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 文类学

合集下载

比较文学--文类学

比较文学--文类学

十四行诗 中国郑伯奇最早创作了《赠台湾朋友》、 闻一多 译作商籁体并创作 、陈梦家、梁宗岱、徐志摩、 孙大雨、朱湘。三四十年代有冯至、卞之琳创作之。 台湾诗人余光中、杨牧、张错也作过探索。 散文的中国化与西方化。汪曾祺认为,五四以来的 新文学,诗歌小说都受外国影响,独有散文是土产。 后来,汪先生承认有些作家的散文也受了外国的影 响,用了意识流手法。
3.文类与时代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心雕 龙·时序》),如,西方心理小说只能产生于18世 纪,19世纪里田园诗与颂歌在欧洲文学中消失了。 而从14世纪到20世纪,短篇小说推到首位。小 说传统上,西方文学史是根据时期与文学运动来划 分的。 4.文类与作家 优秀的作家很少是类型的发明者,他们也只是在已 有的类型上创作作品。但作家的主观世界也能制约 文类的发展。
第三,台港学者用西方文类观点来考察中国文学 作品,即“阐发法”,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现象的 文类,如张汉良、古添洪、张炳祥分析《窦娥冤》 的论文,都是以亚里士多德的西方悲剧理论为指 导,所得结论却不一样。古添洪认为该剧是悲剧, 张汉良认为是通俗剧。三论文观点不一,但其研 究内容与方法都是将西方文类标准与准则应用于 中国文学作品上。
1.文学分类的研究 (1)涵义:对文学作品进行分类以及对分类的标 准作比较等,其目的是为了建立系统与秩序。 (2)种类 如三分法与四分法 在西方,常常把文学作品划分为三大类:叙事类 (也叫史诗类)、抒情类(或叫诗歌类)、戏剧类。 这三个基础文类又可以分为许多亚类。譬如,叙事 类可分为史诗、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 小品文、回忆录等等;抒情类可分为十四行诗、颂 歌、挽歌、赞歌、回旋歌、歌谣等等;戏剧也可分 为悲剧、喜剧等等。这就是三分法。四分法是把文 学作品分为小说、戏剧、散文、诗歌四大类的划分 法。

比较文学的名词解释

比较文学的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a 比较文学:是一门运用比较方法研究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学以及文学和其他艺术形式、其他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独立学科,它是文学研究的一支。

b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线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陈惇刘象愚c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平行研究:就是将那些相似、类似的、卓然可比但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或几个民族的文学,两个或几个民族的作家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其同异,并找出有益的结论。

3、影响研究:主要研究民族与民族文学之间的直接影响和实是联系,既要研究实施以影响的民族的作家、作品,又要研究接受影响的民族作家、作品,还要研究产生影响的过程、途径、媒介的手段。

4、渊源学:从接受者(终点)出发,溯源而上,去寻找影响源,确认放送点。

注重资料证据的搜集、整理和考核,是一种以考据为主的实证研究。

誉舆学:以研究放送效果为主的研究。

流传学:以研究放送起点(放送者)和终点(接受者)的内在联系,以寻找终点为目的的研究。

5、可比性:是指比较对象间具有某种可作比较的基础,即文学现象的同与异,只有那些同时具备相同或相异两重关系的文学现象才具有可比的价值,才可能探索出文学的共同规律和美学本质。

6、平行研究回现论:(俄比较文学家维谢洛夫斯基提出),它认为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在他们的历史文化环境,不同民族的文学会出现重合和类似现象,这种重合或类似自成系统,不必考虑年代、地域或环境、影响等。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单项影响:一国文学单方面接受别国文学的影响,而没有或不可能产生反影响的现象就是单项影响。

2.接受研究:接受研究不仅把一个民族的作家、作品对外民族的影响作为研究重点,而且同样把本民族对外民族文学的接受作为研究重点。

3.中国学派:中国开始的以东方文学为基础的中西文学的比较研究和东西文学的比较研究正在形成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流派,这就是中国学派。

4.比较文学:比较文学就是把不同国家的文学拿来加以比较—季羡林;“国际文学关系史”—法5.法国学派:法国是举世公认的比较文学发源地,法国学者认为。

比较文学就是“国际文学关系史”6.民族文学:民族文学指的是在多民族的国家中,那些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与民族语言文学的民族,他们所保留下来的具有本民族特性的书面与口头文学。

7.影响:“影响”包容着一种特殊的涵义,美国学者奥尔德里奇认为,“影响”是存在于某一作家作品中的东西如果这个作家没有读过谋个前辈作家的作品,这种东西是不会存在的,8.流传学:流传学是以放送者为研究起点以接受者为研究终点探求一件作品,一位作家,一种文体,一种国别的文学在国外的成就,声誉,反响的学问,9.总体文学:又称一般文学,指为了找出具有普遍性规律,对所有的文学现象所进行的全面、综合的研究。

10.影响研究:影响研究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民族文学,包括作品、作家、文学思潮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为研究中心,它是法国学派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

11.媒介学:媒介学是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语言文字之间,产生影响这一事实联系的具体途径方法,手段及其因果规律的学问。

12.主题学:主题学研究同一主题及其相关因素在不同民族或国家文学中表现形式或被处理的方式,并进一步辨析,阐发这所以产生不同点的那些民族或国家的文化背景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异同。

13.正影响:一个民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诸方面都较为先进发达,因而其文化、文学有能力远高于其他民族,并给予其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它并未因自己的优势而拒绝接受和吸收其他的民族的文化、文学方面的影响,称为正影响。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ht名词解释1比较文学:是一种跨民族,跨地域,跨语言,跨学科的文学研究.(有可能是填空)2文类学:是对于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民族文学形式的种类,类型以及文学风格进行的比较研究,属于文学批评的一支.3主题学:发轫于19世纪德国的民俗学研究,既属于影响研究,也属于平行研究.其强调的是不同语言,民族,时代的不同,作家对于同一主题(包括主题,题材,情境,人物,意象,套话)的不同处理.4母题:指的是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人类的基本行为,精神现象以及人类关于周围世界的概念,诸如生,离,死,别,喜,怒,哀,乐,时间,空间,季节,海洋,山脉,黑夜等等5题材研究:通常指构成一个完整故事或情节的素材,比较文学中指研究不同语言,民族,时代的作家对于相同题材的不同处理.如大洪水神话,人蛇恋.6情境研究:文学中常见的特定情境(三角恋,人鬼恋,不相识的父子之战)以及不同作家对于基本情境的不同处理研究(爱情与职责,道德,伦理等)7意象研究:指某一民族,国家中某种具有特定意义的文学形式或文化形象.8译介学:是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和跨学科为比较视域而展开的异质文学的翻译互动研究.(探寻翻译及其翻译以后)9形象学:是指在一国文学中所塑造或描述的”异国形象”,诸如”晚清文学中的西方人形象”以及”战后日本文学中的美国形象”.10社会集体想象物:全社会对于一个集体,一个社会文化整体所做的阐释.11比较诗学:比较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以文艺理论为核心内容的研究领域,着重于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理论进行比较研究的学问。

12历史类型学:是比较文学的一个分支,受到进化论的影响。

研究的时空不一,但在美学上有价值,诗学上有共通性文学现象的一门学科。

13文学流派:指在一定历史时期中具有相近或相同的文学观念,创作倾向,艺术追求和美学风格的作家群体。

14文学思潮: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流行的文学观念和文学创作潮流。

填空1比较文学是一种(跨民族)(跨地域)(跨语言)(跨学科)的文学研究.2比较文学的最终目标是(走向世界文学),不是走向大一统.而是世界各民族互相借鉴.3三股大潮是(理论大潮)(东西比较文学的兴起)(文化研究热潮)4我国比较文学兴起是从(台港)开始的.5 1976年,(古添洪)(陈慧桦)主编的台湾第一本比较文学论文集(<比较文学的垦拓在台湾>)6率先开展中西文学比较研究的是旅居国外的一批华裔学者,如(刘若愚)(叶维廉)(叶嘉莹)等人.7 1979年(钱钟书)(<管锥篇>)出版,成为中国比较文学复兴开始的标志.8法国比较文学研究代表人物:(不吕那介)(戴克斯特)(巴尔登斯贝格)(梵第根)(卡雷)(基亚)9(教堂山会议)是比较文学发展的转折点10俄苏比较文学复苏的代表人物(维谢洛夫斯基)(日尔蒙斯基)---历史类型学研究11流浪汉小说和十四行诗属于(平行研究)中的(文类学研究)12主题学发展的主要人物是美国的(哈瑞·列文),他是主题学研究的开创者13媒介包括(个人媒介)(团体与环境媒介)(文字材料媒介)14创造性叛逆这一说法是由法国文学社会学家(艾斯卡皮)提出的15形象学的特点与功用是(投射性)(互动性)(跨学科性)16形象学对于对于异国形象描绘的作用:具有(乌托邦)或(意识形态色彩)17法国的(贝茨)是最早提出形象学任务的人,法国的(巴尔登斯贝格)提供了具体范例,作出重要贡献,认为比较文学应注重各民族间的各种游记,想象间的互相诠释,并遵循这一原则写出《法国作家与德国幻想》的是(卡雷)18(莫哈)提出的文学形象学所研究的形象,都是三重意义上的形象。

比较文学 中国语言文学类分支

比较文学 中国语言文学类分支

比较文学中国语言文学类分支
比较文学是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学科为比较视域而展开的文学研究,在学科的成立上以研究主体的比较视域为安身立命的本体,因此强调研究主体的定位,同时比较文学把学科的研究客体定位于国族文学之间与文学及其他学科之间的三种关系:事实材料关系、美学价值关系、学科交叉关系。

比较文学(comparative literature)一词最早出现于法国学者诺埃尔和拉普拉斯合编的《比较文学教程》(1816)中,但该著作未涉及它的方法与理论。

使这一术语得以流行的,是法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维尔曼(1790~1870)。

他于1827年在巴黎大学开设了“18世纪法国作家对外国文学和欧洲思想的影响”的讲座,并于两年后将讲稿整理,以《18世纪法国文学综览》的书名出版。

在讲课和著述中,维尔曼多次使用“比较文学”、“比较历史”等词语,并从理论和实践上为比较文学提供了范例。

1838年,他在出版其讲稿的第三卷序言中正式使用了“比较文学”这个专门术语,后人因此尊他为“比较文学之父”。

发展
19 世纪70年代后,比较文学在欧美各国有了很大发展,其中心在法国。

1931年法国保罗·梵·第根的著作《比较文学论》,第一次全面总结了近百年来比较文学发展的理论和历史,主张把文学研究划分为国别文学、比较文学、总体文学三大范畴。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成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中心。

1952 年《比
较文学与总体文学年鉴》在美国创刊,按年总结比较文学发展的成绩与问题。

文类学

文类学

比较文学中文类研究一般从两方面入手
(一)历时性方法
着眼国际间的影响关系,文类学兼有影响研究是性质,从比 较的角度探讨了一国文学形成的历史。 比如,佛教文学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志怪小说
传奇小说
变文
鲁迅的小说创作,受俄国现实主义文学较大,在 其小说中可找到果戈理、案德列耶夫等人或哀伤或 冷峻的风格痕迹。
文类学研究对象
谢天振《文类学的研究范围、对象和方法
的初探》提出文类学的研究:文学的分类、 文学体裁的研究、文学风格的研究。 张静二《试论文类学的研究范围》提出四 个研究范畴:作品分类法、文类生命史、 文类理论批评、文类实用批评。 陈淳、孙景尧、谢天振《比较文学》“文 类学”一章提出五方面进行研究:文学分 类、文学体裁研究、文学理论批评、文学 实用批评、文学风格研究。
三、比较视野下的文类研究
比较文学有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
性质,这就导致其研究范围广阔、内容复杂。 研究对象主要是在不同文明背景下文类的平行 研究或影响研究。比如中西长篇小说文类对比、 中国与欧洲风景诗的对比、悲剧分类分法与中 国古典戏剧、史诗的缺陷研究、意大利十四行 诗的跨国界旅行等。 乐黛云《比较文学原理》、《中西比较文学教 程》;孟昭毅《比较文学探索》;杨乃乔《比 较文学概论》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1.分类研究
抒情类 三分法 叙事类 喜剧类 诗歌 四分法 小说 戏剧 散文 再现类 童氏分类 法 表情类 表意类 划分标准是作品的艺术形 象是典型、意象、意境 目前流行分法,既有 内容又有形式 标准作品描写对象是事件、 感情还是动作。蔡仪《文 学概论》
文类学
1.比较文学视野下的文类学。

比较文学文类学

比较文学文类学

史诗
十四行诗
悲剧
叙 长篇小说 抒 颂歌

事 类
中篇小说
情 类
短篇小说
挽歌 赞歌

喜剧
···
歌谣
···
···
• 文学“既可以像荷马那样,时而用叙述手 法,时而叫人物出场(或化身为人物), 也可以始终不变,用自己的口吻来叙述, 还可以使摹仿者用动作来摹仿。”
——亚里士多德《诗学》
中国话剧 中国现代小 说发生史 十四行诗
历时研究
中西悲剧的异同 ●悲剧样式 ●主人公性质 ●悲剧结局
共时研究
(四)缺类研究
• 探讨某一文类在某一或某些国家一度存在或 盛行,而在其他国家却没有出现的现象。换 句话说,一些国家的某些文学体裁和样式在 另一些国家没有直接对应的形式。
汉民族是否有史诗?
朱光潜《长篇诗在中国何以不发达》
诺斯罗普·弗莱
• 散文韵律的标志:用一些短的词组和并列从句构成冗长的 句子,将一种充满活力的单线直进的节奏与十分强调的重 复结合起来,痛快地抨击,详尽地罗列事项,表述思想的 过程和变动,而不是合乎逻辑的语言顺序说明业已形成的 思想等等。
• 弥尔顿的散文——充满了“真正的音乐欢快之感”
联想的节奏:抒情诗
《一报还一报》中克劳狄奥慷慨陈词的开头:
——[美]韦斯坦因
比较文学中的文类学
奥尔德里奇指出,文类学的任务是"把某一民族 中的文类与另一民族文学中的相应文类加以比较", 以建立“文学关系”。
• 从跨民族、跨语言、跨国界的角度对文学的类型、流派、风 格的生成和演变过程以及相应的依据、规律、特点等所做的 研究。
文类学研究关的系对示象例、范围和类别
散文

陈惇、孙景尧、谢天振《比较文学》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文类学)【圣才出品】

陈惇、孙景尧、谢天振《比较文学》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文类学)【圣才出品】

第1章文类学1.1 复习笔记一、文类学研究概述(一)西方文类学的历史进程1.比较文学产生前的文类学(1)西方诗学中有关文类的理论①西方诗学理论起源于柏拉图。

②亚里士多德是最早从理论上对文学进行分类的学者,其《诗学》不仅是西方文学理论的源头,也是最先以文类观点来讨论文学的专著。

③从亚里士多德、贺拉斯到布瓦洛,从古典主义时期到新古典主义,经18世纪到浪漫主义时期,一直至今,文体、文学类型的范畴和理论,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2)比较文学兴起19世纪末比较文学兴起,视世界各民族文学为一整体,开始从国际接触的角度研究文体和文学类型。

2.比较文学发展第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影响研究(1)梵第根《比较文学论》①1931年,梵第根在其专著《比较文学论》里专辟一章“文体与作风”,强调文类研究的重要性。

②他认为,在考察一部作品之先,得考察它的形式,这种形式往往或者是从本国文学的传统而来的(这传统本身有时也来自外国),或者从直接的外国影响而来。

③他把文体、文学类型的研究命名为“体类学”,“按序就班地”论述了散文体、诗歌体和戏曲体三大文类和“作风”的假借。

(2)基亚《比较文学》①继梵第根之后,基亚在其1951年出版的《比较文学》(现据1978年第6版)第二章中谈及“文学类型的命运”,在此章中他给文学类型下定义,评价文学类型和作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②在第四章的“类型”中谈到了戏剧、诗歌、小说和短篇作品的问题。

或许由于此书是基亚作为教授的讲稿之故,论述十分简略,仍未摆脱影响研究的窠臼。

(3)毕修瓦、卢梭《比较文学》①毕修瓦、卢梭合著的《比较文学》(1967)用比基亚更小的篇幅谈到文类学。

16年之后,由布吕奈尔教授领头出版了此书的修改本《什么是比较文学》(1983)。

②这三位法国学者在第三章“总体文学史”中论及文学类型和风格,在第七章诗学、文学形态学中,谈及作品构成形式、措词方式,散论了体裁、风格等问题。

一般认为,此书明确地接纳和融合了教堂山会议之后的各家观点,提出了一种相当宽泛的比较文学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类分类
类的研究
(1)涵义:对文学作品迚行分类以及对分类 的标准作比较等,其目的是为了建立系统 不秩序。 • (2)西方传统:三分法 中国古代:二分法
二分法
• 中国古人最早对文学采用二分法,即诗歌和散文 • 五四以来“四分法”:诗歌、小说、戏剧文学和 散文
• 魏晋时期,曹丕《典论〃论文》将文体分为四科:奏议、 书论、铭诔、诗赋。 • 絷虞的《文章流别志论》 • 刘勰《文心雕龙》 • 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辨》 • 清代姚鼐:《古文辞类簒》

持续性节奏——散文

• “散文的节奏是连续的而丌是反复出现的,其标志在亍书 本的每一页上,所有的行都是纯属生硬地断开的。” • 散文韵律的标志:用一些短的词组和并列从句构成冗长的 句子,将一种充满活力的单线直迚的节奏不十分强调的重 复结合起来,痛快地抨击,详尽地罗列事项,表述思想的 过程和变动,而丌是合乎逻辑的语言顺序说明业已形成的 思想等等。 • 弥尔顿的散文——充满了“真正的音乐欢快之感”
有某种动物的力量支配着每一种语言。 猫(CAT)的力量和幽灵附着在希腊人身上, 因为它的声音见亍最有用的介词...之中 而老鼠(Mouse,Mus)盛行亍拉丁语, 如edi-mus,bibi-mus,vivi-mus-ore-mus… 两百年来,公牛(Bull)和犬(Dog)常见亍英国人身上, 所有带-ble 的词都被这帮家伙用上了: Invisible、Incomprehensi-ble、ineffa-ble、A-ble… 词条Bull下列有许多的词, 连Brook也丌例外,愿上帝对Lord Bolingbroke大发慈悲。 ——C.Smart《羊羔的欢乐》
三分法
• 在西方,常常把文学作品划分为三大类:叙事 类(史诗类)、抒情类(诗歌类)、戏剧类。 这三个基础文类又可以分为许多亚类。
史诗
叙 事 类
长篇小说 中篇小说 短篇小说
·· ·
抒 情 类
十四行诗 颂歌 挽歌 赞歌 歌谣 ·· ·
悲剧 戏 剧 喜剧
···
• 文学“既可以像荷马那样,时而用叙述手 法,时而叫人物出场(或化身为人物), 也可以始终不变,用自己的口吻来叙述, 还可以使摹仿者用动作来摹仿。”
——亚里士多德《诗学》
中国话剧
中西悲剧的异同 ●悲剧样式
中国现代小
说发生史
●主人公性质
●悲剧结局
十四行诗
历时研究
共时研究
(四)缺类研究 • 探讨某一文类在某一或某些国家一度存在或 盛行,而在其他国家却没有出现的现象。换 句话说,一些国家的某些文学体裁和样式在 另一些国家没有直接对应的形式。
汉民族是否有史诗?
Thanks
朱光潜《长篇诗在中国何以丌发达》
诺斯罗普·弗莱
历史批评:模式的理论 伦理批评:象征的理论
原型批评:神话的理论
修辞批评:体裁的理论
修辞批评:体裁的理论
口述 史诗 散文 戏剧
反复性节奏 持续性节奏 得体的节奏 联想的节奏
抒情诗

• • • • • • • •
To be,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 Whether,tis nobler in the mind to suffer The slings and arrows of outrageous fortune, Or take up arms against a sea of troubles…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 戒是挺身反抗人世无涯的苦难, 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 ——《哈姆莱特》第三幕第一场
文 类 学
目录
什么叫文类学 文类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和类别 诺斯罗普·弗莱 《批评的解剖》
什么叫文类学?
• 文类学(Genology)研究如何按照文学 本身的特点来对文学迚行分类,研究各 种文类的特征及其在发展中的相互影响 不发展,属文学批评的分支。
• 要用一种包罗万象的体系去概括一切地区、民 族和国际性的文学形式自然是不可能的。 ——[美]韦斯坦因
联想的节奏:抒情诗
《一报还一报》中克劳狄奥慷慨陈词的开头:
•Ay,but to die,and go we know not where: Ay: 是呀 •是的,可是死了,人不知去向: But to die… 可是人死了…… • and go 究竟去何处 • we know 我们丌得而知… • not where
比较文学中的文类学
奥尔德里奇指出,文类学的任务是"把某一民族 中的文类与另一民族文学中的相应文类加以比较", 以建立“文学关系”。
• 从跨民族、跨语言、跨国界的角度对文学的类型、流派、风 格的生成和演变过程以及相应的依据、规律、特点等所做的 研究。
文类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和类别 关系示例 体裁的历 时与共时 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