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管理工作中藏品的保护与保养

合集下载

6.藏品保护

6.藏品保护

6.藏品保护藏品保护藏品保护就是通过对藏品材质组份、结构的分析,揭示其腐败老化的机理,进而运用技术手段对藏品进行保养和修复,控制其保存环境,从而延缓其老化过程的一门学科。

即就是要防止藏品遭受人力和自然力的破坏,为文物提供一个良好的保存环境,使其免受气候变化、光线辐射、空气污染、生物滋生等的危害,阻止或延缓藏品的劣化变质现象。

1.文物的存在过程制作→使用→修补→改造→遗弃→损毁→发现→再改造→再使用2.文物保护、保存和保养①文物保护——对藏品的方方面面进行呵护,使用政治、法律、教育等手段的以及所有权保护。

②文物保存——对藏品的科技保护,利用现代科技支持及提供的手段延缓自然对藏品的损坏。

③文物保养——用物理手段呵护文物,如空气质量的改变。

3、文物原状、始状、现状①原状:历史地形成的变化后的状态,博物馆因工作需要将文物附着其特定时空、特定阶段时的状况及状态,包括材质、纹饰、音响、色彩、结构、造型、重量、尺寸、制作工艺、使用痕迹、历史痕迹等。

②始状:最初时所具有的状态。

③现状:此时此刻的状态。

藏品保护的基本理念或原则1.预防性保护原则预防性保护主要是为藏品创造一个理想的存放、陈列、运输的条件,注重藏品的日常保养,将预防性保护放在首位。

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堆博物馆的管理水平和藏品保护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最小干预原则指除非保存环境出现明显变化, 对于处于稳定状态的藏品而言,不加干预可能是最好的保护。

当然,对于藏品釆取最小干预的理念,并非放任不管,而是把保护的重点放在日常保养上,包括对藏品环境的控制、对藏品保存状态的监控。

3.原真性保护在文物保护中要遵守原真性原则和可识别性原则,要注重保持其原状,包含文物构成的材料、工艺、结构等同时还需注意文物应保持文物健康的原貌,如有病害,需将其消除。

4.可逆性原则由于文物、标本等具有不可再生性,所以对藏品的保护处理应该极为慎重,特别是需要在藏品上附加材料或对藏品本身进行处理时,需选择安全性高、具有可逆性的保护材料。

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

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

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一、概述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是指为了保护、管理和利用博物馆的藏品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定和措施。

博物馆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传承,因此,科学、规范、高效的藏品管理办法对于博物馆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藏品管理的原则博物馆的藏品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1. 科学性原则: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进行藏品管理,确保对藏品进行准确记录、分类和鉴定。

2. 安全性原则:确保博物馆藏品的安全,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防止损失、盗窃和破坏。

3. 连续性原则:对藏品进行定期检查、修复和更新,保持藏品的保存状态和历史性。

4. 公众性原则:在保障藏品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藏品资源,提供给公众进行展览、教育和研究。

5. 合作性原则:与其他机构和研究者合作,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推动藏品管理的国际化和专业化发展。

三、藏品管理的内容为了有效管理博物馆的藏品,需要包括以下内容:1. 藏品采集与登记1.1 采集范围:确定博物馆的收藏范围和方向,明确何种类型的藏品适合采集。

1.2 辨识与鉴定:对采集的藏品进行辨识、鉴定和估价,确保藏品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1.3 登记与档案:建立完善的藏品登记档案,对每一件藏品进行详细记录,包括名称、文物编号、采集时间、来源等信息。

2. 藏品保护与修复2.1 环境控制:采取必要的环境控制措施,如控制温湿度、光照等,保护藏品不受潮湿、高温、紫外线等因素的伤害。

2.2 安全防范:建立安全防范系统,包括视频监控、安全警报等,确保藏品不受盗窃、破坏等威胁。

2.3 修复与保养:对损坏的藏品进行修复和保养,确保藏品的完整性和可展示性。

3. 藏品展览与教育3.1 展览设计:根据藏品的特点和主题,设计展览陈列方案,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藏品。

3.2 教育推广: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如讲座、讲解、工作坊等,提高公众对藏品的认知和理解。

3.3 虚拟展览: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虚拟展览平台,让更多的人能够在线观看和学习博物馆的藏品。

试论博物馆藏品的保护与管理

试论博物馆藏品的保护与管理



夯 实基 础 设 施 建设 , 高 硬件 保 护 水 平 提
现代科学和传统工艺来解决 。新时期 , 我们要积极开展馆 藏文物 的保护研究工作 , 针对 不同类别 的文物开展不 同的 技术性保护 , 以提高馆藏文物的保 护水平 。提 高专业技术 水平 , 关键在 于人 , 因为技术 和设 备都需要人这 个主体来
专用 的现象很 多 , 各级监管部 门要加 大监管力 度 , 坚决 杜 绝专款滥 用。再次 , 借各方力量 , 加大对文物保 护的投入 。 国家要制定优 惠的政策支持社会各界对文 物事业的扶持 , 同时要广泛争取海 外华人 、 澳台同胞对我 国博物馆 事业 港
同时要在不断实践 的过程 中 日益完善。三是 , 提高全员 要
础设施建设 、 资金争取 、 重视人才引进 与培养 、 建立健 全藏 品管理制度 四方面工作抓起。
【 关键 词 】藏 品 ; 护 ; 保 管理
【 中图分类号 】 G 6 【 2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0 — 06 2 1 ) 10 2 - 1 0 9 3 3 (0 00 — 19- . 0
次 , 保 证 专 款 专 用 。 直 以来 , 物 保 护 专 项 经 费 未 专 款 要 一 文
分类 、 目、 编 定级 、 建档 、 入库 、 排架 、 提用 、 销和统计 等程 注
序进行管理。二是 , 要拥有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 , 只有制度
健全 , 程序合理 , 能有条不紊地开展藏品保护工作 。这些 才 制度应包括藏 品征集 、 鉴定 、 分类 、 消毒、 修复 、 复制制度和 出入库管理规定 、 安全管理守则 、 设备设 施的检修制度等。
求进行设计。此外 , 在设施 配备上 , 要加快对文物保护设备 的更新换代 , 加大恒温恒 湿机 等现 代化 保护设施 的投 入力 度, 全方位提高馆藏文物的硬件保护水平。

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

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

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一、背景介绍博物馆作为文化遗产的守护者和传承者,承载着社会历史的记忆,拥有丰富的艺术品、文物、自然标本等珍贵藏品。

然而,针对博物馆藏品的管理,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和办法,以确保这些宝贵的资产能够得到有效保护和展示。

二、藏品登记与标识为了确保博物馆藏品的追溯和管理,博物馆应建立完善的藏品登记系统。

每一件藏品都需要被详细记录,包括描述、来源、价值等信息,以便于日后的查询和管理。

同时,每个藏品应该被标识,采用专用编号或者标签等方式,以区分不同藏品并便于管理。

三、藏品的保存与储存博物馆作为藏品的保护者,应当采取措施确保藏品的保存和储存。

首先,博物馆应该确保藏品的环境条件符合保存要求,包括温湿度、光照等。

其次,应对藏品进行适当的定期检查和维护,防止腐蚀和损坏。

此外,对于易受损的藏品,如纸质文物等,应采取特殊的保存措施,如控制光照强度和使用防护装饰材料。

四、藏品的保险与防火安全博物馆藏品作为无法估量价值的文物,应当购买保险进行风险防范。

博物馆应与保险公司合作,为藏品定制适当的保险方案,以确保在突发情况下能够得到及时的赔偿。

此外,博物馆还应加强火灾防范工作,配置防火设备,定期进行火灾演练,并确保藏品的逃生通道畅通。

五、藏品的修复与保养博物馆藏品在长时间的展示和使用中,可能会出现损坏和磨损的情况。

为了保持藏品的完整性和价值,博物馆需要进行藏品的修复和保养。

修复应由专业的修复师进行,遵循科学的修复原则,以最大程度地保持藏品原貌。

保养工作包括定期的清洁和检查,防止外部因素对藏品的侵害。

六、藏品的展示与教育博物馆藏品不应只是静态的资产,更应该通过展览和教育活动,使其与观众建立联系。

博物馆应根据不同的主题和目标,设计精美的展览,合理陈列和展示藏品。

通过互动展览和教育项目,使观众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藏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七、处置与调拨博物馆藏品的处置与调拨,涉及到各种情况和程序。

博物馆应建立健全的处置与调拨管理制度,明确藏品处置与调拨的条件和程序,并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

陈列保管养护管理制度

陈列保管养护管理制度

陈列保管养护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陈列保管养护管理工作,提高博物馆文物管理效率,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博物馆内所有文物、展品的陈列、保管和养护管理工作。

第三条博物馆陈列保管养护管理工作应遵循"保护优先、管理为主"的原则,加强对文物、展品的保护和管理,确保文物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第四条博物馆应当建立健全陈列保管养护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责任和工作流程,加强对文物、展品的监管和保护。

第五条博物馆应当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其陈列保管养护管理水平,确保文物的安全和完整。

第二章陈列管理第六条博物馆应当合理规划展览空间,科学安排文物、展品的陈列位置,保证展览效果和观众的安全。

第七条博物馆应当按照文物的特点和要求,制定合理的陈列方案,将文物、展品放置在适合的柜台、展架、展示间等陈列设施中。

第八条博物馆应当定期检查陈列设施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保证陈列对象的安全和完整。

第九条博物馆应当设立专门的陈列保管部门,负责对文物、展品进行陈列管理工作,确保陈列效果和品质。

第十条博物馆应当制定陈列保管管理规范,建立陈列保管档案,记录文物的陈列位置和变动情况。

第三章保管管理第十一条博物馆应当建立文物保管库房,保证文物的安全保存和防盗防损。

第十二条博物馆应当根据文物的特点和要求,制定合理的保管措施,确保文物的安全和完整。

第十三条博物馆应当定期对文物进行清点和检查,及时发现文物的损坏和丢失情况,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文物。

第十四条博物馆应当建立文物保管报废制度,对已经损坏、无法修复的文物予以报废处理,切实保护文物的完整性。

第十五条博物馆应当加强对文物的防护工作,防止文物受到潮湿、高温、紫外线等不利环境的影响,保证文物的安全保存。

第四章养护管理第十六条博物馆应当制定养护计划,根据文物的材质和状态,制定合理的养护措施,保护文物的原始特性和价值。

第十七条博物馆应当建立专门的文物养护保养团队,负责文物的养护工作,定期对文物进行清洁和修复。

文物管理工作中藏品的科学保护与保养

文物管理工作中藏品的科学保护与保养

文物管理工作中藏品的科学保护与保养摘要:文物管理工作中的藏品是指具有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的各类物品,这些藏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对于了解和传承人类的历史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为促进文物管理工作成效,本文就文物管理工作中藏品的科学保护与保养进行探讨。

关键词:文物管理;藏品;科学保护;保养;文物保护技术1.藏品的科学保护与保养概述在文物管理工作中,藏品的科学保护与保养是指采取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措施,保护文物免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损害,延长其保存寿命,并确保其完整性和可持续性传承。

科学保护与保养的首要目标是确保藏品的完整性和原始性,这包括保护文物的物理结构、外观特征和材质,避免物理破坏和损失;其次,科学保护与保养还包括对已损坏或腐蚀的文物进行修复和处理,修复工作应基于准确的历史和科学研究,尽量保持文物的原始特征和真实性;另一方面,科学保护与保养需要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和创新技术,如非接触式检测、数字化文物记录、纳米材料应用等,提高保护和修复的效率和精确度。

2.文物保护与保养中面临的挑战2.1 环境因素的挑战文物的保护与保养中,环境因素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首先,气候变化对文物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气候的变化可能导致温度和湿度的波动,从而对文物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高温、高湿度或干燥的环境条件都可能引发文物的腐蚀、变形或开裂等问题。

此外,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台风等也对文物的保存构成威胁。

这些自然灾害可能导致文物的倒塌、损坏或遗失。

其次,环境污染也是一个重要的挑战,大气污染、水污染以及室内环境的污染都会对文物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例如,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和化学气体会腐蚀文物表面,水中的含盐量过高可能导致文物腐蚀或脱落,室内环境中的霉菌和虫害也会危害文物的保存。

2.2 人为因素的挑战不当的操作和管理可能导致文物受损,例如,不正确的搬运、存放或展示方式会导致文物的碰撞或摩擦,从而造成破损或变形。

此外,不合适的保养方法和材料的使用也可能对文物造成损害,如使用过于强烈的清洁剂或化学品。

《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

《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博物馆藏品是国家宝贵的科学、文化财富,是博物馆业务活动的物质基础。

为了准确鉴别藏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加强藏品的保护管理,确保藏品的安全,充分发挥藏品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有关条款,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博物馆应根据本馆的性质和任务搜集藏品。

藏品必须具有历史的或艺术的或科学的价值。

藏品必须区分等级,一般分为一、二、三级。

其中,一级藏品必须重点保管。

第三条博物馆对藏品负有科学管理、科学保护、整理研究、公开展出和提供使用(对社会主要是提供藏品资料、研究成果)的责任。

保管工作必须做到:制度健全、帐目清楚、鉴定确切、编目详明、保管妥善、查用方便。

第四条藏品保管是博物馆一项经常性的重要业务工作,应由馆长分工负责领导。

必须设立专门保管部门或配备专职保管人员。

保管人员必须实行岗位责任制,并保持相对稳定。

第五条保管工作人员必须认真学习马列主义,刻苦钻研业务,忠于职守,廉洁奉公。

对于接触有毒药品、尘埃的保管工作人员,应比照当地有关工种享受相应的劳动保护福利待遇。

第六条为保证藏品安全、进行科学研究或充分发挥藏品的作用,文化部文物局可以调拨或借用全国文物系统所属各博物馆的藏品;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可以调拨或借用本行政区域内文物系统所属各博物馆的藏品,其中一级藏品的调拨、交换,须经文化部文物局批准。

第二章藏品的接收、鉴定、登帐、编目和建档第七条征集文物、标本时,必须注意搜集原始资料,认真做好科学记录,及时办理入馆手续,逐件填写入馆凭证或清册,组织有关人员认真进行鉴定,确定真伪、年代、是否入藏并分类、定名、定级。

鉴定记录应包括鉴定意见及重要分歧意见。

凡符合入藏标准的,应连同有关原始资料一并入藏。

各种凭证每年装订成册,集中保存。

第八条登帐(一)藏品总登记帐是国家科学、文化财产帐,设专人负责管理,永久保存。

登记时要严格按照文化部文物局规定的格式,逐件、逐项用不褪色墨水填写,字迹力求工整清晰。

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

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

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博物馆的采集、保管、利用和管理工作,提升博物馆管理水平,保护藏品安全,本办法依照《文化遗产保护法》、《博物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

第二条博物馆藏品指博物馆所采集、保管、陈列、研究、利用的文物、器物、生物标本、图书、档案和其他具有艺术、历史、科学价值的物品。

第三条大型博物馆应建立专业的藏品管理机构,由经过必要培训并取得相应资格证书的藏品管理人员负责藏品的采集、保管、利用和管理工作。

第四条博物馆应建立健全的藏品管理制度,包括采集、鉴定、经济管理、安全管理、捐赠等方面的制度,并进行定期修订。

第二章采集、鉴定第五条博物馆采集藏品应遵循科学、合法、规范的原则,保护文化遗产和环境,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第六条博物馆应制定采集规划,按照重点、范围、数量等方面的要求进行采集工作。

第七条博物馆应加强鉴定工作,确保所采集的藏品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并有详细的鉴定报告。

第三章保管、利用第八条博物馆应承担藏品的安全保管责任,建立健全的藏品保管制度,确保藏品不受盗窃、损坏等危害。

第九条博物馆应定期检查藏品,并建立完善的保养修复制度,处理藏品的污染、湿度、温度等问题。

第十条博物馆应如实记录藏品的流转情况和状况,并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

第十一条博物馆应加强藏品的利用工作,不仅要满足泛博观众的需求,还要加强研究、推广等方面的工作。

第四章管理第十二条博物馆应建立健全的管理员工作制度和管理体系,确保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

第十三条博物馆应加强人员培训,提高管理人员和保护人员的素质,确保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十四条博物馆应定期开展安全检查、文物保护专项研究等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处理。

第五章法律责任与解决办法第十五条如博物馆在藏品管理中存在不当行为,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并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整改。

第十六条博物馆应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遵循本办法的规定,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和修订,提升藏品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物管理工作中藏品的保护与保养
作者:李凤琴
来源:《管理观察》2010年第35期
摘要:文物是人类文化的遗存物,是具有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珍贵遗产。

文物藏品极易受到自然和人为的损害,且不可再生,所以文物藏品的保护意义十分重大,也是文物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本文分析了如何做好文物藏品的保护和保养工作,说明了正确处理文物藏品出现的问题及保养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文物管理藏品保护保养
文物是人类文化的遗存物,是历代先民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精华,是具有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珍贵遗产,具有不能再生产的特点。

文物藏品极易受到自然和人为的损害,所以文物藏品的保护是文物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保护好藏品意义十分重大,文物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科学的方法,才能做好藏品的保护工作。

一、藏品分类排架
藏品入库前,要进行研究,弄清时代、质地、价值,搞好修复工作,然后入库管理。

藏品入库是库房管理工作的开始,藏品排架的好坏,对藏品提取和藏品保护、保养有着很大的关系。

因此,藏品的排架方法既要便于迅速提取,又要便于保护。

藏品入库必须按照一定的方法排架入库,加强科学管理和科学保护,才能保证藏品不受毁坏。

文物藏品的排架方法,一般是按藏品的质地、级别、类别分类排架,如金属、陶瓷、石玉、纸质(书画版本)、竹木、骨角、古钱币、革命文物等,出土文物分一类。

在排架时要考虑藏品的安全和提取方便,器物按照上轻下重,前低后高,高卧矮立的办法进行排架入柜。

库房的设备,要有藏品柜、架、箱、盒、托盘等。

上级别文物要有保险柜,按库房内柜、架编成顺序号,藏品排定方位后把器物所放的柜、架、箱位置的编号,用铅笔注在藏品卡上。

这样便于迅速提取。

提用的藏品退回库房时,要及时准确地归到原来的位置。

二、库房管理
库房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藏品的安全,如果管理不善,就有可能使藏品受到损坏,甚至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因此,库房管理工作人员必须加强藏品入库的管理。

1、藏品应有坚固的专用库房,要有防火、防盗、防潮、防虫、防尘、防污染、防震、防自然光照射的设备和措施。

我单位库房管理人员为确保文物安全,安装和配备了“三铁两器”保护设备,并定期检查安全设备。

2、藏品库房应有固定的专人管理。

库房保管人员应当熟悉藏品情况,掌握藏品状态,建立定期检查制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为做到库房藏品安全。

我单位除有专人管理库房、定期检查外,还特派专职保卫人员实行昼夜值班制度。

3、藏品库房应经常保持清洁,要定期进行扫除,库房内外禁止存放易燃品以及其他危险品,禁止在库房内吸烟,注意门窗的关闭。

入库前要检查环境和门窗有无异象;离库时要拉闸断电,关窗上栓,库门上锁,确无问题才能离开。

库房钥匙另设专人保管,不能带回家去。

4、藏品入库时要进行清洁处理,防止新入库的文物标本带进尘土、虫霉等有害物质影响库内藏品安全。

5、库房要严格办理藏品的入库手续。

6、藏品库房应当严守机密,非库房工作人员未经许可不得进入库房。

7、藏品的提用。

因陈列展览、研究、修复、复制、照相等工作需要提用藏品时,必须填写凭证,经过有关部门的领导批准,到库房办理提借手续。

藏品借出库后,由使用部门负责保管,确保藏品安全。

8、藏品注销,各单位之间调拨、交换藏品,必须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正式办理出库手续,或藏品注销手续,在藏品登记帐上注明。

9、藏品统计。

为了掌握藏品的增减和变动情况,藏品库房应定期清点,核对和统计。

做到藏品、卡片、帐册完全相符,每年度和年终应对藏品总数和增减后变动数字进行统计上报。

三、藏品的保护与保养
藏品受到破坏的因素除了意外事故如地震、水灾、火灾等以外,一般是人为的损坏和自然因素的破坏,要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防护。

1、人为的损坏与保护
运送藏品时包装不善,取放不当或失慎,剧烈的震动都能使藏品受到损坏。

因此,在运送、修复和使用等环节中,要搞好包装,轻拿轻放,用规定技术修复文物,保证文物的完整性。

2、自然的损坏与保养
(1)湿温度的影响。

湿温度掌握不好,往往是引起藏品损坏的原因。

这就要求我们库房管理人员做到采用自然通风,利用门窗进行通风,及时调节室温和排除潮气。

还有库房门窗、文物柜、箱子、保险柜也要严密,以隔绝潮湿空气。

(2)光线影响。

光线对藏品的颜色影响很大,甚至会破坏藏品的完整。

因此要求库房管理人员做到:不要使阳光直射藏品,窗户要用帏帘。

进库房应多用灯光操作,电灯照明设备不要挨着藏品。

拍摄文物照片,不能用碘乌灯,碘乌灯的紫外线破坏文物厉害。

(3)空气中的气体成分如灰尘和烟灰对藏品的影响。

空气中有各种气体,对藏品也会引起化学变化,会使有些藏品的颜色变暗褪色,使金属受到腐蚀。

空气中含有灰尘、煤烟、沙粒能使文物擦伤。

灰尘含有物质微粒,遇有水分时,也起化学反应。

因此要安装排气扇、空调等,净化空气。

(4)生物对藏品有影响。

生霉、虫蛀、鼠咬都属于生物对藏品的损害。

虫蛀及鼠咬容易被发现。

霉菌很小,但对藏品的危害并不低于虫蛀。

要关好门窗,防止虫、鼠入内。

搞好通风,防止霉变。

放上适量杀虫药,以防虫蛀。

保护文物的目的是为了有利于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继承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因此,我们要做好文物的保护与保养工作,为发挥文物的教育作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简介:
李凤琴(1964-)女,山东省莱芜市人,大学本科学历,文博馆员,主要研究文物及收藏品的保护及保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