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试题与答案]
比较文学试卷和答案

(一)闭卷考试试卷及答案:比较文学测验题(A卷)--------系-------班----------姓名---------学号----------------一.填空:(4)比较文学的“四个跨越”是指——、--------、--------------、---------。
二.名词解释:(15)1.比较视域2.套话3.他者三.简答题:(45)1.简述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原则2.简述迷狂说与妙悟说的异同3.简述比较视域的特点四.论述题:(36)举例说明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特点比较文学测验题(B卷)--------系-------班----------姓名---------学号----------------一.填空:(6)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外部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内部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二.名词解释:(15)2.文道论3.注视者4.理念说三.简答题:(45)2.简述中西诗学比较的必要性3.简述中国现代文学与心理学的互渗关系4.简述中国古代诗学范畴体系的三重构造四.论述题:(34)举例说明比较视域中不同民族文学的对话过程比较文学测验题(A卷)答案一.填空:(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二.名词解释:(15)1.(答:强调主体性。
比较文学的本体)2.(答:一个民族反复用来描述异国和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词汇)3.(答:形象学中的一个概念。
是对异国认识的总和。
)三.简答题:(45)1.(答:一个本体,两个学贯,三种关系,四个跨越,汇通性,体系化)2(答:不同。
1。
理智与非理智。
2。
狂热与虚静。
3。
神赐与积累。
同。
1。
强调直觉。
2。
与宗教有关)3(答:1。
流动性与联系性。
2。
开放性。
3。
自觉性)四.论述题:(36)(答:1。
变异性。
2。
综合性)比较文学测验题(B卷)答案一.填空。
(6)(社会集体想象物、作家、他者形象与他者的关系。
比较文学试卷及答案1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比较文学概论试题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1. 1897年,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在法国里昂设立,由担任第一位比较文学教授,讲授“文艺复兴以来日耳曼文学对法国文学的影响。
2. 1953年,韦勒克发表了的短文,对法国学派提出了批评,认为他们过于重视“事实联系”,对比较文学定义的解释比较狭隘,忽略了对艺术作品的美学分析。
3. 1963年,法国著名的比较文学家总结了教堂山和1962年布达佩斯召开的大会,发表了论战性著作《比较不是理由》,这本书于1966年以《比较文学中危机》为题在美国出版。
它全面的总结了此前关于比较文学定义的论争,开拓了新的视野。
4.启发---促进---认同------艺术表现,这是文学影响的全过程。
影响有时表现为全过程,有时也表现为其中的某些环节。
5.在差别的相互作用中求得文学的发展有各种复杂的途径,其中特别重要的就是“”和“互动原则”。
6. 20世纪30年代前后,翻译研究已发展为比较文学中一个自成体系的被称为“”或“媒介学”的不可或缺的分支。
7.朱光潜说:“西诗以直率胜,中诗以胜;西诗以深刻胜,中诗以微妙胜;西诗以铺陈胜,中诗以简隽胜。
”8.中国戏曲结构崇尚,其线索往往以明白简单为主。
西方戏剧的结构与中国戏曲不同,即使是脉络很简单的事件也是可以构成的矛盾冲突。
9.在回答文学的价值、功能、文学存在的意义时,中西文论在诸多方面能找到共同的层面,但西方文论显然更强调文学的,而中国文论则更多强调文学“刺上化下”以沟通上下的功能。
10.西方现代主义传入中国的第一个象征性标志是厨川白村的《》所引起的普遍共鸣。
11.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正在出现一种整一化的趋势。
这种趋势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是研究的;其二是研究的整体性。
12. 20世纪60年代西方文学中结构主义的盛行,可以说是自然科学领域中的引入文学研究的结果。
13.弗洛伊德的心理学说对文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在文学创作上引起了质的变化,在和文学批评方面也引起了很大的革新。
《比较文学》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比较文学》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一、填空题(共20空,每空2分,共40分)1、英文中的“比较文学”一词是年由波斯奈特在一书中确定并使用的。
2、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最终诞生于世纪年代末至90年代。
3、比较文学诞生的标志是比较文学的出现、比较文学的问世、和比较文学的出现。
4、世界比较文学大致可以分为、和三大学派。
5、当代文类学把文学作品分、和三大类。
6、《文心雕龙》的作者是。
7、形象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两方面。
8、中国大陆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是1984年卢康华、孙景尧所著的。
9、比较文学的可比性由、和三个条件组成。
二、简答题(共3小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1、什么是题材研究?2、什么是“文学误读”?3、什么是“套话”?比较文学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1886 《比较文学》2.19 703.杂志理论著作学位论文与工具书4.法国学派美国学派中国学派5.抒情类叙事类戏剧类6.刘勰7.外部研究内部研究8.《比较文学导论》9.文学性跨越性相容性二、简答题1.就是研究不同作家对相同或相似题材的不同处理,以及产生不同题材的文化根源。
2.文学误读本来是阅读学中的概念,指偏离阅读对象本身的意思和内容的阅读。
过去常用来指称不正确的阅读,误差性阅读或阅读理解错误。
比较文学中指文学作品在传播和接受过程中发送者文化的损耗和接受者文化的渗透而形成的误差。
3.指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内反复使用、用来描写异国或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词汇。
也由学者译为“滞定型”,或把套话描述为“我们头脑中已有的先入之见”。
“套话”也是自我关于“他者”的社会集体想象物。
比较文学四套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16分)1、英文中的“比较文学”一词是年由在一书中确定并使用的。
2、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最终诞生于世纪年代末至90年代。
3、比较文学诞生的标志是、比较文学理论著作的问世、和比较文学学位论文与工具书的出现。
5、世界比较文学大致可以分为、和三大学派。
7、当代文类学把文学作品分、和戏剧类三大类。
8、《文心雕龙》的作者是。
10、形象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和两方面。
12、中国大陆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是1984年卢康华、孙景尧所著的。
二、简要回答:(30分)1、什么是比较文学的可比性?2、什么是“期待视野”?3、什么是“社会总体想象物”?三、论述:(54分)1、试论述跨学科研究。
2、试述文学翻译中“文化误读”的消极作用和积极意义。
一、填空:(16分)1、比较文学诞生的标志是比较文学杂志的出现、、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正式的课程进入高等学校的课堂和。
2、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开始得比较早,但是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则是在世纪年代。
3、渊源学分为,,,和集体的渊源。
4、当代文类学把文学作品分抒情类、和三大类。
5、比较文学的可比性由、跨越性和三个条件组成。
6、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的各种文学关系大致包括、和三个方面。
7、《管锥编》的作者是。
二、简要回答:(30分)1、什么是题材研究?2、什么是“文学误读”?3、什么是“套话”?三、论述:(54分)1、试从形象学研究的角度谈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人对中国人形象的描写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试述比较文学的三大学派及其基本特征。
一、填空(每空1分,共16分)。
1、英文中的“比较文学”一词是年由在一书中确定并使用的。
2、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开始得比较早,但是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则是在世纪年代。
3、世界比较文学大致可以分为、和三大学派。
4、中国大陆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是1984年卢康华、孙景尧所著的。
5、比较文学的变异研究包括、、、接受学和。
6、梵·第根的代表作是。
7、中国大陆第一部以“比较诗学”为名的著作是。
比较文学试卷

比较文学一、单选题1.下列套话中,哪个不是中国人用来描绘日本人的A、倭寇B、小日本C、鹰钩鼻答案:C2.国际比较文学第一次在亚洲召开大会是在哪个国家A、日本B、中国C、韩国答案:A3.日尔蒙斯基将比较文学称作A、文学的比较研究B、比较文艺学C、历史比较文艺学答案:C4.下面哪一项属于文类方面的影响A、中国以前没有十四行诗,中国的十四行诗是从西方引进的B、自从《唐•吉诃德》进入中国以后,“唐•吉诃德”就成为了举止行为可笑的代名词C、赫尔岑写作的激情,对巴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D、古代印度人十分富于想象力,这刺激了中国作家想象力的发展答案:A5.下面关于中西比较诗学的阐释学的必要性的陈述中,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因为中国古代的诗学理论都是一些深奥难懂的东西B、因为中国古代诗学常常是感悟式的,缺乏理论的系统性C、因为中国古代诗学的一些理论从今天看来,往往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这给实际应用带来了困难D、中国古代诗学的理论很深刻,我们必须对它加以现代的转换,使它为全世界的文学事业服务。
答案:A6.《文心雕龙》的作者是()A、刘勰B、钟嵘C、司空图答案:A7.下面所列举的在文学翻译中的词的文化意义不同的几种现象中,哪一种是文化意义增加的例子。
A、象“阴阳”、“道”、“气”这样一些词,很难在西方语言中找到等价的词B、西方人把银河系叫做“Milky Way”,而中国则把它叫做“银河”C、美国的小说《麦迪逊县的桥》,被翻译成中文后,成了《廊桥遗梦》这样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D、“狗”在中国往往被用在贬义词当中,而西方通常不带有这样的贬义。
答案:C8.下面有关比较文学的“译介学”的研究对象的说明中,哪一项是正确的A、译介学就是研究文学翻译和其他翻译作品B、译介学就是研究文学翻译中出现的各种变异现象C、译介学主要研究一个作品从一种语言转变为另一种语言,从一种文化环境中进入另一种文化环境时所产生的种种变异现象D、译介学主要研究文学翻译的语言是否准确地反映了原作语言的蕴含答案:C9.我国文学史上将诗歌和科学完美结合的杰作《天问》的作者是()A、屈原B、李白C、苏轼答案:A10.《管锥编》的作者是()A、钱仲书B、鲁迅C、郭沫若答案:A11.下面是有关中国文学缺类研究的一些陈述,下面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中国的爱情诗,尤其是文人的爱情诗,极少表现那种刻骨的相思,这与西方是不一样的B、总的来说,中国的悲剧不甚发达,这一点应该是无可置疑的C、完全按西方的理论来衡量,则中国可以说没有悲剧D、长篇叙事诗也不甚发达,而西方的长篇叙事诗则数量惊人答案:A12.诗学”概念起源于()A、古罗马B、古希腊C、古埃及答案:B13.下列学者中属于美国学派的是A、卡雷B、雷马克C、基亚答案:B14.因作品中流露出哲学思想,而被成为“舞台上的哲学家”的古希腊悲剧家是A、欧里庇得斯B、索福克勒斯C、埃斯库罗斯答案:A15.在中国现代诸作家中,哪一个与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关系最为密切?A、二十年代的谢冰心B、二十年代的李金发C、三十年代的戴望舒D、五四时期的郭沫若答案:D16.接受理论将它的重点放在“四要素”的哪一点上?A、把重点放在作品内部的形式研究方面B、把重点放在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方面。
《比较文学》练习题集

《比较文学》题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其正式确立的标志是法国学者梵·第根的哪部著作的出版?()A. 《比较文学概论》B. 《比较文学史》C. 《文学比较学》D. 《文学与比较》2.下列哪位学者提出了“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的著名论断?()A. 韦勒克B. 艾田伯C. 基亚D. 波斯奈特3.下列哪部作品是东西方文学交流中的经典案例,体现了中国文学对西方文学的影响?()A. 《红楼梦》与《简·爱》B. 《西游记》与《魔戒》C. 《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D. 《赵氏孤儿》与《中国孤儿》4.比较文学中的“影响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哪方面的问题?()A. 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主题相似性B. 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风格差异C. 一国文学对另一国文学的具体影响D. 不同文学体系中的共同文学规律5.下列哪项不属于比较文学的研究范畴?()A. 文学与哲学的比较研究B. 文学与宗教的比较研究C. 文学内部的流派比较研究D. 跨文化的文学现象比较研究6.下列哪位作家的作品中频繁出现对中国文化的引用和借鉴?()A. 莎士比亚B. 歌德C. 卡夫卡D. 埃兹拉·庞德7.“平行研究”方法主要强调的是哪方面的比较?()A. 不同文学作品在主题、题材上的相似性B. 不同文学作品在风格、技巧上的差异性C. 不同文学体系中的共同美学原则D. 一国文学对另一国文学的接受与变异8.下列哪部作品是中西文学交融的典范,体现了中国文学对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A. 《荒原》B. 《尤利西斯》C. 《追忆似水年华》D. 《等待戈多》9.比较文学中的“阐发研究”主要侧重于哪方面的探讨?()A. 文学作品中的跨文化元素B. 文学作品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环境C. 文学作品对后世文学的影响D. 通过外国文学理论来阐发本国文学的特色10.下列哪位学者的研究为比较文学中的跨学科研究开辟了新路径?()A. 米歇尔·福柯B. 弗里德里希·尼采C. 罗兰·巴特D. 尤里·洛特曼一、选择题1.答案:A. 《比较文学概论》解析:梵·第根的《比较文学概论》是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确立的标志。
《比较文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附:标准答案一、填空(共计30分,每空1分。
)1、存在于不同文化中不同文学之间2、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3、文学运动文学题材文体和技巧4、寻求对某些共同问题的相同或不同的应合5、文学与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跨学科研究6、认同离异7、危机和断裂重组和更新8、逻辑学范式现象学范式9、和而不同多元并存10、互为主观互为语境互相参照互相照亮11、关于各门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比较的研究12、自然(包括自然人体)人类社会群体和个人主观意志感情人文现象13、文学观念14、文学与思想观念的关系二、名词解释(共计30分,每题5分。
)1.诠释学:诠释是理解并解释一件事,一句话或一个字,对其意义进探讨。
对意义进行探讨是一门学问,在西方是一门很重要的学问,叫“诠释学”或者“阐释学”。
2.结构主义:即把一个作品放在很多作品当中,撇开具体现象,找出其本质联系来寻找意义。
结构主义的源头可以上溯到现代语言学的创始人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1935年,布拉格学派提出“结构主义”一词。
50年代在法国兴起,60年代广泛流行于欧美许多国家,在60年代,结构主义远远超过了文学理论的范围,渗透到社会科学各个领域。
3.互动认知:认为主体和客体并非截然然两分,客体并无与主体认识完全无关的、自身的确定性。
主体和客体都是在相互的认知的过程中,发生变化,重新建构自身,共同进入新的认知阶段。
这种认知方式研究的空间是一个不断因主体的理智、激情、欲望、意志的变化的而变化的、开放的、动态的空间。
4、虚静:“虚静”是我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范畴,其源头最早可追溯到老庄道家思想,老子曰:“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庄子曰:“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
”后来的陆机、朱熹则就明确地从创作论层面上阐说了虚静观。
陆机在讲艺术构思时强调“收视反听,耽思旁讯”,虚静观对文学创作方式强调的是由内而外,虚静的目的也正是为了自内而外地不受干扰地纵情想象万象万物,做到“神与物游”,“意静神旺”正如苏轼所说的“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比较文学几套试题及答案

比较文学几套试题及答案《比较文学课程》试卷一一、填空:(16分)1、英文中的“比较文学”一词是年由在一书中确定并使用的。
2、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最终诞生于世纪年代末至90年代。
3、比较文学诞生的标志是、比较文学理论著作的问世、和比较文学学位论文与工具书的出现。
5、世界比较文学大致可以分为、和三大学派。
7、当代文类学把文学作品分、和戏剧类三大类。
8、《文心雕龙》的作者是。
10、形象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和两方面。
12、中国大陆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是1984年卢康华、孙景尧所著的。
二、简要回答:(30分)1、什么是比较文学的可比性?2、什么是“期待视野”?3、什么是“社会总体想象物”?三、论述:(54分)1、试论述跨学科研究。
2、试述文学翻译中“文化误读”的消极作用和积极意义。
5※<标题二>《比较文学课程》试卷二一、填空:(16分)1、比较文学诞生的标志是比较文学杂志的出现、、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正式的课程进入高等学校的课堂和。
2、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开始得比较早,但是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则是在世纪年代。
3、渊源学分为,,,和集体的渊源。
4、当代文类学把文学作品分抒情类、和三大类。
5、比较文学的可比性由、跨越性和三个条件组成。
6、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的各种文学关系大致包括、和三个方面。
7、《管锥编》的作者是。
二、简要回答:(30分)1、什么是题材研究?2、什么是“文学误读”?3、什么是“套话”?三、论述:(54分)1、试从形象学研究的角度谈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人对中国人形象的描写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试述比较文学的三大学派及其基本特征。
5※<标题三>《比较文学课程》试卷三一、填空(每空1分,共16分)。
1、英文中的“比较文学”一词是年由在一书中确定并使用的。
2、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开始得比较早,但是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则是在世纪年代。
3、世界比较文学大致可以分为、和三大学派。
4、中国大陆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是1984年卢康华、孙景尧所著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文学试题与答案一、解释名词1、比较文学2、民族文学3、国别文学4、总体文学5、影响研究6、平行研究7、跨学科研究8、文类学9、主题学10、类型学11、比较文学的可比性12、接受13、模仿14、框范影响15、比较文学的“对话”16、传播研究法17、影响分析法18、平行贯通法19、阐发研究20、渊源学21、流传学22、媒介学23、译介学24、比较诗学二、论述分析题1.试析比较文学产生发展的文化原因。
2.简析比较文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3.简述比较文学与比较方法的区别?4.比较文学的意义何在?5.试析比较文学的“开放性”。
6.试析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7.为什么说“跨文化”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实质?8.法国学派有何特点?试对法国学派作出你的评价。
9.美国学派有何特点?试对美国学派作出你的评价。
10苏联比较文学研究有何特点?为什么会形成这些特点?11.谈谈你对中国学派的看法。
12.谈谈你对比较文学现状的看法。
13.比较文学有哪几种基本类型?14.什么是影响?什么是影响研究?15.平行研究与影响研究有什么不同?16.阐发研究包括哪些内容?17.阐发研究应注意什么?18.什么是接受研究?19.简述接受研究的意义20.什么是媒介,什么是媒介学?21.什么是媒介的方法?媒介的方法主要有哪些?22.什么是媒介的途径?媒介的途径主要有哪些?23.何谓翻译中的“叛逆性再创造”?文学翻译中为何少不了“叛逆性再创造”?24.什么是诗学?什么是比较诗学?25.谈比较诗学研究的可能性与必要性26.什么是主题,它与母题有何不同?27.主题学研究范围包括哪些对象?28.试述中外文学中的“启悟”主题?29.简述“灰栏记”题材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表现30.为什么要以“对话”作为比较文学的方法论基础?31.试比较分析中、西神话的特点。
32.试比较分析中、西诗歌意象运用的特点。
33.试比较分析中、西爱情诗的差异。
34.结合实例比中、西小说表现手段的差异。
35.结合实例比中、西小说的主体模式(庭园模式与旅程模式)。
36.试比较中、西戏剧发展及其形态的差异。
1、比较文学的定义是什么?比较文学是一种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和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这一名称实在是名不符其实)。
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简要谈谈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是比较文学得以存在的立身之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同源性。
在以同源性为突出特征的影响研究的可比性中,影响的种类、影响的途径和接受的实证性方式就成为法国学派比较文学具体的研究内容。
除此以外的一切比较文学研究,由于缺乏同源性,法国学派均否认其属于比较文学。
由于在法国学派那里可比性已被人为限制到很小的领域内,显而易见,这并不是比较文学可比性的全部。
(2)、变异性。
出自同源的文学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传播与交流中,在语言翻译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文本层面、文化层面产生了文化过滤、误读与“创造性叛逆”,产生了形象的变异与接受的变异,甚至发生“他国化”式的蜕变,这些都是变异学关注的要点,在这里,差异性成为可比性的核心内容。
(3)、类同性。
比较文学发展到以平行研究为特征的美国学派时,影响研究的束缚便得以突破。
可比性的内容得到进一步拓展,类同性和综合性作为平行研究可比性的特征凸现出来。
平行研究的对象是彼此毫无直接影响和亲缘联系的不同国家或民族间的文学。
因此,类同性所指的是没有任何关联的不同国家的文学之间在风格、结构、内容、形式、流派、情节、技巧、手法、情调、形象、主题、思潮乃至文学规律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相似和契合之处。
而综合性则是立足于文学,以文学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比较的一种交叉关系。
因此,平行研究的可比性就在于类同性与综合性。
(4)、异质性与互补性异质性与互补性的可比性主要是从跨文明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的角度来说的,因为,法、美学派均属于同一欧洲文化体系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而随着比较文学发展到以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征的第三阶段,异质性作为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又凸现出来。
在跨越异质文化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如果忽略文化异质性的存在,比较文学研究势必会出现简单的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的比较,前者使得中国文学成为西方观念的注脚本,而后者则是一种浅层次的“X+Y”式的比附。
因此,在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异质性”是其可比性的根本特征。
但“异质性”必须与“互补性”相联系起来。
换句话说,研究异质性是为了达到互补性。
异质性的内容包括文明原生性、独立性,只有明确意识到这种特征的存在,东西方对话才能得以进行,东西方文学才能实现互补。
由于多元性是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观念,由此才能在中西比较文学及东方文明之间(如中国与印度等)文学比较研究中使被比较的对象互为参照,从浅层次的同异比较向深层次的文化探源发展,为实现交互性和总体性奠定基础。
交互性则是在上述基础上,对被比较的对象进行互释、互证、互补式研究,这样最终才能达到总体性。
由互补性而达到的总体性原则可以说是对比较文学发展的最高层次的探索,也可说是对比较文学诞生初衷的最彻底回归。
上述四类可比性,有时是交织在一起的,在具体比较研究中,不应机械地强行分割开来。
3、什么叫流传学?试分析它的特征及研究范围。
流传学也称誉舆学,是传统的影响研究模式之一。
1931年,法国比较文学学者梵·第根首先将它引入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使之成为比较文学实践中的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基本方法。
它的主要特点就是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者的“他者“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潮流、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就本质而言,流传学是“实证性”的“文学关系”研究。
因此,其特征表现为研究方法具有实证性,研究对象是文学关系。
首先,流传学研究的“文学关系”是多元文学关系。
梵·第根对这一点有经典的阐述,他把这种关系限定在“两国文学间的相互关系上”。
他说“地道的比较文学最通常研究着那些只是两个因子间的‘二元的’关系。
”美国学者也认同这一点,韦勒克就认为:“‘比较文学’的另一种含义限定于对两种或多种文学之间的关系之研究。
”流传学正是在这样的基点上,沿着从“放送者”、“传递者”到“接受者”的经过路线,着重研究作家、作品(包括文学思潮和流派)对欧洲其他国家的影响、流传和变化,实际上就是在寻找放送者和接受者之间的“文学关系”。
这就决定了流传学研究的多元文学关系特性(同时也奠定了其跨越性,即跨文明和跨国界性之基础)。
其次,流传学具有实证性。
这是与它研究的对象不可分离的。
因为其研究的对象是“文学关系”,而这种关系只有建立在事实性基础之上才能成立,否则就无所谓“关系”。
所以注重事实,搜集确凿的资料,然后对材料进行审慎细密的考证,是流传学研究的必然途径和方法。
这就形成了流传学研究的本质特征——实证性。
再者,这种研究既然是以“事实”为依据,就必然要强调一种强烈的历史意识,既注意文学现象、观念、作品、文类的纵向发展、流变,又要注意这种传承流变与横向的各种关系。
流传学的特征也同时决定了它的研究范围。
那就是在考察构成影响的“经过路线”中,从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家、作品及文学思潮等对他国文学、文学创作者的影响。
其范围大致可以把它归纳为:接受者国家和作者对作为放送者的外国作者的认识和评价、接受者通过什么方式、途径受到何种影响,及影响的内容和过程,等等。
4、译介学的翻译理论研究与传统译论有什么不同?传统译学始终建立在对“原文”、“译文”的本质化定义之上,原文和译文之间的等值关系被认为是颠扑不破的,因此忠实、准确被视为评判翻译的基本原则。
而70年代兴起的翻译研究,由于受到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等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欧陆理论的深刻影响,激烈批判传统译学本质主义的翻译观。
翻译研究不仅积极肯定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更进而提出翻译对原文的“不忠”是绝对的、必然的,而且这种“叛逆”与“不忠”往往携带着重要的文化意义。
因此,翻译研究不再将翻译的准确性作为自己要关注的问题,不再以忠实为标准对译本进行价值判断,不再将指导翻译实践、确立翻译规范作为自己的任务,不再沿袭“作者中心”与“原文中心”的传统思路,而是转向以译者、译文为中心,将翻译问题语境化,探讨充满误读、误译的翻译如何影响目标文化,产生种种误译的社会历史、文化的机制。
5、什么是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文化转向”是翻译研究两大主将勒菲弗尔和巴斯内特共同提出的,即翻译研究所要关注的就不仅仅是语言问题,它必须在更广阔的历史文化视野中展开自己的讨论。
而作为比较文学分支的译介学则更自觉地践行着转向文化的理念。
换句话说,译介学的前景正在于如何通过对文学翻译问题的研究进一步思考异质文化之间交流的深层问题。
勒菲弗尔和巴斯内特所提倡的“文化转向”特指转向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
他们还明确提出“转向文化”的方法就是要去研究翻译过程中复杂的文本操控是如何发生的。
文化研究的介入为译介学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6、简述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范围与内容。
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围绕注视者、他者以及注视者和他者的关系来展开。
注视者是当代形象学研究的重心。
他者形象既然是注视者借助他者发现自我和认识自我的过程,那么,注视者在建构他者形象时就不能不受到注视者与他者相遇时的先见、身份、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构成了注视者创建他者形象的基础,决定着他者形象的生成方式和呈现形态。
比较文学形象学和他者形象指涉的范围虽比一般文艺理论涉及的形象范围狭窄,但他也并不仅仅指涉人物形象,他存在于文学作品以及相关的游记、回忆录等各种文字材料中,像异国肖像、异国地理环境、异国人等,就都可以纳入比较文学形象学他者的研究范围。
他者形象既然是注视者建构出来的,那么,他就不可能是他者现实的客观再现,而往往是注视者欲望投射的产物。
由此可见,每一种他者形象的生成总是伴随着注视者自我形象的建构,二者相互发现、相互证明、相互补充。
具体而言,二者之间又大致构成狂热、憎恶和亲善三种特异的关系。
7、简述形象学中的注视者与他者的关系。
(1)狂热。
在这种关系形态中,注视者建构的异国形象已完全被理想化,具有浓厚的天堂般的幻象色彩憎恶。
(2)憎恶。
在这种关系形态中,在憎恶心理的驱使下,注视者在极力丑化、妖魔化他者形象时,也建构了一种凌驾于他者之上的无比美好的本土文化的幻象。
(3)亲善。
它与“狂热”要求的对他者的完全顺应不同,也与“憎恶”要求的对他者粗暴的同化不同,它认为他者处于与注视者既不更高、也不更低的地位,二者构成一种相互尊重、平等对话、交流的关系。