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兰氏染色镜检的操作规程

合集下载

细菌室操作规程

细菌室操作规程

痰液培养1、痰涂片,根据需要分别做革兰氏染,抗酸染色等。

2、将痰加入盛有15-20ml灭菌生理盐水的试管中,剧烈振荡5-10秒,然用接种环将沉淀于管底的脓痰小片沾出,再放入另一试管内,以同样的方法反复二次,最后剩余的脓痰接种在培养基上。

3、对可疑病原菌,应做涂片镜检,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

4、检出致病菌时,应报告:草绿色链球菌(+~++++)、奈瑟菌(+~++++)、致病菌名称:×××5、未检出致病菌时,应报告:正常菌群。

尿液培养1、用5-25μl加样器,加消毒后的无菌吸咀,吸尿液5μl滴注在血平板上,用接种环涂抹,待表面干燥后,35℃培养过夜,计数生长菌落数,结果乘以200,求出每ml的细菌总数(cfu/ml)。

2、对革兰氏阴性杆菌菌落计数小于105 cfu/ml,革兰氏阳性球菌计数小于104 cfu/ml,结果报告:细菌培养阴性。

3、对革兰氏阴性杆菌菌落计数大于105cfu/ml,革兰氏阳性球菌计数大于104 cfu/ml有诊断意义,,应对细菌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

血液及骨髓培养1、无菌操作静脉取血5ml,0.5ml注入L型培养管,混匀后置烛缸内孵育;剩余血液注入普通培养瓶,置35℃温箱孵育。

2、血培养瓶和培养管经48小时35℃孵育后,在血平板或巧克力平板上盲目传种一次。

3、盲目传种后,培养瓶和培养管继续孵育至7天每日早晨取出检查有无生长,并摇匀培养液继续孵育。

4、肉眼见有细菌生长时应取生长物移种血平板,巧克力平板进行分离以获得纯培养,同时取生长物做革兰氏染色,将革兰氏染色结果,电话通知临床医师。

标本经平板分离纯培养后,做鉴定和药敏试验。

正式报告细菌名称和药敏结果。

粪便标本培养1、按需要进行涂片,做不同的镜检和染色2、接种SS平板及麦康凯或伊红美兰平板,3、未发现沙门菌或志贺菌的可疑菌落,可报告:未检出志贺菌和沙门氏菌。

4、对疑似该两种细菌的菌落且同志贺菌诊断血清之一发生明显凝集者,可报告:“检出XX志贺菌”并报出药敏结果;与沙门菌多价群因子诊断血清发生明显凝集者可报告:“检出XX群沙门菌”并报出药敏结果。

革兰氏染色实验注意事项

革兰氏染色实验注意事项

革兰氏染色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前准备:-准备好所需的试剂和设备,包括水洗瓶、稀释盘、热源、革兰染色各液、镜片、显微镜等。

-检查试剂的保存期限,确保试剂的有效性。

-按要求进行无菌操作,保证实验环境的清洁。

2.样品处理:-选择新鲜细菌培养物作为样品,确保细菌的新鲜度。

-为了避免脏染色,应在菌培养基上挑选单纯菌落。

-对于液体培养物,可以通过离心法将菌细胞沉淀下来,然后进行革兰氏染色。

3.实验步骤:-充分清洗玻璃片,以免杂质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

-均匀涂取菌液于干燥的玻璃片上,切勿用手触摸菌液,以免污染样品。

-确保菌液均匀涂满玻璃片,避免过多或过少,以防染色效果不理想。

-染色时间要控制好,过长或过短都会导致结果错误,通常为30秒至1分钟不等。

-染色液要均匀地覆盖于菌液上,并避免气泡的产生。

-完成染色后,将玻璃片轻轻漂洗,去除多余染色液。

4.镜检操作:-将染色后的玻璃片置于显微镜载物架上进行观察。

-根据细菌形态、染色性质以及结构特征进行初步鉴定。

-鉴定时要注意放大倍数的选择,以保证观察到细菌的细节。

-观察时要仔细观察细菌的形态、大小、排列方式等信息,并进行记录。

5.清洁工作:-实验结束后,应及时清洗试管、显微镜载架、显微镜物镜等设备,防止细菌的交叉污染。

-废液和废弃物应按规定处理,避免对环境和人员健康造成危害。

6.安全操作:-在进行实验时,应遵守实验室的安全操作规程,佩戴好个人防护用品,如实验服、手套和护目镜等。

-对于有毒性或刺激性的试剂,应注意避免直接接触。

-实验中注意火源和电源的使用安全,防止发生火灾或电击事故。

总之,进行革兰氏染色实验时,除了掌握正确的操作步骤外,还要注意实验前的准备和实验过程中的清洁工作,确保实验结果准确无误,并保证实验过程的安全进行。

革兰氏染色及镜检sop

革兰氏染色及镜检sop

革兰氏染色及镜检SOP1. 目的规范革兰氏染色及镜检的标准操作规程,确保试验的准确性。

2. 范围本标准适用于革兰氏染色及镜检的操作。

3. 定义3.1.革兰氏阳性菌(G+):G+的细胞壁主要由肽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

在染色过程中,当用95%乙醇处理时,由于脱水而引起网状结构中的孔径变小,细胞壁通透性降低,使结晶紫-碘复合物被保留在细胞壁内而不易脱色,因此呈蓝紫色。

3.2.革兰氏阴性菌(G-):G-的细胞壁中肽聚糖含量低,脂类物质含量高。

当用乙醇处理时,脂类物质溶解,细胞壁的通透性增加,使结晶紫-碘复合物容易被乙醇抽提出来而脱色,然后又被染上了复染剂的颜色,因此呈现红色。

4. 职责4.1.QC负责本规程的起草、修订、培训及执行。

4.2.QA、QC组长、质量管理部经理负责本规程的审核。

4.3.质量总监负责本规程的批准。

4.4.QA负责本规程执行的监督。

5.引用标准无6. 材料6.1.仪器、实验用具:显微镜、载玻片、酒精灯、接种环。

6.2.试剂与配制革兰氏染色液、95%乙醇、香柏油、二甲苯和0.9%氯化钠溶液。

结晶紫溶液:称量2g结晶紫于研钵内研磨至粉末,将粉末倒入100ml烧杯中,量取95%乙醇20ml 将其溶解;草酸铵溶液:称量0.8g草酸铵于200ml烧杯中,量取80ml纯化水将其溶解;结晶紫染色液:将配好的结晶紫溶液倒入草酸铵溶液中,混匀,静置24h后过滤即成结晶紫染色液;此液不易保存,如有沉淀出现,需重新配制。

碘化钾溶液:称量2gKI粉末,转移至200ml烧杯中,量取100ml的纯化水将其充分溶解;碘溶液:称量1g碘颗粒于研钵内研磨至粉末,将粉末倒入500ml烧杯中,量取200ml纯化水倒入并碘染液:将配好的碘化钾溶液倒入碘溶液中,混匀即成。

配成后贮于棕色瓶内备用,如变为浅黄色即不能使用。

沙黄溶液:称量0.25g沙黄于200ml烧杯中,量取95%乙醇10ml将其溶解;沙皇(番红)复染液:待沙黄溶液完全溶解后加纯化水定容至100ml,混匀即成。

革兰氏染色操作规程

革兰氏染色操作规程

革兰氏染色操作规程革兰氏染色法可将所有的细菌区分为革兰氏阳性菌(G+)和革兰氏阴性菌(G—)两大类,是细菌学上最常用的鉴别染色法。

1.原理该染色法所以能将细菌分为G+菌和G—菌,是由这两类菌的细胞壁结构和成分的不同所决定的。

G—菌的细胞壁中含有较多易被乙醇溶解的类脂质,而且肽聚糖层较薄、交联度低,故用乙醇或丙酮脱色时溶解了类脂质,增加了细胞壁的通透性,使初染的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易于渗出,结果细菌就被脱色,再经蕃红复染后就成红色。

G+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层厚且交联度高,类脂质含量少,经脱色剂处理后反而使肽聚糖层的孔径缩小,通透性降低,因此细菌仍保留初染时的颜色2.步骤(1)涂片:在一片干净的载玻片,滴上一滴蒸馏水。

用接种环挑取可疑菌落,均匀的涂在载玻片上。

(2)晾干:置通风处晾干。

(3)固定:将载玻片在酒精灯火焰上迅速的来回几次。

(4)结晶紫色染色:将玻片置于废液缸玻片搁架上,加适量(以盖满细菌涂面)的结晶紫染色液染色1分钟。

(5)水洗:倾去染色液,用水小心地冲洗。

(6)媒染:滴加卢哥氏碘液,媒染1min。

(7)水洗:用水洗去碘液。

(8)脱色:将玻片倾斜,连续滴加95%乙醇脱色20—25s至流出液无色,立即水洗。

(9)复染:滴加蕃红复染5min。

(10)水洗:用水洗去涂片上的蕃红染色液。

(11)晾干:将染好的涂片放空气中晾干或者用吸水纸吸干。

(12)镜检:镜检时先用低倍,再用高倍,最后用油镜观察,并判断菌体的革兰氏染色反应性。

3.实验完毕后的处理:①将浸过油的镜头按下述方法擦拭干净,a.先用擦镜纸将油镜头上的油擦去。

b.用擦镜纸沾少许二甲苯将镜头擦2—3次。

c.再用干净的擦镜纸将镜头擦2—3次。

注意擦镜头时向一个方向擦拭。

②看后的染色玻片用废纸将香柏油擦干。

革兰氏染色法操作规程

革兰氏染色法操作规程

革兰氏染色法操作规程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革兰氏染色法操作规程)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革兰氏染色法操作规程的全部内容。

革兰氏染色法操作规程1目的建立革兰氏染色法操作规程,确保革兰氏染色法操作规范化、科学化。

2范围适用于用革兰氏染色法对细菌进行分类和鉴定。

3职责3.1检验员:负责按本规程进行革兰氏染色操作.3。

2 QC主管、质量部经理:负责监督。

4内容4.1仪器与用具酒精灯、洁净的盖玻片、接种环、滴管、生物显微镜.4.2材料4。

2。

1试剂结晶紫、番红、碘化钾、碘、95%乙醇、草酸铵、香柏油。

4。

2.2试液及配制方法4.2。

2。

1 结晶紫染色液:称取结晶紫2g,溶于20ml 95%乙醇中;称取草酸铵0。

8g,溶于80ml水中;将两种溶液混合,静置48h后使用.4.2.2.2碘染色液:称取碘化钾2g,加5~10ml水使充分溶解,加碘1g,待完全溶解后,加水至300ml。

4.2.2.3 番红复染液:称取番红0.25g溶于10ml 95%乙醇中,然后加水100ml。

4。

3操作步骤4。

3.1 样品固片取一干净的载玻片,用接种环挑取一环无菌水于载玻片中,挑取少量菌于生理盐水中涂片或直接滴一滴待检菌在盖玻片中央,自然干燥固定.4。

3.2 初染滴加结晶紫染液于已固定的涂片上,染1min,用水冲洗、甩干。

4。

3。

3 媒染滴加碘染色液,液作用1min,用水冲洗、甩干。

4.3.4 脱色滴加95%乙醇脱色,置白色背景下,侧动盖玻片,直至无紫色脱落为止(约为20—30秒),立即用水冲洗、甩干。

4.3.5 复染滴加番红复染液,染1-2 min,用水冲洗、甩干.4.3.6 镜检置油镜下观察。

革兰氏染色操作规程

革兰氏染色操作规程

革兰氏染色法操作规程预期用途:主要用于细菌标本涂片或菌落涂片的染色。

检验原理: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鉴别染色法,1884年由丹麦医师Gram创立。

细菌先经碱性染料结晶染色,而经碘液媒染后,用酒精脱色,在一定条件下有的细菌此色不被脱去,有的可被脱去,因此可把细菌分为两大类,前者叫做革兰氏阳性菌(G+),后者为革兰氏阴性菌(G—)。

为观察方便,脱色后再用一种红色染料如碱性蕃红等进行复染。

阳性菌仍带紫色,阴性菌则被染上红色。

有芽胞的杆菌和绝大多数和球菌,以及所有的放线菌和真菌都呈革兰氏正反应;弧菌,螺旋体和大多数致病性的无芽胞杆菌都呈现负反应。

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在化学组成和生理性质上有很多差别,染色反应不一样。

现在一般认为革兰氏阳性菌体内含有特殊的核蛋白质镁盐与多糖的复合物,它与碘和结晶紫的复合物结合很牢,不易脱色,阴性菌复合物结合程度底,吸附染料差,易脱色,这是染色反应的主要依据。

另外,阳性菌菌体等电点较阴性菌为低,在相同PH条件下进行染色,阳性菌吸附碱性染料很多,因此不易脱去,阴性菌则相反。

所以染色时的条件要严格控制。

例如,在强碱的条件下进行染色,两类菌吸附碱性染料都多,都可呈正反应;PH很低时,则可都呈负反应。

此外,两类菌的细胞壁等对结晶紫—碘复合物的通透性也不一致,阳性菌透性小,故不易被脱色,阴性菌透性大,易脱色。

所以脱色时间,脱色方法也应严格控制。

试剂盒组成:试剂盒组成4*100mlR1:结晶紫染液100mlR2:革兰氏碘液100mlR3:盐酸酒精脱色100mlR4:复染液100ml贮存及效期:10℃─30℃贮存,有效期三年。

操作步骤:1)做一薄涂片,干燥后火焰固定。

2)滴加1液,夏天染1分钟,冬天染2分钟,清水冲去染液。

3)滴加2液,作用1—2分钟。

流水洗,并倒掉多余的水分。

4)加3液脱色,不时摇动(约左右摇动10—15次),至无紫色脱落为止,流水冲洗。

5)加4液复燃,10秒内流水冲洗。

革兰氏染色法步骤及注意事项

革兰氏染色法步骤及注意事项
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常用于细菌分类和鉴定的染色技术。以下是该方法的步骤 和注意事项: 步骤:
1. 准备细菌涂片:将待染菌株取一小滴放在玻璃片上,用铅笔头部画成细 线,形成细菌涂片。
2. 固定:将细菌涂片在火焰上反面向上加热,使细菌附着在玻璃片上。 3. 染色: a. 涂上紫晶液:将细菌涂片浸入紫晶液中,静置 1 分钟。 b. 冲
1. 操作环境应保持干净,并采取无菌操作,以避免外界细菌污染。 2. 手套、眼镜和实验室外套是必需的个人防护装备。
3. 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如避免将染料接触到皮肤或进入口鼻。
4. 使用优质的试剂和试验器材,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5. 注意控制染Βιβλιοθήκη 时间和冲洗时间,过长或过短都可能影响染色效果。
6. 在观察细菌涂片时,使用适当的显微镜镜头和光源,以获得清晰的图 像。
洗:用蒸馏水或脱离水轻轻冲洗玻璃片,以去除多余的紫晶液。 c. 酒 精洗涤:滴加酒精洗涤玻璃片,使其被酒精覆盖,持续洗涤 15-30 秒。 d. 再次冲洗:用蒸馏水轻轻冲洗玻璃片,以去除酒精。 e. 涂上碘液: 滴加碘液覆盖细菌涂片,静置 1 分钟。 f. 冲洗:用蒸馏水轻轻冲洗玻璃 片,以去除多余的碘液。 g. 酒精洗涤:滴加酒精洗涤玻璃片,使其被 酒精覆盖,持续洗涤 15-30 秒。 h. 再次冲洗:用蒸馏水轻轻冲洗玻璃 片,以去除酒精。 i. 涂上脱色剂:滴加脱色剂覆盖细菌涂片,持续涂覆 15-30 秒。 j. 冲洗:用蒸馏水轻轻冲洗玻璃片,以去除脱色剂。 4. 染色:将细菌涂片滴上红色染料(如苏丹三染料)覆盖细菌,静置 1 分 钟。 5. 冲洗:用蒸馏水轻轻冲洗玻璃片,以去除多余的染料。 6. 干燥:将细菌涂片放在通风处晾干,或用吹风机低温吹干。 7. 观察:将干燥的细菌涂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菌将呈现出紫色或蓝色 的革兰氏阳性颜色,而其他微生物将呈现出红色的革兰氏阴性颜色。 注意事项:

革兰氏染色操作规程

革兰氏染色操作规程

1 目的
建立微生物实验室细菌形态和主要构造检验方法,以鉴定菌种。

2 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我司革兰氏染色测试实验。

3 职责
质量部微生物实验员负责按此规程进行革兰氏染色测试。

4 染液的配制
4.1 0.5%结晶紫染色液
称取1g结晶紫,放入250ml试剂瓶中,加95%乙醇2ml,溶解后加入200ml蒸馏水摇匀即可。

4.2 革兰氏碘液
分别称取碘 1g和碘化钾2g放入蒸馏水300ml中,溶解摇匀即可。

4.3 脱色剂
95%乙醇
4.4 复染液(番红染液)
称取番红0.25g,加入10ml 95%乙醇内,然后用90ml蒸馏水稀释,摇匀即可。

5 革兰氏染色程序
5.1 涂片
用纱布擦净载玻片,以无菌接种环取一小滴无菌生理盐水,然后用无菌接种环挑取少数菌苔(菌落)或液体培养物(不必加生理盐水),在玻璃片中央涂成一薄膜。

5.2 干燥
涂片后放室温中自然干燥。

5.3 固定
将载玻片迅速通过火焰三次(其目的是杀死细菌),使菌体与载玻片粘附牢固,以及改变对染料的通透性。

5.4 初染
滴加结晶紫染液于已固定的载玻片上,染1min,水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革兰氏染色镜检的操作规程
1.目的:鉴定G阳性菌.G阴性菌(球菌、杆菌、真菌)。

指导临床用药。

2.原理:
革兰氏染色法是1884年由丹麦病理学家C.Gtam所创立的,此方法可将所有的细菌分G+和G-两大类,G-菌的细胞壁中含有较多易被乙醇溶解的类脂质,而且肽聚糖层较薄,交联度低,故用乙醇或丙酮脱色时溶解了类脂质,增加了细胞壁的通透性,使初染的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易于渗出,结果细菌就被脱色,再经蕃红复染后就成红色。

G+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层厚且交联度高,类脂质含量少,经脱色剂处理后反而使肽聚糖层的孔径缩小,通透性降低,因此细菌仍保留初染性的颜色。

3.实验器材:载玻片、接种杯、酒精灯、擦镜纸、显微镜。

4.试剂:
4.1试剂来源:购买,四川迈克。

4.2试剂合组成:
R1结晶紫1χ10ml R2碳酸钠1χ10 ml
R3碱性碘液 1χ10ml R4丙酮酒精1χ20ml
R5碱性复红1χ10ml
5.标本采集与处理:
5.1阴道,子宫等分泌物应由医生采集,收集于无菌试管内送检。

5.2载玻片的预处理:
5.2.1载玻片用前以95%乙醇擦拭脱脂,经干燥、清洁、无油污、无划痕的新载玻片制备涂片。

5.2.2在玻片背面一端的1/3处注明编号。

5.3涂片:
5.3.1用棉签可直接在玻片上均匀涂抹.
5.3.2菌液涂片时,用接种环沾取菌液,点在玻片上.
,在盐水中涂布。

6.染色方法:
6.1将标本均匀涂布于玻片上,自然干燥,火焰固定。

6.2冷却后加R1、R2各两滴初染30秒后水洗。

6.3用R3媒染30秒.水洗后用R4脱色至无兰色脱落为止(约有5-10秒),水洗。

5.4用R5复染5秒,水洗,待干,镜检。

7.镜检:
7.1取已干燥的涂片,用低倍镜览片,再用高倍,最后用油镜观察,并在已干燥的涂片滴1-2滴香柏油,仔细观察.
7.2判断菌体的革兰氏染色反应性,呈紫色为G+菌,呈红色为G-.
8.报告方式:
检出革兰氏阳性球菌,革兰氏阳性球菌.
检出革兰氏阴性球菌,革兰氏阴性球菌。

9.实验完后的处理:
9.1显微镜头的处理:用擦镜纸将油镜头的油擦去,再用擦镜纸沾少许二甲苯将镜头擦2-3次,最后用干净的擦镜纸将镜头擦2-3次.注意向一个方向擦拭.
9.2废弃标本和污物的处理:
9.2.1染色玻片放入5%84消毒液中浸泡30-60分钟,消毒液要每天更换.
9.2.2废弃标本及污物应弃于有盖的污物桶内,由专人收并送焚烧炉内彻底焚化.
10.注意事项:
10.1涂片应均匀,厚薄适度,自然干燥后再加热固定.
10.2脱色要至无兰色脱落为止.
种染液质量,以免发生误差.
11.临床意义.
11.1鉴别细菌
11.2选择药物
12.参考文献: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