吸附性原生动物。
如果此类微生物占总数的80%以上,个体在1000个/mL以上的话,应该判断为具有高净化效率的活性污泥。
2、活性污泥处于恶劣状况时出现的微生物主要:波豆虫、豆型虫、草履虫、弹跳虫、屋滴虫(大多数为游泳型),可以判断为絮凝体细碎。
严重恶化时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消失。
3、在活性污泥分散解体时出现微生物:辐射变形虫、多核变形虫、扇形变形虫等肉足类。
生化处理—活性污泥法

1 生化处理方法概述生物处理法在城市污水的处理中使用得比较广泛。
城市污水的处理分为三个级别,分别称为污水一级处理、污水二级处理和污水三级处理。
污水一级处理就是使用物理处理方法,如格栅、沉淀池等去除水中不溶解的污染物。
二级处理应用生物处理法,通过微生物的代谢作用进行物质的转化,将废水中的复杂有机构氧化降解为简单的物质。
三级处理是用生物法、离子交换法等去除水中的氮和磷,并用臭氧氧化、活性炭吸附等去除难降解有机物,用反渗透法去除盐类物质,用氯化法对水进行消毒。
我国目前正在努力普及二级处理,而二级处理中生物处理是最常采用的方法。
不同的细菌对氧的反应变化很大,一些细菌只能在有氧存在的环境中生长,称需氧细菌(或称好氧细菌),利用此类微生物的作用来处理废水称为好氧生物处理法。
另一些细菌只能在无氧的环境中生长,叫厌氧细菌,相应的处理方法叫厌氧生物处理。
介于两者之间的还有兼性微生物(在有氧或无氧的环境中均可生长),但它们在废水处理中不起主要作用。
按微生物的代谢形式,生化法可分为好氧法和厌氧法两大类;按微生物的生长方式可分为悬浮生物法和生物膜法,现归纳如下:图1 生物处理方法分类1.1废水的好氧生物处理在充分供氧的条件下,利用好氧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将有机污染物氧化分解成较稳定的无机物的处理方法,在工程上称为废水的好氧生物处理。
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进行好氧分解的过程如下:溶解态的有机物可以直接透过细菌的细胞壁进入细胞内。
固体或胶体的有机物先被细菌吸附,靠细菌所分泌的外酶作用,分解成溶解性的物质,然后,再渗入细菌细胞内,通过细菌自身的生命活动,在内酶的作用下,进行氧化、还原和合成过程。
一部分被吸收的有机物氧化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如有机物中的碳被氧化成二氧化碳,氢与氧化合成水,氮被氧化成氨、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磷被氧化成磷酸盐,硫被氧化成硫酸盐等。
与此同时释放出能量,作为细菌自身生命活动的能源,并将另一部分有机物作为其生长繁殖所需要的构造物质,合成新的原生质。
SBR污水处理操作规程

SBR污水处理操作规程一、目的本操作规程旨在规范SBR(序列间歇式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系统的操作,确保其运行稳定、高效,满足水质处理要求,并为操作人员提供安全、环保的工作环境。
二、范围本操作规程适用于采用SBR工艺的污水处理系统,包括各相关设备、设施、管道及构筑物的操作与维护。
三、操作流程操作前的准备:检查设备、设施、管道等是否正常,确保电源、水源、药剂供应等条件满足要求。
启动设备:按照设备操作手册依次启动供气设备、污水泵、搅拌器等。
运行控制:根据工艺要求,对pH 值、温度、溶解氧等参数进行监控和调整。
污泥处理:定期进行排泥、泥饼处置等操作,保持系统污泥浓度在合理范围内。
停止操作:按照设备操作手册依次关闭设备,并做好相关记录。
四、参数控制pH值:维持pH值在6.5-8.5之间,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加酸或加碱量。
温度:根据工艺要求控制水温在适宜范围内,可通过加热或降温设备进行调整。
溶解氧:保持曝气池内溶解氧浓度在2-4mg/L之间,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供气量。
污泥浓度:根据工艺要求控制污泥浓度在合理范围内,定期进行排泥操作。
液位:保持各处理单元液位稳定,根据需要调整污水泵的运行状态。
五、安全注意事项操作人员应佩戴防护眼镜、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避免接触有害物质。
定期检查设备的安全性能,确保其正常运行,防止机械伤害事故的发生。
避免在污水处理区域内吸烟、饮食等行为,以降低火灾、中毒等安全风险。
若发生泄漏、事故等异常情况,应立即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确保人员安全和减少环境污染。
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区域或设备,应设置明显的警示标识,提醒操作人员注意安全。
六、质量保证措施建立完善的污水处理质量管理体系,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和检验制度。
课题_活性污泥的生物相镜检

活性污泥的生物相镜检07生物工程2班3207008361 一、实验目的观察显微镜下污泥中的原生动物和微型后生动物的形态。
了解污泥微生物的生活环境以及其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的指示作用。
二、实验原理活性污泥的基本概念1.活性污泥是指:由细菌、菌胶团、原生动物、后生动物等微生物群体及吸附的污水中有机和无机物质组成的、有一定活力的、具有良好的净化污水功能的絮绒状污泥。
除活性微生物外,活性污泥还挟带着来自污水的有机物、无机悬浮物、胶体物;活性污泥中栖息的微生物以好氧微生物为主,是一个以细菌为主体的群体,除细菌外、还有酵母菌、放线菌、霉菌以及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
性污泥是活性污泥处理系统中的主体作用物质,在废水生物处理中,不论采用何种方法处理构筑物及何种工艺流程,都是通过处理系统中活性污泥或生物膜微生物的新陈代谢的作用,使活性污泥具有将有机污染物转化为稳定无机物的活力,在有氧的条件下,将废水中的有机物氧化分解为无机物,从而达到废水净化的目的。
处理后出水水质的好坏同组成活性污泥的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及其活性有关。
活性污泥中细菌含量一般在107~108个/mL;原生动物103个/mL,原生动物中以纤毛虫居多数,固着型纤毛虫可作为指示生物,固着型纤毛虫如钟虫、累枝虫、盖纤虫、独缩虫、聚缩虫等出现且数量较多时,说明培养成熟且活性良好。
在处理生活污水的活性污泥中存在大量的原生动物和部分微型后生动物,通过辨别认定其种属,据此可以判别处理水质的优劣,因此将微型动物称为活性污泥系统中的指示生物。
2.活性污泥的物理性质颜色:黄褐色状态:似矾花絮绒颗粒味道:土腥味含水率:99%左右3.活性污泥的沉降浓缩性能(1)污泥沉降比:SV取混合液至1000mL或100mL量筒,静止沉淀30min后,度量沉淀活性污泥的体积,以占混合液体积的比例(%)表示污泥沉降比。
(2)污泥体积指数:SVISV不能确切表示污泥沉降性能,故人们想起用单位干泥形成湿泥时的体积来表示污泥沉降性能,简称污泥指数,单位为mL/g。
活性污泥微生物镜检解析(附图)

活性污泥微⽣物镜检解析(附图)活性污泥微⽣物镜检解析(附图)⼀、微⽣物镜检概述在活性污泥中占⼤多数的细菌在进⾏显微镜观察时有诸多不便,⽽其中的原后⽣动物多以单体存在,且以游离细菌作为捕⾷对象,在活性污泥控制参数及环境变化时,其种类、数量、丰度等变化可⽤以指⽰活性污泥性状。
1、镜检注意事项1)取样于曝⽓池末端采样。
因为在活性污泥中原后⽣动物种群在曝⽓池⾸端常见的为⾮活性污泥类原⽣动物占优势,中段是中间性活性污泥原⽣动物占优势,⽽末端的最终原⽣动物以何种类占优势决定了活性污泥⽣物相所处功能性状。
2)采样样品应为泥⽔充分混合液;⽣物相观察⽤样品不可与其他样品混合。
3)取样器要洗涤⼲净;样品绝不可放⼊冷藏、冷冻箱内,需进⾏保存,应该常温下操作并尽早观察。
2、原后⽣动物分类1)原⽣动物通常为单细胞,没有细胞壁,但有分化的细胞器。
通常于⽔体中常见的有鞭⽑纲、⾁⾜纲、纤⽑纲(原吸管纲并⼊)三⼤类。
鞭⽑纲:具有⼀根或多根鞭⽑,⼀般统称为鞭⽑⾍。
包括滴⾍、侧跳⾍、波⾖⾍、眼⾍、内管⾍等。
⾁⾜纲:其机体仅有细胞质形成的⼀层薄膜,体型较⼩,⼤多⽆固定形态。
包括变形⾍、太阳⾍等。
纤⽑纲:⾝体表⾯具有纤⽑,并以纤⽑作为运动和摄⾷的细胞器。
分为游泳型和固着型。
包括喇叭⾍、斜管⾍、⾖形⾍、肾形⾍、草履⾍、漫游⾍、楯纤⾍、裂⼝⾍、扭头⾍;钟⾍、独缩⾍、聚缩⾍、累枝⾍、盖纤⾍等。
2)后⽣动物原⽣动物以外的多细胞动物,其中微型后⽣动物需要借助显微镜予以观察。
这类包括轮⾍、线⾍、寡⽑类动物、浮游甲壳动物。
3、⽣物相变迁活性污泥形成过程中⽣物相变化情况⼆、常见原后⽣动物⼀览在活性污泥系统中,根据对活性污泥是否有利将原⽣动物分为⾮活性污泥类原⽣动物、中间性活性污泥类原⽣动物和活性污泥类。
1、⾮活性污泥类原⽣动物2、中间性活性污泥类原⽣动物3、活性污泥类原⽣动物4、后⽣动物三、⽣物相与运⾏1、活性污泥结构活性污泥絮体的⼤⼩、形状、紧密程度、构成絮体的菌胶团细菌与丝状菌的⽐例及其⽣长情况能很好地反映污⽔处理状况。
污泥镜检

镜检篇显微镜观察:(1500-3000元/台)非活性污泥类原生动物:侧跳虫、滴虫、波豆虫、豆形虫、肾形虫、扭头虫、暗尾丝虫、草履虫、表壳虫、变形虫侧跳虫、滴虫、波豆虫:(体形特小,具有鞭毛,活动快速,数量惊人,以游离细菌为食,出现在混合液不缺氧状态)豆形虫、肾形虫、扭头虫、暗尾丝虫:(体形大小相仿,无刚毛,难以穿行,在菌胶团周围游戈,以游离细菌为食,出现在偏缺氧状态)中间性活性污泥类生物:卑怯管叶虫、裂口虫、斜管虫、粗袋鞭虫、沟内管虫、漫游虫(体形柔软,大型鞭毛虫和漫游游动性纤毛虫并存,不具刚毛,出现在污泥过渡期间)活性污泥类原生动物:楯形虫、斜口虫、三刺榴弹虫、尾棘虫、游仆虫、鼬虫、吸管虫、累枝虫、钟虫、独宿虫(体形梢大,结构偏刚性,有刚毛,以菌胶团为食,活动能力缓慢)后生动物:鞍甲轮虫、猪吻轮虫、璇轮虫、线虫、瓢体虫、熊虫。
(以菌胶团为食,形体大,有咀嚼器和消化器官)侧跳虫大量出现,系统不正常:污泥负荷高;污泥培菌过程中;污泥老化。
表壳虫出现三个以上,需要检查:低负荷;污泥老化。
豆形虫出现,污泥恶化系统处于较差环境:进水异常波动;污泥极度缺氧。
草履虫出现:低溶解氧状态,低负荷状态。
卑怯管叶虫出现:活性污泥不处于最佳阶段;培菌阶段。
可以用于判断污泥的变好与变坏趋势。
楯形虫出现:污泥处于正常状态;冲击负荷变化;毒性惰性物质进入。
可以作为污泥系统参数发生变化的指示。
钟虫出现:污泥絮凝效果好;游离和细小细菌少;可以指示毒性惰性物质进入。
后生动物出现:过多污泥老化初期;沉降快,上清液混浊,不沉降细小絮体多。
镜检与沉降比结合判断:1.污泥负荷过高:SV测定时发现上清液浑浊,沉降污泥界限不明显,镜检发现活性污泥絮团细小并存在大量非活性污泥类原生动物,尤其侧跳虫、滴虫类细小型非活性污泥类原生动物。
结合现场测定食微比进行判断。
2.污泥老化:SV测定发现污泥压缩性过好,上清液清澈但夹带未沉降细小菌胶团;镜检发现轮虫数量多,而非活性污泥类原生动物数量几乎没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钟虫: 个;
轮虫: 个;
占比例:
累枝虫: 个; 独缩虫: 个; 其它: 个; 计数: 个/ml; 数量变化趋势:
线虫: 个; 其它: 个; 计数: 个/ml; 数量变化趋势:
游离细 菌数量 (几乎不 见/少/ 多):
0级 □
黄褐□;棕褐□;黑 1 级 □
□
2级 □
2#
大□;中□;小□ 圆形□;不规则形□
污泥培养后期可见少量线虫; 低溶解氧时可见; 大量线虫出现预示工况要变差; 水力负荷突然增大,往往也会出现大量线虫; 增加曝气量,减小水力负荷,配合剩余污泥排放,可抑制线虫生长。
参考文献 [1] juwuba 在路上,污2] buyaozhou1979,活性污泥镜检操作规程.[DB/OL],建筑/环境,豆丁,2017,18(09).
以钟虫为代表的固着型纤毛虫类作为优势原生生物时,出水水质良好,清澈透明。 累枝虫:
与钟虫、盖虫、轮虫等同时出现时,说明水质澄清良好、出水清澈透明;而在生活污水 中累枝虫大量出现则是污泥膨胀、解絮的征兆。
独缩虫:
独缩虫出现优势繁殖时,处理效果良好、出水透明清澈。 轮虫:
培养期活性污泥中出现轮虫表明污泥基本培养成熟; 运行中大量出现轮虫,可能预示着污泥要发生膨胀; 长期曝气过量,污泥老化,会出现大量无腔轮虫。 线虫:
仪器设备
光学显微镜、盖玻片、载玻片、胶头吸管、烧杯 250ml 等
采样位置
采集曝气池最末端的污泥混合液,此阶段的活性污泥混合液无论从稳定性、絮凝性、种 群数量,还是原生动物代表性来讲都是最佳的。
样品贮存
采样存储于烧杯或聚乙烯瓶中,样品尽量短时间内分析,样品存储时间最长不宜超过 2 小时。
操作步骤
1、清洗玻片:
用蒸馏水将玻片清洗干净,用擦镜纸擦干,注意表面不能有划痕等,以免影响观察。
2、玻片制作:
将从曝气池中新采集的活性污泥混合液摇匀,用胶头吸管吸取。前几次吸取的混合液需 弃掉,目的是清洗胶头吸管内部。然后再将 1 滴混合液(约 0.05ml)滴在载玻片中间,将盖 玻片平整的盖上,必要时轻压玻片使其平整(不要直接用手,避免留下指印、油污等)。
说明:一、絮体状态包括:絮体颜色、大小、形态、结构、紧密度。 二、丝状菌数量分为以下级别: 0 级 → 没有。所有絮体上都未见到丝状菌; 1 级 → 很少。在个别絮体上发现丝状菌; 2 级 → 一些。不是所有絮体上都有丝状菌; 3 级 → 一般。所有絮体上都有菌丝,但密度很低。每个絮体上有 1~5 根菌丝; 4 级 → 较多。所有絮体上都有菌丝,中等密度。每个絮体上有 5~20 根菌丝; 5 级 → 丰富。所有絮体上都有菌丝,密度很高。每个絮体上菌丝超过 20 根; 6 级 → 大量。大量菌丝形成丝网。 三、原生动物或后生动物的数量变化趋势:原生动物或后生动物的数量与前一天相比
3、样品观察:
(1)低倍镜观察:
观察污泥絮体颗粒的颜色、大小、形态、结构、紧密程度、丝状菌的数量、丝状菌和菌 胶团菌的比例及其生长状况,并加以记录和作出必要的描述。观察微型动物的种类、活动状 况,对主要种类进行计数。
大小:污泥絮体大小对污泥初始沉降速率影响较大,絮体越大的污泥沉降越快。污泥絮 体大小按其平均直径可分为三等:大粒污泥絮体平均直径>500μm;中粒污泥絮体平均直径 在 150~500μm 之间;细小污泥絮体平均直径<150μm;
(3)微型动物的计数:
取曝气池混合液盛于烧杯内,用玻璃棒轻轻搅匀,若混合液较浓,可稀释成 1:1 的液体 后观察。
吸取搅匀的混合液,加 1 滴到计数板的中央方格内(见下图)。然后加上一块洁净的大号 盖玻片,使其四周正好搁在计数板四周凸起的边框上。
用低倍镜进行计数,注意所滴加的液体不一定要求布满整个 100 个小方格。计数时,只 要把充有污泥混合液的小方格挨着次序,一次计数即可。观察时,同时注意各种微型动物的 活动能力、状态等。若是群体,则需要将群体上的个体分别逐个计数。
3级 □ 4级 □
开放□;密闭□
5级 □
紧密□;疏松□
6级 □
原生动物: 个; 后生动物: 个; 轮 虫 所
钟虫: 个;
轮虫: 个;
占比例:
累枝虫: 个; 独缩虫: 个; 其它:: 个; 计数: 个/ml; 数量变化趋势:
线虫: 个; 其它: 个; 计数: 个/ml; 数量变化趋势:
游离细 菌数量 (几乎不 见/少/ 多):
(2)用高倍镜观察: 用高倍镜观察,可进一步看清微型动物的结构特征。观察时,注意微型动物的外形和内
部结构。例如,钟虫体内是否存在食物泡,纤毛环的摆动情况等。 观察菌胶团时,应注意胶质的厚薄、色泽以及新生菌胶团出现的比例。 观察丝状菌时,注意菌体体内是否有类脂物质和硫粒积累,以及丝状菌生长、丝体内细
胞的排列、形态和运动特征,以便判断丝状菌的种类,并进行记录。
活性污泥镜检操作规程
目的
为了规范化验人员在污水处理厂中的检测方法和操作程序,通过活性污泥镜检及时反映 活性污泥微生物的变化,并对生产工艺调整起到重要指导作用,特制定本规程。
原理
将系统中活性污泥制作成玻片,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观察活性污泥的性质、形态及其 中指示性微生物的变化情况,从中判断生化系统的运行情况。
丝状菌数量:活性污泥中丝状菌数量是影响污泥沉降性能最重要的因素,当污泥中丝状 菌占优势时,可以从絮体中向外伸展,阻碍絮体间的凝聚,使污泥 SV30 和 SVI 值升高,造成 活性污泥膨胀。
根据活性污泥中丝状菌与菌胶团菌的比例,可将丝状菌分成 7 个等级: 0 级 → 没有。所有絮体上都未见到丝状菌; 1 级 → 很少。在个别絮体上发现丝状菌; 2 级 → 一些。不是所有絮体上都有丝状菌; 3 级 → 一般。所有絮体上都有菌丝,但密度很低。每个絮体上有 1~5 根菌丝; 4 级 → 较多。所有絮体上都有菌丝,中等密度。每个絮体上有 5~20 根菌丝; 5 级 → 丰富。所有絮体上都有菌丝,密度很高。每个絮体上菌丝超过 20 根; 6 级 → 大量。大量菌丝形成丝网。
形态:镜检时,可把近似圆形的絮体称为“圆形絮体”,与圆形截然不同的称为不规则絮 体;
结构:絮体中网状空隙与絮体外面悬浊液相连的称为开放结构;无开放空隙的称为封闭 结构;
紧密度:絮体中菌胶团细菌排列致密,絮体边缘与外部悬浊液界线清晰的,称为紧密的 絮体;絮体边缘界线不清晰的,称为疏松的絮体;
实践证明,圆形、封闭、紧密的絮体相互间容易凝聚、浓缩、沉降性能好;反之,沉降 性差。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是增加还是减少。
附表:(以下仅供参考) 丝状菌与菌胶团菌比例等级的其它分级方式:
零级:污泥中几乎无丝状细菌存在(0 级); ±级:污泥中存在少量丝状菌(1 级); +级:存在中等数量的丝状菌,总量少于菌胶团细菌(2-3 级); ++级:存在大量丝状菌,总量与菌胶团细菌大致相等(4 级); +++级:污泥絮体以丝状菌为骨架,数量超过菌胶团而占优势(5-6 级)。
(4)计算:
假定 1 滴混合液中观察到原生动物(或后生动物)为 n 只,则每 ml 混合液中含原生动物 (或后生动物)数应为:n 只 × 20 = 20n 只/ml
设在一滴水中测得钟虫 50 只,样品按 1:1 稀释,则每 ml 混合液中,含钟虫数应为:
50 只 × 20 × 2 = 2000 个/ml
结果与分析
表格
检验日期
年月日
仪器型号
XSP-2CA
方法依据
GB/T4789.-2008
池 号
絮体状态
丝状菌数量
生物相及性能分析
备注
0级 □
黄褐□;棕褐□;黑□ 1 级 □
大□;中□;小□
2级 □
1# 圆形□;不规则形□ 3 级 □
开放□;密闭□
4级 □
紧密□;疏松□
5级 □
6级 □
原生动物: 个; 后生动物: 个; 轮 虫 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